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24946U - 一种清洁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清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24946U
CN217524946U CN202221159127.4U CN202221159127U CN217524946U CN 217524946 U CN217524946 U CN 217524946U CN 202221159127 U CN202221159127 U CN 202221159127U CN 217524946 U CN217524946 U CN 2175249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an
dust collection
dust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5912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云杰
朱泽春
李益鼎
梁月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kninja Chin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rkninja Chin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kninja Chin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rkninja Chin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5912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249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249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249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Suction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清洁系统,包括清洁机器人和基站,清洁机器人包括设于底部的拖擦件以及设于内部的尘盒与吸尘风机,基站包括烘干组件以及设有清洗槽的底座,烘干组件用于烘干清洗槽中的拖擦件,烘干组件包括相连通的第一风道、第二风道以及设于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之间的加热件,第一风道出风口设有分流风道,分流风道朝向清洗槽设置,第二风道进风口与吸尘风机出风口连通,以使吸尘风机向清洗槽送风。本申请提供的清洁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清洁机器人在基站中烘干拖擦件时烘干效果较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清洁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清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清洁机器人开始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当中。目前,开始出现了与清洁机器人配套的基站,基站能够对清洁机器人进行充电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清洁机器人的清洁。例如,收集清洁机器人的尘盒内的垃圾以及清洗清洁机器人的拖擦件并进行烘干。
在对清洁机器人的拖擦件进行烘干时,现有技术往往是在基站中设置烘干风机、烘干风道以及加热件,烘干风机向烘干风道吹风并由加热件进行加热气流,利用烘干风道将热风导流至基站清洗槽内的拖擦件从而实现烘干。然而,为了控制基站的体积以及成本,烘干风道通常为短风道设计,因此在烘干过程中,气流会快速经过加热件,使得气流与加热件接触并加热的有效加热时间较短,从而导致热风温度不高,烘干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洁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清洁机器人在基站中烘干拖擦件时烘干效果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清洁系统,包括清洁机器人和基站,清洁机器人包括设于底部的拖擦件以及设于内部的尘盒与吸尘风机,基站包括烘干组件以及设有清洗槽的底座,烘干组件用于烘干清洗槽中的拖擦件,烘干组件包括相连通的第一风道、第二风道以及设于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之间的加热件,第一风道出风口设有分流风道,分流风道朝向清洗槽设置,第二风道进风口与吸尘风机出风口连通,以使吸尘风机向清洗槽送风。
如此,在清洁机器人进入基站后,清洁机器人的吸尘风机出风口与第二风道进风口对接并连通,使得吸尘风机吹出的风能够进入第二风道并沿第二风道流动,直至流经加热件加热后从第一风道流出,吹向清洗槽中的拖擦件进行烘干。本申请使用清洁机器人中的吸尘风机替代基站中需要额外单独设置的烘干风机,不仅降低了基站的成本、减小了基站的体积,同时由于第二风道需要延伸至与基站外部的吸尘风机出风口连通,相比于直接连接在基站内部额外单独设置的烘干风机与加热装置之间的普通烘干风道,第二风道长度相对较长,使得吸尘风机吹入的气流在第二风道流动时能够有效减缓流速,气流在流至加热件时流速已经相对较缓,因此能够延长气流与加热件接触的有效加热时间,提高了气流加热后的温度,从而具有较好的烘干效果。另外,第一风道出风口设有分流风道,热风沿分流风道均匀的流向清洗槽,以使清洗槽内的拖擦件烘干均匀。
在一种清洁系统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风道设有至少一个弯折部。
如此,通过在第二风道设有至少一个弯折部,使得吸尘风机吹入第二风道后沿弯折部流动,以进一步减缓气流的流速,保证了气流在流动至加热件时流速相对较缓,进一步延长气流与加热件接触并加热的有效加热时间。
在一种清洁系统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风道进风口与吸尘风机出风口之间设有柔性对接头组件,柔性对接头组件包括设于吸尘风机出风口的第一对接件,以及设于第二风道进风口的第二对接件,第一对接件与第二对接件对接以使第二风道进风口与吸尘风机出风口连通。如此,通过在第二风道进风口与吸尘风机出风口之间设有柔性对接头组件,柔性对接头组件包括设于吸尘风机出风口的第一对接件,以及设于第二风道进风口的第二对接件,第一对接件与第二对接件对接以使第二风道进风口与吸尘风机出风口连通,使得柔性对接头组件在第二风道进风口与吸尘风机出风口连通处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
在一种清洁系统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对接件包括套设于吸尘风机出风口的柔性减震套筒,柔性减震套筒外壁与清洁机器人的壳体固定,柔性减震套筒的内壁设有一圈沿吸尘风机出风口内壁延伸的唇边,唇边与柔性减震套筒的内壁之间形成密封腔,吸尘风机出风口的壳体嵌设于密封腔内,以使柔性减震套筒与吸尘风机出风口密封配合。
如此,通过设置第一对接件包括套设于吸尘风机出风口的柔性减震套筒,柔性减震套筒外壁与清洁机器人的壳体固定,防止吸尘风机出风口与清洁机器人的壳体直接刚性连接,从而产生噪音。同时在柔性减震套筒的内壁设有一圈沿吸尘风机出风口内壁延伸的唇边,唇边与柔性减震套筒的内壁之间形成密封腔,吸尘风机出风口的壳体嵌设于密封腔内,以使柔性减震套筒与吸尘风机出风口密封配合,利用向吸尘风机出风口内部翻折并延伸的唇边将吸尘风机出风口与柔性减震套筒的连接处进行密封,防止吸尘风机送风时风从出风口与柔性减震套筒之间的间隙流出,同时沿吸尘风机出风口内壁延伸的唇边覆盖于吸尘风机出风口的部分内壁,减缓气流流至吸尘风机出风口时与出风口内壁发生碰撞所产生的噪音。
在一种清洁系统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唇边的末端设有导流斜面,以使吸尘风机吹出的风沿导流斜面流向第二风道进风口。
如此,通过在唇边的末端设有导流斜面,以使吸尘风机吹出的风沿导流斜面流向第二风道进风口,保证了唇边在吸尘风机送风时能够与出风口内壁紧密贴合,进一步提升唇边对吸尘风机出风口的密封效果。
在一种清洁系统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风道进风口设有风罩,风罩罩设于吸尘风机出风口。
如此,通过在第二风道进风口设有风罩,风罩罩设于吸尘风机出风口,使得清洁机器人进入基站并使吸尘风机出风口与第二风道进风口对接的过程中,风罩罩设于吸尘风机出风口处,提高吸尘风机出风口与第二风道进风口连接处的密封性,防止气流散出。
在一种清洁系统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风罩的边缘设有密封翻边,用于防止气流从风罩与吸尘风机出风口之间流出,风罩朝向吸尘风机出风口的表面为弧面,用于与吸尘风机出风口的外表面紧密贴合。
如此,通过在风罩的边缘设有密封翻边,密封翻边用于防止气流从风罩与吸尘风机出风口之间流出,进一步提高吸尘风机出风口与第二风道进风口连接处的密封性;设置风罩朝向吸尘风机出风口的表面为弧面,弧面用于与吸尘风机出风口的外表面紧密贴合,使得吸尘风机在进入基站与第二风道进风口对接并发生偏离时,弧面能够较好的与吸尘风机出风口外表面贴合,避免风从偏离时形成的间隙中泄露。
在一种清洁系统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基站还包括依次连通的集尘风道、集尘腔以及集尘风机,集尘风道与尘盒连通,且集尘风道进风口与第二风道进风口相对于清洁机器人的中心对称设置。
如此,通过设置基站还包括依次连通的集尘风道、集尘腔以及集尘风机,集尘风道与尘盒连通,使得清洁机器人进入基站后,尘盒与集尘风道连通,之后由集尘风机工作以将尘盒内的污物吸入集尘腔,完成尘盒的清理,实现清洁机器人的自集尘功能;另外,集尘风道进风口与第二风道进风口相对于清洁机器人的中心对称设置,清洁机器人进入基站时能够位于集尘风道与第二风道之间的中心位置,且清洁机器人两侧的对称位置被集尘风道与第二风道夹持固定,以防止清洁机器人晃动时与基站各个风道连通处发生偏离,保证连通处的稳定性与连接紧密性。
在一种清洁系统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清洁机器人还包括与尘盒连通的送尘风道,送尘风道与集尘风道连通,以使集尘风机将尘盒内的污物沿送尘风道、集尘风道吸入集尘腔。
如此,通过设置清洁机器人还包括与尘盒连通的送尘风道,送尘风道与集尘风道连通,以使集尘风机将尘盒内的污物沿送尘风道、集尘风道吸入集尘腔,使得清洁机器人进入基站后送尘风道与集尘风道对接连通,保证了集尘风机集尘时尘盒与集尘风道连接的紧密性。
在一种清洁系统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基站还包括连通于第二风道与集尘风机之间的第三风道,第三风道与第二风道连通处设有活动挡片,用于控制第三风道与第二风道连通处的开闭,以使第三风道与第二风道连通处打开时,将集尘风机排出的风沿第二风道吹入尘盒内。
如此,通过设置基站还包括连通于第二风道与集尘风机之间的第三风道,使得集尘风机集尘时,集尘风机所形成的气流能够沿第三风道吹入第二风道中,直至吹入集尘盒,气流从集尘盒内过滤网的背侧吹向与污物接触的正侧,可以将过滤网上粘连的污物吹至分离,从而清洁过滤网,延长过滤网的使用寿命,保证过滤网的清洁过滤能力。同时,在第三风道与第二风道连通处设有活动挡片,用于控制第三风道与第二风道连通处的开闭,以使第三风道与第二风道连通处打开时,将集尘风机排出的风沿第二风道吹入尘盒内,关闭时吸尘风机吹出的气流可以集中流入第二风道内,防止吸尘风机送风进入第二风道以进行烘干时气流流入第三风道内造成风损,提高气流的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中一种清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清洁系统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清洁系统的侧视图;
图5为图1中吸尘风机与第二风道连通处的剖视图;
图6为图1中第二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第三风道与第二风道连通处的剖视图;
图9为图7中第三风道与第二风道连通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清洁机器人;110、拖擦件;120、尘盒;130、吸尘风机;140、送尘风道;150、固定件;160、卡接凸筋;170、卡接槽;200、基站;210、底座;211、清洗槽;220、集尘风道;230、集尘腔;240、集尘风机;250、第三风道;251、活动挡片;260、第四风道;300、烘干组件;310、第一风道;320、第二风道;330、加热件;340、风罩;341、密封翻边;400、柔性对接头组件;410、唇边;420、密封腔;411、导流斜面;430、柔性减震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如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清洁系统,包括清洁机器人100和基站200,清洁机器人100包括设于底部的拖擦件110以及设于内部的尘盒120与吸尘风机130,基站200包括烘干组件300以及设有清洗槽211的底座210,烘干组件300用于烘干清洗槽211中的拖擦件110,烘干组件300包括相连通的第一风道310、第二风道320以及设于第一风道310与第二风道320之间的加热件330,第一风道310出风口朝向清洗槽211设置,第二风道320进风口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连通,以使吸尘风机130向清洗槽211送风。
当清洁机器人100进入基站200清洗并烘干拖擦件110时,清洁机器人100朝向基站200移动直至拖擦件110置于清洗槽211中,此时吸尘风机130出风口与第二风道320进风口对接,以使吸尘风机130与第二风道320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在清洗过程中,基站200向清洗槽211内注水,清洁机器人100控制拖擦件110在清洗槽211内旋转,以使清洗槽211底部的筋条清洗拖擦件110。拖擦件110清洗完成后,基站200将清洗槽211内的污水排出并准备烘干。
烘干拖擦件110时,清洁机器人100内的吸尘风机130开始工作并经吸尘风机130出风口向第二风道320送风,气流沿第二风道320流动直至与位于基站200内部的加热件330接触,气流在流动过程中被加热并流入第一风道310,最终从第一风道310吹出并吹向清洗槽211内的拖擦件110,以对拖擦件110进行烘干,此时清洁机器人100可以控制拖擦件110进行旋转,以进一步配合第一风道310流出的热风进行烘干,提高烘干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加热件330为PTC发热元件。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具有烘干功能的基站200,其内部大多单独设有专门用于烘干的烘干风机,并且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烘干风机、加热装置以及吹向清洗槽211的烘干风道,由于基站200体积以及成本等因素的限制,烘干风机与加热装置之间距离较近,烘干风机所吹出的风流经加热装置的流速较快,因此与加热装置接触并加热的有效加热时间相对较短,导致用于烘干的气流温度较低,气流吹入清洗槽211以烘干拖擦件110的效果较差。而本申请中,清洁机器人100在进入基站200并使拖擦件110置于清洗槽211中时,根据清洁机器人100与基站200相对的表面之间存在的距离,需要第二风道320相对基站200表面伸出一定长度才能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对接并连通,使得第二风道320相比于现有的基站200内烘干风机与加热装置之间的短风道来说长度较长,因此延长了气流在吸尘风机130吹出后流动至与加热件330接触的距离,使得气流在流动至与加热件330接触时流速已经有较明显的减缓效果。
如此,在清洁机器人100进入基站200后,清洁机器人100的吸尘风机130出风口与第二风道320进风口对接并连通,使得吸尘风机130吹出的风能够进入第二风道320并沿第二风道320流动,直至流经加热件330加热后从第一风道310流出,吹向清洗槽211中的拖擦件110进行烘干。本申请使用清洁机器人100中的吸尘风机130替代基站200中需要额外单独设置的烘干风机,不仅降低了基站200的成本、减小了基站200的体积,同时由于第二风道320需要延伸至与基站200外部的吸尘风机130出风口连通,相比于直接连接在基站200内部额外单独设置的烘干风机与加热装置之间的普通烘干风道,第二风道320长度相对较长,使得吸尘风机130吹入的气流在第二风道320流动时能够有效减缓流速,气流在流至加热件330时流速已经相对较缓,因此能够延长气流与加热件330接触的有效加热时间,提高了气流加热后的温度,从而具有较好的烘干效果。另外,第一风道310出风口设有分流风道,热风沿分流风道均匀的流向清洗槽211,以使清洗槽211内的拖擦件110烘干均匀。
在一种清洁系统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风道320设有至少一个弯折部。
可以理解的是,吸尘风机130出风口设于清洁机器人100的侧壁,且清洁机器人100进入基站200时,吸尘风机130出风口的朝向与基站200的中心线成锐角设置。因此,第二风道320需要在水平或竖直方向上进行至少一次弯折,才能保证第二风道320进风口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处于相对的位置。气流在第二风道320内流动至弯折部时,与弯折部管段的内壁发生碰撞以进一步减缓流速。
如此,通过在第二风道320设有至少一个弯折部,使得吸尘风机130吹入第二风道320后沿弯折部流动,以进一步减缓气流的流速,保证了气流在流动至加热件330时流速相对较缓,进一步延长气流与加热件330接触并加热的有效加热时间。
如图5所示,在一种清洁系统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在一种清洁系统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风道320进风口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之间设有柔性对接头组件400,柔性对接头组件400包括设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的第一对接件,以及设于第二风道320进风口的第二对接件,第一对接件与第二对接件对接以使第二风道320进风口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连通。通过在第二风道320进风口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之间设有柔性对接头组件400,柔性对接头组件400包括设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的第一对接件,以及设于第二风道320进风口的第二对接件,第一对接件与第二对接件对接以使第二风道320进风口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连通,使得柔性对接头组件400在第二风道320进风口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连通处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
第一对接件包括套设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的柔性减震套筒430,柔性减震套筒430外壁与清洁机器人100的壳体固定,柔性减震套筒430的内壁设有一圈沿吸尘风机130出风口内壁延伸的唇边410,唇边410与柔性减震套筒430的内壁之间形成密封腔420,吸尘风机130出风口的壳体嵌设于密封腔420内,以使柔性减震套筒430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密封配合。
可以理解的是,柔性减震套筒430为橡胶、硅胶等柔性材质制成。吸尘风机130在工作时会产生震动,如果将吸尘风机130通过刚性件直接与清洁机器人100外壳连接,会使震动传导至清洁机器人100外壳从而产生较大的噪音,降低使用者的使用体验。因此,当柔性减震套筒430套设在吸尘风机130出风口时,通过柔性件隔绝吸尘风机130出风口与清洁机器人100的外壳,防止吸尘风机130产生较大噪声,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优选的,清洁机器人100的壳体上设有固定件150,固定件150设有开口,以使柔性减震套筒430设于固定件150的开口中,且固定件150内表面与柔性减震套筒430外表面之间设有卡接结构,以使柔性减震套筒430与固定件150卡接固定,从而实现柔性减震套筒430与清洁机器人100壳体的固定。具体的,固定件150内表面设有卡接凸筋160,柔性减震套筒430外表面设有卡接槽170,卡接凸筋160嵌设于卡接槽170中。柔性减震套筒430柔性减震套筒430柔性减震套筒430柔性减震套筒430柔性减震套筒430柔性减震套筒430柔性减震套筒430可以理解的是,唇边410的一端与柔性减震套筒430的内壁连接,另一端朝向吸尘风机130内部翻折并沿吸尘风机130出风口内壁延伸,吸尘风机130出风口的壳体插入唇边410与柔性减震套筒430的内壁之间形成的密封腔420中,从而避免气流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与第二风道320进风口连接处的间隙流出。
优选的,唇边410与柔性减震套筒430的内壁相对的表面,均可以设置波浪状摩擦纹,进一步提升柔性减震套筒430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提升密封腔420的密封性能。
优选的,唇边410的末端设有导流斜面411,以使吸尘风机130吹出的风沿导流斜面411流向第二风道320进风口,保证了唇边410在吸尘风机130送风时能够与出风口内壁紧密贴合,进一步提升唇边410对吸尘风机130出风口的密封效果。
如此,通过设置第一对接件包括套设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的柔性减震套筒430,柔性减震套筒430外壁与清洁机器人100的壳体固定,防止吸尘风机130出风口与清洁机器人100的壳体直接刚性连接,从而产生噪音。同时在柔性减震套筒430的内壁设有一圈沿吸尘风机130出风口内壁延伸的唇边410,唇边410与柔性减震套筒430的内壁之间形成密封腔420,吸尘风机130出风口的壳体嵌设于密封腔420内,以使柔性减震套筒430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密封配合,利用向吸尘风机130出风口内部翻折并延伸的唇边410将吸尘风机130出风口与柔性减震套筒430的连接处进行密封,防止吸尘风机130送风时风从出风口与柔性减震套筒430之间的间隙流出,同时沿吸尘风机130出风口内壁延伸的唇边410覆盖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的部分内壁,减缓气流流至吸尘风机130出风口时与出风口内壁发生碰撞所产生的噪音。
如图5至图6所示,在一种清洁系统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风道320进风口设有风罩340,风罩340罩设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风罩340的边缘设有密封翻边341,用于防止气流从风罩340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之间流出,风罩340朝向吸尘风机130出风口的表面为弧面,用于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的外表面紧密贴合。
可以理解的是,风罩340为橡胶或硅胶等柔性材质制成,以使清洁机器人100进入基站200时,风罩340罩设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并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周围的壳体挤压,以使第二风道320进风口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紧密连接。吸尘风机130出风口设于清洁机器人100的弧形侧壁上,风罩340朝向吸尘风机130出风口的表面为弧面时,可以进一步的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周围的壳体紧密贴合。同时,当清洁机器人100相对于预设的位置方向微小的偏移时,风罩340的弧面可以保证吸尘风机130出风口与第二风道320进风口在风罩340挤压的过程中依旧保持连通。
如此,通过在第二风道320进风口设有风罩340,风罩340罩设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使得清洁机器人100进入基站200并使吸尘风机130出风口与第二风道320进风口对接的过程中,风罩340罩设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处,提高吸尘风机130出风口与第二风道320进风口连接处的密封性,防止气流散出。通过在风罩340的边缘设有密封翻边341,密封翻边341用于防止气流从风罩340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之间流出,进一步提高吸尘风机130出风口与第二风道320进风口连接处的密封性;设置风罩340朝向吸尘风机130出风口的表面为弧面,弧面用于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的外表面紧密贴合,使得吸尘风机130在进入基站200与第二风道320进风口对接并发生偏离时,弧面能够较好的与吸尘风机130出风口外表面贴合,避免风从偏离时形成的间隙中泄露。
如图1至图2所示,在一种清洁系统的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基站200还包括依次连通的集尘风道220、集尘腔230以及集尘风机240,集尘风道220与尘盒120连通,且集尘风道220进风口与第二风道320进风口相对于清洁机器人100的中心对称设置。
清洁机器人100在进入基站200后,集尘风道220与第二风道320夹持于清洁机器人100的左右两侧并与清洁机器人100内部对接连通,使清洁机器人100稳定的置于基站200中。在基站200进行集尘以及清洗烘干功能时,位于清洁机器人100两侧对称设置的集尘风道220与第二风道320能够防止清洁机器人100由于震动使得连通处发生偏移所导致的灰尘或气流泄露。
如此,通过设置基站200还包括依次连通的集尘风道220、集尘腔230以及集尘风机240,集尘风道220与尘盒120连通,使得清洁机器人100进入基站200后,尘盒120与集尘风道220连通,之后由集尘风机240工作以将尘盒120内的污物吸入集尘腔230,完成尘盒120的清理,实现清洁机器人100的自集尘功能;另外,集尘风道220进风口与第二风道320进风口相对于清洁机器人100的中心对称设置,清洁机器人100进入基站200时能够位于集尘风道220与第二风道320之间的中心位置,且清洁机器人100两侧的对称位置被集尘风道220与第二风道320夹持固定,以防止清洁机器人100晃动时与基站200各个风道连通处发生偏离,保证连通处的稳定性与连接紧密性。
清洁机器人100还包括与尘盒120连通的送尘风道140,送尘风道140与集尘风道220连通,以使集尘风机240将尘盒120内的污物沿送尘风道140、集尘风道220吸入集尘腔230。
清洁机器人100在进入基站200后,可以先进行自集尘功能,具体为基站200内的集尘风机240工作,使得集尘盒120内的垃圾依次沿送尘风道140、集尘风道220进入集尘腔230内,使得垃圾最终在集尘腔230内完成收集,完成自集尘。自集尘之后,拖擦件110在清洗槽211内进行清洗,最后进行烘干。
如此,通过设置清洁机器人100还包括与尘盒120连通的送尘风道140,送尘风道140与集尘风道220连通,以使集尘风机240将尘盒120内的污物沿送尘风道140、集尘风道220吸入集尘腔230,使得清洁机器人100进入基站200后送尘风道140与集尘风道220对接连通,保证了集尘风机240集尘时尘盒120与集尘风道220连接的紧密性。
如图7至图9所示,优选的,基站200还包括连通于第二风道320与集尘风机240之间的第三风道250。第三风道250与第二风道320连通处设有活动挡片251,用于控制第三风道250与第二风道320连通处的开闭,以使第三风道250与第二风道320连通处打开时,将集尘风机240排出的风沿第二风道320吹入尘盒120内。
活动挡片251与弹性件连接,且与第三风道250内壁旋转连接,旋转方向设置为朝向第二风道320旋转以开启通路,或者朝向第三风道250旋转以封闭通路。当集尘风机240进行自集尘工作时,风向为自集尘盒120流入集尘风机240并从集尘风机240流向吸尘风机130。当集尘风机240产生的气流带动集尘盒120内的垃圾进入集尘腔230时,在集尘风机240的另一侧气流会沿第三风道250流入第二风道320,最终沿吸尘风机130内部通路吹入集尘盒120。如图8所示,此时活动挡片251被气流吹开,以使第三风道250与第二风道320连通。可以理解的是,集尘盒120中设有过滤件,过滤件的正侧与垃圾接触并防止垃圾进入第二风道320中。沿吸尘风机130内部通路吹入集尘盒120的气流会吹在过滤件的背侧,并从过滤件的正侧吹出,以使粘连在过滤件正侧的垃圾与过滤件分离,实现过滤件的清洁。如图9所示,当基站200进行烘干工作时,吸尘风机130朝向第二风道320吹风,且活动挡片251朝向第三风道250旋转以封闭第三风道250与第二风道320之间的通路,防止气流进入第三风道250内,造成风力的损失。
如此,通过设置基站200还包括连通于第二风道320与集尘风机240之间的第三风道250,使得集尘风机240集尘时,集尘风机240所形成的气流能够沿第三风道250吹入第二风道320中,直至吹入集尘盒120,气流从集尘盒120内过滤件的背侧吹向与污物接触的正侧,可以将过滤件上粘连的污物吹至分离,从而清洁过滤件,延长过滤件的使用寿命,保证过滤件的清洁过滤能力。通过在第三风道250与第二风道320连通处设有活动挡片251,用于控制第三风道250与第二风道320连通处的开闭,以使第三风道250与第二风道320连通处打开时,将集尘风机240排出的风沿第二风道320吹入尘盒120内,辅助清理尘盒,提高集尘效率;关闭时吸尘风机130吹出的气流可以集中流入第二风道320内,防止吸尘风机130送风进入第二风道320以进行烘干时气流流入第三风道250内造成风损,提高气流的使用效率。
活动挡片251打开时,集尘风机240排出的风依次沿第三风道250、第二风道320以及吸尘风机130吹入尘盒120内,并从尘盒120内过滤件的背侧吹向正侧,直至带动污物吹入送尘风道140内。一方面能够将粘连在过滤件上的污物吹落,实现尘盒120内过滤件的自动清理,同时能够对尘盒120进行二次集尘,提高尘盒120的集尘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集尘风机240设有与外部环境连通的第四风道260,第四风道260用于对集尘风机240向第二风道320吹出的风进行分流,以防止流入第二风道320用于清洁集尘盒120内过滤件的风风力过大,从而造成过滤件损坏,同时,将集尘风机240形成的循环气流部分排出,使得循环气流带有污物时,能够较快的排出循环管路。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申请内。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清洁系统,包括清洁机器人和基站,所述清洁机器人包括设于底部的拖擦件以及设于内部的尘盒与吸尘风机,所述基站包括烘干组件以及设有清洗槽的底座,所述烘干组件用于烘干所述清洗槽中的所述拖擦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烘干组件包括相连通的第一风道、第二风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之间的加热件,所述第一风道出风口设有分流风道,所述分流风道朝向所述清洗槽设置,所述第二风道进风口与所述吸尘风机出风口连通,以使所述吸尘风机向所述清洗槽送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设有至少一个弯折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进风口与所述吸尘风机出风口之间设有柔性对接头组件,所述柔性对接头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吸尘风机出风口的第一对接件,以及设于所述第二风道进风口的第二对接件,所述第一对接件与所述第二对接件对接以使所述第二风道进风口与所述吸尘风机出风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件包括套设于所述吸尘风机出风口的柔性减震套筒,所述柔性减震套筒外壁与所述清洁机器人的壳体固定,所述柔性减震套筒的内壁设有一圈沿所述吸尘风机出风口内壁延伸的唇边,所述唇边与所述柔性减震套筒的内壁之间形成密封腔,所述吸尘风机出风口的壳体嵌设于所述密封腔内,以使所述柔性减震套筒与所述吸尘风机出风口密封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唇边的末端设有导流斜面,以使所述吸尘风机吹出的风沿所述导流斜面流向所述第二风道进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进风口设有风罩,所述风罩罩设于所述吸尘风机出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罩的边缘设有密封翻边,用于防止气流从所述风罩与所述吸尘风机出风口之间流出,所述风罩朝向所述吸尘风机出风口的表面为弧面,用于与所述吸尘风机出风口的外表面紧密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依次连通的集尘风道、集尘腔以及集尘风机,所述集尘风道与所述尘盒连通,且所述集尘风道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进风口相对于所述清洁机器人的中心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机器人还包括与所述尘盒连通的送尘风道,所述送尘风道与所述集尘风道连通,以使所述集尘风机将所述尘盒内的污物沿所述送尘风道、所述集尘风道吸入所述集尘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连通于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集尘风机之间的第三风道,所述第三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处设有活动挡片,用于控制所述第三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处的开闭,以使所述第三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处打开时,将所述集尘风机排出的风沿所述第二风道吹入所述尘盒内。
CN202221159127.4U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清洁系统 Active CN2175249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59127.4U CN217524946U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清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59127.4U CN217524946U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清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24946U true CN217524946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35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59127.4U Active CN217524946U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清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249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305227A (zh) 扫地机器人及集尘装置
CN214760935U (zh) 一种自烘干的洗地机
CN215424402U (zh) 一种带发热组件的湿式清洁装置及清洁系统
CN217524946U (zh) 一种清洁系统
CN212319864U (zh) 一种风道结构、空调风道自清洗系统及空调器
CN111938499A (zh) 一种减振降噪吸尘器
CN209798641U (zh) 一种吹吸清扫机
CN117084594A (zh) 一种清洁系统
CN116906347A (zh) 清洁设备的风机装置、维护基站及清洁机器人系统
CN214128419U (zh) 一种尘桶拐角进尘式吸尘器
CN113974503A (zh) 清洁机器人及包括其的清洁系统
CN211534243U (zh) 扫地机
CN216823252U (zh) 扫地机器人及集尘装置
CN220860009U (zh) 清洁机器人设备
CN104881084A (zh) 带反吹装置能自清洁的计算机
CN208002732U (zh) 一种嵌入式吸尘器
CN219538160U (zh) 一种扫地机器人主机及扫地机器人
WO2023207879A1 (zh) 一种自集尘清洁系统
CN215191290U (zh) 一种吸拖一体机
CN214728689U (zh) 一种洗车吸尘吹风多功能清洁机
CN219166317U (zh) 清洁设备的尘盒、清洁设备和清洁系统
CN218993975U (zh) 一种休闲牛仔衬衫面料加工用清洗烘干装置
CN216823314U (zh) 一种集尘站
CN115720857B (zh) 宠物清洁机
CN221105746U (zh) 集尘盒、扫地机及清洁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