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85178U - 电磁灶 - Google Patents

电磁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85178U
CN217685178U CN202221393118.1U CN202221393118U CN217685178U CN 217685178 U CN217685178 U CN 217685178U CN 202221393118 U CN202221393118 U CN 202221393118U CN 217685178 U CN217685178 U CN 2176851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induction cooker
liquid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9311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歆雯
王凯
单树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9311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851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851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851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灶,所述电磁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腔体;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主体,所述换热主体可与所述壳体内的发热部件换热,且所述换热主体设有换热流道,所述换热流道的两端形成有液体外接进口和液体外接出口。由此,通过在腔体内设置可以与发热部件进行换热的换热主体,并在换热主体内形成可以与壳体外部的换热介质接通的换热流道,进一步通过外接换热介质源向换热流道内供给冷却液,冷却液可以在流经换热流道后从液体外接出口排出,以带走换热主体的热量,实现对换热主体的降温,从而通过换热组件与外接换热介质源的配合提升电磁灶的散热性能,进而满足电磁灶静音降温及连续大功率运行的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电磁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磁灶。
背景技术
目前,电磁灶以大功率的工作模式运行时,需要解决电磁灶内部发热部件的温升问题,从而需要通过设置散热装置或换热装置以降低壳体内的温度。
相关技术中,通常仅采用风冷的方式实现对壳体内的桥堆、芯片等关键的零部件进行散热降温,而风冷模块需要设置风机和风道,在风机运行时,为保证散热量大,需要提高风机的转速,从而导致风冷模块在运行时产生较大的噪声,并且为保证散热效果需要设置尺寸相对较大的风机装置,从而影响电磁灶整体的形状、尺寸。同时,电磁灶通常采用嵌入的方式进行安装,如:电磁灶嵌入至橱柜等,橱柜的密闭性将减少电磁灶机身周围的空气流动,影响风冷散热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电磁灶,所述电磁灶的散热效果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磁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腔体;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主体,所述换热主体可与所述壳体内的发热部件换热,且所述换热主体设有换热流道,所述换热流道的两端形成有液体外接进口和液体外接出口,所述液体外接进口用于供冷却液进入换热流道,所述液体外接出口用于供冷却液排出换热流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磁灶,通过在腔体内设置可以与发热部件进行换热的换热主体,并在换热主体内形成可以与壳体外部水源接通的换热流道,进一步通过水源向换热流道内供给冷却液,冷却液可以在流经换热流道后从液体外接出口排出,以带走换热主体的热量,实现对换热主体的降温,从而通过换热组件与外接换热介质源的配合提升电磁灶的散热性能,进而满足电磁灶静音降温及连续大功率运行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管路,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换热流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管路包括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连通在液体外接进口和外接换热介质源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管路包括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液体外接出口连通,且所述第二管路的另一端穿设于所述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磁灶包括:PCB板,所述换热管路的至少部分在竖向方向上与所述PCB板相对设置,并适于与所述PCB板上的电子元件热交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部件包括桥堆,且所述桥堆与所述换热主体贴合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翅片,所述翅片设于所述换热主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磁灶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置于所述腔体内,并适于向所述换热组件送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进风部,所述壳体外的空气适于通过所述进风部进入所述腔体,且所述发热部件置于所述进风部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翅片为多个,且任意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翅片之间限定出换热风道,且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液体外接进口和所述液体外接出口均设于所述换热主体。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磁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壳体内设有风机;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磁灶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磁灶的主视图一;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磁灶的侧视图一;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换热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换热主体与发热部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换热主体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磁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磁灶的主视图二;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磁灶的侧视图二;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换热组件与PCB板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
电磁灶100、
壳体10、腔体11、
换热组件20、换热主体21、液体外接进口211、液体外接出口212、换热流道213、换热风道214、换热管路22、第一管路221、第一段2211、第二段2212、第三段2213、第四段2214、第二管路222、第五段2221、第六段2222、第七段2223、第八段2224、翅片23、
发热部件30、PCB板40、风机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磁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磁灶100包括壳体10和换热组件20。
其中,壳体10具有腔体11,腔体11用于收容布置电子元件,以实现电磁灶100的控制及电磁加热功能。
如图1所示,换热组件20包括换热主体21,换热主体21可以与壳体10内的发热部件30换热,而且换热主体21设有换热流道213,换热流道213的两端形成有液体外接进口211和液体外接出口212。
进一步地,换热主体21可以与壳体10内的发热部件30进行换热,以将发热部件30的热量转移至换热主体21,并且进一步通过换热主体21内换热流道213中的换热介质将热量转移至壳体10的外部,从而降低腔体11内的环境温度以及发热部件30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液体外接进口211可以与外接换热介质源相连,外接换热介质源可以向液体外接进口211供给液态换热介质。其中,液态换热介质可以是水源及其他具有供给液态换热介质的装置等,本申请中以水源为例进行描述,即液态换热介质为“水”。
具体地,换热主体21在换热流道21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液体外接进口211和液体外接出口212,液体外接进口211可以与壳体10外部的水源连通,并通过水源向换热流道213内供给冷却液(即换热介质),并且换热流道213内的冷却液可以从液体外接出口212排出,以将换热主体21的热量进行转移。其中,“水源”可以是自来水,也可以是位于壳体10外部的储备水源,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当水源与液体外接进口211接通时,可以通过水源不断地向换热流道213内供给冷却液(如:自来水等),冷却液在换热流道213内流动后通过液体外接出口212排出,冷却液在换热流道213内的流动过程中可以将换热主体21的热量带走,以降低腔体11内的环境温度及发热部件30的温度。同时,由于水源可以向换热流道213内源源不断地供给冷却液,从而无需设置与换热流道213连通的泵体结构,即可实现冷却液在换热流道213内的流动,并且不断供给的冷却液可以持续将换热主体21处的热量转移至壳体10外侧,从而实现对电磁灶100的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经液体外接出口212排出的冷却液可以根据设计需求与外接换热介质源连通,以使得冷却液可以循环利用。当然,液体外接出口212还可以与储液结构连通,储液结构可以对排出换热流道213的冷却液进行收集,以满足其他使用需求,如:冷却液为自来水时,可以通过储液结构收集自来水以节约用水、避免浪费。
可以理解的是,当电磁灶处于工作状态时,位于壳体内的电子元件将进行工作,并产生大量热量,从而导致壳体的内部整体温度升高。同时,当电磁灶以大功率的工作模式运行时,需要解决电磁灶内部发热部件的温升问题,从而需要通过设置散热装置或换热装置以降低壳体内的温度。
而目前主要采用风冷的方式实现对壳体内的桥堆、芯片等关键的零部件进行散热降温,而风冷模块需要设置风机和风道,在风机运行时,为保证散热量大,需要提高风机的转速,从而导致风冷模块在运行时产生较大的噪声,并且为保证散热效果需要设置尺寸相对较大的风机装置,从而影响电磁灶整体的形状、尺寸。同时,电磁灶通常采用嵌入的方式进行安装,如:电磁灶嵌入至橱柜等,橱柜的密闭性将减少电磁灶机身周围的空气流动,影响风冷散热的效果。
在本申请中,设置在腔体11内的换热主体21不仅可以与壳体10内的发热部件30进行换热,还可以与腔体11内空气进行换热,以将腔体11内的热量通过冷却液转移至腔体11外,从而降低腔体11内的环境温度,即本申请通过液冷的方式实现对电磁灶100进行降温,进而使得电磁灶100在降温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小,满足电磁灶100静音降温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磁灶100,通过在腔体11内设置可以与发热部件30进行换热的换热主体21,并在换热主体21内形成可以与壳体10外部水源接通的换热流道213,进一步通过水源向换热流道213内供给冷却液,冷却液可以在流经换热流道213后从液体外接出口212排出,以带走换热主体21的热量,实现对换热主体21的降温,从而通过换热组件20与外接换热介质源的配合提升电磁灶100的散热性能,进而满足电磁灶100静音降温及连续大功率运行的使用需求。
如图8和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组件20包括换热管路22,换热管路22与换热流道213连通。可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换热管路22可以进一步提升冷却液的流动范围,从而可以增加散热组件在腔体11内的换热面积,提升换热组件20的换热效果。
其中,当换热管路22至少部分置于腔体11内时,无论换热管路22与液体外接进口211接通还是与液体外接出口212接通,换热管路22均可以实现与腔体11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并将腔体11内的热量通过换热管路22内的冷却液带走。
如图8和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换热管路22包括第一管路221,第一管路221连通在液体外接进口211和外接水源之间,此时外接水源可以通过第一管路221与液体外接进口211连通。也就是说,位于壳体10外部的外接水源无需直接与换热主体21相连,外接水源可以通过第一管路221间接与换热流道213连通,从而降低外接水源与换热流道213的连通配合难度。当需要将外接水源与电磁灶100中的换热主体21连通配合时,可以基于外接水源适于连接的位置对第一管路221进行设计,并通过外接水源与第一管路221的连通配合进一步将水源与换热流道213连通。
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路22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段2211、第二段2212、第三段2213和第四段2214。第一段2211的端部与液体外接进口211连通,并且第一段2211自其与换热主体21相连的一端向远离换热主体21一侧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段2212连接在第一段2211和第三段2213之间,并且第二段2212自其与第一段2211相连的一端沿前后方向向后延伸,第三段2213与第一段2211平行设置,并在竖向方向上与PCB板40的边缘处对应,第四段2214自其与第三段2213相连的一端沿前后方向向后延伸,并穿设于壳体10的后壁面,从壳体10的后壁面引出。
其中,在竖向方向的投影上,第二段2212与PCB板40对应设置,第一段2211和第三段2213均与PCB板40的边缘处对应设置,从而便于第一管路221对设置在PCB板40上的电子元件进行避让。当需要对PCB板40中某一发热部件30进行降温时,可以根据该发热元件在PCB板40中的位置,对第一管路221的位置进行调节,以使得第一管路221可以与该发热元件贴合配合,实现第一管路221与发热元件之间的热交换。
进一步地,第一管路221与外接水源相连的一端从壳体10的后壁面引出,从而便于水路的布置。可以理解的是,电磁灶100的操作面板通常位于电磁灶100的前侧,即用户对电磁灶100控制操作的位置通常位于电磁灶100的前方,若将第一管路221从前壁面引出,容易导致第一管路221与前面板等部件产生干涉,并且影响电磁灶100的装配,需要在电磁灶100安装位置的前部预留出更多的空间,以供第一管路221布置。
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管路22包括第二管路222,第二管路222的一端与液体外接出口212连通,而且第二管路222的另一端穿设于壳体10,从而流经换热流道213的冷却液可以通过液体外接出口212排入第二管路222,并在第二管路222的引导作用下排出至壳体10外侧,以便于根据水路布置需求将第二管路222从壳体10中引出。
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管路222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五段2221、第六段2222、第七段2223和第八段2224。第五段2221的仆与液体外接出口212连通,并且第五段2221自其与换热主体21相连的一端向远离换热主体21一侧沿水平方向延伸,第六段2222连接在第五段2221和第七段2223之间,并且第六段2222自其与第五段2221相连的一端沿前后方向向后延伸,第七段2223与第五段2221平行设置,并在竖向方向上与PCB板40的边缘处对应,第八段2224自其与第七段2223相连的一端沿前后方向向后延伸,并穿设于壳体10的后壁面,从壳体10的后壁面引出。
其中,在竖向方向的投影上,第六段2222与PCB板40对应设置,第五段2221和第七段2223均与PCB板40的边缘处对应设置,从而便于第二管路222对设置在PCB板40上的电子元件进行避让。当需要对PCB板40中某一发热部件30进行降温时,可以根据该发热元件在PCB板40中的位置,对第二管路222的位置进行调节,以使得第二管路222可以与该发热元件贴合配合,实现第二管路222与发热元件之间的热交换。
如图8和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包括:PCB板40,换热管路22的至少部分在竖向方向上与PCB板40相对设置,并且换热管路22可以与PCB板40上的电子元件热交换。换热管路22在竖向方向上与PCB板40相对设置,以将电子元件的部分热量带走,降低电子元件的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发热部件30包括桥堆,且桥堆与换热主体21贴合配合,以将发热部件30的热量传递至换热主体21,并通过换热主体21进一步将热量传递至翅片23或位于换热流道213内的换热介质中,从而降低桥堆的温度。
可以理解的是,在电磁灶100工作过程中,桥堆将产生大量的热,尤其是在电磁灶100以大功率运行的状态下,从而导致腔体11内的温度迅速升高。
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换热组件20包括翅片23,翅片23设于换热主体21。翅片23可以进一步提升换热主体21处的散热能力,翅片23可以与腔体11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将换热主体21的热量传递至腔体11内,从而对与换热主体21进行热交换的发热部件30降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桥堆布置在换热主体21与壳体10的底壁之间,并适于与换热主体21贴合配合,翅片23设置在换热主体21背离桥堆的一侧表面(即换热主体21的上表面)。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电磁灶100还包括风机50,风机50置于腔体11内,并且风机50可以向换热组件20送风。当风机50向换热组件20送风时可以提升换热组件20处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进一步提升换热组件20处的散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0可以不设置进风结构,在风机50运转时,可以将位于其周向方向空气抽入至风机50内,并通过风机50的出风口向换热组件20送风,此时可以在腔体11内部形成气流循环,加快腔体11内的空气流动速度,并且通过腔体11内的空气与换热组件20进行换热,可以将腔体11内的热量通过冷却液转移至壳体10外,降低腔体11内的温度。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的侧壁设有进风部,壳体10外部的空气可以通过进风部进入腔体11,并流向风机50的进风口,以满足风机50的进风需求,并提升腔体11内的空气流动性,保证换热组件20的换热效果。
结合图1,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腔体11内的发热部件30置于进风部与风机50的进风口之间,从而当壳体10外部的空气通过进风部流入腔体11内并与风机50配合的过程中,空气将流经位于腔体11内的部分发热部件30,从而可以将发热部件30产生的部分热量带走,进一步提升对腔体11内部的降温效果。
进一步地,风机50布置在壳体10的中部靠后侧位置,此时在投影方向上,风机50与壳体1010的右侧壁、前侧壁之间布置有PCB板40以及布置在PCB板40上的电子元件,当空气经由侧壁的进风部进入腔体11时,空气将在流经PCB板40以及布置在PCB板40上的电子元件后流入风机50,从而可以带走电子元件上的部分热量,降低腔体11内的整体温度。
参照图1,壳体10在投影方向上构造为近似于矩形形状,从而使得壳体10的结构规整,从而降低电磁灶100的装配难度。
进一步地,参照图1,在壳体10周向方向的多个侧壁上均设置有进风部,从而位于壳体10内的风机50可以从周向方向进风,保证风机50的进风效果,进而保证腔体11内的空气流动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部构造为进风格栅,进风格栅限定出壳体10的进风口,位于壳体10外侧的空气可以通过进风口进入至腔体11,并且进风格栅可以对空气的流动方向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以提升向腔体11内送风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当经进风部进入腔体11的空气流经PCB板40后,进入风机50的空气的温度将上升,并且升温后的空气可以由风机50的出风口吹向腔体11内具有良好换热效果的换热组件20处,以使得温度高的空气主要聚集在设有换热组件20的区域处,并通过换热主体21、翅片23等结构与空气进行换热,通过冷却液将热量带走并转移至壳体10的外侧,以降低腔体11内的环境温度。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流道213在换热主体21内呈S形排布,从而可以增加换热流道213的表面积,进而增加冷却液与换热主体21的接触面积,提升换热组件20的换热效果。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翅片23为多个,多个翅片23在换热主体21上间隔设置,而且任意两个相邻设置的翅片23之间限定出换热风道,换热风道与风机50的出风口相对设置,从而经由风机50吹出的风将流入换热风道,进一步提升换热组件20的换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翅片23设于换热主体21的表面,当风机50的风流入换热风道内时,将提高换热主体21的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通过风可以进一步将换热主体21的热量带走,从而提升换热主体21处的换热效率。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液体外接进口211和液体外接出口均设在换热主体21上。其中,换热主体21内可形成换热流道213,通过换热介质可以通过液体外接进口211进入换热主体21,并通过液体外接出口212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磁灶100,通过液冷与风冷结合或仅通过液冷的方式对发热部件30和腔体11的环境温度进行降温,从而提升电磁灶100的散热性能,实现高效且静音的散热效果,并且本申请中的散热组件、风机50相较于传统风冷散热的方案具有更小的体积,可以满足电磁灶100超薄化、静音、连续大功率运行的需求,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电磁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腔体;
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主体,所述换热主体与所述壳体内的发热部件换热,且所述换热主体包括换热流道,所述换热流道的两端形成有液体外接进口和液体外接出口,所述液体外接进口用于供换热介质进入所述换热流道,所述液体外接出口用于供换热介质排出换热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管路,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换热流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路包括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连通在液体外接进口和外接换热介质源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路包括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液体外接出口连通,且所述第二管路的另一端穿设于所述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包括:PCB板,所述换热管路的至少部分与所述PCB板相对设置,并适于与所述PCB板上的电子元件热交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件包括桥堆,且所述桥堆与所述换热主体贴合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翅片,所述翅片设于所述换热主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置于所述腔体内,并适于向所述换热组件送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进风部,所述壳体外的空气适于通过所述进风部进入所述腔体,且所述发热部件置于所述进风部与所述风机的进风口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为多个,且任意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翅片之间限定出换热风道,且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风机的出风口相对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外接进口和所述液体外接出口均设于所述换热主体。
CN202221393118.1U 2022-06-02 2022-06-02 电磁灶 Active CN2176851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93118.1U CN217685178U (zh) 2022-06-02 2022-06-02 电磁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93118.1U CN217685178U (zh) 2022-06-02 2022-06-02 电磁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85178U true CN217685178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07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93118.1U Active CN217685178U (zh) 2022-06-02 2022-06-02 电磁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851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96635B (zh) 机箱散热结构
CN218976549U (zh) 储能电源
CN217685178U (zh) 电磁灶
CN212115993U (zh) 一种应用热管作为导热元件的热管式温度控制机柜
CN114962301B (zh) 风机机组
CN217685175U (zh) 电磁灶
CN212231753U (zh) 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
CN217685177U (zh) 电磁灶
CN113727589A (zh) 水冷散热装置
CN112493876A (zh) 微蒸烤装置
CN217685176U (zh) 电磁灶
CN215935431U (zh) 散热装置和高压变频装置
CN219302978U (zh) 电子设备的冷却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9415228U (zh) 一种变频泳池热泵机
CN216080102U (zh) 顶出风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163426U (zh) 一种电子调速器冷却散热装置
CN218896340U (zh) 一种服务器液冷散热结构
CN214387230U (zh) 微蒸烤装置
CN213746895U (zh) 一种电磁炉
CN220323817U (zh) 笔记本电脑
CN215446676U (zh) 一种散热结构、电器盒及室外机
CN220023457U (zh) 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
CN217955416U (zh) 一种显示屏控制盒及显示屏
CN219160427U (zh) 烹饪器具
CN217240606U (zh) 一种光储逆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