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58622U - 一种轴流风扇及其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轴流风扇及其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58622U
CN217558622U CN202221457025.0U CN202221457025U CN217558622U CN 217558622 U CN217558622 U CN 217558622U CN 202221457025 U CN202221457025 U CN 202221457025U CN 217558622 U CN217558622 U CN 2175586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nular frame
axial
along
axial flow
reinforcing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5702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皓楠
赵鹏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5702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586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586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586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轴流风扇及其空调器,涉及机械通风技术领域,旨在解决轴流风扇轻量化改进的问题。该轴流风扇包括中盘组件以及多个轴流叶片。中盘组件包括中盘、支撑板以及多个第一加强筋。中盘为环形框结构,沿中盘的径向,中盘靠近轴心的一侧为内侧,远离轴心的一侧为外侧。支撑板位于中盘的内侧并与中盘连接。沿中盘的轴向,多个第一加强筋位于支撑板的同一侧,且每个第一加强筋分别与支撑板和中盘的内侧连接。多个轴流叶片位于中盘的外侧并沿中盘的周向均匀分布,每个轴流叶片分别与中盘连接。沿中盘的周向,相邻的两个轴流叶片之间的中盘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缺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轴流风扇用于带动介质流动。

Description

一种轴流风扇及其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通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流风扇及其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可以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且室内机与室外机均需通过风扇带动气流并流经换热器,以使气流与换热器之间进行热量交换。
轴流风扇是空调器中常用的风扇,可以通过电机的带动使得气流沿轴流风扇的轴向流动。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保证轴流风扇的结构强度的情况下,需要对轴流风扇进行轻量化改进,以降低轴流风扇的重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流风扇及其空调器,旨在解决轴流风扇轻量化改进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轴流风扇,包括中盘组件以及多个轴流叶片。中盘组件包括中盘、支撑板以及多个第一加强筋。中盘为环形框结构,沿中盘的径向,中盘靠近轴心的一侧为内侧,远离轴心的一侧为外侧。支撑板位于中盘的内侧并与中盘连接。沿中盘的轴向,多个第一加强筋位于支撑板的同一侧,且每个第一加强筋分别与支撑板和中盘的内侧连接。多个轴流叶片位于中盘的外侧并沿中盘的周向均匀分布,每个轴流叶片分别与中盘连接。沿中盘的周向,相邻的两个轴流叶片之间的中盘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缺口。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轴流风扇,由于仅在支撑板的一侧安装多个分别连接中盘以及支撑板的第一加强筋,以提高中盘组件的结构强度。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支撑板的两侧同时设置加强筋的方案,有利于减少第一加强筋的安装数量,即有利于降低轴流风扇的重量。此外,在相邻的两个轴流叶片之间的中盘上开设至少一个缺口的方案,同样可以降低轴流风扇的重量。这样,通过上述方案制作的轴流风扇,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轴流风扇的重量。从而实现轴流风扇的轻量化改进,以减少每个轴流风扇的制作原料的使用量。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中盘的轴向,中盘包括第一环形框以及第二环形框。第一环形框以及第二环形框分别位于支撑板的相对两侧。每个第一加强筋分别与第二环形框以及支撑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轴流叶片具有外切圆,外切圆的半径为R1。第一环形框与第二环形框沿径向的厚度为0.005R1~0.01R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盘组件还包括轴套,轴套与第二环形框位于支撑板的同一侧,且轴套与支撑板同轴连接。沿第二环形框的径向,每个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环形框以及轴套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二环形框的轴向,第一环形框与第二环形框的高度为h,第一加强筋的高度为0.4h~0.6h。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盘组件还包括环形加强筋,环形加强筋位于第二环形框的内侧并与支撑板连接,且环形加强筋与每个第一加强筋交错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环形框的外径为2R2,环形加强筋的半径为0.6R2~0.8R2;沿第二环形框的轴向,环形加强筋的高度为0.02h~0.1h。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盘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二加强筋,每个第二加强筋分别与轴套、支撑板、环形加强筋以及第二环形框连接。沿第二环形框的轴向,每个第二加强筋的高度为0.02h~0.1h。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盘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三加强筋,每个第三加强筋分别与环形加强筋、支撑板以及第二环形框连接。沿第二环形框的轴向,每个第三加强筋的高度为0.2h~0.3h。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中盘的径向,每个轴流叶片具有与第一环形框和第二环形框连接的内缘,且每个轴流叶片还具有与内缘相对的外缘。沿中盘的周向,每个轴流叶片具有与迎风侧的前缘。每个前缘的厚度由对应的内缘至外缘逐渐减小,前缘靠近内缘处的厚度为0.04R1~0.05R1,且前缘靠近外缘处的厚度为0.01R1~0.022R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轴流叶片的前缘靠近内缘的一端与第二环形框远离支撑板的一端连接。沿第二环形框的径向,每个轴流叶片的前缘并靠近内缘的一端与一个第一加强筋分别连接于第二环形框的同一位置的外内两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中盘的周向,每个轴流叶片还具有与前缘相对的后缘,且后缘的厚度为0.015R1~0.025R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缺口包括多个第一缺口和多个第二缺口;沿第一环形框的周向,任意相邻的两个轴流叶片之间的第一环形框上开设有一个第一缺口。沿第二环形框的周向,任意相邻的两个轴流叶片之间的第二环形框上开设有一个第二缺口。相邻两个第一缺口之间的第一环形框用于与第二缺口插接配合;且相邻两个第二缺口之间的第二环形框用于与第一缺口插接配合。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一方面中的轴流风扇。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上一方面中的轴流风扇,因此二者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轴流风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轴流风扇另一种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轴流风扇的正视图;
图4为图3中B-B的剖视图;
图5为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2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中盘正视图;
图8为相关技术中的多个风扇沿其轴向依次排布的侧视图;
图9为图2中所示的多个轴流风扇沿其轴向依次排布的侧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改进前后两种轴流风扇的转速与风量的折线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改进前后两种轴流风扇的风量与噪音的折线图。
附图标记:
100-轴流风扇;
1-中盘组件;
11-中盘;111-缺口;1111-第一缺口;1112-第二缺口;112-第一环形框;113-第二环形框;12-支撑板;13-第一加强筋;14-轴套;15-环形加强筋;16-第二加强筋;17-第三加强筋;
2-轴流叶片;21-叶片本体;22-内缘;23-外缘;24-前缘;25-后缘;
01-风扇;02-风扇中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如无特殊说明,在满足附图所示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情况下,上述方位性的描述可以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灵活设置。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可以包括室内机与室外机中的至少一种。当空调器处于运行状态时,室内机以及室外机中的换热器均需要与空气接触,并进行换热。当空调器处于制冷工况下,室内机中的换热器会冷却附近的空气,对应的,室外机中的换热器会加热附近的空气,即将室内空气的热量搬运到室外,以达到对室内环境进行高效制冷的效果。
为了提高室内机以及室外机中的换热器与空气的换热效率,通常会在室内机以及室外机中安装包括电机的风扇,以使电机可以风扇的叶片或者叶轮高速转动,从而提高换热器附近空气的流动速度,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安装于室内机以及室外机中的风扇是图1所示的轴流风扇100为例,通过轴流风扇100可以使空气沿轴流风扇的轴向快速流动并吹向换热器,以提高换热器与空气之间的换热效率。此外,轴流风扇100也可以仅安装与室外机或者室内机中,对此不作限定。
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轴流风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轴流风扇100可以包括中盘组件1以及多个轴流叶片2。其中,轴流叶片2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轴流叶片2的数量是三个为例。示例性的,中盘组件1可以包括中盘11以及支撑板12。由于中盘11可以为环形框结构,沿中盘11的径向,定义中盘11靠近轴心的一侧为内侧,且远离轴心的一侧为外侧。支撑板12可以位于中盘11的内侧并与中盘11连接。对应的,三个轴流叶片2分别位于中盘11的外侧,并沿中盘11的周向均匀分布,且每个轴流叶片2可以分别与中盘11连接。
在制作轴流风扇100时,可以采用塑料、金属、或者碳纤维等材料制作轴流风扇100。示例性的,在使用塑料制作轴流风扇100时,可以通过注塑工艺制作一体成型的轴流风扇100。在满足轴流风扇100的结构强度的同时,塑料制品的加工工艺以及原料的综合成本较低,有利于降低轴流风扇100的生产成本,以提高竞争力。
当轴流风扇100转动的过程中,每个轴流叶片2的弯矩或者扭矩等内力会集中于轴流叶片2与中盘11的连接位置处。基于此,如图2所示,图2为图1所示的轴流风扇100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为了提高中盘组件1的结构强度,中盘组件1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加强筋13,沿中盘11的轴向,多个第一加强筋13可以安装于支撑板12的相对两侧的任一侧,且每个第一加强筋13可以分别与支撑板12和中盘11的内侧连接,从而可以加强中盘11远离支撑板12的其中一端的结构强度。
继续参照图2,沿中盘11的周向,在项链的两个轴流叶片2之间的中盘11上可以开设有至少一个缺口111。示例性的,缺口111可以包括第一缺口1111以及第二缺口1112,且第一缺口1111以及第二缺口1112可以分别位于支撑板12沿其轴向的相对两侧。示例性的,以轴流叶片2的数量是三个为例,在支撑板12轴向的一侧,每两个轴流叶片2之间可以开设有一个第一缺口1111,即三个轴流叶片2之间的中盘11上可以设有三个第一缺口1111。对应的,在支撑板12的另一侧,每两个轴流叶片2之间也可以开设有一个第二缺口1112,即三个轴流叶片2之间的中盘11上可以设有三个第二缺口1112。即第一缺口1111以及第二缺口1112的数量可以分别与轴流叶片2的数量相同。
其中,也可以仅在中盘11的一端开设多个第一缺口1111。或者,也可以仅在中盘11的另一端开设多个第二缺口1112。在中盘11的一端,第一缺口1111的数量也可以多于轴流叶片2的数量,即相邻的两个轴流叶片2之间也可以开设有多个第一缺口1111。此外,也可以在中盘11的一端仅设有一个第一缺口1111,只需能够保证轴流风扇100的动平衡即可。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轴流风扇100,由于仅在支撑板12的一侧安装多个分别连接中盘11以及支撑板12的第一加强筋13,以提高中盘组件1的结构强度。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支撑板12的两侧同时设置加强筋的方案,有利于减少第一加强筋13的安装数量,即有利于降低轴流风扇100的重量。此外,在相邻的两个轴流叶片2之间的中盘11上开设至少一个缺口的方案,同样可以降低轴流风扇100的重量。这样,通过上述方案制作的轴流风扇100,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轴流风扇100的重量。从而实现轴流风扇100的轻量化改进,以减少每个轴流风扇100的制作原料的使用量。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如图3所示,图3为图2所示的轴流风扇100的正视图。为了使轴流风扇100的重量均匀分布,每个第一加强筋13的可以沿中盘11的径向延伸。示例性的,轴流叶片2可以包括叶片本体21。沿中盘11的径向,每个轴流叶片2具有与中盘11的外侧连接的内缘22,以及与内内缘相对的外缘23。即每个叶片本体21靠近中盘11并与中盘11连接的一侧边缘为内缘22,沿中盘11的径向向外延伸,每个叶片本体21与内缘22相对的另一侧边缘可以为外缘23。
其中,如图3所示,轴流风扇100具有外切圆A。在图3所示的平面内,外切圆A的投影可以与三个外缘23的投影完全重叠。定义该外切圆A的直径为2R1,即轴流风扇100的外径为2R1
继续参照图3,沿中盘11的周向,每个叶片本体21同样具有两个相对的边缘,分别位于内缘22与外缘23之间。定义迎风侧的一个边缘可以为前缘24,对应背风侧的一个边缘可以为后缘25。在图3中,沿顺时针方向,前缘24位于叶片本体21的前侧,对应后缘25位于叶片本体21的后侧。
当轴流风扇100转动时,由于前缘24为迎风侧,会受到较大的作用力,且前缘24受到的作用力通过叶片本体21集中于内缘22与中盘11的连接位置处,尤其是内缘22靠近前缘24的一端与中盘11的连接位置处。基于此,可以设置每个轴流叶片2的前缘24的厚度由内缘22向外缘23逐渐减小。示例性的,前缘24靠近内缘22处的厚度可以为0.04R1~0.05R1,且前缘24靠近外缘23处的厚度可以为0.01R1~0.022R1。对应轴流叶片2的后缘25的厚度可以为0.015R1~0.025R1。这样,在保证轴流叶片2结构强度的同时,有利于轴流叶片2的轻量化改进。
对于轴流叶片2而言,其前缘24靠近内缘22的一端可以连接于第二环形框113远离支撑板12的一端。对应轴流叶片2的后缘25靠近内缘22的一端可以连接于第一环形框112远离支撑板12的一端。即沿前后方向,前缘24与后缘25的最小间距与中盘11的高度一致。有利于轴流风扇100的轻量化改进。
并且,沿第二环形框113的径向,可以将每个轴流叶片2的前缘24并靠近内缘22的一端与一个第一加强筋13连接于第二环形框113的外内两侧。这样,由于第一加强筋13的设置,可以提高靠近前缘24连接的第二环形框113这一部分的结构强度。
如图4所示,图4为图3中B-B的剖视图。示例性的,中盘11可以包括第一环形框112以及第二环形框113。沿中盘11的轴向,第一环形框112以及第二环形框113可以分别位于支撑板12的相对两侧,并分别与支撑板12的边缘固定连接。定义第一环形框112位于支撑板12的前侧,对应第二环形框113可以位于支撑板12的后侧,即前后方向平行于第一环形框112以及第二环形框113的轴向。
如图5所示,图5为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示例性的,中盘组件1还可以额包括轴套14,用于连接带动轴流风扇100旋转的电机的输出轴。轴套14可以位于支撑板12的后侧,并与支撑板12同轴连接,以便于轴流风扇100重量的动平衡。沿第二环形框113的径向,每个第一加强筋13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二环形框113以及轴套14连接。且多个第一加强筋13可以沿轴套14的周向间隔且均匀分布,即相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加强筋13的夹角相同。
继续参照图4,第一加强筋13与第二环形框113均位于支撑板12的后侧。沿前后方向,第一加强筋13的高度h1小于或者等于第二环形框113的高度。对应的,第一环形框112和第二环形框113在前后方向上的高度和为h。结合图5,第一加强筋13的高度可以大于或者等于轴套14的高度。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13的高度满足0.4h≤h1≤0.6h。在保证中盘组件1结构强度的同时,有利于降低中盘组件1中的各个结构在前后方向上的高度,从而实现中盘组件1轻量化的改进方案。
继续参照图5,对于支撑板12而言,与支撑板12连接的第一加强筋13仅能提高连接于第一加强筋13附近的部分支撑板12的结构强度。基于此,中盘组件1还可以包括环形加强筋15,环形加强筋15可以位于第二环形框113的内侧,并可以固定连接于支撑板12的后侧,且环形加强筋15可以与每个第一加强筋交错连接。其中,定义第二环形框113的外径尺寸为2R2,对应环形加强筋15的半径的取值范围为0.6R2~0.8R2,即靠近黄金比例分割线。通过环形加强筋15的设置,可以提高支撑板12更多区域的结构强度。对应的,环形加强筋15可以与第二环形框113同轴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中盘组件1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加强筋16。第二加强筋16的数量可以与第一加强筋13的数量相同,且每个第二加强筋16可以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加强筋13之间。每个第二加强筋16沿第二环形框113的径向延伸,且每个第二加强筋16可以分分别与第二环形框113、支撑板12、环形加强筋15以及轴套14连接。示例性的,轴套14靠近支撑板12的一端可以设置更大尺寸的凸台,以增加轴套14与支撑板12之间的连接面积,此时,第二加强筋16靠近轴套14的一端可以与该凸台直接连接。此外,轴套14也可以直接与支撑板12连接,此时,第二加强筋16靠近轴套14的一端可以轴套14直接连接,结构简单。均可以提高支撑板12更多区域的结构强度。
结合图4,以相邻的两个内缘22之间的第二环形框113的区域开设的缺口111是第二缺口1112,对应相邻的两个内缘22之间的第一环形框112的区域开设的缺口111是第一缺口1111。参照图6,图6为图2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即第二加强筋16远离轴套14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缺口1112最靠近支撑板12的位置。其中,第二加强筋16与环形加强筋15交错连接。且第二加强筋16沿第二环形框113的轴向高度可以是0.02h~0.1h。对应环形加强筋15沿第二环形框113的轴向高度可以是0.02h~0.1h。即第二加强筋16与环形加强筋15沿第二环形框113的轴向高度可以相同。
如此,通过第二加强筋16与环形加强筋15的设置,可以大幅提高中盘组件1结构强度的。并且,由于第二加强筋16与环形加强筋15沿第二环形框113的轴向高度仅为中盘11轴向高度的1/50~1/10,重量占比非常小,有利于中盘组件1的轻量化设计。
如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中盘11正视图。示例性的,中盘组件1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三加强筋17,且每个第三可以分别与环形加强筋15、支撑板12以及第二环形框113连接。其中,第三加强筋17靠近轴套14的一端可以沿环形加强筋15的内侧向轴套14延伸,也可以是第三加强筋17完全位于环形加强筋15与第二环形框113之间。其中,第三加强筋17沿第二环形框113的轴向高度可以为0.2h~0.3h。即略高于第二加强筋16以及环形加强筋15的高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加强筋16的数量可以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加强筋13的数量。以轴流叶片2、第一加强筋13以及第二加强筋16的数量分别是三个为例。第三加强筋17的数量可以是六个,且每个第三加强筋17位于相邻的第一加强筋13与第二加强筋16之间。每个轴流叶片2的内缘与支撑板12对应的位置连接有一个第三加强筋17,以提高轴流风扇100的整体结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以轴流风扇的外径近似是305mm,中盘的外径近似是80mm为例。相关方案中的一种轴流风扇的重量为1350g。但是在经过上述方案的轻量化改进后,可以将原本轴流风扇1350g左右的重量减少为960g左右,可以减重29%。大大减少了轴流风扇的重量以及原料使用成本。
此外,为了验证改进后的轴流风扇100的结构强度是否符合要求。可以两倍的设计转速对改进前后的轴流风扇分别进行破坏性的高速运转测试。经测试,改进前后的两种轴流风扇在高速运转测试以及高温连续运转测试中均达到设计要求。即通过上述方案进行轻量化改进的轴流风扇100的结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包装或者运输轴流风扇100时,可以将多个轴流风扇100沿其轴向依次排列,随后装入同一个包装箱内进行运输。在相关技术方案中,如图8所示,以每个风扇01的风扇中盘02的轴向高度是107mm为例,将五个风扇01沿其轴向依次排列后,五个风扇01的风扇中盘02的轴向高度之和近似为535mm。
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上述轻量化改进,可以减小中盘11的轴向高度,以中盘11的轴向高度是100mm为例。结合图2和图4,在第一环形框112上,相邻两个第一缺口1111之间的第一环形框112的部分可以与第二缺口1112插接配合。对应的,在第二环形框113上,相邻两个第二缺口1112之间的第二环形框113的部分可以与第一缺口1111插接配合。基于此,如图9所示,图9为图2中所示的多个轴流风扇100沿其轴向依次排布的侧视图。可以使多个轴流风扇100沿其轴向依次排列,并使位于前方的一个轴流风扇100的第一环形框112可以部分插入后方的一个轴流风扇100的第二缺口1112内。且使位于前方的一个轴流风扇100的第一缺口1111可以容纳后方的一个轴流风扇100的部分第二环形框113。
因此,在图9中,即使在前后方向上依次排列八个轴流风扇100,以相邻两个轴流风扇100的插接距离是40mm为例。这八个轴流风扇100的中盘11(如图2所示)的轴向高度之和近似为100+(100-40)×7=520mm。显而易见的,即使是八个轴流风扇100依次排列,其中盘11的空间占用高度也小于图8中所示的五个风扇01的空间占用。因此,在包装或者运输轴流风扇100时,通过上述方案的改进,可以提高60%的空间利用率。即在相同的空间内可以包装或者运输更多的轴流风扇100,可以大幅降低轴流风扇100的综合运输成本。
此外,还需要测试改进前后轴流风扇的风量以及噪音参数。通过对改进前后的轴流风扇在各个转速下对应的风量进行测量,并绘制图10所示的转速与风量的折线图。显而易见的,改进前后的轴流风机的风量参数近似保持一致。此外,通过对改进前后的轴流风扇在各个风量条件下的噪音近似测量,并绘制图11所示的风量与噪音的折线图。显而易见的,改进前后的轴流风机的噪音参数,在低风量时变化不大,在高风量时,改进后的轴流风扇的噪音略大于改进前,但变化量不大,可以接受。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轴流风扇100可以应用于空调器的室内机或者室外机中,也可以应用于抽油烟机、电风扇等其他家用电器中,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盘组件,包括中盘、支撑板以及多个第一加强筋;所述中盘为环形框结构,沿所述中盘的径向,所述中盘靠近轴心的一侧为内侧,远离轴心的一侧为外侧;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中盘的内侧并与所述中盘连接;沿所述中盘的轴向,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位于所述支撑板的同一侧,且每个所述第一加强筋分别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中盘的内侧连接;以及,
多个轴流叶片,位于所述中盘的外侧并沿所述中盘的周向均匀分布,每个所述轴流叶片分别与所述中盘连接;
沿所述中盘的周向,相邻的两个轴流叶片之间的中盘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中盘的轴向,所述中盘包括:
第一环形框;以及,
第二环形框,所述第一环形框以及所述第二环形框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板的相对两侧;每个所述第一加强筋分别与所述第二环形框以及所述支撑板连接;
所述多个轴流叶片具有外切圆,所述外切圆的半径为R1;所述第一环形框与所述第二环形框沿径向的厚度为0.005R1~0.01R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盘组件还包括轴套,所述轴套与所述第二环形框位于所述支撑板的同一侧,且所述轴套与所述支撑板同轴连接;沿所述第二环形框的径向,每个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环形框以及所述轴套连接;
沿所述第二环形框的轴向,所述第一环形框与所述第二环形框的高度为h,所述第一加强筋的高度为0.4h~0.6h。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盘组件还包括环形加强筋,所述环形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二环形框的内侧并与所述支撑板连接,且所述环形加强筋与每个所述第一加强筋交错连接;
所述第二环形框的外径为2R2,所述环形加强筋的半径为0.6R2~0.8R2;沿所述第二环形框的轴向,所述环形加强筋的高度为0.02h~0.1h。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盘组件还包括:
多个第二加强筋,每个第二加强筋分别与所述轴套、所述支撑板、所述环形加强筋以及所述第二环形框连接;沿所述第二环形框的轴向,每个所述第二加强筋的高度为0.02h~0.1h;和/或,
多个第三加强筋,每个所述第三加强筋分别与所述环形加强筋、所述支撑板以及所述第二环形框连接;沿所述第二环形框的轴向,每个所述第三加强筋的高度为0.2h~0.3h。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中盘的径向,每个所述轴流叶片具有与所述第一环形框和所述第二环形框连接的内缘,且每个所述轴流叶片还具有与所述内缘相对的外缘;沿所述中盘的周向,每个所述轴流叶片具有与迎风侧的前缘;
每个所述前缘的厚度由对应的所述内缘至所述外缘逐渐减小,所述前缘靠近所述内缘处的厚度为0.04R1~0.05R1,且所述前缘靠近所述外缘处的厚度为0.01R1~0.022R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轴流叶片的前缘靠近所述内缘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环形框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端连接;
沿所述第二环形框的径向,每个所述轴流叶片的前缘并靠近所述内缘的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一加强筋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环形框的同一位置的外内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中盘的周向,每个所述轴流叶片还具有与所述前缘相对的后缘,且所述后缘的厚度为0.015R1~0.025R1
9.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包括多个第一缺口和多个第二缺口;沿所述第一环形框的周向,任意相邻的两个轴流叶片之间的第一环形框上开设有一个所述第一缺口;沿所述第二环形框的周向,任意相邻的两个轴流叶片之间的第二环形框上开设有一个所述第二缺口;
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缺口之间的所述第一环形框用于与所述第二缺口插接配合;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缺口之间的所述第二环形框用于与所述第一缺口插接配合。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
CN202221457025.0U 2022-06-10 2022-06-10 一种轴流风扇及其空调器 Active CN2175586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57025.0U CN217558622U (zh) 2022-06-10 2022-06-10 一种轴流风扇及其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57025.0U CN217558622U (zh) 2022-06-10 2022-06-10 一种轴流风扇及其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58622U true CN217558622U (zh) 2022-10-11

Family

ID=83501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57025.0U Active CN217558622U (zh) 2022-06-10 2022-06-10 一种轴流风扇及其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586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70218B (zh) * 2024-02-01 2024-06-07 广东捷邦节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换热的满液式蒸发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70218B (zh) * 2024-02-01 2024-06-07 广东捷邦节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换热的满液式蒸发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81113B1 (en) Propeller fan, fluid feeder and molding die
CN111043057B (zh) 对旋风扇
WO2005081979A2 (en) Fan assembly and method
CN109058161B (zh) 轴流风轮及空调室外机
US6688848B2 (en) Propeller fan, molding die for propeller fan, and fluid feeding device
WO2023015931A1 (zh) 轴流风轮、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7558622U (zh) 一种轴流风扇及其空调器
CN107120311B (zh) 风轮、风机及制冷设备
JP2010101227A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流体送り装置および成型金型
CN215762421U (zh) 一种离心风叶、风机及包含其的空调系统
CN215171030U (zh) 一种高负载三元流动叶轮及其马达
CN113188172A (zh) 导风管、导风管组、导烟灶具及风幕机
CN217633112U (zh) 一种离心风机及其空调器
CN214788189U (zh) 一种轴流风叶以及空调器
CN211575276U (zh) 离心风轮、风道部件和空调器
CN212297022U (zh) 轴流风叶、轴流风机及空气调节设备
CN214700907U (zh) 导风管、导风管组、导烟灶具及风幕机
CN220958852U (zh) 一种壳体和空调外机
CN213744053U (zh) 蜗壳及离心风机
CN214837367U (zh) 离心风机的蜗壳、离心风机及空调器
JPH0224056Y2 (zh)
US11859635B2 (en) Axial-flow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2250523U (zh) 高效大风量的两侧进风叶轮风机
CN219774424U (zh) 一种高静压离心风叶
CN217462650U (zh) 叶轮以及包括该叶轮的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