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31400U -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31400U
CN217031400U CN202123204613.1U CN202123204613U CN217031400U CN 217031400 U CN217031400 U CN 217031400U CN 202123204613 U CN202123204613 U CN 202123204613U CN 217031400 U CN217031400 U CN 2170314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air outlet
indoor unit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0461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志强
李婧
顾明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0461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314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314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314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空调器的室内机,包括:壳体,限定出具有第二进风口的第二风道;第二风机,位于第二风道内;第二换热器,位于第二风道内;净化模块,位于第二风道内,并覆盖在第二进风口处;其中,第二换热器与净化模块相匹配并相贴靠。减小第二换热器和净化模块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二换热器和净化模块的设置更加紧凑,适当地减小室内机的尺寸,便于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安装和运输。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器。

Description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室内的空气质量逐渐变差,对用户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特别地,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加剧,人们多不愿开窗通风,这样,室内空气质量会越来越差,含氧量越来越低,影响身体健康。
现有技术中公开一种净化模组,包括格栅支架,在格栅支架内形成有多个安装区域;多个格栅组件,每个格栅组件与格栅支架转动连接以打开或闭合对应的安装区域;多个净化模块,设于安装区域内,其中,所有净化模块覆盖格栅支架的通风面积,以使空气经净化模块通过格栅支架。风道内有换热器,换热器位于贯流风机和进风面板之间,且换热器呈弯折状。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换热器在风道内呈弯折状,占用壳体的空间较多,增加了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尺寸,不便于空调器的室内机安装和运输。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以减小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尺寸,便于空调器的室内机安装和运输。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的室内机,包括:壳体,限定出具有第二进风口的第二风道;第二风机,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内;第二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内;净化模块,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内,并覆盖在所述第二进风口处;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净化模块相匹配并相贴靠。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净化模块覆盖在第二进风口处,能够对经第二进风口流入第二风道的气流全部进行净化,以保证流入第二风道的气流的洁净度。第二换热器与净化模块相匹配,使得流经净化模块后的气流能够全部流经第二换热器,进而提高气流的换热效率。第二换热器与净化模块相贴靠,减小第二换热器和净化模块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二换热器和净化模块的设置更加紧凑,适当地减小室内机的尺寸,便于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安装和运输。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器的室内机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沿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沿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送风筒与固定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二换热器与净化模块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净化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送风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壳体;11、前壳;12、后壳;10、第一风道;101、第一风机;103、第一出风口;104、第一进风口;20、第二风道;201、第二风机;202、第二换热器;204、第二进风口;2041、净化模块;2042、进风格栅;2043、子净化模块;30、送风筒;301、第一送风筒;302、第二送风筒;303、送风筒的出风口;305、外壳;306、出风风道;3061、子出风风道;307、隔板;3071、第一连接段;3072、第二连接段;3073、第三连接段;308、环形侧壁;3081、第一端部;3082、第二端部;309、转动轴;40、侧壁;401、第一侧壁;402、第二侧壁;403、连接板;4031、第一连接板;4032、第二连接板;4033、避让孔;404、固定件;4041、通孔;405、第三风道; 406、第三进风口;407、第三出风口;50、驱动装置;501、齿条;502、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2中细箭头表示第三风道405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中粗箭头表示第一风道1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粗箭头表示送风筒的出风口303的出风方向,壳体1的宽度方向表示左右方向。图3中箭头表示第二风道20和送风筒30 内气流的流动方向。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主冷媒回路和风机,主冷媒回路包括通过冷媒管路连通的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和节流装置,风机包括室内风机和室外风机。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的室内机,室内机包括壳体1、第二风机201和第二换热器202,其中,室内风机包括第二风机201,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二换热器202。壳体1限定出具有第二进风口204 和第二出风口的第二风道20;第二风机201位于第二风道20内,驱动气流在第二风道20内流动。
本实施例中,第二风机201能够驱动从第二进风口204经第二风道20 流向第二出风口,第二换热器202与第二风道20内的气流进行换热,以调节第二风道20内气流的温度,最终经第二出风口流出换热风以实现空调器的调温功能。
可选地,如图7至图9所示,空调器的室内机还包括净化模块2041,净化模块2041位于第二风道20内,并覆盖在第二进风口204处;其中,第二换热器202与净化模块2041相匹配并相贴靠。
本实施例中,净化模块2041位于第二风道20内并覆盖在第二进风口 204处,能够对经第二进风口204流入第二风道20内的气流全部进行净化,以保证经第二出风口流出的气流的洁净度。
第二换热器202与净化模块2041相匹配指的是:第二换热器202与净化模块2041的尺寸、形状和位置等均相同或相近。
第二换热器202和净化模块2041相匹配使得流经净化模块2041的气流能够全部流经第二换热器202,进而提高第二风道20内气流的换热效率。
第二换热器202与净化模块2041相贴靠,指的是第二换热器202与净化模块2041相贴合或者相靠近。第二换热器202与净化模块2041相贴靠,减少了第二换热器202与净化模块2041的距离,进而使得室内机内部结构更加紧凑。减少了室内机的尺寸,便于室内机的安装和运输。
具体的,第二换热器202与净化模块2041相靠近时,第二换热器202 与净化模块2041之间存在间隙。
可选地,净化模块2041包括多个子净化模块2043,每一子净化模块 2043均与壳体1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每一子净化模块2043均与壳体1可拆卸连接,便于更换或拆卸每一子净化模块2043。
可选地,每一子净化模块2043可以与壳体1通过卡扣连接、螺钉连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
可选地,多个子净化模块2043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多个子净化模块2043可拆卸连接,一方面增加多个子净化模块204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便于每一子净化模块2043的拆卸,进而便于对每一净化模块2041进行维修和更换。
可选地,多个子净化模块2043之间也可以采用卡扣或螺钉连接等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壳体1的内壁面朝向第二风道20凸出形成安装槽,安装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安装槽包括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相对设置,并位于第二进风口204的相对的两侧。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共同配合用来安装第二换热器202和净化模块2041。第一安装槽的开口和第二安装槽的开口相对设置。
具体的,第一安装槽包括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第二安装槽包括第三槽体和第四槽体,第一槽体和第三槽体相对应,第二换热器202位于第一槽体和第三槽体内。第二槽体和第四槽体相对应,净化模块2041位于第二槽体和第四槽体内。
可选地,第二换热器202和/或净化模块2041也可以与壳体1不连接,将第二换热器202和净化模块2041直接放置在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内。
这样设置,节省了第二换热器202和净化模块2041的安装拆卸的工作,提高了室内机安装、更换和维修的便利性。
可选地,多个子净化模块2043沿第二进风口204的宽度方向设置。
本实施例中,多个子净化模块2043沿第二进风口204的宽度方向设置,当一个子净化模块2043拆卸后,其他的子净化模块2043也能够稳定放置,不会发生滑动或脱落。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多个子净化模块2043可以包括第一子净化模块 2043、第二子净化模块2043和第三子净化模块2043。第一子净化模块2043、第二子净化模块2043和第三子净化模块2043沿壳体1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
可选地,净化模块2041和第二换热器202均与第二进风口204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净化模块2041和第二换热器202均与第二进风口204相匹配指的是:净化模块2041和第二换热器202的形状和尺寸等均与第二进风口204相同或相近。这样设置,能够进一步减少净化模块2041和第二换热器202占用的空间,使得空调器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减少室内机的尺寸,便于空调器的安装和运输。
可选地,壳体1包括后壳12,第二进风口204设于后壳12,且第二进风口204呈弧形,弧形的开口朝向第二风道20。
本实施例中,第二进风口204设于后壳12,使得第二进风口204的开口面积能够设置的较大,便于第二风道20的进风。第二进风口204呈弧形,且弧形的开口朝向第二风道20内,进一步增加了第二进风口204的进风面积,提高了第二风道20的进风量。
可选地,净化模块2041和第二换热器202也均呈弧形,且弧形的开口朝向第二风道20。
其中,净化模块2041包括多个子净化模块2043,多个子净化模块2043 共同形成净化模块2041。也就是说,多个子净化模块2043拼合在一起后与第二进风口204相匹配,比如,多个子净化模块2043拼合在一起后呈弧形,且弧形开口朝向第二风道20。
可选地,如图7所示,室内机还包括进风格栅2042,进风格栅2042设于第二进风口204处,且沿第二进风口204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进风格栅2042与净化模块2041依次设置。
本实施例中,进风格栅2042能够进一步提高净化模块2041的放置稳定性,并且增加空调器的美观性。
可选地,进风格栅2042与壳体1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进风格栅2042与壳体1可拆卸连接,便于打开进风格栅 2042以更换净化模块2041。
具体的,进风格栅2042与壳体1可以为螺钉连接或卡扣等可拆卸方式连接。
可选地,进风格栅2042与壳体1为转动连接。
进风格栅2042与壳体1转动连接,进风格栅2042可以转动至第二进风口204的一侧,以便于更换净化模块2041。
可选地,进风格栅2042与净化模块2041相贴靠。
本实施例中,进风格栅2042与净化模块2041相贴靠指的是:进风格栅2042与净化模块2041可以相贴合或者相靠近存在一定的间隙。进风格栅2042与净化模块2041相贴靠,使得净化模块2041能够更加完全地净化第二进风口204处的气流。同时便于净化模块2041的更换,进一步节省壳体1内部的空间。
可选地,多个净化模块2041可以为净化雾霾、甲醛、过敏、细菌、异味和霉菌等多种有害物质。用户设置上述多种净化模块2041的一种,也可以为多种。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相应的模块安装在第二进风口204处。也就是说,用户可以自由组合净化模块2041,充分保证流入室内的气流的洁净度。
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二风机201位于第二换热器202的上方,气流经第二进风口204流经第二换热器202后沿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动,第二风道20还具有第二出风口。
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202位于第二风机201的上方,充分利用了壳体1的高度空间,减少了壳体1的厚度和宽度方向的尺寸,进而使得空调器可以安装在更多的位置,增加了空调器安装的适用性。
可选地,空调器的室内机还包括多个送风筒30,多个送风筒30位于第二风道20的上方,且多个送风筒30的进风口均与第二出风口相连通;其中,第二风机201能够驱动气流经第二进风口204流入第二风道20后,气流依次流经第二风机201和第二换热器202后经多个送风筒的出风口303 流出。
本实施例中,多个送风筒30均与第二出风口相连通,能够增加空调器的出风方向和出风范围,无需单独设置导流件,减少气流流动过程的阻力,进而降低空调器的能耗。
可选地,第二风机201可以为离心风机、轴流风机和贯流风机。
可选地,第二进风口204设于后壳12,气流经第二进风口204进入第二风道20内后,气流沿从下向上的方向流动。
可选地,空调器包括风洞,风洞的入口与第二风机201相连通,风洞的出口与多个送风筒30进风口相连通;其中,风洞的出口的数量与送风筒 30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
本实施例中,风洞可以将第二风机201的出风引流至每一送风筒30处,进而使得每个出口量可控。
可选地,如图6所示,空调器的室内机还包括驱动装置50,驱动装置 50与送风筒30驱动连接,以驱动每一送风筒30绕其轴线转动,以调节每一送风筒30的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本实施例中,每一送风筒30能够转动,进而可以调节每一送风筒30 的出风方向,可以调节空调器的出风方向。通过调节每一送风筒30的出风方向,可以实现不同的出风方式,比如聚合出风、远距离出风或者广角出风等出风形式。
可选地,驱动装置50的数量为多个,驱动装置50与送风筒30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
本实施例中,每一个送风筒30可以通过对应的驱动装置50独立控制,进而实现每个送风筒30的独立转动。
可选地,多个送风筒30可以同向转动,也可以异向转动。
可选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送风筒30包括外壳305,外壳305限定出出风风道306,出风风道306与第二风道20相连通。外壳305包括第一端部3081、第二端部3082和环形侧壁308,环形侧壁308连接在第一端部3081和第二端部3082之间,送风筒的出风口303设于环形侧壁308。
本实施例中,送风筒30的环形侧壁308长度较长,送风筒的出风口303 设于环形侧壁308,增加了送风筒30的出风面积,进而增加空调的出风量。而且便于实现送风筒的出风口303与第一出风口103延伸方向一致,充分利用送风筒30内部的结构空间,节省空调器的室内机占用的空间。
可选地,送风筒30的外壳305限定出出风风道306,第二风道20包括出风风道306,出风风道306连通送风筒30的进风口和送风筒的出风口303;送风筒30还包括隔板307,位于出风风道306内,并将出风风道306分隔为多个子出风风道3061;其中,多个子出风风道3061均与送风筒30的进风口和送风筒的出风口303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隔板307将出风风道306分隔为多个子出风风道3061,由于多个子出风风道3061均与送风筒30的进风口和送风筒的出风口303 连通,因此每个子出风风道3061均可以将送风筒30的进风口流入的气流引流至送风筒的出风口303处。通过多个子出风风道3061可以调节送风筒 30的送风筒的出风口303各部分的出风量。
可选地,送风筒的出风口303设于环形侧壁308,并沿送风筒30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中,隔板307设于出风风道306的内壁面,并位于送风筒的出风口303处。
本实施例中,送风筒30的环形侧壁308长度较长,送风筒的出风口303 设于环形侧壁308,增加了送风筒30的出风面积,进而增加空调的出风量。隔板307位于送风筒的出风口303处,能够更加准确地将送风筒30的进风口的气流引导至送风筒的出风口303处,使得送风筒的出风口303的出风便于调节。
可选地,送风筒30的进风口设于所述第一端部3081和/或所述第二端部3082,隔板307包括第一连接段3071和第二连接段3072,第一连接段 3071沿送风筒3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第一连接段3071的一端位于出风风道306内,第一连接段3071位于送风筒的出风口303侧,且第一连接段3071 与送风筒的出风口303相对的送风筒30的内壁面之间存在间隙;第二连接段3072沿送风筒30的径向延伸,且第二连接段307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段 307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段3072的另一端位于送风筒的出风口303处;其中,沿出风风道306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连接段3071和第二连接段 3072依次设置。
本实施例中,送风筒30的进风口设于第一端部3081和/第二端部3082,送风筒的出风口303设于环形侧壁308,气流的流动需要先沿送风筒30的长度方向流动,再沿送风筒30的径向流动。第一连接段3071用于引导送风筒30的进风口处的气流流至第二连接段3072处,第二连接段3072用于引导第一连接段3071处的气流流至送风筒的出风口303处。通过第一连接段3071和第二连接段3072能够更加有效地将送风筒30的进风口的气流引导至送风筒的出风口303处。
可选地,隔板307还包括第三连接段3073,第三连接段307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段3071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三连接段3073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段3072的一端相连接;其中,第二连接段3072呈弧形,且弧形的开口朝向送风筒的出风口303。
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段3073能够对经第一连接段3071流向第二连接段3072的气流进行引导。第三连接段3073呈弧形,能够使气流的流动的阻力较小,减少气流流动过程的损失。
可选地,隔板307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隔板307沿送风筒3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多个隔板307沿送风筒3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能够调节送风筒30的送风筒的出风口303沿长度方向的各部分的出风量。
可选地,多个隔板307沿送风筒3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为了保证各个子出风风道3061的出风较为均匀,多个隔板307之间的间距不同。比如,沿出风风道306内气流的流动方向,多个隔板307的第一连接段3071 与送风筒的出风口303的距离逐渐增加。
本实施例中,多个隔板307的第一连接段3071与送风筒的出风口303 的距离逐渐增加,可以理解为:第二连接段3072沿送风筒30的径向的长度逐渐增加。这样设置,沿出风风道306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连接段3071 与背离送风筒的出风口303的出风风道306的内壁面的距离逐渐减小,也就是说,沿出风风道306气流的流动方向,每一子出风风道3061与送风筒 30的进风口沿送风筒30沿径向连通的通流面积逐渐增加。
出风风道306内距离送风筒30的进风口的距离越短,风速越快,所以靠近送风筒30的进风口的子出风风道3061的与送风筒30的进风口的沿径向的连通面积较小,就能够引导足够的风流出。同时,靠近送风筒30的进风口的第一连接段3071与背离送风筒的出风口303的出风风道306的距离较大,能够使更多的气流流入远离送风筒30的进风口的子出风风道3061 内。
通过本实施例隔板307的设置,使得每个子出风风道3061的出风更加均匀,能够实现空调器的均匀出风。
可选地,外壳305的外壁面设有转动部,转动部适于与驱动装置50驱动连接,驱动装置50能够带动送风筒30绕其轴线转动。
本实施例中,转动部用于配合驱动装置50,驱动装置50能够驱动送风筒30转动,进而能够改变送风筒的出风口303的出风方向,增加空调器的出风范围,使得空调器的出风多样化。
可选地,转动部设于第一端部3081和/或第二端部3082,便于驱动装置50与转动部的连接以及驱动装置50的设置。
可选地,转动部包括齿条501,齿条501设于环形侧壁308的外壁面,并沿环形侧壁308的外壁面的周向延伸。驱动装置50包括电机和齿轮502,齿轮502一端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齿轮502的另一端与齿条501相啮合。
本实施例中,通过齿轮502、齿条501和驱动装置50能够实现送风筒 30沿其轴线转动,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可选地,送风筒30的第一端部3081和/或第二端部3082设有转动轴 309,壳体1设有通孔4041,转动轴309适于在通孔4041内转动。
本实施例中,转动轴309使得送风筒30的转动更加稳定,避免送风筒 30转动过程中出现卡顿和脱落的情况。
可选地,送风筒30的横截面呈类椭圆状,送风筒的出风口303设于类椭圆的长轴端。
本实施例中,送风筒30的横截面呈类椭圆状,且送风筒的出风口303 设于类椭圆的长轴端,使得送风筒30的出风较为集中,同时增加隔板307 沿送风筒30的径向的延伸长度,使得隔板307能够更充分地分隔出风风道 306内的气流。
可选地,如图4所示,壳体1包括固定件404,固定件404位于送风筒 30的一端,且固定件404设有通孔4041;其中,送风筒30的第一端部3081 和/或第二端部3082设有转动轴309,转动轴309位于通孔4041内,并能够在通孔4041内转动。
本实施例中,固定件404使得送风筒30的转动轴309能够稳定转动,进而提高送风筒30转动的稳定性,避免送风筒30转动过程中出现卡顿和脱落的情况。
室内机还包括连接板403,连接板403设于壳体1,并位于送风筒30 的一端,连接板403设有避让孔4033,送风筒30的第一端部3081和/或第二端部3082位于避让孔4033内;其中,固定件404设于连接板403,并位于避让孔4033处,转动轴309穿过避让孔4033后位于通孔4041内。
本实施例中,连接板403一方面起到固定固定件404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避让送风筒30的第一端部3081和/或第二端部3082,避免连接板403 干涉送风筒30的转动;同时,避让孔4033套设在第一端部3081和/或第二端部3082的外侧,能够起到一定稳定和支撑作用,避免送风筒30发生倾斜和脱落等情况。
可选地,如图6所示,固定件404沿避让孔4033的径向延伸,固定件404的一端形成弯折,避让孔4033的外壁面位于弯折内。
本实施例中,固定件404的一端形成弯折,避让孔4033的外壁面位于弯折,也就是说,固定件404通过弯折卡设在避让孔4033的外壁面,进而增加了固定件404连接在连接板403的稳定性。
可选地,固定件404与连接板403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固定件404和连接板403可拆卸连接,便于固定件404 与连接板403的安装和拆卸,从而便于更换和维修固定件404。
具体的,固定件404可以采用卡扣、螺钉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
可选地,固定件404与连接板403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固定件404也可以与连接板403固定连接,能够增加固定件404的稳定性,避免固定件404松落。
比如,固定件404和连接板403可以采用一体成型或者焊接的方式连接。
可选地,连接板40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连接板403包括第一连接板 4031和第二连接板4032。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4031位于第一端部3081,第二连接板4032位于第二端部3082,其中,转动轴309设于第二端部3082,固定件404设于第二连接板4032,第二连接板4032设有避让孔4033,第二端部3082位于第二连接板4032的避让孔4033内。转动部设于第一端部3081,驱动装置50与第一端部3081驱动连接,且第一连接板4031设有避让孔4033,第一端部3081位于第一连接板4031的避让孔4033内。
可选地,连接板403设于侧壁40,具体的,连接板403设于侧壁40的至少一端,增加连接板403的稳定性,进而增加送风筒30转动时的稳定性。
送风筒30沿竖直方向放置时,第一连接板4031设于侧壁40的下端部,第二连接板4032设于侧壁40的上端部。
可选地,第一端部3081穿过第一连接板4031的避让孔4033与风洞的另一端相连通,第一连接板4031与风洞朝向送风筒30的外壁面共同围合出空腔,空腔绕送风筒30的周向延伸,驱动装置50位于空腔内;其中,空腔朝向送风筒30的侧壁40设有避让槽,以避让齿轮502,使齿轮502能够与齿条501相啮合。
本实施例中,连接板403与风洞共同围合的空腔便于放置驱动装置50,避免驱动装置50暴露在外界,影响驱动装置50的使用寿命。避让槽能够使齿轮502伸出,以便于齿轮502与齿条501相啮合。
具体的,送风筒30位于第二风道20的上方时,第一端部3081位于第二端部3082的下方,且送风筒30沿竖直方向设置。风洞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凹槽,驱动装置50位于凹槽内。
本实施例中,凹槽能够为驱动装置50提供安装空间,以便于安装不同尺寸的驱动装置50。
可选地,如图2所示,壳体1还限定出具有第一出风口103和第一进风口104的第一风道10,空调器的室内机还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一风机 101,第一换热器和第一风机101均位于第一风道10内。其中,第一出风口103和送风筒的出风口303相连通。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室内风机包括第一风机101。
本实施例中,空调器的室内机具有两个风道,可以增加室内机的出风量,满足用户快速调温的需求,能够实现空调器出风的多样性。
可选地,空调器的室内机还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第一控制阀能够控制第一换热器内冷媒的流通或截止;第二控制阀能够控制第二换热器202内冷媒的流通或截止。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0和第二风道20内均设有换热器,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均开启的情况下,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202内冷媒均流通,第一出风口103和送风筒的出风口303流出的风均为换热风,能够实现快速调节室内温度的目的。
可选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202为并联设置时,第一控制阀可以设于第一换热器所在的第一支路,第二控制阀可以设于第二换热器202 所在的支路。
可选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202为串联设置时,第一控制阀设于第一换热器,第二控制阀设于第二换热器202。
第一控制阀关闭时,第一换热器断开,第一风机101仍驱动气流在第一风道10内流动,第一出风口103流出的为环境风。同时,第二控制阀开启,第二换热器202连通,第二风机201仍驱动气流在第二风道20内流动,送风筒的出风口303流出的为换热风。第一出风口103和送风筒的出风口 303流出的气流能够混合,换热风和环境风混合形成匀风后再流出。匀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效果。
第一控制阀开启时,第一换热器连通,第一风机101仍驱动气流在第一风道10内流动,第一出风口103流出的为换热风。同时,第二控制阀关闭,第二换热器202断开,第二风机201仍驱动气流在第二风道20内流动,送风筒的出风口303流出的为环境风。第一出风口103和送风筒的出风口 303流出的气流能够混合,换热风和环境风混合形成匀风后再流出。匀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效果。
第一送风筒301和第二送风筒302分别位于第一出风口103的两侧,且第一送风筒301的出风口和第二送风筒302的出风口均与第一出风口103 流出的气流能够混合。
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第一风机101和/或第二风机201工作,可以实现第一出风口103出风和/或送风筒30出风,增加了出风方向的灵活性。同时,第一送风筒301和第二送风筒302分为位于第一出风口103的两侧,增加了空调器的出风范围,并进一步增加了空调器出风的多样性。
可选地,送风筒的出风口303与第一出风口103相匹配。可以理解为:送风筒的出风口303与第一出风口103的形状、尺寸和延伸方向均相同或相近。
增加了送风筒的出风口303流出的气流与第一进风口104流出的气流的混合面积,进而使得第二风道20流出的气流和第一风道10流出的气流混合的更加均匀。
第一进风口104设于后壳12,第一出风口103设于前壳11,第一风道 10内的气流沿从后到前的方向流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0内的气流沿从后到前的方向流动,能够减少第一风道10内气流的流动路径,减少气流的损失,保证第一出风口103流出的气流的温度。而且节省第一风机101和第一风机101占用的空调器内部的空间,使得空调器结构更加紧凑。
可选地,第一风机101包括贯流风机,贯流风机竖直放置,第一出风口103沿贯流风机的长度方向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101采用贯流风机,使得第一出风口103流出的气流能够达到很远的距离。
可选地,第一风机101采用贯流风机的情况下,第一出风口103沿贯流风机的长度方向相匹配,即第一出风口103沿贯流风机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第一出风口103的尺寸与贯流风机的长度相同或相近。
可选地,送风筒的出风口303沿送风筒30的长度方向延伸,在第一出风口103与贯流风机的长度方向相匹配的情况下,送风筒的出风口303沿其长度方向延伸,使得第一出风口103和送风筒的出风口303的连通面积更大。
可选地,第一风机101也可以采用其他风机,比如离心风机、轴流风机等。
可选地,第一风道10也可以沿竖直方向、宽度方向或者倾斜方向设置,第一风道10的延伸方向可以根据壳体1的形状进行设置。
可选地,第一进风口104的通流面积大于第一出风口103的通流面积。
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04的通流面积大于第一出风口103的通流面积,增加了第一风道10的进风量,以保证第一风道10的出风量。第一出风口103面积较小,使得第一送风筒301和第二送风筒302能够设于第一出风口103的两侧,避免空调器尺寸太大。
可选地,沿第一风道1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换热器和第一风机101 依次设置,或者,第一风机101和第一换热器依次设置。
可选地,第一换热器设于第一进风口104处,以使气流均经过换热后再流入室内。
第一风机101为贯流风机的情况下,贯流风机的轴向较长,而径向尺寸较小,第一进风口104的通流面积大于第一出风口103的通流面积,且第一换热器和贯流风机沿第一风道1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能够高效率的利用壳体1的空间,保证第一出风口103两侧的第一送风筒301和第二送风筒302能够有充足的空间设置,并且不会额外增加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尺寸。
可选地,如图2和图5所示,壳体1包括侧壁40,侧壁40位于第一风道10和送风筒30之间,其中,侧壁40和送风筒30共同限定出第三风道405,第三风道405设有第三进风口406和第三出风口407,第三进风口406 与外界连通,第三出风口407与第一出风口103和送风筒的出风口303流出的气流均能够混合;其中,第一出风口103和/或送风筒的出风口303出风时,第三出风口407处形成负压,环境风经第三风道405流入第三出风口407处,环境风与第一出风口103和/或送风筒的出风口303流出的气流混合后流出。
本实施例中,第三风道405能够引导环境风流至第一出风口103和/或送风筒的出风口303处,与第一出风口103和/或送风筒的出风口303流出的气流混合形成匀风,匀风更加柔和,温度更加适宜,增加室内用户的舒适度。特别是空调器制冷时,匀风凉而不冷,能够避免冷风吹向用户,避免用户患空调病。
可选地,侧壁40与送风筒30的外壁面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侧壁40与送风筒30的外壁面相匹配,指的是侧壁40与送风筒30的外壁面形状相同或相近。侧壁40与送风筒30的外壁面相匹配,使得第三风道405的通流面积更加均匀,且第三风道405的导流路径更长。避免第三风道405内气流流动时阻力过大,或者第三风道405的导流路径较短造成环境风供应不足。这样设置,可以保证第三出风口407流出的环境风的风量,进而提高空调器混合风的混合效果。
可选地,侧壁40呈弧形,且弧形的开口朝向送风筒30。
本实施例中,侧壁40呈弧形且弧形开口朝向送风筒30,使得侧壁40 与送风筒30形状相匹配,进而使第三风道405呈弧形设置,使得第三风道 405的通流面积较为均匀,保证第三风道405内气流的流动速度。
可选地,第三出风口407与送风筒的出风口303相匹配。可以理解为:第三出风口407和送风筒的出风口303的形状、尺寸和延伸方向等相同或相近。
本实施例中,第三出风口407与送风筒的出风口303相匹配,保证第三出风口407与送风筒的出风口303的混合面积较大,进而可以保证第三出风口407和送风筒的出风口303混合后的出风面积。
可选地,侧壁40的数量与送风筒30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
本实施例中,每一送风筒30与侧壁40对应设置,进而使得第三风道405的数量与送风筒30的数量相同,增加了空调器环境风的进风量。
可选地,多个侧壁40包括与第一送风筒301对应的第一侧壁401和与第二送风筒302对应的第二侧壁402,第一侧壁401和第二侧壁402均位于第一送风筒301和第二送风筒302之间。具体的,第一侧壁401和第二侧壁402分别位于第一风道10的两侧。
多个第三风道405包括第一子风道和第二子风道,第一子风道位于第一侧壁401和第一送风筒301之间,第二子风道位于第二侧壁402和第二送风筒302之间。
可选地,第一侧壁401、第二侧壁402、前壳11和后壳12共同围合出容纳腔,第一风道10位于容纳腔内。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0、送风筒30和侧壁40的结构布局合理,既能够实现三种风道的出风,还能够不额外增加空调器的尺寸,提高了空调器的适用范围。
送风筒30的横截面呈类椭圆状,送风筒30能够绕其轴线进行转动,送风筒30的横截面呈类椭圆状,使得送风筒30在转动过程中,送风筒30 的外壁面与侧壁40之间的间距能够改变,进而可以调节第三风道405的通流面积。这样设置,可以调节第三风道405的出风量,增加了空调器的多样性。
可选地,送风筒30能够在最大广角出风位置和关机位置之间转动,其中,送风筒30转动至最大广角出风位置时,送风筒的出风口303背离第一风道10;送风筒30转动至关机位置时,送风筒的出风口303朝向第一风道 10。其中,空调器的室内机开机时述送风筒30能够从关机位置朝向前侧转动至最大广角出风位置。
可选地,送风筒30位于最大广角出风位置或者关机位置时,送风筒30 的外壁面与侧壁40相抵接,第三风道405断开。
可选地,送风筒30在最大广角出风位置和关机位置之间转动时,送风筒30的外壁面与侧壁40之间存在间隙,随着送风筒30的转动,第三风道 405的通流面积也改变,第三出风口407的出风量也改变。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空调器的室内机。
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器,因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空调器的室内机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限定出具有第二进风口(204)的第二风道(20);
第二风机(201),位于所述第二风道(20)内;
第二换热器(202),位于所述第二风道(20)内;
净化模块(2041),位于所述第二风道(20)内,并覆盖在所述第二进风口(204)处;
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202)与所述净化模块(2041)相匹配并相贴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净化模块(2041)与所述壳体(1)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净化模块(2041)包括多个子净化模块(2043),每一所述子净化模块(2043)均与所述壳体(1)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子净化模块(2043)沿所述第二进风口(204)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以覆盖在所述第二进风口(204)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净化模块(204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202)均与所述第二进风口(204)相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包括后壳(12),所述第二进风口(204)设于所述后壳(12),且所述第二进风口(204)呈弧形,所述弧形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风道(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进风格栅(2042),设于所述第二进风口(204)处,且沿所述第二进风口(204)处的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进风格栅(2042)、所述净化模块(204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202)依次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格栅(2042)与所述壳体(1)可拆卸连接;和/或,
所述进风格栅(2042)与所述净化模块(2041)相贴靠。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风机(201)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202)的上方,气流经所述第二进风口(204)流经所述第二换热器(202)后沿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动,所述第二风道(20)还具有第二出风口;
所述空调器的室内机还包括:
送风筒(30),位于所述第二风道(20)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连通,所述送风筒(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送风筒(30)均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连通;
驱动装置(50),与所述送风筒(30)驱动连接,能够驱动所述送风筒(30)绕其轴线转动。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室内机。
CN202123204613.1U 2021-12-17 2021-12-17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170314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04613.1U CN217031400U (zh) 2021-12-17 2021-12-17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04613.1U CN217031400U (zh) 2021-12-17 2021-12-17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31400U true CN217031400U (zh) 2022-07-22

Family

ID=82442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04613.1U Active CN217031400U (zh) 2021-12-17 2021-12-17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314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65999B1 (ko) 환기겸용 덕트형 공기조화기
US11674702B2 (en) Air duct device and air handling apparatus
CN216203807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031378U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511454U (zh) 风机组件、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031400U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274490U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8644896B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CN201110602Y (zh)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217031379U (zh) 用于风机的蜗壳、风机组件及空调器
CN217031377U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03868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212299188U (zh) 风管机和空调系统
EP4286752A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212746706U (zh) 空调器
CN217031376U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031380U (zh) 用于空调器的送风筒及空调器
CN208025676U (zh) 立式空调设备
CN217274489U (zh) 用于空调器的送风筒组件及空调器
CN1312446C (zh) 空气调节器的控制盒安装结构
CN116265817A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031392U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4484596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7357165U (zh) 空调机组
CN116265819A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