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14750U - 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414750U CN217414750U CN202123301788.4U CN202123301788U CN217414750U CN 217414750 U CN217414750 U CN 217414750U CN 202123301788 U CN202123301788 U CN 202123301788U CN 217414750 U CN217414750 U CN 2174147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litter plate
- runner
- manifold
- flow channel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426 Micro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流道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包括第一分流板,其内形成有第一分流板流道,第一分流板上设有发热丝和与第一分流板流道的输入端相连通的主射嘴;连接到第一分流板的第二分流板,其内形成有第二分流板流道,第二分流板流道的输入端与第一分流板流道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二分流板流道包括第二分流板主流道和若干连接到第二分流板主流道的第二分流板分流道,第二分流板分流道的输出端位于第二分流板的侧面,第二分流板上设有发热管;若干连接到第二分流板侧面的热嘴,热嘴的流道与第二分流板分流道的输出端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可实现通过使用标准热嘴进行侧进胶,具有稳定性高、易加工、进胶均匀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流道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
背景技术
热流道系统是在注塑模具中使用的加热组件系统,能够将融化的塑料粒子注入到模具的型腔中;由于有些模具的炮嘴设在模具的侧面,因此需要将融化的塑料粒子从侧面注入到模具的型腔中;目前常见的大多是采用特殊的热嘴结合分流板和主射嘴构成的热流道系统进行侧进胶,通过将热嘴的嘴芯设置在热嘴本体的末端侧壁以让热流道系统具备侧进胶的能力,但是此类侧进胶的方式采用的是特殊的热嘴,不易加工,且稳定性不高。
因此,亟需一种易加工且稳定性高的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可使用标准热嘴实现侧进胶,具有稳定性高、易加工、进胶均匀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包括:
第一分流板,所述第一分流板内形成有第一分流板流道,所述第一分流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分流板流道的输入端相连通的主射嘴,所述第一分流板上设有发热丝;
连接到所述第一分流板的第二分流板,所述第二分流板内形成有第二分流板流道,所述第二分流板流道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分流板流道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分流板流道包括第二分流板主流道和若干连接到所述第二分流板主流道的第二分流板分流道,所述第二分流板分流道的输出端位于所述第二分流板的侧面,所述第二分流板上设有发热管;
若干连接到所述第二分流板侧面的热嘴,所述热嘴的流道与所述第二分流板分流道的输出端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分流板分流道包括连接到所述第二分流板主流道的第一级分流道和连接到所述第一级分流道的第二级分流道,所述第二分流板流道的输出端位于所述第二级分流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级分流道共有两段,分别连接有两段所述第二级分流道,使所述第二分流板流道具有4个输出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级分流道呈L形,其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流板主流道相垂直,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级分流道相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流板底部靠近所述第二分流板还设有第一防转销,所述第二分流板上与所述第二分流板流道的输出端同一侧还设有第二防转销。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分流板上与所述第二分流板流道的输出端同一侧还设有定位销。
优选的,所述发热丝镶嵌于所述第一分流板的顶部且环绕所述主射嘴。
优选的,所述发热管镶嵌于所述第二分流板上与所述第二分流板流道的输出端所在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所述发热管靠近所述第二分流板上所述发热管所在的侧面的边缘分布。
进一步的,靠近所述发热管还设有发热管感温线。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分流板上与所述第二分流板流道的输出端所在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还设有隔热垫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主射嘴连通至第一分流板再连通到第二分流板,再将第二分流板流道的输出端设置在第二分流板的侧面,使融化的塑料粒子可以从第二分流板侧面经热嘴流出从而实现侧进胶,采用标准的热嘴结构使热流道系统在工作时更加稳定;采用双分流板结构便于对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的流道进行加工;第一分流板采用了发热丝,发热丝自带感温线,节省了位置和成本;通过第二分流板的多个第二分流板分流道,实现多热嘴侧进胶,提高进胶效率;通过将第二分流板分流道设置为若干相连通的第一级分流道和第二级分流道,使流道内融化的塑料粒子受热均匀,提高进胶稳定性,降低注塑产品的不良率;通过设置第一防转销和第二防转销,实现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与注塑模具之间的防转效果;通过设置定位销,在第二分流板与注塑模具之间起到相对定位的作用;通过设置隔热垫子,在第二分流板与其他靠近第二分流板的零部件之间起到隔热作用;本实用新型可实现通过使用标准热嘴进行侧进胶,具有稳定性高、易加工、进胶均匀的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分流板的剖视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分流板的剖视图;
图中标识:1-第一分流板、110-第一分流板流道;2-主射嘴;3-发热丝;4-第二分流板、410-第二分流板流道、411-第二分流板主流道、412-第二分流板分流道、4121-第一级分流道、4122-第二级分流道;5-发热管;6-热嘴、610-嘴芯、620-热嘴本体、630-热嘴感温线、640-热嘴防转销;7-第一防转销;8-第二防转销;9-定位销;10-发热管感温线;11-隔热垫子;12-流道连接销;13-中心垫子;14-M6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阅附图1至附图3,图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参阅附图1和附图2,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包括:
第一分流板1,第一分流板1内形成有第一分流板流道110,第一分流板1上设置有与第一分流板流道110的输入端相连通的主射嘴2,第一分流板1上设有发热丝3;
连接到第一分流板1的第二分流板4,第二分流板4内形成有第二分流板流道410,第二分流板流道410的输入端与第一分流板流道110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二分流板流道410包括第二分流板主流道411和若干连接到第二分流板主流道411的第二分流板分流道412,第二分流板分流道412的输出端位于第二分流板4的侧面,第二分流板4上设有发热管5;
若干连接到第二分流板4侧面的热嘴6,热嘴6的流道与第二分流板分流道412的输出端相连通。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分流板1的顶部连接主射嘴2,底部连接第二分流板4,第一分流板1的内部形成第一分流板流道110连通了主射嘴2和第二分流板4,使融化的塑料粒子可以从主射嘴2流经第一分流板1进入第二分流板4;第二分流板4的顶端连接到第一分流板1,第二分流板4的第二分流板主流道411的输入端连接到第一分流板流道110的输出端,第二分流板主流道411分出若干第二分流板分流道412并从第二分流板4的一个侧面开设多个输出端,第二分流板流道410的输出端连接热嘴6,使得融化的塑料粒子可以从第二分流板4的侧面流经热嘴6并从热嘴6的嘴芯610流出从而实现侧进胶,采用标准的热嘴6使热流道系统在工作时更加稳定,具体的,热嘴6还包括热嘴本体620和设于热嘴本体620上的热嘴感温线630,热嘴本体620上还设有用于热嘴6与模板之间防转的热嘴防转销640。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分流板4呈“凸”字形,其上部分的顶端连接第一分流板1的底部,其下部分的侧面连接热嘴6,第一分流板1和第二分流板4之间通过流道连接销12连接第一分流板流道110的输出端和第二分流板流道的输入端,用于确保融化的塑料粒子在两块分流板之间流动的稳定性,不漏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流板1呈横向放置,第二分流板4呈纵向放置,第一分流板1和第二分流板4互相垂直,横向放置的第一分流板1有更大的顶部面积用于连接主射嘴2,纵向放置的第二分流板4便于将输出端设置于侧面,且便于设置发热管5使加热更加均匀,热嘴6与第二分流板流道410的输出端所在的侧面相垂直,从而实现稳定的侧进胶。
上述实施例中主射嘴2通过M6螺丝固定14在第一分流板1上,第一分流板1设置发热丝3,第二分流板4设置发热管5,第一分流板1采用自带感温线的发热丝3能够节省位置和成本。
参阅附图3,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分流板分流道412包括连接到第二分流板主流道411的第一级分流道4121和连接到第一级分流道4121的第二级分流道4122,第二分流板流道410的输出端位于第二级分流道4122;第一级分流道4121共有两段,分别连接有两段第二级分流道4122,使第二分流板流道410具有4个输出端;第一级分流道4121呈L形,其一端与第二分流板主流道411相垂直,另一端与第二级分流道4122相垂直。
上述实施例中,将第二分流板分流道412设置为若干相连通的第一级分流道4121和第二级分流道4122,具体的, 在“凸”字形的第二分流板4中,第二分流板主流道411位于第二分流板4的上部分,第二分流板分流道412位于第二分流板4的下部分,第二分流板分流道412的第一级分流道4121从第二分流板主流道411的末端处以垂直于第一级分流道4121的方式向左右两端分流,并以L形弯折向下,再由第二级分流道4122从第一级分流道4121处以垂直于第一级分流道4121的方式向左右两端分流,经过两级分流后,由第二级分流道4122输出的端口共有4个,实现4个热嘴同时侧进胶,提高进胶效率,通过多级流道使受热更加均匀,进胶质量更加稳定,在对第二分流板4进行加工时,也能够通过侧面向第二分流板4内部开凿流道,使用时只需要使用堵头堵住多余的孔即可,第二分流板4易加工,加工成本低。
参阅附图1,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分流板1底部靠近第二分流板4还设有第一防转销7,第二分流板4上与第二分流板流道410的输出端同一侧还设有第二防转销8,通过设置第一防转销7和第二防转销8,实现第一分流板1和第二分流板4与注塑模具之间的防转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分流板4上与第二分流板流道410的输出端同一侧还设有定位销9,在第二分流板4与注塑模具之间起到相对定位的作用;实施例中,第一防转销7和定位销9上还套设有中心垫子,应用于第一分流板1与模板之间、第二分流板4与模板之间,起到隔热、缓冲的作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发热丝3镶嵌于第一分流板1的顶部且环绕主射嘴2;发热管5镶嵌于第二分流板4上与第二分流板流道410的输出端所在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发热管5靠近第二分流板4上发热管5所在的侧面的边缘分布;实施例中,发热丝3镶嵌于第一分流板1的顶部,由于第一分流板1主要起到导流的作用,面积较小,可以采用自带感温线的发热丝3以环绕主射嘴2的方式镶嵌,受热均匀;发热管5设置第二分流板4与热嘴6所在侧面的反面一侧,较大的面积无法使用发热丝3,只能选用发热管5并装配独立的感温装置,即发热管感温线10;发热管5以环绕第二分流板4侧面边缘的方式使第二分流板4的受热更加均匀。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分流板4上与第二分流板流道410的输出端所在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还设有隔热垫子11,在第二分流板4与其他靠近第二分流板4的零部件之间起到隔热作用,实施例中,第一分流板1上与发热管5同侧也设有隔热垫子11。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通过主射嘴2连通至第一分流板2再连通到第二分流板4,再将第二分流板流道410的输出端设置在第二分流板4的侧面,使融化的塑料粒子可以从第二分流板4侧面经热嘴6流出从而实现侧进胶,采用标准的热嘴结构使热流道系统在工作时更加稳定;采用双分流板结构便于对第一分流板1和第二分流板4的流道进行加工;第一分流板1采用了发热丝3,发热丝3自带感温线,节省了位置和成本;通过第二分流板4的多个第二分流板分流道412,实现多热嘴6侧进胶,提高进胶效率;通过将第二分流板分流道412设置为若干相连通的第一级分流道4121和第二级分流道4122,使流道内融化的塑料粒子受热均匀,提高进胶稳定性,降低注塑产品的不良率;通过设置第一防转销7和第二防转销8,实现第一分流板1和第二分流板4与注塑模具之间的防转效果;通过设置定位销9,在第二分流板4与注塑模具之间起到相对定位的作用;通过设置隔热垫子11,在第二分流板4与其他靠近第二分流板4的零部件之间起到隔热作用;本实施例可实现通过使用标准热嘴进行侧进胶,具有稳定性高、易加工、进胶均匀的优点。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优选的具体方式之一,本领域的技术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分流板(1),所述第一分流板(1)内形成有第一分流板流道(110),所述第一分流板(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分流板流道(110)的输入端相连通的主射嘴(2),所述第一分流板(1)上设有发热丝(3);
连接到所述第一分流板(1)的第二分流板(4),所述第二分流板(4)内形成有第二分流板流道(410),所述第二分流板流道(410)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分流板流道(110)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分流板流道(410)包括第二分流板主流道(411)和若干连接到所述第二分流板主流道(411)的第二分流板分流道(412),所述第二分流板分流道(412)的输出端位于所述第二分流板(4)的侧面,所述第二分流板(4)上设有发热管(5);
若干连接到所述第二分流板(4)侧面的热嘴(6),所述热嘴(6)的流道与所述第二分流板分流道(412)的输出端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流板分流道(412)包括连接到所述第二分流板主流道(411)的第一级分流道(4121)和连接到所述第一级分流道(4121)的第二级分流道(4122),所述第二分流板流道(410)的输出端位于所述第二级分流道(41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分流道(4121)共有两段,分别连接有两段所述第二级分流道(4122),使所述第二分流板流道(410)具有4个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分流道(4121)呈L形,其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流板主流道(411)相垂直,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级分流道(4122)相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板(1)底部靠近所述第二分流板(4)还设有第一防转销(7),所述第二分流板(4)上与所述第二分流板流道(410)的输出端同一侧还设有第二防转销(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流板(4)上与所述第二分流板流道(410)的输出端同一侧还设有定位销(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丝(3)镶嵌于所述第一分流板(1)的顶部且环绕所述主射嘴(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5)镶嵌于所述第二分流板(4)上与所述第二分流板流道(410)的输出端所在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所述发热管(5)靠近所述第二分流板(4)上所述发热管(5)所在的侧面的边缘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发热管(5)还设有发热管感温线(1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流板(4)上与所述第二分流板流道(410)的输出端所在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还设有隔热垫子(1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301788.4U CN217414750U (zh) | 2021-12-27 | 2021-12-27 | 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301788.4U CN217414750U (zh) | 2021-12-27 | 2021-12-27 | 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414750U true CN217414750U (zh) | 2022-09-13 |
Family
ID=83174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301788.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7414750U (zh) | 2021-12-27 | 2021-12-27 | 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414750U (zh) |
-
2021
- 2021-12-27 CN CN202123301788.4U patent/CN21741475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36314B (zh) | 边缘浇口注射模制设备 | |
EP0214671B1 (en) | Injection molding manifold system having balanced bridging manifold | |
JPS6036118A (ja) | 高温マニホルド装置 | |
CN217414750U (zh) | 一种双分流板侧进胶热流道系统 | |
CN208914514U (zh) | 一种热咀进胶排位装置及热流道模具 | |
CN210590360U (zh) | 12ah蓄电池壳热流道一出四进胶系统 | |
CN217476498U (zh) | 一种多点侧胶口热流道 | |
CN217691329U (zh) | 电池包 | |
CN209937521U (zh) | 高光格栅注塑模具 | |
CN214820424U (zh) | 一种具有延时环形冷却结构的机顶盒模具 | |
CN212171185U (zh) | 键盘模具的流道结构 | |
CN217098702U (zh) | 一种热流道模具分流结构 | |
CN218593575U (zh) | 棉签棒叠层模热流道成型系统 | |
CN209851486U (zh) | 一种数据线端子注塑用治具及注塑模具 | |
US20100055226A1 (en) | Hot or cold runner manifold | |
CN218139628U (zh) | 热流道装置 | |
CN216267377U (zh) | 一种侧进胶热嘴结构 | |
CN212653826U (zh) | 一种具有冷却水道的模具 | |
CN215359657U (zh) | 一种塑胶注塑模具的热咀结构 | |
CN210362277U (zh) | 蓄电池壳热流道进胶系统 | |
CN210132728U (zh) | 模具的热浇道模组 | |
CN215882429U (zh) | 一种用于生产中功率继电器底板的注塑模具 | |
CN212764556U (zh) | 一种多头式浇注系统 | |
CN216544493U (zh) | 扁热咀、热流道系统及模具 | |
CN214726124U (zh) | 一种多头深腔热嘴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91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