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96682U - 汽车底护板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底护板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96682U
CN217396682U CN202122895483.4U CN202122895483U CN217396682U CN 217396682 U CN217396682 U CN 217396682U CN 202122895483 U CN202122895483 U CN 202122895483U CN 217396682 U CN217396682 U CN 2173966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ttom plate
reinforcing
ribs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9548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荆磊
尹方铭
王文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9548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966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966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966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底护板和汽车,其中,汽车底护板包括底板和与所述底板的侧缘连接的侧板,所述底板开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处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沿前后方向延伸。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避免高速气流流经车身底部时产生涡流,使得通过车身底部及后部的空气流动顺畅,有效降低气流经过车身底部、底盘后部的油箱、悬架等突出物时产生的风阻,从而降低汽车的行驶阻力和能耗,增强汽车动力经济性。

Description

汽车底护板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底护板和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汽车的使用场景出现多元化,同时,行驶工况也越来越苛刻。而汽车底护板,可以有效防止路面石子及杂质对汽车底盘零部件的撞击,延长使用寿命,减少售后质量问题。
当高速气流流经凹凸不平的车身底部、底盘后部的油箱、悬架等突出物时,会产生涡流,形成较大的阻力,从而增加汽车的行驶阻力和能耗,降低汽车动力及经济性。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汽车底护板和汽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底护板,包括:底板和与所述底板的侧缘连接的侧板,所述底板开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处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沿前后方向延伸。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且对应所述通风孔设置有导风鼓包,所述导风鼓包罩设于所述通风孔的上方,并围绕于所述通风孔的侧缘,所述导风鼓包具有一开口,所述开口朝向所述导风板。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导风鼓包围绕于所述通风孔的左右侧和前侧,所述导风板连接所述导风鼓包的后侧和所述底板的上表面。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孔呈长条状,每一个所述通风孔处且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导风板。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孔靠近所述底板的前侧设置。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包括相连的前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前侧板连接所述底板的前侧缘,所述右侧板连接所述底板的右侧缘。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排水孔。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底护板设置有加强结构。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上表面的多根第一加强筋,多根所述第一加强筋纵横交错设置。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上且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的相交处开设有第二排水孔。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侧板的顶面朝上凸设有第一安装凸台,所述第一安装凸台用以连接汽车的车身;
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侧板内侧壁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沿上下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凸台,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凸台的内侧,每一个所述第一安装凸台对应设置至少两根所述第二加强筋;和/或,
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侧板外侧壁的第三加强筋。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的侧缘且朝上凸出设置有第二安装凸台,所述第二安装凸台呈中空状,并具有顶壁,所述顶壁用以连接汽车的车身;
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顶壁的第四加强筋。
本申请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加强筋包括环筋和多根直筋,多根所述直筋纵横交错设置,并连接所述环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
车身;以及,
汽车底护板,所述汽车底护板安装于所述车身的底部,所述汽车底护板包括:底板和与所述底板的侧缘连接的侧板,所述底板开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处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沿前后方向延伸。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当汽车行驶过程中,底护板的底板可以阻止石头、沙子或水等异物从下往上撞击汽车车身,例如底盘,而侧板位于底板的侧缘则可以阻止来自侧向的异物接触汽车车身,从而能够对汽车车身进行防护。同时,通过在底板开设通风孔,并设置导风板后,当空气(汽车行驶过程中带动空气运动产生高速气流)进入通风孔后,导风板能够引导流经车身底部的空气向后流动,避免高速气流流经车身底部时产生涡流,使得通过车身底部及后部的空气流动顺畅,有效降低气流经过车身底部、底盘后部的油箱、悬架等突出物时产生的风阻,从而降低汽车的行驶阻力和能耗,增强汽车动力经济性。另外,通风孔和导风板的设置,还可以实现对底盘防护零部件的通风散热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汽车底护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汽车底护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汽车底护板从底面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汽车底护板从底面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底护板 116 第一加强筋 124 第二加强筋
11 底板 117 安装孔 125 第三加强筋
111 通风孔 118 沉槽 126 第二安装凸台
112 导风板 12 侧板 127 第四加强筋
113 导风鼓包 121 前侧板 1271 直筋
114 第一排水孔 122 右侧板 1272 环筋
115 第二排水孔 123 第一安装凸台 128 顶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发明人在实践中发现,在现有技术中,当高速气流流经凹凸不平的车身底部、底盘后部的油箱、悬架等突出物时,会产生涡流,形成较大的阻力,从而增加汽车的行驶阻力和能耗,降低汽车动力经济性。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底护板10,可避免涡流的产生。
请结合参考图1至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底护板10,包括底板11和与底板11的侧缘连接的侧板12,底板11开设有通风孔111,通风孔111处设置有导风板112,导风板112沿前后方向延伸,并相对水平方向倾斜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汽车行驶过程中,底护板10的底板11可以阻止石头、沙子或水等异物从下往上撞击汽车车身,例如底盘,而侧板12位于底板11的侧缘则可以阻止来自侧向的异物接触汽车车身,从而能够对汽车车身进行防护。同时,通过在底板11开设通风孔111,并设置导风板112后,当空气(汽车行驶过程中带动空气运动产生高速气流)进入通风孔111后,导风板112能够引导流经车身底部的空气向后流动,避免高速气流流经车身底部时产生涡流,使得通过车身底部及后部的空气流动顺畅,有效降低气流经过车身底部、底盘后部的油箱、悬架等突出物时产生的风阻,从而降低汽车的行驶阻力和能耗,增强汽车动力经济性。另外,通风孔111和导风板112的设置,还可以实现对底盘防护零部件的通风散热作用。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底板11的部分侧缘设置侧板12,例如,底板11的其中一个侧缘设置侧板12,底板11和侧板12可以形成L型结构,或者,底板11的两个侧缘均设置有侧板12,两个侧板12形成L型结构。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侧板12包括相连的前侧板121和右侧板122,前侧板121连接底板11的前侧缘,右侧板122连接底板11的右侧缘。可选地,底板11的前侧缘仅部分位置如靠右的位置设置前侧板121。右侧板122可以自底板11的前侧缘延伸至后侧缘。另外,前侧板121的高度低于右侧板122的高度。
发明人在实践中发现汽车行驶过程中,右上方受到的冲击较大,例如涉水时,车身底部右上方接触水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通过在底板11的右上方设置侧板12,通过右上方侧板12的阻挡,可以对底盘起到有效的防撞击作用,并能够减少水接触底盘。
底板11可以呈方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状等。前侧板121的顶面可呈阶梯状,右侧板122的顶面也可以呈高低不平状,以能够与车身底部形状契合,实现更好连接,阻挡异物撞击底盘。
汽车底护板10包括但不限于为塑料材料、橡胶材料等制成,并通过注塑工艺成型,底板11和侧板12之间注塑连接,即底板11和侧板12为一体成型结构,避免底板11和侧板12之间存在二次连接,避免卡底板11和侧板12脱离或断裂的情况发生。
本申请实施例中,导风板112沿前后方向延伸,能够将气流从前往后引导,避免高速气流流经车身底部时产生涡流,使得通过车身底部及后部的空气流动顺畅。可选地,导风板112相对水平方向倾斜,一优选实时方式中,导风板112与底板11垂直。当然,其它实施例中,导风板112也可以与底板11呈锐角设置,例如45°、60°、70°等。导风板112呈片状,厚度较薄,对气流的阻碍较小。
可选地,通风孔111靠近底板11的前侧设置。如此,通风孔111可以对底板11前侧的位置,即底盘的前侧进行散热,并随着气体从前往后流动,可以对底盘由前到后的位置均起到很好的通风散热效果。
为更好将气流从前往后引导,进一步地,底板11的上表面且对应通风孔111设置有导风鼓包113,导风鼓包113罩设于通风孔111的上方,并围绕于通风孔111的侧缘,导风鼓包113具有一开口,开口朝向导风板112。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以图1中的方向为例,导风鼓包113围绕于通风孔111的左右侧和前侧,导风板112连接导风鼓包113的后侧和底板11的上表面。
本申请实施例中,导风鼓包113类似于罩设于通风孔111上方的一个罩壳,且该罩壳的后侧呈敞口设置,使得空气从其后侧流向后方。因此,当气流从前往后并朝上倾斜进入到通风孔111内后,气流遇到导风鼓包113的阻挡,改变方向后,全部从导风鼓包113的后侧流向后方,如此气流在进入到底板11上方后,全部变为从前往后流动,从而避免了紊流的产生,使得通过车身底部及后部的空气流动顺畅。
在上下方向上,导风鼓包113可以将通风孔111罩住,即通风孔111朝上的正投影全部落在导风鼓包113的区域内,从而使得导风鼓包113可以将从通风孔111进入的气流全部朝后引导。
导风鼓包113具有围设通风孔111的左右侧缘以及前侧缘设置的连接部分,且导风鼓包113还具有位于通风孔111正上方的盖合部分,盖合部分与底板11的上表面间隔,从而形成供气体流通的通道。盖合部分绕连接部分的整个上端面延伸设置,两者共同形成鼓包结构。
以通风孔111为方形孔为例,方形通风孔111的左右两侧以及前侧全部被导风鼓包113围绕。以通风孔111为圆孔为例,导风鼓包113围绕圆形通风孔111的前半圆弧。
关于导风鼓包113的形成方式,一些实施例中,汽车底护板10包括但不限于为塑料材料、橡胶材料等制成,并通过注塑工艺成型,底板11和导风鼓包113之间注塑连接,即底板11和导风鼓包113为一体成型结构,避免底板11和导风鼓包113之间存在二次连接,避免底板11和导风鼓包113脱离或断裂的情况发生。
另一些实施例中,底板11为金属件,通过在底板11上冲压形成通风孔111,并且冲压后的部分凹陷形成导风鼓包113。或者,其它实施例中,导风鼓包113与底板11焊接形成。当然,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对导风鼓包113的形成方式进行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风孔111呈长条状,可选地,通风孔111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每一个通风孔111处且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导风板112,从而可以在左右方向均对汽车底盘起到很好的通风散热效果。此外,同一个通风孔111处设置的多个导风板112中,每相邻两个导风板112之间的间隔相同,即多个导风板112均匀布置。或者而言,每相邻两个导风板112之间的间隔也可以不同。
当通风孔111呈长条状时,罩设在通风孔111上的导风鼓包113也同样呈长条状。
本申请实施例中,底板11设置多组通风孔组,多组通风孔组沿左右向间隔分布,每一组通风孔组均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通风孔111。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底板11设置两组通风孔组,每一组通风孔组均设置三个通风孔111。
当汽车行驶过程中涉水时,为避免底板11积水,进一步地,底板11还开设有排水孔,当底板11内进水后,水可以从排水孔再流出,从而避免了底板11积水,导致底盘进水。
本申请实施例中,排水孔包括设置在底板11和侧板12的连接处的第一排水孔114。一优选方式中,底板11和前侧板121的连接处设置两个第一排水孔114。当然,其它实施例中,底板11和侧板12的连接处也可以设置更多个第一排水孔114,多个第一排水孔114沿底板11的侧缘间隔分布,实现底板11周向各个位置更好排水。另外,第一排水孔114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
进一步地,排水孔还包括第二排水孔115,底板11的上表面设置多根第一加强筋116,多根第一加强筋116纵横交错设置,可形成网状结构,底板11上且多个第一加强筋116的相交处开设有第二排水孔115。本实施例中,第二排水孔115沿上下方向贯穿底板11,并避开第一加强筋116,因此在对应第二排水孔115的位置,相交的第一加强筋116是相连接的。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116的设置,可以增加底板11强度。排水孔的设置,能够增加排水功能,解决车辆涉水后零部件积水浸泡问题。而第一排水孔114开设于底板11和侧板12的相交处,可以避免该相交处积水的问题。同样的,第二排水孔115开设于多根第一加强筋116的相交处,也可以避免该第一加强筋116相交处积水的问题。
为提高汽车底护板10的强度,减小其断裂的可能性,提高底护板10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汽车底护板10设置有加强结构。具体而言,底护板10的底板11设置加强结构,或者,底护板10的侧板12设置加强结构,或者,底板11和侧板12均设置加强结构。加强结构可以是通过一侧一体凹陷,另一侧对应凸起的加强筋;或者,加强结构也可以是直接凸出在表面的加强筋,相对的另一侧未形成凹陷。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加强结构与底板11为一体注塑形成的塑料件。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结构包括设置于底板11上表面的多根第一加强筋116,多根第一加强筋116纵横交错设置。具体而言,一实施方式中,加强结构包括三根横向且长度较长的第一加强筋116、三根纵向的且长度较长的第一加强筋116以及多根短的第一加强筋116,多根短的第一加强筋116中,一些与横向的第一加强筋116相交,另一些与纵向的第一加强筋116相交,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第一加强筋116的设置,可以对底板11起到结构加强的效果,防止底板11在受到撞击时破裂。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侧板12的顶面朝上凸设有第一安装凸台123,第一安装凸台123用以连接汽车的车身。加强结构还包括设置在侧板12内侧壁的第二加强筋124,第二加强筋124沿上下方向延伸至第一安装凸台123,并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安装凸台123的内侧,每一个第一安装凸台123对应设置至少两根第二加强筋124;和/或,加强结构还包括设置在侧板12外侧壁的第三加强筋125。
具体而言,右侧板122设置两个第一安装凸台123,两个第一安装凸台123沿前后方向分布。每一个第一安装凸台123的内侧均对应设置两个第二加强筋124,形成双肋排结构。如此,右侧板122的内侧壁设置有四个第二加强筋124。第二加强筋124沿上下方向延伸,自底板11延伸至第一安装凸台123所在的位置,从而对右侧板122和第一安装凸台123同时起到结构加强的效果,当第一安装凸台123与车身连接时,第二加强筋124可以防止第一安装凸台123变形断裂。
第三加强筋125设置在侧板12的外侧壁,并与第二加强筋124错开设置,如此可以对侧板12的其它位置起到结构加强的效果,如此第二加强筋124和第三加强筋125共同配合,使得侧板12的强度明显提升。并且,第三加强筋125可以解决侧板12外侧受冲击易开裂问题。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右侧板122和前侧板121的外侧壁均设置有第三加强筋125,例如,第三加强筋125的数量为六根,沿底板11的周向间隔分布,同时,第三加强筋125沿上下方向延伸。
此外,第一安装凸台123的顶面可以开设安装孔而与车身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侧板12的内侧壁设置第二加强筋124,同时,侧板12的外侧壁设置第三加强筋125。或者,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仅在侧板12的内侧壁设置第二加强筋124,而侧板12的外侧壁未设置第三加强筋125。或者,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侧板12的内侧壁未设置第二加强筋124,而仅在侧板12的外侧壁设置第三加强筋125。
进一步地,侧板12的内侧壁且避开第一安装凸台123的位置也可以设置第二加强筋124。例如,一些实施例中,右侧板122对应第一安装凸台123的位置一些第二加强筋124,右侧板122避开第一安装凸台123的也位置一些第二加强筋124,同时,前侧板121的位置也设置有第二加强筋124。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底板11的侧缘且朝上凸出设置有第二安装凸台126,第二安装凸台126呈中空状,并具有顶壁128,顶壁128用以连接汽车的车身。加强结构还包括设置在顶壁128的第四加强筋127。一优选方式中,第四加强筋127包括环筋1272和多根直筋1271,多根直筋1271纵横交错设置,并连接环筋1272。其中,环筋1272内所围设的区域与车身连接。多根直筋1271位于环筋1272的外围。第四加强筋127的设置,可以对第二安装凸台126的顶壁128起到结构加强作用,避免在顶壁128与车身连接时导致顶壁128断裂情况的产生,同时也可以解决汽车在涉水过程中该处安装的断裂的问题。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安装凸台126设置在底板11的前侧,且第二安装凸台126连接于前侧板121的左侧。以底板11为金属件为例,第二安装凸台126可以是由底板11朝上一体凹陷所形成,从而形成敞口朝下的中空状。或者,以底板11为塑料件为例,第二安装凸台126与底板11为一体注塑成型。
汽车底护板10包括但不限于为塑料材料、橡胶材料等制成,并通过注塑工艺成型,底板11、侧板12、第一安装凸台123和第二安装凸台126之间注塑连接,即底板11、侧板12、第一安装凸台123和第二安装凸台126为一体成型结构,避免底板11、侧板12、第一安装凸台123和第二安装凸台126之间存在二次连接,避免底板11、侧板12、第一安装凸台123和第二安装凸台126脱离或断裂的情况发生,如此可以有效保证底护板10通过第一安装凸台123和第二安装凸台126连接汽车车身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底板11上且靠近侧缘的位置设置有多个安装孔117,多个安装孔117沿底板11的周向间隔分布,安装孔117用以与车身连接。可选地,安装孔117通过紧固件例如螺栓而与车身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为提高安装孔117附近区域的强度,底板11的下表面还设置有沉槽118,沉槽118朝上凹陷,而在底板11的上表面形成凸起,安装孔117贯穿沉槽118。因此对应地,底板11设置多个沉槽118,每一个沉槽118均对应开设一个安装孔117。可选地,沉槽118呈半圆形。
沉槽118的设置,使得安装孔117附近区域形成凹凸不平的结构,沉槽118起到类似于加强筋的效果,可以对安装孔117附近区域的强度进行加强,因此在底板11通过安装孔117连接汽车车身时,可以有效保证底板11通过安装孔117连接汽车车身时的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底护板10设计,可提升整车空气动力学性能,降低空气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解决高油耗及高速行驶发飘问题。对于底盘下部特殊的零部件可以起到更好的防护效果,避免其受到撞击。同时,通风孔111和导风板112的设置,可以起到通风散热的效果。第一排水孔114和第二排水孔115的开设,能够实现涉水后的排水,以将水流迅速排出,防止零部件被浸泡。而加强结构的设置,则可以对整个底护板10起到结构加强的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车身以及安装于车身底部的底护板10,底护板10的结构请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汽车,通过在车身底部设置底护板10后,底护板10可以对汽车车身底部起到防护作用,隔离异物,保护布置在车身底部的线束,同时避免汽车车身底部凹凸不平的结构对气流的流动产生阻碍;而设置于底护板10底部的导风鼓包113以及导风板112能够引导来自汽车前端的气流使其朝向底护板10的后方流动,避免高速气流流经车身底部时产生涡流,且避免气流冲撞底盘后部的油箱、悬架等突出物,使得通过车身底部及后部的空气流动顺畅,从而有效降低汽车的行驶阻力和能耗,增强汽车动力经济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汽车底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和与所述底板的侧缘连接的侧板,所述底板开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处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沿前后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且对应所述通风孔设置有导风鼓包,所述导风鼓包罩设于所述通风孔的上方,并围绕于所述通风孔的侧缘,所述导风鼓包具有一开口,所述开口朝向所述导风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鼓包围绕于所述通风孔的左右侧和前侧,所述导风板连接所述导风鼓包的后侧和所述底板的上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呈长条状,每一个所述通风孔处且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导风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靠近所述底板的前侧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包括相连的前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前侧板连接所述底板的前侧缘,所述右侧板连接所述底板的右侧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排水孔。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底护板设置有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上表面的多根第一加强筋,多根所述第一加强筋纵横交错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且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的相交处开设有第二排水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的顶面朝上凸设有第一安装凸台,所述第一安装凸台用以连接汽车的车身;
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侧板内侧壁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沿上下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凸台,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凸台的内侧,每一个所述第一安装凸台对应设置至少两根所述第二加强筋;和/或,
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侧板外侧壁的第三加强筋。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侧缘且朝上凸出设置有第二安装凸台,所述第二安装凸台呈中空状,并具有顶壁,所述顶壁用以连接汽车的车身;
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顶壁的第四加强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汽车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加强筋包括环筋和多根直筋,多根所述直筋纵横交错设置,并连接所述环筋。
13.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
车身;以及,
如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底护板,所述汽车底护板安装于所述车身的底部。
CN202122895483.4U 2021-11-23 2021-11-23 汽车底护板和汽车 Active CN2173966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95483.4U CN217396682U (zh) 2021-11-23 2021-11-23 汽车底护板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95483.4U CN217396682U (zh) 2021-11-23 2021-11-23 汽车底护板和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96682U true CN217396682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31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95483.4U Active CN217396682U (zh) 2021-11-23 2021-11-23 汽车底护板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966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013540B1 (en) Vehicle rear underside structure
JP4808066B2 (ja)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CN209776593U (zh) 汽车前舱下护板及电动汽车
JP6490324B1 (ja) アンダーカバーの車体への取付構造
US11731711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EP2849989A1 (en) Vehicle front part structure with spats to restrain wind flow in front of the front wheel
CN217753918U (zh) 车辆的备胎盆护板、车辆
US20040217515A1 (en) Air deflector for attachment to a lower surface of a vehic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CN217396682U (zh) 汽车底护板和汽车
JP5253243B2 (ja)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JP2011121528A (ja) 車両パネル構造
JP4850567B2 (ja)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CN111055934B (zh) 一种汽车下导流板组件
JP4613630B2 (ja) 車両の前部整流構造
WO2014129376A1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ガード
JP5071781B2 (ja) 車両前部形状
CN215752671U (zh) 挡泥板组件以及汽车
CN111994173A (zh) 一种带防飞溅功能的挡泥板装置
CN220640049U (zh) 底护板和车辆
CN218640958U (zh) 防溅垫总成及汽车
CN216886550U (zh) 车体下部结构
CN213892695U (zh) 后机舱底面护板及车辆
JPH10305784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20096486U (zh) 车身下护板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21023912U (zh) 后保险杠导流板、后保险杠总成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