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40465U - 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40465U
CN210340465U CN201920781052.5U CN201920781052U CN210340465U CN 210340465 U CN210340465 U CN 210340465U CN 201920781052 U CN201920781052 U CN 201920781052U CN 210340465 U CN210340465 U CN 2103404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reaction tank
aeration
sludge discharge
sbr re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8105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红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gtan Jianyuan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姚红樱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姚红樱 filed Critical 姚红樱
Priority to CN20192078105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404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404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404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该技术方案围绕常规SBR反应器的缺陷对反应池内部结构进行了创新性改进。具体来看,本实用新型改变了排泥方式,将排泥管置于池体中部,排泥管下端穿孔,曝气时微生物载体不会在排泥管中累积,排泥操作时不会排出载体,从而最大限度保证微生物和载体不流失。在此基础上,调整了底部曝气系统的布置方式,采用盘式微孔曝气器并对曝气器底部空隙使用方砖填充,不仅提高了气液接触面积,而且有助于促进载体中微生物与污染物的充分接触。此外,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旋转滗水器,依托于其优良性能,可实现更好的滗水效果。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多组并联的运行模式,使系统能够连续处理污水,提高了装置运行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
背景技术
SBR是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简称,是一种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工艺,其工作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进水、曝气反应、沉淀、排水和闲置。SBR工艺具有占地面积小、污泥易沉降、可实现同步脱氮除磷等优势。随着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对SBR的处理效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技术中,常规SBR反应池的排泥结构不合理,曝气时池中微生物载体可能在排泥机构中累积,在排泥过程中载体可能随污泥排出,从而造成微生物和载体的流失。此外,常规SBR反应池的曝气结构和排水模式等方面也有待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SBR的优势,避免上述工艺缺点,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常规SBR反应池的处理效果有待改善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常规SBR反应池的排泥机构易造成池内微生物及载体流失。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再一技术问题是常规SBR反应池的曝气效率有待提升。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又一技术问题是常规SBR反应池的出水模式有待改善。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包括池体,排泥管,排泥泵,曝气管,进气管,风机,进水管,旋转滗水器,排水管,其中排泥管水平的设置于池体的中部,在所述排泥管的下端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排泥管通过立管连接至排泥泵,所述排泥泵的输出端通过管路连接至污泥浓缩池;在池体的底部水平的设置有曝气管,在所述曝气管上连接有若干曝气器,进气管的一端连接至风机,进气管的另一端连接在曝气管上,在池体的入口端连接有进水管,在池体的出口端连接有旋转滗水器,在所述旋转滗水器的输出端连接有排水管。
作为优选,所述若干通孔沿直线排列,相邻的通孔之间的间距均为300mm,所述通孔的直径均为10mm。
作为优选,所述排泥管轴线上任一点到池体底面的垂直距离均相等;该垂直距离为池体总深度的40%。
作为优选,所述曝气器为盘式微孔曝气器,所述盘式微孔曝气器连接在曝气管的上端。
作为优选,在曝气管的下端连接有若干地脚。
作为优选,所述曝气管位于砖填充体中,所述砖填充体的上表面与盘式微孔曝气器的上端面持平。
作为优选,所述立管垂直于池体的底面,所述立管的长度为0.5m。
作为优选,所述地脚为可调地脚。
作为优选,盘式微孔曝气器在曝气管上的连接方式为:在所述曝气管的上端具有若干支路管,每个支路管上各丝接有一个盘式微孔曝气器。
作为优选,在池体中设置有微生物载体,排泥管在池体中的位置高于所述微生物载体。
在以上技术方案中,池体为该SBR反应池的主体结构,用于容纳废水并作为处理场所;排泥管置于池体中部,排泥管底部正下方间隔开设通孔,曝气时专有微生物载体不会在排泥管中累积,排泥管位于池体总深度的40%处,静沉时高于载体层,排泥操作时不会排出载体,同时排泥管上设有0.5m左右的立管后接排泥泵,最大限度保证微生物和载体不流失;排泥泵用于为排泥提供动力,将其引入污泥浓缩池;曝气管设置于池体底部,风机及进气管用于将气流鼓入曝气管中,进而从曝气管上的盘式微孔曝气器输出,用于为废水中的微生物提供氧气;盘式微孔曝气器曝气气泡直径小,气液界面直径小,气液界面积大,气泡扩散均匀,不会产生孔眼堵塞,耐腐蚀性强,与固定螺旋曝气器、散流曝气器、穿孔管曝气器等相比,能耗显著降低,或相应增加污水处理量;盘式微孔曝气器底部空隙使用砖填充体填充,最大限度将专有微生物载体通过曝气,载体中的微生物与污水中的污染物充分接触;在曝气管下端可丝接地脚,用于对曝气管高度及角度起到微调作用;进水管用于向池体中输入待处理的废水;排水管用于将处理后的水体排出。
出水采用旋转滗水器,该滗水器行程精确可调,具有滗水效果好、动作灵敏可靠、能耗低、无噪音、自动化程度高、集中管理方便,体积小、故障率低、维护方便等优点。
旋转滗水器由滗水装置、传动装置、撇渣浮筒装置及回转支承等组成。驱动机构通过可伸缩推杆带动滗水装置及撇渣浮筒装置绕回转支承旋转,从而使滗水堰口上下移动,达到滗出上清液的目的。旋转滗水器可根据工艺要求设计滗水深度。旋转滗水器接到排水指令后快速将滗水堰口由停放位置移动到水面以下停止、排水;待清水排完后,旋转滗水器又接到排水指令快速将滗水堰口由停放位置移动到水面以下停止,排水;如此反复。当旋转滗水器到达最低水位后,安放在最低水位的液位开关发出返回指令,旋转滗水器快速回升到最初的停放位置,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在堰口规定的负荷范围内、堰口下液面不会扰动。堰口设有浮筒和挡渣板,确保出水水质。特殊的设计,保证滗水器重力和所受浮力基本平衡,使驱动功耗很低。旋转滗水器至主排水管为不锈钢刚性连接,避免了因软连接造成的故障率高、寿命短、维修工作强度大等弊病。整个滗水器具有坚固的支架,可以承受工作中的各种应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该技术方案围绕常规SBR反应器的缺陷对反应池内部结构进行了创新性改进。具体来看,本实用新型改变了排泥方式,将排泥管置于池体中部,排泥管下端穿孔,曝气时专有微生物载体不会在排泥管中累积,排泥操作时不会排出载体,从而最大限度保证微生物和载体不流失。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调整了底部曝气系统的布置方式,采用盘式微孔曝气器并对曝气器底部空隙使用方砖填充,不仅提高了气液接触面积,而且有助于促进载体中微生物与污水中污染物的充分接触。此外,本实用新型在出水端采用了旋转滗水器,依托于该滗水器的优良性能,可实现更好的滗水效果。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多组并联的运行模式,使系统能够连续处理污水,提高了装置的运行效率。依托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可将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和专有微生物载体固定技术应用于其中,实现更好的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排泥管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气管局部的半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曝气管安装于基础结构中局部的半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三组并联状态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三组并联状态的俯视图;
图中:
1、池体 2、排泥管 3、排泥泵 4、曝气管
5、进气管 6、风机 7、进水管 8、旋转滗水器
9、排水管 21、通孔 41、地脚 42、盘式微孔曝气器
43、砖填充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
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如图1所示,包括池体1,排泥管2,排泥泵3,曝气管4,进气管5,风机6,进水管7,旋转滗水器8,排水管9,其中排泥管2水平的设置于池体1的中部,在所述排泥管2的下端开设有若干通孔21,所述排泥管2通过立管连接至排泥泵3,所述排泥泵3的输出端通过管路连接至污泥浓缩池;在池体1的底部水平的设置有曝气管4,在所述曝气管4上连接有若干曝气器,进气管5的一端连接至风机6,进气管5的另一端连接在曝气管4上,在池体1的入口端连接有进水管7,在池体1的出口端连接有旋转滗水器8,在所述旋转滗水器8的输出端连接有排水管9。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若干通孔21沿直线排列,相邻的通孔21之间的间距均为300mm,所述通孔21的直径均为10mm。所述排泥管2轴线上任一点到池体1底面的垂直距离均相等;该垂直距离为池体1总深度的40%。如图3所示,所述曝气器为盘式微孔曝气器42,所述盘式微孔曝气器42连接在曝气管4的上端。在曝气管4的下端连接有若干地脚41。如图4所示,所述曝气管4位于砖填充体43中,所述砖填充体43的上表面与盘式微孔曝气器42的上端面持平。所述立管垂直于池体1的底面,所述立管的长度为0.5m。所述地脚41为可调地脚。盘式微孔曝气器42在曝气管4上的连接方式为:在所述曝气管4的上端具有若干支路管,每个支路管上各丝接有一个盘式微孔曝气器42。在池体1中设置有微生物载体,排泥管2在池体1中的位置高于所述微生物载体。
该装置的运行原理如下:池体1为该SBR反应池的主体结构,用于容纳废水并作为处理场所;排泥管2置于池体1中部,排泥管2底部正下方间隔开设通孔21,曝气时专有微生物载体不会在排泥管2中累积,排泥管2位于池体1总深度的40%处,静沉时高于载体层,排泥操作时不会排出载体,同时排泥管2上设有0.5m左右的立管后接排泥泵3,最大限度保证微生物和载体不流失;排泥泵3用于为排泥提供动力,将其引入污泥浓缩池;曝气管4设置于池体1底部,风机6及进气管5用于将气流鼓入曝气管4中,进而从曝气管4上的盘式微孔曝气器42输出,用于为废水中的微生物提供氧气;盘式微孔曝气器42曝气气泡直径小,气液界面直径小,气液界面积大,气泡扩散均匀,不会产生孔眼堵塞,耐腐蚀性强,与固定螺旋曝气器、散流曝气器、穿孔管曝气器等相比,能耗显著降低,或相应增加污水处理量;盘式微孔曝气器42底部空隙使用砖填充体43填充,最大限度将专有微生物载体通过曝气,载体中的微生物与污水中的污染物充分接触;在曝气管4下端可丝接地脚41,用于对曝气管3高度及角度起到微调作用;进水管7用于向池体1中输入待处理的废水;排水管9用于将处理后的水体排出。
出水采用旋转滗水器8,该滗水器行程精确可调,具有滗水效果好、动作灵敏可靠、能耗低、无噪音、自动化程度高、集中管理方便,体积小、故障率低、维护方便等优点。
旋转滗水器8由滗水装置、传动装置、撇渣浮筒装置及回转支承等组成。驱动机构通过可伸缩推杆带动滗水装置及撇渣浮筒装置绕回转支承旋转,从而使滗水堰口上下移动,达到滗出上清液的目的。旋转滗水器8可根据工艺要求设计滗水深度。旋转滗水器8接到排水指令后快速将滗水堰口由停放位置移动到水面以下停止、排水;待清水排完后,旋转滗水器8又接到排水指令快速将滗水堰口由停放位置移动到水面以下停止,排水;如此反复。当旋转滗水器8到达最低水位后,安放在最低水位的液位开关发出返回指令,旋转滗水器8快速回升到最初的停放位置,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在堰口规定的负荷范围内、堰口下液面不会扰动。堰口设有浮筒和挡渣板,确保出水水质。特殊的设计,保证滗水器重力和所受浮力基本平衡,使驱动功耗很低。旋转滗水器8至主排水管9为不锈钢刚性连接,避免了因软连接造成的故障率高、寿命短、维修工作强度大等弊病。整个滗水器具有坚固的支架,可以承受工作中的各种应力。
如图5、图6所示,本SBR反应池可采用多座并联运行的方式,保证24h连续处理污水。以三座SBR反应池并联运行为例,每座SBR反应池以24小时为一个周期。单池反应时间为:进水8小时,边进水边曝气,停止进水后继续曝气反应12小时,停止曝气后自然沉降3小时,排水1小时,1小时内将12小时的进水全部排出。
该SBR反应池在使用时,可采用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
污水生物处理完全依靠微生物的作用来净化废水,因此在污水中微生物种类是否齐全(针对所要处理的污染物而言)、数量是否足够就成为最关键的条件。仅靠自发菌来处理不断合成的新的污染物是不可能的,要结合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来源,使其成为污水生物处理的核心内容。
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相比有如下诸多优点:(1)微生物的种类齐全,数量充足,使得极为复杂难处理的各类有机物的分解得以顺利完成。(2)微生物种类多,能适应有毒环境,又可分工合作,发挥全力,完成艰巨任务。(3)微生物分解力特强,故能消除臭味,减少固体量,而使污泥大幅降低,因此可以降低处理成本与操作难度。(4)脱色能力较物理化学法配套的传统生物法胜逾10倍。(5)处理能力与成果已打破甚多生物法的传统观念。以下表6示出了传统活性污泥法与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的特点比较。
表6传统活性污泥法与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的特点比较
传统的活性污泥法 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
添加化学药剂量大,产生污泥甚多 无此问题
总体建设费相当大,占地广、设备复杂 无此问题
氮(氨氮)的去除率偏低 无此问题
微生物的数量、种类不全,CODcr去除率低 无此问题
毒性物质较多时,影响微生物的存活 无此问题
难分解的有机物去除困难 无此问题
必须供给大量的空气,耗用能源甚大 无此问题
常有污泥膨化问题发生 无此问题
高分解力微生物构成的分解链。各种微生物的分解力是不一样的,选择高分解力微生物种植在污水中,并构成生物链是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的一大特点。其系统内丰富的高分解力的微生物使某些BOD/COD<0.3的难生化废水的生物处理得以实现,对高分解力微生物来说,废水的BOD的数值已不是传统生化概念。表2示出了两种处理方法对不同物质的抑制浓度界限。
表2两种处理方法对不同物质的抑制浓度界限
Figure BDA0002075144330000091
采用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对国内环保界普遍认为的不可生化处理的废水进行了研究开发,其结果表明,如硝基苯废水、造纸黑液、高SO42-、Cl-含量的废水、颜料废水、染料废水、制酱废水、制药废水、农药废水、焦化废水、味精废水、糖精废水等等是完全可以采用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进行处理的。
结合了专有微生物载体固定技术,专有微生物载体增加了微生物与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接触面积,又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同时专有微生物载体具有一定的比重,可以保证微生物量充足和专有微生物载体不流失。
新型的SBR反应池结合了EMO复合菌微生物技术和专有微生物载体固定技术。为了保证进水的连续性,SBR采用3座好氧池并联的方式,切换运行,24小时为1周期。单池反应时间为进水8小时,边进水边曝气,停止进水后继续曝气反应12小时,停止曝气自然沉降3小时,排水1小时,1小时将8小时的进水全部排入中间池。废水在好氧池停留时间为24小时,去除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后排水进入中间水池。SBR生化系统设有曝气系统(微孔曝气器)、排水系统(旋转式滗水器)、排泥系统(穿孔排泥管)、液位测量及显示系统。
当SBR池中的SV30超过50%时要进行排泥。SBR池产生的污泥通过排泥管排除。排泥管设置在池体40%处,并设有污泥泵,以利于排出污泥。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申请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1),排泥管(2),排泥泵(3),曝气管(4),进气管(5),风机(6),进水管(7),旋转滗水器(8),排水管(9),其中排泥管(2)水平的设置于池体(1)的中部,在所述排泥管(2)的下端开设有若干通孔(21),所述排泥管(2)通过立管连接至排泥泵(3),所述排泥泵(3)的输出端通过管路连接至污泥浓缩池;在池体(1)的底部水平的设置有曝气管(4),在所述曝气管(4)上连接有若干曝气器,进气管(5)的一端连接至风机(6),进气管(5)的另一端连接在曝气管(4)上,在池体(1)的入口端连接有进水管(7),在池体(1)的出口端连接有旋转滗水器(8),在所述旋转滗水器(8)的输出端连接有排水管(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通孔(21)沿直线排列,相邻的通孔(21)之间的间距均为300mm,所述通孔(21)的直径均为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管(2)轴线上任一点到池体(1)底面的垂直距离均相等;该垂直距离为池体(1)总深度的4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器为盘式微孔曝气器(42),所述盘式微孔曝气器(42)连接在曝气管(4)的上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其特征在于在曝气管(4)的下端连接有若干地脚(4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4)位于砖填充体(43)中,所述砖填充体(43)的上表面与盘式微孔曝气器(42)的上端面持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垂直于池体(1)的底面,所述立管的长度为0.5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脚(41)为可调地脚。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其特征在于盘式微孔曝气器(42)在曝气管(4)上的连接方式为:在所述曝气管(4)的上端具有若干支路管,每个支路管上各丝接有一个盘式微孔曝气器(4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其特征在于在池体(1)中设置有微生物载体,排泥管(2)在池体(1)中的位置高于所述微生物载体。
CN201920781052.5U 2019-05-28 2019-05-28 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 Active CN2103404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81052.5U CN210340465U (zh) 2019-05-28 2019-05-28 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81052.5U CN210340465U (zh) 2019-05-28 2019-05-28 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40465U true CN210340465U (zh) 2020-04-17

Family

ID=70183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81052.5U Active CN210340465U (zh) 2019-05-28 2019-05-28 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4046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35020A (zh) * 2020-06-28 2020-09-08 北京禹辉净化技术有限公司 曝气砖与透泥砖相结合的有机污水处理方法
CN111875183A (zh) * 2020-08-12 2020-11-03 湘潭建源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维生素c生产废水生物处理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35020A (zh) * 2020-06-28 2020-09-08 北京禹辉净化技术有限公司 曝气砖与透泥砖相结合的有机污水处理方法
CN111635020B (zh) * 2020-06-28 2023-09-19 北京禹辉净化技术有限公司 曝气砖与透泥砖相结合的有机污水处理方法
CN111875183A (zh) * 2020-08-12 2020-11-03 湘潭建源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维生素c生产废水生物处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15853B (zh) 一种氧化沟膜生物反应器及其污水处理工艺和应用
CN204162577U (zh) 一体化搪瓷拼装罐体污水处理装置
CN101468846B (zh) 分段进水跌水充氧接触氧化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及方法
CN102180560B (zh) 一种城市污水连续生物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CN102642982A (zh) 污水处理及污泥浓缩一体化系统
CN101570380A (zh) 组合式污水处理设备
CN105712472B (zh) 一种组合式跌水驱动生物转盘反应器
CN210340465U (zh) 一种新型的sbr反应池
CN108249691B (zh) 一体化低能耗分散式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108314255A (zh) 一种高效中草药植物提取污水处理工艺
CN100500593C (zh) 复合式污水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007267A (zh) 大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工艺
CN103864215B (zh)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CN201614333U (zh) 一种分散污水处理装置
CN105967333A (zh) 一种处理乡镇生活污水的一体化设备及方法
CN219689523U (zh) 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老龄渗滤液的处理装置
CN201914974U (zh) 双环沟mbr废水处理系统
CN204752492U (zh) 一体化膜生物反应装置
CN2832804Y (zh) 复合式污水处理装置
CN103183412B (zh) 污水生化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KR20040006926A (ko) 내부순환형 연속회분식 반응장치를 이용한 하수처리방법
CN205856266U (zh) 大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201458902U (zh) 组合式污水处理设备
CN101538085A (zh) 旋流曝气沉淀污水处理池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CN86106359A (zh) 低能耗的深井曝气废水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610

Address after: 411101 8F, hi tech building, Furong Road, hi tech Zone, Xiangtan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angtan Jianyuan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050021 20b02, Kaijia building, No.126, Zhongshan East Road, Qiaoxi District, Shijiazhuang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Yao Hong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