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88189U - 一种轴流风叶以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轴流风叶以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88189U
CN214788189U CN202120778118.2U CN202120778118U CN214788189U CN 214788189 U CN214788189 U CN 214788189U CN 202120778118 U CN202120778118 U CN 202120778118U CN 214788189 U CN214788189 U CN 2147881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hub
fan blade
wind
flow fan
ax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7811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商竹贤
尚彬
田振
林盖
朱勇强
俞旭
郭兵
武晨
王杰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7811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881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881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881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轴流风叶以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轴流风叶包括内轮毂、导风结构和叶片。导风结构设置于内轮毂和叶片之间,内轮毂通过导风结构与叶片固定连接,导风结构用于对空气进行导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轴流风叶由于采用了固定连接于内轮毂和叶片之间的导风结构,所以能够在保证连接强度的情况下减小内轮毂的直径,提高导风效果,并且减轻轴流风叶的重量,提高转动效率,降低能耗。

Description

一种轴流风叶以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轴流风叶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空调外机中,一般都是利用驱动电机带动轴流风叶转动,以带动空气流动形成换热气流,从而对冷凝器进行换热。但是现在轴流风叶的叶片直接固定连接于内轮毂的周面上,为保证连接强度,通常会将内轮毂的直径做大,但是这样一来,内轮毂会对穿过轴流风叶的气流造成一定影响,降低导风效果,并且会使得整个轴流风叶的重量增大,导致转动效率下降,能耗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保证连接强度的情况下减小内轮毂的直径,提高导风效果,并且减轻轴流风叶的重量,提高转动效率,降低能耗。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轴流风叶,包括内轮毂、导风结构和叶片,导风结构设置于内轮毂和叶片之间,内轮毂通过导风结构与叶片固定连接,导风结构用于对空气进行导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轴流风叶由于采用了固定连接于内轮毂和叶片之间的导风结构,所以能够在保证连接强度的情况下减小内轮毂的直径,提高导风效果,并且减轻轴流风叶的重量,提高转动效率,降低能耗。
进一步地,导风结构包括主导风部和辅导风部,主导风部与辅导风部固定连接,且呈预设夹角设置,主导风部和辅导风部均固定连接于内轮毂的周面上,主导风部与叶片连接。主导风部和辅导风部均用于将空气从迎风侧压向背风侧,以提高导风效果。
进一步地,导风结构还包括抬升部,抬升部的一侧与主导风部固定连接,另一侧与叶片固定连接,抬升部用于将主导风部抬高,以使叶片与主导风部之间具有高度差。从而使得主导风部与辅导风部之间的预设夹角增大,进而避免汇集的气流过大而导致导风结构受损。
进一步地,抬升部相对设置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的高度大于第二端部的高度。以使主导风部的结构形状符合空气流动学,提高导风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端部位于预设平面的一侧,第二端部位于预设平面的另一侧,预设平面为垂直于内轮毂的轴线且穿过内轮毂的中点的平面。以使主导风面和辅导风面能够将空气从迎风侧压向背风侧,从而提高导风效果。
进一步地,内轮毂的中点与第一端部靠近主导风部的一点的连线与预设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8.5度至22度。
进一步地,内轮毂的中点与第一端部靠近叶片的一点的连线与预设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度至24度。
进一步地,主导风部、第二端部和叶片平齐设置,内轮毂的中点与第二端部的连线与预设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5度至32度。
进一步地,主导风部与内轮毂的连接线相对设置有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第一端点设置于第二端点靠近辅导风部的一侧,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均位于预设平面的一侧,预设平面为垂直于内轮毂的轴线且穿过内轮毂的中点的平面。以使主导风面和辅导风面能够将空气从迎风侧压向背风侧,从而提高导风效果。
进一步地,内轮毂的中点与第一端点的连线与预设平面的夹角范围为9度至18度。
进一步地,内轮毂的中点与第二端点的连线与预设平面的夹角范围为31度至36度。
进一步地,叶片在内轮毂径向上的宽度与导风结构在内轮毂径向上的宽度的比值范围为5.4至5.8。合理的叶片和导风结构在内轮毂径向上的宽度比值能够在保证连接强度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大导风结构的面积,从而提高导风效果。
进一步地,导风结构和叶片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导风结构首尾相连,且均与内轮毂固定连接,内轮毂围设于多个导风结构之间,每个导风结构与一个叶片固定连接。多个叶片能够保证出风效果,多个导风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叶片与内轮毂的连接强度。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轴流风叶,该轴流风叶包括内轮毂、导风结构和叶片,导风结构设置于内轮毂和叶片之间,内轮毂通过导风结构与叶片固定连接,导风结构用于对空气进行导风。空调器能够在保证连接强度的情况下减小内轮毂的直径,提高导风效果,并且减轻轴流风叶的重量,提高转动效率,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轴流风叶的轴测视图;
图2是图1中II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轴流风叶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轴流风叶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轴流风叶;110-内轮毂;120-导风结构;121-主导风部;122-辅导风部;123-抬升部;124-主导风面;125-辅导风面;126-第一端部;127-第二端部;130-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结合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轴流风叶100,用于带动空气流动,以形成气流。其能够在保证连接强度的情况下减小内轮毂110的直径,提高导风效果,并且减轻轴流风叶100的重量,提高转动效率,降低能耗。
需要说明的是,轴流风叶100应用于空调外机(图未示)中,空调外机安装于室外,空调外机包括冷凝器(图未示)和驱动电机(图未示),驱动电机与轴流风叶100连接,以带动轴流风叶100转动,轴流风叶100在转动的同时会带动空气流动,以形成换热气流,该换热气流能够对冷凝器进行换热,以保证冷凝器正常运行。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轴流风叶100也可以应用于电扇中,对轴流风叶100的应用场景不作具体限定。
轴流风叶100包括内轮毂110、导风结构120和叶片130。导风结构120设置于内轮毂110和叶片130之间,内轮毂110通过导风结构120与叶片130固定连接,内轮毂110用于与驱动电机连接,导风结构120能够提高叶片130与内轮毂110的连接强度,固定叶片130与内轮毂110的相对位置,以防止叶片130相对于内轮毂110发生位移。当轴流风叶100沿预设方向转动时,轴流风叶100相对设置有迎风侧和背风侧,轴流风叶100转动产生的气流从迎风侧向背风侧流动,导风结构120用于对空气进行导风,以将空气压向背风侧,提高导风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导风结构120将内轮毂110和叶片130固定连接起来,导风结构120能够提高叶片130与内轮毂110的连接强度,以减小内轮毂110的直径,减轻整个轴流风叶100的重量,使得轴流风叶100实现轻量化,提高转动效率,降低能耗,导风结构120还能够对空气进行导风,将空气从迎风侧压向背风侧,提高导风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导风结构120和叶片130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导风结构120首尾相连,且均与内轮毂110固定连接,内轮毂110围设于多个导风结构120之间,每个导风结构120与一个叶片130固定连接,多个叶片130能够保证出风效果,多个导风结构120能够进一步提高叶片130与内轮毂110的连接强度。本实施例中,导风结构120和叶片130的数量均为三个,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导风结构120和叶片130的数量可以均为四个,也可以均为五个,对导风结构120和叶片130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叶片130在内轮毂110径向上的宽度与导风结构120在内轮毂110径向上的宽度的比值范围为5.4至5.8,合理的叶片130和导风结构120在内轮毂110径向上的宽度比值能够在保证连接强度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大导风结构120的面积,从而提高导风效果。为了便于理解,将叶片130在内轮毂110径向上的宽度表示为a,将导风结构120在内轮毂110径向上的宽度表示为b。
本实施例中,叶片130在内轮毂110径向上的宽度与导风结构120在内轮毂110径向上的宽度的比值为5.5,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叶片130在内轮毂110径向上的宽度与导风结构120在内轮毂110径向上的宽度的比值可以为5.4,也可以为5.8,对叶片130在内轮毂110径向上的宽度与导风结构120在内轮毂110径向上的宽度的比值不作具体限定。
导风结构120包括主导风部121、辅导风部122和抬升部123。主导风部121与辅导风部122固定连接,且呈预设夹角设置,即主导风部121与辅导风部122呈V字形设置。主导风部121和辅导风部122均固定连接于内轮毂110的周面上,主导风部121通过抬升部123与叶片130连接,主导风部121和辅导风部122均用于将空气从迎风侧压向背风侧,以提高导风效果,抬升部123能够对主导风部121和叶片130之间进行过渡,以使空气平稳地在主导风部121和叶片130之间流动,避免造成气流紊乱。本实施例中,主导风部121、辅导风部122和抬升部123一体成型,每个导风结构120的主导风部121与相邻一个导风结构120的辅导风部122固定连接,以提高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中,主导风部121设置有主导风面124,辅导风部122设置有辅导风面125,主导风面124和辅导风面125均为曲面,且均位于迎风侧。在轴流风叶100沿预设方向转动的过程中,空气沿主导风面124和辅导风面125流动,主导风面124和辅导风面125均用于将空气从迎风侧压向背风侧,导风效果好。
本实施例中,叶片130呈镰刀状,叶片130的表面为曲面,以使叶片130的结构形状符合空气流动学,导风效果好。
需要说明的是,抬升部123的一侧与主导风部121固定连接,另一侧与叶片130固定连接,抬升部123用于将主导风部121抬高,以使叶片130与主导风部121之间具有高度差,从而使得主导风部121与辅导风部122之间的预设夹角增大,进而避免汇集的气流过大而导致导风结构120受损。
进一步地,抬升部123相对设置有第一端部126和第二端部127,第一端部126的高度大于第二端部127的高度,即连接于第一端部126的叶片130和主导风部121之间的高度差大于连接于第二端部127的叶片130和主导风部121之间的高度差,以使主导风部121的结构形状符合空气流动学,提高导风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将内轮毂110的中点命名为O点,将垂直于内轮毂110的轴线且穿过内轮毂110的中点的平面命名为预设平面。抬升部123倾斜于预设平面设置,第一端部126位于预设平面的一侧,第二端部127位于预设平面的另一侧,以提高主导风部121的导风效果。
本实施例中,将轴流风叶100平放于水平面上,以使轴流风叶100的迎风侧朝上,背风侧朝下,此时预设平面位于水平面上,第一端部126位于预设平面的下方,第二端部127位于预设平面的上方,即第一端部126靠近背风侧设置,第二端部127靠近迎风侧设置。这样一来,主导风面124与预设平面相交设置,主导风面124靠近第一端部126的一侧位于预设平面的下方,且靠近背风侧设置,主导风面124靠近第二端部127的一侧位于预设平面的上方,且靠近迎风侧设置。在轴流风叶100沿预设方向转动时,空气从主导风面124靠近第二端部127的一侧向主导风面124靠近第一端部126的一侧流动,即主导风面124能够将空气从迎风侧压向背风侧,以提高导风效果。
进一步地,辅导风部122设置于主导风部121靠近第一端部126的一侧,由于主导风部121与辅导风部122呈预设夹角设置,所以辅导风面125与预设平面相交设置,辅导风面125远离主导风部121的一侧位于预设平面的上方,且靠近迎风侧设置,辅导风面125靠近主导风部121的一侧位于预设平面的下方,且靠近背风侧设置。在轴流风叶100沿预设方向转动时,空气从辅导风面125远离主导风部121的一侧向辅导风面125靠近主导风部121的一侧流动,即辅导风面125能够将空气从迎风侧压向背风侧,以提高导风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端部126靠近主导风部121的一点命名为B点,将第一端部126靠近叶片130的一点命名为E点,B点和E点均位于预设平面的下方。内轮毂110的中点O与第一端部126靠近主导风部121的一点B的连线OB与预设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8.5度至22度。内轮毂110的中点O与第一端部126靠近叶片130的一点E的连线OE与预设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度至24度。
本实施例中,内轮毂110的中点O与第一端部126靠近主导风部121的一点B的连线OB与预设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63度,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内轮毂110的中点O与第一端部126靠近主导风部121的一点B的连线OB与预设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8.5度,也可以为22度,对内轮毂110的中点O与第一端部126靠近主导风部121的一点B的连线OB与预设平面之间的夹角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中,内轮毂110的中点O与第一端部126靠近叶片130的一点E的连线OE与预设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2.5度,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内轮毂110的中点O与第一端部126靠近叶片130的一点E的连线OE与预设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20度,也可以为24度,对内轮毂110的中点O与第一端部126靠近叶片130的一点E的连线OE与预设平面之间的夹角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主导风部121、第二端部127和叶片130平齐设置,即第二端部127的高度为0,连接于第二端部127的叶片130和主导风部121之间的高度差为0,将第二端部127看做一个点,主导风部121、第二端部127和叶片130三者交汇于该点,将第二端部127所在的一点命名为D点,D点位于预设平面的上方。内轮毂110的中点O与第二端部127的连线OD与预设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5度至32度。
本实施例中,内轮毂110的中点O与第二端部127的连线OD与预设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8.23度,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内轮毂110的中点O与第二端部127的连线OD与预设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25度,也可以为32度,对内轮毂110的中点O与第二端部127的连线OD与预设平面之间的夹角不作具体限定。
值得注意的是,主导风部121与内轮毂110的连接线相对设置有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第一端点设置于第二端点靠近辅导风部122的一侧,即第一端点靠近辅导风部122设置,第二端点远离辅导风部122设置。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均位于预设平面的一侧,将第一端点命名为A点,将第二端点命名为C点,A点和C点均位于预设平面的上方。内轮毂110的中点O与第一端点A的连线OA与预设平面的夹角范围为9度至18度。内轮毂110的中点O与第二端点C的连线OC与预设平面的夹角范围为31度至36度。
本实施例中,内轮毂110的中点O与第一端点A的连线OA与预设平面的夹角为16.45度,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内轮毂110的中点O与第一端点A的连线OA与预设平面的夹角可以为9度,也可以为18度,对内轮毂110的中点O与第一端点A的连线OA与预设平面的夹角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中,内轮毂110的中点O与第二端点C的连线OC与预设平面的夹角为31.31度,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内轮毂110的中点O与第二端点C的连线OC与预设平面的夹角可以为31度,也可以为36度,对内轮毂110的中点O与第二端点C的连线OC与预设平面的夹角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轴流风叶100,导风结构120设置于内轮毂110和叶片130之间,内轮毂110通过导风结构120与叶片130固定连接,导风结构120用于对空气进行导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轴流风叶100由于采用了固定连接于内轮毂110和叶片130之间的导风结构120,所以能够在保证连接强度的情况下减小内轮毂110的直径,提高导风效果,并且减轻轴流风叶100的重量,提高转动效率,降低能耗。
第二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图未示),用于调控室内气温。该空调器包括轴流风叶100、驱动电机和冷凝器。其中,轴流风叶100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本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空调外机和空调内机(图未示),空调外机与空调内机连接,以共同实现对室内制冷或者制热的功能。空调外机包括轴流风叶100、冷凝器和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与轴流风叶100连接,以带动轴流风叶100转动,轴流风叶100在转动的同时会带动空气流动,以形成换热气流,该换热气流能够对冷凝器进行换热,以保证冷凝器正常运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有益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轴流风叶,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轮毂(110)、导风结构(120)和叶片(130),所述导风结构(120)设置于所述内轮毂(110)和所述叶片(130)之间,所述内轮毂(110)通过所述导风结构(120)与所述叶片(130)固定连接,所述导风结构(120)用于对空气进行导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结构(120)包括主导风部(121)和辅导风部(122),所述主导风部(121)与所述辅导风部(122)固定连接,且呈预设夹角设置,所述主导风部(121)和所述辅导风部(122)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内轮毂(110)的周面上,所述主导风部(121)与所述叶片(13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流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结构(120)还包括抬升部(123),所述抬升部(123)的一侧与所述主导风部(121)固定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叶片(130)固定连接,所述抬升部(123)用于将所述主导风部(121)抬高,以使所述叶片(130)与所述主导风部(121)之间具有高度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流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抬升部(123)相对设置有第一端部(126)和第二端部(127),所述第一端部(126)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端部(127)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流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126)位于预设平面的一侧,所述第二端部(127)位于所述预设平面的另一侧,所述预设平面为垂直于所述内轮毂(110)的轴线且穿过所述内轮毂(110)的中点的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流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毂(110)的中点与所述第一端部(126)靠近所述主导风部(121)的一点的连线与所述预设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8.5度至22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流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毂(110)的中点与所述第一端部(126)靠近所述叶片(130)的一点的连线与所述预设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度至24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流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风部(121)、所述第二端部(127)和所述叶片(130)平齐设置,所述内轮毂(110)的中点与所述第二端部(127)的连线与所述预设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5度至32度。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流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风部(121)与所述内轮毂(110)的连接线相对设置有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所述第一端点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点靠近所述辅导风部(122)的一侧,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均位于预设平面的一侧,所述预设平面为垂直于所述内轮毂(110)的轴线且穿过所述内轮毂(110)的中点的平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轴流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毂(110)的中点与所述第一端点的连线与所述预设平面的夹角范围为9度至18度。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轴流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毂(110)的中点与所述第二端点的连线与所述预设平面的夹角范围为31度至36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130)在所述内轮毂(110)径向上的宽度与所述导风结构(120)在所述内轮毂(110)径向上的宽度的比值范围为5.4至5.8。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结构(120)和所述叶片(130)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导风结构(120)首尾相连,且均与所述内轮毂(110)固定连接,所述内轮毂(110)围设于多个所述导风结构(120)之间,每个所述导风结构(120)与一个所述叶片(130)固定连接。
14.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叶。
CN202120778118.2U 2021-04-15 2021-04-15 一种轴流风叶以及空调器 Active CN2147881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78118.2U CN214788189U (zh) 2021-04-15 2021-04-15 一种轴流风叶以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78118.2U CN214788189U (zh) 2021-04-15 2021-04-15 一种轴流风叶以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88189U true CN214788189U (zh) 2021-11-19

Family

ID=78687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78118.2U Active CN214788189U (zh) 2021-04-15 2021-04-15 一种轴流风叶以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881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26286B2 (en) Propeller fan, molding die, and fluid feeder
CN201636038U (zh) 一种高效节能降本风扇
WO2017154246A1 (ja) 軸流送風機および室外機
CN101925783A (zh) 空气调节机
CN108431428A (zh) 用于轴流风机和转子的低噪声且高效率的叶片及包括该叶片的轴流风机或转子
CN107014056A (zh) 打水轮和空调器
WO2018232838A1 (zh) 风轮、风机及制冷设备
CN214788189U (zh) 一种轴流风叶以及空调器
EP1632725A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7120311B (zh) 风轮、风机及制冷设备
CN115217791A (zh) 一种轴流风叶以及空调器
CN217558622U (zh) 一种轴流风扇及其空调器
CN215762350U (zh) 用于吊扇的叶片
CN114109522B (zh) 控制间隙损失的导叶结构和动力系统
JP4802694B2 (ja) 送風機羽根車及び空気調和機
CN215333621U (zh) 一种轴流风叶以及空调器
CN206771704U (zh) 打水轮和空调器
CN215927906U (zh) 一种空调外机风叶以及空调器
CN219865536U (zh) 一种冷却风扇
CN216950980U (zh) 一种出风装置
CN215927903U (zh) 一种外机风轮以及空调器
CN217207006U (zh) 一种轴流风叶以及空调器
CN221401066U (zh) 用于轴流风机的叶片及其轴流风机
CN218862941U (zh) 一种轴流风机、导流装置、空调器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CN215927908U (zh) 一种轴流风叶以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