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02028U - 交直流气泵机芯及充气泵 - Google Patents

交直流气泵机芯及充气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02028U
CN217502028U CN202221171509.9U CN202221171509U CN217502028U CN 217502028 U CN217502028 U CN 217502028U CN 202221171509 U CN202221171509 U CN 202221171509U CN 217502028 U CN217502028 U CN 2175020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supply
accommodating space
cavity
air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7150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琪
杨国华
傅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Ruik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Ruik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Ruik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Ruik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7150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020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020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020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气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交直流气泵机芯及充气泵,该交直流气泵机芯包括:机壳、第一送风装置及第二送风装置,机壳设有吸气通道、第一容纳空间、第二容纳空间及充气通道;吸气通道、第一容纳空间及充气通道依次连通,吸气通道、第二容纳空间及充气通道依次连通;第一送风装置在第一容纳空间内;第一送风装置包括直流驱动件及连接直流驱动件的第一扇叶;第二送风装置在第二容纳空间内;第二送风装置包括交流驱动件及连接交流驱动件的第二扇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交直流气泵机芯,采用共通的吸气通道及充气通道利于减少体积,从而达到节约生产成本及减少体积的目的。

Description

交直流气泵机芯及充气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气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交直流气泵机芯及充气泵。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充气泵在使用的过程中,电机受到供电环境的影响,仅能采用直流电或者交流电为电机供电以实现充气功能。为了使得充气泵能够适应不同的供电环境,通常采用逆变器与充气泵电连接以实现充气泵适用不同的供电环境。然而,采用逆变器与充气泵电连接的方式,不仅会增加充气泵的使用成本,并且需要占用更多的存储体积不利于携带和使用,存在充气泵的使用成本高、存储体积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充气泵的使用成本高、存储体积大的问题,提供一种交直流气泵机芯及充气泵。
一种交直流气泵机芯,包括:
机壳,设有吸气通道、第一容纳空间、第二容纳空间及充气通道;吸气通道、第一容纳空间及充气通道依次连通,吸气通道、第二容纳空间及充气通道依次连通;
第一送风装置,设置在第一容纳空间内;第一送风装置包括直流驱动件及连接直流驱动件的第一扇叶,且直流驱动件对应吸气通道设置,第一扇叶对应充气通道设置;及
第二送风装置,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内;第二送风装置包括交流驱动件及连接交流驱动件的第二扇叶,且交流驱动件对应吸气通道设置,第二扇叶对应充气通道设置。
上述交直流气泵机芯,根据用电环境选择电连接第一送风装置的直流驱动件或第二送风装置的交流驱动件;当直流驱动件通电时,直流驱动件驱动第一扇叶转动,从而引导风自吸气通道、第一容纳空间流向充气通道,通过吸气通道实现吸气或充气通道实现充气;当交流驱动件通电时,交流驱动件驱动第二扇叶转动,从而引导风自吸气通道、第二容纳空间流向充气通道,通过吸气通道实现吸气或充气通道实现充气。通过上述设计,采用交直流气泵机芯根据用电环境选择第一送风装置或第二送风装置产生风能,通过吸气通道实现吸气或充气通道实现充气的方式,利于避免增加逆变器而减少生产成本,并且采用共通的吸气通道及充气通道利于减少体积,从而达到节约生产成本及减少体积的目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容纳空间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安装腔及第一送风腔,第一安装腔与吸气通道连通,直流驱动件设置在第一安装腔内,第一送风腔与充气通道连通,第一扇叶设置在第一送风腔内。采用将直流驱动件设置在第一安装腔内,第一扇叶设置在第一送风腔内的方式,利于直流驱动件的安装固定,达到提升直流驱动件的安装稳固性的目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腔与第一送风腔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上设有连通第一安装腔及第一送风腔的第一通孔。采用在第一隔板上设有连通第一安装腔及第一送风腔的第一通孔的方式,利于增加第一送风腔内的风压,从而达到提升第一送风装置的送风流量的目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容纳空间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安装腔及第二送风腔,第二安装腔与吸气通道连通,交流驱动件设置在第二安装腔内,第二送风腔与充气通道连通,第二扇叶设置在第二送风腔内。采用将交流驱动件设置在第二安装腔内,第二扇叶设置在第二送风腔内的方式,利于交流驱动件的安装固定,达到提升交流驱动件的安装稳固性的目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安装腔与第二送风腔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上设有连通第二安装腔及第二送风腔的第二通孔。采用在第二隔板上设有连通第二安装腔及第二送风腔的第二通孔的方式,利于增加第二送风腔内的风压,从而达到提升第二送风装置的送风流量的目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容纳空间与第二容纳空间并列设置。采用第一容纳空间与第二容纳空间并列设置的方式,利于排列第一容纳空间与第二容纳空间,从而达到减少壳体占用空间的目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气通道为三通道,其中一个通道与外界连通,另外两个通道分别与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机壳包括上盖、连接上盖的转接盖及连接转接盖的底盖,上盖、转接盖及底盖共同围成吸气通道、第一容纳空间、第二容纳空间及充气通道,直流驱动件及交流驱动件均设置于括上盖和转接盖之间,第一扇叶及第二扇叶均设置于转接盖和底盖之间。采用直流驱动件及交流驱动件均设置于括上盖和转接盖之间,第一扇叶及第二扇叶均设置于转接盖和底盖之间的方式,利于提升直流驱动件及交流驱动件的安装便利性,从而达到提升交直流气泵机芯的安装便利性的目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送风装置还包括连接机壳的第一气泵组件,直流驱动件与第一气泵组件连接;第二送风装置还包括连接机壳的第二气泵组件,交流驱动件与第二气泵组件连接。采用直流驱动件与第一气泵组件连接,交流驱动件与第二气泵组件连接的方式,利于直流驱动件通过第一气泵组件实现高压力的充气、交流驱动件通过第二气泵组件实现高压力的充气,从而达到提升第一送风装置及第二送风装置的适用范围的目的。
一种充气泵,包括上述的交直流气泵机芯。
上述充气泵,采用上述的交直流气泵机芯的充气泵利于避免增加逆变器而减少生产成本,并且采用共通的吸气通道及充气通道的交直流气泵机芯利于减少体积,从而达到节约充气泵的生产成本及减少充气泵的体积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示的交直流气泵机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交直流气泵机芯的局部剖视示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交直流气泵机芯的机壳的局部剖视示图;
图4为图1所示的交直流气泵机芯的第一送风装置及第二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的含义为:
100、交直流气泵机芯;
10、机壳;11、吸气通道;12、第一容纳空间;121、第一安装腔;122、第一送风腔;123、第一隔板;124、第一通孔;13、第二容纳空间;131、第二安装腔;132、第二送风腔;133、第二隔板;134、第二通孔;14、充气通道;15、上盖;16、转接盖;17、底盖;
20、第一送风装置;21、直流驱动件;22、第一扇叶;23、第一气泵组件;231、第一小齿轮;232、第一大齿轮;233、第一活塞杆;234、第一气缸;
30、第二送风装置;31、交流驱动件;32、第二扇叶;33、第二气泵组件;331、第二小齿轮;332、第二大齿轮;333、第二活塞杆;334、第二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交直流气泵机芯100。
如图1至图4所示,该交直流气泵机芯100包括:机壳10、第一送风装置20及第二送风装置30。其中,机壳10用于安装第一送风装置20及第二送风装置30并提供吸气位及充气位,第一送风装置20用于电连接直流电并产生风能,第二送风装置30用于电连接交流电并产生风能,采用机壳10提供吸气位及充气位,第一送风装置20电连接直流电并产生风能,第二送风装置30电连接交流电并产生风能的方式,利于交直流气泵机芯100适用于交流电或直流电并吸气或充气,达到减少交直流气泵机芯100的制造成本高和减少交直流气泵机芯100的占用体积的目的。
下文,结合图1至图4,对上述的交直流气泵机芯100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机壳10设有吸气通道11、第一容纳空间12、第二容纳空间13及充气通道14;吸气通道11、第一容纳空间12及充气通道14依次连通,吸气通道11、第二容纳空间13及充气通道14依次连通;第一送风装置20在第一容纳空间12内;第一送风装置20包括直流驱动件21及连接直流驱动件21的第一扇叶22,且直流驱动件21对应吸气通道11设置,第一扇叶22对应充气通道14设置;第二送风装置30在第二容纳空间13内;第二送风装置30包括交流驱动件31及连接交流驱动件31的第二扇叶32,且交流驱动件31对应吸气通道11设置,第二扇叶32对应充气通道14设置。具体地,直流驱动件21为直流电机,交流驱动件31为交流电机。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直流驱动件21的安装稳固性,第一容纳空间12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安装腔121及第一送风腔122,第一安装腔121与吸气通道11连通,直流驱动件21设置在第一安装腔121内,第一送风腔122与充气通道14连通,第一扇叶22设置在第一送风腔122内。采用将直流驱动件21设置在第一安装腔121内,第一扇叶22设置在第一送风腔122内的方式,利于直流驱动件21的安装固定,达到提升直流驱动件21的安装稳固性的目的。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为了提升第一送风装置20的送风流量,第一安装腔121与第一送风腔122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123,第一隔板123上设有连通第一安装腔121及第一送风腔122的第一通孔124。采用在第一隔板123上设有连通第一安装腔121及第一送风腔122的第一通孔124的方式,利于增加第一送风腔122内的风压,从而达到提升第一送风装置20的送风流量的目的。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交流驱动件31的安装稳固性,第二容纳空间13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安装腔131及第二送风腔132,第二安装腔131与吸气通道11连通,交流驱动件31设置在第二安装腔131内,第二送风腔132与充气通道14连通,第二扇叶32设置在第二送风腔132内。采用将交流驱动件31设置在第二安装腔131内,第二扇叶32设置在第二送风腔132内的方式,利于交流驱动件31的安装固定,达到提升交流驱动件31的安装稳固性的目的。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为了提升第二送风装置30的送风流量,第二安装腔131与第二送风腔132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133,第二隔板133上设有连通第二安装腔131及第二送风腔132的第二通孔134。采用在第二隔板133上设有连通第二安装腔131及第二送风腔132的第二通孔134的方式,利于增加第二送风腔132内的风压,从而达到提升第二送风装置30的送风流量的目的。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减少壳体占用空间,第一容纳空间12与第二容纳空间13并列设置。采用第一容纳空间12与第二容纳空间13并列设置的方式,利于排列第一容纳空间12与第二容纳空间13,从而达到减少壳体占用空间的目的。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吸气通道11为三通道,其中一个通道与外界连通,另外两个通道分别与第一容纳空间12和第二容纳空间13连通。
如图2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交直流气泵机芯100的安装便利性,机壳10包括上盖15、连接上盖15的转接盖16及连接转接盖16的底盖17,上盖15、转接盖16及底盖17共同围成吸气通道11、第一容纳空间12、第二容纳空间13及充气通道14,直流驱动件21及交流驱动件31均设置于括上盖15和转接盖16之间,第一扇叶22及第二扇叶32均设置于转接盖16和底盖17之间。采用直流驱动件21及交流驱动件31均设置于括上盖15和转接盖16之间,第一扇叶22及第二扇叶32均设置于转接盖16和底盖17之间的方式,利于提升直流驱动件21及交流驱动件31的安装便利性,从而达到提升交直流气泵机芯100的安装便利性的目的。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第一送风装置20及第二送风装置30的适用范围,第一送风装置20还包括连接机壳10的第一气泵组件23,直流驱动件21与第一气泵组件23连接;第二送风装置30还包括连接机壳10的第二气泵组件33,交流驱动件31与第二气泵组件33连接。采用直流驱动件21与第一气泵组件23连接,交流驱动件31与第二气泵组件33连接的方式,利于直流驱动件21通过第一气泵组件23实现高压力的充气、交流驱动件31通过第二气泵组件33实现高压力的充气,从而达到提升第一送风装置20及第二送风装置30的适用范围的目的。
具体地,第一气泵组件23包括连接直流驱动件21的第一小齿轮231、啮合第一小齿轮231的第一大齿轮232、枢接第一大齿轮232第一活塞杆233及连接第一活塞杆233的第一气缸234,直流驱动件21驱动第一小齿轮231转动,使第一大齿轮232带动第一活塞杆233的一端绕第一大齿轮232的轴心转动,使得第一活塞杆233的另一端在第一气缸234内往复运动,从而实现第一气泵组件23提供高压充气。
具体地,第二气泵组件33包括连接交流驱动件31的第二小齿轮331、啮合第二小齿轮331的第二大齿轮332、枢接第二大齿轮332第二活塞杆333及连接第二活塞杆333的第二气缸334,交流驱动件31驱动第二小齿轮331转动,使第二大齿轮332带动第二活塞杆333的一端绕第二大齿轮332的轴心转动,使得第二活塞杆333的另一端在第二气缸334内往复运动,从而实现第二气泵组件33提供高压充气。
本实用新型交直流气泵机芯100的工作原理为: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用电环境选择电连接第一送风装置20的直流驱动件21或第二送风装置30的交流驱动件31;当直流驱动件21通电时,直流驱动件21驱动第一扇叶22转动,从而引导风自吸气通道11、第一容纳空间12流向充气通道14,通过吸气通道11实现吸气或充气通道14实现充气;当交流驱动件31通电时,交流驱动件31驱动第二扇叶32转动,从而引导风自吸气通道11、第二容纳空间13流向充气通道14,通过吸气通道11实现吸气或充气通道14实现充气。
本实用新型交直流气泵机芯100的有益效果为:采用交直流气泵机芯100根据用电环境选择第一送风装置20或第二送风装置30产生风能,通过吸气通道11实现吸气或充气通道14实现充气的方式,利于避免增加逆变器而减少生产成本,并且采用共通的吸气通道11及充气通道14利于减少体积,从而达到节约生产成本及减少体积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充气泵。
该充气泵上述的交直流气泵机芯100。采用上述的交直流气泵机芯100的充气泵利于避免增加逆变器而减少生产成本,并且采用共通的吸气通道11及充气通道14的交直流气泵机芯100利于减少体积,从而达到节约充气泵的生产成本及减少充气泵的体积的目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交直流气泵机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设有吸气通道、第一容纳空间、第二容纳空间及充气通道;所述吸气通道、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及所述充气通道依次连通,所述吸气通道、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及所述充气通道依次连通;
第一送风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送风装置包括直流驱动件及连接所述直流驱动件的第一扇叶,且所述直流驱动件对应所述吸气通道设置,所述第一扇叶对应所述充气通道设置;及
第二送风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二送风装置包括交流驱动件及连接所述交流驱动件的第二扇叶,且所述交流驱动件对应所述吸气通道设置,所述第二扇叶对应所述充气通道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直流气泵机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安装腔及第一送风腔,所述第一安装腔与所述吸气通道连通,所述直流驱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第一送风腔与所述充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扇叶设置在所述第一送风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直流气泵机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腔与所述第一送风腔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安装腔及所述第一送风腔的第一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直流气泵机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安装腔及第二送风腔,所述第二安装腔与所述吸气通道连通,所述交流驱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腔内,所述第二送风腔与所述充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扇叶设置在所述第二送风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直流气泵机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腔与所述第二送风腔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安装腔及所述第二送风腔的第二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直流气泵机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并列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直流气泵机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通道为三通道,其中一个通道与外界连通,另外两个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和所述第二容纳空间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直流气泵机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上盖、连接所述上盖的转接盖及连接所述转接盖的底盖,所述上盖、所述转接盖及所述底盖共同围成所述吸气通道、所述第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及所述充气通道,所述直流驱动件及所述交流驱动件均设置于所述括上盖和所述转接盖之间,所述第一扇叶及所述第二扇叶均设置于所述转接盖和所述底盖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直流气泵机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机壳的第一气泵组件,所述直流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气泵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送风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机壳的第二气泵组件,所述交流驱动件与所述第二气泵组件连接。
10.一种充气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交直流气泵机芯。
CN202221171509.9U 2022-05-16 2022-05-16 交直流气泵机芯及充气泵 Active CN2175020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71509.9U CN217502028U (zh) 2022-05-16 2022-05-16 交直流气泵机芯及充气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71509.9U CN217502028U (zh) 2022-05-16 2022-05-16 交直流气泵机芯及充气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02028U true CN217502028U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54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71509.9U Active CN217502028U (zh) 2022-05-16 2022-05-16 交直流气泵机芯及充气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020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565235U (zh) 一种电动充气泵主体、内置式气泵和外置式气泵
CN214852477U (zh) 一种高效散热型充电枪
CN217502028U (zh) 交直流气泵机芯及充气泵
CN110435570B (zh) 车用供电系统、车辆及方法
CN211493636U (zh) 电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4962292A (zh) 交直流气泵机芯及充气泵
CN210167450U (zh) 一种高集成化的氢能燃料电池堆封包
CN213088283U (zh) 气泵
CN1645717A (zh) 低干扰的电动机
CN212677037U (zh) 一种一体式直流电机
CN209818168U (zh) 一种航模发动机增程器
KR20140007089A (ko) 전기 자동차용 배터리 및 그 냉각시스템
CN114312264A (zh) 一种集成化电驱动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10829639U (zh) 一种改进型充气泵
CN211127385U (zh) 空气压缩机的电机总成和空气压缩机
CN220151490U (zh) 充气泵
CN219627512U (zh) 散热效果好的吹气泵
CN221074530U (zh) 一种新型车载打气泵
CN220926961U (zh) 一种家用电解水臭氧发生器
CN218536355U (zh) 一种新能源电动附件一体机
CN219918701U (zh) 变频柜、变频设备以及空调系统
CN214788069U (zh) 一种氢燃料电池用空气压缩机
CN215548273U (zh) 一种内置电池的棘轮扳手
CN210669790U (zh) 一种具备散热底座的步进电机
CN220700912U (zh) 一种燃料电池牵引车整车布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