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14486U - 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14486U
CN217614486U CN202221808777.7U CN202221808777U CN217614486U CN 217614486 U CN217614486 U CN 217614486U CN 202221808777 U CN202221808777 U CN 202221808777U CN 217614486 U CN217614486 U CN 2176144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pipeline
feeding
inlet
stir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0877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娟
冉明哲
冯明威
刘姝
黄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 filed Critical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
Priority to CN20222180877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144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144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144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4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the processing of minerals
    • Y02P40/10Production of cement, e.g. improving or optimising the production methods; Cement grinding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聚物浆体制浆机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包括制浆机以及移动设备,制浆机设置在移动设备上,制浆机包括第一进料搅拌部、存浆部以及第二进料搅拌部,第一进料搅拌部与存浆部通过管道连通,存浆部与第二进料搅拌部通过管道连通,第二进料搅拌部设置有出料口。制浆机设置在移动设备上,移动设备上设置有自动化设备,可以使整个制浆过程自动完成,将制浆机设置在移动设备上,使制浆机可以在移动设备的运输过程中进行制浆,移动设备运输至待用浆区域时,可及时将浆体从出料口排出。由此提高了地聚物浆体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少了现场工人与原料的接触时间,降低了安全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聚物浆体制浆机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
背景技术
地聚物浆体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水泥浆体替代材料,其具有硬化快、抗腐蚀性好、碳排放低的优点。它可与地基土混合有效提高地基土体强度和承载力,减少沉降。其亦可被注入岩土体裂隙、路基路面坑洞或孔隙中,通过置换、填充、挤压的方式以改善其物理力学性质。
目前的地聚物浆体制浆通常通过将原材料逐级加入经过多道搅拌工序后形成浆体,由于地聚物浆体的快凝性质,若其生产后放置时间较长,其很难与土体拌合或很难被注入所需区域,因此一般由现场工人现场搅拌。现场搅拌地聚物浆体效率较低,且人为因素干扰大,若现场施工条件较差,会影响现场搅拌地聚物浆体的产出和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施工现场快速高效产出地聚物浆体,提高施工效率和浆体质量。此外,该实用新型可以利用施工现场的水作为原材料之一,从而减少运输费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包括制浆机以及移动设备,所述制浆机设置在所述移动设备上,所述制浆机包括第一进料搅拌部、存浆部以及第二进料搅拌部,所述第一进料搅拌部与所述存浆部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存浆部与所述第二进料搅拌部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料搅拌部设置有出料口,所述第一进料搅拌部用于活泼化合物的反应以及搅拌操作,所述存浆部用于储存所述第一进料搅拌部产出的浆体,所述第二进料搅拌部用于搅拌所述第一进料搅拌部产出的浆体与惰性材料。通过将制浆机设置在移动设备上,可使制浆机在移动设备移动时开始进行工作,当移动设备到达目的地时即可提供搅拌好的地聚物浆体。
可选的,所述第一进料搅拌部包括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液体搅拌桶、颗粒固体进料口以及第一提升机,所述液体搅拌桶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二进液口连通,所述颗粒固体进料口设置在所述液体搅拌桶的顶部,所述颗粒固体进料口与所述液体搅拌桶连通,所述第一提升机设置在所述液体搅拌桶的顶部,所述第一提升机包括第一进料端和第一送料端,所述颗粒固体进料口与第一提升机的第一进料端相连接。
通过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以及第一提升机的设置,可使液体以及固体原料进入到液体搅拌桶内进行反应。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以及第一提升机的设置减少了施工人员与原材料的接触。降低了安全风险。
可选的,所述液体搅拌桶内部设置有第一搅拌器,所述液体搅拌桶内设置有温度感应器,所述第一进液口设置有第一进液泵,所述第二进液口上设置有第二进液泵。
通过第一进液泵、第二进液泵的设置,使施工人员对液体补料更加便捷,进一步降低了施工人员与原材料的接触时间,温度感应器用于检测液体搅拌桶内的温度来判断反应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判断是否进行浆体制作的下一步。
可选的,所述第一进液口与所述液体搅拌桶之间的管路上以及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液体搅拌桶之间的管路上均设置有第一可控制流速开关和第一流量计。
可选的,所述颗粒固体进料口与所述液体搅拌桶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可控制流速开关和第二重力感应器。
可选的,所述存浆部包括密闭液体储存桶以及二氧化碳过滤器,所述密闭液体储存桶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料搅拌部和所述第二进料搅拌部连通,所述二氧化碳过滤器通过管道与所述密闭液体储存桶连通。
密闭液体储存桶的设置,可以将半成品的浆体进行储存,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其输送至浆体制作的下一步,二氧化碳过滤器的设置可以避免半成品的浆体与二氧化碳反应,影响浆体质量。。
可选的,所述密闭液体储存桶与所述第一进料搅拌部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三可控制流速开关和第二流量计,所述密闭液体储存桶与所述第二进料搅拌部之间的管路上分别设置有第三可控制流速开关和第二流量计。
可选的,所述第二进料搅拌部包括净浆搅拌机、第一粉末进料口、第二粉末进料口、第二提升机以及第三提升机,所述净浆搅拌机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搅拌器,所述净浆搅拌机通过管道与所述存浆部连通,所述净浆搅拌机的底部与所述出料口连通,所述第一粉末进料口、所述第二粉末进料口均设置在净浆搅拌机的顶部,所述第一粉末进料口、所述第二粉末进料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净浆搅拌机连通,所述第二提升机包括第二进料端和第二送料端,所述第一粉末进料口与第二提升机的第二进料端连接,所述第三提升机包括第三进料端和第三送料端,所述第二粉末进料口与第三提升机的第三进料端连接。第一粉末进料口、第二粉末进料口、第二提升机以及第三提升机的设置减少了施工人员与原材料的接触。降低了安全风险。净浆搅拌机的提供了制浆最后一步的环境,浆体可通过净浆搅拌机的搅拌与粉末进行结合。
可选的,所述第一粉末进料口与所述净浆搅拌机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四可控制流速开关,所述第二粉末进料口与所述净浆搅拌机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四可控制流速开关,所述第一粉末进料口与所述净浆搅拌机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重力感应器,所述第二粉末进料口与所述净浆搅拌机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重力感应器。通过第一重力感应器感应落入粉末进料口的粉末的重量,进而通过第四可控制流速开关控制粉末流入净浆搅拌机的速度。
可选的,所述净浆搅拌机的底部与出料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五可控制流速开关。
综上所述:通过第一进料搅拌部、存浆部以及第二进料搅拌部的设置,使本装置较为简单,制作成本较低,使其更容易安装在移动设备上。所述制浆机设置在移动设备上,通过将制浆机设置在移动设备上,使制浆机可以在移动设备的运输过程中进行制浆,当移动设备运输至待用浆区域时,可及时将浆体从出料口排出。改善了当道路等场所,出现凹陷需要进行注浆时,现场搅拌地聚物浆体效率较慢,若现场施工环境较差,会影响现场搅拌地聚物浆体的产出,从而导致施工时间延长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移动设备;2、制浆机;21、第一进料搅拌部;211、第一进液口;212、第二进液口;213、液体搅拌桶;214、颗粒固体进料口;22、存浆部;221、密闭液体储存桶;222、二氧化碳过滤器;23、第二进料搅拌部;231、净浆搅拌机;232、第一粉末进料口;233、第二粉末进料口;3、出料口;41、第一提升机;411、第一进料端;412、第一送料端;42、第二提升机;421、第二进料端;422、第二送料端;43、第三提升机;431、第三进料端;432、第三送料端;51、第一搅拌器;52、第二搅拌器;6、温度感应器;71、第一进液泵;72、第二进液泵;81、第一可控制流速开关;82、第二可控制流速开关;83、第三可控制流速开关;84、第四可控制流速开关;85、第五可控制流速开关;91、第一流量计;92、第二流量计;101、第一重力感应器;102、第二重力感应器;11、自动化设备;12、发电机;13、备用进料口;14、提升机;141、备用进料端;142、备用送料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3,本实施例为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包括制浆机2以及移动设备1,制浆机2设置在移动设备1上,制浆机2包括第一进料搅拌部21、存浆部22以及第二进料搅拌部23,第一进料搅拌部21与存浆部22通过管道连通,存浆部22与第二进料搅拌部23通过管道连通,第二进料搅拌部23设置有出料口3,第一进料搅拌部21用于活泼化合物的反应以及搅拌操作,存浆部22用于储存第一进料搅拌部产出的浆体,第二进料搅拌部23用于搅拌第一进料搅拌部21产出的浆体与惰性材料。
将制浆机2设置在移动设备1上,当移动设备1启动时,第一进料搅拌部21开始工作,使活泼化合物进行反应,并进行搅拌操作,存浆部22用于储存第一进料搅拌部21产生出的浆体,第二进料搅拌部23用于第一进料搅拌部21产出的浆体与惰性材料的搅拌,当移动设备1到达目的地时即可提供搅拌好的地聚物浆体。
第一进料搅拌部21包括第一进液口211、第二进液口212、液体搅拌桶213、颗粒固体进料口214以及第一提升机41,液体搅拌桶213分别与第一进液口211和第二进液口212连通,颗粒固体进料口214设置在液体搅拌桶213的顶部,颗粒固体进料口214与液体搅拌桶213连通,第一提升机41设置在液体搅拌桶213的顶部,第一提升机41包括第一进料端411和第一送料端412,颗粒固体进料口214与第一提升机41的第一进料端411相连接。液体搅拌桶213内部设置有第一搅拌器51,液体搅拌桶213内设置有温度感应器6,第一进液口211设置有第一进液泵71,第二进液口212上设置有第二进液泵72。所述第一进液口211与所述液体搅拌桶213之间的管路上以及所述第二进液口212与所述液体搅拌桶213之间的管路上均设置有第一可控制流速开关81和第一流量计91。
通过第一进液口211、第二进液口212以及第一提升机41的设置,可使液体以及固体原料进入到液体搅拌桶213内进行反应。第一进液口211、第二进液口212以及第一提升机41的设置减少了施工人员与原材料的接触。降低了安全风险。
第一进液泵71、第二进液泵72的设置,可以将原料从第一进液口211以及第二进液口212添加至液体搅拌桶213内,第一流量计91的设置可以检测流入液体搅拌桶213的液体的速率,进而通过第一可控制流速开关81来控制液体的流入速度。
存浆部22包括密闭液体储存桶221以及二氧化碳过滤器222,密闭液体储存桶221通过管道分别与第一进料搅拌部21和第二进料搅拌部23连通,二氧化碳过滤器222通过管道与密闭液体储存桶221连通。
第二进料搅拌部23包括净浆搅拌机231、第一粉末进料口232、第二粉末进料口233、第二提升机42以及第三提升机43,净浆搅拌机231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搅拌器52,净浆搅拌机231通过管道与存浆部22连通,净浆搅拌机231的底部与出料口3连通,第一粉末进料口232、第二粉末进料口233均设置在净浆搅拌机231的顶部,第一粉末进料口232、第二粉末进料口233通过管道与净浆搅拌机231连通,第二提升机包括第二进料端421和第二送料端422,第一粉末进料口232与第二提升机42的第二进料端421连接,第三提升机43包括第三进料端431和第三送料端432,第二粉末进料口233与第三提升机43的第三进料端431连接。第二提升机42、第三提升机43的设置减少了施工人员与原材料的接触。降低了安全风险。第一粉末进料口232、第二粉末进料口233、第二提升机42以及第三提升机43的设置减少了施工人员与原材料的接触。降低了安全风险。净浆搅拌机231的提供了制浆最后一步的环境,浆体可通过净浆搅拌机231的搅拌与粉末进行结合。
存浆部22作为半成品浆体的暂存部位,可通过二氧化碳过滤器222避免第一进料搅拌部产生的浆体长期暴露在二氧化碳中并与其发生反应。
密闭液体储存桶221的一侧桶壁通过管道与液体搅拌桶213连通,密闭液体储存桶221的另一侧桶壁通过管道与净浆搅拌机231连通。颗粒固体进料口214与液体搅拌桶213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可控制流速开关82和第二重力感应器102。密闭液体储存桶221与第一进料搅拌部21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三可控制流速开关83和第二流量计92,密闭液体储存桶221与第二进料搅拌部23之间的管路上分别设置有第三可控制流速开关83和第二流量计92。第一粉末进料口232与净浆搅拌机231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四可控制流速开关84,第二粉末进料口233与净浆搅拌机231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四可控制流速开关84,第一粉末进料口232与净浆搅拌机231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重力感应器101,第二粉末进料口233与净浆搅拌机231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重力感应器101。净浆搅拌机231的底部与出料口3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五可控制流速开关85。
第二流量计92的设置可以检测流入一下管道的液体的速率,进而通过第三可控制流速开关83来控制液体的流入速度。通过第一重力感应器101感应落入粉末进料口的粉末的重量,进而通过第四可控制流速开关84控制粉末流入净浆搅拌机231的速度。
使用时,移动装置启动,而后通过进液泵7按照配方通过第一进液口211输送一定质量的水到液体搅拌桶213中。进液泵7启动时,第一流量计91受到流量信号,进而促使第一可控制流速开关81启动,来控制液体流速。而后通过第一提升机41来将颗粒氢氧化钠提升至颗粒固体进料口214,将片状颗粒按照一定速率全部缓慢加入到液体搅拌桶213内,通过温度感应器6来判断液体搅拌桶213内温度,待感应器温度显示为常温时,进液泵7启动将一定质量或一定体积的水玻璃通过第二进液口212加入至液体搅拌桶213内,液体搅拌桶213内的第一搅拌器51启动,得到质地均匀的液体。
制备好的液体通过管道输入至密闭液体储存桶221内,通过二氧化碳过滤器222,避免产生的液体长期暴露在二氧化碳环境中从而发生反应。通过第二提升机42以及第三提升机43将粉煤灰、矿渣分别加入至第一粉末进料口232以及第二粉末进料口233。将一定质量的粉煤灰、矿渣加入至净浆搅拌机231内,充分搅拌,将密闭液体储存桶221内的一定质量或一定体积的液体原料按照一定速率加入至净浆搅拌机231内,搅拌均匀后,打开底部出料口3,即可得到最终的用于注入岩土地基的裂缝或孔隙的浆体。制浆机2设置在移动设备1上,通过将制浆机2设置在移动设备1上,使制浆机2可以在移动设备1的运输过程中进行制浆,当移动设备1运输至待用浆区域时,可及时将制浆从出料口3排出。移动设备1上设置有自动化设备11,可以使整个制浆过程自动完成,并且移动设备上设置有发电机12,发电机12可以给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供电。净浆搅拌机231上还设置有备用进料口13以及备用提升机14,备用提升机14包括备用进料端141以及备用送料端142,所述备用进料口13与备用提升机14的备用进料端141连接,备用进料口13与净浆搅拌机231的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一重力感应器101以及第四可控制流速开关84。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制浆机(2)以及移动设备(1),所述制浆机(2)设置在所述移动设备(1)上,所述制浆机(2)包括第一进料搅拌部(21)、存浆部(22)以及第二进料搅拌部(23),所述第一进料搅拌部(21)与所述存浆部(22)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存浆部(22)与所述第二进料搅拌部(23)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料搅拌部(23)设置有出料口(3),所述第一进料搅拌部(21)用于活泼化合物的反应以及搅拌操作,所述存浆部(22)用于储存所述第一进料搅拌部产出的浆体,所述第二进料搅拌部(23)用于搅拌所述第一进料搅拌部(21)产出的浆体与惰性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料搅拌部(21)包括第一进液口(211)、第二进液口(212)、液体搅拌桶(213)、颗粒固体进料口(214)以及第一提升机(41),所述液体搅拌桶(213)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液口(211)和所述第二进液口(212)连通,所述颗粒固体进料口(214)设置在所述液体搅拌桶(213)的顶部,所述颗粒固体进料口(214)与所述液体搅拌桶(213)连通,所述第一提升机(41)设置在所述液体搅拌桶(213)的顶部,所述第一提升机(41)包括第一进料端(411)和第一送料端(412),所述颗粒固体进料口(214)与第一提升机(41)的第一进料端(411)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搅拌桶(213)内部设置有第一搅拌器(51),所述液体搅拌桶(213)内设置有温度感应器(6),所述第一进液口(211)设置有第一进液泵(71),所述第二进液口(212)上设置有第二进液泵(7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口(211)与所述液体搅拌桶(213)之间的管路上以及所述第二进液口(212)与所述液体搅拌桶(213)之间的管路上均设置有第一可控制流速开关(81)和第一流量计(9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固体进料口(214)与所述液体搅拌桶(213)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可控制流速开关(82)和第二重力感应器(10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浆部(22)包括密闭液体储存桶(221)以及二氧化碳过滤器(222),所述密闭液体储存桶(221)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料搅拌部(21)和所述第二进料搅拌部(23)连通,所述二氧化碳过滤器(222)通过管道与所述密闭液体储存桶(221)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液体储存桶(221)与所述第一进料搅拌部(21)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三可控制流速开关(83)和第二流量计(92),所述密闭液体储存桶(221)与所述第二进料搅拌部(23)之间的管路上分别设置有第三可控制流速开关(83)和第二流量计(9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料搅拌部(23)包括净浆搅拌机(231)、第一粉末进料口(232)、第二粉末进料口(233)、第二提升机(42)以及第三提升机(43),所述净浆搅拌机(231)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搅拌器(52),所述净浆搅拌机(231)通过管道与所述存浆部(22)连通,所述净浆搅拌机(231)的底部与所述出料口(3)连通,所述第一粉末进料口(232)、所述第二粉末进料口(233)均设置在净浆搅拌机(231)的顶部,所述第一粉末进料口(232)、所述第二粉末进料口(233)通过管道与所述净浆搅拌机(231)连通,所述第二提升机包括第二进料端(421)和第二送料端(422),所述第一粉末进料口(232)与第二提升机(42)的第二进料端(421)连接,所述第三提升机(43)包括第三进料端(431)和第三送料端(432),所述第二粉末进料口(233)与第三提升机(43)的第三进料端(43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粉末进料口(232)与所述净浆搅拌机(231)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四可控制流速开关(84),所述第二粉末进料口(233)与所述净浆搅拌机(231)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四可控制流速开关(84),所述第一粉末进料口(232)与所述净浆搅拌机(231)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重力感应器(101),所述第二粉末进料口(233)与所述净浆搅拌机(231)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重力感应器(101)。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浆搅拌机(231)的底部与出料口(3)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五可控制流速开关(85)。
CN202221808777.7U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 Active CN2176144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08777.7U CN217614486U (zh)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08777.7U CN217614486U (zh)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14486U true CN217614486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35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08777.7U Active CN217614486U (zh)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144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2639A (zh) 移动式沥青水泥砂浆搅拌设备
CN105690568A (zh) 一种混凝土搅拌站的自动配料系统
CN201070804Y (zh) 移动式沥青水泥砂浆搅拌设备
CN217614486U (zh) 一种可移动式地聚物浆体材料制备装置
CN201110158Y (zh) 自动配浆加重系统
CN109399879B (zh) 一种吹填泥被的固化方法
CN201633127U (zh) 玻璃纤维混凝土搅拌设备
CN210308411U (zh) 一种多功能立式绿色环保水泥稳定土冷再生拌和站
CN211487539U (zh) 柴油车尾气处理液生产用混合装置
CN206676293U (zh) 一种滴加混合设备以及生产滴加系统
CN214915612U (zh) 一种双塔式搅拌系统
CN102287191A (zh) 大直径工程井壁后充填固井快速搅浆施工方法
CN2601160Y (zh) 自动拌浆机
KR20060066571A (ko) 건설용 보수재의 혼합 및 시공시스템과 이를 이용한시공방법
CN206455815U (zh) 一种卧式水泥浆搅拌系统
CN217140242U (zh) 一种真石漆自动化生产线
CN111361005A (zh) 一种压浆车
CN110815580A (zh) 一种移动式多功能建筑物料生产设备
CN213260200U (zh) 一种混凝土自动配料装置
CN215038989U (zh) 一种固化土的制备系统
CN217144348U (zh) 一种高效环保式干混砂浆储料搅拌装置
CN214076132U (zh) 一种饲料添加剂自动配料系统
CN213533239U (zh) 一种具有独特开门方式的料斗
CN220499556U (zh) 一种用于浇筑式路基的淤泥流动固化土制备系统
CN220766777U (zh) 淤泥固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Juan

Inventor after: Ran Mingzhe

Inventor after: Feng Mingwei

Inventor after: Liu Shu

Inventor after: Huang Rui

Inventor before: Wang Juan

Inventor before: Ran Mingzhe

Inventor before: Feng Mingwei

Inventor before: Liu Shu

Inventor before: Huang R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