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47618U - 洗地机 - Google Patents

洗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47618U
CN217447618U CN202220594354.3U CN202220594354U CN217447618U CN 217447618 U CN217447618 U CN 217447618U CN 202220594354 U CN202220594354 U CN 202220594354U CN 217447618 U CN217447618 U CN 2174476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age
assembly
tank
channel
water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9435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新忠
高令宇
方恩光
唐美平
王勇
邓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fu Sinodo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ufu Sinodo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fu Sinodo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ufu Sinodo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9435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476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476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476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By Liquid Or Steam (AREA)

Abstract

洗地机,包括地拖组件和推杆组件,推杆组件包括下组件、上组件和连接杆,下组件和上组件设置为分别与连接杆呈可拆卸相连的安装结构;上组件位于推杆组件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上侧且上组件内安装有电源模块,电源模块的长度方向位置设置为沿上组件的长度方向位置进行分布布置;下组件上设置有安装部且安装部设置为朝向后部方向呈敞口结构,安装部内可拆卸地安装有第一箱,设置第一箱的中心位置位于推杆组件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下侧;地拖组件包括沿地拖组件的前部位置至地拖组件的后部位置依次排列分布的清洁辊、污水箱和清水箱。本方案解决了现有洗地机噪音大、结构复杂导致用户使用不方便等体验效果较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洗地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对地面的清洁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洗地机。
背景技术
现有洗地机主要在地面上来进行对地面的清洁处理,主要通过供给清水来实现洗地清洁处理效果,其中,在对污水进行收集的过程中主要设置大风机来实时的吸取清洁辊上的污水来进行收集,因清洁辊处于运动状态导致对污水的吸取需要较大的吸力,导致在对污水的吸取收集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噪音,影响用户使用体验效果。
同时,现有洗地机在对污水进行收集和对清水进行移送供给的结构中,整体的结构较为复杂,分布合理性较差,内部空间的结构分布利用率较差,导致对污水进行收集的效率差,同时导致洗地机的整体的结构笨重,无法为用户提供较好的轻便性使用体验效果,导致用户在操作洗地机的过程中存在强度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洗地机,主要解决现有洗地机噪音大、结构复杂导致用户使用不方便等体验效果较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洗地机,包括地拖组件和推杆组件,设置推杆组件的下端与地拖组件的后端呈可旋转地相连结构来使得推杆组件至少可朝向后部方向进行旋转运动;
推杆组件包括下组件、上组件和连接杆,下组件和上组件设置为分别与连接杆呈可拆卸相连的安装结构;
上组件位于推杆组件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上侧且上组件内安装有电源模块,电源模块的长度方向位置设置为沿上组件的长度方向位置进行分布布置;
下组件上设置有安装部且安装部设置为朝向后部方向呈敞口结构,安装部内可拆卸地安装有第一箱,设置第一箱的中心位置位于推杆组件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下侧;
地拖组件包括清洁辊、污水箱和清水箱,且设置清洁辊、污水箱和清水箱沿地拖组件的前部位置至地拖组件的后部位置依次排列分布。
前述的洗地机,地拖组件还包括臭氧模块,臭氧模块位于清水箱的后侧位置或下侧位置;
地拖组件还包括臭氧供给件,臭氧供给件位于清水箱的后侧位置或下侧位置,臭氧供给件与臭氧模块之间设置第一通道来构成相连通结构,且臭氧供给件与清水箱之间设置第二通道来构成相连通结构。
前述的洗地机,下组件上安装有污水抽吸件,污水抽吸件设置为位于安装部的上侧,污水抽吸件与第一箱之间设置第三通道来构成相连通的结构,且第一箱与污水箱之间设置第四通道来构成相连通的结构;
设置至少第四通道的一部分位于清水箱的底部表面的下侧或设置至少第四通道的一部分限位固定在清水箱的底部表面位置上。
前述的洗地机,地拖组件上还安装有清水移送件,清水移送件与清水箱之间设置第五通道来构成相连通的结构,且清水移送件与清洁辊之间设置第六通道来构成与清洁辊的外表面呈相连通的结构;
并设置清水移送件与清水箱相连通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清水移送件与清洁辊的外表面相连通的位置的下侧。
前述的洗地机,下组件的前侧部表面上设置有清水对接口,且清水对接口与清水箱之间设置第七通道来构成相连通的结构;
并设置清水移送件与清水箱相连通的位置位于臭氧供给件与清水箱相连通的位置的下侧和/或位于清水对接口与清水箱相连通的位置的下侧。
前述的洗地机,地拖组件还包括集刮件,集刮件设置为位于污水箱的前侧且位于清洁辊的中心位置的上侧;
集刮件的下端设置为与清洁辊的外表面呈相接触的结构;
集刮件上设置有进液口且进液口设置为通过第六通道来与清水移送件呈相连通结构。
前述的洗地机,集刮件上设置有导液槽,导液槽设置为沿清洁辊的长度方向呈延伸伸出的结构,导液槽的后侧设置有出液槽,出液槽上设置有多个与清洁辊的外表面呈相连通结构的出液口;
设置导液槽的容积大于出液槽的容积和/或设置导液槽的底面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出液槽的底面的下侧。
前述的洗地机,下组件的前侧部表面上设置有污水对接口,污水对接口与第一箱之间设置第八通道来构成相连通的结构,第八通道设置为由下组件的下部朝向上部呈延伸分布结构使得污水对接口与第一箱相连通的位置位于第一箱的上部位置的侧部面或顶部面上;
且第一箱内设置有第九通道,第九通道的上端延伸来构成与第八通道相连通,第九通道的下端靠近第一箱的内底面并呈相连通结构。
前述的洗地机,地拖组件的底部位置上安装有两个及以上的第一轮且第一轮均位于清水箱的后侧并设置相邻两个第一轮为沿清洁辊的长度方向呈间隔并列分布结构;
地拖组件的底部位置上还安装有两个及以上的第二轮且第二轮设置为位于清水箱的前侧并位于污水箱沿竖直方向在地拖组件的底部位置上形成的投影覆盖区域内,以及设置相邻两个第二轮为沿清洁辊的长度方向呈间隔并列分布结构。
前述的洗地机,地拖组件包括上壳体,上壳体上设置有包覆部和避开部,包覆部设置为位于清水箱的上侧且对清水箱的上表面形成包覆结构并构成为地拖组件的上表面的一部分,避开部设置为呈通口结构来用于污水箱的通过并使得污水箱的上表面呈外露结构来构成为地拖组件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的洗地机的整体结构分布更合理且更简单,地拖组件和推杆组件的整体结构构成能够提供更轻便的操作使用效果,可以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本方案的洗地机上的地拖组件的结构部分,通过设置依次排列分布的清洁辊、污水箱和清水箱结构,实现有效的短距离收集污水,并将污水箱内收集的污水来有效的集中进行移送,同时清水箱的结构分布可以来有效的短距离对清洁辊供给清水,提升对清水的及时效果以及提升对污水的及时收集效果。
本方案的地拖组件上针对供给清水的结构部分和收集污水的结构部分,结构分布更合理,使得地拖组件上的整体的空间利用效率更高,且方便用户来对污水箱进行维护处理。
本方案的推杆组件设置下组件和上组件,来实现电源模块与第一箱之间的分隔式分布效果,有效的提高了推杆组件的安全性,且设置第一箱的重心位置可以相对更靠近地拖组件来形成更轻便的使用效果。
本方案针对污水收集的结构部分,实现设置污水箱来对清洁辊上的污水进行暂时的收集存储,并可以来对清洁辊上的垃圾颗粒物进行收集存储,然后在对污水箱内集中收集的污水进行转移移送到第一箱内,使得污水抽吸件无需一直工作来吸取污水,同时因污水箱的结构设置使得无需设置大吸力的风机来对污水进行吸取,有效降低了洗地机的工作噪音,同时提升了对污水进行有效收集的可靠性,不容易发生堵塞问题。
本方案还是设置臭氧模块,并设置臭氧供给件来对臭氧进行有效的移送到清水箱内,并结合清水箱内结构实现臭氧能够在清水箱内有效的与清水进行混合形成臭氧水,同时臭氧水来对清洁辊、污水箱和第一箱形成系统的杀菌处理效果,整体上提升洗地机的杀菌能力。
本方案的污水箱和第一箱的结构部分,实现清洁辊上的垃圾颗粒物和污水进入到污水箱内,第一箱只需要来对污水箱内的污水收集盛放即可,垃圾颗粒物主要收集盛放在污水箱内,实现污水和垃圾颗粒物的分类收集效果,方便用户来进行倾倒维护处理。
本方案的整体结构可以实现对地拖组件的有效支撑,实现地拖组件在地面上进行稳定的移动,同时污水箱、第一箱的结构方便用户来倾倒维护处理,同时还可以实现洗地机在前进的方向上来与外部维护站进行对接来进行维护处理,方便用户操作洗地机来进行对接维护进行清水的补充和污水的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洗地机的立体图;
图2为洗地机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图3为地拖组件的内部结构分布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地拖组件上集刮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地拖组件上臭氧模块来供给臭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地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地拖组件上污水箱可拆卸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地拖组件的底部示意图;
图10为下组件的内部结构分布示意图;
图11为第一箱内设置第九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洗地机,10-地拖组件,1001-清洁辊,1002-污水箱,1003-清水箱,1004-臭氧模块,1005-臭氧供给件,1006-第一通道,1007-第二通道,1008-上壳体,10081-包覆部,10082-避开部,1009-第一轮,1010-第二轮,1011-清水移送件,1012-第五通道,1013-第六通道,1014-集刮件,10141-进液口,10142-导液槽,10143-出液槽,101431-出液口,1015-第七通道,1016-第四通道,11-推杆组件,111-下组件,1111-安装部,1112-清水对接口,1113-污水对接口,1114-污水抽吸件,1115-第三通道,1116-第八通道,1117-第九通道,112-上组件,113-连接杆,12-电源模块,13-第一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洗地机,如图1至图11构成所示,洗地机1主要在地面上来执行对地面的清洁处理,清洁处理主要为洗地清洁处理,主要设置清洁辊1001,通过对清洁辊1001供给清水来实现对地面的洗地效果,同时来实现将洗地过程中的污水进行收集,进而实现对地面的有效洗地效果,方便用户来操作洗地机1来进行清洁任务。
本方案的洗地机1,包括地拖组件10和推杆组件11,设置推杆组件11的下端与地拖组件10的后端呈可旋转地相连结构来使得推杆组件11至少可朝向后部方向进行旋转运动,这样使得用户可以操作推杆组件11来推动地拖组件10在地面上进行移动,进而实现来对地面的清洗处理,实现洗地机1的洗地清洁功能。
具体地,推杆组件11包括下组件111、上组件112和连接杆113,下组件111和上组件112设置为分别与连接杆113呈可拆卸相连的安装结构,下组件111位于连接杆113的下部,连接杆113位于上组件112的下部,连接杆113与下组件111和上组件112来设置为可拆卸地相连结构,方便来拆卸上组件112和连接杆113,这样可以整体上降低洗地机1的高度,方便对洗地机1的包装;其中,上组件112位于推杆组件11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上侧且上组件112内安装有电源模块12,电源模块12的长度方向位置设置为沿上组件112的长度方向位置进行分布布置,实现将电源模块12安装在上组件112内,上组件112与下组件111通过连接杆113相连并形成上下分布的结构,有利于电源模块12在上组件112上相对下组件111保持独立,防止电源模块12被清水或污水沾到导致出现故障的问题发生,其中,下组件111上设置有安装部1111且安装部1111设置为朝向后部方向呈敞口结构,安装部1111内可拆卸地安装有第一箱13,方便用户来从后部方向对第一箱13进行安装和拆卸,因用户操作推杆组件11主要为站立与推杆组件11的后方来进行手持进行推动洗地机1移动,因此将安装部1111设置为朝向后部呈敞口结构方便用户来对第一箱13进行便捷的安装和拆卸,同时设置第一箱13的中心位置位于推杆组件11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下侧,这样使得第一箱13的重心以及下组件111的重心更高相对更低地来靠近地拖组件10,整体上降低推杆组件11的重心,进而降低用户操作推杆组件11的强度,提升用户操作推杆组件11的轻便度。
本方案的推杆组件11设置下组件111和上组件112,来实现电源模块12与第一箱13之间的分隔式分布效果,有效的提高了推杆组件11的安全性,且设置第一箱13的重心位置可以相对更靠近地拖组件10来形成更轻便的使用效果。
本方案中,为了提升洗地机1来供给清水和收集污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本方案的地拖组件10包括清洁辊1001、污水箱1002和清水箱1003,且设置清洁辊1001、污水箱1002和清水箱1003沿地拖组件10的前部位置至地拖组件10的后部位置依次排列分布,即为清洁辊1001在地拖组件10上位于最前侧位置,污水箱1002位于清洁辊1001的后侧位置,清水箱1003又位于污水箱1002的后侧位置,这样使得清洁辊1001与污水箱1002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方便及时有效的来将清洁辊1001上产生的污水收集到污水箱1002内,污水箱1002内的污水有一定量时可以来移送到第一箱13内收集,清水箱1003与清洁辊1001的距离位置也相对更近,实现及时有效的来将清水移送到清洁辊1001上形成对清洁辊1001的清洗,可见,通过设置依次排列分布的清洁辊1001、污水箱1002和清水箱1003结构,实现有效的短距离收集污水,并将污水箱1002内收集的污水来有效的集中进行移送,同时清水箱1003的结构分布可以来有效的短距离对清洁辊1001供给清水,提升对清水的及时效果以及提升对污水的及时收集效果。
本方案的地拖组件10上针对供给清水的结构部分和收集污水的结构部分,结构分布更合理,使得地拖组件10上的整体的空间利用效率更高,且方便用户来对污水箱1002进行维护处理。
可选地,本方案的清洁辊1001设置为滚筒结构,数量设置为一个及以上,且设置为接触地面进行旋转滚动运动的结构,进而实现对地面的旋转切削洗地效果。
为了提升洗地机1对地面的清洁处理效果及实现杀菌效果,本方案的地拖组件10还包括臭氧模块1004,臭氧模块1004位于清水箱1003的后侧位置或下侧位置,使得整体的分布结构更紧凑,且有利于在较短的距离内来对臭氧进行供给,臭氧模块1004来用于提供臭氧进行杀菌处理,以便提升对地面的清洁效果,具体地,地拖组件10还包括臭氧供给件1005,臭氧供给件1005位于清水箱1003的后侧位置或下侧位置,使得整体的分布结构更紧凑,且有利于在较短的距离内来对臭氧进行移送,臭氧供给件1005主要来实现对臭氧模块1004产生的臭氧来进行移送到清水箱1003内,以便臭氧进入到清水箱1003内来形成臭氧水,其中,臭氧供给件1005与臭氧模块1004之间设置第一通道1006来构成相连通结构,且臭氧供给件1005与清水箱1003之间设置第二通道1007来构成相连通结构,实现臭氧模块1004产生的臭氧通过第一通道1006、臭氧供给件1005和第二通道1007来进入到清水箱1003内,使得清水箱1003内的清水和臭氧进行有效的混合,臭氧供给件1005来对臭氧进行有效的移送到清水箱1003内,并结合清水箱1003内结构实现臭氧能够在清水箱1003内有效的与清水进行混合形成臭氧水,同时臭氧水来对清洁辊1001、污水箱1002和第一箱13形成系统的杀菌处理效果,整体上提升洗地机1的杀菌能力。
针对对污水箱1002内的污水进行收集到第一箱13内的结构部分,本方案在下组件111上安装有污水抽吸件1114,污水抽吸件1114来提供收集污水的动力,污水抽吸件1114设置为位于安装部1111的上侧,污水抽吸件1114与第一箱13之间设置第三通道1115来构成相连通的结构以便污水抽吸件1114产生的气流的吸力能够通过第三通道1115进入到污水箱1002内进而产生负压来实现对污水箱1002内的污水进行吸取,且第一箱13与污水箱1002之间设置第四通道1016来构成相连通的结构,实现污水抽吸件1114工作时使得气流从污水箱1002内进行移动来进入第四通道1016进而进入到第一箱13内,实现将污水箱1002内的污水收集进入到第一箱13内,同时,针对结构部分设置至少第四通道1016的一部分位于清水箱1003的底部表面的下侧或设置至少第四通道1016的一部分限位固定在清水箱1003的底部表面位置上,使得第四通道1016来用于污水通过的位置结构能够更好的进行与污水箱1002、清水箱1003进行紧凑分布,且有利于污水箱1002内的污水来有效的进入到第四通道1016内,提升对污水的吸取效率,在污水箱1002内的污水进入到第四通道1016的前端位置时能够朝向清水箱1003的底部表面的下侧来进行快速的流动进入,可以有效提升对污水的吸取效率。
同时,污水抽吸件1114在对污水箱1002内的污水进行抽吸移送的结构部分,因污水箱1002起到暂时存储污水的效果,使得污水抽吸件1114污水实时的工作来移送污水,只需要污水箱1002内的污水收集到一定量的情况下才需启动污水抽吸件1114来抽吸污水,可以在污水箱1002内设置液位传感器来检测污水箱1002内的污水量,当检测到的污水量较多时才控制启动污水抽吸件1114来抽吸污水,这样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洗地机1的工作噪音问题,以及污水箱1002的结构设置,使得污水能够被预先收集来存储,这样即可无需设置大吸力的风机来对清洁辊1001进行实时的吸取,且无需来对垃圾颗粒物进行吸取收集,使得污水抽吸件1114只需要设置成一般的真空泵即可,能够满足对污水的抽吸移送即可,进而有效降低洗地机1的工作噪音。
针对对清洁辊1001进行供给清水的结构部分,本方案在地拖组件10上还安装有清水移送件1011,清水移送件1011可以设置为阀结构或泵结构,清水移送件1011与清水箱1003之间设置第五通道1012来构成相连通的结构,且清水移送件1011与清洁辊1001之间设置第六通道1013来构成与清洁辊1001的外表面呈相连通的结构,实现清水移动件来将清水箱1003内的清水进行移送到清洁辊1001上进行对清洁辊1001的清洗效果,清水箱1003内的清水在清水移送件1011的动力作用下使得清水进入到第五通道1012内,并经过清水移送件1011进入到第六通道1013内然后进入到清洁辊1001上实现清水喷淋在清洁辊1001的外表面上,以便清洁辊1001在相对干净的状态下来对地面进行清洗,其中,并设置清水移送件1011与清水箱1003相连通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清水移送件1011与清洁辊1001的外表面相连通的位置的下侧。
为了便于对清水箱1003来进行补充加清水,本方案在下组件111的前侧部表面上设置有清水对接口1112,且清水对接口1112与清水箱1003之间设置第七通道1015来构成相连通的结构,清水对接口1112主要来实现与外部的清水进行对接,主要来与外部维护站来进行对接,以便外部维护站来实现通过清水对接口1112来通过第七通道1015对清水箱1003进行补充加清水,提升用户的使用效果。
为了提升清水箱1003内清水与臭氧进行有效的充分混合,及提升对清水箱1003内的清水进行有效的移送,本方案中并设置清水移送件1011与清水箱1003相连通的位置位于臭氧供给件1005与清水箱1003相连通的位置的下侧,使得臭氧在相对上侧的位置进入到清水箱1003内充分混合,清水在相对臭氧进行混合的位置的下侧更低的位置来被移送,这样可以确保移送的主要为臭氧水而不是单独的清水,和/或,为了提升对清水箱1003内的清水进行有效的移送,本方案设置清水移送件1011与清水箱1003相连通的位置位于清水对接口1112与清水箱1003相连通的位置的下侧,实现清水箱1003内清水进入的位置与清水被移送出的位置之间形成高度落差,以便在通过清水对接口1112在相对上侧的位置来供给清水到清水箱1003内,在相对下侧的位置来通过清水移送件1011对清水进移送到清洁辊1001上,整体上有利于对清水进行补充和移送。
针对污水箱1002收集清洁辊1001上的污水的结构部分,本方案的地拖组件10还包括集刮件1014,集刮件1014设置为位于污水箱1002的前侧且位于清洁辊1001的中心位置的上侧,同时集刮件1014的下端设置为与清洁辊1001的外表面呈相接触的结构,以便当清洁辊1001在旋转滚动的过程中会与集刮件1014的下端来形成持续的刮擦挤压效果,进而将清洁辊1001上的污水进行刮擦挤压出来,因集刮件1014位于污水箱1002的前侧会使得挤压出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朝向污水箱1002方向流动进而进入到污水箱1002内收集,可以设置清洁辊1001的旋转滚动方向为从污水箱1002方向朝向集刮件1014方向进行旋转滚动,以便实现清洁辊1001与集刮件1014之间来挤压进行收集污水的效果,污水箱1002上靠近清洁辊1001的一侧设置集污通道,集污通道将集刮件1014、清洁辊1001的外表面与污水箱1002之间形成相连通来用于污水流动收集的结构,即可实现将清洁辊1001上的污水在被挤压出后在重力作用下沿集污通道流动来进入到污水箱1002内收集;本方案中,在集刮件1014上设置有进液口10141且进液口10141设置为通过第六通道1013来与清水移送件1011呈相连通结构,实现清水移送件1011来将清水箱1003内的清水移送到集刮件1014上,集刮件1014内的清水朝向清洁辊1001的外表面来形成冲淋清洗的效果,使得集刮件1014不仅起到刮擦挤压出污水的效果,还起到来对清洁辊1001进行冲淋清洗的效果,实现一边清洗以便挤压出污水的效果,整体上提升对清洁辊1001的清洗效果,且结构更简单。
为了进一步提升将清水供给到清洁辊1001上的效果,本方案在集刮件1014上设置有导液槽10142,导液槽10142设置为沿清洁辊1001的长度方向呈延伸伸出的结构,导液槽10142起到集聚清水和引导清水的效果,清水移送件1011通过第六通道1013将清水移送到集刮件1014上的导液槽10142内,导液槽10142的结构引导清水沿清洁辊1001的长度方向流动来形成分散效果,同时导液槽10142内集聚一定量的清水,在导液槽10142的后侧设置有出液槽10143,当导液槽10142内的清水被集聚满后,导液槽10142内的清水会流动进入到出液槽10143内,出液槽10143上设置有多个与清洁辊1001的外表面呈相连通结构的出液口101431,多个出液口101431主要沿清洁辊1001的长度方向来呈间隔并列分布结构,使得清水在出液槽10143内并通过出液口101431向下流出形成对清洁辊1001的冲淋清洗效果,实现将清水箱1003内的清水有效的供给到清洁辊1001上来进行对清洁辊1001清洗;为了提升对清洁辊1001的冲淋清洗效果,本方案设置导液槽10142的容积大于出液槽10143的容积和/或设置导液槽10142的底面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出液槽10143的底面的下侧,这样使得导液槽10142内可以蓄积相对出液槽10143内更多的清水,清水在导液槽10142内蓄积能够形成一定的压力,在清水持续被供给到导液槽10142内的结构下,清水在导液槽10142内集聚并形成一定的压力来进入到出液槽10143内,同时形成喷涌效果来对清洁辊1001进行清洗,可以有效的提升清水对清洁辊1001的冲淋清洗效果。
可选地,设置导液槽10142的容积为出液槽10143的容积的两倍以上,可以有效提升清水对清洁辊1001的冲淋清洗效果。
其中,针对污水箱1002来收集污水的结构部分,主要为清洁辊1001在旋转滚动运动的过程中,会形成与集刮件1014的刮擦挤压效果,进而使得清洁辊1001上的污水被挤压出并在重力的作用下进入到污水箱1002内收集,同时清洁辊1001在旋转滚动的过程中会将部分垃圾颗粒物甩动或刮擦进入到污水箱1002内盛放,实现污水箱1002来对污水和垃圾颗粒物进行暂时的收集效果,无需设置大吸力的风机来实时地对清洁辊1001上的污水进行抽吸,有效降低洗地机1工作的噪音。
为了进一步降低污水箱1002内的污水在移送到第一箱13的过程中存在的堵塞问题,可以在污水箱1002内设置过滤件,过滤件来实现对污水和垃圾颗粒物进行分离,使得污水在被过滤后来被移送到第一箱13内,可以有效的防止污水在被收集到第一箱13的过程中出现堵塞的问题,实现污水过滤前置的效果,提升洗地机1工作的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用户对第一箱13的维护处理,本方案在下组件111的前侧部表面上设置有污水对接口1113,将污水对接口1113设置在下组件111的前侧部表面上方便用户来通过推杆组件11推动地拖组件10在前进的移动过程中来进行与外部维护站的对接,无需用户来将洗地机1进行提起进行放置停靠,提升用户操作洗地机1来进行对接的便捷性和轻便性,其中,污水对接口1113与第一箱13之间设置第八通道1116来构成相连通的结构,第八通道1116设置为由下组件111的下部朝向上部呈延伸分布结构使得污水对接口1113与第一箱13相连通的位置位于第一箱13的上部位置的侧部面或顶部面上,通过将第八通道1116设置为朝向上部延伸的结构,使得污水对接口1113能够相对的位于下组件111下部位置的前侧部表面上,以便实现低重心的对接效果,防止出现过大的对接偏差导致对接可靠性降低,第八通道1116的上部来形成与第一箱13进行相连通,使得第八通道1116上无需设置开闭结构,使得第八通道1116始终处于可通过的结构下第一箱13内的污水也不会外溢出,实现只有在外部移送力的作用下才会使得第一箱13内的污水能够进入到第八通道1116内进而通过污水对接口1113来向外部维护站进行对接排出,实现外部维护站来集中收集第一箱13内的污水,用户无需频繁来对第一箱13进行维护,其中,针对第一箱13内污水进入到第八通道1116内的结构部分,在第一箱13内设置有第九通道1117,第九通道1117的上端延伸来构成与第八通道1116相连通,第九通道1117的下端靠近第一箱13的内底面并呈相连通结构,实现当在外力作用时第一箱13内的污水可以通过第九通道1117来进入到第八通道1116内,进而通过污水对接口1113向外部排出,第九通道1117主要用于第一箱13内的污水进入来进行排出,第九通道1117的下端靠近第一箱13的内部底面可以用于第一箱13内的污水进行有效的进入,防止第一箱13内残留过多的污水,第九通道1117的上端延伸来穿透第一箱13的上部顶端面或上部侧部面来与第八通道1116进行对接,当第一箱13安装在位时可以形成第八通道1116与第九通道1117直接或间接的来形成相连通的结构,以便第一箱13内的污水通过第九通道1117、第八通道1116和污水对接口1113来与外部维护站进行对接进行排出收集,使得整体结构简单,污水对接口1113与第一箱13之间无需设置开闭的阀结构,可以有效的防止出现阀结构导致的堵塞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升洗地机1在地面上移动的稳定性,推杆组件11带动地拖组件10在地面上移动的稳定性,本方案在地拖组件10的底部位置上安装有两个及以上的第一轮1009且第一轮1009均位于清水箱1003的后侧并设置相邻两个第一轮1009为沿清洁辊1001的长度方向呈间隔并列分布结构,两个及以上的第一轮1009来位于清水箱1003的后侧形成对地拖组件10和推杆组件11的支撑,有利于防止推杆组件11倾斜时导致带动地拖组件10呈倾斜而无法对地面进行清洁的问题发生,同时有利于操作推杆组件11时大部分的重力集中来形成在第一轮1009的支撑承压,防止洗地机1的重力集中在清洁辊1001上导致地拖组件10对地面清洁处理效果差的问题出现,有利于提升移动的稳定性和清洁辊1001工作的稳定性;同时,为了防止清洁辊1001受到过大的重力,本方案在地拖组件10的底部位置上还安装有两个及以上的第二轮1010且第二轮1010设置为位于清水箱1003的前侧并位于污水箱1002沿竖直方向在地拖组件10的底部位置上形成的投影覆盖区域内,以及设置相邻两个第二轮1010为沿清洁辊1001的长度方向呈间隔并列分布结构,两个及以上的第二轮1010主要来对污水箱1002的底部对应区域位置形成支撑,防止洗地机1的重力过度集中在清洁辊1001上,使得清洁辊1001与地面之间可以保持较为恒定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清洁辊1001进行旋转滚动的稳定性。
可选地,多个第一轮1009为呈左右并列分布且呈间隔并列分布布置的结构,多个第二轮1010也设置为呈左右并列分布且呈间隔并列分布布置的结构,有利于来对地拖组件10形成稳定的支撑效果,防止洗地机1的重力过度集中在清洁辊1001上导致清洁辊1001的工作稳定性降低。
可选地,设置第一轮1009的外径大于第二轮1010的外径,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地拖组件10在地面上移动的稳定性。
本方案中,为了进一步提升用户来进行维护的便捷性,本方案的地拖组件10包括上壳体1008,上壳体1008上设置有包覆部10081和避开部10082,包覆部10081设置为位于清水箱1003的上侧且对清水箱1003的上表面形成包覆结构并构成为地拖组件1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包覆部10081来形成将清水箱1003包覆在上壳体1008内来防止用户对清水箱1003进行拆卸,使得上壳体1008的结构更简单,且可以有效避免清水箱1003漏放的问题,同时,避开部10082设置为呈通口结构来用于污水箱1002的通过并使得污水箱1002的上表面呈外露结构来构成为地拖组件1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避开部10082主要用于污水箱1002的安装和拆卸下进行通过的结构,并使得污水箱1002的上部表面来构成为地拖组件10的上部表面,方便用户来对污水箱1002进行直接安装和拆卸,进而方便用户来对污水箱1002进行维护处理。
可选地,还可以在包覆部10081上设置一加水口,可以方便用户来对清水箱1003进行补充加清水,或者来进行补充加清洁剂。
可见,本方案的整体结构可以实现对地拖组件10的有效支撑,实现地拖组件10在地面上进行稳定的移动,同时污水箱1002、第一箱13的结构方便用户来倾倒维护处理,同时还可以实现洗地机1在前进的方向上来与外部维护站进行对接来进行维护处理,方便用户操作洗地机1来进行对接维护进行清水的补充和污水的排出。
工作原理:本方案的洗地机1包括地拖组件10和推杆组件11,用户通过操作推杆组件11来实现带动地拖组件10在地面上移动来实现洗地清洁效果,地拖组件10包括清洁辊1001、污水箱1002和清水箱1003,通过对清洁辊1001、污水箱1002和清水箱1003的依次排列分布来实现有效的短距离收集污水,并将污水箱1002内收集的污水来有效的集中进行移送到第一箱13内,无需来实时地通过大吸力风机来对清洁辊1001的污水进行吸取,同时清水箱1003来有效的短距离对清洁辊1001供给清水,实现对清水的及时供给以及对污水的及时收集,且地拖组件10的整体结构简单,布局更合理,推杆组件11通过将电源模块12与第一箱13分别安装在上组件112和下组件111上,实现电源模块12与第一箱13之间的分隔式分布结构,提升推杆组件11的安全性,同时洗地机1的整体结构更方便用户来操作使用,确保第一箱13的重心能够相对较低来更加靠近地拖组件10上,有效降低用户操作洗地机1的强度,提供了更轻便使用的效果,洗地机1的整体结构布局更简单,方便用户来进行使用维护。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洗地机,包括地拖组件和推杆组件,其特征在于:设置推杆组件的下端与地拖组件的后端呈可旋转地相连结构来使得推杆组件至少可朝向后部方向进行旋转运动;
推杆组件包括下组件、上组件和连接杆,下组件和上组件设置为分别与连接杆呈可拆卸相连的安装结构;
上组件位于推杆组件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上侧且上组件内安装有电源模块,电源模块的长度方向位置设置为沿上组件的长度方向位置进行分布布置;
下组件上设置有安装部且安装部设置为朝向后部方向呈敞口结构,安装部内可拆卸地安装有第一箱,设置第一箱的中心位置位于推杆组件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下侧;
地拖组件包括清洁辊、污水箱和清水箱,且设置清洁辊、污水箱和清水箱沿地拖组件的前部位置至地拖组件的后部位置依次排列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地机,其特征在于:地拖组件还包括臭氧模块,臭氧模块位于清水箱的后侧位置或下侧位置;
地拖组件还包括臭氧供给件,臭氧供给件位于清水箱的后侧位置或下侧位置,臭氧供给件与臭氧模块之间设置第一通道来构成相连通结构,且臭氧供给件与清水箱之间设置第二通道来构成相连通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洗地机,其特征在于:下组件上安装有污水抽吸件,污水抽吸件设置为位于安装部的上侧,污水抽吸件与第一箱之间设置第三通道来构成相连通的结构,且第一箱与污水箱之间设置第四通道来构成相连通的结构;
设置至少第四通道的一部分位于清水箱的底部表面的下侧或设置至少第四通道的一部分限位固定在清水箱的底部表面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洗地机,其特征在于:地拖组件上还安装有清水移送件,清水移送件与清水箱之间设置第五通道来构成相连通的结构,且清水移送件与清洁辊之间设置第六通道来构成与清洁辊的外表面呈相连通的结构;
并设置清水移送件与清水箱相连通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清水移送件与清洁辊的外表面相连通的位置的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洗地机,其特征在于:下组件的前侧部表面上设置有清水对接口,且清水对接口与清水箱之间设置第七通道来构成相连通的结构;
并设置清水移送件与清水箱相连通的位置位于臭氧供给件与清水箱相连通的位置的下侧和/或位于清水对接口与清水箱相连通的位置的下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洗地机,其特征在于:地拖组件还包括集刮件,集刮件设置为位于污水箱的前侧且位于清洁辊的中心位置的上侧;
集刮件的下端设置为与清洁辊的外表面呈相接触的结构;
集刮件上设置有进液口且进液口设置为通过第六通道来与清水移送件呈相连通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洗地机,其特征在于:集刮件上设置有导液槽,导液槽设置为沿清洁辊的长度方向呈延伸伸出的结构,导液槽的后侧设置有出液槽,出液槽上设置有多个与清洁辊的外表面呈相连通结构的出液口;
设置导液槽的容积大于出液槽的容积和/或设置导液槽的底面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出液槽的底面的下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洗地机,其特征在于:下组件的前侧部表面上设置有污水对接口,污水对接口与第一箱之间设置第八通道来构成相连通的结构,第八通道设置为由下组件的下部朝向上部呈延伸分布结构使得污水对接口与第一箱相连通的位置位于第一箱的上部位置的侧部面或顶部面上;
且第一箱内设置有第九通道,第九通道的上端延伸来构成与第八通道相连通,第九通道的下端靠近第一箱的内底面并呈相连通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洗地机,其特征在于:地拖组件的底部位置上安装有两个及以上的第一轮且第一轮均位于清水箱的后侧并设置相邻两个第一轮为沿清洁辊的长度方向呈间隔并列分布结构;
地拖组件的底部位置上还安装有两个及以上的第二轮且第二轮设置为位于清水箱的前侧并位于污水箱沿竖直方向在地拖组件的底部位置上形成的投影覆盖区域内,以及设置相邻两个第二轮为沿清洁辊的长度方向呈间隔并列分布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洗地机,其特征在于:地拖组件包括上壳体,上壳体上设置有包覆部和避开部,包覆部设置为位于清水箱的上侧且对清水箱的上表面形成包覆结构并构成为地拖组件的上表面的一部分,避开部设置为呈通口结构来用于污水箱的通过并使得污水箱的上表面呈外露结构来构成为地拖组件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CN202220594354.3U 2022-03-18 2022-03-18 洗地机 Active CN2174476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94354.3U CN217447618U (zh) 2022-03-18 2022-03-18 洗地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94354.3U CN217447618U (zh) 2022-03-18 2022-03-18 洗地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47618U true CN217447618U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65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94354.3U Active CN217447618U (zh) 2022-03-18 2022-03-18 洗地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476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749048U (zh) 一种清洗基座
CN112006618A (zh) 一种清洁机器人的清洗站
US5535476A (en) Mobile automatic floor cleaner
CN112006615A (zh) 一种清洁机器人的集成站
CN112006614A (zh) 一种智能清洁机器人的集成站
CN113796791B (zh) 表面清洁设备
CN212591932U (zh) 一种清洁机器人的集成站
CN217447618U (zh) 洗地机
CN211961939U (zh) 滚筒组件及拖地机器人
CN216776911U (zh) 拖地机系统
CN216020834U (zh) 一种清洁效果好的表面清洁机
CN215838726U (zh) 清洁机构及清洁机器人
CN114668336A (zh) 一种双清洁辊扫拖一体机器人及冲洗基座
CN115517579A (zh) 一种双辊扫拖一体机器人及冲洗基座
CN112450811A (zh) 一种履带式拖地机器人
CN212591954U (zh) 一种清洁机器人的清洗站
CN216569802U (zh) 手持清洁机
CN217429899U (zh) 一种拖地机系统
CN216317391U (zh) 基站系统
CN220608249U (zh) 清洁装置
CN114788667B (zh) 拖布自动净化装置和拖地机
CN215838804U (zh) 一种清洁机系统
CN215959666U (zh) 一种清洁设备
CN214972693U (zh) 一种湿式除尘器的刮泥装置
CN218220114U (zh) 洗地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Floor scrubber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920

Pledgee: Shandong Qufu Rural Commercial Bank Co.,Ltd.

Pledgor: QUFU SINODO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4980002735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