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72154U - 气瓶支撑框架及供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瓶支撑框架及供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72154U
CN217672154U CN202221205503.9U CN202221205503U CN217672154U CN 217672154 U CN217672154 U CN 217672154U CN 202221205503 U CN202221205503 U CN 202221205503U CN 217672154 U CN217672154 U CN 2176721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gas cylinder
vertical plate
saddle
ver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0550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莉
陆江峰
龚伟
刘岗
张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Zhangjiagang CIMC Sanctum Cryogenic Equipment Co Ltd
CIMC Enric Investment Holdings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Zhangjiagang CIMC Sanctum Cryogenic Equipment Co Ltd
CIMC Enric Investment Holding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Zhangjiagang CIMC Sanctum Cryogenic Equipment Co Ltd, CIMC Enric Investment Holdings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0550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721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721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721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燃气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瓶支撑框架及供气装置,所述气瓶支撑框架包括气瓶支架,所述气瓶支架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主鞍座和加强板,所述主鞍座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立板和第一顶板,所述第一立板的具有相对的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一顶板位于所述第一立板的顶面,所述第一顶板远离所述第一立板一面为用于支撑气瓶的第一支撑面;在所述第一立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加强板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板一侧。本申请中,第一顶板位于第一立板的顶面,加强板层叠设置在第一立板一侧,通过加强板加强第一立板,增强了支撑框架的结构强度,气瓶支撑框架可采用更薄的钢板制作,降低了气瓶支撑框架的重量。

Description

气瓶支撑框架及供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燃气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瓶支撑框架及供气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推广清洁能源的战略以及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的迫切要求,越来越多公交车、重型卡车、小汽车等交通工具应用天然气作为能源,推动了液化天然气(即:LNG)车用气瓶的快速发展。现有的气瓶供气装置,支撑框架主体采用6毫米钢板制成,框架重量大,而采用更薄的钢板制作支撑框架时,难以保证支撑框架的结构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瓶支撑框架及供气装置,以增强支撑框架的结构强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气瓶支撑框架,包括气瓶支架,所述气瓶支架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主鞍座和加强板,所述主鞍座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立板和第一顶板,所述第一立板的具有相对的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一顶板位于所述第一立板的顶面,所述第一顶板远离所述第一立板一面为用于支撑气瓶的第一支撑面;
在所述第一立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加强板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板一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顶板为弧形板结构,所述第一支撑面为向所述第一立板凹陷的圆弧面,所述第一立板的顶面与所述第一顶板的外形相适应;
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顶板一侧且远离所述第一顶板,所述加强板两端向靠近所述第一顶板的方向形成凸出部,所述加强板中间形成与所述第一顶板相适应的凹陷部。
可选的,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副鞍座,所述副鞍座设置在所述主鞍座远离所述加强板一侧;
所述副鞍座包括相连接的第二立板和第二顶板,所述第二立板的具有相对的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二顶板位于所述第二立板的顶面,所述第二顶板远离所述第二立板一面为用于支撑所述气瓶的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二立板和所述第一立板层叠设置;
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立板具有相对的内侧和外侧,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立板的内侧,所述副鞍座位于所述第一立板的外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一顶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加筋结构,所述第二立板和所述第二顶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加筋结构,所述第一加筋结构和所述第二加筋结构沿所述第一支撑面周向间隔设置。
可选的,所述主鞍座和所述副鞍座均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加筋结构和所述第二加筋结构均为冲压凹槽。
可选的,所述主鞍座还包括第一底板、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所述第一底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板的底面,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一翼板、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翼板依次连接且合围所述第一立板;
所述气瓶支架还包括第一上横梁、第二上横梁、第一下横梁和第二下横梁,所述第一下横梁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支撑组件的第一底板和第一翼板,所述第二下横梁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支撑组件的第一底板和第二翼板;
所述第一上横梁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支撑组件的第一翼板,所述第二上横梁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支撑组件的第二翼板,所述第一上横梁和所述第一下横梁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上横梁和所述第二下横梁间隔设置。
可选的,所述气瓶支撑框架还包括两个方管,两个所述方管一一对应连接两个所述支撑组件;
所述加强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三立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三立板的具有相对的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二底板位于所述第三立板的底面,所述第三立板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板一侧,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方管依次连接。
可选的,所述气瓶支架至少部分为碳钢结构件。
可选的,在所述气瓶支架包括主鞍座、副鞍座、加强板、第一上横梁、第二上横梁、第一下横梁和第二下横梁时,形成所述主鞍座、所述副鞍座、所述加强板、所述第一上横梁、所述第二上横梁、所述第一下横梁和所述第二下横梁的金属板的厚度均为2.5毫米~3毫米。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供气装置,包括:
气瓶支撑框架;
气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面上。
本申请公开的气瓶支撑框架及供气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主鞍座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立板和第一顶板,第一顶板位于第一立板的顶面,第一顶板远离第一立板一面为用于支撑气瓶的第一支撑面,加强板层叠设置在第一立板一侧,第一立板作为气瓶的主要支撑件,是整个气瓶支架最薄弱的位置之一,通过加强板加强第一立板,增强了支撑框架的结构强度,气瓶支撑框架采用更薄的钢板制作,也可以保证支撑框架的稳定性,减薄制作气瓶支撑框架的钢板的厚度,降低了气瓶支撑框架的重量。
本申请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申请的实践而习得。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气瓶支撑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气瓶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组件的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组件的外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气瓶支架;
110、支撑组件;111、主鞍座;1111、第一立板;1112、第一顶板;1113、第一支撑面;1114、第一加筋结构;1115、第一底板;1116、第一翼板;1117、第二翼板;
112、加强板;1121、第三立板;1122、第二底板;1123、凸出部;1124、凹陷部;
113、副鞍座;1131、第二立板;1132、第二顶板;1133、第二支撑面;1134、第二加筋结构;
120、第一上横梁;130、第二上横梁;140、第一下横梁;150、第二下横梁;
200、方管。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申请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申请的各方面。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中气瓶支撑框架包括气瓶支架100,气瓶支架100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组件110,支撑组件110包括主鞍座111和加强板112,主鞍座11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立板1111和第一顶板1112,第一立板1111的具有相对的顶面和底面,第一顶板1112位于第一立板1111的顶面,第一顶板1112远离第一立板1111一面为用于支撑气瓶的第一支撑面1113。在第一立板1111的厚度方向上,加强板112层叠设置在第一立板1111一侧,第一立板1111和加强板112可通过紧固件连接为一体。第一立板1111为气瓶的主要支撑件,承受气瓶的压力大,第一立板1111为整个气瓶支架100最薄弱的位置之一,加强板112和第一立板1111层叠设置,相当于增加了第一立板1111的厚度,第一立板1111强度更高,可以提供的支撑力更大,支撑气瓶也更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立板1111和加强板112可通过紧固件连接为一体,但不限于此,第一立板1111和加强板112也可通过焊接连接,具体可视情况而定。
本申请中,主鞍座11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立板1111和第一顶板1112,第一顶板1112位于第一立板1111的顶面,第一顶板1112远离第一立板1111一面为用于支撑气瓶的第一支撑面1113,加强板112层叠设置在第一立板1111一侧,第一立板1111作为气瓶的主要支撑件,是整个气瓶支架100最薄弱的位置之一,通过加强板112加强第一立板1111,增强了支撑框架的结构强度,气瓶支撑框架采用更薄的钢板制作,也可以保证支撑框架的稳定性,减薄制作气瓶支撑框架的钢板的厚度,降低了气瓶支撑框架的重量。
参见图3所示,通常气瓶的瓶身为圆柱体结构。第一顶板1112为弧形板结构,第一支撑面1113为向第一立板1111凹陷的圆弧面,第一支撑面1113与气瓶的瓶身相适应。第一立板1111的顶面与第一顶板1112的外形相适应,即第一立板1111的顶面为凹陷的圆弧面。加强板112位于第一顶板1112一侧且远离第一顶板1112,即加强板112位于第一顶板1112一侧且靠下的位置。也就是说,加强板112的高度小于第一顶板1112的高度,加强板112加强的是第一立板1111靠下的部分。加强板112两端向靠近第一顶板1112的方向形成凸出部1123,加强板112中间形成与第一顶板1112相适应的凹陷部1124。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面1113为向第一立板1111凹陷的圆弧面,且第一支撑面1113与气瓶的瓶身相适应,但不限于此,第一支撑面1113也可设置成非圆弧面,第一支撑面1113的半径也可略小于气瓶的瓶身的半径,瓶身安装后撑开第一顶板1112,从而使第一支撑面1113与气瓶的瓶身更贴合,具体可视情况而定。加强板112的高度小于第一立板1111的高度,但不限于此于此,加强板112也可与第一立板1111高度相同,加强板112的外形与第一立板1111外形相同,加强板112加强整个第一立板1111,具体可视情况而定。
第一立板1111的顶面为凹陷的圆弧面,即第一立板1111中间凹陷且左右凸起,第一立板1111左右两侧高度更高,第一立板1111承受压力时左右两侧更容易变形,加强板112两端向靠近第一顶板1112的方向形成凸出部1123,凸出部1123加强第一立板1111更容易变形的左右侧,可以提高第一顶板1112的结构强度,加强板112中间形成与第一顶板1112相适应的凹陷部1124,可以降低加强板112的重量,进而可以降低气瓶支撑框架的重量。
参见图3和图4所示,支撑组件110还包括副鞍座113,副鞍座113设置在主鞍座111远离加强板112一侧。副鞍座113包括相连接的第二立板1131和第二顶板1132,第二立板1131的具有相对的顶面和底面,第二顶板1132位于第二立板1131的顶面,第二顶板1132远离第二立板1131一面为用于支撑气瓶的第二支撑面1133,第二立板1131和第一立板1111层叠设置,第二立板1131位于第一立板1111一侧且靠上的位置。第一立板1111和第二立板1131可通过紧固件连接为一体。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立板1111具有相对的内侧和外侧,加强板112位于第一立板1111的内侧,副鞍座113位于第一立板1111的外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立板1111和第二立板1131可通过紧固件连接,但不限于此,第一立板1111和第二立板1131可焊接连接,具体可视情况而定。加强板112可设置在第一立板1111的内侧,副鞍座113可设置在第一立板1111的外侧,但不限于此,加强板112也可设置在第一立板1111的外侧,副鞍座113也可设置在第一立板1111的内侧,具体可视情况而定。
副鞍座113包括相连接的第二立板1131和第二顶板1132,第二顶板1132位于第二立板1131的顶面,第二顶板1132远离第二立板1131一面为用于支撑气瓶的第二支撑面1133,第一支撑面1113和第二支撑面1133共同支撑气瓶,气瓶的支撑面更大,气瓶安装的更稳定,同时第二支撑面1133分担第一支撑面1113受力,可避免第一支撑面1113承受过大的压力而变形。此外,第一立板1111的下部通过加强板112得到加强,第一立板1111的上部可通过第二立板1131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第一立板1111的强度更高,不容易变形。
参见图3和图4所示,第一立板1111和第一顶板1112之间设置有第一加筋结构1114,第二立板1131和第二顶板1132之间设置有第二加筋结构1134,第一加筋结构1114和第二加筋结构1134沿第一支撑面1113周向间隔设置。第一加筋结构1114和第二加筋结构1134可均设置多个,多个第一加筋结构1114和多个第二加筋结构1134可呈拉链状交错设置。
第一立板1111和第一顶板1112之间设置有第一加筋结构1114,第一加筋结构1114提高第一立板1111和第一顶板111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可避免第一立板1111和第一顶板1112之间发生变形;相应的,第二加筋结构1134可提高第二立板1131和第二顶板113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避免第二立板1131和第二顶板1132之间发生变形。
示例的,主鞍座111和副鞍座113均一体成型,第一加筋结构1114和第二加筋结构1134均为冲压凹槽,冲压凹槽向远离气瓶的方向凹陷。第一加筋结构1114位于第一立板1111和第一顶板1112交接处,第二加筋结构1134位于第二立板1131和第二顶板1132交接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加筋结构1114和第二加筋结构1134可均为冲压凹槽,但不限于此,第一加筋结构1114和第二加筋结构1134也可均为额外设置的加强筋,具体可视情况而定。
第一加筋结构1114和第二加筋结构1134均为冲压凹槽,冲压凹槽可之间在主鞍座111或副鞍座113上冲压形成,不需要额外设置零件,形成工艺简单,可降低气瓶支撑框架的制造成本。
参见图2至图4所示,主鞍座111还包括第一底板1115、第一翼板1116和第二翼板1117,第一底板1115设置在第一立板1111的底面,第一顶板1112、第一翼板1116、第一底板1115和第二翼板1117依次连接且合围第一立板1111。
气瓶支架100还包括第一上横梁120、第二上横梁130、第一下横梁140和第二下横梁150,第一下横梁140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支撑组件110的第一底板1115和第一翼板1116,第二下横梁150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支撑组件110的第一底板1115和第二翼板1117。第一上横梁120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支撑组件110的第一翼板1116,第二上横梁130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支撑组件110的第二翼板1117,第一上横梁120和第一下横梁140间隔设置,第二上横梁130和第二下横梁150间隔设置,第一上横梁120和第二上横梁130可均与第一顶板1112抵接。第一上横梁120、第二上横梁130、第一下横梁140和第二下横梁150与支撑组件110均通过紧固件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上横梁120、第二上横梁130、第一下横梁140和第二下横梁150用于将两个支撑组件110连接为一体,具体安装方式可视情况而定。第一上横梁120、第二上横梁130、第一下横梁140和第二下横梁150与支撑组件110可均通过紧固件连接,但不限于此,第一上横梁120、第二上横梁130、第一下横梁140和第二下横梁150与支撑组件110也可均焊接连接。
第一上横梁120、第二上横梁130、第一下横梁140和第二下横梁150将两个支撑组件110连接为一体,支撑组件110不容易发生倾斜,气瓶支撑框架的整体性更好,气瓶安装在气瓶支撑框上更稳定。
参见图1所示,气瓶支撑框架还包括两个方管200,两个方管200一一对应连接两个支撑组件110,方管200用于和车架大梁连接。示例的,加强板112包括相连接的第三立板1121和第二底板1122,第三立板1121的具有相对的顶面和底面,第二底板1122位于第三立板1121的底面。第三立板1121设置在第一立板1111一侧,加强第一立板1111的下部,凸出部1123和凹陷部1124均位于第三立板1121上。第二底板1122、第一底板1115和方管200依次连接,具体可通过紧固件连接。方管200内部还可设置加强筋,以增强方管200的结构强度,避免方管200发生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底板1122、第一底板1115和方管200可通过紧固件连接,但不限于此,第二底板1122、第一底板1115和方管200也可通过焊接连接,具体可视情况而定。气瓶支撑框架包括两个方管200,方管200用于和车架大梁连接,但不限于此,支撑组件110也可直接和车架大梁连接,具体可视情况而定。
气瓶支撑框架包括两个方管200,方管200用于和车架大梁连接,通过方管200将气瓶支撑框架安装到燃气车辆上,安装方式更简单。第二底板1122、第一底板1115和方管200可通过紧固件连接,方管200和气瓶支架100可采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材料选择范围更广。例如,方管200可采用铝合金制作,铝合金强度高,价格低,用于气瓶支撑框架可降低气瓶支撑框架的制造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瓶支架100包括主鞍座111、加强板112、副鞍座113、第一上横梁120、第二上横梁130、第一下横梁140和第二下横梁150,主鞍座111、加强板112、副鞍座113、第一上横梁120、第二上横梁130、第一下横梁140和第二下横梁150可均采用冲压工艺一体成型。
主鞍座111、加强板112、副鞍座113、第一上横梁120、第二上横梁130、第一下横梁140和第二下横梁150均采用冲压工艺一体成型,冲压工艺简单,气瓶支架100的制作成本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鞍座111、加强板112、副鞍座113、第一上横梁120、第二上横梁130、第一下横梁140和第二下横梁150可均为碳钢结构件。碳钢结构件采用轻量化碳钢制作,轻量化碳钢中:碳的质量比小于等于0.12%,硅的质量比小于等于0.2%,锰的质量比小于等于2%,磷的质量比小于等于0.025,硫的质量比小于等于0.015,铝的质量比大于等于0.015。轻量化碳钢的屈服强度大于等于700Mpa,轻量化碳钢的抗拉强度为750Mpa~880Mpa,轻量化碳钢的伸长率大于等于17%。
需要说明的是,主鞍座111、加强板112、副鞍座113、第一上横梁120、第二上横梁130、第一下横梁140和第二下横梁150可均为碳钢结构件,但不限于此,主鞍座111、加强板112、副鞍座113、第一上横梁120、第二上横梁130、第一下横梁140和第二下横梁150也可部分为碳钢结构件,具体可视情况而定。主鞍座111、加强板112、副鞍座113、第一上横梁120、第二上横梁130、第一下横梁140和第二下横梁150可采用轻量化碳钢,但不限于此,主鞍座111、加强板112、副鞍座113、第一上横梁120、第二上横梁130、第一下横梁140和第二下横梁150可采用轻量化碳钢,也可采用其他的碳钢,具体可视情况而定。
轻量化碳钢与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碳钢相比,重量更轻且强度更高,气瓶支架100整体采用轻量化碳钢制作,可降低气瓶支撑框架的重量。
参见图1所示,形成主鞍座111、加强板112、副鞍座113、第一上横梁120、第二上横梁130、第一下横梁140和第二下横梁150的金属板的厚度均为2.5毫米~3毫米,例如2.5毫米、2.8毫米和3毫米等。
需要说明的是,形成主鞍座111、加强板112、副鞍座113、第一上横梁120、第二上横梁130、第一下横梁140和第二下横梁150的金属板的厚度可均为2.5毫米~3毫米,但不限于此,形成主鞍座111、加强板112、副鞍座113、第一上横梁120、第二上横梁130、第一下横梁140和第二下横梁150的部分金属板的厚度为2.5毫米~3毫米,具体可视情况而定。
主鞍座111、加强板112、副鞍座113、第一上横梁120、第二上横梁130、第一下横梁140和第二下横梁150采用轻量化碳钢制作,轻量化碳钢制成的金属板强度更高,因此可适当降低金属板的厚度,如采用2.5毫米~3毫米的金属板,以减轻气瓶支撑框架的重量。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供气装置,供气装置包括气瓶支撑框架和安装在气瓶支撑框架的第一支撑面1113和第二支撑面1133上的气瓶。供气装置可用于燃气车辆,气瓶支撑框架通过方管200安装在车架大梁上,气瓶用于储存燃气车辆的燃料,例如液化天然气(即:LNG)和氢气等。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装配”、“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示例地”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故但凡依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所做的变化或修饰,皆应属于本申请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气瓶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瓶支架,所述气瓶支架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主鞍座和加强板,所述主鞍座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立板和第一顶板,所述第一立板的具有相对的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一顶板位于所述第一立板的顶面,所述第一顶板远离所述第一立板一面为用于支撑气瓶的第一支撑面;
在所述第一立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加强板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板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瓶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板为弧形板结构,所述第一支撑面为向所述第一立板凹陷的圆弧面,所述第一立板的顶面与所述第一顶板的外形相适应;
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顶板一侧且远离所述第一顶板,所述加强板两端向靠近所述第一顶板的方向形成凸出部,所述加强板中间形成与所述第一顶板相适应的凹陷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瓶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副鞍座,所述副鞍座设置在所述主鞍座远离所述加强板一侧;
所述副鞍座包括相连接的第二立板和第二顶板,所述第二立板的具有相对的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二顶板位于所述第二立板的顶面,所述第二顶板远离所述第二立板一面为用于支撑所述气瓶的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二立板和所述第一立板层叠设置;
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立板具有相对的内侧和外侧,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立板的内侧,所述副鞍座位于所述第一立板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瓶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板和所述第一顶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加筋结构,所述第二立板和所述第二顶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加筋结构,所述第一加筋结构和所述第二加筋结构沿所述第一支撑面周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瓶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鞍座和所述副鞍座均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加筋结构和所述第二加筋结构均为冲压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瓶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鞍座还包括第一底板、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所述第一底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板的底面,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一翼板、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翼板依次连接且合围所述第一立板;
所述气瓶支架还包括第一上横梁、第二上横梁、第一下横梁和第二下横梁,所述第一下横梁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支撑组件的第一底板和第一翼板,所述第二下横梁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支撑组件的第一底板和第二翼板;
所述第一上横梁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支撑组件的第一翼板,所述第二上横梁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支撑组件的第二翼板,所述第一上横梁和所述第一下横梁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上横梁和所述第二下横梁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瓶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瓶支撑框架还包括两个方管,两个所述方管一一对应连接两个所述支撑组件;
所述加强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三立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三立板的具有相对的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二底板位于所述第三立板的底面,所述第三立板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板一侧,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方管依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气瓶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瓶支架至少部分为碳钢结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瓶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瓶支架包括主鞍座、副鞍座、加强板、第一上横梁、第二上横梁、第一下横梁和第二下横梁时,形成所述主鞍座、所述副鞍座、所述加强板、所述第一上横梁、所述第二上横梁、所述第一下横梁和所述第二下横梁的金属板的厚度均为2.5毫米~3毫米。
10.一种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气瓶支撑框架;
气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面上。
CN202221205503.9U 2022-05-19 2022-05-19 气瓶支撑框架及供气装置 Active CN2176721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05503.9U CN217672154U (zh) 2022-05-19 2022-05-19 气瓶支撑框架及供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05503.9U CN217672154U (zh) 2022-05-19 2022-05-19 气瓶支撑框架及供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72154U true CN217672154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39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05503.9U Active CN217672154U (zh) 2022-05-19 2022-05-19 气瓶支撑框架及供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721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80131B2 (en) Integrated pressure vessels for vehicular applications
CN207257804U (zh) 一种电动物流车货箱骨架结构
CN112770854A (zh) 用于制造用于电池电动车辆的电池仓的碰撞框架的方法
CN109822198B (zh) 一种轻量化新能源全铝客车的焊接工艺
US8794476B2 (en) Outer tank for cryogenic fuel
CN109037500A (zh) 一种铝合金动力电池箱体下壳体及加工方法
CN217672154U (zh) 气瓶支撑框架及供气装置
CN109768200A (zh) 电池包外壳
CN207345466U (zh) 一种电池包下壳体加强结构
CN117124843A (zh) 气瓶支撑框架及供气装置
CN113428231B (zh) 一种车辆纵梁结构、车辆底盘结构及车辆
CN207303162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电池箱
CN217684420U (zh) 供气装置及燃气车辆
EP3984900B1 (en) Fuel tank
CN211107699U (zh) 一种物流车用全承载式车架
CN210364059U (zh) 一种公交客车底架前悬结构
CN109760966A (zh) 一种轻量化设计的电动汽车罐车罐体
CN110356221A (zh) 一种气瓶轻量化防转动固定装置及应用其的lng车辆
CN207282568U (zh) 一种动力电池箱体结构
CN215662946U (zh) 一种轻量化车载氢系统框架结构
CN214928962U (zh) 一种商用车lng气瓶用无副梁高强碳钢焊接支架
CN218986760U (zh) 一种车架大梁
CN210064019U (zh) 一种铝合金液罐车罐体加强结构
CN219707101U (zh) 一种商用车后车架轻量化横梁
CN215411361U (zh) 一种用于钢制低温储罐拱顶气升顶后的临时固定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