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06300U - 电机及电器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机及电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06300U
CN217406300U CN202221379651.2U CN202221379651U CN217406300U CN 217406300 U CN217406300 U CN 217406300U CN 202221379651 U CN202221379651 U CN 202221379651U CN 217406300 U CN217406300 U CN 2174063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plastic package
face
motor
wire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7965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培源
郑礼成
吴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Welling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Welling Wuhu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Welling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Welling Wuhu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Welling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Welling Wuhu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Welling Mo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7965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063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063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063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机及电器设备,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其中电机包括塑封壳体、端盖和固线夹,塑封壳体的一端设有开口,塑封壳体位于开口处的端面为第一端面,塑封壳体的侧壁设有自第一端面沿定子组件轴向延伸的过线槽;固线夹朝向端盖的端面为第二端面,沿定子组件的轴向,第二端面相对于第一端面凸出。固线夹装配到过线槽内时,固线夹的第二端面凸出于塑封壳体的第一端面,端盖盖合到开口处对第二端面产生挤压,使固线夹发生形变,从而使固线夹与过线槽的接触面贴合更加紧密,形成有效的密封,提高固线夹与定子组件之间的密封性,有效解决电机在严苛工况下出线位置容易进水的问题,提升电机运行可靠性。

Description

电机及电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机及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无刷电机在淋雨等严苛工况下会出现电机内部进水的现象,尤其是电机出线端位置进水情况较严重,造成电机性能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机,有效提高电机在出线位置的密封性,降低电机出现进水的现象,提升电机运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包括上述电机的电器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机,包括:
定子组件,包括塑封壳体,所述塑封壳体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塑封壳体位于所述开口处的端面为第一端面,所述塑封壳体的侧壁设有自所述第一端面沿所述定子组件轴向延伸的过线槽;
端盖,盖合于所述开口处;
固线夹,为弹性件且设于所述过线槽内以用于固定电线,所述固线夹朝向所述端盖的端面为第二端面,沿所述定子组件的轴向,所述第二端面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面凸出,使所述固线夹受所述端盖挤压发生形变以密封所述过线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电机的定子组件通过注塑形成塑封壳体,在塑封壳体的开口处设置过线槽,并利用具有弹性的固线夹设置在过线槽内,通过固线夹可以固定从过线槽引出的电线,固线夹装配到过线槽内时,沿定子组件的轴向,固线夹的第二端面相对于塑封壳体的第一端面凸出,端盖盖合到开口处对第二端面产生挤压,使固线夹发生形变,从而使固线夹与过线槽的接触面贴合更加紧密,形成有效的密封,提高固线夹与定子组件之间的密封性,有效解决电机在严苛工况下出线位置容易进水的问题,提升电机运行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端面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面凸出的高度为h,满足:h≥0.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沿所述定子组件的径向,所述固线夹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塑封壳体外侧壁扣接的第一限位部,所述固线夹的另一侧设有与所述塑封壳体内侧壁扣接的第二限位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与所述过线槽的内壁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塑封壳体的内侧壁靠近所述过线槽位置设有容纳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第二凹槽,沿所述定子组件的径向,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过线槽的内壁与所述塑封壳体的外侧壁之间设有第一倒角结构,所述过线槽的内壁与所述塑封壳体的内侧壁之间设有第二倒角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条所述电线排列形成线束,所述固线夹与所述线束注塑形成一体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线夹为硅胶或橡胶材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线夹的弹性模量为e,满足:1.2MPa≤e≤5.4MPa。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线夹的硬度为c,满足:30HA≤c≤70HA。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塑封壳体位于所述开口处设有环形凸缘,所述端盖设有所述凸缘过盈配合的安装槽,所述第一端面形成于所述凸缘沿所述定子组件轴向的表面,所述安装槽的槽底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设有密封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机包括导电件,所述端盖为第一端盖,所述定子组件远离所述第一端盖的另一端设有第二端盖,所述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盖电连接,所述导电件的另一端沿所述塑封壳体的轴向延伸并所述第二端盖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器设备,包括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器设备,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电器设备应用上述实施例的电机,电机通过在塑封壳体的开口处设置过线槽,并利用具有弹性的固线夹设置在过线槽内,通过固线夹可以固定从过线槽引出的电线,固线夹装配到过线槽内时,沿定子组件的轴向,固线夹的第二端面相对于塑封壳体的第一端面凸出,端盖盖合到开口处对第二端面产生挤压,使固线夹发生形变,从而使固线夹与过线槽的接触面贴合更加紧密,形成有效的密封,提高固线夹与定子组件之间的密封性,有效解决电机在严苛工况下出线位置容易进水的问题,提升电机运行可靠性,使电器设备运行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机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固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定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图6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定子组件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固线夹的硬度与第一端盖结合力的对应关系图。
附图标记:
定子组件100;塑封壳体110;容纳槽111;第二凹槽112;开口120;凸缘130;第一端面131;卡槽132;过线槽140;第一倒角结构141;第二倒角结构142;
第一端盖200;安装槽210;
第二端盖300;
密封件400;
导电件500;第一折弯段510;第二折弯段520;弹片530;
固线夹600;第二端面610;第一限位部620;第二限位部630;第一凹槽640;
线束700;
转子组件800;轴承810;
电机10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并非全部实施例。
参考图1至图9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1000,该电机1000具体为无刷电机,应用于空调器等家用电器上,下面以具体示例对电机1000进行说明。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1000,包括定子组件100、第一端盖200和第二端盖300,定子组件100通过注塑形成塑封壳体110,塑封壳体110的内部形成有安装空间,安装空间用于容纳转子组件800,塑封壳体110沿定子组件100的轴向的一端敞开形成开口120,开口120与安装空间连通。装配时先将定子组件100注塑形成塑封壳体110,然后将转子组件800等部件通过开口120装配到安装空间内。其中,第一端盖200装配在定子组件100位于开口120的一端,通过第一端盖200覆盖开口120,第二端盖300设置在塑封壳体110远离第一端盖200的另一端。第一端盖200和第二端盖300分别安装有轴承810,转子组件800包括有转轴,通过两端的轴承810对转轴进行支撑,使转子组件800能够在定子组件100内转动。
图1所示为实施例的电机10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端盖200与塑封壳体110的开口120匹配,使第一端盖200能够盖合在开口120处,第二端盖300与塑封壳体110注塑形成一体结构,使第一端盖200和第二端盖300分别位于塑封壳体110沿轴向的两端。实施例中第一端盖200和第二端盖300均为金属件,利用导电件500连接第一端盖200与第二端盖300,使第一端盖200与第二端盖300实现电连接,导电件500设置在塑封壳体110的外侧壁。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通过导电件500将第一端盖200与第二端盖300相连,能够减小电机1000的等效电容,从而可以降低轴电压,达到降低电蚀的目的,有利于提高轴承810的使用寿命,使电机1000运行稳定可靠。
具体的,导电件500采用导电金属材料制作而成,整体为长条状的板体,导电件500设置在塑封壳体110的外侧壁上,导电件500的上端沿塑封壳体110的外侧壁延伸至开口120处的端面位置,导电件500的末端固定在端面上而不会进入到塑封壳体110内部,避免导电件500因穿过塑封壳体110的侧壁而影响第一端盖200与塑封壳体110之间的密封性。此外,导电件500的下端沿塑封壳体110的外侧壁延伸并与第二端盖300连接,导电件500的下端也不会进入到塑封壳体110的内部,而且第二端盖300与塑封壳体110一体注塑成型,结构稳定可靠,具有较高的密封性。导电件500与第二端盖300的电连接可以具有多种方式,例如通过铆接、压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具体不作限定。
可理解到,电机1000应用环境的越来越广泛,在电机1000设计过程中应更加关注电机1000在严苛环境下运行的可靠性,特别是在淋雨等工况下电机1000在电线的出线位置容易出现进水的问题,造成电机1000性能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针对固线夹600与过线槽140的装配结构进行优化,有效提高电机1000的密封性,降低电机1000出现进水的现象,提升电机1000运行可靠性。
具体来说,实施例的固线夹600为弹性件,优选采用具有弹性的材料制作而成,固线夹600可以夹持电线进行固定,例如将固线夹600分开上下两部分夹紧电线,也可以将电线穿设于固线夹600内。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多条电线形成线束700,线束700通过接线端子连接成一体,固线夹600对每条电线进行固定,使线束700整体得到定位。固线夹600安装在过线槽140内,通过挤压固线夹600,使固线夹600变形并与过线槽140内壁紧密贴合形成密封,从而使固线夹600与塑封壳体110之间得到有效的密封,这样固线夹600既可以固定线束700,也可以起到密封作用。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塑封壳体110位于开口120处的端面为第一端面131,固线夹600朝向端盖的端面为第二端面610,在定子组件100的轴向方向上,固线夹600的高度大于过线槽140的高度,固线夹600装配到过线槽140内,第二端面610相对于第一端面131凸出,也就是说第二端面610与第一端面131之间具有高度差。这样由于第一端盖200与固线夹600之间存在过盈量且固线夹600硬度较小,在第一端盖200盖合到开口120处时,第一端盖200对固线夹600的第二端面610产生挤压,在压力作用下使固线夹600发生形变,固线夹600会向四周挤压过线槽140的内壁,从而使固线夹600与过线槽140的接触面贴合更紧密,形成有效的密封结构,提高固线夹600与定子组件100之间的密封性,有效降低电机1000在过线槽140位置出现进水的风险,提升电机1000运行可靠性。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塑封壳体110位于开口120处设置有环形凸缘130,第一端面131位于凸缘130沿轴向的表面,第一端盖200的边缘沿周向折弯形成有环形的安装槽210,凸缘130与安装槽210过盈配合,使第一端盖200与凸缘130连接进行紧固,从而使第一端盖200能够快速装配到定子组件100上。图4所示为一实施例的电机1000的剖面示意图,结合图4可理解到,第一端盖200装配到位后,安装槽210的底面与第二端面610抵接,在压力作用下使固线夹600发生形变并与塑封壳体110形成密封。
参照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端盖200与第一端面131之间设置有密封件400,密封件400采用硅胶或橡胶材料制作。装配时,将密封件400预先安装在安装槽210内,然后将第一端盖200盖合到开口120处,使凸缘130对应插入到安装槽210中,通过挤压第一端盖200,控制凸缘130压入安装槽210的深度,使密封件400上下两表面受到挤压,密封件400的下表面与第一端面131和第二端面610均紧密贴合,挤压第一端盖200产生的压力会通过密封件400作用于第一端面131和第二端面610,其中,第二端面610受压时会使固线夹600产生形变,从而在第一端盖200与定子组件100以及固线夹600与定子组件100之间形成有效的密封,密封效果更佳。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端盖200与塑封壳体110的凸缘130过盈装配,进一步对固线夹600起到限位作用,提高整体结构稳定性。
实施例的固线夹600采用硅胶或橡胶材料制作,能够提供较佳的密封性能。以硅胶材料的固线夹600为示例进行说明,固线夹600与线束700可通过注塑工艺形成一体结构,具体是,在注塑过程中,先将线束700放入注塑模腔内,固线夹600在模腔内成形时将线束700包裹起来,从而实现固线夹600和线束700之间的密封,且相邻的电线之间隔开,使每根电线与固线夹600之间具有较高的密封性,固线夹600与线束700一体成型后装配也更加方便,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此外,线束700与固线夹600注塑成型后,线束700朝向定子组件100内部的一端需要凸出于固线夹600具有一定的尺寸,以确保线束700焊接到电路板上的可制造性。
参照图3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第二端面610相对于第一端面131凸出的高度为h,满足:h≥0.5mm,也就是说第一端面131与第二端面610的高度差需要满足大于等于0.5mm,使第一端盖200能够对固线夹600产生足够大的挤压力,有利于提高密封性。可理解到,图3所示为未装配第一端盖200的示意图,此时第二端面610凸出于第一端面131,当第一端盖200和密封件400装配到位后,固线夹600由于受压变形,第二端面610会被挤压向下偏移,若第二端面610凸出于第一端面131的高度过小时,第二端面610容易偏移至与第一端面131齐平,固线夹600产生的形变量过小而影响固线夹600与过线槽140之间的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线夹600的弹性模量为e,满足1.2MPa≤e≤5.4MPa。可理解到,对弹性件施加一个外界作用力,弹性件会发生形变,弹性模量理解为单向应力状态下应力除以该方向的应变。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其应力和应变成正比例关系,其比例系数称为弹性模量,根据弹性模量可衡量材料产生弹性变形难易程度的指标,其值越大,使材料发生一定弹性变形的应力也越大,即材料刚度越大,亦即在一定应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越小,能够反映材料抵抗弹性变形能力的指标。通过将固线夹600的弹性模量设置满足1.2MPa≤e≤5.4MPa的条件下,使固线夹600具有较佳的弹性形变能力,固线夹600受挤压的情况下与塑封壳体110结合更紧密。固线夹600可以选用硅胶或橡胶制作,可根据不同材料及应用密封性的要求选择具体的弹性模量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线夹600的硬度为c,满足:30HA≤c≤70HA。可理解到,通过硬度可以反映出固线夹600的抗压能力,硬度越小,固线夹600越容易发生形变,反之硬度越大,固线夹600越不容易发生形变,硬度过小或过大均会影响固线夹600与塑封壳体110之间的密封性能。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固线夹600发生形变时,固线夹600的侧壁与安装槽210的侧壁会形成过硬配合的结合力,固线夹600采用不同的硬度,其与第一端盖200的结合力也会发生变化。
以硅胶材料的固线夹600为示例进行说明,结合图9可理解到,实施例中以邵氏硬度的硬度值作为参照值,优选的硬度在30HA至70HA的范围,固线夹600满足在上述硬度范围内的情况下,固线夹600与第一端盖200的结合力可以达到1000N至2000N,装配更稳定,密封效果更佳。
参照图5所示,固线夹600一侧的边缘向外延伸形成有第一限位部620,固线夹600另一侧的边缘向外延伸形成有第二限位部630,其中,第一限位部620扣接于塑封壳体110的外侧壁,第二限位部630扣接于塑封壳体110的内侧壁,使固线夹600沿定子组件100的径向得到限位,第一限位部620与第二限位部630之间形成第一凹槽640,第一凹槽640的底面与过线槽140的内壁贴合,提高固线夹600装配结构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部620和第二限位部630大致呈板体形状且与固线夹600为一体注塑成型,第一限位部620和第二限位部630均与塑封壳体110的侧壁紧密贴合,具有一定的密封效果,有利于提高固线夹600与塑封壳体110之间的密封性。
参照图6和图8所示,在塑封壳体110的内侧壁靠近过线槽140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112,第二凹槽112沿过线槽140的边缘延伸设置。当固线夹600插入到过线槽140时,第二限位部630对应装配到第二凹槽112中。沿定子组件100的径向,第二限位部630的厚度小于第二凹槽112的深度,使第二限位部630不会凸出于塑封壳体110的内侧壁,不占用定子组件100的内部空间,结构更加合理。
实施例中,过线槽140的内壁与塑封壳体110的外侧壁之间设有第一倒角结构141,过线槽140的内壁与塑封壳体110的内侧壁之间设有第二倒角结构142,也就是说,过线槽140的内壁通过第一倒角结构141与塑封壳体110的外侧壁过渡连接,过线槽140的内壁通过第二倒角结构142与塑封壳体110的内侧壁过渡连接,固线夹600装配到过线槽140内,第一凹槽640的内壁与过线槽140的内壁贴合,第一倒角结构141和第二倒角结构142有利于提高边角位置的密封性,密封效果更佳。
参照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端面131设置卡槽132,卡槽132自第一端面131沿定子组件100的轴向延伸,卡槽132与塑封壳体110的内侧壁间隔设置,导电件500的上端扣接在卡槽132内,从而使导电件500连接在第一端面131处,且无需伸入定子组件100内部即可得到固定。可以理解的是,当导电件500的装配到位后,导电件500弯曲并扣接在卡槽132的侧壁上,第一端盖200挤压密封件400,使密封件400能够压紧导电件500的上端,从而使导电件500的上端扣紧在卡槽132内,结构稳定可靠,有效防止导电件500脱离卡槽132,而且在密封件400与导电件500之间也得到有效密封,减小密封件400与导电件500之间进水的风险。
参照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导电件500包括第一折弯段510和第二折弯段520,第一折弯段510自塑封壳体110的外侧壁弯曲延伸至卡槽132,第一折弯段510沿径向覆盖部分的第一端面131,考虑到导电件500具有一定的厚度,在第一端面131上设置与第一折弯段510对应的凹陷部位,第一折弯段510沿凹陷部位延伸至卡槽132内,使第一折弯段510装配到位后不会凸出于第一端面131,这样密封件400与第一端面131抵接时,减小第一折弯段510对密封件400的影响,有利于保持密封件400与第一端面131之间密封的稳定性。密封件400能够沿定子组件100的周向对第一端盖200与第一端面131之间形成有效的密封,满足在严苛工况下的密封性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塑封壳体110的外侧壁设有用于固定导电件500的容纳槽111,容纳槽111沿定子组件100的轴向延伸,导电件500装配在容纳槽111内且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端盖200和第二端盖300,能够提高导电件500装配结构的稳定性。
参照图1所示,第一折弯段510的端部延伸并折弯形成第二折弯段520,第二折弯段520位于卡槽132内且与卡槽132过盈配合,具体来说,第一折弯段510呈U形状并定位在凹陷部位,第二折弯段520呈U形状,第二折弯段520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卡槽132的两侧壁上,使第二折弯段520与卡槽132达到过盈配合的目的,无需配合额外的连接件、胶水粘接等方式固定导电件500,进一步提高导电件500安装结构的稳定性,装配简便快捷。
此外,导电件500设有凸起的弹片530,弹片530位于塑封壳体110的外侧且与安装槽210的侧壁抵接,从而使导电件500与第一端盖200实现电连接。可理解到,弹片530的一端与导电件500的主体连接,弹片530的另一端延伸并凸出导电件500的表面,使弹片530具有一定的弹性,弹片530与导电件500一体成型。装配时,将导电片的上端扣接在卡槽132内,然后将第一端盖200压入凸缘130,第一端盖200压紧导电件500时,弹片530受压发生形变并与安装槽210的侧壁抵接,确保导电件500与第一端盖200之间具有稳定的导电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器设备(附图未示出),该电器设备可以是空调器等家用电器,电器设备采用上述实施例的电机1000作为驱动部件。
具体的,电机1000的定子组件100通过注塑形成塑封壳体110,利用导电件500连接定子组件100两端的第一端盖200和第二端盖300,能够减小电机1000的等效电容,从而可以降低轴电压,达到降低电蚀的目的,有利于提高轴承810的使用寿命;在塑封壳体110的开口120处设置过线槽140,并利用具有弹性的固线夹600设置在过线槽140内,通过固线夹600可以固定从过线槽140引出的电线,固线夹600装配到过线槽140内时,固线夹600的第二端面610高出于塑封壳体110的第一端面131,第一端盖200盖合到开口120处对第二端面610产生挤压,使固线夹600发生形变,从而使固线夹600与过线槽140的接触面贴合更加紧密,形成有效的密封,提高固线夹600与定子组件100之间的密封性,有效解决电机1000在严苛工况下出线位置容易进水的问题,提升电机1000运行可靠性,使电器设备运行也更加稳定。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3)

1.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子组件,包括塑封壳体,所述塑封壳体沿所述定子组件的轴向的一端敞开形成开口,所述塑封壳体位于所述开口处的端面为第一端面,所述塑封壳体的侧壁设有自所述第一端面沿所述定子组件的轴向延伸的过线槽;
端盖,盖合于所述开口处;
固线夹,为弹性件且设于所述过线槽内以用于固定电线,所述固线夹朝向所述端盖的端面为第二端面,沿所述定子组件的轴向,所述第二端面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面凸出,使所述固线夹受所述端盖挤压发生形变以密封所述过线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面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面凸出的高度为h,满足:h≥0.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定子组件的径向,所述固线夹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塑封壳体外侧壁扣接的第一限位部,所述固线夹的另一侧设有与所述塑封壳体内侧壁扣接的第二限位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与所述过线槽的内壁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封壳体的内侧壁靠近所述过线槽位置设有容纳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第二凹槽,沿所述定子组件的径向,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槽的内壁与所述塑封壳体的外侧壁之间设有第一倒角结构,所述过线槽的内壁与所述塑封壳体的内侧壁之间设有第二倒角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电线排列形成线束,所述固线夹与所述线束注塑形成一体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线夹为硅胶或橡胶材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线夹的弹性模量为e,满足:1.2MPa≤e≤5.4MPa。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线夹的硬度为c,满足:30HA≤c≤70HA。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封壳体位于所述开口处设有环形凸缘,所述端盖设有所述凸缘过盈配合的安装槽,所述第一端面形成于所述凸缘沿所述定子组件轴向的表面,所述安装槽的槽底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设有密封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导电件,所述端盖为第一端盖,所述定子组件远离所述第一端盖的另一端设有第二端盖,所述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盖电连接,所述导电件的另一端沿所述塑封壳体的轴向延伸并所述第二端盖电连接。
13.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电机。
CN202221379651.2U 2022-06-01 2022-06-01 电机及电器设备 Active CN2174063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79651.2U CN217406300U (zh) 2022-06-01 2022-06-01 电机及电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79651.2U CN217406300U (zh) 2022-06-01 2022-06-01 电机及电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06300U true CN217406300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45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79651.2U Active CN217406300U (zh) 2022-06-01 2022-06-01 电机及电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063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825749A (zh) 电机及电器设备
US6341063B2 (e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of printed-circuit board for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CN218498938U (zh) 电机及电器设备
CN112310729B (zh) 连接器
CN112310730B (zh) 连接器
CN217769692U (zh) 电机及电器设备
CN217406300U (zh) 电机及电器设备
CN114938096A (zh) 电机及电器设备
CN211580414U (zh) 一种电动车控制器及电动车
CN217406287U (zh) 电机及电器设备
WO2023231498A1 (zh) 电机及电器设备
CN111431380B (zh) 具有直插式线束防水结构的新能源汽车用电流转换器
CN118017755A (zh) 电机及电器设备
CN113410957A (zh) 电动泵
CN111835105B (zh) 定子组件及电机
CN217444516U (zh) 用于电池的壳体及电池
CN219592838U (zh) 一种控制装置
CN218975888U (zh) 线材防水结构与具有该线材防水结构的电子装置
CN211580415U (zh) 一种电动车控制器及电动车
CN220753812U (zh) 一种连接器
CN217486792U (zh) 显示盒和空调器
CN220895653U (zh) 一种动力电池顶盖组件及动力电池
CN218040994U (zh) 一种泵用电机盒盖及泵
CN209929532U (zh) 一种插片端子及含有其的胶芯组合件
CN213426597U (zh) 一种控制器外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