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18737U -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18737U
CN217518737U CN202221573738.3U CN202221573738U CN217518737U CN 217518737 U CN217518737 U CN 217518737U CN 202221573738 U CN202221573738 U CN 202221573738U CN 217518737 U CN217518737 U CN 2175187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verflow pipe
gas
air overflow
cool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7373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春杰
于鹏飞
齐红帅
周春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7373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187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187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187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及车辆。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气缸盖、主水套以及溢气管组件,主水套连接于气缸盖,主水套设有第一排气部,第一排气部用于将主水套内的气体排出,气缸盖在与第一排气部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溢气孔,溢气管组件连接于第一溢气孔,第一排气部排出的气体经第一溢气孔排出至溢气管组件,并经溢气管组件排出。这样,可以通过第一溢气孔和溢气管组件顺利将主水套内的气体排出,而不需要在气缸盖设置通路,避免主水套的排气不畅使得气缸盖上产生气泡,提高了气缸盖的散热能力,气缸盖不容易受到侵蚀变形,避免对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影响,使得发动机具有良好的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发动机技术的不断革新,发动机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发动机趋于高增压、高功率、集成化的发展。发动机工作会产生高温,为了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发动机通常设有发动机冷却系统。
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气缸盖和设置于气缸盖上的主水套,通过向主水套内通入冷却液,可以对发动机进行冷却。由于发动机工作会通入气体,主水套内也会存在气体,因此,在气缸盖设置通路,以排出主水套内的气体。
然而发明人在研究现有技术的过程中发现,发动机装配于车辆上时会产生倾斜,受到发动机各部件的布局和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结构限制,容易导致主水套内的气体不能顺畅排出,使得气缸盖上产生气泡,降低气缸盖的散热能力,导致气缸盖受到侵蚀变形,影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甚至造成发动机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冷却系统排气不畅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气缸盖、主水套以及溢气管组件;
所述主水套连接于所述气缸盖,所述主水套设有第一排气部,所述第一排气部用于将所述主水套内的气体排出,所述气缸盖在与所述第一排气部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溢气孔,所述溢气管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溢气孔,所述第一排气部排出的气体经所述第一溢气孔排出至所述溢气管组件,并经所述溢气管组件排出。
可选地,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集排水套和第二溢气孔;
所述集排水套连接于所述气缸盖,所述集排水套设有第二排气部,所述第二排气部用于将所述集排水套内的气体排出,所述气缸盖在与所述第二排气部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溢气孔,所述溢气管组件还连接于所述第二溢气孔,所述第二排气部排出的气体经所述第二溢气孔排出至所述溢气管组件,并经所述溢气管组件排出。
可选地,所述溢气管组件包括第一溢气管和第二溢气管;
所述第一溢气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溢气孔,所述第一排气部排出的气体经所述第一溢气孔排出至所述第一溢气管;
所述第二溢气管连接于所述第二溢气孔,所述第二排气部排出的气体经所述第二溢气孔排出至所述第二溢气管。
可选地,所述溢气管组件还包括第一柔性管和第二柔性管;
所述第一柔性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溢气管远离所述第一溢气孔的一端,以排出所述第一溢气管内的气体;
所述第二柔性管连接于所述第二溢气管远离所述第二溢气孔的一端,以排出所述第二溢气管内的气体。
可选地,所述溢气管组件还包括单向阀;
所述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柔性管和所述第二柔性管中的至少一个,以避免所述第一柔性管和所述第二柔性管中至少一个内的气体发生倒流。
可选地,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车辆溢气管;
所述车辆溢气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柔性管远离所述第一溢气管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柔性管远离所述第二溢气管的一端,以将所述第一柔性管内的气体和所述第二柔性管内的气体汇入所述车辆溢气管并排出。
可选地,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水箱;
所述水箱连接于所述车辆溢气管,以对所述车辆溢气管内的气体收集并排出。
可选地,所述第一溢气管和所述第二溢气管皆为金属管。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气缸盖、主水套以及溢气管组件,所述主水套连接于所述气缸盖,所述主水套设有第一排气部,所述第一排气部用于将所述主水套内的气体排出,所述气缸盖在与所述第一排气部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溢气孔,所述溢气管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溢气孔,所述第一排气部排出的气体经所述第一溢气孔排出至所述溢气管组件,并经所述溢气管组件排出。这样,可以通过第一溢气孔和溢气管组件顺利将主水套内的气体排出,而不需要在气缸盖设置通路,避免主水套的排气不畅使得气缸盖上产生气泡,提高了气缸盖的散热能力,气缸盖不容易受到侵蚀变形,避免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影响,使得发动机具有良好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冷却系统排气不畅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所述发动机与上述发动机冷却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冷却系统排气不畅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所述的发动机。
所述车辆与上述发动机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内部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柔性管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气缸盖;110-主水套;120-溢气管组件;111-第一排气部;130-第一溢气孔;140-集排水套;141-第二排气部;150-第二溢气孔;121-第一溢气管;122-第二溢气管;123-第一柔性管;124-第二柔性管;125-单向阀;200-车辆溢气管;300-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气缸盖100、主水套110以及溢气管组件120;
主水套110连接于气缸盖100,主水套110设有第一排气部111,第一排气部111用于将主水套110内的气体排出,气缸盖100在与第一排气部111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溢气孔130,溢气管组件120连接于第一溢气孔130,第一排气部111排出的气体经第一溢气孔130排出至溢气管组件120,并经溢气管组件120排出。
这样,可以通过第一溢气孔130和溢气管组件120顺利将主水套110内的气体排出,而不需要在气缸盖100设置通路,避免主水套110的排气不畅使得气缸盖100上产生气泡,提高了气缸盖100的散热能力,气缸盖100不容易受到侵蚀变形,避免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影响,使得发动机具有良好的性能。
示例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动机装配于车辆后,沿发动机的一端向另一端的方向,会产生例如倾角16°以及仰角5.5°的倾斜,对发动机内部冷却系统的主水套110和集排水套140的排气会产生影响。当然,根据车辆型号的不同,以及发动机结构的不同,发动机也可以产生其他角度的倾斜,例如倾角15°以及仰角5°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可以不做限定。
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排气部111指的是在发动机装配于车辆上产生倾斜的情况下,主水套110在竖直方向上的最高点位置,主水套110内的气体会汇聚在第一排气部111从主水套110中排出。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溢气孔130的位置可以设在主水套110在竖直方向上的最高点位置。若受到发动机结构布局的影响,无法在上述主水套110最高点位置开设第一溢气孔130,也可以在距离上述主水套110最高位置小于等于5mm的位置开设第一溢气孔130,本申请上述了对此可以不做限定。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集排水套140和第二溢气孔150。集排水套140连接于气缸盖100,集排水套140设有第二排气部141,第二排气部141用于将集排水套140内的气体排出,气缸盖100在与第二排气部141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溢气孔150,溢气管组件120还连接于第二溢气孔150,第二排气部141排出的气体经第二溢气孔150排出至溢气管组件120,并经溢气管组件120排出。这样,可以通过第二溢气孔150和溢气管组件120顺利将集排水套140内的气体排出,进一步提高气缸盖100的散热能力,避免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影响。
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排气部141指的是在发动机装配于车辆上产生倾斜的情况下,集排水套140在竖直方向上的最高点位置,集排水套140内的气体会汇聚在第二排气部141从集排水套140中排出。
在实际应用中,第二溢气孔150的位置可以设在集排水套140在竖直方向上的最高点位置。若受到发动机结构布局的影响,无法在上述集排水套140最高点位置开设第二溢气孔150,也可以在距离上述集排水套140最高位置小于等于5mm的位置开设第二溢气孔150,本申请上述了对此可以不做限定。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溢气管组件120包括第一溢气管121和第二溢气管122,第一溢气管121连接于第一溢气孔130,第一排气部111排出的气体经第一溢气孔130排出至第一溢气管121。第二溢气管122连接于第二溢气孔150,第二排气部141排出的气体经第二溢气孔150排出至第二溢气管122。这样,使得第一溢气孔130流经的气体顺利沿第一溢气管121排出,使得第二溢气孔150流经的气体顺利沿第二溢气管122排出,提高了气体排出的顺畅性。
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气缸盖100包括相对设置的进气侧和排气侧,第一溢气管121可以设置于进气侧,第二溢气管122可以设置于出气侧,这样第一溢气管121和第二溢气管122两者互相独立互不影响,有利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空间布局。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具体地,第一溢气管121内会存在部分来自主水套110的冷却液,因此,第一溢气管121也可以对其附近的其他发动机结构进行冷却,提高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面积,增强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能力。同样的,第二溢气管122内会存在部分来自集排水套140的冷却液,因此,第二溢气管122也可以对其附近的其他发动机结构进行冷却,提高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面积,增强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能力。
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溢气管组件120还包括第一柔性管123和第二柔性管124,第一柔性管123连接于第一溢气管121远离第一溢气孔130的一端,以排出第一溢气管121内的气体。第二柔性管124连接于第二溢气管122远离第二溢气孔150的一端,以排出第二溢气管122内的气体。
这样,便于将第一柔性管123根据气缸盖100及其外部结构的形状进行一定程度的弯曲排布,也便于将第二柔性管124根据气缸盖100及其外部结构的形状进行一定程度的弯曲排布,节省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内部的空间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
具体地,第一柔性管123可以包括橡胶管或者硅胶管中的至少一种,使得第一柔性管123具有较好的柔韧性,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柔性管123的具体类型可以不做限定。同样的,第二柔性管124也可以包括橡胶管或者硅胶管中的至少一种,使得第二柔性管124具有较好的柔韧性,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二柔性管124的具体类型也可以不做限定。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溢气管组件120还包括单向阀125,单向阀125设置于第一柔性管123和第二柔性管124中的至少一个,以避免第一柔性管123和第二柔性管124中至少一个内的气体发生倒流。如图3所示,示出了单向阀125设置于第一柔性管123的情况。
这样,可以使得气体沿第一溢气管121流向第一柔性管123,避免气体从第一柔性管123反向倒流至第一溢气管121,防止集排水套140一侧的第二溢气管122内的压力偏大导致主水套110一侧的第一溢气管121内溢气不畅。和/或,可以使得气体沿第二溢气管122流向第二柔性管124,避免气体从第二柔性管124反向倒流至第二溢气管122,使得溢气顺畅。
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车辆溢气管200,车辆溢气管200连接于第一柔性管123远离第一溢气管121的一端,以及第二柔性管124远离第二溢气管122的一端,以将第一柔性管123内的气体和第二柔性管124内的气体汇入车辆溢气管200并排出。这样,不需要直接将第一柔性管123的排气端连接在车辆水箱300上,也无需直接将第二柔性管124的排气端连接在车辆水箱300上,避免在车辆水箱300上开设连接口,简化了车辆结构。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水箱300,水箱300连接于车辆溢气管200,以对车辆溢气管200内的气体收集并排出。这样,对主水套110和集排水套140分别排出的气体实现集中收集,再经由水箱300排出,提高了排气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溢气管121和第二溢气管122皆为金属管。通过将第一溢气管121设置为金属管,使得第一溢气管121具有较好的刚度,其形状不容易发生改变,便于第一溢气孔130排出的气体稳定传输至第一溢气管121,避免第一溢气管121产生弯曲折叠的情况而使气体的排出不畅。同样的,通过将第二溢气管122设置为金属管,使得第二溢气管122具有较好的刚度,其形状不容易发生改变,便于第二溢气孔150排出的气体稳定传输至第二溢气管122,避免第二溢气管122产生弯曲折叠的情况而使气体的排出不畅。
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溢气管121的形状可以配合第一溢气孔130附近气缸盖100的形状和发动机内部的其他结构布局进行设计,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溢气管121的具体形状可以不做限定。同样的,第二溢气管122的形状可以配合第二溢气孔150附近气缸盖100的形状和发动机内部的其他结构布局进行设计,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二溢气管122的具体形状也可以不做限定。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冷却系统至少具有以下优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气缸盖、主水套以及溢气管组件,所述主水套连接于所述气缸盖,所述主水套设有第一排气部,所述第一排气部用于将所述主水套内的气体排出,所述气缸盖在与所述第一排气部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溢气孔,所述溢气管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溢气孔,所述第一排气部排出的气体经所述第一溢气孔排出至所述溢气管组件,并经所述溢气管组件排出。这样,可以通过第一溢气孔和溢气管组件顺利将主水套内的气体排出,而不需要在气缸盖设置通路,避免主水套的排气不畅使得气缸盖上产生气泡,提高了气缸盖的散热能力,气缸盖不容易受到侵蚀变形,避免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影响,使得发动机具有良好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至少具有以下优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包括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气缸盖、主水套以及溢气管组件,所述主水套连接于所述气缸盖,所述主水套设有第一排气部,所述第一排气部用于将所述主水套内的气体排出,所述气缸盖在与所述第一排气部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溢气孔,所述溢气管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溢气孔,所述第一排气部排出的气体经所述第一溢气孔排出至所述溢气管组件,并经所述溢气管组件排出。这样,可以通过第一溢气孔和溢气管组件顺利将主水套内的气体排出,而不需要在气缸盖设置通路,避免主水套的排气不畅使得气缸盖上产生气泡,提高了气缸盖的散热能力,气缸盖不容易受到侵蚀变形,避免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影响,使得发动机具有良好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所述的发动机。
示例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可以包括小型车、中等车型、三厢车型、卡车、挂车、CDV(Car Derived Van,基于轿车平台的厢式车)、MPV(multi-Purpose Vehicles,多用途汽车)、SUV(Sport Utility Vehicles,运动型多用途汽车)等等。所述车辆还可以包括轨道车辆,如胶轮有轨电车、地铁、轻轨和磁悬浮列车等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所述车辆的具体种类可以不做限定。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至少具有以下优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包括所述的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气缸盖、主水套以及溢气管组件,所述主水套连接于所述气缸盖,所述主水套设有第一排气部,所述第一排气部用于将所述主水套内的气体排出,所述气缸盖在与所述第一排气部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溢气孔,所述溢气管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溢气孔,所述第一排气部排出的气体经所述第一溢气孔排出至所述溢气管组件,并经所述溢气管组件排出。这样,可以通过第一溢气孔和溢气管组件顺利将主水套内的气体排出,而不需要在气缸盖设置通路,避免主水套的排气不畅使得气缸盖上产生气泡,提高了气缸盖的散热能力,气缸盖不容易受到侵蚀变形,避免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影响,使得发动机具有良好的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气缸盖、主水套以及溢气管组件;
所述主水套连接于所述气缸盖,所述主水套设有第一排气部,所述第一排气部用于将所述主水套内的气体排出,所述气缸盖在与所述第一排气部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溢气孔,所述溢气管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溢气孔,所述第一排气部排出的气体经所述第一溢气孔排出至所述溢气管组件,并经所述溢气管组件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集排水套和第二溢气孔;
所述集排水套连接于所述气缸盖,所述集排水套设有第二排气部,所述第二排气部用于将所述集排水套内的气体排出,所述气缸盖在与所述第二排气部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溢气孔,所述溢气管组件还连接于所述第二溢气孔,所述第二排气部排出的气体经所述第二溢气孔排出至所述溢气管组件,并经所述溢气管组件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气管组件包括第一溢气管和第二溢气管;
所述第一溢气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溢气孔,所述第一排气部排出的气体经所述第一溢气孔排出至所述第一溢气管;
所述第二溢气管连接于所述第二溢气孔,所述第二排气部排出的气体经所述第二溢气孔排出至所述第二溢气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气管组件还包括第一柔性管和第二柔性管;
所述第一柔性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溢气管远离所述第一溢气孔的一端,以排出所述第一溢气管内的气体;
所述第二柔性管连接于所述第二溢气管远离所述第二溢气孔的一端,以排出所述第二溢气管内的气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气管组件还包括单向阀;
所述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柔性管和所述第二柔性管中的至少一个,以避免所述第一柔性管和所述第二柔性管中至少一个内的气体发生倒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车辆溢气管;
所述车辆溢气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柔性管远离所述第一溢气管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柔性管远离所述第二溢气管的一端,以将所述第一柔性管内的气体和所述第二柔性管内的气体汇入所述车辆溢气管并排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水箱;
所述水箱连接于所述车辆溢气管,以对所述车辆溢气管内的气体收集并排出。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溢气管和所述第二溢气管皆为金属管。
9.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
CN202221573738.3U 2022-06-22 2022-06-22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及车辆 Active CN2175187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73738.3U CN217518737U (zh) 2022-06-22 2022-06-22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73738.3U CN217518737U (zh) 2022-06-22 2022-06-22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18737U true CN217518737U (zh) 2022-09-30

Family

ID=83391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73738.3U Active CN217518737U (zh) 2022-06-22 2022-06-22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187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736727A (en) Highway truck with charge air cooling
US5241926A (en) Engine cooling apparatus
WO2020097333A1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with single helix liquid-cooled charge air cooler
WO2007067118A1 (en) A cooling system
CN108691698A (zh)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
CN217518737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及车辆
CN101581258A (zh) 一种发动机气缸体水套
KR100844506B1 (ko) 자동차 인터쿨러의 모듈화 장착구조
CN109312998B (zh) 热交换器
CN206769990U (zh) 防爆柴油机排气冷却系统
US20090065171A1 (en) Cooling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JP3396915B2 (ja) 内燃機関の再循環排気ガス冷却装置
CN210033618U (zh) 一种发动机的两级增压两级冷却系统
JP2019143505A (ja) リザーブタンク
JP4108376B2 (ja) 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用リターン燃料冷却器
CN208498212U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前端模块的布置架构
JP2921434B2 (ja) 車両用縦置き式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CN102802991B (zh) 冷却设备和包括冷却设备的车辆
JP2017160816A (ja) 過給機付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CN114901932B (zh) 车辆的冷却装置
CN106930806A (zh) 一种防爆柴油机排气冷却系统
JP2005061343A (ja) 車両の冷却装置
JP2002195043A (ja) 車両用熱交換装置の衝撃吸収構造
CN104612802A (zh) 一种回收汽车尾气热量的排气管结构
CN214424580U (zh) 一种轮式装甲车辆用复合式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