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15889U - 油箱固定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油箱固定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415889U CN217415889U CN202221669614.5U CN202221669614U CN217415889U CN 217415889 U CN217415889 U CN 217415889U CN 202221669614 U CN202221669614 U CN 202221669614U CN 217415889 U CN217415889 U CN 21741588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vity
- vehicle
- oil tank
- fuel tank
- ta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箱固定装置及车辆,油箱固定装置应用于车辆,车辆上设置有第一车架纵梁,油箱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固定油箱的第一横梁,第一横梁的一端与第一车架纵梁相连,第一横梁的另一端具有第一吸能部;第一吸能部和第一车架纵梁分别位于油箱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一吸能部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空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通过第一吸能部能吸收偏置碰撞能量,保证了在碰撞过程中只有第一吸能部溃缩变形而不会挤压油箱,避免了油箱被挤压而造成的燃油泄漏,有效保护了油箱。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油箱固定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上的油箱固定结构用于保证油箱的固定牢固可靠。
现有技术中,车架上设置有油箱固定横梁,油箱固定横梁的两端与车架的两个纵梁相连,油箱固定横梁位于油箱上面,油箱固定横梁通过和油箱扎带配合来对油箱进行安装固定。
然而,油箱固定横梁只用来固定油箱,在车辆受到偏置碰撞时,传动系统会撞击到油箱,导致油箱内的燃油泄漏,即油箱固定横梁无法有效保护油箱。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油箱固定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油箱固定横梁无法有效保护油箱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油箱固定装置,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上设置有第一车架纵梁,包括:用于固定油箱的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车架纵梁相连,所述第一横梁的另一端具有第一吸能部;
所述第一吸能部和所述第一车架纵梁分别位于所述油箱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吸能部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空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横梁为悬臂梁结构,所述第一横梁还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吸能部和所述第一加强部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本体的两端,所述第一吸能部和所述第一加强部分别位于所述油箱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第一车架纵梁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本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第三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第三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共同组成所述第一横梁的横梁空腔,所述第三空腔为长条形空腔结构,所述第一空腔的竖向截面的截面积从远离所述第三空腔的一端到与所述第三空腔相连的一端递减,所述第二空腔的竖向截面的截面积从远离所述第三空腔的一端到与所述第三空腔相连的一端逐渐递减,所述竖向截面与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平行,且与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本体的下表面用于接触并限位所述油箱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吸能部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一加强部的下表面均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下表面的下方。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油箱扎带,所述第一油箱扎带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下面,所述第一油箱扎带用于接触并限位所述油箱的下表面。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油箱的第二横梁,所述车辆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车架纵梁间隔设置的第二车架纵梁,所述第二横梁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车架纵梁相连,所述第二横梁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车架纵梁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横梁包括第二本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上的第二吸能部,所述第二吸能部设置有第四空腔,所述第二吸能部位于所述车辆内设置的传动轴总成与所述油箱之间。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油箱扎带,所述第二油箱扎带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二横梁下面,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车架纵梁与所述第二吸能部之间的第一下表面,所述第一下表面用于接触并限位所述油箱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油箱扎带用于接触并限位所述油箱的下表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中,用于固定油箱的第一横梁包括第一吸能部,第一吸能部位于油箱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第一吸能部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空腔,在车辆受到偏置碰撞时,会先碰撞位于油箱一侧的第一吸能部,第一吸能部内部的第一空腔溃缩,第一吸能部变形,即第一吸能部能吸收偏置碰撞能量,保证了在碰撞过程中只有第一吸能部溃缩变形而不会挤压油箱,避免了油箱被挤压而造成的燃油泄漏,有效保护了油箱。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内的油箱固定横梁无法有效保护油箱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车辆包括依次连接的分动器总成、传动轴总成和后驱动桥总成,所述第一横梁位于所述分动器总成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靠近所述油箱的一侧,所述第一吸能部包括远离所述第一车架纵梁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在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朝向所述分动器总成倾斜设置。
所述车辆与上述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中的第一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第一横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B-B剖视图;
图6为图1中的C-C剖视图;
图7为图1中的D-D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中的第二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E-E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横梁,101-第一吸能部,1011-第一挡板,1012-第一表面,1013-第一空腔,102-第一本体,1021-第二表面,1022-第三空腔,103-第一加强部,1031-第三表面,1032-第二空腔,2-第一车架纵梁,3-第二横梁,301-第二吸能部,3011-第四空腔,3012-第二端面,3013-第四表面,302-第二本体,3021-避让部,3022-第一下表面,3023-第二下表面,4-第一安装部,5-第二安装部,6-第二车架纵梁,7-第三油箱扎带,8-第二油箱扎带,9-第一油箱扎带,901-第一扎带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中,油箱固定横梁只用来固定油箱,在车辆受到偏置碰撞时,如,整车64km/h正面偏置40%可变形壁障碰撞时,左舵车的左侧会受到撞击,右舵车的右侧会受到撞击,若左舵车的油箱正常布置在右侧,或右舵车的油箱布置在左侧,则会导致传动系统会撞击到油箱,进而导致油箱内的燃油泄漏,即油箱固定横梁无法有效保护油箱。且油箱布置时需兼顾左右轮荷比,可能无法通过油箱布置如油箱布置在主驾驶侧来规避传动系统不撞击油箱,而在油箱布置在副驾驶侧时车辆在受到偏置碰撞时传动系统很容易撞击到油箱。另由于油箱位置变更的工程量较大,同一油箱位置可能要兼顾左右舵,也无法完全通过油箱布置来规避传动系统不撞击油箱,即存在在车辆受到偏置碰撞时,传动系统会撞击到油箱,导致油箱内的燃油泄漏,即存在油箱固定横梁无法有效保护油箱的问题。
本申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油箱固定装置及车辆。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油箱固定装置。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A-A剖视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中的第一横梁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所示的第一横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中的B-B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油箱固定装置,应用于车辆,车辆上设置有第一车架纵梁2,油箱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固定油箱的第一横梁1,第一横梁1的一端与第一车架纵梁2相连,第一横梁1的另一端具有第一吸能部101;第一吸能部101和第一车架纵梁2分别位于油箱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一吸能部10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空腔101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油箱固定装置应用于的车辆具有宽度方向、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车辆上设置有油箱和车架,车架是车辆中的承载部件,车架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车架纵梁,具体的车辆上设置有第一车架纵梁2。油箱位于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靠近第一车架纵梁2的一侧,第一吸能部101位于油箱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第一吸能部101用于吸收车辆受到碰撞时的碰撞能量和碰撞力,以保护油箱不被挤压。第一吸能部101用于保护油箱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远离第一车架纵梁2的一侧。
第一空腔1013可以为半封闭式空腔,第一空腔1013为半封闭式空腔时,第一空腔1013远离第一车架纵梁2的一端为开口结构,或第一空腔1013靠近第一车架纵梁2的一端为开口结构。第一空腔1013还可以为封闭式空腔结构,第一空腔1013为封闭式空腔结构时,第一空腔1013远离第一车架纵梁2的一端和第一空腔1013靠近第一车架纵梁2的一端均为封闭结构。
可以理解地,上述示例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唯一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中,用于固定油箱的第一横梁1包括第一吸能部101,第一吸能部101位于油箱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第一吸能部10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空腔1013,在车辆受到偏置碰撞时,会先碰撞位于油箱一侧的第一吸能部101,第一吸能部101内部的第一空腔1013溃缩,第一吸能部101变形,即第一吸能部101能吸收偏置碰撞能量,保证了在碰撞过程中只有第一吸能部101溃缩变形而不会挤压油箱,避免了油箱被挤压而造成的燃油泄漏,有效保护了油箱。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能够同时兼顾左舵车和右舵车,在左舵车中油箱正常布置在右侧或右舵车中油箱布置在左侧时,本实施例提供的油箱固定装置能够在车辆受到偏置碰撞时吸收偏置碰撞能量,保证了油箱不被挤压,避免了油箱被挤压而造成的燃油泄漏,有效保护了油箱。在左舵车中油箱布置在左侧或右舵车中油箱布置在右侧时,本实施例提供的油箱固定装置用于固定油箱,且在将油箱布置在左侧的左舵车改为右舵车或将油箱布置在右侧的右舵车改为左舵车时,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箱固定装置即可有效保护油箱,不需为了保证油箱的安全性而变更油箱位置或变更油箱固定结构,即能够避免因左右舵差异而变更油箱位置或新开发油箱。
具体的,参照图3,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中的第一横梁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横梁1为悬臂梁结构,第一横梁1还包括第一本体102和第一加强部103,第一吸能部101和第一加强部103分别连接在第一本体102的两端,第一吸能部101和第一加强部103分别位于油箱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一加强部103与第一车架纵梁2相连。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横梁1的长度方向与车辆的宽度方向平行,第一横梁1的宽度方向与车辆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一横梁1的高度方向与车辆的高度方向平行。第一横梁1为半根横梁。第一加强部103与第一车架纵梁2相连在第一车架纵梁2上的第一连接位置,第一车架纵梁2上的第一连接位置与第二车架纵梁6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横梁1沿其长度方向的长度为第一长度,第一长度小于第一距离。第一加强部103用于加强第一横梁1与第一车架纵梁2之间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加强部103实现与第一车架纵梁2相连,能保证在车辆受到偏置碰撞时,第一加强部103与第一车架纵梁2的连接处不会折弯,不挤压油箱。且第一横梁1在保证固定油箱的同时,相比于整根横梁减轻了重量。
具体的,第一横梁1的上表面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为长条形加强筋结构,加强筋的长度方向与车辆的宽度方向平行。通过在第一横梁1上设置加强筋,能提高第一横梁1的抗撞击能力,保证撞击时第一横梁1可有效保护油箱。
可以理解地,上述示例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唯一限制。
具体的,第一加强部103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空腔1032,第一本体102的内部设置有第三空腔1022,第一空腔1013、第三空腔1022和第二空腔1032相互连通,第一空腔1013、第三空腔1022和第二空腔1032共同组成第一横梁1的横梁空腔,第三空腔1022为长条形空腔结构,第一空腔1013的竖向截面的截面积从远离第三空腔1022的一端到与第三空腔1022相连的一端递减,第二空腔1032的竖向截面的截面积从远离第三空腔1022的一端到与第三空腔1022相连的一端逐渐递减,竖向截面与车辆的长度方向平行,且与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垂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空腔1022的竖向截面为方形结构,第三空腔1022的竖向截面的截面积一定,即第三空腔1022的竖向截面的截面积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保持不变。第一空腔1013的体积大于第三空腔1022的体积,第二空腔1032的体积大于第三空腔1022的体积。第一吸能部101包括远离第一车架纵梁2的第一挡板1011,具体而言,第一挡板1011设置在第一吸能部101远离第一车架纵梁2的端部,第一挡板1011用于封闭第一空腔1013,即第一空腔1013不与第一挡板1011连通,第一横梁1的横梁空腔只有靠近第一车架纵梁2的一端开口,即横梁空腔为只有一个开口的空腔结构。第一空腔1013、第三空腔1022和第二空腔1032内可填充有泡沫内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空腔1013的竖向截面的截面积从远离第三空腔1022的一端到与第三空腔1022相连的一端递减,即第一空腔1013远离第一本体102的一端的竖向截面的截面积大于第一空腔1013靠近第一本体102的一端的竖向截面的截面积,通过第一空腔1013远离第一本体102的一端的大截面腔体结构,进一步保证了吸收偏置碰撞能量的效果。第二空腔1032的设置使得第一加强部103也具有吸收偏置碰撞能量的效果。且通过第一空腔1013、第三空腔1022和第二空腔1032的连通设置,进一步保证了吸收偏置碰撞能量的效果。
可以理解地,上述示例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唯一限制。
具体的,第一本体102的下表面用于接触并限位油箱的上表面,第一吸能部101的下表面和第一加强部103的下表面均位于第一本体102的下表面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02的下表面为第二表面1021,第一吸能部101的下表面为第一表面1012,第一加强部103的下表面为第三表面1031。第二表面1021用于接触并限位油箱的上表面,即油箱安装在第一横梁1时,油箱的上表面与第二表面1021接触。第一表面1012和第三表面1031分别位于油箱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且第一表面1012和第三表面1031都位于油箱的下表面上方,第一表面1012和第三表面1031都位于油箱的上表面下方。第一吸能部101和第一加强部103位于油箱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正对的两侧。第一横梁1位于油箱的上部,第一吸能部101用于保护油箱远离第一车架纵梁2一侧的上部,第一加强部103用于保护油箱靠近第一车架纵梁2一侧的上部。通过第一吸能部101和第一加强部103位于油箱的正对的两侧,实现了第一吸能部101保护油箱一侧,第一加强部103保护油箱另一侧,进一步保护了油箱不受碰撞。
具体的,参照图9和图10,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图9中的E-E剖视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箱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一油箱扎带9,第一油箱扎带9可拆卸连接在第一横梁1下面,第一油箱扎带9用于接触并限位所述油箱的下表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油箱扎带9包括第一扎带本体和设在第一扎带本体两端的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第一扎带本体为U型结构,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上都开有第一扎带安装孔901。第一折弯部用于与第一表面1012相接触,第二折弯部用于与第三表面1031相接触,第一表面1012和第三表面1031上都开有与第一扎带安装孔901对应的扎带安装孔。第一油箱扎带9与第一横梁1通过螺栓连接。第一油箱扎带9和第一横梁1配合形成用于容置油箱的第一容置空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油箱扎带9和第一横梁1的配合来对油箱进行固定,保证了油箱的固定效果。
可以理解地,上述示例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列举的示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唯一限制。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箱固定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油箱的第二横梁3,车辆还设置有与第一车架纵梁2间隔设置的第二车架纵梁6,第二横梁3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与第一车架纵梁2相连,第二横梁3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与第二车架纵梁6相连。第二横梁3位于第一横梁1沿车辆的长度方向上靠近车辆的后驱动桥总成的一侧。通过第二横梁3和第一横梁1的配合共同对油箱固定,进一步保证了油箱的固定效果。
参照图6至图8,图6示出了图1中的C-C剖视图,图7示出了图1中的D-D剖视图,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中的第二横梁的结构示意图。第二横梁3包括第二本体302和设置在第二本体302上的第二吸能部301,第二吸能部301设置有第四空腔3011,第二吸能部301位于车辆内设置的传动轴总成与油箱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本体302的长度方向与车辆的宽度方向平行,第二本体302为长条形结构,第二本体302上设有避让部3021,避让部3021为用于避让传动轴总成的凸起结构,传动轴总成位于避让部3021下方,第二吸能部301位于避让部3021与油箱之间,避让部3021位于第二吸能部301远离第一车架纵梁2的一侧。
第二吸能部301用于止挡传动轴总成撞击油箱,还用于吸收偏置碰撞能量。第二吸能部301远离第一车架纵梁2的一侧为开口结构,第二吸能部301包括远离第一车架纵梁2的第二端面3012。第四空腔3011位于第二吸能部301内部,第四空腔3011为具有朝向第二端面3012的开口的半封闭空腔结构。第四空腔3011的竖向截面的截面积从远离第一车架纵梁2的一端到与靠近第一车架纵梁2的一端递减,竖向截面与车辆的长度方向平行且与车辆的宽度方向垂直。第二端面3012与传动轴总成之间的最小距离为30mm-40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车辆受到偏置碰撞时,第二吸能部301能够止挡传动轴总成撞击油箱,避免了油箱受到撞击导致的燃油泄漏,有效保护了油箱。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箱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二油箱扎带8,第二油箱扎带8可拆卸连接在第二横梁3下面,第二本体302设置有位于第一车架纵梁2与第二吸能部301之间的第一下表面3022,第一下表面3022用于接触并限位所述油箱的上表面,第二油箱扎带8用于接触并限位油箱的下表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本体302还设置有第二下表面3023,第二下表面3023位于第一下表面3022靠近第一车架纵梁2的一侧。第二吸能部301设置有第四表面3013,第四表面3013为第二吸能部301上的下表面。第二油箱扎带8包括第二扎带本体和设在第二扎带本体两端的第三折弯部和第四折弯部,第二扎带本体为U型结构,第三折弯部用于与第二下表面3023接触,第四折弯部用于与第四表面3013接触,第二下表面3023和第四表面3013都为第二油箱扎带8安装面。第二油箱扎带8与第二横梁3通过螺栓连接。第二油箱扎带8和第二横梁3配合形成用于容置油箱的第二容置空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第二油箱扎带8和第二横梁3的配合来对油箱进行固定,保证了油箱的固定效果。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箱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一安装部4、第二安装部5和第三油箱扎带7,第一安装部4与第一车架纵梁2相连,第一车架纵梁2与第二车架纵梁6之间设置有第一车架横梁,第一车架横梁位于第二横梁3远离第一横梁1的一侧,第二安装部5设置在第一车架横梁上,第三油箱扎带7靠近第一车架纵梁2的一端与第一安装部4相连,第三油箱扎带7远离第一车架纵梁2的一端与第二安装部5相连。第一安装部4、第二安装部5和第三油箱扎带7共同配合对油箱进行固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了第一横梁1和第二横梁3对油箱进行固定外,还通过第一安装部4、第二安装部5和第三油箱扎带7对油箱进行固定,保证了油箱的固定效果。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设置有以上第一方面中任一种的油箱固定装置。且因车辆包括上述油箱固定装置,因此也具备上述油箱固定装置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包括上述任一的实施例中油箱固定装置的各个结构,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具体的,车辆包括依次连接的分动器总成、传动轴总成和后驱动桥总成,第一横梁1位于分动器总成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靠近油箱的一侧,第一吸能部101包括远离第一车架纵梁2的第一挡板1011,第一挡板1011在车辆的长度方向朝向分动器总成倾斜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分动器总成位于第一横梁1远离第二横梁3的一侧,后驱动桥总成位于第一车架横梁远离第二横梁3的一侧。第一挡板1011与分动器总成之间的最小距离为35mm-45mm。第一挡板1011正对分动器总成,第一挡板1011用于限制分动器总成在第一断面1011上的滑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挡板1011正对分动器总成,保证了车辆受到偏置碰撞时分动器总成运动轨迹刚好撞击第一挡板1011,且不会滑移,减弱了分动器总成对第一吸能部101造成的碰撞,使得第一吸能部101能更有效的保护油箱。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上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油箱固定装置,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上设置有第一车架纵梁(2),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固定油箱的第一横梁(1),所述第一横梁(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车架纵梁(2)相连,所述第一横梁(1)的另一端具有第一吸能部(101);
所述第一吸能部(101)和所述第一车架纵梁(2)分别位于所述油箱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吸能部(10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空腔(10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1)为悬臂梁结构,所述第一横梁(1)还包括第一本体(102)和第一加强部(103),所述第一吸能部(101)和所述第一加强部(103)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本体(102)的两端,所述第一吸能部(101)和所述第一加强部(103)分别位于所述油箱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加强部(103)与所述第一车架纵梁(2)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103)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空腔(1032),所述第一本体(102)的内部设置有第三空腔(1022),所述第一空腔(1013)、所述第三空腔(1022)和所述第二空腔(1032)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空腔(1013)、所述第三空腔(1022)和所述第二空腔(1032)共同组成所述第一横梁(1)的横梁空腔,所述第三空腔(1022)为长条形空腔结构,所述第一空腔(1013)的竖向截面的截面积从远离所述第三空腔(1022)的一端到与所述第三空腔(1022)相连的一端递减,所述第二空腔(1032)的竖向截面的截面积从远离所述第三空腔(1022)的一端到与所述第三空腔(1022)相连的一端逐渐递减,所述竖向截面与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平行,且与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102)的下表面用于接触并限位所述油箱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吸能部(101)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一加强部(103)的下表面均位于所述第一本体(102)的下表面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油箱扎带(9),所述第一油箱扎带(9)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1)下面,所述第一油箱扎带(9)用于接触并限位所述油箱的下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油箱的第二横梁(3),所述车辆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车架纵梁(2)间隔设置的第二车架纵梁(6),所述第二横梁(3)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车架纵梁(2)相连,所述第二横梁(3)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车架纵梁(6)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梁(3)包括第二本体(302)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302)上的第二吸能部(301),所述第二吸能部(301)设置有第四空腔(3011),所述第二吸能部(301)位于所述车辆内设置的传动轴总成与所述油箱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油箱扎带(8),所述第二油箱扎带(8)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二横梁(3)下面,所述第二本体(302)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车架纵梁(2)与所述第二吸能部(301)之间的第一下表面(3022),所述第一下表面(3022)用于接触并限位所述油箱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油箱扎带(8)用于接触并限位所述油箱的下表面。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油箱固定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依次连接的分动器总成、传动轴总成和后驱动桥总成,所述第一横梁(1)位于所述分动器总成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靠近所述油箱的一侧,所述第一吸能部(101)包括远离所述第一车架纵梁(2)的第一挡板(1011),所述第一挡板(1011)在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朝向所述分动器总成倾斜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69614.5U CN217415889U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油箱固定装置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69614.5U CN217415889U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油箱固定装置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415889U true CN217415889U (zh) | 2022-09-13 |
Family
ID=83172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669614.5U Active CN217415889U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油箱固定装置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415889U (zh) |
-
2022
- 2022-06-30 CN CN202221669614.5U patent/CN21741588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973907A (zh) | 保险杠横梁结构 | |
US20100194127A1 (en) | Bumper for a motor vehicle | |
CN217415889U (zh) | 油箱固定装置及车辆 | |
KR20130139628A (ko) | 자동차용 범퍼 백빔 | |
CN208813326U (zh) | 汽车门槛加强板总成 | |
CN216468089U (zh) | 一种前纵梁加强结构 | |
CN113879239B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
CN213008402U (zh) | 车身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2373566A (zh) | 车身的前部结构及汽车 | |
KR101252208B1 (ko) | 측면충돌에 대한 강성이 보강된 차량용 도어 | |
KR20200065483A (ko) | 자동차 범퍼 빔 시스템 | |
CN218316934U (zh) | 一种门槛加强梁总成结构 | |
KR100996589B1 (ko) | 차량용 도어 임팩트 빔 | |
CN219312874U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KR101052243B1 (ko) | 다단 충격흡수 가이드레일 | |
KR101463912B1 (ko) | 자동차용 범퍼빔 | |
KR101513550B1 (ko) | 충돌성능을 만족하는 컴포짓 크래쉬박스 | |
CN217374103U (zh) | 用于车辆的车门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21498173U (zh) | 副车架以及车辆 | |
CN218242058U (zh) | 用于电池托盘的侧边框、电池托盘、电池包和车辆 | |
KR200179579Y1 (ko) | 승용차 사이드 씰의 측면충돌 보강구조 | |
CN209336459U (zh) | 一种电动汽车车门结构 | |
CN218274826U (zh) | 电池包箱体、电池包及车辆 | |
CN218505980U (zh) | 扭力盒总成、下车体框架及车辆 | |
CN210000412U (zh) | 车身梁总成以及电动汽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