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44738U - 电连接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44738U
CN217444738U CN202220471576.6U CN202220471576U CN217444738U CN 217444738 U CN217444738 U CN 217444738U CN 202220471576 U CN202220471576 U CN 202220471576U CN 217444738 U CN217444738 U CN 2174447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nector
terminals
fac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7157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志立
张文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Yid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Yid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Yid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Yid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7157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447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447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447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组合及其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电连接组合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组件,第一端子组件包括两个第一端子、一绝缘块以及一第一屏蔽壳,每个第一端子包括一接触部;一第二连接器,包括与第一端子组件对接的第二端子组件,第二端子组件包括两个第二端子以及一第二屏蔽壳,第二屏蔽壳具有第一接触指部;绝缘块的支撑部包括支撑肋和让位槽,支撑肋朝向第一屏蔽壳的内壁凸出,当对接完成后,支撑部抵接第一接触部,第一接触指部接触第一屏蔽壳的内壁且位于让位槽。如此能避免接触部产生弹性疲乏,能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对第二屏蔽壳的让位,不影响第一屏蔽壳和第二屏蔽壳之间的接触且有利于小型化设计。

Description

电连接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组合及其电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在有限空间内为端子的接触部提供支撑力且屏蔽效果佳的电连接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习知的电连接组合,包括相对接的一第一连接器和一第二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多个信号端子,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用以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部相接触,当让所述电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完成后,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对接部之间存在相互抵接力,以相互抵压对方实现稳定接触。为了避免所述接触部被所述对接部压接而过度形变无法恢复,通常在固定所述信号端子的绝缘块上设置支撑结构,以在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对接部接触后,为所述接触部提供支撑力,避免所述接触损坏。为了对所述信号端子屏蔽干扰信号,往往需要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屏蔽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屏蔽结构相连通,形成整体的接地结构后更好地屏蔽干扰信号,尤其对于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接触部,更是需要屏蔽结构在其周围进行信号屏蔽。
为了避免所述支撑结构的设置抵撞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屏蔽结构,一种方式是缩短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屏蔽结构,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屏蔽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屏蔽结构在较短的路径中接触,但这不利于两者之间的稳定接触,容易有效所述电连接组合的接地屏蔽效果;另一种方式是将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屏蔽结构远离所述支撑结构,例如将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屏蔽结构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屏蔽结构外侧,使得所述支撑结构不会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屏蔽结构相抵撞,但是这需增加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体积来容纳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屏蔽结构,不利于电连接组合的小型化设计,同时可能会导致形成整体的接地结构与所述信号端子的距离较远,所述电连接组合的屏蔽效果容易受到影响。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组合及其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组合及其电连接器,能通过所述支撑部的支撑肋为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提供支撑力,避免所述接触部产生弹性疲乏;且所述第二屏蔽壳能进入到所述第一屏蔽壳内,利用所述支撑部原本体积所形成的所述让位槽来为所述第一接触指部让位,能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对所述第二屏蔽壳的让位,无需缩短所述第二屏蔽壳的长度,也无需所述第二屏蔽壳设在所述第一屏蔽壳外部,不影响所述第一屏蔽壳和所述第二屏蔽壳之间的接触且有利于所述电连接组合及其电连接器的小型化设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组合,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端子组件,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包括两个第一端子、固定两个所述第一端子的一绝缘块、以及围设在所述绝缘块和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外侧的一第一屏蔽壳,每个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接触部、一导接部以及连接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导接部的一中间部,所述绝缘块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中间部;一第二连接器,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沿第一方向相对接,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对接的至少一个第二端子组件,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包括两个第二端子以及包覆在两个所述第二端子外侧的一第二屏蔽壳,所述第二屏蔽壳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接触指部;其中,所述绝缘块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一支撑肋以及与所述支撑肋相邻设置的至少一个让位槽,所述支撑肋朝向所述第一屏蔽壳的内壁凸出,当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对接完成后,所述第一屏蔽壳收容所述第二屏蔽壳,所述支撑部抵接所述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指部接触所述第一屏蔽壳的内壁且位于所述让位槽。
进一步的,所述接触部具有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用以和所述第二端子相接触,所述第一屏蔽壳具有和所述第一面沿所述第三方向相面对的一侧壁;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完成后,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一接触指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相面对,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一屏蔽壳的所述侧壁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一接触指部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第二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屏蔽壳还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接触指部,所述第一端子组件的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并排设置,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完成后,所述第二接触指部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的一侧且接触于所述第一屏蔽壳的内壁,所述第二接触指部和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接触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重叠。
进一步的,所述接触部的两个不同表面分别和对应的所述第一接触指部和所述第二接触指部相面对,定义所述第一屏蔽壳和所述第一接触指部相接触的位置为第一位置,定义所述第一屏蔽壳和所述第二接触指部相接触的位置为第二位置,定义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相接触的位置为第三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以及所述第三位置大致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平面和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设有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对应的两个让位槽,所述支撑肋位于两个所述让位槽之间,所述第二屏蔽壳设有分别和两个所述让位槽对应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接触指部;所述第一端子组件的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并列排布,所述绝缘块还设有分别位于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的两个凹槽,每一所述接触部的局部显露于对应一个所述凹槽,每个所述让位槽沿所述第二方向与对应一个所述凹槽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接触部具有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用以和所述第二端子相接触,所述支撑肋沿所述第三方向位于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一屏蔽壳的内壁之间,所述支撑部还包括附设于两个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第一面的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短于所述支撑肋沿第一方向的长度。
为了达到类似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另一个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以沿第一方向和一对接连接器相对接,所述电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端子组件,所述端子组件包括两个第一端子、固定两个所述第一端子的一绝缘块、以及围设在所述绝缘块和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外侧的一屏蔽壳,每个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接触部、一导接部以及连接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导接部的一中间部,所述绝缘块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接触部,所述支撑部包括一支撑肋以及与所述支撑肋相邻设置的至少一个让位槽;其中,所述屏蔽壳用以收容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屏蔽结构,所述支撑肋朝向所述屏蔽壳的内壁凸出,所述让位槽用以让位从所述屏蔽结构延伸并接触于所述屏蔽壳内壁的第一接触指部。
进一步的,所述屏蔽壳还用以接触从所述屏蔽结构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接触指部,所述接触部的两个不同表面用以分别和对应的所述第一接触指部和所述第二接触指部相面对,所述屏蔽壳具有用以和所述第一接触指部相接触的第一位置、用以和所述第二接触指部相接触的第二位置,定义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具有用以和所述对接连接器的第二端子相接触的第三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以及所述第三位置大致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平面和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设有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对应的两个让位槽,所述支撑肋位于两个所述让位槽之间,所述端子组件的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并列排布,所述绝缘块还设有分别位于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的两个凹槽,每一所述接触部的局部显露于对应一个所述凹槽,每个所述让位槽沿所述第二方向与对应一个所述凹槽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接触部具有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第二端子相接触,所述屏蔽壳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一面相面对的一侧壁;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完成后,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一接触指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相面对,所述第一面和所述屏蔽壳的所述侧壁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一接触指部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第二距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组合及其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支撑肋朝向第一屏蔽壳的内壁凸出,使得当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对接完成后,所述第一屏蔽壳能限制所述支撑肋的移动,使得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压接到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时,所述支撑肋为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提供支撑力,避免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产生弹性疲乏,避免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过度弯曲且确保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之间稳定接触;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触指部接触所述第一屏蔽壳的内壁,相比于直接在所述第一屏蔽壳或所述第二屏蔽壳的侧壁形成接触凸点,本实用新型能借助所述第一接触指部的弹性形变让所述第一屏蔽壳和所述第二屏蔽壳之间保持接触;同时,所述第一接触指部位于所述让位槽,能利用所述支撑部原本体积所形成的所述让位槽来为所述第一接触指部让位,能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对所述第二屏蔽壳的让位,避免了所述支撑部的设置妨碍了所述第二屏蔽壳进入所述第一屏蔽壳。由此,无需缩短所述第二屏蔽壳的长度,也无需所述第二屏蔽壳设在所述第一屏蔽壳外部,不影响所述第一屏蔽壳和所述第二屏蔽壳之间的接触且有利于所述电连接组合及其电连接器的小型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组合中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未对接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器的局部拆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一电性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连接器的局部拆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二电性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一端子组件和一个第二端子组件的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一端子组件和一个第二端子组件的对接后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一端子组件和一个第二端子组件的未对接时且隐藏第一屏蔽壳后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一端子组件和一个第二端子组件的对接后且隐藏第一屏蔽壳后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一端子组件和一个第二端子组件对接后沿第二方向观察的平面;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一端子组件和一个第二端子组件对接后在第一位置处被垂直于第一方向的一平面剖切的立体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一端子组件隐藏了第一屏蔽壳后沿第三方向观察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532019180000051
Figure BDA000353201918000006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更加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附图中的三维坐标轴中的X轴定义为第一方向,Z轴定义为第二方向,Y轴定义为第三方向,X轴、Y轴和Z轴之间两两相互垂直。
请参阅图1至图3,此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组合,其包括沿第一方向X相对接的一第一连接器100和一第二连接器200。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包括沿第三方向Y排布的多个第一电性模组2和收容固定多个所述第一电性模组2的第一绝缘外壳1,每一个所述第一电性模组2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3和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的多个第一传输模块4,多个所述第一传输模块4沿着第一方向X的第一排和第二排,且所述第一排和所述第二排沿第三方向Y相邻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沿第二方向Z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弹性臂,通过所述弹性臂实现所述第一电性模组2与所述第一绝缘外壳1相互固定,且通过按压所述弹性臂能让所述第一电性模组2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灵活取出,便于灵活更换所述第一电性模组2。所述第一电性模组2还包括两个第一导接片43,以分别连接第一排的所述第一传输模块4和所述第二排的所述第一传输模块4。第一排和第二排的所述第一传输模块4的所述第一电缆组件42还进一步通过第一绝缘材料44固定到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所述第一绝缘材料44可以为热熔胶。
请参阅图2和图3,针对每一个所述第一传输模块4,所述第一传输模块4包括一第一端子组件41和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1相连接的一第一电缆组件42,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1包括两个第一端子411、固定两个所述第一端子411的一第一绝缘块412、围设在所述第一绝缘块412和两个所述第一端子411外侧的一第一屏蔽壳4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壳413设有四个侧壁4131,以为所述第一端子411提供良好的信号屏蔽;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壳413的侧壁4131数量可以设为其它,例如三个或两个等,在此不作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器100为线缆连接器,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1和所述第一电缆组件42相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可以是板端连接器,则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1可以直接和电路板相连接,在此并不限定。本实施例中,位于第一排的所述第一传输模块4的所述第一屏蔽壳413和一个所述第一导接片43电性连接在一起,位于第二排的所述第一传输模块4的所述第一屏蔽壳413和另一个所述第一导接片43电性连接在一起,从而将同一排的所述第一屏蔽壳413连通成整体的接地结构,让所述第一导接片43和多个所述第一屏蔽壳413的电势相等,改善所述第一连接器100的接地屏蔽效果。
请参阅图6,每个所述第一端子411包括一第一接触部4111、一第一导接部4115和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和所述第一导接部4115的一第一中间部4114。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用以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相对接,所述第一导接部4115用以和所述第一电缆组件42相连接,所述第一绝缘块412固定于所述第一中间部4114。所述第一绝缘块412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的一支撑部4121,以支撑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
请参阅图4至图6,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包括沿第三方向Y排布的多个第二电性模组6和收容固定多个所述第二电性模组6的第二绝缘外壳5,每一个所述第二电性模组6包括一第二绝缘本体7和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7的多个第二传输模块8,多个所述第二传输模块8成两排设置。所述第二电性模组6还包括两个第二导接片83,以分别连接两排的所述第二传输模块8。与所述第一传输模块4类似的,针对每一个所述第二传输模块8,所述第二传输模块8包括一第二端子组件81和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件81相连接的一第二电缆组件82,所述第二端子组件81包括两个第二端子811、固定两个所述第二端子811的一第二绝缘块812、围设在所述第二绝缘块812和两个所述第二端子811外侧的一第二屏蔽壳813,两个所述第二导接片83分别连接两排的所述第二屏蔽壳813。每个所述第二端子811包括一第二接触部8111、一第二导接部8113和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8111和所述第二导接部8113的一第二中间部8112,所述第二绝缘块812固定于所述第二中间部8112,所述第二导接部8113用以和所述第二电缆组件82相连接。两排的所述第二传输模块8的所述第二电缆组件82还进一步通过第二绝缘材料84固定到所述第二绝缘本体7,所述第二绝缘材料84可以为热熔胶。所述第二屏蔽壳813具有包覆所述第二端子811的主体部8131以及自所述主体部8131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的两个第一接触指部813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屏蔽壳813所包含的第一接触指部8132还可以是一个或大于两个,在此不作限定。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有一部分结构相类似,相类似的结构所达到的作用也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7和图10,当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对接完成后,每个所述第一电性模组2和对应一个所述第二电性模组6相对接,每一个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1和对应一个所述第二端子组件81相对接,每个所述第一端子411的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和对应一个所述第二端子811的所述第二接触部8111相接触,所述第一屏蔽壳413收容并接触所述第二屏蔽壳813,所述第二屏蔽壳813的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接触所述第一屏蔽壳413的内壁。
请参阅图6、图8和图9,所述支撑部4121具有一支撑肋41211和与所述支撑肋41211相邻设置的两个让位槽41212,所述支撑肋41211为两个所述让位槽41212之间。当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1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件81对接完成后,所述支撑部4121抵接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所述支撑肋41211朝向所述第一屏蔽壳413的内壁凸出,从而所述第一屏蔽壳413能限制所述支撑肋41211的移动,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8111压接到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时,所述支撑肋41211为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提供支撑力,避免所述接触部产生弹性疲乏,避免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过度弯曲且确保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8111之间稳定接触。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接触所述第一屏蔽壳413的内壁,相比于直接在所述第一屏蔽壳413或所述第二屏蔽壳813的侧壁4131形成接触凸点,本实用新型能借助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的弹性形变让所述第一屏蔽壳413和所述第二屏蔽壳813之间保持接触;且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位于所述让位槽41212,利用所述支撑部4121原本体积所形成的所述让位槽41212来为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让位,能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对所述第二屏蔽壳813的让位,避免了所述支撑部4121的设置妨碍了所述第二屏蔽壳813进入所述第一屏蔽壳413。由此,无需缩短所述第二屏蔽壳813的长度,也无需所述第二屏蔽壳813设在所述第一屏蔽壳413外部,不影响所述第一屏蔽壳413和所述第二屏蔽壳813之间的接触且有利于所述电连接组合及其电连接器的小型化设计。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具有沿垂直于所述第三方向Y相对设置的第一面4112和第二面4113,所述第一面4112用以和所述第二端子811相接触,所述第二面4113被所述支撑肋41211支撑并沿所述第三方向Y和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相面对。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支撑肋41211可以和所述第一屏蔽壳413的内壁直接抵接接触;也可以和所述第一屏蔽壳413的内壁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以避免所述支撑肋41211或所述第一屏蔽壳413的尺寸存在误差时妨碍所述第一绝缘块412装入所述第一屏蔽壳413内,间隙的大小可以根据支撑肋41211抵接到所述第一屏蔽壳413的内壁的难易程度、以及第一绝缘块412和第一屏蔽壳413的加工误差综合考虑设置,整体不影响对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进行支撑即可。可以理解的,因所述支撑肋41211朝向所述第一屏蔽壳413的内壁凸出,使得所述支撑肋41211的移动被所述第一屏蔽壳413的内壁限制,便能在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受到朝向所述支撑部4121的较大的抵接力时,所述支撑肋41211可以抵在所述第一屏蔽壳413的内壁,进而所述支撑部4121能向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提供较大的支撑力。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的每一个位于两个所述让位槽41212的对应一个内,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让位槽41212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大于两个。进一步的,定义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的一中心线L,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所述中心线L对称设置,两个所述让位槽41212关于所述中心线L对称设置。相比于所述支撑部4121的所述让位槽41212并不沿中心线L对称设置,本实施例能让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周围的介质材料对称,避免引起两个所述第一端子411之间的阻抗不匹配,减少所述支撑部4121的结构设置对两个所述第一端子411的信号传输产生的不良影响。进一步的,所述让位槽41212未沿所述第三方向Y显露出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使得所述支撑部4121的一部分材料沿所述第三方向Y位于所述让位槽41212和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之间,具体的,所述支撑部4121的一部分材料沿所述第三方向Y位于所述让位槽41212和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的所述第二面4113之间。由此,能限制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朝向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移动,避免所述第一端子411因和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接触而被短路。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4121的一部分还沿所述第二方向Z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之间,能够间隔开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避免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被外力挤压而变形靠拢。
请参阅图12,所述第一绝缘块412还设有分别位于沿所述第二方向Z的两侧的两个凹槽41214,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的局部显露于对应一个所述凹槽41214,每个所述让位槽41212沿所述第二方向Z与对应一个所述凹槽41214相连通。由此,当在所述第一端子411上注塑所述第一绝缘块412时,有利于模具在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设置定位点,减少所述第一端子411在注塑所述第一绝缘块412时发生偏移;且所述凹槽41214和所述让位槽41212连通,能允许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在第二方向Z上的位置或宽度尺寸有一定误差,避免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抵撞到所述让位槽41212的侧壁4131,而且还能便于形成所述让位槽41212的模具进行脱模。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的侧边朝向所述凹槽41214的方位超过所述让位槽41212与所述凹槽41214之间的分界线。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沿第二方向Z的宽度可以大于所述让位槽41212沿所述第二方向Z的宽度。
请参阅图10,所述第一屏蔽壳413具有和所述第一面4112沿所述第三方向Y相面对的一侧壁4131,当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对接完成后,所述第二面4113和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沿所述第三方向Y相面对,定义所述第一面4112和所述第一屏蔽壳413的侧壁4131沿所述第三方向Y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定义所述第二面4113和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沿所述第三方向Y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所述第一距离D1大于所述第二距离D2。由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越靠近地,则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的容抗越高,特性阻抗越低。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面4112和第二端子811接触,会因叠加了第二端子811的厚度而使得第一面4112的阻抗较低。本实施例通过第一距离D1大于第二距离D2,使得第二面4113能相对靠近地,降低所述第二面4113的阻抗,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的第一面4112和第二面4113的阻抗能相对均匀,利于信号传输;尤其在传输高频信号时,电流越是趋于表面传输,第一面4112和第二面4113的阻抗均匀能减少信号反射。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肋41211沿所述第三方向Y位于所述第二面4113和所述第一屏蔽壳413的内壁之间,所述支撑部4121还包括附设于两个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第一面4112的一延伸部41213,所述延伸部41213沿所述第一方向X的长度短于所述支撑肋41211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由此,通过所述延伸部41213能避免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朝所述延伸部41213的方向被过度弯曲,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的过度弹性形变,降低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损坏的风险;且所述延伸部41213比较短,能为所述第二端子811的第二接触部8111提供一定的让位空间,避免因所述第一端子411或所述第二端子811的长度误差而导致所述第二接触部8111抵撞到所述第一绝缘块412。
请参阅图6、图8和图10,所述第二屏蔽壳813还具有自所述主体部8131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的两个第二接触指部8133,本实施例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指部8133分别从所述第一屏蔽壳413的沿所述第二方向Z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4131延伸形成,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壳413的所述第二接触指部8133的数量以及延伸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在此不作限定。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1的两个所述第一端子411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Z并排设置,当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对接完成后,所述第二接触指部8133位于所述第一端子411的一侧且接触于所述第一屏蔽壳413的内壁,所述第二接触指部8133和所述第一端子411的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沿所述第二方向Z的投影重叠。由此,通过增加所述第二接触指部8133能增加所述第一屏蔽壳413和所述第二屏蔽壳813之间的接触位置,增加接地回路,便于干扰信号快速导通出去,提高接地效率;且所述第二接触指部8133能减小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到地的距离,调节所述第一端子411的电容效应,改善所述第一端子411的特性阻抗。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的两个不同表面分别和对应的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和所述第二接触指部8133相面对,定义所述第一屏蔽壳413和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相接触的位置为第一位置P1,定义所述第一屏蔽壳413和所述第二接触指部8133相接触的位置为第二位置P2,定义所述第一端子411和第二端子811相接触的位置为第三位置P3,其中,所述第一位置P1、所述第二位置P2以及所述第三位置P3大致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平面和所述第一方向X垂直。所述第三位置P3周边的电磁场密度会相对较大,第三位置P3周边容易受到的干扰影响,本实施例的第一位置P1至第三位置P3大致设置在同一平面,使得所述第一位置P1、第二位置P2之间的传输路径也能相对缩短,从而连通形成较短的屏蔽封闭路径,且所述第三位置P3与第一位置P1、第二位置P2的距离能相对缩短,有利于更加快速地吸收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周边的干扰信号,更快速地将所述第一屏蔽壳413、所述第二屏蔽壳813接收到的干扰信号导通出去。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的宽边和对应的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相面对,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的窄边和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指部8133相面对,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第二接触指部8133所面对的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的各表面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在此不作限定。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加工误差的存在,“大致在同一平面上”是允许加工误差的存在,三个位置能近似于在同一平面上,并不是限定完全精准地在同一平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沿所述第一方向X直线延伸且形成有用以和所述第一屏蔽壳413接触的接触凸点;所述第二接触部8111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且其尾部朝向所述第一屏蔽壳413的弯曲延伸以接触所述第一屏蔽壳413。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第一电性模组2中的第一排的多个所述第一传输模块4和第二排的多个所述第一传输模块4是相互错位的,并不是沿着第三方向Y正对的,使得第一排和第二排的端子沿着所述第二方向Z的投影完全错开,能减少相邻两排的第一端子411之间的相互串扰。对应的,每一个所述第二电性模组6中的两排的多个所述第二传输模块8也是相互错位设置的,同理能减少相邻两排的第二端子811之间的相互串扰。在其它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电性模组2的所述第一传输模块4可以排列成一排或大于两排,每个所述第二电性模组6的所述第二传输模块8可以排列成一排或大于两排,在此不作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1中,其中一部分的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1的两个所述第一端子411可以配置成用以传输数据信号,例如两个所述第一端子411配置成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其它部分的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1的两个所述第一端子411可以配置成用以传输其它信号,例如电源信号或协商信号等,且传输不同信号的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1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组件81中各个所述第二端子组件81的第二端子811所传输信号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1的两个所述第一端子411沿第二方向Z并列排布,在其它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端子组件41的两个所述第一端子411还可以是沿第三方向Y并列排布,所述第二端子组件81可同理对应设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连接组合及其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支撑肋41211为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提供支撑力,避免所述接触部产生弹性疲乏,避免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过度弯曲且确保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8111之间稳定接触,能借助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的弹性形变让所述第一屏蔽壳413和所述第二屏蔽壳813之间保持接触;利用所述支撑部4121原本体积所形成的所述让位槽41212来为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让位,能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对所述第二屏蔽壳813的让位,避免了所述支撑部4121的设置妨碍了所述第二屏蔽壳813进入所述第一屏蔽壳413,不影响所述第一屏蔽壳413和所述第二屏蔽壳813之间的接触且有利于所述电连接组合及其电连接器的小型化设计。
2、所述凹槽41214和所述让位槽41212连通,能避免所述第一接触指部8132抵撞到所述让位槽41212的侧壁4131,而且还能便于形成所述让位槽41212的模具进行脱模。
3、通过第一距离D1大于第二距离D2,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4111的第一面4112和第二面4113的阻抗能相对均匀,利于信号传输。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端子组件,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包括两个第一端子、固定两个所述第一端子的一绝缘块、以及围设在所述绝缘块和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外侧的一第一屏蔽壳,每个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接触部、一导接部以及连接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导接部的一中间部,所述绝缘块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中间部;
一第二连接器,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沿第一方向相对接,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对接的至少一个第二端子组件,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包括两个第二端子以及包覆在两个所述第二端子外侧的一第二屏蔽壳,所述第二屏蔽壳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接触指部;
其中,所述绝缘块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一支撑肋以及与所述支撑肋相邻设置的至少一个让位槽,所述支撑肋朝向所述第一屏蔽壳的内壁凸出,当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对接完成后,所述第一屏蔽壳收容所述第二屏蔽壳,所述支撑部抵接所述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指部接触所述第一屏蔽壳的内壁且位于所述让位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具有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用以和所述第二端子相接触,所述第一屏蔽壳具有和所述第一面沿所述第三方向相面对的一侧壁;
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完成后,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一接触指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相面对,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一屏蔽壳的所述侧壁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一接触指部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第二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屏蔽壳还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接触指部,所述第一端子组件的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并排设置,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完成后,所述第二接触指部位于所述第一端子的一侧且接触于所述第一屏蔽壳的内壁,所述第二接触指部和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接触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重叠。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的两个不同表面分别和对应的所述第一接触指部和所述第二接触指部相面对,定义所述第一屏蔽壳和所述第一接触指部相接触的位置为第一位置,定义所述第一屏蔽壳和所述第二接触指部相接触的位置为第二位置,定义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相接触的位置为第三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以及所述第三位置大致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平面和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设有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对应的两个让位槽,所述支撑肋位于两个所述让位槽之间,所述第二屏蔽壳设有分别和两个所述让位槽对应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接触指部;
所述第一端子组件的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并列排布,所述绝缘块还设有分别位于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的两个凹槽,每一所述接触部的局部显露于对应一个所述凹槽,每个所述让位槽沿所述第二方向与对应一个所述凹槽相连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具有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用以和所述第二端子相接触,所述支撑肋沿所述第三方向位于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一屏蔽壳的内壁之间,所述支撑部还包括附设于两个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第一面的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短于所述支撑肋沿第一方向的长度。
7.一种电连接器,用以沿第一方向和一对接连接器相对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至少一个端子组件,所述端子组件包括两个第一端子、固定两个所述第一端子的一绝缘块、以及围设在所述绝缘块和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外侧的一屏蔽壳,每个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接触部、一导接部以及连接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导接部的一中间部,所述绝缘块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接触部,所述支撑部包括一支撑肋以及与所述支撑肋相邻设置的至少一个让位槽;
其中,所述屏蔽壳用以收容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屏蔽结构,所述支撑肋朝向所述屏蔽壳的内壁凸出,所述让位槽用以让位从所述屏蔽结构延伸并接触于所述屏蔽壳内壁的第一接触指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还用以接触从所述屏蔽结构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接触指部,所述接触部的两个不同表面用以分别和对应的所述第一接触指部和所述第二接触指部相面对,所述屏蔽壳具有用以和所述第一接触指部相接触的第一位置、用以和所述第二接触指部相接触的第二位置,定义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具有用以和所述对接连接器的第二端子相接触的第三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以及所述第三位置大致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平面和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设有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对应的两个让位槽,所述支撑肋位于两个所述让位槽之间,所述端子组件的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并列排布,所述绝缘块还设有分别位于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的两个凹槽,每一所述接触部的局部显露于对应一个所述凹槽,每个所述让位槽沿所述第二方向与对应一个所述凹槽相连通。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具有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第二端子相接触,所述屏蔽壳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一面相面对的一侧壁;
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完成后,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一接触指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相面对,所述第一面和所述屏蔽壳的所述侧壁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一接触指部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第二距离。
CN202220471576.6U 2022-03-04 2022-03-04 电连接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Active CN2174447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71576.6U CN217444738U (zh) 2022-03-04 2022-03-04 电连接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71576.6U CN217444738U (zh) 2022-03-04 2022-03-04 电连接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44738U true CN217444738U (zh) 2022-09-16

Family

ID=83213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71576.6U Active CN217444738U (zh) 2022-03-04 2022-03-04 电连接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447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686911C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eparate contact mounting and compensation boards
US1010350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better ant-EMI effect
US11189973B2 (en) Socket connector
CN109390803B (zh) 电连接器
CN109193203B (zh) 电连接器
CN112117604B (zh) 电连接器
TWI739448B (zh) 連接器
CN111370915A (zh) 电连接器
JP3116728U (ja) シールド電気コネクタ
CN113131244A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113328296B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13555714A (zh) 电连接器
CN211579022U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217444738U (zh) 电连接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US2022002115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set
CN216120839U (zh) 连接器组件
CN114243388A (zh) 电连接器
CN112736529A (zh) 电连接器
CN114284806A (zh) 电连接器及其传输片
CN113131248A (zh) 电连接器
CN110718797A (zh) 电连接器
CN219067278U (zh) 电连接器
CN218525761U (zh) 电连接器
US12003061B2 (en) Ground structure for a cable card assembly of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6794044U (zh) 端子模块以及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