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69028U - 连接器组合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组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469028U CN217469028U CN202221341898.5U CN202221341898U CN217469028U CN 217469028 U CN217469028 U CN 217469028U CN 202221341898 U CN202221341898 U CN 202221341898U CN 217469028 U CN217469028 U CN 2174690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contact
- lock catch
- conductive terminal
- conduc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一导电端子与塑封体;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均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所述塑封体形成有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将所有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收容于其中,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本申请的连接器组合可将电源与印刷电路板连接并实现高载流传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连接器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市场对于电子设备包括传输速率在内等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对于电源类连接器的载流要求也随之提高,并且电源类连接器的体积也在朝着小型化发展,因而对产品的结构设计方面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如何实现产品的高载流是目前的一个研究发展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载流的连接器组合。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一导电端子;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均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所述第一金属片具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的第一触点,所述第二金属片具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的第二触点。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塑封体;所述第一金属片包括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金属片包括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塑封体中相同的位置;所述第一触点自所述第一固定部向所述第二连接器方向延伸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触点自所述第二固定部向所述第二连接器方向延伸弯折形成,所述第一触点延伸弯折的长度、角度、高度与所述第二触点延伸弯折的长度、角度、高度均相异。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呈L字形结构,包括相连的短部和长部;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二导电端子,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均包括相连的接触部和焊接部;
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短部,以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对接;
所述焊接部固定于所述长部,与线缆焊接。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塑封体围合形成一收容腔,所述收容腔中相对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
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两个,所述短部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
所述线缆包括两个,分别连接一电源的正负极;
所述短部插设于所述收容腔中,进而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夹于所述短部的两侧,进而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连接,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上的所述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搭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与对应的线缆连接,进而一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电源的正极连接而另一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电源的负极的连接。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焊接部与所述线缆的焊接为超声波焊接。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侧壁上自所述短部向所述长部设有连通的隐藏槽;
所述第二连接器还设有锁扣弹片、锁扣操作部,所述锁扣弹片平铺于所述隐藏槽中,所述锁扣弹片包括平直部和自平直部弯折延伸的折弯部,所述平直部对应位于所述短部位置,所述折弯部对应位于所述长部位置,所述平直部设有锁扣凸点,所述锁扣弹片一端固定于所于短部的自由端,一端悬空于所述隐藏槽在所述隐藏槽的深度方向具有移动空间;
所述锁扣操作部活动连接于所述长部,并与所述折弯部抵接,所述锁扣操作部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的方向上具有来回活动空间;
所述收容腔的侧壁上设有锁扣槽;
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所述短部插设于所述收容腔中,所述锁扣操作部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的方向上来回移动,带动所述锁扣弹片在所述隐藏槽的深度方向来回移动,进而带动所述锁扣凸点与所述锁扣槽卡接或移出所述锁扣槽。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锁扣操作部与所述长部之间设有弹性元件。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扣操作部上设有一控制件,所述控制件控制所述锁扣操作部的运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塑封体上包括一对接端面,所述对接端面的一面与所述收容腔相对,另一面与一印刷电路板对接;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上包括多个导电头部,所述印刷电路板上包括多个与所述头部对应的接触区;
所述多个导电头部自所述收容腔中穿过所述对接端面进而与所述印刷电路板上的所述接触区一一对应接触。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接端面面向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一面上设有一定位柱,所述印刷电路板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孔配合对接进而所述第一连接器固定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上。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1、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连接器组合,板端插座和线端插头进行对插,通过板端金属接触件的弹性变形实现和线端金属簧片的导通,从而实现连接器电流通路的导通。通过线端设计的锁扣,实现和板端的对插锁和解锁。线端接触件和线缆通过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导通,板端焊板,实现整个通路,塑封双层错高簧片作为板端接触件,增加了触点数量,实现了大电流的传输,提升了所述连接器的性能。
2、本申请的锁扣操作部、锁扣弹片和锁扣槽实现了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快速锁扣和快速解锁的动作。
3、本申请线端即所述第二连接器的金属簧片即所述第二到段段紫和线缆的连接方式是超声波焊接,相较于传统的压接工艺,本申请采用的超声波焊接具有导电面积大的特点,焊接后强度接近于一整块料的强度。传统压接会使铜丝和端子壁之间因发生的物理变形不足而形成空洞,局部的电阻系数增加,导电性下降,且易发热产生高温造成线束烧损,使用耐久性降低。超声波焊接方式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第一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连接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导电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二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连接器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连接器组合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说明书附图中的主要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第一连接器;2-第二连接器;3-第一导电端子;4-塑封体;5-第一金属片;6-第二金属片;7-第一固定部;8-第二固定部;9-第一触点;10-第二触点;11-短部;12-长部;13-线缆;14-第二导电端子;15-接触部;16-焊接部;17-隐藏槽;18-平直槽;19-伸入槽;20-锁扣弹片;21-锁扣操作部;22-平直部;23-折弯部;24-锁扣凸点;25-锁扣槽;26-控制件;27-对接端面;28-导电头部;29-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提供一种连接器组合,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本申请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且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如图5-6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种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
如图1-2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器1包括多个第一导电端子3;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均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片5和第二金属片6,所述第一金属片5具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对接的第一触点9,所述第二金属片6具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对接的第二触点10;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点9和第二触点10的数量可以不止一个,具体的触点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设定。
如图3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器1还包括塑封体4;所述第一金属片5包括第一固定部7,所述第二金属片6包括第二固定部8,所述第一固定部7和所述第二固定部8固定于所述塑封体4中相同的位置;所述第一触点9自所述第一固定部7向所述第二连接器2方向延伸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触点10自所述第二固定部8向所述第二连接器2方向延伸弯折形成,所述第一触点9延伸弯折的长度、角度、高度与所述第二触点10延伸弯折的长度、角度、高度均相异。所述第一金属片5和第二金属片6的层叠设计以及所述第一触点9和第二触点10的错开设计,实现了两条导通路径,具体地,第一条导通路径依次经由所述第一触点9、第一金属片5和第一固定部7,第二条导通路径依次经由所述第二触点10、第二金属片6和第二固定部8,上述两条导通路径增大了本申请所述导电端子3的导通路径,从而实现大电流、高载流的功能。
如图4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2呈L字形结构,包括相连的短部11和长部12,所述短部11和长部12组合构成上述的L字形整体结构,所述短部11插入所述收容腔中;所述第二连接器2包括多个第二导电端子14,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14均包括相连的接触部15和焊接部16;所述接触部15位于所述短部11,以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对接;所述焊接部16固定于所述长部12的一端,与线缆13焊接,所述线缆13的另一端连接电源的正负极。
如图1-3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2呈L字形结构,包括相连的短部11和长部12;所述第二连接器2包括多个第二导电端子14,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14均包括相连的接触部15和焊接部16;所述接触部15位于所述短部11,以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对接;所述焊接部16固定于所述长部12,与线缆13焊接。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塑封体4围合形成一收容腔(未标号),所述收容腔中相对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所述第二导电端子14包括两个,所述短部11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14;所述线缆13包括两个,分别连接一电源的正负极;所述短部11插设于所述收容腔中,进而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夹于所述短部11的两侧,进而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14连接,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上的所述第一触点9和第二触点10搭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14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14与对应的线缆13连接,进而一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与所述电源的正极连接而另一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与所述电源的负极的连接。由此,在所述第二连接器2和第一连接器1对插连接之后,上述的第一条导通路径上设有所述第一触点9的一端以及上述的第二条导通路径上设有所述第二触点10的一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14接通,由此实现了所述连接器组合的两条导通路径,进而实现了大电流传导和高载流的效果,解决了现有连接器中载流较小的问题。
如图1-2所示,所述塑封体4形成有收容腔(未标号),所述收容腔将所有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收容于其中,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对接,所述塑封体4和收容腔的具体形态、形状根据实际工况需求设定。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焊接部16与所述线缆13的焊接为超声波焊接;所述第二连接器2中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14和线缆的13连接方式是超声波焊接,相较于传统的压接工艺,本申请采用的超声波焊接方法具有导电面积大的特点,焊接后焊接部位的强度接近于一整块料整体成型后的强度;传统压接会使铜丝和端子壁之间形成空洞,导致局部的电阻系数增加,进而使得导电性下降,且易发热产生高温造成线束烧损,使用耐久性降低,而本申请采用的超声波焊接方式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如图4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2的侧壁上自所述短部11向所述长部12设有连通的隐藏槽17;所述第二连接器2还设有锁扣弹片20、锁扣操作部21,所述锁扣弹片20平铺于所述隐藏槽17中,所述锁扣弹片20包括平直部22和自平直部22弯折延伸的折弯部23,所述平直部22对应位于所述短部11位置,所述折弯部23对应位于所述长部12位置,所述平直部22设有锁扣凸点24,所述锁扣弹片20一端固定于所于短部11的自由端,一端悬空于所述隐藏槽17在所述隐藏槽17的深度方向具有移动空间;所述锁扣操作部21活动连接于所述长部12,并与所述折弯部23抵接,所述锁扣操作部21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对接的方向上具有来回活动空间;所述收容腔的侧壁上设有锁扣槽25;所述第二连接器2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对接,所述短部11插设于所述收容腔中,所述锁扣操作部21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对接的方向上来回移动,带动所述锁扣弹片20在所述隐藏槽17的深度方向来回移动,进而带动所述锁扣凸点24与所述锁扣槽25卡接或移出所述锁扣槽25。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2的侧壁上自所述短部11向所述长部12设有连通的隐藏槽17,所述隐藏槽17包括对应设置于所述侧壁上的平直槽18以及位于所述平直槽18的深度方向上并且与所述平直槽18连通的伸入槽19,所述隐藏槽17呈L字形;所述第二连接器2还设有锁扣弹片20合锁扣操作部21,所述锁扣弹片20平铺于所述隐藏槽17中,所述锁扣弹片20包括平直部22和自平直部22弯折延伸的折弯部23,所述平直部22设有锁扣凸点24并且所述平直部22位于所述平直槽18中,所述折弯部23位于所述伸入槽19中;所述锁扣操作部21活动连接于所述长部12,并与所述平直部22抵接,所述锁扣操作部21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对接的方向上具有来回活动空间;所述收容腔的侧壁上设有锁扣槽25;所述第二连接器2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对接,所述短部11插设于所述收容腔中,所述锁扣操作部21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对接的方向上来回移动,带动所述锁扣弹片20在所述隐藏槽17的深度方向来回移动,进而带动所述锁扣凸点24与所述锁扣槽25卡接或移出所述锁扣槽25,由此实现了所述第一连接器1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之间的快速锁扣与快速解锁,便于所述连接器组合的装配使用和替换维修等。
如图3和图5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扣操作部21上设有一控制件26,所述控制件26的长条形状便于施力控制所述锁扣操作部21的运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锁扣操作部21与所述长部12之间设有弹性元件(未示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包括两个对应设置的弹簧,所述弹簧的纵长方向与所述锁扣操作部21的活塞运动方向适应。人工拉动所述锁扣操作部21,所述锁扣操作部21将与所述锁扣操作部21对应的所述锁扣凸点24向下压,进而所述锁扣弹片20被向下压,使得与所述锁扣槽25对应设置的所述锁扣凸点24也向下移动,此时所述锁扣弹片20不再与所述收容腔的侧壁具有锁扣、卡定的作用,因而所述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可分离开,此时松开所述控制件26,在所述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所述锁扣操作部21复位。在将所述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安装锁合为一体时,拉动所述控制件26使得所述锁扣操作部21将与其对应设置的所述锁扣凸点24下压,进而带动所述锁扣弹片20下压,进而使得与所述锁扣槽25对应设置的所述锁扣凸点24下压,此时将所述第二连接器2的短部11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器1的收容腔中,然后松开所述控制件26,在所述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所述锁扣操作部21复位,所述锁扣弹片20以及上述的两处所述锁扣凸点24弹起,使得所述锁扣弹片20与所述收容腔的侧壁锁扣卡定,完成所述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之间的锁扣连接动作。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塑封体4上包括一对接端面27,所述对接端面27的一面与所述收容腔相对,另一面与一印刷电路板(未示出)对接;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上包括多个导电头部28,所述印刷电路板上包括多个与所述头部对应的接触区(未示出);所述多个导电头部28自所述收容腔中穿过所述对接端面27进而与所述印刷电路板上的所述接触区一一对应接触,这样的设计使得所述连接器组合与所述印刷版上的所述接触区的连接更加牢靠,避免因环境震动导致的松动、脱落或接触不良,增强产品的稳定性和服役可靠性。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缆13分别与一电源(未示出)的正负极相连,进而所述多个第二导电端子14各与所述电源的一极连接,进而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连接所述电源对应的一极;所述印刷电路板的接触区包括正区和负区,所述正区与所述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负区与所述电源的负区连接,本申请的所述连接器组合可对所述印刷电路板实现供电,所述第一连接器1上两侧的所述导电头部28可分别向所述印刷电路板提供正负电,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上连接所述电源的线缆13则与所述导电头部28对应设置。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接端面27面向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一面上设有一定位柱29,所述印刷电路板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29与所述定位孔配合对接进而所述第一连接器1固定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上,所述定位柱29和定位孔的实际数量、形状和布置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此外,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一导电端子;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均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所述第一金属片具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的第一触点,所述第二金属片具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的第二触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塑封体;所述第一金属片包括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金属片包括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塑封体中相同的位置;所述第一触点自所述第一固定部向所述第二连接器方向延伸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触点自所述第二固定部向所述第二连接器方向延伸弯折形成,所述第一触点延伸弯折的长度、角度、高度与所述第二触点延伸弯折的长度、角度、高度均相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呈L字形结构,包括相连的短部和长部;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二导电端子,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均包括相连的接触部和焊接部;
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短部,以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对接;
所述焊接部固定于所述长部,与线缆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封体围合形成一收容腔,所述收容腔中相对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
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两个,所述短部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
所述线缆包括两个,分别连接一电源的正负极;
所述短部插设于所述收容腔中,进而两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夹于所述短部的两侧,进而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连接,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上的所述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搭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与对应的线缆连接,进而一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电源的正极连接而另一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电源的负极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与所述线缆的焊接为超声波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侧壁上自所述短部向所述长部设有连通的隐藏槽;
所述第二连接器还设有锁扣弹片、锁扣操作部,所述锁扣弹片平铺于所述隐藏槽中,所述锁扣弹片包括平直部和自平直部弯折延伸的折弯部,所述平直部对应位于所述短部位置,所述折弯部对应位于所述长部位置,所述平直部设有锁扣凸点,所述锁扣弹片一端固定于所于短部的自由端,一端悬空于所述隐藏槽在所述隐藏槽的深度方向具有移动空间;
所述锁扣操作部活动连接于所述长部,并与所述折弯部抵接,所述锁扣操作部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的方向上具有来回活动空间;
所述收容腔的侧壁上设有锁扣槽;
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所述短部插设于所述收容腔中,所述锁扣操作部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的方向上来回移动,带动所述锁扣弹片在所述隐藏槽的深度方向来回移动,进而带动所述锁扣凸点与所述锁扣槽卡接或移出所述锁扣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锁扣操作部与所述长部之间设有弹性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操作部上设有一控制件,所述控制件控制所述锁扣操作部的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封体上包括一对接端面,所述对接端面的一面与所述收容腔相对,另一面与一印刷电路板对接;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上包括多个导电头部,所述印刷电路板上包括多个与所述头部对应的接触区;
所述多个导电头部自所述收容腔中穿过所述对接端面进而与所述印刷电路板上的所述接触区一一对应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端面面向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一面上设有一定位柱,所述印刷电路板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定位孔配合对接进而所述第一连接器固定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341898.5U CN217469028U (zh) | 2022-05-31 | 2022-05-31 | 连接器组合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341898.5U CN217469028U (zh) | 2022-05-31 | 2022-05-31 | 连接器组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469028U true CN217469028U (zh) | 2022-09-20 |
Family
ID=83278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341898.5U Active CN217469028U (zh) | 2022-05-31 | 2022-05-31 | 连接器组合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469028U (zh) |
-
2022
- 2022-05-31 CN CN202221341898.5U patent/CN21746902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469028U (zh) | 连接器组合 | |
CN210576570U (zh) | 板对板插头及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 |
CN214204036U (zh) | 改良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 | |
CN216389799U (zh) | 大电流多鱼眼连接端子 | |
CN110148854B (zh) | 一种电连接端子及其应用的公母互配电连接器 | |
CN107799956B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211265777U (zh) | 一种双向对插接触式端子 | |
CN114914749A (zh) | 电连接器、制造方法以及连接器组件 | |
CN210224362U (zh) | 一种电连接端子及其应用的公母互配电连接器 | |
CN210182635U (zh)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CN109119780B (zh) | 一种导电接触结构及电连接器 | |
CN216598241U (zh) | 一种新型wafer贴板连接器母座 | |
CN218275156U (zh) | 插座、插头及电连接器 | |
CN218867422U (zh) | 一种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结构 | |
CN216720329U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221041590U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217306784U (zh) | 大电流插头连接器 | |
CN216698927U (zh) | 一种端子接脚、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 | |
CN218070278U (zh) |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8770179U (zh) |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9696712U (zh) | 一种防触电安全插排 | |
CN215645130U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 |
CN217589508U (zh) | 双向插接式电连接器 | |
CN215299590U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217361946U (zh) | 一种导电连接件和插座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