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03415U - 检测设备 - Google Patents

检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03415U
CN217403415U CN202221172283.4U CN202221172283U CN217403415U CN 217403415 U CN217403415 U CN 217403415U CN 202221172283 U CN202221172283 U CN 202221172283U CN 217403415 U CN217403415 U CN 2174034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m
driving
assembly
supporting
worm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7228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涛
吴宇坤
王建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Zhiy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Zhiy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Zhiy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Zhiy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7228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034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034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034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检测设备,包括:支撑台、用于支撑蜗杆的第一支撑装置和用于支撑蜗轮的第二支撑装置、第一驱动装置和检测组件,其中,第一驱动装置设于支撑台,第二支撑装置可拆卸地设于第一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二支撑装置朝向靠近蜗杆的方向移动,以使蜗轮与蜗杆啮合,检测组件用于检测蜗杆与蜗轮啮合时的中心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检测设备,通过设置检测组件可检测蜗杆与蜗轮啮合时的中心距,以此实现检测蜗轮与蜗杆之间的啮合间隙,降低检测难度,同时,将第二支撑装置可拆卸地设于第一驱动装置上,使得本申请的检测设备可兼容多款规格的蜗轮蜗杆中心距的检测,以提高检测设备的适用范围,降低检测成本。

Description

检测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仪器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EPS(Electric Power Steerin,电动助力转向)是一种新型高科技汽车转向装置,在安全、节能、环保、可靠性等方面均具有传统液压动力转向装置无可比拟的优点。其中,蜗轮蜗杆传动机构因具有高精度、高传动效率、高扭矩以及终身免维护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小齿轮电动助力转向器或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器中,以起到减速和传递扭矩的作用,是电动助力转向器中重要的传动元件。
但是,由于蜗轮蜗杆在加工或装配时易存在误差,可能会使蜗轮与蜗杆之间的啮合间隙过小或者过大,当传动间隙过小时,会使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的摩擦力过大,影响转向手感以及传动效率;当传动间隙过大时,会导致转向器转向卡滞,同时还会产生转向异响,最终造成转向系统的功能失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出厂前必须对每一副电动助力转向器的蜗轮蜗杆啮合间隙进行检测,但是,现有检测啮合间隙的装置无法兼容不同型号的蜗轮蜗杆啮合间隙的检测,导致检测装置的使用率较低,同时提高了检测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检测设备,所述检测设备可有效检测蜗轮与蜗杆之间的啮合间隙,降低检测难度,同时还可检测不同规格的蜗轮蜗杆,提高实用性,并降低检测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检测设备,包括:支撑台;用于支撑蜗杆的第一支撑装置和用于支撑蜗轮的第二支撑装置;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设于所述支撑台,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可拆卸地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支撑装置朝向靠近所述蜗杆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啮合;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啮合时的中心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检测设备,通过设置第一驱动装置,可通过第一驱动装置控制第二支撑装置朝向靠近蜗杆的方向移动,从而便于利用检测组件检测蜗杆与蜗轮啮合时的中心距,也就是利用检测组件检测蜗轮与蜗杆之间的啮合间隙,实现自动化检测,降低检测难度,同时,本申请将第二支撑装置可拆卸地设于第一驱动装置,以降低第二支撑装置和第一驱动装置的装拆难度,这样当需要利用检测设备检测不同规格的蜗轮蜗杆时,只需将第二支撑装置拆除,更换可支撑其他规格的第二支撑装置即可,从而保证本申请的检测设备可检测不同规格的蜗轮蜗杆,以提高检测设备的适用范围,降低检测成本,提升用户体验。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检测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横向驱动装置和纵向驱动装置,所述横向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件、第一传动件和第一移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传动件驱动所述第一移动件沿横向移动;所述纵向驱动装置设于所述第一移动件以随所述第一移动件移动,所述纵向驱动装置包括第二驱动件和移动台,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移动台沿纵向移动,所述第二支撑装置设于所述移动台以随所述移动台移动,其中,所述纵向垂直于所述蜗杆的轴向,所述横向和所述纵向相互垂直。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动件为丝杠,所述第一移动件与所述丝杠螺纹配合以在所述丝杠转动时沿所述丝杠的轴向移动,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件为手柄且所述手柄的一端与所述丝杠连接;和/或,所述横向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一锁止件,所述第一锁止件用于限定所述丝杠转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正向驱动件和反向驱动件,所述正向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移动台沿所述纵向朝向靠近所述蜗杆的方向移动,所述反向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移动台沿所述纵向朝向远离所述蜗杆的方向移动,其中,所述正向驱动件包括配重块和连接线体,所述配重块通过所述连接线体连接移动台以拉动所述移动台沿所述纵向朝向靠近所述蜗杆的方向移动;和/或,所述反向驱动件为驱动电机、气缸或电推杆中的一种。
可选地,所述移动台上设有检测板,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检测板的位移以实现检测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啮合时的中心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包括:固定组件,所述蜗杆设于所述固定组件;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高度调节组件,所述高度调节组件设在所述支撑台,用于驱动所述固定组件沿竖向移动,以调节所述蜗杆与所述支撑台在所述竖向上的间距;角度调节组件,所述角度调节组件连接在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高度调节组件之间,所述角度调节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固定组件转动,以调节所述蜗杆相对于所述支撑台的倾斜角度。
可选地,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包括第二驱动装置和第二移动件,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移动件沿所述竖向移动;所述角度调节组件包括转动轴承和第二锁止件,所述固定组件通过所述转动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移动件上,所述第二锁止件用于限定所述固定组件转动。
可选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通过所述转动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移动件上;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固定架且分别抵接在所述蜗杆的轴向两端以带动所述蜗杆旋转。
可选地,所述检测设备还包括第三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设于第一支撑装置且与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固定件旋转以带动所述蜗杆旋转。
可选地,所述检测组件包括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设于所述支撑台,用于在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啮合时检测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之间的中心距;所述检测组件包括角度编码器,所述角度编码器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用于检测所述蜗杆旋转的角度值;其中,所述检测设备还包括判断单元,所述判断单元与所述检测组件电连接,用于判断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之间的中心距以及所述蜗杆旋转的角度值是否在预设范围内。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检测设备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检测设备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二支撑装置支撑蜗轮时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驱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一支撑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检测设备的后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一支撑装置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0、检测设备;
100、支撑台;
200、第一支撑装置;
210、固定组件;
211、固定架;
2111、第一导向槽;2112、第三锁止件;
2113、第二导向槽;
212、第一固定件;
213、第二固定件;
214、第三固定件;
220、调节组件;
221、高度调节组件;
2211、第二驱动装置;2212、第二移动件;
222、角度调节组件;
2221、转动轴承;2223、第二锁止件;
300、第二支撑装置;
310、支撑主体;320、支撑柱;330、限位轴承;340、轴承挡板;400、第一驱动装置;
410、横向驱动装置;
411、第一驱动件;412、第一传动件;
413、第一移动件;414、第一锁止件;
420、纵向驱动装置;
421、第二驱动件;
4211、正向驱动件;4212、配重块;4213、连接线体;
4214、反向驱动件;
422、移动台;
423、检测板;
500、检测组件;
510、角度编码器;
600、第三驱动装置;
610、第二传动件;611、张紧装置;
2000、蜗杆;3000、蜗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图1-图7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检测设备1000包括:支撑台100、第一支撑装置200、第二支撑装置300、第一驱动装置400和检测组件500。
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支撑装置200用于支撑蜗杆2000,以提高蜗杆2000的位置稳定性。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支撑装置300用于支撑蜗轮3000,以提高蜗轮3000的位置稳定性。从而保证蜗杆2000和蜗轮3000均能稳定连接在检测设备1000上,以便于利用检测设备1000检测蜗杆2000和蜗轮3000啮合时的中心距,从而实现检测蜗杆2000和蜗轮3000啮合时的间隙,提高检测的精准度。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驱动装置400设于支撑台100。此时可利用支撑台100支撑第一驱动装置400,以提高第一驱动装置400的位置稳定性,确保第一驱动装置400能够有效驱动第二支撑装置300朝向靠近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也就是使得蜗轮3000能够朝向靠近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以使蜗轮3000与蜗杆2000啮合。
检测组件500用于检测蜗杆2000与蜗轮3000啮合时的中心距。从而获取蜗杆2000与蜗轮3000啮合时的间隙,便于后续判断蜗杆2000与蜗轮3000啮合时的中心距是否合格,达到检测蜗杆2000与蜗轮3000啮合时的中心距的目的。
其中,第二支撑装置300可拆卸地设于第一驱动装置400。也就是说,第二支撑装置300连接在第一驱动装置400上并可相对于第一驱动装置400拆卸,以降低第二支撑装置300的装拆难度,从而便于更换第二支撑装置300。
如此设置,当需要利用检测设备1000检测不同规格的蜗轮3000时,可将第二支撑装置300从第一驱动装置400上拆卸下来,并更换其他可支撑待检测的蜗轮3000的第二支撑装置300,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检测设备1000可对多种规格的蜗轮3000进行检测,以提高检测设备1000的适用范围,并降低检测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可拆卸连接可以是螺栓连接、卡接或扣接中的一种,也就是说,第二支撑装置300可通过螺栓连接、卡接或扣接等连接方式连接在第一驱动装置400上,以降低第二支撑装置300的装拆难度,提高装拆效率。
此外,本申请通过设置驱动第二支撑装置300移动的第一驱动装置400以及设置检测组件500即可检测到蜗杆2000与蜗轮3000啮合时的中心距,减少人工介入程度,自动化程度高,且检测效率高、检测质量好,避免了漏检、错检的风险,极大地提高了蜗杆2000与蜗轮3000的生产效率。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检测设备1000在实现自动检测蜗杆2000与蜗轮3000啮合时的中心距的同时,还可对不同规格的蜗杆2000、蜗轮3000进行检测,以此提高蜗杆2000与蜗轮3000的生产效率,还可提高检测设备1000的适用范围,使得检测设备1000的使用率更高,从而降低检测设备1000的使用成本。
同时,当检测设备1000在对不同规格的蜗杆2000、蜗轮3000进行检测时,只需更换第二支撑装置300即可,使得检测设备1000的调试更加简单,节省大量人力与时间成本,提高检测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通过设置可拆卸地第二支撑装置300,使得检测设备1000可对不同规格的蜗杆2000、蜗轮3000进行检测,以提高检测设备1000的适用范围,尤其是在同一个生产车间需要检测不同规格的蜗杆2000、蜗轮3000中心距时,本申请的检测设备1000可极大降低检测成本。
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二支撑装置300包括支撑主体310和支撑柱320,支撑柱320可转动地设在支撑主体310内,蜗轮3000可拆卸地设在支撑柱320上,以实现利用第二支撑装置300支撑蜗轮3000,提高蜗轮3000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支撑主体310可拆卸地设于第一驱动装置400,以实现第二支撑装置300与第一驱动装置400的可拆卸连接。
在具体的示例中,第二支撑装置300具有多种规格,不同规格的第二支撑装置300的支撑柱320的直径和/或长度不同,从而使得不同规格的第二支撑装置300可支撑不同规格的蜗轮3000。这样当利用检测设备1000检测不同规格的蜗轮3000时,只需要将与待检测的蜗轮3000相匹配的第二支撑装置300设置在第一驱动装置400上,再将待检测的蜗轮3000设置在第二支撑装置300上即可。
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二支撑装置300包括限位轴承330和轴承挡板340,轴承挡板340将限位轴承330限位在支撑主体310内,以保证限位轴承330的结构稳定性。
其中,限位轴承330包括两个,两个限位轴承330间隔套设在支撑柱320上,以使得支撑柱320能够通过限位轴承330设在支撑主体310内。两个限位轴承330一方面保证支撑柱320在支撑主体310内上下同轴,避免支撑柱320发生偏移,从而避免蜗轮3000在转动时发生偏移;另一方面,限位轴承330可保证支撑柱320能够可转动地连接在支撑主体310内,也就是保证连接在支撑柱320上的蜗轮3000在与蜗杆2000啮合时能够顺利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驱动装置400包括横向驱动装置410和纵向驱动装置420,横向驱动装置410包括第一驱动件411、第一传动件412和第一移动件413,第一驱动件411通过第一传动件412驱动第一移动件413沿横向移动。从而实现利用第一驱动件411驱动第一移动件413移动,保证连接在第一移动件413上的结构件(如:纵向驱动装置420)能够有效沿横向移动。
其中,这里所说的横向可以理解为是图1和图2中所示出的左右方向,也就是说,第一驱动件411用于驱动第一移动件413沿支撑台100的左右方向移动。
可选地,第一传动件412为丝杠,第一移动件413与丝杠螺纹配合以在丝杠转动时沿丝杠的轴向移动。这里可以理解为,第一驱动件411可通过转动的丝杠控制第一移动件413沿丝杠的轴向移动,从而实现控制第一移动件413沿支撑台100的左右方向移动。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驱动件411为手柄,手柄的一端与丝杠连接。这样在用户转动手柄时即可带动丝杠转动,丝杠转动再带动第一移动件413沿丝杠的轴向移动,以实现利用第一驱动件411驱动第一移动件413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第一驱动件411设置成手柄,以便于用户控制丝杠转动的圈数,从而便于控制第一移动件413的移动距离,确保第一驱动装置400能够有效驱动第二支撑装置300朝向靠近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以使蜗轮3000与蜗杆2000啮合。
可选地,手柄的一侧设有计数器,计数器用于记录手柄的转动圈数,这样在蜗轮3000的位置调节完成后,即可有效获取到调节当前型号的蜗轮3000的位置时,需要转动的手柄的圈数,便于下次调节同种型号的蜗轮3000位置,降低检测难度。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第一驱动件411也可设置成旋转电机、旋转气缸等,以实现自动化驱动第一移动件413移动,减少人工介入程度。
可选地,如图4所示,纵向驱动装置420设于第一移动件413,纵向驱动装置420可随第一移动件413移动。也就是在第一移动件413沿支撑台100的左右方向移动时,纵向驱动装置420可同步沿支撑台100的左右方向移动。
可选地,纵向驱动装置420固定连接在第一移动件413上,以提高纵向驱动装置420与第一移动件413的连接强度,从而保证纵向驱动装置420与第一移动件413的相对位置稳定性,确保纵向驱动装置420能够有效跟随第一移动件413移动。其中,这里所说的固定连接可以是螺栓连接、粘接、卡接等。
可选地,如图4所示,纵向驱动装置420包括第二驱动件421和移动台422,第二驱动件421用于驱动移动台422沿纵向移动,第二支撑装置300设于移动台422以随移动台422移动。也就是说,第二驱动件421在驱动移动台422沿纵向移动的过程中,第二支撑装置300可跟随移动台422同步移动,从而实现利用纵向驱动装置420驱动第二支撑装置300沿纵向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因第二支撑装置300上支撑有蜗轮3000,因此,通过上述设置可实现利用第二驱动件421驱动蜗轮3000沿纵向移动。其中,这里所说的纵向可以理解为是图1中所示出的前后方向,也就是说,第二驱动件421用于驱动蜗轮3000沿支撑台100的前后方向移动。
可选地,如图1所示,纵向垂直于蜗杆2000的轴向,横向和纵向相互垂直。也可以理解为,横向平行于蜗杆2000的轴向,纵向垂直于蜗杆2000的轴向,这样当利用横向驱动装置410的第一驱动件411驱动第一移动件413沿横向移动时,第一移动件413即可带动纵向驱动装置420上的第二支撑装置300沿横向移动,也就是带动蜗轮3000沿平行于蜗杆2000的轴向移动,以使得蜗轮3000与蜗杆2000能够同轴对中,当蜗轮3000与蜗杆2000同轴对中后,再利用纵向驱动装置420的第二驱动件421驱动移动台422沿纵向移动,移动台422带动第二支撑装置300沿纵向移动,也就是带动蜗轮3000沿垂直于蜗杆2000的轴向移动,以使得蜗轮3000与蜗杆2000能够啮合,此时蜗轮3000的位置调整完毕,便于后续检测蜗杆2000与蜗轮3000啮合时的中心距。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第一驱动装置400在驱动蜗轮3000朝向靠近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首先转动第一驱动件411,第一驱动件411转动并带动形成为丝杠的第一传动件412转动,第一传动件412转动带动螺纹连接在丝杠上的第一移动件413移动,以调整蜗轮3000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使得蜗轮3000与蜗杆2000能够同轴对中,当蜗轮3000与蜗杆2000同轴对中后,再利用纵向驱动装置420的第二驱动件421驱动移动台422沿前后方向移动,移动台422带动蜗轮3000沿前后方向移动,以实现带动蜗轮3000朝向靠近或远离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确保蜗轮3000与蜗杆2000能够啮合,此时蜗轮3000的位置调整完毕。
可选地,如图4所示,横向驱动装置410还包括第一锁止件414,第一锁止件414用于限定丝杠转动。避免丝杠转动,这样在第一移动件413的位置调节完成后,也就是蜗轮3000与蜗杆2000同轴对中后,可利用第一锁止件414限定丝杠转动,避免用户误碰到形成为手轮的第一驱动件411而导致第一移动件413发生移动,从而保证第一移动件413的位置稳定性,也就是保证蜗轮3000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稳定性。
在具体的示例中,第一锁止件414可移动地设在丝杠的两侧,当需要利用第一锁止件414限定丝杠转动时,第一锁止件414朝向靠近丝杠的方向移动并抵接在丝杠上,以限定丝杠转动;当不需要利用第一锁止件414限定丝杠转动时,第一锁止件414朝向远离丝杠的方向移动并与丝杠间隔设置,以确保第一驱动件411转动时,丝杠能够正常转动。
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二驱动件421包括正向驱动件4211和反向驱动件4214,正向驱动件4211用于驱动移动台422沿纵向朝向靠近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反向驱动件4214用于驱动移动台422沿纵向朝向远离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从而确保蜗轮3000能够朝向靠近和远离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如此设置,在实现蜗轮3000与蜗杆2000啮合的同时,还可便于更换蜗轮3000。
可选地,如图1所示,正向驱动件4211包括配重块4212和连接线体4213,配重块4212通过连接线体4213连接移动台422以拉动移动台422沿纵向朝向靠近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利用正向驱动件4211驱动蜗轮3000沿纵向朝向靠近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正向驱动件4211设置成由配重块4212和连接线体4213组成,在具体驱动的过程中,可利用配重块4212的重力拉动连接线体4213移动,连接线体4213移动并带动移动台422移动,从而实现拉动移动台422沿纵向朝向靠近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也就是实现拉动蜗轮3000沿纵向朝向靠近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
其中,配重块4212和连接线体4213配合的结构可降低移动台422移动速度,这样在蜗杆2000与蜗轮3000接触时,可避免出现蜗轮3000撞击在蜗杆2000上的现象,一方面减小蜗轮3000对蜗杆2000造成的磨损,确保蜗轮3000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因蜗轮3000一般采用尼龙材质制成,若蜗轮3000朝向蜗杆2000移动并撞击在蜗杆2000上,会导致蜗轮3000自身发生变形,这样就会导致蜗轮3000在朝向蜗杆2000移动时,移动的距离增加,导致检测的准确性降低,也就是降低了检测设备1000的检测精度。
因此,本申请通过单独设置一个正向驱动件4211,可单独控制正向驱动件4211的驱动力,在保证蜗轮3000不会被撞伤的同时还可提高检测精度。
此外,通过设置配重块4212驱动蜗轮3000移动,相比于设置电驱动件而言,可使得正向驱动件4211在工作时更加省电,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连接线体4213可采用尼龙材质制成,使得连接线体4213形成为尼龙绳,尼龙材质具有价格便宜、结实、牢固等优点,在确保配重块4212能够通过连接线体4213带动移动台422移动的同时还可延长连接线体4213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示例中,配重块4212包括两组,两组配重块4212分别通过两个连接线体4213连接移动台422。两组配重块4212配合可增加正向驱动件4211的驱动力,确保正向驱动件4211能够有效驱动移动台422沿纵向朝向靠近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蜗轮3000与蜗杆2000的啮合。
可选地,反向驱动件4214为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驱动移动台422沿纵向朝向远离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以实现移动台422的自动化移动,也就是实现蜗轮3000的自动化移动。
在一些示例中,反向驱动件4214也可选用气缸。气缸在实现自动化驱动移动台422沿纵向朝向远离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的同时还可降低使用难度,且气缸的维修较为方便。
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反向驱动件4214还可选用电推杆。电推杆具有精度高、省电、耐用等优点,在实现自动化驱动移动台422沿纵向朝向远离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的同时还可使得移动台422能够准确地移动至预设位置处,并可延长反向驱动件4214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
在具体的示例中,当需要利用正向驱动件4211驱动移动台422沿纵向朝向靠近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反向驱动件4214停止输出驱动力,也就是反向驱动件4214停止工作,确保配重块4212能够有效拉动移动台422移动;当需要利用反向驱动件4214驱动移动台422沿纵向朝向远离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时,反向驱动件4214增大驱动力,并使得反向驱动件4214的驱动力大于正向驱动件4211的驱动力,从而确保反向驱动件4214能够有效驱动移动台422移动。
可选地,如图4所示,移动台422上设有检测板423,检测组件500用于检测检测板423的位移以实现检测蜗杆2000与蜗轮3000啮合时的中心距。因检测板423设置在移动台422上,移动台422在移动的过程中,即可带动检测板423移动,此时检测组件500检测检测板423的位移即可有效检测蜗杆2000与蜗轮3000啮合时的中心距,提高检测的精准度并降低检测难度。
可选地,检测组件500包括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设于支撑台100,以提高位移传感器的结构稳定性,防止检测设备1000在运转的过程中由于机构震动而产生误差,从而提高位移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其中,位移传感器用于在蜗杆2000与蜗轮3000啮合时检测蜗杆2000与蜗轮3000之间的中心距。并与后续判断蜗杆2000与蜗轮3000啮合时的中心距是否在预设范围内,从而达到检测的目的。
在具体的示例中,位移传感器用于在蜗杆2000与蜗轮3000啮合时检测检测板423的位移量,从而实现检测蜗杆2000与蜗轮3000啮合时的中心距。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支撑装置200包括固定组件210和调节组件220,蜗杆2000设于固定组件210。固定组件210用于支撑蜗杆2000,以提高蜗杆2000的位置稳定性,便于后续利用检测设备1000精准检测蜗杆2000和蜗轮3000啮合时的中心距。
可选地,如图2和图5所示,调节组件220包括高度调节组件221和角度调节组件222,高度调节组件221设在支撑台100。支撑台100用于支撑高度调节组件221,以提高高度调节组件221的位置稳定性,从而保证高度调节组件221能够有效驱动固定组件210移动。
可选地,高度调节组件221用于驱动固定组件210沿竖向移动,以调节蜗杆2000与支撑台100在竖向上的间距。便于实现蜗杆2000与蜗轮3000的啮合。其中,这里所说的竖向可以理解为是图2中所示出的上下方向,也就是说,高度调节组件221用于驱动蜗杆2000沿支撑台100的上下方向移动。
可选地,如图5所示,高度调节组件221包括第二驱动装置2211和第二移动件2212,第二驱动装置2211用于驱动第二移动件2212沿竖向移动,固定组件210连接在第二移动件2212上。这样在第二驱动装置2211驱动第二移动件2212沿竖向移动时,第二移动件2212即可带动固定组件210沿竖向移动,以达到调节蜗杆2000与支撑台100在竖向上的间距的目的。
可选地,如图5所示,第二驱动装置2211也形成手柄,手柄的一端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的外侧形成外螺纹,第二移动件2212螺纹连接在转动轴的外侧,这样当第二驱动装置2211带动转动轴转动时,即可驱动第二移动件2212沿竖向移动,从而达到利用第二驱动装置2211驱动第二移动件2212移动的目的。
可选地,如图5所示,角度调节组件222连接在固定组件210与高度调节组件221之间,角度调节组件222用于驱动固定组件210转动,以调节蜗杆2000相对于支撑台100的倾斜角度。从而保证形成为斜齿的蜗杆2000也可利用本申请的检测设备1000进行检测,以进一步提高检测设备1000的适用范围。
可选地,角度调节组件222可保证固定组件210的转动角度为-20°~+20°,即蜗杆2000与蜗轮3000的适配角度在这个范围均可利用本申请的检测设备1000进行检测。
可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角度调节组件222包括转动轴承2221和第二锁止件2223,固定组件210通过转动轴承2221转动连接在第二移动件2212上。以确保固定组件210能够有效相对于第二移动件2212转动,以达到调节蜗杆2000相对于支撑台100的倾斜角度的目的。
在具体的示例中,固定组件210可通过手动驱动或电驱动的形成进行转动,从而方便利用固定组件210带动蜗杆2000转动,以有效对蜗杆2000的角度进行调节。
可选地,第二锁止件2223用于限定固定组件210转动。以确保固定组件210在转动完成后,固定组件210能够稳定限位在转动后的位置处,提高固定组件210的位置稳定性,也就是保证转动后的蜗杆2000能够位置稳定。
可选地,结合图5和图6所示,固定组件210上设有第二锁止件2223,第二移动件2212上设有第二导向槽2113,第二锁止件2223限位在第二导向槽2113内,其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第二锁止件2223可沿着第二导向槽2113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以确保固定组件210能够正常转动,同时,第二导向槽2113还可限定固定组件210的转动位置,也就是限定蜗杆2000的转动位置,确保蜗杆2000能够沿既定方向进行转动。
当驱动固定组件210转动的外力消除后,第二锁止件2223可止抵在第二导向槽2113的侧壁上,从而限定固定组件210转动,以提高转动后的固定组件210的位置稳定性。
可选地,结合图5和图7所示,固定组件210包括固定架211、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固定架211通过转动轴承2221转动连接在第二移动件2212上。以此实现固定组件210与第二移动件2212的转动连接。
可选地,结合图5和图7所示,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可移动地设于固定架211,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分别抵接在蜗杆2000的轴向两端以带动蜗杆2000旋转。从而保证蜗杆2000能够稳定地连接在固定架211上并可相对于固定架211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可移动地设于固定架211上,可调节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在固定架211上的位置,从而实现调节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的相对位置,也就是调节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之间的距离。
其中,当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之间的距离较大时,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配合即可抵接长度较长的蜗杆2000;当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之间的距离较小时,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配合即可抵接长度较短的蜗杆2000。也就是说,本申请的固定组件210可固定不同长度的蜗杆2000,从而使得检测设备1000可对不同尺寸的蜗杆2000进行检测,以进一步提高检测设备1000的适用范围。
在具体的示例中,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20±25mm,也就是说在这个范围内的蜗杆2000和蜗轮3000中心距检测都可以使用本申请的检测设备1000进行检测,以进一步提升检测设备1000的适用范围。
可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固定架211上设有第一导向槽2111,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上分别设有第三锁止件2112,第三锁止件2112限位在第一导向槽2111内,其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第三锁止件2112可沿着第一导向槽2111的延伸方向进行移动,以确保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能够可移动地设于固定架211上,同时,第一导向槽2111还可限定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的移动位置。
具体为,当驱动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移动的外力消除后,第三锁止件2112可止抵在第一导向槽2111的侧壁上,从而限定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移动,以提高移动后的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的位置稳定性,从而保证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能够有效抵接在蜗杆2000的轴向两端并可带动蜗杆2000旋转。
可选地,如图7所示,固定架211上设有第三固定件214,第三固定件214与固定架211之间形成避让孔,在固定蜗杆2000的过程中,蜗杆2000的部分结构转动限位在避让孔中,以限定蜗杆2000的位置,随后再将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分别抵接在蜗杆2000的轴向两端,以实现利用第一支撑装置200支撑蜗杆2000。
可选地,如图7所示,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正对蜗杆2000的端部均形成有顶尖,顶尖顶住蜗杆2000端面,便于后续利用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带动蜗杆2000旋转。
可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检测设备1000还包括第三驱动装置600,第三驱动装置600设于第一支撑装置200。第一支撑装置200用于支撑第三驱动装置600,以提高第三驱动装置600的位置稳定性,同时还可使得第三驱动装置600能够靠近第一支撑装置200设置,便于后续利用第三驱动装置600驱动蜗杆2000转动。
可选地,如图7所示,第三驱动装置600与第一固定件212连接,第三驱动装置600用于驱动第一固定件212旋转以带动蜗杆2000旋转。从而实现驱动蜗杆2000,这样当蜗杆2000与蜗轮3000啮合时,即可检测蜗杆2000与蜗轮3000的中心距。
可选地,如图7所示,第三驱动装置600包括驱动组件和第二传动件610,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传动件610,第二传动件610远离驱动组件的一端连接第一固定件212,以实现利用驱动组件驱动第一固定件212旋转以带动蜗杆2000旋转。
在具体的示例中,第二传动件610形成为传动带组件,也就是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同步轮,同步轮上套接有同步带,同步带远离同步轮的一端套接在转动主轴上,第一固定件212固定连接在转动主轴内,这样在驱动组件工作的过程中,即可带动同步轮转动,同步轮转动带动同步带移动,以实现转动主轴的转动,此时转动主轴可带动第一固定件212转动,也就是实现带动蜗杆2000旋转,便于检测蜗杆2000与蜗轮3000啮合时的中心距。
可选地,驱动组件可设置成旋转电机、旋转气缸等,以实现自动化驱动第一固定件212转动,减少人工介入程度。
可选地,如图7所示,固定架211靠近第二传动件610的一侧上还设有张紧装置611,以确保同步轮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带动同步带移动,从而保证第三驱动装置600能够有效驱动蜗杆2000转动。
可选地,如图7所示,检测组件500包括角度编码器510,角度编码器510设于第一固定件212,角度编码器510用于检测蜗杆2000旋转的角度值。并与后续判断蜗杆2000与蜗轮3000啮合时蜗杆2000旋转的角度值是否在预设范围内,从而达到检测的目的。
可选地,检测设备1000还包括判断单元,判断单元与检测组件500电连接,用于判断蜗杆2000与蜗轮3000之间的中心距以及蜗杆2000旋转的角度值是否在预设范围内。从而准确判断蜗杆2000与蜗轮3000之间的中心距以及蜗杆2000旋转的角度值是否合格,进一步提高检测设备1000的自动化程度,提高检测效率。
可选地,支撑台100上还设有对射传感器,对射传感器用于检测蜗轮3000是否安装到位,其中,检测设备1000检测的过程中,当对射传感器检测到蜗轮3000安装到位后,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的顶尖顶紧蜗杆2000,并通过第三驱动装置600驱动蜗杆2000旋转,模拟实际工作中蜗杆2000的一个正常的旋转工作状态,蜗轮3000则是在横向驱动装置410和纵向驱动装置420中的配重块4212的自动驱动下缓慢前进,并与蜗杆2000进行啮合转动,此时可通过位移传感器来测量蜗轮3000与蜗杆2000之间中心距的一个偏差值范围,并通过角度编码器510来测量啮合中蜗杆2000旋转角度的偏差值范围,将测量的结果与该蜗轮3000、蜗杆2000设定的理论值进行对比,以判断测量的结果是否在设定的范围之内,以此来判定蜗轮3000、蜗杆2000的中心距是否满足性能指标,达到检测的目的。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检测设备(10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台(100);
用于支撑蜗杆(2000)的第一支撑装置(200)和用于支撑蜗轮(3000)的第二支撑装置(300);
第一驱动装置(400),所述第一驱动装置(400)设于所述支撑台(100),所述第二支撑装置(300)可拆卸地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400),所述第一驱动装置(400)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支撑装置(300)朝向靠近所述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蜗轮(3000)与所述蜗杆(2000)啮合;
检测组件(500),用于检测所述蜗杆(2000)与所述蜗轮(3000)啮合时的中心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设备(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400)包括横向驱动装置(410)和纵向驱动装置(420),
所述横向驱动装置(410)包括第一驱动件(411)、第一传动件(412)和第一移动件(413),所述第一驱动件(411)通过所述第一传动件(412)驱动所述第一移动件(413)沿横向移动;
所述纵向驱动装置(420)设于所述第一移动件(413)以随所述第一移动件(413)移动,所述纵向驱动装置(420)包括第二驱动件(421)和移动台(422),所述第二驱动件(421)用于驱动所述移动台(422)沿纵向移动,所述第二支撑装置(300)设于所述移动台(422)以随所述移动台(422)移动,
其中,所述纵向垂直于所述蜗杆(2000)的轴向,所述横向和所述纵向相互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设备(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412)为丝杠,所述第一移动件(413)与所述丝杠螺纹配合以在所述丝杠转动时沿所述丝杠的轴向移动,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件(411)为手柄且所述手柄的一端与所述丝杠连接;和/或,所述横向驱动装置(410)还包括第一锁止件(414),所述第一锁止件(414)用于限定所述丝杠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设备(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件(421)包括正向驱动件(4211)和反向驱动件(4214),所述正向驱动件(4211)用于驱动所述移动台(422)沿所述纵向朝向靠近所述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所述反向驱动件(4214)用于驱动所述移动台(422)沿所述纵向朝向远离所述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
其中,所述正向驱动件(4211)包括配重块(4212)和连接线体(4213),所述配重块(4212)通过所述连接线体(4213)连接移动台(422)以拉动所述移动台(422)沿所述纵向朝向靠近所述蜗杆(2000)的方向移动;和/或,所述反向驱动件(4214)为驱动电机、气缸或电推杆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设备(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台(422)上设有检测板(423),所述检测组件(500)用于检测所述检测板(423)的位移以实现检测所述蜗杆(2000)与所述蜗轮(3000)啮合时的中心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设备(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装置(200)包括:
固定组件(210),所述蜗杆(2000)设于所述固定组件(210);
调节组件(220),所述调节组件(220)包括:
高度调节组件(221),所述高度调节组件(221)设在所述支撑台(100),用于驱动所述固定组件(210)沿竖向移动,以调节所述蜗杆(2000)与所述支撑台(100)在所述竖向上的间距;
角度调节组件(222),所述角度调节组件(222)连接在所述固定组件(210)与所述高度调节组件(221)之间,所述角度调节组件(222)用于驱动所述固定组件(210)转动,以调节所述蜗杆(2000)相对于所述支撑台(100)的倾斜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设备(10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度调节组件(221)包括第二驱动装置(2211)和第二移动件(2212),第二驱动装置(2211)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移动件(2212)沿所述竖向移动;
所述角度调节组件(222)包括转动轴承(2221)和第二锁止件(2223),所述固定组件(210)通过所述转动轴承(2221)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移动件(2212)上,所述第二锁止件(2223)用于限定所述固定组件(210)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检测设备(10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210)包括:
固定架(211),所述固定架(211)通过所述转动轴承(2221)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移动件(2212)上;
第一固定件(212)和第二固定件(213),所述第一固定件(212)和所述第二固定件(213)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固定架(211)且分别抵接在所述蜗杆(2000)的轴向两端以带动所述蜗杆(2000)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设备(10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驱动装置(600),所述第三驱动装置(600)设于第一支撑装置(200)且与所述第一固定件(212)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固定件(212)旋转以带动所述蜗杆(2000)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设备(10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组件(500)包括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设于所述支撑台(100),用于在所述蜗杆(2000)与所述蜗轮(3000)啮合时检测所述蜗杆(2000)与所述蜗轮(3000)之间的中心距;
所述检测组件(500)包括角度编码器(510),所述角度编码器(510)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212),用于检测所述蜗杆(2000)旋转的角度值;
其中,所述检测设备(1000)还包括判断单元,所述判断单元与所述检测组件(500)电连接,用于判断所述蜗杆(2000)与所述蜗轮(3000)之间的中心距以及所述蜗杆(2000)旋转的角度值是否在预设范围内。
CN202221172283.4U 2022-05-16 2022-05-16 检测设备 Active CN2174034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72283.4U CN217403415U (zh) 2022-05-16 2022-05-16 检测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72283.4U CN217403415U (zh) 2022-05-16 2022-05-16 检测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03415U true CN217403415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44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72283.4U Active CN217403415U (zh) 2022-05-16 2022-05-16 检测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034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403415U (zh) 检测设备
CN203772483U (zh) 电动转向器传感器系统调中台
CN108088348B (zh) 一种针齿轮外径快速检测装置
CN220120586U (zh) 一种钢筋弯曲试验机
CN211042143U (zh) 一种减速机零部件生产用三坐标测量机
CN113607223B (zh) 用于电机轴的检测装置
CN110779720A (zh) 一种蜗轮蜗杆电子双啮仪
CN211205081U (zh) 螺丝通止规检测机
CN217180295U (zh) 一种组合烟花纸筒用强度检测装置
CN212228281U (zh)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空载力矩检测机台
CN213316268U (zh) 一种辊棒跳动检测分选设备
CN111060243A (zh) 一种盾构滚刀扭矩的自动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14076560A (zh) 变速箱拨叉轴的轴孔检测装置
CN109211056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车轴车削加工用测量装置
CN114260679B (zh) 一种机器人驱动机构装配检测综合平台
CN112504699A (zh) 耦合刚度试验台
CN211262555U (zh) 一种盾构滚刀扭矩的自动检测装置
CN220104016U (zh) 一种汽车转向拉杆半自动螺纹检测机
CN219805689U (zh) 一种龙门加工中心附件头输送装置
CN219499928U (zh) 一种smt贴片光学检测工装
CN213067464U (zh) 一种电梯导轨扭曲度检测装置
CN109253879B (zh) 一种转向传动轴性能测试装置
CN221302201U (zh) 一种转子铁芯扭转角度用的测量装置
CN214502272U (zh) 一种国标螺栓滑块钻孔位置度精度检测机构
CN214952972U (zh) 一种基于自相关技术的动态方位检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