CN217721711U - 电控盒以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控盒以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21711U
CN217721711U CN202221411189.XU CN202221411189U CN217721711U CN 217721711 U CN217721711 U CN 217721711U CN 202221411189 U CN202221411189 U CN 202221411189U CN 217721711 U CN217721711 U CN 2177217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sink
control unit
control box
radi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1118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雪涛
冯君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1118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217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217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217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控盒以及用电设备,电控盒包括:壳体;控制单元,控制单元设于壳体内;第一散热器,第一散热器包括:散热器本体和多个散热翅片,散热器本体远离控制单元的一侧连接有多个散热翅片,第一散热器设于壳体内且用于与控制单元换热;第二散热器,第二散热器设于壳体内且用于与控制单元换热。由此,通过具有多个散热翅片的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配合以共同对控制单元进行散热,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提高电控盒对控制单元的冷却效果,可以使电控盒的冷却能力满足控制单元的散热需求,从而可以降低控制单元的工作温度,进而可以降低控制单元过热损坏的概率。

Description

电控盒以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电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控盒以及具有该电控盒的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电控盒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避免电控盒内控制单元过热损坏,现有的电控盒内均设置有第一散热器,第一散热器可以冷却控制单元,第一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受到电控盒的通风情况以及第一散热器的散热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现有的电控盒中第一散热器对控制单元的冷却效果不能满足控制单元的散热需求,从而造成控制单元的工作温度较高,提高了控制单元过热损坏的概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控盒,该电控盒对控制单元的冷却效果更好,可以使电控盒的冷却能力满足控制单元的散热需求,从而可以降低控制单元的工作温度,进而可以降低控制单元过热损坏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用电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控盒包括:壳体;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于所述壳体内;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包括:散热器本体和多个散热翅片,所述散热器本体远离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侧连接有所述多个散热翅片,所述第一散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且用于与所述控制单元换热;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且用于与所述控制单元换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控盒,通过具有多个散热翅片的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配合以共同对控制单元进行散热,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提高电控盒对控制单元的冷却效果,可以使电控盒的冷却能力满足控制单元的散热需求,从而可以降低控制单元的工作温度,进而可以降低控制单元过热损坏的概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电控盒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设于所述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以将所述控制单元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第一散热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导热件之间,且所述第二散热器适于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或所述导热件换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散热器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或所述导热件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导热件和/或所述第一散热器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安装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翅片的表面设有散热凸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多个所述散热翅片形成多列翅片组,多列所述翅片组中的至少两列相邻所述翅片组间形成通风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散热器本体远离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侧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电控盒还包括:减振件,所述减振件设于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电设备,包括上述的电控盒。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控盒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控盒的截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控盒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连接配合后装配于壳体内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散热器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散热器的正视图;
图7是图6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散热器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电控盒100;
壳体10;控制单元20;
第一散热器30;安装槽301;散热器本体302;散热翅片303;散热凸起304;通风槽305;安装部306;
第二散热器40;导热件50;减振件60;支撑件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盒100,电控盒100可以安装在多种用电设备中,例如电控盒100可以安装在空调器中,电控盒100用于控制用电设备工作。
如图1-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控盒100包括:壳体10、控制单元20、第一散热器30和第二散热器40,其中,壳体10包括:盖体和底壳,盖体和底壳可以共同限定出安装空间,控制单元20设置于壳体10内,控制单元20在工作过程中可以产生热量。
第一散热器30设于壳体10内且用于与控制单元20换热,具体而言,第一散热器30可以与控制单元20接触,第一散热器30与控制单元20之间的接触方式可以为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当第一散热器30与控制单元20之间的接触方式为直接接触时,第一散热器30与控制单元20可以贴合在一起,控制单元20产生的热量可以使控制单元20的温度升高,控制单元20的温度高于第一散热器30的温度,控制单元20的热量可以传导至第一散热器30,并且,第一散热器30可以将热量传导至电控盒100外,从而可以使控制单元20的温度降低,实现了第一散热器30冷却控制单元20的技术效果。
当第一散热器30与控制单元20之间的接触方式为间接接触时,第一散热器30与控制单元20之间可以涂敷有导热胶,在另外一些方案中,第一散热器30与控制单元20之间也可以设置有具有导热能力的零部件,控制单元20可以将热量传导至导热胶或具有导热能力的零部件,进而传导至导热胶或具有导热能力的零部件的热量可以传导至第一散热器30。当第一散热器30的与控制单元20接触的表面与控制单元20不适配时,通过在第一散热器30与控制单元20之间设置导热胶或具有导热能力的零部件,导热胶、具有导热能力的零部件与控制单元20、第一散热器30均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高控制单元20与第一散热器30之间的导热效率,进而可以提高第一散热器30的散热能力。
如图4-图8所示,第一散热器30包括:散热器本体302和多个散热翅片303,散热器本体302远离控制单元20的一侧连接有多个散热翅片303。多个散热翅片303均可以沿第一散热器30的相同方向延伸设置,如图6所示,多个散热翅片303均可以沿第一散热器30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多个散热翅片303也可以沿第一散热器3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当然,在另外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散热翅片303可以倾斜设置于散热器本体302上,多个散热翅片303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第一散热器30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相邻的散热翅片303间隔开设置,空气流经两个相邻的散热翅片303之间的间隙时,空气可以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散热翅片303换热,散热翅片303可以将热量传导至空气,当空气流动至电控盒100外时,热量可以跟随空气排出至电控盒100外,从而可以实现第一散热器30对控制单元20进行散热的技术效果。优选地,任意两个相邻的散热翅片303之间均间隔开设置,如此设置可以增大第一散热器30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提高第一散热器30与空气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第一散热器30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图2所示,第二散热器40设置于壳体10内且用于与控制单元20换热,其中,第二散热器40可以与控制单元20接触,第二散热器40与控制单元20之间的接触方式可以为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当第二散热器40与控制单元20之间的接触方式为直接接触时,第二散热器40与控制单元20可以贴合在一起,控制单元20产生的热量可以使控制单元20的温度升高,控制单元20的温度高于第二散热器40的温度,控制单元20的热量可以传导至第二散热器40,并且,第二散热器40可以将热量传导至电控盒100外,从而可以使控制单元20的温度降低,实现了第二散热器40冷却控制单元20的技术效果。
当第二散热器40与控制单元20之间的接触方式为间接接触时,第二散热器40与控制单元20之间可以涂敷有导热胶,在另外一些方案中,第二散热器40与控制单元20之间也可以设置有具有导热能力的零部件,控制单元20可以将热量传导至导热胶或具有导热能力的零部件,进而传导至导热胶或具有导热能力的零部件的热量可以传导至第二散热器40。当第二散热器40的与控制单元20接触的表面与控制单元20不适配时,通过在第二散热器40与控制单元20之间设置导热胶或具有导热能力的零部件,导热胶或、具有导热能力的零部件与控制单元20、第二散热器40均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高控制单元20与第二散热器40之间的导热效率,进而可以提高第二散热器40的散热能力。
通过在电控盒100内同时设置第一散热器30和第二散热器40,第一散热器30具有多个散热翅片,第一散热器30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控制单元20产生的部分热量可以通过第一散热器30传导至电控盒100外,控制单元20产生的另外部分热量可以通过第二散热器40传导至电控盒100外,通过具有多个散热翅片的第一散热器30和第二散热器40配合,可以提高电控盒100的散热效果,可以使电控盒100的冷却能力满足控制单元20的散热需求,从而可以降低控制单元20的工作温度,进而可以降低控制单元20过热损坏的概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控盒100还可以包括:导热件50,导热件50可以设置于控制单元20和第一散热器30之间以将控制单元20产生的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器30。也就是说,控制单元20和第一散热器30之间可以采用间接接触的方式换热,导热件50可以为上述与第一散热器30换热的具有导热能力的零部件。
并且,导热件50可以构造为金属件,金属件具有良好的导热能力,进一步地,导热件50的与控制单元20接触的表面可以与控制单元20的表面适配,从而可以使导热件50与控制单元20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同时,导热件50的与第一散热器30接触的表面可以与第一散热器30的表面适配,从而可以使导热件50与第一散热器30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由此,通过将导热件50设置于控制单元20和第一散热器30之间,可以提高控制单元20和第一散热器30之间的导热效率,从而可以提高第一散热器30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导热件50与控制单元2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支撑件70,支撑件70可以与控制单元20接触,支撑件70可以用于支撑控制单元20,支撑件70可以避免控制单元20断裂,提高了控制单元20的工作可靠性。支撑件70具有避让孔,控制单元20的至少部分结构可以穿过避让孔后与导热件50接触,控制单元20的与导热件50接触的部分结构可以与导热件50换热,进而导热件50可以将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器3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第二散热器40设置于第一散热器30和导热件50之间,且第二散热器40适于与第一散热器30和/或导热件50换热,也就是说,第二散热器40适于与第一散热器30换热,此时第一散热器30可以为上述与第二散热器40换热的具有导热能力的零部件,控制单元20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第一散热器30传导至第二散热器40,进而第二散热器40可以将热量传导至电控盒100外。或者第二散热器40适于与导热件50换热,此时导热件50可以为上述与第二散热器40换热的具有导热能力的零部件,控制单元20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导热件50传导至第二散热器40,进而第二散热器40可以将热量传导至电控盒100外。
当然第二散热器40适于同时与第一散热器30和导热件50换热,导热件50将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器30和第二散热器40后,当第一散热器30散热能力低于第二散热器40的散热能力、且第一散热器30的温度高于第二散热器40的温度时,第一散热器30的热量可以传导至第二散热器40,第二散热器40可以将热量排出至电控盒100外。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散热器40散热能力低于第一散热器30的散热能力、且第二散热器40的温度高于第一散热器30的温度时,第二散热器40的热量可以传导至第一散热器30,第一散热器30可以将热量排出至电控盒100外。第一散热器30与导热件50之间、第一散热器30与第二散热器40之间、导热件50与第二散热器40之间的温度可以形成动态平衡,第一散热器30和第二散热器40均可以保持较高的散热效率,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电控盒100对控制单元20的冷却效果,进一步地降低了控制单元20过热损坏的概率。
进一步地,第二散热器40与第一散热器30和/或导热件50接触。具体而言,当第二散热器40与第一散热器30换热时,第二散热器40可以与第一散热器30接触,当第二散热器40与导热件50换热时,第二散热器40可以与导热件50接触,当第二散热器40同时与第一散热器30和导热件50换热时,第二散热器40可以同时与第一散热器30和导热件50接触。
并且,导热件50的与第二散热器40接触的表面可以与第二散热器40的表面适配,且第一散热器30的与第二散热器40接触的表面可以与第二散热器40的表面适配,从而可以使导热件50与第二散热器40之间、第一散热器30与第二散热器40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进而可以提高控制单元20和第二散热器40之间的导热效率,提高了第二散热器40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4、图5、图8所示,导热件50和/或第一散热器30可以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二散热器40的安装槽301。其中,第二散热器40可以构造为散热管,散热管可以为金属管,金属管具有良好的导热能力,可以便于第二散热器40与导热件50和/或第二散热器40换热。散热管的部分结构可以穿设于第一散热器30和导热件50之间以与导热件50和/或第二散热器40换热,散热管的至少部分结构可以伸出至电控盒100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管与导热件50和/或第二散热器40换热后,热量可以通过散热管的设置于第一散热器30和导热件50之间的部分结构传导至散热管的伸出至电控盒100外的部分结构,并且,通过对散热管的伸出至电控盒100外的部分结构进行冷却,散热管的设置于第一散热器30和导热件50之间的部分结构与伸出至电控盒100外的部分结构之间可以保持温差,热量可以持续从电控盒100内导出至电控盒100外,从而可以实现第二散热器40对控制单元20散热的技术效果。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管内具有可流动的冷媒,散热管的一端可以构造为散热管的进口端,散热管的另外一端可以构造为散热管的出口端,冷媒可以从散热管的进口端朝向散热管的出口端流动,且散热管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均设置于散热管的伸出至电控盒100外的部分结构。
其中,冷媒在散热管的进口端的温度低于导热件50和/或第一散热器30的温度,当冷媒流动至散热管的设置于第一散热器30和导热件50之间的部分结构时,冷媒可以通过散热管间接与导热件50和/或第二散热器40换热,可以使导热件50和/或第二散热器40的温度降低,且冷媒的温度升高,冷媒可以继续朝向散热管的出口端流动,从而可以使第二散热器40将热量导出至电控盒100外。当冷媒流动至出口端后,冷媒可以在出口端被冷却,由此,通过使冷媒在散热管内循环流动,可以使第二散热器40持续对控制单元20进行散热。
通过在导热件50和/或第一散热器30设置安装槽301,安装槽301可以避让第二散热器40的结构,从而可以避免第二散热器40安装于导热件50和第一散热器30之间时与导热件50或第一散热器30发生干涉。并且,第二散热器40适于与安装槽301的内壁接触,优选地,导热件50和第一散热器30均可以设置有安装槽301,第二散热器40可以分别伸入导热件50的安装槽301、第一散热器30的安装槽301内,第二散热器40适于分别与导热件50的安装槽301的内壁、第一散热器30的安装槽301的内壁接触,导热件50的安装槽301、第一散热器30的安装槽301可以分别增大导热件50与第二散热器40之间、第一散热器30与第二散热器4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高导热件50与第二散热器40之间、第一散热器30与第二散热器40之间的换热效率,进而可以提高第二散热器40的散热能力。
进一步地,散热器本体302可以用于与导热件50和/或第二散热器40接触,热量可以在散热器本体302与导热件50和/或第二散热器40之间传导,并且传导至散热器本体302的热量可以分别传导至多个散热翅片303,散热翅片303可以与空气换热以将热量排出至电控盒100外。
进一步地,如图3-图7所示,至少一个散热翅片303的表面可以设置有散热凸起304。其中,散热凸起304可以凸出于散热翅片303的表面,散热凸起304沿散热翅片303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散热凸起304可以增大散热翅片303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高散热翅片303与空气之间的换热效率,进而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第一散热器30的散热效果。并且,散热翅片303的表面可以设置有多个散热凸起304以进一步地增大散热翅片303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优选地,每个散热翅片303的表面均可以设置有散热凸起304,如此设置可以有效地提高第一散热器30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使第一散热器30的散热性能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图8所示,多个散热翅片303形成多列翅片组,多列翅片组中的至少两列相邻翅片组间形成通风槽305。其中,每列翅片组的多个散热翅片303均朝向相同的方向延伸设置,任意两列相邻的翅片组之间的多个散热翅片303可以朝向相同或者不同的方向延伸设置。至少两列相邻翅片组间隔开设置以形成通风槽305,通风槽305可以提高翅片组之间的通风流量,从而可以使空气更容易流入或流出翅片组,可以降低翅片组内的空气温度,从而可以使翅片组内的空气温度与散热翅片303之间的温差更大,进而可以使散热翅片303与空气之间的换热效率更高,进一步地提高了第一散热器30的散热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散热器本体302远离控制单元2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安装部306,安装部306可以与壳体10固定连接。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紧固件可以将安装部306和壳体10连接在一起,具体而言,紧固件可以为螺栓,安装部306可以设置有第一连接孔,壳体10可以对应设置有第二连接孔,螺栓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后将安装部306与壳体10固定连接,从而可以使第一散热器30在电控盒100内的位置固定。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实施方案中,安装部306与壳体10之间也可以采用焊接、卡接等方式安装在一起。
进一步地,散热器本体302可以设置有多个安装部306,多个安装部306均可以与壳体10固定连接,多个安装部306可以在散热器本体302的周向方向间隔开设置,通过将安装部306设置为多个,可以提高散热器本体302与壳体1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从而可以避免第一散热器30在壳体10中晃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4所示,电控盒100还可以包括:减振件60,减振件60可以设置于壳体10和第一散热器30之间。具体而言,减振件60可以为减振胶垫,减振件60可以夹设于安装部306与壳体10之间,减振件60可以使安装部306与壳体10之间连接更可靠,同时减振件60可以吸收安装部306与壳体10之间的振动,从而可以使电控盒100运行时噪音更低,进而可以提高电控盒100的产品品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用电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电控盒100,通过电控盒100中第一散热器30与第二散热器40配合以共同对控制单元20进行散热,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提高电控盒100对控制单元20的冷却效果,可以使电控盒100的冷却能力满足控制单元20的散热需求,从而可以降低控制单元20的工作温度,进而可以降低控制单元20过热损坏的概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控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于所述壳体内;
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包括:散热器本体和多个散热翅片,所述散热器本体远离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侧连接有所述多个散热翅片,所述第一散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且用于与所述控制单元换热;
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且用于与所述控制单元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设于所述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以将所述控制单元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第一散热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导热件之间,且所述第二散热器适于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或所述导热件换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器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或所述导热件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和/或所述第一散热器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安装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翅片的表面设有散热凸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散热翅片形成多列翅片组,多列所述翅片组中的至少两列相邻所述翅片组间形成通风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本体远离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侧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振件,所述减振件设于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
10.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盒。
CN202221411189.XU 2022-06-06 2022-06-06 电控盒以及用电设备 Active CN2177217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11189.XU CN217721711U (zh) 2022-06-06 2022-06-06 电控盒以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11189.XU CN217721711U (zh) 2022-06-06 2022-06-06 电控盒以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21711U true CN217721711U (zh) 2022-11-01

Family

ID=83800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11189.XU Active CN217721711U (zh) 2022-06-06 2022-06-06 电控盒以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217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721711U (zh) 电控盒以及用电设备
CN216308711U (zh) 一种热管散热器
CN113970135B (zh) 一种电控散热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5269329U (zh) 散热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12179669U (zh) 散热换热器及半导体换热器及半导体空调
CN212108752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0199680U (zh) 一种硅脂冷却装置
CN210324071U (zh) 一种用于加固服务器的cpu散热安装结构
CN111397422A (zh) 散热换热器及半导体换热器及半导体空调
CN220156945U (zh) 散热组件、电控盒及空调器
CN220524328U (zh)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CN104519717A (zh) 正反转切换设备及其散热系统
CN216557431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8920011U (zh) 一种充放电电源和化成分容设备
CN219421445U (zh) 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组件
CN111594462B (zh) 散热器和具有其的中央处理器
CN219037147U (zh) 一种回形铝冷凝器
CN215453746U (zh) 显示器及终端设备
CN218526652U (zh) 电器盒及空调器
CN110456895B (zh) 一种用于加固服务器的cpu散热安装结构
CN214536551U (zh) 移动空调器
CN218915170U (zh) 散热系统和空调器
CN210274970U (zh) 电子干扰器
CN212627460U (zh) 一种散热性优良的电机外壳
CN217114368U (zh) 一种芯片散热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