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77972U - 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77972U
CN217677972U CN202221669669.6U CN202221669669U CN217677972U CN 217677972 U CN217677972 U CN 217677972U CN 202221669669 U CN202221669669 U CN 202221669669U CN 217677972 U CN217677972 U CN 2176779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uttle
frame
door
wheel
door cir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6966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波
刘化勇
唐增元
王和钞
林新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long Universal Mach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long Universal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long Universal Mach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long Universal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6966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779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779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779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包括上门圈、下门圈和若干梭体,上门圈和下门圈同轴间隔设置,若干梭体上设置分别支撑于上门圈和下门圈上进行滚动的内梭轮和外梭轮,上门圈、下门圈上与内梭轮和外梭轮配合的面分别形成内周面和外周面,内周面和外周面分别向内外侧倾斜,内梭轮和外梭轮匹配内周面和外周面进行倾斜设置,令内梭轮和外梭轮形成夹角,将梭体夹于上门圈、下门圈之间。本实用新型通过内外梭轮和上下门圈的内外周面设置,并依靠结构倾斜,令梭体在安装好之后可以夹于上下门圈之间,在梭体运行进行圆周运动时结构稳定,纬纱的出纱稳定,保证纬纱的编织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圆织机用于编织筒布,其整体机器结构呈圆形,其上下穿设经纱,由经纱的棕框对经纱进行交叉开口,纬纱由梭子在交叉开口中作圆周运动穿过经纱编织成筒布;其中梭子为多个且均匀布置于门圈上进行圆周运动,完成多纬纱的编织工作。梭子内侧通过内轮支撑于一主轴上,外侧通过梭轮支撑于门圈上并进行圆周活动,传统的仅通过一组内梭轮支撑于门圈上的设计,可能会因为机构运行时的抖动,带来梭子的不稳定。故本实用新型旨在通过增设外梭轮并合理设计轮与门圈的结构,来提高梭子运动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内外梭轮与门圈的配合,提高梭子与门圈装配的稳定性,令梭子在运行时稳定不抖动,提高经纱编织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包括上门圈、下门圈和若干梭体,上门圈和下门圈同轴间隔设置,若干梭体上设置分别支撑于上门圈和下门圈上进行滚动的内梭轮和外梭轮,上门圈、下门圈上与内梭轮和外梭轮配合的面分别形成内周面和外周面,内周面和外周面分别向内外侧倾斜,内梭轮和外梭轮匹配内周面和外周面进行倾斜设置,令内梭轮和外梭轮形成夹角,将梭体夹于上门圈、下门圈之间。
作为一种改进,内梭轮的直径大于外梭轮的直径,且内梭轮支撑于内周面的位置相对于外梭轮支撑于外周面的位置更靠近上门圈或下门圈的端面。
作为一种改进,内梭轮和外梭轮均为四组,且内梭轮和外梭轮两两对应在梭体的前后位置与上门圈、下门圈接触配合。
作为一种改进,梭体上设置有梭臂,梭臂的远端设置滚轮,梭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左支架和右支架,左支架上设置左支撑架,右支架上可活动的设置右支撑架,右支撑架后部设置弹簧提供将右支撑架抵向左支撑架的弹性力,左支撑架和右支撑架之间可拆卸的设置纬纱筒;右支撑架和右支架之间设置有调试机构,调试机构包括抵触架、凸轮和把手,抵触架和右支撑架连接,并由抵触架后端抵触弹簧,凸轮对应抵触架的一侧设置且外周的尺寸存在大小的弧形渐变,把手设置于凸轮的外侧供操作,当旋转把手时带动凸轮旋转将抵触架抵开并压缩弹簧,凸轮外周的最大尺寸抵向抵触架时对抵触架形成限位。
作为一种改进,抵触架包括柱形本体和设置于柱形本体一端的外圆台,凸轮与外圆台对应设置进行相互的抵触。
作为一种改进,柱形本体的远端还设置有环形槽,环形槽供弹簧容纳并抵于槽底。
作为一种改进,调试机构还包括一布置架,布置架设置于抵触架和右支撑架的外侧,凸轮和把手通过转轴可旋转的分别设置于布置架的内外两侧。
作为一种改进,布置架的外侧设置有一用于阻挡把手的抵块,弹簧的弹性力带动抵触架复位时,被抵触的凸轮和把手旋转至抵块处被阻挡。
作为一种改进,布置架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框体和下框体,上框体具有两侧的侧框和上部的上框,上框体的内侧容纳抵触架,下框体的两侧尺寸相对上框体的尺寸向内收窄,且两侧下框体的下端向内弯折形成安装板,安装板上设置供紧固件穿过的安装孔。
作为一种改进,梭体上与布置架对应设置有一凸棱,凸棱的两侧相匹配的设置安装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内外梭轮和上下门圈的内外周面设置,并依靠结构倾斜,令梭体在安装好之后可以夹于上下门圈之间,在梭体运行进行圆周运动时结构稳定,纬纱的出纱稳定,保证纬纱的编织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门圈和梭子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门圈和梭子配合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梭子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梭子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下去除纬纱筒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试机构去除外框后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试机构处另一个方向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如图1、2、3、4、5、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的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上门圈01、下门圈02和若干梭体1,上门圈01和下门圈02同轴间隔设置,若干梭体1上设置分别支撑于上门圈01和下门圈02上进行滚动的内梭轮101和外梭轮102,上门圈01、下门圈02上与内梭轮101和外梭轮102配合的面分别形成内周面03和外周面04,内周面03和外周面04分别向内外侧倾斜,内梭轮101和外梭轮102匹配内周面03和外周面04进行倾斜设置,令内梭轮101和外梭轮102形成夹角,将梭体1夹于上门圈01、下门圈02之间。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上门圈01和下门圈02相对的面即为梭体1运行的轨道面,该轨道面在内外形成具有内外侧倾斜状态的内周面03和外周面04,而梭体1上的内梭轮101相应的布置为垂直于内周面03,外梭轮102相应的布置为垂直于外周面04,从而如图2所示形成内外的夹持状态,在把梭体1安装于上门圈01和下门圈02之间后形成该夹持状态,梭体1在进行圆周运动时被内外的轨道和结构倾斜限位,不易出现运行时的抖动,从而保证纬纱的出纱稳定,保证纬纱的编织质量。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内梭轮101的直径大于外梭轮102的直径,且内梭轮101支撑于内周面03的位置相对于外梭轮102支撑于外周面04的位置更靠近上门圈01或下门圈02的端面。
如图2所示,直径更大的内梭轮101在更靠内的位置支撑在内周面03上,上门圈01和下门圈02上的内梭轮101形成更大的叉角提供内侧滚动时的支撑力;外梭轮102的直径相对较小,在上门圈01和下门圈02上的外梭轮102更靠内,形成小叉角,与上下外周面04的抵触更紧凑,提供外侧支撑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内梭轮101和外梭轮102均为四组,且内梭轮101和外梭轮102两两对应在梭体1的前后位置与上门圈01、下门圈02接触配合。
如图1所示,四组内梭轮101和外梭轮102形成稳定的内外支撑结构,保持梭体1的圆周运动稳定。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梭体1上设置有梭臂2,梭臂2的远端设置滚轮21,梭体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左支架3和右支架4,左支架3上设置左支撑架31,右支架4上可活动的设置右支撑架41,右支撑架41后部设置弹簧42提供将右支撑架41抵向左支撑架31的弹性力,左支撑架31和右支撑架41之间可拆卸的设置纬纱筒5;右支撑架41和右支架4之间设置有调试机构6,调试机构6包括抵触架61、凸轮62和把手63,抵触架61和右支撑架41连接,并由抵触架61后端抵触弹簧42,凸轮62对应抵触架61的一侧设置且外周的尺寸存在大小的弧形渐变,把手63设置于凸轮62的外侧供操作,当旋转把手63时带动凸轮62旋转将抵触架61抵开并压缩弹簧42,凸轮62外周的最大尺寸抵向抵触架61时对抵触架61形成限位。
如图3、4、5、6所示,抵触架61和右支撑架41套设于一轴上,该轴上套设弹簧42,弹簧42的两端分别抵触于抵触架61和右支架4上;当操作把手63旋转时,带动凸轮62的旋转,凸轮62由结构上的小尺寸慢慢将逐渐增大的弧形表面转向抵触架61,从而推动抵触架61和右支撑架41的向外移动,同时压缩了弹簧42;在旋转把手63到位时,令凸轮62的最大尺寸对向抵触架61,令凸轮62和抵触架61形成结构的限位,此时弹簧42的弹力被限制无法进行复位,而右支撑架41也向外移动到了最大的位置,此时工作人员可以轻松的取放纬纱筒5,省去了原来需要持续施力顶开一侧支撑架的状态,令任何性别、力量差异的工作人员均能胜任维护的工作。在更换完毕后,工作人员只需反向转动把手63,使凸轮62的最大尺寸稍微转过与抵触架61相抵的状态,限位就会被解除,弹簧42的弹力即可推动抵触架61和右支撑架41复位,直至右支撑架41稳定的抵在纬纱筒5上完成锁定,而凸轮62也受抵触架61的抵触与把手63仪器转动复位。相较于原来依靠人力去顶开弹簧的传统结构。本实用新型无需在持续吃力的状况下取放纬纱筒,令纬纱筒的更换难度下降,整体上提高维护效率。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抵触架61包括柱形本体611和设置于柱形本体611一端的外圆台612,凸轮62与外圆台612对应设置进行相互的抵触。
如图5所示,柱形本体611良好的穿设于轴上,并形成整体的结构强度,外圆台612作为向外延伸的结构,用于与凸轮62对应进行相互的抵触;整体圆形的结构就算在轴上发生了转动,也能够与凸轮62进行抵触配合,并且不会在布置架64中发生结构的卡顿。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柱形本体611的远端还设置有环形槽613,环形槽613供弹簧42容纳并抵于槽底。
如图6所示,环形槽613的设置令弹簧42的一部分容纳于其中,并且稳定的抵触于槽底,有利于保证弹簧42结构的稳定使用,对抵触架61的推动受力稳定。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调试机构6还包括一布置架64,布置架64设置于抵触架61和右支撑架41的外侧,凸轮62和把手63通过转轴65可旋转的分别设置于布置架64的内外两侧。
如图3、4、6所示,通过设置的布置架64,为凸轮62和把手63的设置提供了外部的支架结构,凸轮62和抵触架61可良好的容纳于布置架64形成的空间中受到保护,布置架64前后贯通可使部件良好的进行前后穿设和活动;依靠转轴65的连接,良好的设置了内外侧的凸轮62和把手63,凸轮62被隐藏,可良好的实现功能且不易被触碰或杂物落入形成卡顿。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布置架64的外侧设置有一用于阻挡把手63的抵块641,弹簧42的弹性力带动抵触架61复位时,被抵触的凸轮62和把手63旋转至抵块641处被阻挡。
如图3、4、6所示,为更好的限定把手63和凸轮62的初始位置,在布置架64上设置一抵块641,把手63在受到弹簧42的弹性力快速旋转复位时,可被抵块641阻挡,避免凸轮62和把手63任意的反向旋转,提高结构的紧凑性,以及机构移动的位置限制,减少部件损坏的可能性。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布置架64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框体642和下框体643,上框体642具有两侧的侧框和上部的上框,上框体642的内侧容纳抵触架61,下框体643的两侧尺寸相对上框体642的尺寸向内收窄,且两侧下框体643的下端向内弯折形成安装板644,安装板644上设置供紧固件穿过的安装孔645。
如图3、4、6所示,上框体642形成两侧的侧框和上部的上框,前后开放供右支撑架41、抵触架61、轴的布置,整体上形成良好的保护结构,减少外部触碰或者杂物落入卡顿或损坏的可能。下框体643在尺寸上收窄,更便于外侧梭轮的布置,安装板644向内弯折也良好的利用了空间,减少对外侧空间的占用,安装孔645供紧固件穿设,依靠紧固件旋于梭体1上完成布置架64的安装。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梭体1上与布置架64对应设置有一凸棱11,凸棱11的两侧相匹配的设置安装板644。
如图4所示,凸棱11的设置对应到两侧的安装板644,便于布置架64在安装时,将两侧安装板644的中间缝隙直接对准凸棱11放置,令布置架64的对位安装更方便,也提高了安装板644处的结构稳定性和强度。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包括上门圈(01)、下门圈(02)和若干梭体(1),所述上门圈(01)和下门圈(02)同轴间隔设置,若干所述梭体(1)上设置分别支撑于上门圈(01)和下门圈(02)上进行滚动的内梭轮(101)和外梭轮(10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门圈(01)、下门圈(02)上与内梭轮(101)和外梭轮(102)配合的面分别形成内周面(03)和外周面(04),所述内周面(03)和外周面(04)分别向内外侧倾斜,所述内梭轮(101)和外梭轮(102)匹配内周面(03)和外周面(04)进行倾斜设置,令内梭轮(101)和外梭轮(102)形成夹角,将梭体(1)夹于上门圈(01)、下门圈(0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梭轮(101)的直径大于外梭轮(102)的直径,且内梭轮(101)支撑于内周面(03)的位置相对于外梭轮(102)支撑于外周面(04)的位置更靠近上门圈(01)或下门圈(02)的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梭轮(101)和外梭轮(102)均为四组,且内梭轮(101)和外梭轮(102)两两对应在梭体(1)的前后位置与上门圈(01)、下门圈(02)接触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梭体(1)上设置有梭臂(2),所述梭臂(2)的远端设置滚轮(21),所述梭体(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左支架(3)和右支架(4),所述左支架(3)上设置左支撑架(31),所述右支架(4)上可活动的设置右支撑架(41),所述右支撑架(41)后部设置弹簧(42)提供将右支撑架(41)抵向左支撑架(31)的弹性力,所述左支撑架(31)和右支撑架(41)之间可拆卸的设置纬纱筒(5);所述右支撑架(41)和右支架(4)之间设置有调试机构(6),所述调试机构(6)包括抵触架(61)、凸轮(62)和把手(63),所述抵触架(61)和右支撑架(41)连接,并由抵触架(61)后端抵触弹簧(42),所述凸轮(62)对应抵触架(61)的一侧设置且外周的尺寸存在大小的弧形渐变,所述把手(63)设置于凸轮(62)的外侧供操作,当旋转把手(63)时带动凸轮(62)旋转将抵触架(61)抵开并压缩弹簧(42),所述凸轮(62)外周的最大尺寸抵向抵触架(61)时对抵触架(61)形成限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触架(61)包括柱形本体(611)和设置于柱形本体(611)一端的外圆台(612),所述凸轮(62)与外圆台(612)对应设置进行相互的抵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形本体(611)的远端还设置有环形槽(613),所述环形槽(613)供弹簧(42)容纳并抵于槽底。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试机构(6)还包括一布置架(64),所述布置架(64)设置于抵触架(61)和右支撑架(41)的外侧,所述凸轮(62)和把手(63)通过转轴(65)可旋转的分别设置于布置架(64)的内外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布置架(64)的外侧设置有一用于阻挡把手(63)的抵块(641),所述弹簧(42)的弹性力带动抵触架(61)复位时,被抵触的凸轮(62)和把手(63)旋转至抵块(641)处被阻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布置架(64)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框体(642)和下框体(643),所述上框体(642)具有两侧的侧框和上部的上框,上框体(642)的内侧容纳抵触架(61),所述下框体(643)的两侧尺寸相对上框体(642)的尺寸向内收窄,且两侧下框体(643)的下端向内弯折形成安装板(644),所述安装板(644)上设置供紧固件穿过的安装孔(64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梭体(1)上与布置架(64)对应设置有一凸棱(11),所述凸棱(11)的两侧相匹配的设置安装板(644)。
CN202221669669.6U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 Active CN2176779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69669.6U CN217677972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69669.6U CN217677972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77972U true CN217677972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12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69669.6U Active CN217677972U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779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768134U (zh) 一种全自动齿轮弹夹自锁式手机支架
CN107984127B (zh) 一种多用途的移动焊接机器人快速锁紧机构
CN217677972U (zh) 一种门圈和梭子的装配结构
CN107560025A (zh) 空气净化器的嵌入锁紧以及锁紧解除方法
CN108529275A (zh) 一种新型的纺织用纺织布匹收卷装置
CN217677973U (zh) 一种梭子
CN211998205U (zh) 一种纺织布料印花印染用除毛装置
CN220504390U (zh) 一种建筑装饰装修饰面板安装结构
CN116429309B (zh) 智能腔镜吻合器击发力测试设备及测试方法
CN108456981A (zh) 一种纺织用快拆伸缩卷布辊
CN207998404U (zh) 一种汽轮机高压阀装配用的辅助起吊装置
CN207884174U (zh) 一种配电柜手动装配工作台
CN110644171A (zh) 一种纺织品面料节能高效印染设备
CN214612904U (zh) 一种快速定位的纺织机用导纱钩
CN210596668U (zh) 一种纺织机压布辊的压紧装置
CN114294337A (zh) 一种带有锁紧组件的紧定套
CN209039782U (zh) 一种应用于起毛机的清理装置
CN207685459U (zh) 用于喷气织机的存纱架
CN214166767U (zh) 一种织布用青花机缠绕结构
CN115255861B (zh) 反向自锁机械爪
CN110653231A (zh) 一种滚筒状物体内部清理用滚筒固定旋转装置
CN115897105B (zh) 一种毛毯生产用烘干固色一体机及其使用方法
CN215561372U (zh) 一种可弯曲型挂壁式晾衣架
CN221391118U (zh) 一种机器人的抓手结构
CN221560373U (zh) 一种膨胀螺丝组装用可调式上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