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85782U -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685782U CN217685782U CN202221696082.4U CN202221696082U CN217685782U CN 217685782 U CN217685782 U CN 217685782U CN 202221696082 U CN202221696082 U CN 202221696082U CN 217685782 U CN217685782 U CN 21768578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wind
- area
- annular
-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导风板组件设有多个环状出风区域、第一散风区域和第二散风区域,其中,第一散风区域位于环状出风区域所围设的区域内,第二散风区域位于环状出风区域外,第一散风区域和第二散风区域均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出风孔,环状出风区域的出风方向向外且向远离第一散风区域的方向延伸,或者向外且向靠近第一散风区域的方向延伸。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使气流不仅可以在穿过导风板组件时被打散,而且可以进一步在导风板组件外实现气流对撞,增大了无风感出风风量,减少室内远近区域的温差,保证空调器的无风感模式正常工作,提高了使用舒适性,并且该导风板组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挂机的导风板为无孔结构或者为单层微孔结构,其中,无孔结构不具备无风感功能,而单层微孔结构的出风阻力大,无风感风量较小,进入到无风感模式时,容易出现远近温差较大的问题,舒适性差,且易出现挂机退出无风感模式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导风板组件,所述导风板组件增大了无风感出风风量,且实现了外部气流对撞以提高散风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导风板组件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所述导风板组件设有多个环状出风区域、第一散风区域和第二散风区域,其中,所述第一散风区域位于所述环状出风区域所围设的区域内,所述第二散风区域位于所述环状出风区域外,所述第一散风区域和所述第二散风区域均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出风孔,所述环状出风区域的出风方向向外且向远离所述第一散风区域的方向延伸,或者向外且向靠近所述第一散风区域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通过设置环状出风区域、第一散风区域和第二散风区域,使气流不仅可以在穿过导风板组件时被打散,而且可以进一步在导风板组件外实现气流对撞,增大了无风感出风风量,减少室内远近区域的温差,保证空调器的无风感模式正常工作,提高了使用舒适性,并且该导风板组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环状出风区域沿所述导风板组件的长度方向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板组件设有凹腔,所述凹腔位于所述第一散风区域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一散风区域的所述出风孔连通;和/或,所述凹腔位于所述第二散风区域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二散风区域的所述出风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至少一个所述凹腔的出风面积向外递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环状出风区域设有多个隔板,多个隔板沿所述环状出风区域的周向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板沿所述环状出风区域的径向延伸,或者相对于所述环状出风区域的径向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板相对于所述环状出风区域的径向倾斜延伸,每个所述环状出风区域内多个所述隔板的倾斜方向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板相对于所述环状出风区域的径向倾斜延伸,至少一个所述环状出风区域内所述隔板的倾斜方向与其他所述环状出风区域内所述隔板的倾斜方向相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环状出风区域内多个所述隔板的间距相等或不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板组件包括:导风板本体,所述导风板本体设有所述第二散风区域和多个安装孔,每个所述安装孔的周沿设有锥形周壁;锥形环,所述锥形环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锥形环与所述锥形周壁之间限定出所述环状出风区域;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锥形环,所述盖板设有所述第一散风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盖板与所述锥形环的外边沿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板本体包括:外板体,所述外板体设有所述第二散风区域和所述锥形周壁;内板体,所述内板体设于所述外板体的内侧且设有镂空部,所述锥形环与所述内板体和所述外板体中的至少一个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空调器处于无风感模式;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空调器处于非无风感模式;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主视图;
图4是图3沿A-A线所示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圈示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圈示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7沿D-D线所示方向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1中圈示F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7沿E-E线所示方向的剖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爆炸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爆炸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沿G-G线所示方向的剖视图;
图20是图18沿H-H线所示方向的剖视图;
图21是图18沿M-M线所示方向的剖视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导风板组件100;空调器200;机体210;进风格栅220;换热器230;风轮240;百叶250;内层导风组件260;
第一散风区域11;第二散风区域12;出风孔13;
环状出风区域20;隔板21;栅格22;
凹腔30;
导风板本体40;安装孔41;锥形周壁42;外板体43;内板体44;镂空部45;插筋46;
锥形环50;插槽51;
盖板60;
摆臂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0和具有其的空调器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200可以为空调挂机等空气调节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空调器200可以包括机体210,机体210具有出风口,导风板组件100可以设于出风口处,以对机体210吹出的气流进行打散、导向等处理,使吹入室内的风舒适性更好。
参照图4-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0设有多个环状出风区域20、第一散风区域11和第二散风区域12。
具体而言,第一散风区域11和第二散风区域12均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出风孔13,形成为微孔出风或缝隙出风(第一散风区域11出风方向如图5中实心箭头所示,第二散风出风区域出风方向如图5中线条箭头所示)。
阵列分布的多个出风孔13,一方面能够将机体210吹出的气流打散,形成散风效果,从而有利于空调器200实现无风感功能,即人体几乎感觉不到空调器200吹出的风,例如实现空调器200前2米以外大面积无风感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增大第一散风区域11和第二散风区域12的出风面积,从而增大无风感风量,提高空气调节效果。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孔13垂直于出风方向的尺寸小于或者等于8mm。出风孔13的尺寸较小,将气流打散实现散风的效果好。
需要说明的是,出风孔13可以如图5所示为沿导风板组件100厚度方向(如盖板60的厚度方向或外板体43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孔,或者与导风板组件100的厚度方向呈一定夹角的孔。此外,本实用新型对出风孔13个形状不做特殊限制,例如出风孔13可以为圆孔、方孔、长条形孔、椭圆形等,这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其中,出风孔13垂直于出风方向的尺寸小于或者等于8mm,可以理解为,在垂直于出风方向的方向上,出风孔13的最小尺寸小于或等于8mm。例如,圆孔的直径小于或等于8mm,椭圆形孔的短轴方向尺寸小于或等于8mm,长条形孔的短边方向尺寸小于或等于8mm。
相关技术中纯微孔结构,只能在导风板内部透过微孔时进行散风,一旦气流通过微孔后,各孔出来的气流无法再进行散风,不利于提升无风感的风量,导致室内远近区域的温差大,容易出现退出无风感模式的问题。
而在本申请中,如图4-图22所示,第一散风区域11位于环状出风区域20所围设的区域内,第二散风区域12位于环状出风区域20外。环状出风区域20的出风方向向外且向远离第一散风区域11的方向延伸,或者向外且向靠近第一散风区域11的方向延伸。
其中,如图5和图12所示,环状出风区域20的出风方向向外且向远离第一散风区域11的方向延伸的实施例中,环状出风区域20的出风方向与第二散风区域12的出风方向相互交汇,两种气流在导风板组件100外部进行进一步对撞,有效地将吹出导风板组件100后的气流再进一步对撞,提高散风效果,并且能形成大面积的外部散风区,减短了送风距离,但增加了出风风量,大大提升了无风感的风量。并且环状出风区域20的形成锥形出风,形成较大的出风角度,增大出风风量。
其中,环状出风区域20的出风方向向外且向靠近第一散风区域11的方向延伸的实施例中,环状出风区域20的出风方向与第一散风区域11的出风方向相互交汇,两种气流同样可以在导风板组件100外部进行进一步对撞,提高散风效果,并且能增加出风风量,大大提升了无风感的风量。
此外,如图5和图12所示,相邻两个环状出风区域20的出风方向也可以相互交汇,以提高散风效果。例如,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图22所示,多个环状出风区域20沿导风板组件100的长度方向(如图7所示的左右方向)排布,以使任意相邻两个环状出风区域20的出风气流都能交汇对撞,以提高散风效果,并且多个环状出风区域20排布有序,有利于尽可能增大总的出风面积,增大无风感出风风量。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对导风板组件100的结构改进即可实现散风效果好、无风感风量大、均匀性好、舒适性好等有益效果,并且导风板组件100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0,通过设置环状出风区域20、第一散风区域11和第二散风区域12,使气流不仅可以在穿过导风板组件100时被打散,而且可以进一步在导风板组件100外实现气流对撞,增大了无风感出风风量,减少室内远近区域的温差,保证空调器200的无风感模式正常工作,提高了使用舒适性,并且该导风板组件100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5和图12所示,导风板组件100设有凹腔30。在一些实施例中,凹腔30位于第一散风区域11的内侧,且凹腔30与第一散风区域11的出风孔13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凹腔30位于第二散风区域12的内侧,且凹腔30与第二散风区域12的出风孔13连通。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散风区域11的内侧和第二散风区域12的内侧可以均设有凹腔30。
由此,空调器200的机体210内经过换热的气流可以吹入凹腔30,然后通过出风孔13吹出。凹腔30内的气流在撞击到第一散风区域11或第二散风区域12未设置出风孔13的实体板材时会发生反射,而反射气流与出风气流在凹腔30内相互撞击,凹腔30形成为对撞腔,更有效地形成散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11-图12所示,至少一个凹腔30的出风面积沿出风方向递增。例如凹腔30的周壁面向外扩口延伸,以使凹腔30形成为类似锥形结构或梯形结构。反弹气流不仅可以与出风气流对撞散风,还可以与凹腔30倾斜的壁面对撞散风,更利于提高散风效果。凹腔30结构能够将气流减压扩散,进行降噪,以降低出风噪音。并且,锥形凹腔30能够减少反弹气流向机体210内流动,使得进入凹腔30的气流更顺利地通过出风孔13吹向室内,提升了出风孔13的出风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6-图22所示,环状出风区域20设有多个隔板21,多个隔板21沿环状出风区域20的周向排布,以将环状出风区域20分隔为多个栅格22。通过设置多个隔板21形成多个栅格22,使整个环状出风区域20构成格栅结构,能够将环状出风区域20吹出的气流进行打散,从而进一步提高散风效果。
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栅格22的出风面积大于出风孔13的出风面积,通过每个栅格22的出风面积大于出风孔13的出风面积,保证了环状出风区域20的风量,从而保证了无风感模式下的风量,使环状出风区域20吹出的风能够吹向室内更远区域,从而减小远近区域的温差。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隔板21的延伸方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15所示,隔板21沿环状出风区域20的径向延伸,以使通过栅格22吹出的气流沿环状出风区域20的径向吹出,出风阻力小,有效提高出风风量。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图22所示,隔板21相对于环状出风区域20的径向倾斜延伸,例如隔板21沿直线延伸或沿弧线延伸。由此,构成涡轮结构,使通过涡轮后的气流既能像锥形发散气流,还能使得气流螺旋发散,从而使得导风板组件100外部形成更多更大面积的涡旋气流来打散第一散风区域11和第二散风区域12发出来的气流,更有效地提升了整体的无风感风量。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单层微孔结构散风效果差、无风感风量低的问题,并且导风板组件100具有结构简单、散风效果好、无风感风量大、均匀性好、舒适性好、成本低等优点。
在隔板21相对于环状出风区域20的径向倾斜延伸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图22所示,每个环状出风区域20内多个隔板21的倾斜方向可以相同(例如均绕环状出风区域20的轴线顺时针倾斜,或均绕环状出风区域20的轴线逆时针倾斜),以利于形成涡旋气流,将第一散风区域11和第二散风区域12吹出的气流打散的效果更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环状出风区域20内多个隔板21的倾斜方向可以不同,以使多个栅格22吹出的气流相互交汇,以将气流打散。
在隔板21相对于环状出风区域20的径向倾斜延伸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图22所示,至少一个环状出风区域20内隔板21的倾斜方向与其他环状出风区域20内隔板21的倾斜方向相反。以使吹出的涡流旋向不同,从而使气流相互对撞,以提高散风效果。
例如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多个环状出风区域20沿导风板组件100的长度方向排布,任意相邻两个环状出风区域20中,其中一个环状出风区域20的多个隔板21均沿顺时针方向倾斜以形成顺时针旋转涡流,另一个环状出风区域20的多个隔板21均沿逆时针方向倾斜以形成逆时针旋转涡流。换言之,沿导风板组件100长度方向排布的多个环状出风区域20,顺时针旋转涡流和逆时针旋转涡流交替排布,以提高相邻涡流的对撞效果,提高导风板组件100外部气流的打散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环状出风区域20内多个隔板21的间距相等或者不相等。换言之,环状出风区域20内多个隔板21可以均匀分布或者不均匀分布,这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其中,均匀分布的多个隔板21,所形成的涡流更易于与相邻涡流对撞打散气流;不均匀分布的多个隔板21,所形成的涡流不仅与其他涡流的气流对撞,还可以在涡流内部形成气流对撞,以提高散风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组件100可以为一体成型件,通过注塑工艺或钣金加工工艺等加工得到第一散风区域11、第二散风区域12和环状出风区域20,以减少装配工序,且导风板组件100的整体结构更牢固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22所示,导风板组件100包括:导风板本体40、锥形环50和盖板60。其中,导风板本体40设有第二散风区域12和多个安装孔41,每个安装孔41的周沿设有锥形周壁42,锥形环50安装于安装孔41内,以使锥形环50与锥形周壁42之间限定出环状出风区域20。由于锥形周壁42的锥形结构和锥形环50的锥形结构,使形成的环状出风区域20形成为锥环形腔,从而使吹出的环状气流远离第一散风区域11或靠近第一散风区域11倾斜,实现气流对撞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导风板本体40未设置安装孔41的区域可以均设有第二散风区域12,也可以部分区域设置第二散风区域12,其中,均设置第二散风区域12的实施例更易于使环状出风区域20与第二散风区域12的气流充分对撞,提高散风效果更显著。
并且,盖板60盖设于锥形环50,盖板60设有第一散风区域11。以使盖板60遮挡锥形环50所围设区域,机体210内气流可以通过锥形环50所围设区域和盖板60的第一散风区域11吹出,形成散风。锥形环50所围设的至少部分空间还可以形成凹腔30,以使由第一散风区域11反弹的气流和出风气流能够在凹腔30内对撞,提高散风效果。并且,锥形环50的锥形结构使所围设的凹腔30为锥形腔,有利于提高反弹气流在凹腔30内的对撞充分性,减少反弹气流回流至机体210内,从而提高第一散风区域11的出风量。
导风板组件100通过内外多层构成第一散风区域11、第二散风区域12和环状出风区域20,各结构加工更容易,结构更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盖板60与锥形环50的外边沿相连,一方面便于盖板60装配,另一方面可以增大凹腔30的空间,以提高气流对撞的充分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1-图15和图19-图21所示,导风板本体40包括:外板体43和内板体44。其中,外板体43设有第二散风区域12、安装孔41以及设于安装孔41处的锥形周壁42,内板体44设于外板体43的内侧且设有镂空部45。
其中,部分镂空部45可以与第一散风区域11相对,部分镂空部45可以与第二散风区域12相对,部分镂空部45可以与环状出风区域20相对,以使机体210内的气流可以通过镂空部45吹向第一散风区域11、第二散风区域12和环状出风区域20,避免内板体44对气流遮挡,保证出风量,并且设置镂空部45在一定程度上对气流有打散作用,能提高散风效果。此外,镂空部45还可以作为凹腔30,使第一散风区域11或第二散风区域12反弹的气流能够在镂空部45处与出风气流对撞,以提高散风效果。
通过设置内板体44和外板体43,导风板本体40构成内外双层结构,结构稳定性更高,且便于锥形环50、摆臂70等结构固定。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也可以省去内板体44,并将锥形环50、摆臂70等结构固定于外板体43。
此外,锥形环50与内板体44和外板体43中的至少一个相连,以使锥形环50能够安装于安装孔41处。例如,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2-图15所示,相邻镂空部45之间的板体形成为插筋46或者设有插筋46,以构成与锥形环50相对的三肢架结构,锥形环50的内侧可以设有三个插槽51,插筋46插入插槽51以实现锥形环50的固定。进一步地,插筋46与插槽51可以过盈配合,以提高固定的稳定性。
在包括隔板21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图15所示,隔板21可以与锥形环50的周面相连,并随锥形环50安装至安装孔41处后与锥形周壁42接触配合,不仅对锥形环50的安装起到限位作用,还可以提高对环形出风区域内气流的打散效果。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隔板21也可以与锥形周壁42相连并与锥形环50的周面接触配合,这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22所示,导风板组件100还可以包括摆臂70,摆臂70可转动地安装于空调器200的机体210,以使导风板组件100在出风口处可转动。一方面通过导风板组件100转动可以调节无风感的出风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导风板组件100转动还可以使导风板组件100在出风口处以及与出风口错开的位置之间移动,从而实现无风感模式和非无风感模式的切换,在无风感模式下,如图1所示,导风板组件100转动至出风口处,在非无风感模式下,如图2所示,导风板组件100可以转动移开出风口,以使机体210内经过换热的气流能够通过出风口直接吹向室内,实现大流量、高效率空气调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200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0。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组件100具有上述有益的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200,通过设置环状出风区域20、第一散风区域11和第二散风区域12,使气流不仅可以在穿过导风板组件100时被打散,而且可以进一步在导风板组件100外实现气流对撞,增大了无风感出风风量,减少室内远近区域的温差,保证空调器200的无风感模式正常工作,提高了使用舒适性,并且该导风板组件100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2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只是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图5所示,空调器200包括机体210和导风板组件100,机体210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处设有进风格栅220,导风板组件100设于出风口处。机体210内设有换热器230、风轮240、百叶250和内层导风组件260。内层导风组件260可转动地安装于机体210,且与出风口相对、位于导风板组件100的内侧。外部气流通过进风格栅220进入机体210内后,在风轮240的驱动下与换热器230进行换热,经过换热的气流在百叶250和内层导风组件260的导向作用下流动至出风口处。导风板组件100位于出风口处时,气流经过导风板组件100流向室内,实现大流量、无风感出风,保证室内远近区域的温差较小,无风感效果好、舒适性好。导风板组件100移动至与出风口错开时,气流直接通过出风口流向室内,并且仅通过百叶250和内层导风组件260调节出风方向,实现大流量、高效率室温调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2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设有多个环状出风区域、第一散风区域和第二散风区域,其中,所述第一散风区域位于所述环状出风区域所围设的区域内,所述第二散风区域位于所述环状出风区域外,所述第一散风区域和所述第二散风区域均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出风孔,
所述环状出风区域的出风方向向外且向远离所述第一散风区域的方向延伸,或者向外且向靠近所述第一散风区域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环状出风区域沿所述导风板组件的长度方向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设有凹腔,所述凹腔位于所述第一散风区域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一散风区域的所述出风孔连通;和/或,所述凹腔位于所述第二散风区域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二散风区域的所述出风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凹腔的出风面积向外递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出风区域设有多个隔板,多个隔板沿所述环状出风区域的周向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沿所述环状出风区域的径向延伸,或者相对于所述环状出风区域的径向倾斜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相对于所述环状出风区域的径向倾斜延伸,每个所述环状出风区域内多个所述隔板的倾斜方向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相对于所述环状出风区域的径向倾斜延伸,至少一个所述环状出风区域内所述隔板的倾斜方向与其他所述环状出风区域内所述隔板的倾斜方向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出风区域内多个所述隔板的间距相等或不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风板本体,所述导风板本体设有所述第二散风区域和多个安装孔,每个所述安装孔的周沿设有锥形周壁;
锥形环,所述锥形环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锥形环与所述锥形周壁之间限定出所述环状出风区域;
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锥形环,所述盖板设有所述第一散风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与所述锥形环的外边沿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本体包括:
外板体,所述外板体设有所述第二散风区域和所述锥形周壁;
内板体,所述内板体设于所述外板体的内侧且设有镂空部,所述锥形环与所述内板体和所述外板体中的至少一个相连。
13.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板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96082.4U CN217685782U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96082.4U CN217685782U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685782U true CN217685782U (zh) | 2022-10-28 |
Family
ID=83715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696082.4U Active CN217685782U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685782U (zh) |
-
2022
- 2022-06-30 CN CN202221696082.4U patent/CN21768578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983978B2 (ja) | 床面排出装置 | |
CN107741057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0601925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7685782U (zh) |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 |
CN210118955U (zh) | 空调器的导风板组件及其空调器 | |
CN217685783U (zh) |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 |
CN117433146A (zh) |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 |
CN212319882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JPH0791687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CN212320029U (zh) | 导风板、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5863768U (zh) | 出风网罩及空调器 | |
CN213273138U (zh) | 散风组件、导风装置及空调器 | |
CN214406448U (zh) | 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7366670A (zh) |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 |
CN112539468A (zh) | 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0486010U (zh) | 空调导风板和空调 | |
CN112032837A (zh) | 空调器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 |
CN112648239A (zh) | 送风装置 | |
CN106440064A (zh) | 一种挂壁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 |
CN114719336A (zh) | 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7477697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7741058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2682853A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4250071U (zh) | 导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7329987U (zh) | 一种导流圈、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