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27784U - 一种新型预曝气生化反应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预曝气生化反应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27784U
CN217627784U CN202221561734.3U CN202221561734U CN217627784U CN 217627784 U CN217627784 U CN 217627784U CN 202221561734 U CN202221561734 U CN 202221561734U CN 217627784 U CN217627784 U CN 2176277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ochemical reaction
aeration
baffle
reaction cell
reaction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6173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玉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gtan Tiany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gtan Tiany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gtan Tiany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gtan Tiany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6173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277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277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277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预曝气生化反应池,主要内容为:所述进水管安装在生化反应池左侧面上的安装孔里,曝气主管安装在生化反应池顶端,出气管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内靠近池底位置处且出气管与第一曝气支管连接,穿孔排泥管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内,生化反应池体内右侧区域设有斜坡,第一隔板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内,第二隔板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内且第二隔板位于第一隔板的右侧,第二曝气支管与曝气主管连接,出水管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右侧面上的安装孔里。本实用新型结合了专有微生物载体固定技术,增加了微生物与废水中污染物的接触面积,又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同时可以保证微生物量充足和微生物载体不流失。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预曝气生化反应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预曝气生化反应池。
背景技术
预曝气生化反应池是利用废水中的好氧微生物在有游离氧(分子氧)存在的条件下,预处理废水中的有机物,为下一阶段生化处理做准备。预曝气池内投加载体,微生物固着于载体。预曝气池内微生物所需的氧通常由人工曝气供给。目前,传统预曝气生化反应池工艺中经常添加活性炭做为菌种的载体,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活性炭会不断的流失,如果后置沉淀池,然后用水泵回流,会增加能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公开了一种新型预曝气生化反应池,其结合了专有微生物载体固定技术,增加了微生物与废水中污染物的接触面积,又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同时可以保证微生物量充足和微生物载体不流失。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预曝气生化反应池,包括生化反应池体、进水管、穿孔排泥管、第一曝气支管、低速潜水推流器、耦合起吊单元、第二隔板、出水管、第二曝气支管、斜坡、第一隔板、出气管、微孔曝气器、曝气主管和阀门,所述进水管安装在生化反应池左侧面上的安装孔里,所述曝气主管安装在生化反应池顶端,若干个所述第一曝气支管安装在曝气主管上且每个所述第一曝气支管与曝气主管之间都安装有阀门,所述出气管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内靠近池底位置处且出气管与第一曝气支管连接,所述出气管上安装有若干个微孔曝气器,所述穿孔排泥管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内且穿孔排泥管位于微孔曝气器上方,所述生化反应池体内右侧区域设有斜坡,所述第一隔板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内且第一隔板位于斜坡上方,所述第二隔板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内且第二隔板位于第一隔板的右侧,所述第二曝气支管与曝气主管连接且第二曝气支管位于生化反应池体内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的区域,所述耦合起吊单元固定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顶面上,所述低速潜水推流器与耦合起吊单元连接且低速潜水推流器位于生化反应池体内第一隔板左侧区域,所述出水管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右侧面上的安装孔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隔板底面与斜坡顶面之间的距离为80mm~12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隔板底面与斜坡顶面之间的距离为50mm~9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斜坡斜面与生化反应池体右侧内壁之间的夹角为20°~4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穿孔排泥管上等间距开设有向下通孔且通孔直径为10mm~25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生化反应池体内投加有EMO复合菌微生物。
本实用新型设置了斜坡沉淀区,并安装有低速潜水推流器,将沉淀区返回的载体推流到曝气区;进水口设在沉淀区对面,出水口设在沉淀区末端;还调整了底部曝气系统的布置方式,采用微孔曝气器并对曝气器底部空隙使用方砖填充,提高了载体的利用率;本实用新型使用30~80目微生物专用载体,还结合了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废水生物处理完全依靠微生物的作用来净化废水,因此在废水中微生物种类是否齐全(针对所要处理的污染物而言)、数量是否足够就成为最关键的条件。仅靠自发菌来处理不断合成的新的污染物是不可能的,要结合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来源,使其成为废水生物处理的核心内容。
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相比有如下诸多优点:(1)微生物的种类齐全,数量充足,使得极为复杂难处理的各类有机物的分解得以顺利完成。(2)微生物种类多,能适应有毒环境,又可分工合作,发挥全力,完成艰巨任务。(3)微生物分解力特强,故能消除臭味,减少固体量,而使污泥大幅降低,因此可以降低处理成本与操作难度。(4)脱色能力较物理化学法配套的传统生物法胜逾10倍。(5)处理能力与成果已打破甚多生物法的传统观念。
传统的活性污泥法 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
添加化学药剂量大,产生污泥甚多 无此问题
总体建设费相当大,占地广、设备复杂 无此问题
氮(氨氮)的去除率偏低 无此问题
微生物的数量、种类不全,CODcr去除率低 无此问题
毒性物质较多时,影响微生物的存活 无此问题
难分解的有机物去除困难 无此问题
必须供给大量的空气,耗用能源甚大 无此问题
常有污泥膨化问题发生 无此问题
高分解力微生物构成的分解链。各种微生物的分解力是不一样的,选择高分解力微生物种植在废水中,并构成生物链是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的一大特点。其系统内丰富的高分解力的微生物使某些BOD/COD<0.3的难生化废水的生物处理得以实现,对高分解力微生物来说,废水的BOD的数值已不是传统生化概念。
Figure BDA0003707561400000031
Figure BDA0003707561400000041
采用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对国内环保界普遍认为的不可生化处理的废水进行了研究开发,其结果表明,如硝基苯废水、造纸黑液、高SO4 2-和Cl-含量的废水、颜料废水、染料废水、制酱废水、制药废水、农药废水、焦化废水、味精废水、糖精废水等等是完全可以采用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进行处理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结合了专有微生物载体固定技术,增加了微生物与废水中污染物的接触面积,又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同时可以保证微生物量充足和微生物载体不流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A结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生化反应池体,2:进水管,3:穿孔排泥管,4:第一曝气支管,5:低速潜水推流器,6:耦合起吊单元,7:第二隔板,8:出水管,9:第二曝气支管,10:斜坡,11:第一隔板,12:出气管,13:微孔曝气器,14:曝气主管,15: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中示意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和图2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新型预曝气生化反应池,包括生化反应池体1、进水管2、穿孔排泥管3、第一曝气支管4、低速潜水推流器5、耦合起吊单元6、第二隔板7、出水管8、第二曝气支管9、斜坡10、第一隔板11、出气管12、微孔曝气器13、曝气主管14和阀门15,所述进水管2安装在生化反应池1左侧面上的安装孔里,所述曝气主管14安装在生化反应池1顶端,若干个所述第一曝气支管4安装在曝气主管14上且每个所述第一曝气支管4与曝气主管14之间都安装有阀门15,所述出气管12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1内靠近池底位置处且出气管12与第一曝气支管4连接,所述出气管12上安装有若干个微孔曝气器13,所述穿孔排泥管3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1内且穿孔排泥管3位于微孔曝气器13上方,所述生化反应池体1内右侧区域设有斜坡10,所述第一隔板11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1内且第一隔板11位于斜坡10上方,所述第二隔板7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1内且第二隔板7位于第一隔板11的右侧,所述第二曝气支管9与曝气主管14连接且第二曝气支管9位于生化反应池体1内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7之间的区域,所述耦合起吊单元6固定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1顶面上,所述低速潜水推流器5与耦合起吊单元6连接且低速潜水推流器5位于生化反应池体1内第一隔板11左侧区域,所述出水管8装在生化反应池体1右侧面上的安装孔里。
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板11底面与斜坡10顶面之间的距离为80mm~120mm。
优选的,所述第二隔板7底面与斜坡10顶面之间的距离为50mm~90mm。
优选的,所述斜坡10斜面与生化反应池体1右侧内壁之间的夹角为20°~40°。
优选的,所述穿孔排泥管3上等间距开设有向下通孔且通孔直径为10mm~25mm。
优选的,所述生化反应池体1内投加有EMO复合菌微生物。
本实用新型设置了斜坡10沉淀区,并安装有低速潜水推流器5,将沉淀区返回的载体推流到曝气区;进水口设在沉淀区对面,出水口设在沉淀区末端;还调整了底部曝气系统的布置方式,采用微孔曝气器13并对曝气器底部空隙使用方砖填充,提高了载体的利用率;本实用新型使用30~80目微生物专用载体,还结合了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废水生物处理完全依靠微生物的作用来净化废水,因此在废水中微生物种类是否齐全(针对所要处理的污染物而言)、数量是否足够就成为最关键的条件。仅靠自发菌来处理不断合成的新的污染物是不可能的,要结合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来源,使其成为废水生物处理的核心内容。
本实用新型结合了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和专有微生物载体固定技术。风机通过曝气系统给微生物提供溶解氧,废水通过进水管2进入预曝气池曝气区域,与载体和微生物充分接触,污染物得到有效去除的废水进入斜坡10沉淀区域,载体和污泥在重力的作用下沉淀到该区域底部,并返回曝气区域,上清液通过出水管8自流排出;返回的载体和污泥在低速潜水推流器5的作用下分散到曝气区域各个地方;当预曝气池中的SV30超过50%时要进行排泥;预曝气池产生的污泥通过穿孔排泥管3排除;排泥管设置在生化反应池体40%处,并设有污泥泵,以利于排出污泥。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可以做出许多其他改变和改型。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特定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6)

1.一种新型预曝气生化反应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生化反应池体、进水管、穿孔排泥管、第一曝气支管、低速潜水推流器、耦合起吊单元、第二隔板、出水管、第二曝气支管、斜坡、第一隔板、出气管、微孔曝气器、曝气主管和阀门,所述进水管安装在生化反应池左侧面上的安装孔里,所述曝气主管安装在生化反应池顶端,若干个所述第一曝气支管安装在曝气主管上且每个所述第一曝气支管与曝气主管之间都安装有阀门,所述出气管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内靠近池底位置处且出气管与第一曝气支管连接,所述出气管上安装有若干个微孔曝气器,所述穿孔排泥管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内且穿孔排泥管位于微孔曝气器上方,所述生化反应池体内右侧区域设有斜坡,所述第一隔板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内且第一隔板位于斜坡上方,所述第二隔板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内且第二隔板位于第一隔板的右侧,所述第二曝气支管与曝气主管连接且第二曝气支管位于生化反应池体内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的区域,所述耦合起吊单元固定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顶面上,所述低速潜水推流器与耦合起吊单元连接且低速潜水推流器位于生化反应池体内第一隔板左侧区域,所述出水管安装在生化反应池体右侧面上的安装孔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预曝气生化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底面与斜坡顶面之间的距离为80mm~120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预曝气生化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底面与斜坡顶面之间的距离为50mm~9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预曝气生化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坡斜面与生化反应池体右侧内壁之间的夹角为20°~4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预曝气生化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排泥管上等间距开设有向下通孔且通孔直径为10mm~25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预曝气生化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反应池体内投加有EMO复合菌微生物。
CN202221561734.3U 2022-06-22 2022-06-22 一种新型预曝气生化反应池 Active CN2176277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61734.3U CN217627784U (zh) 2022-06-22 2022-06-22 一种新型预曝气生化反应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61734.3U CN217627784U (zh) 2022-06-22 2022-06-22 一种新型预曝气生化反应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27784U true CN217627784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29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61734.3U Active CN217627784U (zh) 2022-06-22 2022-06-22 一种新型预曝气生化反应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277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268652Y (zh)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01885570A (zh) 一种污泥处理方法
CN217148724U (zh) 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
CN101624253A (zh) 高效复合酶污水处理工艺及装置
CN210340465U (zh) 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
CN217627784U (zh) 一种新型预曝气生化反应池
KR101304329B1 (ko) 청소 기능을 갖는 마이크로 버블 디퓨저를 이용한 폐수 처리를 위한 마이크로 버블 반응기
CN111747605A (zh) 一种多级物化-生化联用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和处理方法
CN111348746A (zh) 一种微型仿生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CN103819062B (zh) 一体式流化池mbr污水处理设备
KR200364601Y1 (ko) 미생물 반응교반기
CN210340470U (zh) 一种新型的曝气生物滤池
CN213803367U (zh) 一种食用菌生产线湿法堆垛备料废水处理系统
CN213141734U (zh) 一种多级物化-生化联用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11170336U (zh) 组合式压力曝气好氧反应装置
CN212476267U (zh) 气升环流式膜生物反应器系统
CN110451635B (zh) 一种高盐高有机物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系统及方法
CN2310067Y (zh) 自净式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CN217627821U (zh) 一种新型生物滤池试验装置
CN212954484U (zh) 一种新型连续好氧生化试验装置
CN217808923U (zh) 一种新型反硝化试验装置
CN212954485U (zh) 一种新型连续好氧反应池
CN201272715Y (zh) 一体化膜生物污水处理装置
CN219079241U (zh) 一种内循环磁生物流化床
CN214781013U (zh) 一种生化系统好氧型细菌的连续培养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