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82635U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82635U
CN210182635U CN201920874572.0U CN201920874572U CN210182635U CN 210182635 U CN210182635 U CN 210182635U CN 201920874572 U CN201920874572 U CN 201920874572U CN 210182635 U CN210182635 U CN 2101826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lectrical connector
wall
butt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7457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aochen Wang
王茂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7457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826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826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826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包括一电连接器及一对接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多个导电端子,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多个对接端子并与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对接配合,其中,所述导电端子沿对接方向延伸有两个第一接触臂及六个第二接触臂的导电端子,在与对接端子对接配合时,第一接触臂及第二接触臂共同环绕在带加宽部的对接端子四周以进行电性抵接,不仅满足电连接器组合小型化设计要求,还能达到既提高散热效率又能增大端子间传输电流量的效果。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是指一种既能提高散热效果又能增大传输电流量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组合常被广泛运用在电子设备中以进行电源传输,通常,电连接器组合包括一对接连接器及一电连接器,其中,对接连接器包括绝缘对接座及收容在绝缘对接座内的若干对接端子,电连接器包括绝缘连接座及收容在绝缘连接座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在对接连接器与电连接器对接配合时,对接端子与导电端子电性对接,从而传输电流;然而由于传输的电流大小随对接端子及导电端子的尺寸增大而增大,而对接端子及导电端子的尺寸又分别受限于绝缘对接座及绝缘连接座内的容纳空间大小,若为增大电流量而增大对接端子或导电端子的尺寸,则需要更大的绝缘对接座及绝缘连接座,不但造成生产成本增高还会占用更大的安装空间,导致一般的电连接器组合仅能传输10A以下的电流量;此外,电连接器组合通常在传输电流过程中会承载相对较大的电流或功率,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相当大的热量,使对接端子及导电端子容易因温度过高而损坏,从而影响电流传输质量。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沿对接方向延伸有两个第一接触臂及六个第二接触臂的导电端子,在与对接端子对接配合时,第一接触臂及第二接触臂共同环绕在带加宽部的对接端子四周以进行电性抵接,从而达到既能提高散热效率又能增大端子间传输电流量的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用于与一对接连接器沿对接方向配合对接,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多个对接端子,每一所述对接端子呈板状并设有一加宽部,包括:
多个导电端子,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对应与多个所述对接端子电性对接,其中,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的导电率小于每一所述对接端子的导电率,每一所述导电端子沿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竖直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一上壁和一下壁以及位于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壁,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至少一第一接触臂,每一所述侧壁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至少三个第二接触臂,其中,每一所述侧壁的所述第二接触臂沿竖直方向并排布置,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的所述第一接触臂及两个所述侧壁的所述第二接触臂共同环绕于所述对接端子四周并与所述对接端子电性抵接。
进一步,自每一所述侧壁的前端沿对接方向向前延伸形成三个所述第二接触臂,且三个所述第二接触臂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臂长度不同。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臂与其相邻一侧的所述第二接触臂长度不同。
进一步,每一所述第二接触臂沿对接方向的前端具有朝外弯折的一导引段,每一所述导电端子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后方具有卷曲的一包线部,所述包线部用以包覆一电源线。
进一步,还包括一绝缘连接座,所述绝缘连接座具有多个收容孔沿横向方向排成至少两排,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孔,自每一所述收容孔的上内壁及下内壁均具有相对凸起一凸台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后方,所述导电端子位于两个所述凸台之间,且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分别抵持于两个所述凸台间。
进一步,所述导电端子的至少一所述侧壁成型有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的一限位臂,所述限位臂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后方,所述收容孔下内壁的所述凸台位于所述限位臂的前方用以挡止所述限位臂向前位移。
进一步,所述导电端子的至少一所述侧壁设有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后方且向外凸起的一卡扣部,所述卡扣部与所述收容孔内侧壁相卡持。
进一步,自所述绝缘连接座沿竖直方向向下凹设至少一防呆槽,所述防呆槽位于同一行中相邻两个所述收容孔之间。
进一步,自所述绝缘连接座的顶面向上一体凸设两个支撑脚及连接两个所述支撑脚且沿所述第一接触臂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锁扣臂,所述锁扣臂位于所述防呆槽上方。
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
一对接连接器,所述对接连接器具有一绝缘对接座,所述绝缘对接座具有一收容腔,于所述绝缘对接座的后壁设置有多个端子孔与所述收容腔相连通,多个对接端子对应定位于多个所述端子孔中并向前延伸至所述收容腔,一凸肋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且位于两个所述对接端子之间,每一所述对接端子设有一对接部及一加宽部;
一电连接器,沿一对接方向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相配合对接,所述电连接器具有一绝缘连接座,所述绝缘连接座具有多个收容孔沿横向方向排成至少两排,至少一防呆槽设于同一排中相邻两个所述收容孔之间,多个导电端子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孔,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分别对应与多个所述对接端子电性对接,且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的导电率小于每一所述对接端子的导电率,每一所述导电端子沿对接方向一体延伸有多个第一接触臂和多个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二接触臂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一接触臂的数量;
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配合对接时,所述防呆槽与所述凸肋对应配合,多个所述第一接触臂及多个第二接触臂共同环绕于所述对接部四周,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的多个所述第一接触臂与每一所述对接部的板缘电性抵接,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的多个所述第二接触臂沿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竖直方向并排布置,且多个所述第二接触臂分别与所述对接部的板面电性抵接。
进一步,每一所述导电端子沿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竖直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一上壁和一下壁以及位于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壁,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分别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接触臂,每一所述侧壁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接触臂。
进一步,每一所述侧壁的多个所述第二接触臂中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臂长度不同。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臂与位于其相邻侧的所述第二接触臂长度不同。
进一步,每一所述侧壁的多个所述第二接触臂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臂长度不同。
进一步,每一所述侧壁的所述第二接触臂数量至少为三个,三个所述第二接触臂均自所述侧壁的前端沿对接方向向前延伸形成,且三个所述第二接触臂中位于中间的所述第二接触臂的长度短于其余两个所述第二接触臂的长度。
进一步,每一所述第二接触臂的前端均具有朝外弯折的一导引部,每一所述导电端子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后方具有卷曲的一包线部,所述包线部用以包覆一电源线,所述导电端子的至少一所述侧壁设有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后方且向外凸起的一卡扣部,所述卡扣部与所述收容孔内侧壁相卡持。
进一步,所述对接端子具有一焊接部伸出所述绝缘对接座外,所述加宽部位于所述对接部与所述焊接部之间,所述加宽部的两侧均设有一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端子孔内壁相卡接。
进一步,所述对接端子的板面与所述绝缘对接座的顶面相互垂直,所述加宽部沿竖直方向加宽设置。
进一步,所述绝缘连接座于所述上壁上方设有沿所述第一接触臂长度方向延伸的一锁扣臂,所述绝缘对接座的顶面一体凸设一锁块,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配合对接时,所述锁扣臂与所述锁块配合锁扣。
进一步,每一所述收容孔的上内壁及下内壁具有相对凸起的两个凸台且均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后方,所述导电端子位于两个所述凸台间且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分别抵持于两个所述凸台间。
进一步,所述对接端子采用纯铜C1100材质,所述导电端子采用纯铜NKE010材质,所述对接端子板缘厚度在0.6-1.2mm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在所述导电端子的上壁及下壁均设有一个第一接触臂,加上所述导电端子的两侧壁均设有的三个第二接触臂,即,所述导电端子一体设置八个接触臂共同环绕于对接端子四周且电性抵接所述对接端子,同时所述对接端子设置呈板状并增设有所述加宽部,且所述对接端子的导电率大于所述导电端子的导电率,故在不增大所述导电端子尺寸和所述绝缘连接座尺寸的前提下,能够在所述电连接器内布置更多的接触臂,不但使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对接端子间形成多点电接触,并且所述对接端子设置有加宽部,且导电率较高,丛而使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对接端子能在有限的安装空间内实现比原来增强一倍的电流传输效果;进一步,由于所述第一接触臂与所述第二接触臂采用环绕式以抵接在对接端子四周,从而将电流传输过程中产生的热源分散布置,进而利于提高电连接器组合的散热效果;此外,由于每一侧的三个所述第二接触臂呈竖向并排排列方式,还解决了传统导电端子长度由于受限于绝缘连接座的空间大小而不能设置过多接触臂的问题,进而满足电连接器组合小型化设计要求,另外,导电端子设有的多个第一接触臂与多个第二接触臂在与对接端子插接后,还能保证所述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之间具有稳固接触且不易脱落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未对接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绝缘连接座的前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绝缘对接座的前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对接后的立体图;
图7为图4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8为图4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合对接后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绝缘对接座的前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绝缘连接座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对接连接器1 绝缘对接座11 收容腔111 端子孔112 凸肋113 锁块114
对接端子12 对接部121 加宽部122 卡接部123 焊接部124
电连接器2 绝缘连接座21 收容孔211 凸台212 支撑脚213 锁扣臂214
防呆槽215 导电端子22 上壁221 下壁222 侧壁223 导引段224
限位臂225 第一接触臂226 第二接触臂227 卡扣部228 包线部229 电源线3
第二实施例
对接端子组13 导电端子组23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附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一种电连接器组合,主要包括一电连接器2,用以电性连接线缆,所述电连接器2包括多个导电端子22,一对接连接器1,用以与所述电连接器2沿对接方向配合对接,所述对接连接器1用以焊接至一电路板(未图示)所述对接连接器1包括多个对接端子12且分别与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2电性对接用以传输大电流。
为便于理解,在本实施例中,以电连接器2与对接连接器1的对接方向界定,对于电连接器2,以对接端为前端,以远离其对接端为后方,对于对接连接器1,以其对接端为前方,以远离其对接端为后方,具体的,如图1和2所示,所述电连接器2包括呈矩形状的一绝缘连接座21,所述绝缘连接座21前端具有四个收容孔211并贯通至所述绝缘连接座21后端,所述四个收容孔211沿横向方向可排列有两个,在竖向方向形成两排(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收容孔211沿横向方向可排列有大于两个的多个,在竖向方向可形成大于两排的的多排)每一所述收容孔211用以收容一导电端子22,自所述绝缘连接座21沿竖直方向向下凹设有一防呆槽215,所述防呆槽215位于沿横向方向的第一排中相邻两个所述收容孔211之间,其中,所述防呆槽215在竖直截面上呈“Y”形状,此外,如图7所示,在所述绝缘连接座21中,自每一所述收容孔211的上内壁及下内壁均具有相对凸起一凸台212。此外,自所述绝缘连接座21顶部一体凸设有两个支撑脚213,及连接两个所述支撑脚213的一锁扣臂214,所述锁扣臂214位于所述防呆槽215上方以便于所述锁扣臂214的加工成型。
如附图5-8所示,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2由金属板材冲压弯折以形成,其中,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2在沿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竖直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一上壁221和一下壁 222以及位于所述上壁221和所述下壁222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壁223,两个所述侧壁223 均与所述上壁221相连接,两个侧壁223中的其中一个所述侧壁与所述下壁222相连接,所述上壁221和所述下壁222前端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一第一接触臂226,每一所述侧壁223的前端均具有沿对接方向向前延伸的三个第二接触臂227,(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臂226与所述第二接触臂227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调整)优选的,第一接触臂226及第二接触臂227沿对接方向的前端具有朝外弯折的导引段224,以方便对接时导引所述对接端子12插入所述第一接触臂226及第二接触臂227内,此外,每一所述侧壁223的三个第二接触臂227沿竖向方向等间距排列布置,且位于中间的第二接触臂227长度短于另外两个第二接触臂227长度,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臂226 长度短于与其相邻侧的第二接触臂227长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位于中间的第二接触臂227长度可长于另外两个接触臂长度,所述第一接触臂226长度可按需要调整为长于与其相邻侧的第二接触臂227长度),此外,所述凸台212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227 后方,所述导电端子22位于两个所述凸台212之间,且所述导电端子22的所述上壁221 及所述下壁222分别抵持于两个所述凸台212间;另外,所述导电端子22的两个所述侧壁223成型有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的一限位臂225,所述限位臂225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227后方,且所述收容孔211下内壁的所述凸台212位于所述限位臂225的前方,用以挡止所述限位臂225向前位移,从而使导电端子22可稳固收容于所述收容孔211内,进一步,所述导电端子22每一所述侧壁223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227后方且向外凸起的一卡扣部2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扣部228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227 及所述限位臂225之间,所述卡扣部228用于与所述收容孔211内侧壁相卡持,此外,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2位于所述限位臂225后方还具有卷曲的一包线部229,所述包线部 229用以包覆一电源线3,另外,所述锁扣臂214沿所述第一接触臂226的长度方向延伸。优选的,所述第一接触臂226与所述第二接触臂227的宽度相等以便于加工成型及导电均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22采用纯铜NKE010材质,进而使所述导电端子22的导电率至少可达到90%,在其它实施例中,导电端子22的导电率可以为30%-90%间。
如附图1和3所示,所述对接连接器1包括呈矩形状的一绝缘对接座11,所述绝缘对接座11具有一收容腔12,且于所述绝缘对接座11的后壁设置四个端子孔112沿横向方向可排列有两个,在竖向方向形成两排(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端子孔112沿横向方向可排列有大于两个的多个,在竖向方向可形成大于两排的的多排)所述四个端子孔112均与所述收容腔12相连通,所述端子孔112用以收容对接端子12,一凸肋113 设置于所述收容腔12内且位于两个所述对接端子12之间,所述凸肋113由所述绝缘对接座11的后壁凸伸至与所述绝缘对接座11的前端平齐,且所述凸肋113的位置及形状均与所述防呆槽215的位置及形状相对应,以便于所述电连接器2与对接连接器1相对接配合时,所述凸肋113对应伸入所述防呆槽215内配合,此外,所述绝缘对接座11 于所述端子孔112外的一侧设有一竖直截面呈三角状的凸起锁块114。
如图6-8所示,每一所述对接端子12呈扁平板状,所述对接端子12的板面与所述绝缘对接座11的顶面相互垂直,此外,每一所述对接端子12的前端具有一对接部121 用以与导电端子22电性对接,所述对接端子12后端具有一焊接部124伸出所述端子孔 112外并焊接至一电路板(未图示),还包括一加宽部122,所述加宽部122位于所述对接部121与所述焊接部124之间,且所述加宽部122沿竖直方向加宽设置,优选的,所述加宽部122为所述对接部121宽度的两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加宽部122 的宽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而调整);进一步,所述加宽部122的板缘对称设有凸起的一卡接部123,所述卡接部123用以与所述端子孔112内壁相卡接,以使所述对接端子12 牢固固定于所述端子孔112内并向前延伸至所述收容腔12,优选的,每一所述导电端子 22的导电率小于每一所述对接端子12的导电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端子12采用纯铜C1100材质,进而使所述对接端子12的导电率至少可达到99%,即,所述对接端子 12的导电率大于所述导电端子22的导电率,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对接端子12的导电率可以为90%以上,只要保证所述对接端子12的导电率大于所述导电端子22的导电率即可。
且所述对接端子12板缘厚度在0.6-1.2mm之间。
如图1、图7和图8所示,在所述电连接器2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配合对接时,所述锁扣臂214滑过所述锁块114并与所述锁块114后端配合锁扣,同时所述防呆槽215 与所述凸肋113配合插接,所述对接端子12与所述导电端子22配合对接(所述对接部 121插入所述第一接触臂226及所述第二接触臂227间),使所述第一接触臂226及第二接触臂227共同环绕于所述对接端子12的对接部121四周,其中,所述第一接触臂226 与所述对接部121的板缘电性抵接,所述第二接触臂227与所述对接部121的板面电性抵接,从而进行电流传输。
如图9-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绝缘连接座21用以收容所述导电端子22的收容孔211具有24个,所述收容孔211沿横向方向排列有12个,在竖向方向形成两排,其中,所述收容孔211以横向方向排列两个,在竖向方向形成两排作为一导电端子组23,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连接座21沿横向方向共具有6个导电端子组23,其中,每一导电端子组23中,所述防呆槽215 位于沿横向方向的第一排中相邻两个所述收容孔211之间;所述绝缘对接座11用以收容所述对接端子12的端子孔112具有24个,所述端子孔112沿横向方向排列有12个,在竖向方向形成两排,其中,以横向方向排列两个,在竖向方向形成两排作为一对接端子组13,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对接座11沿横向方向共具有6个对接端子组13,所述凸肋113 设置于每一所述对接端子组13的所述收容腔12内且位于两个所述对接端子12之间,即所述凸肋113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对接端子12的板面之间,使横向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对接端子12之间的距离增大,这样既能将所述凸肋113设置于两个所述对接端子12间,从而与所述防呆槽215一同配合起到防呆效果,又能增大所述对接端子12间的散热空间,以便于所述对接端子12间的散热,本实施例中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其他结构相同,故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电连接器通过在所述导电端子22的所述上壁221及所述下壁222均设有一个第一接触臂226,加上所述导电端子22的两所述侧壁223均设有的三个第二接触臂227,即,所述导电端子22一体设置八个接触臂共同环绕于对接端子12四周且电性抵接所述对接端子12,同时所述对接端子12设置呈板状并增设有所述加宽部122,且所述对接端子12的导电率大于所述导电端子22的导电率,故在不增大所述导电端子22尺寸和所述绝缘连接座21尺寸的前提下,能够在所述电连接器内布置更多的接触臂,不但使所述导电端子22与所述对接端子12间形成多点电接触,并且所述对接端子12设置有加宽部122,且导电率较高,丛而使所述导电端子22与所述对接端子12能在有限的安装空间内实现比原来增强一倍的电流传输效果;此外,由于每一侧的三个所述第二接触臂227呈竖向并排排列方式,还解决了传统导电端子22长度由于受限于绝缘连接座21 的空间大小而不能设置过多接触臂的问题,进而满足电连接器组合小型化设计要求。
2.由于所述第一接触臂226与所述第二接触臂227采用环绕式以抵接在对接端子12四周,从而将电流传输过程中产生的热源给分散布置,便于散热,且每一所述侧壁 223的多个所述第二接触臂227中每相邻的两所述第二接触臂227长度不同,所述第一接触臂226与其相邻一侧的所述第二接触臂227长度不同,从而使任意相邻的两电接触点(即第一接触臂226或第二接触臂227与对接端子12电性抵接的部分)不会在同一直线上平齐,而是以一前一后方式排布,相当于把热源以错开形式分隔开,进而有利于提高电连接器2的散热效果。
3.所述导电端子22采用纯铜NKE010材质,进而使所述导电端子22的导电率至少可达到90%,所述对接端子12采用纯铜C1100材质,进而使所述对接端子12导电率至少可达到99%,加上所述对接端子12的板缘厚度在在0.6-1.2mm之间,配合所述第一接触臂226、第二接触臂227及所述加宽部122一同作用,使原电连接器组合只能传输10A 的电流增大至20A,实现不改变电连接器组合规格大小的前提下增强电流传输量的效果。
4.由于导电端子22设有的第一接触臂226与第二接触臂227对接后环绕在所述对接端子12的四周,还能保证所述导电端子22与对接端子12之间具有稳固接触且不易脱落的使用效果。
5.所述导电端子22的所述上壁221及所述下壁222分别抵持于两个所述凸台212,且位于所述下壁222处的所述凸台212的前端面用以挡止所述导电端子22的所述限位臂225向前位移,所述导电端子22的每一所述侧壁223具有与所述收容孔211内侧壁相卡持的卡扣部228,从而加强了所述导电端子22在所述收容孔211内的卡持,保证在使用过程中所述导电端子22不易相对所述收容孔211发生位移。
6.所述对接端子12的板面与所述绝缘对接座11的顶面相互垂直以收容于所述端子孔112内,即所述凸肋113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对接端子12的板面之间,使横向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对接端子12之间的距离增大,这样既能将所述凸肋113设置于两个所述对接端子12间,从而与所述防呆槽215一同配合起到防呆效果,又能增大所述对接端子12间的散热空间,以便于所述对接端子12间的散热。
7.所述对接端子12的所述加宽部122板缘对称设有凸起的一卡接部123,所述卡接部 123用以与所述端子孔112内壁相卡接,以使所述对接端子12牢固固定于所述端子孔112内并向前延伸至所述收容腔111。
8.所述绝缘对接座11于所述端子孔112外的一侧设有一竖直截面呈三角状的凸起的所述锁块114,所述绝缘连接座21顶部一体凸设有所述锁扣臂214以与所述锁块114 配合锁扣,使得所述电连接器2和所述对接连接器1对接稳定,其中,所述锁扣臂214 位于所述防呆槽215上方以便于所述锁扣臂214的加工成型。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电连接器,用于与一对接连接器沿对接方向配合对接,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多个对接端子,每一所述对接端子呈板状并设有一加宽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导电端子,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对应与多个所述对接端子电性对接,其中,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的导电率小于每一所述对接端子的导电率,每一所述导电端子沿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竖直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一上壁和一下壁以及位于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壁,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至少一第一接触臂,每一所述侧壁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至少三个第二接触臂,其中,每一所述侧壁的所述第二接触臂沿竖直方向并排布置,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的所述第一接触臂及两个所述侧壁的所述第二接触臂共同环绕于所述对接端子四周并与所述对接端子电性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每一所述侧壁的前端沿对接方向向前延伸形成三个所述第二接触臂,且三个所述第二接触臂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臂长度不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臂与其相邻一侧的所述第二接触臂长度不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接触臂沿对接方向的前端具有朝外弯折的一导引段,每一所述导电端子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后方具有卷曲的一包线部,所述包线部用以包覆一电源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绝缘连接座,所述绝缘连接座具有多个收容孔沿横向方向排成至少两排,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孔,自每一所述收容孔的上内壁及下内壁均具有相对凸起一凸台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后方,所述导电端子位于两个所述凸台之间,且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分别抵持于两个所述凸台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至少一所述侧壁成型有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的一限位臂,所述限位臂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后方,所述收容孔下内壁的所述凸台位于所述限位臂的前方用以挡止所述限位臂向前位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至少一所述侧壁设有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后方且向外凸起的一卡扣部,所述卡扣部与所述收容孔内侧壁相卡持。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绝缘连接座沿竖直方向向下凹设至少一防呆槽,所述防呆槽位于同一行中相邻两个所述收容孔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绝缘连接座的顶面向上一体凸设两个支撑脚及连接两个所述支撑脚且沿所述第一接触臂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锁扣臂,所述锁扣臂位于所述防呆槽上方。
10.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接连接器,所述对接连接器具有一绝缘对接座,所述绝缘对接座具有一收容腔,于所述绝缘对接座的后壁设置有多个端子孔与所述收容腔相连通,多个对接端子对应定位于多个所述端子孔中并向前延伸至所述收容腔,一凸肋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且位于两个所述对接端子之间,每一所述对接端子设有一对接部及一加宽部;
一电连接器,沿一对接方向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相配合对接,所述电连接器具有一绝缘连接座,所述绝缘连接座具有多个收容孔沿横向方向排成至少两排,至少一防呆槽设于同一排中相邻两个所述收容孔之间,多个导电端子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孔,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分别对应与多个所述对接端子电性对接,且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的导电率小于每一所述对接端子的导电率,每一所述导电端子沿对接方向一体延伸有多个第一接触臂和多个第二接触臂,所述第二接触臂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一接触臂的数量;
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配合对接时,所述防呆槽与所述凸肋对应配合,多个所述第一接触臂及多个第二接触臂共同环绕于所述对接部四周,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的多个所述第一接触臂与每一所述对接部的板缘电性抵接,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的多个所述第二接触臂沿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竖直方向并排布置,且多个所述第二接触臂分别与所述对接部的板面电性抵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电端子沿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竖直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一上壁和一下壁以及位于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壁,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分别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接触臂,每一所述侧壁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接触臂。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臂与位于其相邻侧的所述第二接触臂长度不同。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侧壁的多个所述第二接触臂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臂长度不同。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侧壁的所述第二接触臂数量至少为三个,三个所述第二接触臂均自所述侧壁的前端沿对接方向向前延伸形成,且三个所述第二接触臂中位于中间的所述第二接触臂的长度短于其余两个所述第二接触臂的长度。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接触臂的前端均具有朝外弯折的一导引部,每一所述导电端子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后方具有卷曲的一包线部,所述包线部用以包覆一电源线,所述导电端子的至少一所述侧壁设有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后方且向外凸起的一卡扣部,所述卡扣部与所述收容孔内侧壁相卡持。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端子具有一焊接部伸出所述绝缘对接座外,所述加宽部位于所述对接部与所述焊接部之间,所述加宽部的两侧均设有一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端子孔内壁相卡接。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端子的板面与所述绝缘对接座的顶面相互垂直,所述加宽部沿竖直方向加宽设置。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连接座于所述上壁上方设有沿所述第一接触臂长度方向延伸的一锁扣臂,所述绝缘对接座的顶面一体凸设一锁块,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配合对接时,所述锁扣臂与所述锁块配合锁扣。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收容孔的上内壁及下内壁具有相对凸起的两个凸台且均位于所述第二接触臂后方,所述导电端子位于两个所述凸台间且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分别抵持于两个所述凸台间。
20.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端子采用纯铜C1100材质,所述导电端子采用-纯铜NKE010材质,所述对接端子板缘厚度在0.6-1.2mm之间。
CN201920874572.0U 2019-06-10 2019-06-10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Active CN2101826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74572.0U CN210182635U (zh) 2019-06-10 2019-06-10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74572.0U CN210182635U (zh) 2019-06-10 2019-06-10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82635U true CN210182635U (zh) 2020-03-24

Family

ID=69837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74572.0U Active CN210182635U (zh) 2019-06-10 2019-06-10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8263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28505A (zh) * 2021-01-13 2021-06-08 宣城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电源连接器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28505A (zh) * 2021-01-13 2021-06-08 宣城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电源连接器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151157U (zh) 电路板以及背板连接器组件
CN107994402B (zh) 插座连接器
CN107681371B (zh) 电连接器
US1002061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0517066U (zh) 电连接器
US8449321B2 (en) Power connectors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ies and systems having the same
CN113314869B (zh) 电连接器
CN112260010B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CN110011092B (zh) 电连接器
CN210182635U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US7753719B2 (en) Dc power plug with LED's improved connecting method
CN215119431U (zh) 板对板电连接器
CN212257771U (zh) 电连接器
CN211376973U (zh) 电连接器
CN110943330B (zh) 电连接器
CN110086017B (zh) 电连接器
CN210111175U (zh) 电连接器
CN114696131A (zh) 电连接器
CN215771637U (zh)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
CN109149179B (zh) 电连接器
CN213878494U (zh) 电连接器
CN215119293U (zh) 板对板电连接器
CN215184653U (zh) 正反插一体的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15600595U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219553949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