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14716U - 一种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414716U CN217414716U CN202123284083.6U CN202123284083U CN217414716U CN 217414716 U CN217414716 U CN 217414716U CN 202123284083 U CN202123284083 U CN 202123284083U CN 217414716 U CN217414716 U CN 21741471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surface
- core
- mold
- positioning
- positioning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Molds, Cor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具,包括上模模芯和下模模芯,上模模芯可相对于下模模芯沿第一方向运行,下模模芯上沿第二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还包括:上模斜导块,上模斜导块上设有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第二定位组件可相对于下模模芯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二定位组件上设有第一通槽,第一通槽的内壁上设有第三接触面和第四接触面;当上模模芯向靠近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时,第二接触面与第四接触面相接触,以使第二定位组件向靠近第一定位组件的方向运行;当上模模芯向远离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时,第一接触面与第三接触面相接触,以使第二定位组件向远离第一定位组件的方向运行。本实用新型能够简化操作步骤,降低操作员劳动强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检测系统上普遍安装有传感器,用于对汽车轮速进行检测。该传感器上设有衬套组件,如图1至图4所示,该衬套组件用于固定螺栓,以使传感器能够便于安装。其中该衬套组件包括衬套和注塑于衬套内壁上的注塑件,其加工方式为,将衬套固定于模具内,注塑材料通过衬套上的进液孔进入衬套的内壁,随后在衬套的内壁上注塑注塑件。由于模具内空间有限,且模具的结构较为复杂,容易产生干涉,因此操作人员不便于将衬套在模具内进行装夹。
基于上述原因,现有的注塑件注塑方式是:注塑前,操作人员在模具外部将衬套套装于第一定位组件上,再利用第二定位组件对衬套进行辅助定位和夹紧,以对衬套进行固定;随后将组装好的衬套、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三者一起按压于下模模芯中,对注塑件进行注塑。在注塑完成后,操作人员将组装好的衬套、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三者一起从下模模芯中取出,然后在模具外部使第二定位组件与衬套分离,再将加工好的衬套组件从第一定位组件上取下。在这个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对衬套进行手动装夹,浪费人力,影响工作效率;此外,如若第一定位组件、衬套和第二定位组件不能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操作人员很难同时将三者按压进入下模模芯内,因此增加了操作人员的作业难度,也对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操作员需要经过相关培训才能掌握将三者同时按压进入下模模芯的技术要领,故间接增加了员工技术培训的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注塑注塑件时,需要人工手动装夹衬套所带来的浪费人力、生产效率低和作业难度大、培训成本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具,能够自动对衬套进行夹紧和固定,代替人工操作,从而能够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节约人力,减小作业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模具,包括上模模芯和下模模芯,上模模芯可相对于下模模芯沿第一方向运行,下模模芯上沿第二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还包括:
上模斜导块,上模斜导块与上模模芯相连,上模斜导块上设有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分别与第一方向之间成一定夹角;
第二定位组件可相对于下模模芯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二定位组件上设有第一通槽,第一通槽的内壁上设有第三接触面和第四接触面;第三接触面和第四接触面分别与第一方向之间成一定夹角;
当上模模芯沿第一方向向靠近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时,第二接触面与第四接触面相接触,以推动第二定位组件向靠近第一定位组件的方向运行;当上模模芯向远离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时,第一接触面与第三接触面相接触,以推动第二定位组件向远离第一定位组件的方向运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上模斜导块与上模模芯相连,因此,当上模模芯向靠近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时且上模斜导块的第二接触面与第一通槽内壁上的第四接触面相接触时,第二接触面对第四接触面施加作用力,从而推动第二定位组件向靠近第一定位组件的方向运行,以实现对衬套的自动夹持;当上模模芯向远离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且上模斜导块的第一接触面与第一通槽内壁上的第三接触面相接触时,第一接触面对第三接触面施加作用力,从而推动第二定位组件向远离第一定位组件的方向运行,以解除对于衬套的夹持。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模具内部自动对衬套进行夹紧和固定,操作者无需手动装夹衬套,从而能够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节约人力,提高生产效率,又不会对操作者的操作水平提出过高的要求,从而降低培训成本。
可选地,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第三接触面与第四接触面相平行,且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三接触面和第四接触面之间的间距。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第三接触面与第四接触面相平行,能够在上模模芯沿第一方向向远离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时,使第一接触面与第三接触面紧密贴合,以及在上模模芯沿第一方向向靠近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时,使第二接触面与第四接触面紧密贴合,从而减小压强,防止上模斜导块和第二定位组件受损;同时,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三接触面和第四接触面之间的间距,可以保证上模斜导块能够顺畅的插入第一通槽内。
可选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
可选地,下模模芯上设有第二通槽,第二通槽贯穿于下模模芯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第一定位组件包括:
安装部,设于第二通槽内,安装部上设有方形孔,方形孔沿第二方向延伸;
第一定位部,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配合段、第一止挡部、第一定位柱以及放置圆台,其中,配合段设于方形孔内,配合段沿第二方向的投影与方形孔沿第二方向的投影相重合,第一止挡部的一端与配合段连接,第一止挡部的另一端与第一定位柱的第一端面连接,第一定位柱的第二端面与放置圆台连接,第一定位柱的轴线与放置圆台的轴线和第二方向相重合,放置圆台的最大直径小于第一定位柱的直径。
可选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
下模滑块,可滑动的设置于下模模芯上;
第二止挡部,其一端与下模滑块相连;
第二定位柱,与第二止挡部的另一端相连,第二定位柱的轴线与第一定位柱的轴线重合,且第二定位柱的直径与第一定位柱的直径相等。
将衬套套装于放置圆台上,由于衬套的内径、第一定位柱的直径和第二定位柱的直径相等,因此,衬套的轴线与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从而保证了三者的同轴度。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对衬套的两个端面进行夹持,使衬套沿第二方向相对固定。
可选地,还包括沿第二方向设置的下模滑道,下模滑道设于下模模芯上,下模滑块至少部分设于下模滑道内,且下模滑块能够在下模滑道内滑动。
可选地,还包括顶出机构,设于第一定位组件的下方,顶出机构用于将第一定位组件从第二通槽内顶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利用顶起机构将第一定位组件从第二通槽内顶出,能够使第一定位组件从下模模芯上脱离,从而方便操作人员将衬套从第一定位组件上取下,进一步简化了操作步骤,降低了操作难度,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可选地,顶出机构包括:
连接板,其一侧设有顶杆,顶杆用于与第一定位组件相接触;
液压驱动元件,其驱动端与连接板的另一侧连接。
可选地,液压驱动元件为油缸。
可选地,上模斜导块与上模模芯通过螺栓连接。
附图说明
图1示出背景技术中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背景技术中传感器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背景技术中传感器衬套处安装螺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背景技术中衬套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模斜导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模模芯的俯视图;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定位组件在模具上安装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衬套固定在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之间的剖视图;
图1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模滑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下模模芯;11.第一定位组件;111.安装部;112.第一定位部;113.配合段; 114.第一定位柱;115.放置圆台;116.第一止挡部;12.第二定位组件;121.第一通槽;122. 第三接触面;123.第四接触面;124.下模滑块;125.第二定位柱;126.第二止挡部;13.第二通槽;14.下模滑道;2.上模斜导块;21.第一接触面;22.第二接触面;3.衬套组件;31.衬套;32.注塑件;4.顶杆;5.传感器;7.进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方向”为图12中的X方向,“第二方向”方位为图12中的Y方向。
如图5-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模具,包括上模模芯和下模模芯1,上模模芯可相对于下模模芯1沿第一方向往复运行,下模模芯1上沿第二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定位组件11和第二定位组件12,还包括:
上模斜导块2,上模斜导块2与上模模芯相连,具体的,上模斜导块2与上模模芯通过螺栓连接。上模斜导块2上设有第一接触面21和第二接触面22,第一接触面21和第二接触面22分别与第一方向之间成一定夹角;
第二定位组件12可相对于下模模芯1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二定位组件12上设有第一通槽121,第一通槽121的内壁上设有第三接触面122和第四接触面123;第三接触面122和第四接触面123分别与第一方向之间成一定夹角;
当上模模芯沿第一方向向靠近下模模芯1的方向运动时,第二接触面22与第四接触面123相接触,以推动第二定位组件12向靠近第一定位组件11的方向(即与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运行;当上模模芯向远离下模模芯1的方向运动时,第一接触面21与第三接触面122相接触,以推动第二定位组件12向远离第一定位组件11的方向(即第二方向) 运行。
由于上模斜导块2与上模模芯相连,因此,当上模模芯向靠近下模模芯1的方向运动,且上模斜导块2的第二接触面22与第一通槽121内壁上的第四接触面123相接触时,第二接触面22对第四接触面123施加作用力,从而推动第二定位组件12向靠近第一定位组件11的方向运行,以实现对衬套的自动夹持;当上模模芯向远离下模模芯1的方向运动,且上模斜导块2的第一接触面21与第一通槽121内壁上的第三接触面122相接触时,第一接触面21对第三接触面122施加作用力,从而推动第二定位组件12向远离第一定位组件11的方向运行,以解除对于衬套的夹持。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模具内部自动对衬套进行夹紧和固定,操作者无需手动装夹衬套,从而能够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节约人力,提高生产效率,又不会对操作者的操作水平提出过高的要求,从而降低培训成本。
可选地,第一接触面21、第二接触面22、第三接触面122与第四接触面123相平行,且第一接触面21与第二接触面22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三接触面122和第四接触面123之间的间距。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接触面21、第二接触面22、第三接触面122与第四接触面123相平行,能够在上模模芯沿第一方向向远离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时,使第一接触面21与第三接触面122紧密贴合,以及在上模模芯沿第一方向向靠近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时,使第二接触面22与第四接触面123之间紧密贴合,从而减小压强,防止上模斜导块和第二定位组件受损;同时,第一接触面21与第二接触面22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三接触面122和第四接触面123之间的间距,可以保证上模斜导块2能够顺畅的插入第一通槽121 内。
可选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
如图8-10所示,可选地,下模模芯1上设有第二通槽13,第二通槽13贯穿于下模模芯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第一定位组件11包括:
安装部111,设于第二通槽13内,安装部111上设有方形孔,方形孔沿第二方向延伸;
第一定位部112,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配合段113、第一止挡部116、第一定位柱114以及放置圆台115,其中,配合段113设于方形孔内,配合段113沿第二方向的投影与方形孔沿第二方向的投影相重合,具体的,第一止挡部116为圆柱体,第一止挡部116 的第一端面与配合段113连接,第一止挡部116的第二端面与第一定位柱114的第一端面连接,第一定位柱114的第二端面与放置圆台115连接,第一止挡部116的轴线、第一定位柱114的轴线、放置圆台115的轴线均与第二方向相重合,且放置圆台115的最大直径小于第一定位柱114的直径。
如图11和图7所示,可选地,第二定位组件12包括:
下模滑块124,可滑动的设置于下模模芯1上;
第二止挡部126,具体的,第二止挡部126为圆柱体,其第一端面与下模滑块124相连;
第二定位柱125,与第二止挡部126的第二端面相连,第二定位柱125的轴线与第一定位柱114的轴线重合,且第二定位柱125的直径与第一定位柱114的直径相等。
如图13所示,将衬套31套装于第一定位柱114和第二定位柱125上时,由于衬套31的内径、第一定位柱114的直径和第二定位柱125的直径相等,且第一定位柱114的轴线、第二定位柱125的轴线与放置圆台115的轴线重合,因此,衬套31的轴线与放置圆台115 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从而保证了衬套31与放置圆台115的同轴度。第一止挡部116 和第二止挡部126对衬套31的两个端面进行夹持,使衬套31沿第二方向相对固定。
如图13所示,可选地,还包括沿第二方向设置的下模滑道14,下模滑道14设于下模模芯1上,下模滑块124至少部分设于下模滑道14内,且下模滑块124能够在下模滑道 14内滑动。
如图14所示,可选地,还包括顶出机构,设于第一定位组件11的下方,顶出机构用于将第一定位组件11从第二通槽13内顶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利用顶起机构将第一定位组件11从第二通槽13内顶出,能够使第一定位组件11从下模模芯1上脱离,从而方便操作人员将衬套从第一定位组件11上取下,进一步简化了操作步骤,降低了操作难度,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可选地,顶出机构包括:
连接板,其一侧设有顶杆4,顶杆4用于与第一定位组件11相接触;
液压驱动元件,其驱动端与连接板的另一侧连接。
可选地,液压驱动元件为油缸。
可选地,上模斜导块2与上模模芯通过螺栓连接。
注塑前,先将衬套3套入放置圆台115上,操作员将衬套3和第一定位组件11一起按压进入下模模芯1中。合模时,上模模芯带动上模斜导块2沿第一方向靠近下模模芯1,此时,上模斜导块2的第一接触面21与第二定位组件12的第三接触面122接触,第一接触面21对第三接触面122施加推动力,使下模滑块124沿与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靠近第一定位组件11,衬套3便被夹紧在第一定位组件11与第二定位组件12之间。此时开始注塑,注塑材料沿着上模注射到下模模芯1中,注塑材料通过模具上的主流道、分流道以及进液孔7注射到衬套3与放置圆台115的间隙处,并通过衬套3上的进液孔溢入衬套3内部,注塑材料在衬套的内壁与放置圆台115的圆周面之间形成注塑件,从而完成注塑过程。注塑结束后开模时,上模模芯带动上模斜导块2沿第一方向远离下模模芯1,此时,上模斜导块2的第二接触面22与第二定位组件12的第四接触面123接触,第二接触面22对第四接触面123施加推动力,使下模滑块124沿第二方向远离第一定位组件11,第二定位组件12不再对衬套3进行夹紧,此时,顶杆4与第一定位组件11的安装部111相接触,使第一定位组件11从第二通槽13中顶出,操作员便可将衬套3从放置圆台115上取下,取出衬套组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模具,能够简化操作步骤,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同时降低注塑工序对操作者操作水平提出的要求,节约培训成本。
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模具,包括上模模芯和下模模芯,所述上模模芯可相对于所述下模模芯沿第一方向运行,所述下模模芯上沿第二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模斜导块,所述上模斜导块与所述上模模芯相连,所述上模斜导块上设有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成一定夹角;
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可相对于所述下模模芯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定位组件上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的内壁上设有第三接触面和第四接触面;所述第三接触面和所述第四接触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成一定夹角;
当所述上模模芯向靠近所述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第四接触面相接触,以使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向靠近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的方向运行;当所述上模模芯向远离所述下模模芯的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三接触面相接触,以使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向远离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的方向运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三接触面与所述第四接触面相平行,且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接触面和所述第四接触面之间的间距。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模芯上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贯穿于所述下模模芯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
安装部,设于所述第二通槽内,所述安装部上设有方形孔,所述方形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第一定位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配合段、第一止挡部、第一定位柱以及放置圆台,其中,所述配合段设于所述方形孔内,所述配合段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与所述方形孔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相重合,所述第一止挡部的一端与所述配合段连接,所述第一止挡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柱的第一端面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柱的第二端面与所述放置圆台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柱的轴线与所述放置圆台的轴线相重合,所述放置圆台的最大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定位柱的直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
下模滑块,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下模模芯上;
第二止挡部,其一端与所述下模滑块相连,
第二定位柱,与所述第二止挡部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定位柱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定位柱的轴线重合,且所述第二定位柱的直径与所述第一定位柱的直径相等。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下模滑道,所述下模滑道设于所述下模模芯上,所述下模滑块至少部分设于所述下模滑道内,且所述下模滑块能够在所述下模滑道内滑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出机构,设于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的下方,所述顶出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定位组件从所述第二通槽内顶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机构包括:
连接板,其一侧设有顶杆,所述顶杆用于与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相接触;
液压驱动元件,其驱动端与所述连接板的另一侧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驱动元件为油缸。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斜导块与所述上模模芯通过螺栓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284083.6U CN217414716U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一种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284083.6U CN217414716U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一种模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414716U true CN217414716U (zh) | 2022-09-13 |
Family
ID=831741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284083.6U Active CN217414716U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一种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414716U (zh) |
-
2021
- 2021-12-24 CN CN202123284083.6U patent/CN21741471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545753A (en) |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with self-connecting ejection device | |
CN101454137A (zh) | 拉杆逆向拉制合模装置 | |
CN102689421A (zh) | 航空航天用连接器壳体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 | |
CN217414716U (zh) | 一种模具 | |
CN117680647A (zh) | 一种压射冲头止退装置及止退方法 | |
CN201913772U (zh) | 一种自动剪切浇口的侧进胶注塑机构 | |
CN108819136B (zh) | 一种汽车燃油轨道注塑模具 | |
CN109986743B (zh) | 一种用于汽车天窗产品左右两侧铁件的定位机构 | |
CN215550602U (zh) | 一种模具成型塑料壳体内侧boss柱的结构 | |
CN211105381U (zh) | 注塑模具滑块式斜顶机构 | |
CN211807442U (zh) | 一种汽车注塑零件自动化生产夹具 | |
CN208019297U (zh) | 一种缩管机 | |
CN106426811B (zh) | 具有软性镶件的汽车仪表板的成型模具 | |
CN214926566U (zh) | 成型模具 | |
CN206030441U (zh) | 具有倒扣的注塑件脱模机构 | |
CN220826267U (zh) | 自动脱模注塑装置 | |
CN107825670A (zh) | 地源热泵u型弯头脱模结构模具 | |
CN211640782U (zh) | 一种立体型进油弯管复合式脱模机构模具 | |
CN219133088U (zh) | 一种滑块锁止装置 | |
CN219191135U (zh) | 一种模内装配设备 | |
CN216937987U (zh) | 一种自动加固定位的冲压件装置 | |
CN216804302U (zh) | 一种汽车进气格栅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 | |
CN201824537U (zh) | 塑料注射成型机锁模开模装置 | |
CN213135005U (zh) | 具有液压机构和延时机构的模具 | |
JPH0342984Y2 (z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