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59229U - 化学强化炉 - Google Patents

化学强化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59229U
CN217459229U CN202220856553.7U CN202220856553U CN217459229U CN 217459229 U CN217459229 U CN 217459229U CN 202220856553 U CN202220856553 U CN 202220856553U CN 217459229 U CN217459229 U CN 2174592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rnace
chemical strengthening
linkage
lifting assembly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5655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雄波
龚小龙
黎展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Qibin Electronic Glas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ling Qibin Electronic Glas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ling Qibin Electronic Glas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ling Qibin Electronic Glas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5655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592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592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592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4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the processing of minerals
    • Y02P40/50Glass production, e.g. reusing waste heat during processing or shaping
    • Y02P40/57Improving the yield, e-g- reduction of reject rates

Landscapes

  • Furnace Housings, Linings, Walls, And Ceil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玻璃加工领域,提供一种化学强化炉,包括炉体、炉门和第一驱动机构。其中,炉体具有上敞口设置的强化腔;炉门具有盖合状态和打开状态,炉门在盖合状态盖合强化腔的上敞口,炉门在打开状态打开强化腔的上敞口并与炉体的上侧面呈夹角设置;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联动结构和设于炉体侧方的第一升降组件,第一联动结构的一端与炉门靠近第一升降组件的端部转动连接,第一联动结构的另一端与第一升降组件连接,第一联动结构能够在第一升降组件的带动下升降移动,以带动炉门在打开状态和盖合状态之间切换。该化学强化炉可有效缩小炉门在打开状态和盖合状态之间切换时所需活动空间,进而可有效缩小化学强化炉所需占用空间。

Description

化学强化炉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玻璃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化学强化炉。
背景技术
化学强化炉可用于对玻璃进行化学强化。现有化学强化炉通常包括炉体和炉门,炉体具有上敞口设置的强化腔,炉门具有盖合强化腔的上敞口的盖合状态以及打开强化腔的上敞口的打开状态,炉门可相对于炉体水平移动而在盖合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基于此,在生产现场,除炉体占用的空间外,还需在炉体的旁侧预留供炉门水平移动的空间,致使化学强化炉所需占用空间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化学强化炉,以解决现有化学强化炉所需占用空间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化学强化炉,包括:
炉体,具有上敞口设置的强化腔;
炉门,具有盖合状态和打开状态,所述炉门在所述盖合状态盖合所述强化腔的上敞口,所述炉门在所述打开状态打开所述强化腔的上敞口并与所述炉体的上侧面呈夹角设置;
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联动结构和设于所述炉体侧方的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一联动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炉门靠近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端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联动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升降组件连接,所述第一联动结构能够在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带动下升降移动,以带动所述炉门在所述打开状态和所述盖合状态之间切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炉门靠近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端部设有两个第一支耳;
所述第一联动结构包括水平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一连杆,以及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的相对两端的两个第二连杆,两个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杆的端部分别转动连接至两所述第一支耳。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炉门的上侧设有第二支耳,所述第二支耳设于所述炉门靠近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一侧,且与两所述第一支耳呈三角形排布;
所述化学强化炉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联动结构以及设于所述炉体和所述第一升降组件之间的第二升降组件,所述第二联动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耳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联动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升降组件转动连接,并能够在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带动下升降移动,以配合所述第一联动结构共同带动所述炉门在所述打开状态和所述盖合状态之间切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耳与两所述第一支耳呈等腰三角形排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升降组件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螺杆、螺接于所述第二螺杆且与所述第二联动结构连接的第二螺套、与所述第二螺杆啮合传动的第二涡轮,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涡轮转动的第二驱动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升降组件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螺杆、螺接于所述第一螺杆且与所述第一联动结构连接的第一螺套、与所述第一螺杆啮合传动的第一涡轮,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涡轮转动的第一驱动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化学强化炉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炉体顶侧的保温炉支架,所述保温炉支架于面向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一侧设有供所述炉门和所述第一联动结构穿梭于其中的通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炉门远离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端部设有导轮,所述导轮用于滚动接触所述炉体的上侧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炉体的上侧面设有与所述导轮相对设置且沿靠近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导槽,所述导槽用于对所述导轮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槽靠近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一端沿其延伸方向连通至外部。
本申请提供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化学强化炉,可通过第一升降组件带动第一联动结构与第一升降组件连接的端部上升移动,以通过第一联动结构带动炉门从盖合状态切换至打开强化腔的上敞口并与炉体的上侧面呈夹角设置的打开状态;反之可通过第一升降组件带动第一联动结构与第一升降组件连接的端部下降移动,以通过第一联动结构带动炉门从打开状态切换至盖合状态。基于此,化学强化炉即可共用炉体和第一升降组件的既有占用空间提供炉门在打开状态和盖合状态之间切换时所需活动空间,以使得化学强化炉所需占用的空间基本等于炉体的占用空间和第一升降组件的占用空间之和,从而可有效缩小炉门在打开状态和盖合状态之间切换时所需活动空间,可有效缩小化学强化炉所需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化学强化炉在炉门处于盖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化学强化炉的侧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化学强化炉在炉门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炉体,11-强化腔,12-导槽;20-炉门,21-第一支耳,22-第二支耳,23-导轮;30-第一驱动机构,31-第一联动结构,311-第一连杆,312-第二连杆,32-第一升降组件,321-第一螺杆,322-第一螺套,323-第一涡轮,324-第一驱动器;40-第二驱动机构,41-第二联动结构,42-第二升降组件,421-第二螺杆,422-第二螺套,423-第二涡轮,424-第二驱动器;50-保温炉支架,51-通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化学强化炉可用于对玻璃进行化学强化。化学强化保温炉可用于在对玻璃进行化学强化之前对玻璃进行预热升温,还可用于在对玻璃进行化学强化之后对玻璃进行退火处理。
现有化学强化炉通常包括炉体和炉门,炉体具有上敞口设置的强化腔,炉门具有盖合强化腔的上敞口的盖合状态以及打开强化腔的上敞口的打开状态,炉门可相对于炉体水平移动而在盖合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
具体地,在化学强化保温炉对玻璃完成预热升温并移动至化学强化炉的正上方后,化学强化炉可使其炉门相对于炉体水平移动,而使炉门从盖合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以打开、敞露强化腔的上敞口,随后,位于化学强化炉的正上方的化学强化保温炉可将堆放有玻璃的玻璃架从炉体的强化腔的上敞口下放至炉体内,随后,化学强化炉再使其炉门相对于炉体水平移动,而使炉门从打开状态复位至盖合状态,以盖合强化腔的上敞口,随后,化学强化炉即可对置入其内部的玻璃进行化学强化。
因此,在设置化学强化炉的生产现场中,除了炉体自身占用的空间外,还需要在炉体的旁侧预留供炉门水平移动的空间,致使化学强化炉所需占用空间较大,尤其是大型的化学强化炉,所需预留的供炉门水平移动的空间甚至可达十来个平方,如此,相关企业便需要租赁或购买较大场地作为生产现场,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学强化炉,可大幅缩小炉门在打开状态和盖合状态之间切换时所需活动空间,进而可有效缩小化学强化炉所需占用空间。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请参阅图1、图2、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学强化炉,可用于对玻璃进行化学强化。
化学强化炉包括炉体10、炉门20和第一驱动机构30。其中,炉体10具有上敞口设置的强化腔11;炉门20具有盖合状态和打开状态,炉门20在盖合状态盖合强化腔11的上敞口,炉门20在打开状态打开强化腔11的上敞口并与炉体10的上侧面呈夹角设置;第一驱动机构30包括第一联动结构31和设于炉体10侧方的第一升降组件32,第一联动结构31的一端与炉门20靠近第一升降组件32的端部转动连接,第一联动结构31的另一端与第一升降组件32连接,第一联动结构31能够在第一升降组件32的带动下升降移动,以带动炉门20在打开状态和盖合状态之间切换。
具体地,当炉门20需从盖合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时,可通过第一升降组件32带动第一联动结构31与第一升降组件32连接的端部上升移动,以通过第一联动结构31带动炉门20与第一联动结构31连接的端部(即炉门20靠近第一升降组件32的端部)沿靠近第一升降组件32的方向且沿向上的方向移动,从而可使炉门20逐渐打开强化腔11的上敞口并逐渐扩大与炉体10的上侧面形成的夹角,直至炉门20实现从盖合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
反之,当炉门20需从打开状态切换至盖合状态时,可通过第一升降组件32带动第一联动结构31与第一升降组件32连接的端部下降移动,以通过第一联动结构31带动炉门20与第一联动结构31连接的端部(即炉门20靠近第一升降组件32的端部)沿远离第一升降组件32的方向且沿向下的方向移动,从而可使炉门20逐渐缩小与炉体10的上侧面形成的夹角并逐渐盖合强化腔11的上敞口,直至炉门20实现从打开状态切换至盖合状态。
基于此,炉门20在打开状态和盖合状态之间切换时的活动空间在水平方向上将不会凸出至第一升降组件32以外,也即是说,化学强化炉可共用炉体10和第一升降组件32既有占用空间提供炉门20在打开状态和盖合状态之间切换时所需活动空间,使得化学强化炉所需占用的空间基本等于炉体10的占用空间和第一升降组件32的占用空间之和,由此,即可有效缩小炉门20在打开状态和盖合状态之间切换时所需活动空间,可有效缩小化学强化炉所需占用空间。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化学强化炉,可通过第一升降组件32带动第一联动结构31与第一升降组件32连接的端部上升移动,以通过第一联动结构31带动炉门20从盖合状态切换至打开强化腔11的上敞口并与炉体10的上侧面呈夹角设置的打开状态;反之可通过第一升降组件32带动第一联动结构31与第一升降组件32连接的端部下降移动,以通过第一联动结构31带动炉门20从打开状态切换至盖合状态。基于此,化学强化炉即可共用炉体10和第一升降组件32的既有占用空间提供炉门20在打开状态和盖合状态之间切换时所需活动空间,以使得化学强化炉所需占用的空间基本等于炉体10的占用空间和第一升降组件32的占用空间之和,从而可有效缩小炉门20在打开状态和盖合状态之间切换时所需活动空间,可有效缩小化学强化炉所需占用空间。
请参阅图1、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炉门20靠近第一升降组件32的端部设有两个第一支耳21,两个第一支耳21可设置在炉门20靠近第一升降组件32的端部的上侧,或两个第一支耳21可分别设置在炉门20靠近第一升降组件32的端部的相对两侧;第一联动结构31包括水平延伸并与第一升降组件32连接的第一连杆311,以及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杆311的相对两端的两个第二连杆312,两个第二连杆312远离第一连杆311的端部分别转动连接至两第一支耳21。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连杆311的设置,可保障第一连杆311以及两第二连杆312的与第一连杆311连接的端部在第一升降组件32的带动下能够保持同步升降并保持相同高度。
基于此,当第一升降组件32带动第一连杆311以及两第二连杆312的与第一连杆311连接的端部同步上升时,两第二连杆312即可适应性地相对于第一连杆311和第一支耳21转动,并同步、平稳地共同拉动炉门20靠近第一升降组件32的端部沿靠近第一升降组件32的方向且沿向上的方向移动,从而可带动炉门20平稳、顺畅地从盖合状态过渡切换至打开状态。
反之,当第一升降组件32带动第一连杆311以及两第二连杆312的与第一连杆311连接的端部同步下降时,两第二连杆312可适应性地相对于第一连杆311和第一支耳21转动,并同步、平稳地共同推动炉门20靠近第一升降组件32的端部沿远离第一升降组件32的方向且沿向下的方向移动,从而可带动炉门20平稳、顺畅地从打开状态过渡切换至盖合状态。
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保障并提高第一联动结构31的结构可靠性和结构稳定性,并使第一联动结构31在第一升降组件32的作用下能够灵活、稳定、可靠地带动炉门20平稳、顺畅地切换打开状态和盖合状态。
请参阅图1、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炉门20的上侧设有第二支耳22,第二支耳22设于炉门20靠近第一升降组件32的一侧,且与两第一支耳21呈三角形排布;化学强化炉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40,第二驱动机构40包括第二联动结构41以及设于炉体10和第一升降组件32之间的第二升降组件42,第二联动结构41的一端与第二支耳22转动连接,第二联动结构41的另一端与第二升降组件42转动连接,并能够在第二升降组件42的带动下升降移动,以配合第一联动结构31共同带动炉门20在打开状态和盖合状态之间切换。其中,第二联动结构41为杆状结构。
具体地,当炉门20需从盖合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时,可通过第一升降组件32带动第一连杆311以及两第二连杆312的与第一连杆311连接的端部同步上升,并通过第二升降组件42带动第二联动结构41的与第二升降组件42连接的端部配合上升,以综合通过第二联动结构41和两个第二连杆312对应联动呈三角形分布的第二支耳22和两个第一支耳21,以基于呈三角分布的三个作用点共同带动炉门20靠近第一升降组件32的一侧沿靠近第一升降组件32的方向且沿向上的方向移动,进而可配合地实现带动炉门20更平稳、更顺畅、更可靠地从盖合状态过渡切换至打开状态。
反之,当炉门20需从打开状态切换至盖合状态时,可通过第一升降组件32带动第一连杆311以及两第二连杆312的与第一连杆311连接的端部同步下降,并通过第二升降组件42带动第二联动结构41的与第二升降组件42连接的端部配合下降,以综合通过第二联动结构41和两个第二连杆312对应联动呈三角形分布的第二支耳22和两个第一支耳21,以基于呈三角分布的三个作用点共同带动炉门20靠近第一升降组件32的一侧沿远离第一升降组件32的方向且沿向下的方向移动,进而可配合地实现带动炉门20更平稳、更顺畅、更可靠地从打开状态过渡切换至盖合状态。
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综合第二联动结构41和第一联动结构31在炉门20靠近第一升降组件32的一侧形成三角分布的三个作用点,基于此,不仅可保障并提高第二联动结构41和第一联动结构31与炉门20之间的联动可靠性,且还可在第一升降组件32和第二升降组件42的作用下,通过第一联动结构31和第二联动结构41相配合地、更灵活地、更可靠地带动炉门20平稳、顺畅地切换打开状态和盖合状态。
请参阅图1、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耳22与两第一支耳21呈等腰三角形排布。换言之,第二支耳22位于两第一支耳21的连线的中线上。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有效均衡、优化第二联动结构41和第一联动结构31与炉门20之间形成的三个作用点的布局情况,进而可有效均衡第二联动结构41和第一联动结构31对炉门20靠近第一升降组件32的一侧施加的作用力的分布情况,进而可促使炉门20能够在第二联动结构41和第一联动结构31的配合联动下更平稳、更顺畅、更可靠地切换打开状态和盖合状态。
请参阅图1、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升降组件42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螺杆421、螺接于第二螺杆421且与第二联动结构41连接的第二螺套422、与第二螺杆421啮合传动的第二涡轮423,以及用于驱动第二涡轮423转动的第二驱动器424。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二升降组件42可通过第二驱动器424驱动第二涡轮423转动,以通过第二涡轮423的转动带动与其啮合传动连接的第二螺杆421转动,再通过第二螺杆421的转动带动与其螺接的第二螺套422沿第二螺杆421升降移动,而实现带动与第二螺套422连接的第二联动结构41同步升降。该第二升降组件42的结构可靠、紧凑,各结构间传动平稳、噪音小,且可大幅压缩第二升降组件42所需占用空间,从而利于进一步缩小化学强化炉所需占用空间。
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省略掉第二涡轮423,而直接改由第二驱动器424驱动第二螺杆421转动;或,可将第二螺杆421改为第二滑轨,将第二螺套422改为滑动连接于第二滑轨的第二滑块,并将第二驱动器424改用于驱动第二滑块沿第二滑轨滑动;等等。只要保障第二升降组件42能够可靠升降第二联动结构41,本实施例可对第二升降组件42的具体实现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1、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升降组件32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螺杆321、螺接于第一螺杆321且与第一联动结构31连接的第一螺套322、与第一螺杆321啮合传动的第一涡轮323,以及用于驱动第一涡轮323转动的第一驱动器324。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升降组件32可通过第一驱动器324驱动第一涡轮323转动,以通过第一涡轮323的转动带动与其啮合传动连接的第一螺杆321转动,再通过第一螺杆321的转动带动与其螺接的第一螺套322沿第一螺杆321升降移动,而实现带动与第一螺套322连接的第一联动结构31同步升降。该第一升降组件32的结构可靠、紧凑,各结构间传动平稳、噪音小,且可大幅压缩第一升降组件32所需占用空间,从而利于进一步缩小化学强化炉所需占用空间。
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省略掉第一涡轮323,而直接改由第一驱动器324驱动第一螺杆321转动;或,可将第一螺杆321改为第一滑轨,将第一螺套322改为滑动连接于第一滑轨的第一滑块,并将第一驱动器324改用于驱动第一滑块沿第一滑轨滑动;等等。只要保障第一升降组件32能够可靠升降第一联动结构31,本实施例可对第一升降组件32的具体实现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1、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化学强化炉还包括安装在炉体10顶侧的保温炉支架50,保温炉支架50于面向第一升降组件32的一侧设有供炉门20、第一联动结构31和第二联动结构41穿梭于其中的通口51。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化学强化保温炉位于化学强化炉的正上方时,化学强化炉可通过保温炉支架50对化学强化保温炉形成可靠支撑。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第一升降组件32和第二升降组件42的作用下,第一联动结构31和第二联动结构41可联动炉门20往复穿梭于保温炉支架50面向第一升降组件32一侧的通口51,并在不与保温炉支架50发生干涉的前提下,实现炉门20在打开状态和盖合状态之间的切换动作。
请参阅图1、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炉门20远离第一升降组件32的端部设有导轮23,导轮23用于滚动接触炉体10的上侧面。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炉门20在打开状态和盖合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炉门20远离第一升降组件32的端部可通过导轮23滚动接触炉体10的上侧面,而相对于炉体10移动,基于此,即可有效降低炉门20远离第一升降组件32的端部与炉体10的上侧面发生卡滞、卡死现象的风险,可有效提高炉门20远离第一升降组件32的端部相对于炉体10的上侧面的移动顺畅性,可有助于炉门20更平稳、更顺畅地完成打开状态和盖合状态之间的切换动作。
请参阅图1、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炉体10的上侧面设有与导轮23相对设置且沿靠近第一升降组件32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导槽12,导槽12用于对导轮23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炉门20在打开状态和盖合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可通过导槽12对导轮23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以进一步提高炉门20远离第一升降组件32的端部相对于炉体10的上侧面的移动顺畅性。
此外,还可通过导槽12对导轮23的移动行程进行一定的约束,而引导炉门20能够精准定位打开状态和盖合状态。
请参阅图1、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导槽12靠近第一升降组件32的一端沿其延伸方向连通至外部。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炉门20从盖合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时,导轮23可根据需要移动至导槽12靠近第一升降组件32的端部处,甚至从导槽12靠近第一升降组件32的端部顺着导槽12的延伸方向移出、脱离导槽12,以保障处于打开状态的炉门20能够完全打开强化腔11的上敞口、能够可靠避免干涉化学强化保温炉转移玻璃架。
其中,导槽12远离第一升降组件32的一端沿其延伸方向未连通外部。基于此,在炉门20从打开状态切换至盖合状态时,导轮23可顺着导槽12移动至导槽12远离第一升降组件32的端部,以使炉门20能够精准定位在盖合状态、能够完全盖合强化腔11的上敞口。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化学强化炉,其特征在于,包括:
炉体,具有上敞口设置的强化腔;
炉门,具有盖合状态和打开状态,所述炉门在所述盖合状态盖合所述强化腔的上敞口,所述炉门在所述打开状态打开所述强化腔的上敞口并与所述炉体的上侧面呈夹角设置;
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联动结构和设于所述炉体侧方的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一联动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炉门靠近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端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联动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升降组件连接,所述第一联动结构能够在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带动下升降移动,以带动所述炉门在所述打开状态和所述盖合状态之间切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学强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门靠近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端部设有两个第一支耳;
所述第一联动结构包括水平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升降组件连接的第一连杆,以及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的相对两端的两个第二连杆,两个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杆的端部分别转动连接至两所述第一支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化学强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门的上侧设有第二支耳,所述第二支耳设于所述炉门靠近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一侧,且与两所述第一支耳呈三角形排布;
所述化学强化炉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联动结构以及设于所述炉体和所述第一升降组件之间的第二升降组件,所述第二联动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耳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联动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升降组件转动连接,并能够在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带动下升降移动,以配合所述第一联动结构共同带动所述炉门在所述打开状态和所述盖合状态之间切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学强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耳与两所述第一支耳呈等腰三角形排布。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学强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升降组件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螺杆、螺接于所述第二螺杆且与所述第二联动结构连接的第二螺套、与所述第二螺杆啮合传动的第二涡轮,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涡轮转动的第二驱动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学强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组件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螺杆、螺接于所述第一螺杆且与所述第一联动结构连接的第一螺套、与所述第一螺杆啮合传动的第一涡轮,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涡轮转动的第一驱动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学强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强化炉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炉体顶侧的保温炉支架,所述保温炉支架于面向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一侧设有供所述炉门和所述第一联动结构穿梭于其中的通口。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学强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门远离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端部设有导轮,所述导轮用于滚动接触所述炉体的上侧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化学强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的上侧面设有与所述导轮相对设置且沿靠近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导槽,所述导槽用于对所述导轮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化学强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槽靠近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一端沿其延伸方向连通至外部。
CN202220856553.7U 2022-04-13 2022-04-13 化学强化炉 Active CN2174592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56553.7U CN217459229U (zh) 2022-04-13 2022-04-13 化学强化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56553.7U CN217459229U (zh) 2022-04-13 2022-04-13 化学强化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59229U true CN217459229U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69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56553.7U Active CN217459229U (zh) 2022-04-13 2022-04-13 化学强化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592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48710Y (zh) 平板电视或液晶显示屏升降机
CN217459229U (zh) 化学强化炉
CN102353575B (zh) 样品座托架与炉盖的联动机构
CN107262702A (zh) 处理位钢包加揭盖方法以及装置
CN113249772B (zh) 一种全自动滚镀生产线
CN201340982Y (zh) 一种铠装移开式金属封闭开关柜的活门装置
CN209380724U (zh) 一种机器人用物料转运装置
CN101992838A (zh) 货船装货舱口的操作机构
CN208869137U (zh) 一种圆弧形电梯门机
CN202709247U (zh) 一种升降式操控面板安装结构
CN112593800B (zh) 一种双盖门驱动装置
CN213772144U (zh) 带有封闭炉膛门同步升降机构的加热炉
CN113666231B (zh) 爬梯联动天窗开合结构及施工升降机吊笼
CN103939963A (zh) 挡板控制机构
CN218198797U (zh) 一种用于无人机的可开闭舱门升降平移机构
CN107521622A (zh) 一种新型可离合、平移和刹闸的工业转动机构
CN202348031U (zh) 电动平移门完全平移式传动机构
JP5442377B2 (ja) 扉の押圧ユニットと、それを使用する扉の押圧装置
CN213536000U (zh) 自开门料斗
CN214145154U (zh) 一种全色谱紫外光辐照交联设备的升降翻盖装置
CN212299908U (zh) 一种熔铝炉的自动密封炉门
CN109132812A (zh) 一种圆弧形电梯门机
CN200961396Y (zh) 新型的汽车舱门锁
CN2737028Y (zh) 一种金属铠装抽出式开关柜
CN203771500U (zh) 挡板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12200 Dongfu Industrial Park, Lil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nan Qibin Electronic Glass Co.,Ltd.

Address before: 412200 Dongfu Industrial Park, Lil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LILING QIBIN ELECTRONIC GLAS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