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02686U - 风管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风管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02686U
CN217402686U CN202221265831.8U CN202221265831U CN217402686U CN 217402686 U CN217402686 U CN 217402686U CN 202221265831 U CN202221265831 U CN 202221265831U CN 217402686 U CN217402686 U CN 2174026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air outlet
outlet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6583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鑫
游斌
吴喜荟
刘中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6583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026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026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026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管机及空调器,其中风管机包括:外壳、风机组件以及遮挡组件。外壳的内部具有容纳腔,底部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出风口,侧面具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风机组件位于容纳腔内,风机组件包括风机,风机包括蜗壳以及风轮,蜗壳具有鼓风腔,以及与鼓风腔连通的进风口、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风轮位于鼓风腔内,第一风道与第一出风口连通,第二风道与第二出风口连通。遮挡组件具有单独封盖第一出风口的第一状态以及单独封盖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第二状态。冷空气通过外壳侧面的第二出风口水平排出,热空气通过第一出风口向下排出。利用热空气与冷空气的不同属性,使得室内温度更均匀,避免用户头热脚凉,提高用户舒适性。

Description

风管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管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风管机通常安装于室内的墙体顶部,利用换热器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从而达到降温或升温目的,然而,目前的风管机出风形式单一,制冷制热时风均从相同出风口吹出,由于冷热空气特性不同,制热时热空气到现达不了地面,制热效果差,温度分层严重,容易造成头热脚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管机,能够变换出风口的方向,使冷空气与热风从不同的出风口吹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风管机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包括:
外壳,内部具有容纳腔,底部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出风口,侧面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
风机组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包括风机,用于将所述容纳腔内的空气由所述第一出风口或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
遮挡组件,挡风件,所述挡风件能够相对所述蜗壳运动,所述挡风件具有单独封盖所述第一出风口的第一状态以及单独封盖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第二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机,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第一出风口位于外壳的底部,第二出风口位于外壳的侧面,遮挡组件具有单独封盖第一出风口的第一状态以及单独封盖第二出风口的第二状态。因此,制冷时遮挡组件能够封盖第一出风口,使得冷空气通过外壳侧面的第二出风口水平排出,制热时遮挡组件封盖第二出风口,使热空气通过底部的第一出风口向下排出。以利用热空气与冷空气的不同属性,使得室内温度更均匀,避免用户头热脚凉,提高用户舒适性。此外,由于第二出风口位于外壳的侧面,使得冷空气水平排出,从而快速地覆盖整个室内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挡风件能够于所述第一风道以及所述第二风道之间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挡风件设置成圆弧结构,所述挡风件位于所述鼓风腔内,且绕所述风轮的轴线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蜗壳具有圆弧状的第一壳体,所述挡风件的半径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半径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遮挡组件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挡风件连接,以驱动所述挡风件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齿轮,所述齿轮连接于所述电机,所述挡风件具有齿条,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相互啮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沿所述风轮的轴向,所述鼓风腔的两侧壁具有导向槽,所述挡风件的两侧边可移动地卡接于所述导向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沿所述风轮的轴向,所述挡风件的两侧间隔设置多个导向柱,所述导向柱可移动地卡接于所述导向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机设置有多个,所述外壳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口以及所述第二出风口,各所述风机位于各所述第一出风口以及各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对应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两个所述风机设置为一个风机组,所述风机组的两个所述风机之间还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具有相对设置的两根电机轴,两根所述电机轴分别连接于两侧的风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风管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采用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第一出风口位于外壳的底部,第二出风口位于外壳的侧面,遮挡组件包括单独封盖第一出风口的第一状态以及单独封盖第二出风口的第二状态。因此,制冷时遮挡组件能够封盖第一出风口,使得冷空气通过外壳侧面的第二出风口水平排出,制热时遮挡组件封盖第二出风口,使热空气通过底部的第一出风口向下排出。以利用热空气与冷空气的不同属性,使得室内温度更均匀,避免用户头热脚凉,提高用户舒适性。此外,由于第二出风口位于外壳的侧面,使得冷空气水平排出,从而快速地覆盖整个室内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的结构另一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的另一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中遮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号:
外壳100;第一出风口110;第二出风口120;回风口130;容纳腔140;
风机200;蜗壳210;进风口211;第一壳体212;翻边2121;第二壳体213;第三壳体214;第四壳体215;第五壳体216;鼓风腔220;导向槽221;风轮230;第一风道240;第二风道250;
换热器300;
遮挡组件400;挡风件410;齿条411;导向柱412;倾斜面413;第一电机420;齿轮430;
第二电机5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风管机即风管式空调机,通常安装在天花吊顶上,利用换热器300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并通过风机200进行吹风,从而达到降温或升温目的。现有的一些风管机中出风形式单一,制冷制热时风均从相同出风口吹出,由于冷热空气特性不同,制热时热空气到达不了地面,制热效果差,温度分层严重,容易造成用户头热脚凉。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的结构另一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4,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包括:外壳100、风机组件以及遮挡组件400。
其中,外壳100的内部具有容纳腔140,底部具有与容纳腔140连通的第一出风口110,侧面具有与容纳腔140连通的第二出风口120。风机组件位于容纳腔140内,风机组件包括风机200,风机200包括蜗壳210以及风轮,蜗壳210具有鼓风腔220,以及与鼓风腔220连通的进风口211、第一风道240和第二风道250,风轮230位于鼓风腔220内,第一风道240与第一出风口110连通,第二风道250与第二出风口120连通。遮挡组件400包括挡风件,挡风件410能够相对蜗壳210运动,以使挡风件410具有单独封盖第一出风口110的第一状态,以及单独封盖第二出风口120的第二状态。
具体的,可以理解的是,空气受热体积就会膨胀,相对比于常温的空气,热空气密度更小而上升。空气受冷体积就会收缩,相对于常温的空气密度更大而下降。因此本实施例利用热空气与冷空气的密度不同,设置不同朝向的出风口。即,外壳100底部的第一出风口110以及外壳100侧面的第二出风口120,且遮挡组件400能够用于遮挡第一出风口110或第二出风口120,使得热空气与冷空气能够从不同的出风口排出。
工作过程中,当风管机制冷时,挡风件410封盖第一出风口110。风机200将室内的空气由外壳100的回风口130吸入容纳腔140内,并经过换热器300进行降温形成冷空气。冷空气由进风口211吸入鼓风腔220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20水平吹出,由于冷空气密度较大而下降。同理,制热时,挡风件410封盖第二出风口120,热空气通过第一出风口110向下吹向底面,由于密度较小而上升。使得室内空间温度分布较为均匀,避免用户头热脚凉,提高用户舒适性。
此外,由于第二出风口120位于外壳100的侧面,使得冷空气水平吹出,冷空气吹出的方向与室内长度或者宽度方向相同,从而使得冷空气能够快速地覆盖整个室内空间。换热器300倾斜设置于回风口130的上方,能够充分利用容纳腔140的空间,且迎风面更大,提高空气温度变换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1中回风口130位于外壳100的底部不能解释为对本实施例的唯一限定,回风口130还可以设置于外壳100的侧面以及顶面,能够实现容纳腔140内部空气与室内空气循环即可。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遮挡组件400还能够同时打开第一出风口110以及第二出风口120,无论是制冷还是制热,空气能够同时通过第一出风口110以及第二出风口120排出。例如,当制热时,热空气能够同时由第一出风口110以及第二出风口120排出,部分由第一出风口110排出的热空气吹向地面慢慢上升,同样能够减小室内空间上下温度差。
参照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挡风件410能够于第一风道240以及第二风道250之间移动。具体的,制冷时,挡风件410移动至第一风道240,以封盖第一出风口110,以使得冷空气从第二出风口120吹出。制热时,挡风件410移动至第二风道250,以封盖第二出风口120,以使得热空气从第一出风口110排出。利用挡风件410在第一风道240以及第二风道250之间的移动,以实现第一出风口110以及第二出风口120的开合,使得风管机结构简单,成本低。
参照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挡风件410设置成圆弧结构,挡风件410位于鼓风腔220内,且绕风轮230的轴线运动。具体的,由上述实施例可知,第一出风口110与第二出风口120分别位于外壳100的底部以及侧面,通过挡风件410绕风轮230的轴线的运动,以封盖两个朝向不同的出风口(第一出风口110与第二出风口120)运动形式更加简单,从而使得遮挡组件400的结构更加简单,节省制造成本。
参照图3至图6,图6为图4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蜗壳210具有圆弧状的第一壳体212,挡风件410的半径与第一壳体212的半径相等。具体的,蜗壳210包括第一壳体212、第二壳体213、第三壳体214、第四壳体215以及第五壳体216,第一壳体212设置成圆弧结构,一端具有向上的翻边2121,第二壳体213水平设置,一端连接于第一壳体212背离鼓风腔220的表面,另一端连接于外壳100的第二出风口120处。第三壳体214水平设置,一端连接外壳100的第二出风口120处,另一端与第四壳体215的顶部连接。第二壳体213与第三壳体214形成第二风道250的两侧壁。第四壳体215的底部连接于外壳100的第一开口处。第五壳体216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壳体212。第四壳体215与第五壳体216形成第一风道240的两侧壁。此外,挡风件410设置成圆弧结构,且挡风件410的圆弧半径与第一壳体212的圆弧板件相同。由于第二壳体213连接于第一壳体212的背离鼓风腔220的表面。因此,当挡风件410的一端抵接于第一壳体212的端部,使得挡风件410能够与第一壳体212同一个圆面,第一壳体212朝向容纳腔140的表面与第二壳体213的内表面圆滑的过渡,减小空气阻力。此外,在挡风件410移动过程中,第一壳体212的端部能够对挡风件410起到定位作用,以限制挡风件410的朝向第二风道250的最大移动距离,避免挡风件410移动过大,导致第二风道250部分打开。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装配与制造过程中,会存在误差。因此,挡风件410与第一壳体212抵接时,挡风件410靠近第一容纳腔140的表面,可能凸出于第一壳体212靠近鼓风腔220的表面,而对流动的空气形成阻力。基于此,挡风件410靠近翻边2121的一端设置倾斜面413,该倾斜面413朝向鼓风腔220的内部倾斜。如图6所示。当空气由第一壳体212流动至第二壳体213时,该倾斜面413能够减小空气阻力。同理,第三壳体214与第四壳体215之间具有第一倒圆角,第五壳体216与第一壳体212之间具有第二倒圆角,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倾斜面413末端处挡风件410的厚度较薄,为了避免该处与第一壳体212抵接时因碰撞而损坏,第一壳体212靠近第二出风口120的一端还可以设置有朝向鼓风腔220外部的翻边2121,第二壳体213连接于翻边背离鼓风腔220的一侧,挡风件410具有朝向鼓风腔220外部的翘曲部,翘曲部靠近鼓风腔的表面形成倾斜面。翘曲部抵接于翻边2121。
参照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遮挡组件400还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420,驱动机构与挡风件410连接,以驱动挡风件410移动。具体的,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420以及,如机械中常见的滚珠丝杠、皮带轮传动机构以及齿轮传动机构等,通过驱动机构对挡风件410进行驱动,而无需人工去移动挡风件410,使用过程中简单快捷,且安全性更高。
参照图5,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驱动机构还包括连接于第一电机420的齿轮430,挡风件410具有齿条411,齿轮430与齿条411相互啮合。具体的,齿轮430与齿条411啮合,第一电机420驱动齿轮430转动,从而带动齿条411移动,使得挡风件410移动,以关闭第一出风口110以及第二出风口120。齿条411能够设置于挡风件410任意表面,如附图5中齿轮430条位于挡风件410靠近鼓风腔220的表面。第一电机420可以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能够实现开环控制,结构简单,成本低。挡风件410可以为钣金件,钣金件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的优点,以使得挡风件410在满足一定的强度的前提下,具有较轻的质量,从而减小第一电机420的负载,降低第一电机420的负载要求,从而降低成本。
针对使用环境不同可以将挡风件410的初始位置设置于不同的位置。例如,所处的环境需要制冷的情况居多时,将挡风件410的初始位置设置于第一风道240处。运行制冷模式时,风机200直接启动,制冷运行,而无需启动第一电机420调整挡风件410的位置。运行制热模式时,由于挡风件410初始位置为制冷模式,先启动通过第一电机420,将挡风件410驱动至第二风道250处,以封盖第二风道250并打开第一风道240,再启动风机200,运行制热。因此,将挡风件410的初始位置设置于第一风道240处能够节省电能。
参照图3和图4,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沿风轮230的轴向,鼓风腔220的两侧壁具有导向槽221,挡风件410的两侧边可移动地卡接于导向槽221内。具体的,挡风件410的两侧边卡接于导向槽221内,导向槽221能够对挡风件410进行导向以及支撑,使得挡风件410移动过程更加稳定。此外,导向槽221的侧壁抵持于挡风件410,提高挡风件410抵抗变形能力,避免挡风件410受到空气的挤压而发生变形。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沿风轮230的轴向,参照图5,挡风件410的两侧间隔设置多个导向柱412,导向柱412可移动地卡接于导向槽221内。具体的,挡风件410通过导向柱412卡接于导向槽221内,减小挡风件410与导向槽221侧壁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挡风件410与导向槽221的侧壁之间的摩擦,更利于挡风件410的移动。
参照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200设置有多个,外壳100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出风口110以及第二出风口120,各风机200位于各第一出风口110以及各第二出风口120的对应位置。具体的,为了提高风管机排风速度,沿风管机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一出风口110以及第二出风口120,对应的设置多个风机200。风机200同时工作提高冷空气或者热空气的平抵触速度,从而提室温度上升或下降的速度。此外,根据用户的使用要求,各风机200能够单独启动,通过控制不同的风机200的启停来实现不同的出风速度。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传统技术中,通过单个风机200进行调速时,需要提高单个风机200的吹风速度,在风管机下面的人会明显感觉到热空气吹在身体上而感到不适,本实施例通过多个风机控制温度变化的速度,而无需提高风机的吹风速度,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参照图2,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每两个风机200设置为一个风机组,风机组的两个风机200之间还设置有第二电机500,第二电机50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根电机轴,两根电机轴分别连接于两侧的风机200。具体的,本实施例采用的第二电机500为双轴电机,通过一个第二电机500能够控制两个风机200的启停,结构更加简单。
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以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具体的,本实施例的空调器采用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制冷时遮挡组件400能够封盖第一通风道,使得冷空气通过外壳100侧面的第二出风口120水平排出,制热时遮挡组件400封盖第二通风道,使热空气通过第一出风口110向下排出。利用热空气与冷空气的不同属性,使得室内温度更均匀,避免用户头热脚凉,提高用户舒适性。此外,由于第二出风口120位于外壳100的侧面,使得冷空气水平排出,从而快速地覆盖整个室内空间。由于空调器采用了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机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1)

1.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内部具有容纳腔,底部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出风口,侧面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
风机组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包括风机,所述风机包括蜗壳以及风轮,所述蜗壳具有鼓风腔,以及与所述鼓风腔连通的进风口、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风轮位于所述鼓风腔内,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遮挡组件,包括挡风件,所述挡风件能够相对所述蜗壳运动,所述挡风件具有单独封盖所述第一出风口的第一状态以及单独封盖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第二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件能够在所述第一风道以及所述第二风道之间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件设置成圆弧结构,所述挡风件位于所述鼓风腔内,且绕所述风轮的轴线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具有圆弧状的第一壳体,所述挡风件的半径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半径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组件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挡风件连接,以驱动所述挡风件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齿轮,所述齿轮连接于所述电机,所述挡风件具有齿条,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相互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风轮的轴向,所述鼓风腔的两侧壁具有导向槽,所述挡风件的两侧边可移动地卡接于所述导向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风轮的轴向,所述挡风件的两侧间隔设置多个导向柱,所述导向柱可移动地卡接于所述导向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设置有多个,所述外壳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口以及所述第二出风口,各所述风机位于各所述第一出风口以及各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对应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每两个所述风机设置为一个风机组,所述风机组的两个所述风机之间还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具有相对设置的两根电机轴,两根所述电机轴分别连接于两侧所述风机。
11.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风管机。
CN202221265831.8U 2022-05-24 2022-05-24 风管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174026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65831.8U CN217402686U (zh) 2022-05-24 2022-05-24 风管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65831.8U CN217402686U (zh) 2022-05-24 2022-05-24 风管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02686U true CN217402686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47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65831.8U Active CN217402686U (zh) 2022-05-24 2022-05-24 风管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026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218278B (zh)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US20230417448A1 (en) Air outlet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217402686U (zh) 风管机及空调器
CN111140923A (zh) 空调器
CN11448461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6716381U (zh) 送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4383194B (zh) 导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209763293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06191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114355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71516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1005245U (zh) 空调器
CN216114339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0567364U (zh) 空调器
CN21790002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16659045B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中央空调智能管控系统
CN220061912U (zh) 空调器
CN215260435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21893648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374701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4536504U (zh) 空调器
CN216953265U (zh) 空调器
CN217031392U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891511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716393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