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48724U - 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48724U
CN217148724U CN202221019664.9U CN202221019664U CN217148724U CN 217148724 U CN217148724 U CN 217148724U CN 202221019664 U CN202221019664 U CN 202221019664U CN 217148724 U CN217148724 U CN 2171487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one
sludge
anaerobic
phosphorus removal
remov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1966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娟娟
陈庆磊
谷建辉
岳会芳
刘方
王向阳
王世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zhou Hengbo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ngzhou Hengbo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zhou Hengbo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ngzhou Hengbo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1966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487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487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487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bstract

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包括互通的上部圆柱形反应区和下部漏斗形污泥浓缩区,反应区通过环形隔板形成底部连通的好氧区和缺氧区,好氧区底部设置曝气装置,反应区外部设置环形挡板,挡板与筒体之间形成环形的厌氧区,厌氧区与缺氧区底部连通,筒体上部内边缘设置出水堰,出水堰内的筒壁上设置出水口,缺氧区内出水堰与隔板之间还设置溢流板;厌氧区通过污水提升泵连接污水源,通过厌氧区循环泵实现厌氧区物料循环,通过污泥回流泵连接污泥浓缩区,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内均设置活化污泥。与将各区域分开设置的传统做法相比具有设备少、占地小、便于安装以及运行的优势。

Description

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战略性新型产业目录之7 节能环保产业中的7.2 先进环保产业重点方向下7.2.1 水污染防止装备城镇污水处理与会用装备、难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和装备。
背景技术
生物脱氮除磷是指用生物处理法去除污水中营养物质氮和磷 。
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是20世纪中期提出来的,含氮和磷的污水无限制地排放,以致受纳水体中藻类过度繁殖,水质变坏。原水受氮和磷的污染,水处理的困难加大,费用增加。有些含氮化合物的水对鱼和人类有毒害,如水中氨氮含量超过3mg/L,将会使金鱼等死亡;饮用水中NO-含量超过10mg/L时,可能引起婴幼儿高血红蛋白症;氨氮对金属管道和设备有腐蚀作用。因此,污水的脱氮除磷十分重要。
20世纪70年代已经形成了很多有效的脱氮和除磷的方法。脱氮有氨吹脱、选择性离子交换和折点加氯等;除磷主要是化学沉淀法。这些都是物理化学处理方祛,处理费用较高。采用生物法不仅费用降低,而且脱氮和除磷可能在同一流程中解决,因此,生物脱氨除磷工艺的研究受到了重视。
生物脱氮除磷装置采用A/A/O工艺,即厌氧-缺氧-好氧法,该工艺除磷脱氮机制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除磷,污水中的磷在厌氧状态下(溶解氧DO<0.3mg/L),释放出聚磷菌,在好氧状况下又将其更多吸收,以剩余污泥的形式排出系统;二是脱氮,缺氧段要控制溶解氧DO<0.5 mg/L,由于兼氧脱氮菌的作用,利用水中生化需氧量(BOD)作为氢供给体(有机碳源),将来自好氧池混合液中的硝酸盐及亚硝酸盐还原成氮气逸入大气,达到脱氮的目的。
现有的生物脱氮除磷装置一般将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分开设置,占地面积大,不便于运行维护;目前也出现一些一体式脱氮除磷装置,结构较复杂,或使用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分体式装置占地面积大、一体式装置结构较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将厌氧-缺氧-好氧区、泥水分离和污泥浓缩整合在同一装置,具有设备少、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以及运行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
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包括筒体,筒体上部为圆柱形反应区,筒体底部为漏斗形污泥浓缩区,反应区与污泥浓缩区互相连通,反应区内设置环形隔板,隔板内为圆柱形的好氧区,隔板外为环形的缺氧区,好氧区与缺氧区底部连通,好氧区底部设置曝气装置,反应区外部设置环形挡板,挡板与筒体之间形成环形的厌氧区,厌氧区与缺氧区底部连通,筒体上部内边缘设置出水堰,出水堰内的筒壁上设置出水口,缺氧区内出水堰与隔板之间还设置溢流板;厌氧区设置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第三入口,第一入口通过污水提升泵连接污水源,第二入口通过厌氧区循环泵实现厌氧区物料循环,第三入口通过污泥回流泵连接污泥浓缩区,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内均设置活化污泥。
活化污泥的浓度保持在4000-5000mg/L。
污泥浓缩区底部设置排泥口,排泥口连接排泥泵。
隔板的上端部向内折弯,下端部向外折弯。
溢流板深入液面以下深度大于2米。
所述第二入口和第三入口均有两个。
厌氧区溶解氧浓度小于0.3mg/L,缺氧区溶解氧浓度小于0.5mg/L,好氧区溶解氧浓度为1-3mg/L。
污泥浓缩区与厌氧区之间通过污泥回流泵进行污泥回流,污泥回流比为30-40%。
曝气装置包括互相连接的盘式曝气盘片和风机。
本实用新型将厌氧-缺氧-好氧区、泥水分离区、污泥浓缩区整合在同一装置,与将各区域分开设置的传统做法相比具有设备少、占地小、便于安装以及运行的优势。好氧区由于曝气产生的浮力,污水上流,在缺氧区污水下流,内部形成循环,无需搅拌及内回流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其中1-筒体,2-反应区,3-污泥浓缩区,4-隔板,5-挡板,6-溢流板,7-厌氧区,8-缺氧区,9-好氧区,10-曝气装置,101-为曝气盘片,102-风机,11-污水提升泵,12-厌氧区循环泵,13-污泥回流泵14-出水堰,15-排泥泵,16-沉淀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包括筒体1,筒体1上部为圆柱形反应区2,筒体1底部为漏斗形污泥浓缩区3,反应区2与污泥浓缩区3互相连通,反应区2内设置环形隔板4,隔板4内为圆柱形的好氧区9,隔板4外为环形的缺氧区8,好氧区9与缺氧区8底部连通,好氧区9底部设置曝气装置10,曝气装置10包括互相连接的盘式曝气盘片101和风机102,反应区2外部设置环形挡板5,挡板5与筒体1之间形成环形的厌氧区7,厌氧区7与缺氧区8底部连通,筒体上部内边缘设置出水堰14,出水堰内的筒壁上设置出水口;厌氧区7设置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第三入口,第一入口通过污水提升泵11连接污水源,第二入口通过厌氧区循环泵12实现厌氧区物料循环,第三入口通过污泥回流泵13连接污泥浓缩区3,厌氧区7、缺氧区8和好氧区9内均设置活化污泥,活化污泥的浓度保持在4000-5000mg/L。
污泥浓缩区3底部设置排泥口,排泥口连接排泥泵15,定期及时排放剩余污泥,防止污泥板结。
本装置的活性污泥通过在污水提升泵11出口管道上加个支管,支管上有个阀门,需要添加活性污泥时,打开阀门。
隔板4的形状为上端向内折弯,下端向外折弯。隔板4上端向内折弯,溢流板6上端向外折弯,这样设计,使得沉淀区16的面积大,沉淀效果好;隔板4上端向内折弯,下端向外折弯,保证了好氧区9的面积。
缺氧区内出水堰14与隔板4之间还设置溢流板6,溢流板6深入液面以下深度大于2米。溢流板右侧是泥水混合物,溢流板左侧是清水,溢流板将泥水混合物和清水隔开。
如图所示,第二入口和第三入口均有两个,增加厌氧区物料循环入口和污泥回流入口,每个入口均连接相适应的厌氧区循环泵12和污泥回流泵13。污泥浓缩区3与厌氧区7之间通过污泥回流泵13进行污泥回流,污泥回流比为30-40%,上述设置可保证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整体运行的稳定性。
厌氧区7溶解氧浓度小于0.3mg/L,缺氧区8溶解氧浓度小于0.5mg/L,好氧区9溶解氧浓度为1-3mg/L。
不同的氧环境有不同的微生物群,微生物也会在环境改变的时候改变行为,从而达到去除不同的污染物质的目的。厌氧区就是不做曝气,污染物浓度高,因为分解污染物消耗溶解氧使得水体内几乎无溶解氧,适宜厌氧微生物活动从而处理水中污染物的构筑物。缺氧区是曝气不足或者无曝气但污染物含量较低,适宜好氧和兼氧微生物生活的构筑物。好氧区的作用是让活性污泥进行有氧呼吸,进一步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去除污染物的功能。控制好含氧量及微生物的其他各需条件,这样才能使微生物较大效益的进行有氧呼吸。
污水通过污水提升泵11进入该装置的厌氧区7,污水与通过污泥回流泵13从污泥浓缩区3输送来的污泥进行混合,并通过厌氧区循环泵12不断循环,保持污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厌氧区内的污水处于活性污泥和厌氧环境下,活性污泥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出去污水中的部分有机物和SS、以及部分氮、磷,从而降低后续缺氧区和好氧区处理的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活性污泥在厌氧环境下消耗污水中的有机物并释放磷,实现污水生物处理的厌氧释磷反应,为后续处理过程的好氧环境生物除磷创造条件。
厌氧区7与缺氧区8底部连通,厌氧区7内的污水与污泥自连通口向缺氧区8流动,缺氧区8与好氧区9下部连通,污水与污泥继续向好氧区9流动,且好氧区9内底部有曝气装置10,曝气装置10为好氧区9内的好氧生物提供所需空气,污水在曝气装置10产生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流动,在缺氧区8污水下流,形成内部循环,无需搅拌及内回流装置。
好氧区9内的污水和活性污泥充分混合,活性污泥对污水中的有机物实现降解与去除,同时进行硝化反应和好氧生物除磷,硝化反应将污水中的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从而在好氧区进一步去除污水中有机物、氨氮和磷,并为后续缺氧区反硝化脱氮创造条件。
好氧区处理后的污水,自隔板上端进入缺氧区8内,活性污泥在缺氧环境下进行反硝化反应,在消耗污水中有机物的同时将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转化成氮气从水中逸出,从而去除总氮和进一步去除有机物。缺氧区处理后的污水在溢流板6内侧(溢流板6与隔板4之间为内侧,溢流板6与筒体1之间为外侧)的沉淀区16进行泥水分离,即活性污泥从污水中分离,去除污水中的SS,经分离后的水则越过溢流板6,进入出水堰14,最后通过出水口排出筒体1,分离后的活性污泥下沉至污泥浓缩区3,污泥浓缩区内的污泥部分经污泥回流泵13回流至厌氧区7,实现活性污泥的循环,定期从污泥浓缩区3底部通过排泥泵15排放剩余污泥进行另行处理。
本实用新型将厌氧-缺氧-好氧区、泥水分离区、污泥浓缩区整合在同一装置,与将各区域分开设置的传统做法相比具有设备少、占地小、便于安装以及运行的优势。好氧区由于曝气产生的浮力,污水上流,在缺氧区污水下流,内部形成循环,无需搅拌及内回流装置,外部通过厌氧区循环泵12,污泥回流泵13及污水提升泵11实现循环,装置整体运行平稳。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包括筒体(1),筒体(1)上部为圆柱形反应区(2),筒体(1)底部为漏斗形污泥浓缩区(3),反应区(2)与污泥浓缩区(3)互相连通,其特征在于:反应区(2)内设置环形隔板(4),隔板(4)内为圆柱形的好氧区(9),隔板(4)外为环形的缺氧区(8),好氧区(9)与缺氧区(8)底部连通,好氧区(9)底部设置曝气装置(10),反应区(2)外部设置环形挡板(5),挡板(5)与筒体(1)之间形成环形的厌氧区(7),厌氧区(7)与缺氧区(8)底部连通,筒体上部内边缘设置出水堰(14),出水堰内的筒壁上设置出水口,缺氧区内出水堰(14)与隔板(4)之间还设置溢流板(6);厌氧区(7)设置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第三入口,第一入口通过污水提升泵(11)连接污水源,第二入口通过厌氧区循环泵(12)实现厌氧区物料循环,第三入口通过污泥回流泵(13)连接污泥浓缩区(3),厌氧区(7)、缺氧区(8)和好氧区(9)内均设置活化污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其特征在于:活化污泥的浓度保持在4000-5000mg/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其特征在于:污泥浓缩区(3)底部设置排泥口,排泥口连接排泥泵(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其特征在于:隔板(4)的上端部向内折弯,下端部向外折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其特征在于:溢流板(6)深入液面以下深度大于2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入口和第三入口均有两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其特征在于:厌氧区(7)溶解氧浓度小于0.3mg/L,缺氧区(8)溶解氧浓度小于0.5mg/L,好氧区(9)溶解氧浓度为1-3mg/L。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其特征在于:污泥浓缩区(3)与厌氧区(7)之间通过污泥回流泵(13)进行污泥回流,污泥回流比为30-4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其特征在于:曝气装置(10)包括互相连接的盘式曝气盘片(101)和风机(102)。
CN202221019664.9U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 Active CN2171487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19664.9U CN217148724U (zh)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19664.9U CN217148724U (zh)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48724U true CN217148724U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63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19664.9U Active CN217148724U (zh)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4872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77763A (zh) * 2023-06-25 2023-07-25 成都理工大学 好氧-厌氧严格分区的一体化成套污水处理装置
CN116803930A (zh) * 2023-08-14 2023-09-26 湖南化工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猪场废水处理系统
US11905194B1 (en) * 2022-09-28 2024-02-20 Zhejiang Haih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Deep denitrification treatment system for wastewater by anaerobic-anoxic-oxic based on high-oxygen three-phase contact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05194B1 (en) * 2022-09-28 2024-02-20 Zhejiang Haih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Deep denitrification treatment system for wastewater by anaerobic-anoxic-oxic based on high-oxygen three-phase contact
CN116477763A (zh) * 2023-06-25 2023-07-25 成都理工大学 好氧-厌氧严格分区的一体化成套污水处理装置
CN116477763B (zh) * 2023-06-25 2023-09-08 成都理工大学 好氧-厌氧严格分区的一体化成套污水处理装置
CN116803930A (zh) * 2023-08-14 2023-09-26 湖南化工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猪场废水处理系统
CN116803930B (zh) * 2023-08-14 2024-02-09 湖南化工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猪场废水处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148724U (zh) 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生物脱氮除磷装置
CN106746175A (zh) 一种餐厨垃圾废水处理方法
CN109368926A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微米载体及污水处理系统和方法
CN106430845A (zh) 餐厨垃圾废水处理装置
CN205893017U (zh) 一种焦化废水生物处理装置
CN114291964B (zh) 一种脱氮回收磷的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CN109205954A (zh) 微电解催化氧化、生化处理高浓度废水工艺
CN100522849C (zh) 一种深度处理氨氮污水的方法
CN114634276A (zh) 一种脱氮除磷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CN108358378B (zh) 一种适用于高氨氮分散生活污水的处理工艺
CN109264859A (zh) A2o2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JP4867098B2 (ja) 生物脱窒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CN111925077A (zh) 一种分散式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及工艺
CN105776749B (zh) 电镀有机废水的催化氧化组合多元生化系统及其深度处理方法
CN112209504B (zh) 一种旋流式生物反应器
CN212076760U (zh) 一种微型仿生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8810839U (zh) 一种用于农村污水处理的降解沉淀池
CN212451096U (zh) 一种焦化废水可提升式曝气的处理系统
CN114853271A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废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210945012U (zh) 一种mbbr-mbr-bst组合式污水处理设备
CN107311403A (zh) 餐厨垃圾发酵废水处理装置
CN104355493B (zh) 一种一体化好氧深度处理装置
CN206437994U (zh) 一种餐厨垃圾废水处理装置
CN216273329U (zh) 一种内置立体弹性填料和悬浮填料的高效生物膜脱氮装置
CN219991364U (zh) 一种卫生间污水的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