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31392U -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031392U CN217031392U CN202123204615.0U CN202123204615U CN217031392U CN 217031392 U CN217031392 U CN 217031392U CN 202123204615 U CN202123204615 U CN 202123204615U CN 217031392 U CN217031392 U CN 21703139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outlet
- outlet
- duct
-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19
- 239000012080 ambient ai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空调器的室内机,包括:壳体,限定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送风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一风机,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内;第二送风组件,包括第二换热器和第二风机,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内;其中,所述第一送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二送风组件的上方。第一送风组件位于第二送风组件的上方,充分利用了壳体内部的空间,空调器设有两个送风组件,可以增加空调器的换热风的出风量,进而增加空调器的调温效果。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空调器的出风形式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现有技术中公开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其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以及出风口,第一进风口设置在壳体上部,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分别设置在壳体下部的前后两侧;离心风机,设置于壳体内部容纳空间的上部,且配置成从第一进风口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其向壳体下部流动;和引流导风装置,设置于壳体内部容纳空间的下部,且配置成将来自离心风机的气流和来自第二进风口的气流混合并从出风口送出。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现有技术中,壳体下部设有引流导风装置,引流导风装置用于将环境风引导至出风口处。引流导风装置占据壳体的空间较大,空调器仅依靠壳体上部的离心风机出换热风,换热风量较少,会导致空调器的调温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以提高空调器的调温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的室内机,包括:壳体,限定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送风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一风机,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内;第二送风组件,包括第二换热器和第二风机,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内;其中,所述第一送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二送风组件的上方。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和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第一送风组件位于第二送风组件的上方,充分利用了壳体内部的空间,空调器设有两个送风组件,可以增加空调器的换热风的出风量,进而增加空调器的调温效果。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器的室内机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沿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沿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器的室内机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送风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器的室内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壳体;11、前壳;12、后壳;10、第一风道;101、第一风机;103、第一出风口;104、第一进风口;20、第二风道;201、第二风机;202、第二换热器;204、第二进风口;30、送风筒;301、第一送风筒;302、第二送风筒;303、第二出风口;305、外壳;306、出风风道;3061、子出风风道;307、隔板;3071、第一连接段;3072、第二连接段;3073、第三连接段;308、环形侧壁;3081、第一端部;3082、第二端部;40、侧壁;401、第一侧壁;402、第二侧壁;403、连接板;4031、第一连接板;4032、第二连接板;4033、避让孔;404、固定件;4041、通孔;405、第三风道;406、第三进风口;407、第三出风口;50、驱动装置;501、齿条;502、齿轮;503、空腔;60、风洞;601、支撑杆;90、新风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2中细箭头表示第三风道405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中粗箭头表示第一风道1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粗箭头表示第二出风口303的出风方向,壳体1的宽度方向表示左右方向。图3中箭头表示第二风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主冷媒回路和风机,主冷媒回路包括通过冷媒管路连通的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和节流装置,风机包括室内风机和室外风机。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的室内机,空调器的室内机包括壳体1、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壳体1限定出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20;第一送风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一风机101,位于第一风道10内;第二送风组件包括第二换热器202和第二风机201,位于第二风道20内;其中,如图3所示,第一送风组件位于第二送风组件的上方。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202,室内风机包括第一风机101和第二风机201。
本实施例中,空调器的室内机采用两组送风组件进行换热和送风,能够增加空调器的换热风的出风量,进而提高空调器的调温能力。第一送风组件位于第二送风组件的上方,可以理解: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沿壳体1的上下方向设置,能够充分利用壳体1高度方向的空间,节省壳体1宽度和厚度的空间。
可选地,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20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地,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20气流的流向可以根据壳体1的结构进行设置。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风道10具有第一进风口104和第一出风口103,壳体1包括前壳11和后壳12,第一进风口104设于后壳12,第一出风口103设于前壳11,第一风道10内的气流沿从后到前的方向流动;其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一风机101沿第一风道1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0内的气流沿从后到前的方向流动,能够减少第一风道10内气流的流动路径,减少气流的损失,保证第一出风口103流出的气流的温度。而且节省第一风机101和第一风机101占用的空调器内部的空间,使得空调器结构更加紧凑。
可选地,第一风机101包括贯流风机,贯流风机竖直放置,第一出风口103沿贯流风机的长度方向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101采用贯流风机,使得第一出风口103流出的气流能够达到很远的距离。
可选地,第一风机101采用贯流风机的情况下,第一出风口103沿贯流风机的长度方向相匹配,即第一出风口103沿贯流风机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第一出风口103的尺寸与贯流风机的长度相同或相近。
可选地,第一进风口104的通流面积大于第一出风口103的通流面积。
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04的通流面积大于第一出风口103的通流面积,增加了第一风道10的进风量,以保证第一风道10的出风量。
可选地,第一换热器设于第一进风口104处,以使气流均经过换热后再流入室内。
第一风机101为贯流风机的情况下,贯流风机的轴向较长,而径向尺寸较小,第一进风口104的通流面积大于第一出风口103的通流面积,且第一换热器和贯流风机沿第一风道1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能够高效率的利用壳体1的空间。
可选地,第一进风口104呈弧形,以增加第一进风口104的通流面积。
可选地,第一换热器与第一进风口104相匹配,以使气流均流经第一换热器后再流入室内。具体的,第一换热器呈弧形,并覆盖在第一进风口104处。
可选地,第一风道10也可以沿其他方向延伸,比如沿竖直方向,倾斜方向延伸。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风道20具有第二进风口204和第二出风口203,第二进风口204设于后壳12,第二出风口203与第一出风口103相连通;气流经第二进风口204进入第二风道20后沿竖直向上方向流动;其中,第二风机201和第二换热器202沿竖直向上方向依次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0沿从后到前的方向流动,而第二风道20沿竖直方向流动,充分利用了壳体1的空间,不会增加壳体1其他方向的尺寸。
可选地,沿第二风道2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二风机201和第二换热器202依次设置,或者,第二换热器202与第二风机201依次设置。
可选地,第二风机201可以离心风机、轴流风机和贯流风机。
可选地,第二进风口204设于后壳12,气流经第二进风口204进入第二风道20内后,气流沿从下向上的方向流动。
本实施例中,第二进风口204设于后壳12,便于第二风道20的进风。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202呈V型,第二换热器202位于第二风机201的上方,增加了气流与第二换热器202的接触面积。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202设于第二进风口204处,且第二换热器202覆盖于第二进风口204处,以使气流全部流经第二换热器202后在流入第二风道20内。
可选地,第二换热器202与第二进风口204相匹配,比如,第二换热器202的形状和尺寸等均与第二进风口204203相同或相近。
比如,第二进风口204呈弧形,第二换热器202也呈弧形,以完全覆盖第二进风口204。
可选地,第二风道20内的气流也可以沿其他方向流动。例如,第二风道20也可以沿前后方向延伸或者沿左右方向延伸或者倾斜延伸。
应当说明的是:第一风道10也可以沿竖直方向流动,第二风道20沿从后到前的方向流动。
比如,第二进风口204设于后壳12,第二出风口203设于前壳11,第二换热器202和第二风机201沿从后到前的方向依次设置,第二风道20内气流沿从后到前的方向流动。第一进风口104设于后壳12,第一出风口103与第二出风口203相连通,第一风机101和第一换热器沿竖直方向设置。
可选地,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20的流动方向也可以相同。
比如,当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20均沿前后方向延伸时,第一风机101和第二风机201可以均为贯流风机,两个贯流风机沿上下方向设置,第一换热器与第一风机101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换热器202与第二风机201沿水平方向设置。可以理解:当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20均沿前后方向延伸时,第一风机101和第二风机201也可以为离心风机,带动气流沿从后到前的方向流动。
再比如,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20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风机101和第二风机201可以均为离心风机或者轴流风机,驱动气流沿上下方向流动。
可选地,第一进风口104高于第二进风口204。
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04高于第二进风口204,能够缩短第一风道10内和第二风道20内气流的流动路径,进而减小气流的损失,提高经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流出换热风的调温效果。而且还能够避免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20内气流的相互干涉。
可选地,沿壳体1的宽度方向,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并排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沿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增加了壳体1宽度方向的出风范围,由于空调器吹出为换热风,换热风为冷风时,冷风会向下运动,换热风为热风时,热风会向上运动。所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不仅可以增加沿壳体1宽度的出风范围,还可以通过单独调节第一送风组件和第二送风组件,调节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的出风方向和出风量。
可选地,第二出风口203位于第一出风口103的至少一侧,且第二出风口203与第一出风口103相匹配,以实现第二出风口203和第一出风口103的混风。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相匹配指的是: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的形状、尺寸和延伸方向等均相同或相近。
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流出的气流能够相混合或者相互影响。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相匹配,增加了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的混风面积,进而增加了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混合的风量或者相互影响的效果。
可选地,如图6至图8所示,壳体1包括送风筒30,送风筒30包括外壳305,外壳305限定出具有第二出风口203的出风风道306,第二风道20包括出风风道306。外壳305包括第一端部3081、第二端部3082和环形侧壁308,环形侧壁308连接在第一端部3081和第二端部3082之间,第二出风口203设于环形侧壁308。
本实施例中,送风筒30的环形侧壁308长度较长,第二出风口203设于环形侧壁308,增加了送风筒30的出风面积,进而增加空调的出风量。而且便于实现第二出风口203与第一出风口103延伸方向一致,充分利用送风筒30内部的结构空间,节省空调器的室内机占用的空间。
可选地,第一风机101为贯流风机时,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均与贯流风机的长度方向相匹配。可以理解为: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均与贯流风机的长度的尺寸、延伸方向相同或相近。
可选地,第二出风口203环形侧壁308,并沿送风筒30的长度方向延伸。环形侧壁308长度较长,能够实现第二出风口203与贯流风机长度方向相匹配。
可选地,第二风道20设有第二出风口203,两个第二出风口203分别位于第一出风口103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第一风机101和/或第二风机201转动,可以实现第一出风口103出风和/或第二出风口203,增加了出风方向的灵活性。同时,两个第二出风口203位于第一出风口103的两侧,增加了空调器的出风范围,并进一步增加了空调器出风的多样性。
可选地,送风筒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送风筒30包括第一送风筒301和第二送风筒302,第一送风筒301和第二送风筒302位于第一出风口103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第一风机101和/或第二风机201工作,可以实现第一出风口103出风和/或第二出风口203出风,增加了出风方向的灵活性。同时,第一送风筒301和第二送风筒302分别位于第一出风口103的两侧,增加了空调器的出风范围,并进一步增加了空调器出风的多样性。
可选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室内机还包括驱动装置50,驱动装置50与每一送风筒30驱动连接,能够驱动每一送风筒30绕其轴线运动,以调节每一送风筒30的第二出风口203的方向。
本实施例中,每一送风筒30能够转动,进而可以调节每一送风筒30的第二出风方向,可以调节空调器的出风方向。而且由于第二出风口203与第一出风口103相连通,利用矢量调节技术,还可以调节第一风道10的出风方向和风量。
可选地,驱动装置50的数量为多个,驱动装置50与送风筒30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
本实施例中,每一个送风筒30可以通过对应的驱动装置50独立控制,进而实现每个送风筒30的独立转动。
可选地,多个送风筒30可以同向转动,也可以异向转动。
可选地,送风筒30能够在最大广角出风位置和关机位置之间转动,其中,送风筒30转动至最大广角出风位置时,第二出风口203背离第一风道10;送风筒30转动至关机位置时,第二出风口203朝向第一风道10。其中,空调器的室内机开机时送风筒30能够从关机位置朝向前侧转动至最大广角出风位置。
本实施例中,送风筒30在最大广角出风位置时,第二出风口203背离第一风道10,出风分散,适合人群分散的情况。送风筒30在关机位置时,第二出风口203朝向第一风道10。第一送风筒301和第二送风筒302均可以在最大广角出风位置和关机位置之间转动,能够实现多种出风形式,增加了空调的出风多样性。
可选地,每一送风筒30的转动角度范围为0°至180°。送风筒30转动角度为0°时,送风筒30位于关机位置;送风筒30转动至180°时,送风筒30位于最大广角出风位置。
可选地,空调器的室内机还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第一控制阀能够控制第一换热器内冷媒的流通或截止;第二控制阀能够控制第二换热器202内冷媒的流通或截止。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20内均设有换热器,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均开启的情况下,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202内冷媒均流通,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流出的风均为换热风,能够实现快速调节室内温度的目的。
可选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202为并联设置时,第一控制阀可以设于第一换热器所在的第一支路,第二控制阀可以设于第二换热器202所在的支路。
可选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202为串联设置时,第一控制阀设于第一换热器,第二控制阀设于第二换热器202。
第一控制阀关闭时,第一换热器断开,第一风机101仍驱动气流在第一风道10内流动,第一出风口103流出的为环境风。同时,第二控制阀开启,第二换热器202连通,第二风机201仍驱动气流在第二风道20内流动,第二出风口203流出的为换热风。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流出的气流混合,换热风和环境风混合形成匀风后再流出。匀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效果。
第一控制阀开启时,第一换热器连通,第一风机101仍驱动气流在第一风道10内流动,第一出风口103流出的为换热风。同时,第二控制阀关闭,第二换热器202断开,第二风机201仍驱动气流在第二风道20内流动,第二出风口203流出的为环境风。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流出的气流混合,换热风和环境风混合形成匀风后再流出。匀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效果。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出风口103与第二出风口203间隔设置,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之间设有第三风道405,第三风道405沿前后方向贯穿壳体1,第三风道405具有第三进风口406和第三出风口407,第三出风口407位于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之间,并与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流出的气流混合;其中,第一出风口103和/或第二出风口203出风时,第三出风口407处形成负压,环境风经第三进风口406和第三风道405流入第三出风口407处,与第一出风口103和/或第二出风口203流出的气流混合后流出。
本实施例中,第三风道405能够引导环境风流至第一出风口103和/或第二出风口203处,与第一出风口103和/或第二出风口203流出的气流混合形成匀风,匀风更加柔和,温度更加适宜,增加室内用户的舒适度。特别是空调器制冷时,匀风凉而不冷,能够避免冷风吹向用户,避免用户患空调病。
可选地,第三出风口407与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均相匹配。可以理解为:第三出风口407与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的形状、尺寸等相同或相近。
本实施例中,第三出风口407与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相匹配,保证第三出风口407与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的混风面积较大,进而可以保证第三出风口407、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的混合后的出风面积。
具体的,第三出风口407与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延伸方向均一致。
本实施例中,第三出风口407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出风口203延伸方向一致,保证第三出风口407与第二出风口203的混风面积较大,进而可以保证第三出风口407、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的混合后的出风面积。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控制阀关闭时,第一换热器断开,第一风机101仍驱动气流在第一风道10内流动,第一出风口103流出的为环境风。同时,第二控制阀开启,第二换热器202连通,第二风机201仍驱动气流在第二风道20内流动,第二出风口203流出的为换热风。第三风道405在第二出风口203和第一出风口103的影响下,环境风被动流至第三出风口407处,第三出风口407、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流出的气流能够相混合,换热风和环境风混合形成匀风后再流出。匀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效果。
第一控制阀开启时,第一换热器连通,第一风机101仍驱动气流在第一风道10内流动,第一出风口103流出的为换热风。同时,第二控制阀关闭,第二换热器202断开,第二风机201仍驱动气流在第二风道20内流动,第二出风口203流出的为环境风。第三风道405在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的影响下,环境风被动流至第三出风口407处,第三出风口407、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流出的气流能够相混合,换热风和环境风混合形成匀风后再流出。匀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效果。
应当说明的是: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20内可以仅设有一个换热器。
例如,第一风道10内设有换热器,第二风道20内没有换热器的情况下,第一出风口103流出的为经过换热的换热风,第二出风口203流出的为环境风,第三风道405在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的影响下,环境风被动流至第三出风口407处,第一出风口103、第三出风口407和第二出风口203流出的气流能够相混合,换热风和环境风混合形成匀风后再流出。匀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效果。
可选地,第一风道10内没有换热器,第二风道20内设有换热器的情况下,第一出风口103流出的为环境风,第二出风口203流出的为经过换热的换热风,第三风道405在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203的影响下,环境风被动流至第三出风口407处,第一出风口103、第三出风口407和第二出风口203流出的气流能够相混合,换热风和环境风混合形成匀风后再流出。匀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效果。
可选地,壳体1包括侧壁40,侧壁40位于送风筒30与第一风道10之间;其中,送风筒30和侧壁40共同限定出具有第三进风口406和第三出风口407的第三风道405,第三出风口407与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303流出的气流能够相混合。第一出风口103和/或第二出风口303出风时,第三出风口407处形成负压,环境风经第三风道405流入第三出风口407处,环境风与第一出风口103和/或第二出风口303流出的气流混合后流出。
本实施例中,第三风道405能够引导环境风流至第一出风口103和/或第二出风口303处,与第一出风口103和/或第二出风口303流出的气流混合形成匀风,匀风更加柔和,温度更加适宜,增加室内用户的舒适度。特别是空调器制冷时,匀风凉而不冷,能够避免冷风吹向用户,避免用户患空调病。
应当说明的是:第三风道405通过第三出风口407形成负压,将环境风引导至第三风道405内,可以成为被动匀风;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202不连通时,通过第一风机101或第二风机201将环境风驱动至第一出风口103或第二出风口303处,然后与换热风混合,可以将这样的环境风成为主动匀风。本实施例中,能够实现被动匀风和主动匀风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器出风的多样性以及舒适性。
可选地,如图2和图9所示,侧壁40呈弧形,且弧形的开口朝向送风筒30。
本实施例中,侧壁40呈弧形,且弧形开口朝向送风筒30,使得侧壁40与送风筒30形状相匹配,进而使第三风道405呈弧形设置,使得第三风道405的通流面积较为均匀,保证第三风道405内气流的流动速度。
可选地,侧壁40的数量与送风筒30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
本实施例中,每一送风筒30与侧壁40对应设置,进而使得第三风道405的数量与送风筒30的数量相同,增加了空调器环境风的进风量。
可选地,多个侧壁40包括与第一送风筒301对应的第一侧壁401和与第二送风筒302对应的第二侧壁402,第一侧壁401和第二侧壁402均位于第一送风筒301和第二送风筒302之间。具体的,第一侧壁401和第二侧壁402分别位于第一风道10的两侧。
多个第三风道405包括第一子风道和第二子风道,第一子风道位于第一侧壁401和第一送风筒301之间,第二子风道位于第二侧壁402和第二送风筒302之间。
可选地,第二出风口303沿送风筒30的长度方向延伸时,第三出风口407也沿送风筒30的长度方向延伸,进而使得第二出风口303与第三出风口407的混风面积更大。
可选地,送风筒30包括第一端部3081、第二端部3082和环形侧壁308,环形侧壁308连接在第一端部3081和第二端部3082之间,第一风机101为贯流风机时,第二出风口303设于环形侧壁308,且第二出风口303沿送风筒30的长度方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送风筒30的环形侧壁308长度较长,第二出风口303设于环形侧壁308,增加了第二出风口303的出风面积,进而增加空调的出风量。而且便于实现第二出风口303与第一出风口103延伸方向一致,充分利用送风筒30内部的结构空间,节省空调器的室内机占用的空间。第二出风口303沿送风筒30的长度方向延伸使得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二出风口303的混风面积更大。
可选地,送风筒30的横截面呈类椭圆状。
本实施例中,送风筒30能够绕其轴线进行转动,送风筒30的横截面呈类椭圆状,使得送风筒30在转动过程中,送风筒30的外壁面与侧壁40之间的间距能够改变,进而可以调节第三风道405的通流面积。这样设置,可以调节第三风道405的出风量,增加了空调器的多样性。
可选地,送风筒30位于最大广角出风位置或者关机位置时,送风筒30的外壁面与侧壁40相抵接,第三风道405断开。
可选地,送风筒30在最大广角出风位置和关机位置之间转动时,送风筒30的外壁面与侧壁40之间存在间隙,随着送风筒30的转动,第三风道405的通流面积也改变,第三出风口407的出风量也改变。
可选地,送风筒30包括外壳305,外壳305限定出出风风道306,出风风道306连通送风筒30的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303;送风筒30还包括隔板307,位于出风风道306内,并将出风风道306分隔为多个子出风风道3061;其中,多个子出风风道3061均与送风筒30的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303流出的气流能够相混合。
本实施例中,隔板307将出风风道306分隔为多个子出风风道3061,由于多个子出风风道3061均与送风筒30的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303流出的气流能够相混合,因此每个子出风风道3061均可以将送风筒30的进风口流入的气流引流至第二出风口303处。通过多个子出风风道3061可以调节送风筒30的第二出风口303各部分的出风量。
可选地,隔板307设于出风风道306的内壁面,并位于第二出风口303处。
本实施例中,隔板307位于第二出风口303处,能够更加准确地将送风筒30的进风口的气流引导至第二出风口303处,便于第二出风口303的出风。
可选地,送风筒30的进风口设于所述第一端部3081和/或所述第二端部3082,隔板307包括第一连接段3071和第二连接段3072,第一连接段3071沿送风筒3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第一连接段3071的一端位于出风风道306内,第一连接段3071位于第二出风口303处,且第一连接段3071与第二出风口303相对的送风筒30的内壁面之间存在间隙,以便于气流通过;第二连接段3072沿送风筒30的径向延伸,且第二连接段307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段307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段3072的另一端位于第二出风口303处;其中,沿出风风道306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连接段3071和第二连接段3072依次设置。
本实施例中,送风筒30的进风口设于第一端部3081和/第二端部3082,第二出风口303设于环形侧壁308,气流的流动需要先沿送风筒30的长度方向流动,再沿送风筒30的径向流动。第一连接段3071用于引导送风筒30的进风口处的气流流至第二连接段3072处,第二连接段3072用于引导第一连接段3071处的气流流至第二出风口303处。通过第一连接段3071和第二连接段3072能够更加有效地将送风筒30的进风口的气流引导至第二出风口303处。
可选地,隔板307还包括第三连接段3073,第三连接段307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段3071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三连接段3073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段3072的一端相连接;其中,第二连接段3072呈弧形,且弧形的开口朝向第二出风口303。
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段3073能够对经第一连接段3071流向第二连接段3072的气流进行引导。第三连接段3073呈弧形,能够使气流的流动的阻力较小,减少气流流动过程的损失。
可选地,隔板307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隔板307沿送风筒3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多个隔板307沿送风筒3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能够调节送风筒30的第二出风口303沿长度方向的各部分的出风量。
可选地,多个隔板307沿送风筒3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为了保证各个子出风风道3061的出风较为均匀,多个隔板307之间的间距不同。
可选地,如图6所示,壳体1包括固定件404,固定件404位于送风筒30的一端,且固定件404设有通孔4041;其中,送风筒30的第一端部3081和/或第二端部3082设有转动轴309,转动轴309位于通孔4041内,并能够在通孔4041内转动。
本实施例中,固定件404使得送风筒30的转动轴309能够稳定转动,进而提高送风筒30转动的稳定性,避免送风筒30转动过程中出现卡顿和脱落的情况。
室内机还包括连接板403,连接板403设于壳体1,并位于送风筒30的一端,连接板403设有避让孔4033,送风筒30的第一端部3081和/或第二端部3082位于避让孔4033内;其中,固定件404设于连接板403,并位于避让孔4033处,转动轴309穿过避让孔4033后位于通孔4041内。
本实施例中,连接板403一方面起到固定固定件404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避让送风筒30的第一端部3081和/或第二端部3082,避免连接板403干涉送风筒30的转动;同时,避让孔4033套设在第一端部3081和/或第二端部3082的外侧,能够起到一定稳定和支撑作用,避免送风筒30发生倾斜和脱落等情况。
可选地,连接板40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连接板403包括第一连接板4031和第二连接板4032。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4031位于第一端部3081,第二连接板4032位于第二端部3082,其中,转动轴309设于第二端部3082,固定件404设于第二连接板4032,第二连接板4032设有避让孔4033,第二端部3082位于第二连接板4032的避让孔4033内。转动部设于第一端部3081,驱动装置50与第一端部3081驱动连接,且第一连接板4031设有避让孔4033,第一端部3081位于第一连接板4031的避让孔4033内。
可选地,连接板403设于侧壁40,具体的,连接板403设于侧壁40的至少一端,增加连接板403的稳定性,进而增加送风筒30转动时的稳定性。
送风筒30沿竖直方向放置时,第一连接板4031设于侧壁40的下端部,第二连接板4032设于侧壁40的上端部。
可选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转动部包括齿条501,齿条501设于环形侧壁308的外壁面,并沿环形侧壁308的外壁面的周向延伸。驱动装置50包括电机和齿轮502,齿轮502一端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齿轮502的另一端与齿条501相啮合。
本实施例中,通过齿轮502、齿条501和驱动装置50能够实现送风筒30沿其轴线转动,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可选地,如图12所示,壳体1还包括风洞60,风洞60的一端与第二风机201连通,风洞60的另一端与送风筒30连通,以将第二风机201流出的气流引导至每一送风筒30内。
本实施例中,风洞60可以将第二风机201的出风引流至每一送风筒30处,进而使得每个出口量可控。
可选地,室内机还包括支撑杆601,风洞60的外壁面和第二风机201的蜗壳的外壁面通过支撑杆601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支撑杆601起到连接风洞60和第二风机201蜗壳的作用,增加第二风机201和风洞60的连接稳定性。避免搬运或者长期使用造成风洞60和第二风机201的分离。
可选地,第一端部3081穿过第一连接板4031的避让孔4033与风洞60的另一端相连通,第一连接板4031与风洞60朝向送风筒30的外壁面共同围合出空腔503,空腔503绕送风筒30的周向延伸,驱动装置50位于空腔503内;其中,空腔503朝向送风筒30的侧壁40设有避让槽,以避让齿轮502,使齿轮502能够与齿条501相啮合。
本实施例中,连接板403与风洞60共同围合的空腔503便于放置驱动装置50,避免驱动装置50暴露在外界,影响驱动装置50的使用寿命。避让槽能够使齿轮502伸出,以便于齿轮502与齿条501相啮合。
可选地,如图12所示,第二进风口204处设有新风入口90,新风入口90与室外环境连通,能够通过新风入口90向第二风道20内提供新风,进而进一步增加空调器出风的多样性。
可选地,新风入口90设有第五开关,第五开关能够控制新风入口90的通断。
这样在空调器运行时从第二进风口204处吸风的同时会将新风通过新风通道吸入第二风道20内,并且吸入的新风会首先经过第二换热器202后再被空调器吹入室内环境,能够很好的解决新风与空调器出风温度差的问题,提前将新风进行了的温度预调节。同时不用额外增加新风风机,降低成本。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空调器的室内机。
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因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空调器的室内机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限定出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20);
第一送风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一风机(101),位于所述第一风道(10)内;
第二送风组件,包括第二换热器(202)和第二风机(201),位于所述第二风道(20)内;
其中,所述第一送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二送风组件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道(10)具有第一进风口(104)和第一出风口(103),所述壳体(1)包括前壳(11)和后壳(12),所述第一进风口(104)设于所述后壳(12),所述第一出风口(103)设于所述前壳(11),所述第一风道(10)内的气流沿从后到前的方向流动;
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一风机(101)沿所述第一风道(1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风道(20)具有第二进风口(204)和第二出风口(303),所述第二进风口(204)设于所述后壳(12),气流经所述第二进风口(204)进入所述第二风道(20)后沿竖直向上方向流动;
其中,所述第二风机(20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202)沿竖直向上方向依次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风口(104)高于所述第二进风口(204)。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出风口(303)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03)的至少一侧,且所述第二出风口(303)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03)相匹配,以实现所述第二出风口(303)和所述第一出风口(103)的混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口(103)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04)相对设置,且沿所述壳体(1)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出风口(103)和所述第二出风口(303)并排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机(101)包括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103)沿所述贯流风机的长度方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口(103)与所述第二出风口(303)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103)和所述第二出风口(303)之间设有第三风道(405),所述第三风道(405)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壳体(1),所述第三风道(405)具有第三进风口(406)和第三出风口(407),所述第三出风口(407)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03)和所述第二出风口(303)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出风口(103)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303)出风时,所述第三出风口(407)处形成负压,环境风经所述第三进风口(406)和所述第三风道(405)流入所述第三出风口(407)处,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03)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303)流出的气流混合后流出。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换热器内冷媒的流通或截止;
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换热器(202)内冷媒的流通或截止。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204615.0U CN217031392U (zh) | 2021-12-17 | 2021-12-17 |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204615.0U CN217031392U (zh) | 2021-12-17 | 2021-12-17 |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031392U true CN217031392U (zh) | 2022-07-22 |
Family
ID=82443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204615.0U Active CN217031392U (zh) | 2021-12-17 | 2021-12-17 |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031392U (zh) |
-
2021
- 2021-12-17 CN CN202123204615.0U patent/CN21703139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693755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9340909B (zh) |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9340916B (zh) | 空调器 | |
CN111089083A (zh) | 风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7274490U (zh) |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2747368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1076301A (zh) | 新风模块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10511918U (zh) | 空调柜机 | |
CN217031378U (zh) |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8920314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7031392U (zh) |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1400053U (zh) | 新风模块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10141633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7715164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8186528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216591949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5164280A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9819694U (zh) | 空调器 | |
CN217031380U (zh) | 用于空调器的送风筒及空调器 | |
CN209763306U (zh) | 空调器 | |
CN217031376U (zh) |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5218278A (zh) |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 |
CN113864872A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7031400U (zh) |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7031379U (zh) | 用于风机的蜗壳、风机组件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