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90491U - 一种电煮锅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煮锅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90491U
CN217390491U CN202221056061.6U CN202221056061U CN217390491U CN 217390491 U CN217390491 U CN 217390491U CN 202221056061 U CN202221056061 U CN 202221056061U CN 217390491 U CN217390491 U CN 2173904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electric
heater
heating element
electro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5606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立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Home Appliance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Home Applianc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Home Appliance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Home Applianc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5606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904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904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904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煮锅设备,涉及厨房加热技术领域,旨在解决带有电磁加热功能的电煮锅设备只能加热导磁性的锅具的问题。该电煮锅设备,包括基座、锅具以及加热装置。基座包括底壳以及支撑面板,底壳与支撑面板围成安装腔。锅具放置于支撑面板上。加热装置设置于安装腔内,加热装置包括电磁加热器、电加热器、选择开关以及加热供电器。选择开关分别与电磁加热器、电加热器以及加热供电器电连接。选择开关用于在导通状态下将电磁加热器或者电加热器与加热供电器电连接。本申请提供的电煮锅设备用于加热锅具。

Description

一种电煮锅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厨房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煮锅设备。
背景技术
电煮锅设备是一种用于加热锅具类器皿,并通过蒸煮方式烹饪食物的加热设备。电煮锅设备一般通过电磁加热器对锅具进行加热。电磁加热器可以通过加热线圈在控制电路的作用下产生20~25KHz的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经过导磁性(一般为铁质)锅具会产生大量密集涡流,并在锅具上形成感应电流从而使锅具本身产生热量,以加热食物,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锅具类型繁多,包括很多非铁磁性锅具(如铝锅、铜锅等)。在使用设有电磁加热器的电煮锅设备时,由于非铁磁性锅具不能在交变电场中形成感应电流,因而电磁加热器无法对非铁磁性锅具进行加热。即带有电磁加热功能的电煮锅设备只能加热导磁性的锅具,无法加热铜质、铝质甚至陶质锅具,从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煮锅设备,旨在解决带有电磁加热功能的电煮锅设备只能加热导磁性的锅具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煮锅设备,包括基座、锅具以及加热装置。基座包括底壳以及支撑面板,底壳与支撑面板围成安装腔。锅具放置于支撑面板上。加热装置设置于安装腔内,加热装置包括电磁加热器、电加热器、选择开关以及加热供电器。选择开关分别与电磁加热器、电加热器以及加热供电器电连接。选择开关用于在导通状态下将电磁加热器或者电加热器与加热供电器电连接。
因此,选择开关具有可以具有三个控制状态。若选择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则可以控制电磁加热器和电加热器均与供电加热器处于断路状态。若选择开关处于接通状态,则可以通过控制选择开关以使电磁加热器或者电加热器中的一个与加热供电器电连接,用于加热锅具。
这样,用户在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煮锅设备时,如需对导磁性的锅具进行加热,可以使选择开关处于接通状态,并使选择开关接通电磁加热器与加热供电器,从而通过电磁加热器快速加热导磁性的锅具,加热效率高、速度快。如需对非导磁性的锅具进行加热,则可以接通选择开关,并使选择开关接通电加热器与加热供电器,从而通过电加热器加热非导磁性的锅具。从而使得用户可以灵活使用该电煮锅设备以加热各种类型的锅具,并且使得在加热导磁性的锅具时具有较高的加热效率,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第一比较电路以及加热控制器。温度传感器位于安装腔内,且一端穿过支撑面板,用于监测锅具的温度,并输出温度采集信号。第一比较电路与温度传感器电连接。若选择开关为继电器,且电磁加热器通过选择开关与加热供电器电连接。则第一比较电路用于将来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采集信号与第一预设阈值进行比对。若温度采集信号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第一比较电路输出第一高电平信号。若温度采集信号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第一比较电路输出第一低电平信号。加热控制器分别与第一比较电路和选择开关电连接。加热控制器用于接收第一高电平信号,并控制选择开关保持将所电磁加热器与加热供电器电连接。或者,加热控制器用于接收第一低电平信号,并控制选择开关将电加热器与加热供电器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还包括测距传感器以及第三比较电路。测距传感器用于采集锅具与测距传感器的距离信息,并输出距离采集信号。第三比较电路与测距传感器电连接。第三比较电路用于将来自测距传感器的距离采集信号与第三预设阈值进行比对。若距离采集信号大于第三预设阈值,第三比较电路输出第三低电平信号。若距离采集信号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第三比较电路输出第三高电平信号。加热控制器还与第三比较电路电连接。加热控制器用于接收第三低电平信号,并控制选择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或者,加热控制器用于接收第三高电平信号,并控制选择开关接通所电磁加热器与加热供电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加热器包括第一加热组件,第一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元件、二极管以及第一加热开关。二极管与第一加热元件串联连接,且第一加热开关与二极管并联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加热器还包括第二加热组件,第二加热组件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加热元件以及第二加热开关。且第二加热组件与第一加热组件并联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磁加热器包括电磁加热线盘。电磁加热线盘、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均位于安装腔内。沿垂直于支撑面板的方向,电磁加热线盘间隔设置于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远离支撑面板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煮锅设备还包括隔热板,隔热板位于电磁加热线盘靠近支撑面板的上侧,且隔热板位于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远离支撑面板的下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加热元件为螺旋排布的条状结构,且第二加热元件为绕第一加热元件的外周螺旋排布的条状结构。第一加热元件与第二加热元件共面且分别平行于支撑面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加热器至少包括纳米电热膜、碳纤维加热管、辐射电热管以及翅片电热管中的一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面板为微晶玻璃板,在电加热器为纳米电热膜的情况下,沿垂直于支撑面板的方向,纳米电热膜贴合于支撑面板远离锅具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煮锅设备还包括信息识别装置,信息识别装置包括信息采集器和信息处理器。信息采集器与信息处理器电连接,用于采集预设食物信息。信息处理器与加热控制器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煮锅设备还包括即热出水装置,即热出水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储水盒、水泵和即热加热器,用于向锅具内添加热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煮锅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煮锅设备的安装腔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装置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所示的电加热器的一种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电煮锅设备包括中框的俯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的电煮锅设备的一种正面剖视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加热元件与第二加热元件的分布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煮锅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所示的电煮锅设备后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识别装置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即热出水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锅具类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识别锅具类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锅具位置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即热控制器的连接电路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电煮锅设备;
1-基座;11-底壳;12-中框;13-支撑面板;14-安装腔;15-竖向壳体;16-挡板;17-识别窗口;18-容纳腔;
2-锅具;
3-加热装置;
301-电磁加热器;30101-电磁加热线盘;30102-电磁驱动器;
302-温度传感器;
303-电加热器;
3031-第一加热组件;30311-第一加热元件;30312-二极管;30313-第一加热开关;3032-第二加热组件;30321-第二加热元件;30322-第二加热开关;
304-加热供电器;305-选择开关;306-第一比较电路;307-加热控制器;308-电流采集器;309-第二比较电路;3010-测距传感器;3011-第三比较电路;
4-隔热板;
5-信息识别装置;51-信息采集器;52-信息处理器;53-信息储存器;54-显示面板;
6-即热出水装置;61-储水盒;62-水泵;63-即热加热器;64-即热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无特殊说明,在满足附图所示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情况下,上述方位性的描述可以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灵活设置。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设备精度或者安装误差的限制,绝对的平行或者垂直效果是难以达到的。在本申请中有关垂直、平行或者同向描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限定条件,而是表示可以在预设误差范围内实现垂直或者平行的结构设置,并达到相应的预设效果,如此,可以最大化的实现限定特征的技术效果,并使得对应技术方案便于实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电煮锅设备是一种用于加热锅具类器皿,并通过蒸煮方式烹饪食物的加热设备。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煮锅设备100,该电煮锅设备100可以包括基座1以及锅具2。其中,基座1可以包括底壳11、中框12以及支撑面板13,而锅具2可以放置于支撑面板13远离底壳11的一侧,如此,可以通过电煮锅设备100加热锅具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锅具2位于支撑面板13的一侧为支撑面板的上侧为例,对电煮锅设备100进行展开说明。
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电煮锅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加热装置3。其中,底壳11可以围成具有上侧开口的安装腔14,加热装置3可以安装于安装腔14内。该加热装置3可以包括电磁加热器301以及温度传感器302。电磁加热器301可以包括安装于安装腔14内的电磁加热线盘30101以及电磁驱动器30102,且电磁加热线盘30101可以与电磁驱动器30102电连接。温度传感器302可以安装于电磁加热线盘30101中部的上端,用于监测锅具2(如图1所示)的温度。
如此,在电磁驱动器30102接通交流电源后,可将50Hz左右的交流电源变频至20~25KHz,以使与电磁驱动器30102电连接的电磁加热线盘30101附近可以产生20~25KHz的交变磁场。由于支撑面板13以及锅具依次位于安装腔14的上方,并靠近电磁加热线盘30101。当锅具2由导磁性材料(如铁、铁合金或者硅钢等)制成时,20~25KHz的交变磁场经过导磁性锅具2(一般为锅具2的底部)会产生大量密集涡流,并在锅具2上形成感应电流从而使锅具2本身产生热量,以加热食物。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锅具2类型繁多,包括很多非铁磁性锅具2(如铝锅、铜锅或陶瓷砂锅等)。在使用设有电磁加热器301的电煮锅设备100时,由于非铁磁性锅具2不能在交变电场中形成感应电流,因而电磁加热器301无法对非铁磁性锅具2进行加热。即带有电磁加热功能的电煮锅设备100只能加热导磁性的锅具2,无法加热铜质、铝质甚至陶质锅具,从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解决带有电磁加热功能的电煮锅设备100只能加热导磁性的锅具2的问题。如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装置3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加热装置3还可以包括选择开关305、电加热器303以及加热供电器304,均可以安装于安装腔14(如图2所示)内。示例性的,选择开关305可以是单刀双掷开关,具有一个输入端以及两个输出端。可以将选择开关305的输入端与加热供电器304的火线输出端电连接,并将加热供电器304的零线输出端分别与电加热器303以及电磁加热器301电连接,且电磁加热器301与电加热器303还可以分别连接选择开关305的两端输出端。
如此,选择开关305具有可以具有三个控制状态。若选择开关305处于断开状态,则可以控制电磁加热器301和电加热器303均与供电加热器303处于断路状态。若选择开关305处于接通状态,则可以通过控制单刀双掷开关的拨动件选择性的接通单刀双掷开关的输入端与其中一个输出端,以使电磁加热器301或者电加热器303中的一个与加热供电器304电连接,用于加热锅具。
因此,用户在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煮锅设备100时,如需对导磁性的锅具2进行加热,可以使选择开关305处于接通状态,并使选择开关305接通电磁加热器301与加热供电器304,从而通过电磁加热器301快速加热导磁性的锅具2,加热效率高、速度快。如需对非导磁性的锅具2进行加热,则可以接通选择开关305,并使选择开关305接通电加热器303与加热供电器304,从而通过电加热器303加热非导磁性的锅具2。从而使得用户可以灵活使用该电煮锅设备100以加热各种类型的锅具2,并且使得在加热导磁性的锅具2时具有较高的加热效率,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磁加热器301的电磁驱动器30102是一种电源变频装置。在安装电磁加热器301时,示例性的,可以使电磁驱动器30102的两个输入端分别选择开关305的一个输出端以及加热供电器304,且电磁驱动器30102的两个输出端分别连接电磁加热线盘30101的两个接线端。这样,电磁驱动器30102可以接入50Hz左右的交流电源,并将50Hz左右的交流电转换为20~25KHz的交流电,随后输出并驱动电磁加热线盘30101。
此外,也可以将电磁驱动器30102作为加热供电器304的一个功能模块,即加热供电器304可以直接输出50Hz左右的交流电或者20~25KHz的交流电。此时,选择开关305可以近似为双刀双掷开关结构。即选择开关305的第一输入端可以连接加热供电器的50Hz的火线端,且电加热器303的两端可以分别连接选择开关305的第一输出端以及加热供电器的50Hz的零线端。对应的,选择开关305的第人输入端可以连接加热供电器的20~25KHz的火线端,且电磁加热器301的两端可以分别连接选择开关305的第二输出端以及加热供电器的20~25KHz的零线端。均可以实现上述效果,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控制电加热器303的加热功率。参照图4,图4为图3中所示的电加热器303的一种电路结构示意图。电加热器303可以包括第一加热组件3031以及第二加热组件3032。第一加热组件3031可以包括第一加热元件30311、二极管30312以及第一加热开关30313。第一加热元件30311可以与二极管30312串联连接,且第一加热开关30313可以与二极管30312并联连接。对应的,第二加热组件3032可以包括第二加热元件30321以及第二加热开关30322,第二加热元件30321的一端可以与第二加热开关30322的一端连接,且第二加热元件30321的另一端与第二加热开关30322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一加热组件3031并联连接,即第一加热组件3031整体与第二加热组件3032并联。
如此,通过分别控制第一加热开关30313以及第二加热开关30322,可以使包括第一加热元件30311以及第二加热元件30321的电加热器303具有四种不同的加热功率(加热挡位),便于精确控制对锅具2的加热功率。
示例性的,若第一加热元件30311的额定功率以及第二加热元件30321的额定功率均为1000W。
当第一加热开关30313断开且第二加热开关30322断开时。由于二极管30312只能使交流电单向通过,即第一加热元件30311的实际功率近似为500W。且第二加热元件30321处于断路状态。因此,电加热器303的运行功率近似为500W。
当第一加热开关30313闭合且第二加热开关30322断开时。第一加热组件3031中的电流可以由闭合的第一加热开关30313绕过二极管,全部流经第一加热元件30311,即第一加热元件30311的实际功率近似为1000W。且第二加热元件30321处于断路状态。因此,电加热器303的运行功率近似为1000W。
当第一加热开关30313断开且第二加热开关30322闭合时。由于二极管30312只能使交流电单向通过,即第一加热元件30311此时的实际功率近似为500W。并且第二加热组件3032中的电流可以由闭合的第二加热开关30322经过第二加热元件30321,以使第二加热元件30321的实际功率近似为1000W。因此,电加热器303的运行功率近似为1500W。
当第一加热开关30313闭合且第二加热开关30322闭合时。第一加热组件3031中的电流可以由闭合的第一加热开关30313绕过二极管,全部流经第一加热元件30311,即第一加热元件30311此时的实际功率近似为1000W。并且第二加热组件3032中的电流可以由闭合的第二加热开关30322经过第二加热元件30321,以使第二加热元件30321的实际功率近似为1000W。因此,电加热器303的运行功率近似为2000W。
此外,电加热器303也可以仅包括第一加热组件3031。此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加热开关30313闭合或者断开以使第一加热元件30311全功率或者半功率运行,结构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加热开关30313以及第二加热开关30322分别靠近安装腔14的四周的侧壁或者上侧的顶壁进行安装,以使第一加热开关30313以及第二加热开关30322的按动端或者翘板端可以通过底壳11、中框12或者支撑面板13漏出,便于用户按动操作第一加热开关30313以及第二加热开关30322以调节电加热器303的运行功率。对应的,选择开关305也可以同样进行设置。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加热开关30313以及第二加热开关30322集成于一个旋钮开关上。该旋转开关部分安装在安装腔14的边缘位置,以使可以旋转的旋钮端位于安装腔14的外侧。旋转开关具有至少四个旋转挡位,分别对应上述第一加热开关30313以及第二加热开关30322的四种连接状态。如此,只需转动一个旋钮即可调节电加热器303的运行功率,更加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为图1所示的电煮锅设备100的基座1包括中框12的俯视图。示例性的,底壳11也可以与中框12围成上侧开口的安装腔14,且中框12朝向安装腔14的内部延伸形成支撑边沿(图中未示出)。结合图6,图6为图1所示的电煮锅设备100的一种正面剖视图。支撑面板13可以由上向下搭接于中框12的支撑边沿的上侧,并可以通过螺钉或者胶水与中框12固定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也可以仅由底壳11围成上侧开口的安装腔14,此时,支撑面板13可以与底壳11周向的多个侧板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6,电煮锅设备100还可以包括隔热板4。在锅具2的下方,由上向下,依次安装有支撑面板13、第一加热元件30311和第二加热元件30321(图中未示处)、隔热板4以及电磁加热盘30311。示例性的,电磁加热盘30311可以与底壳11的底壁固定安装,两者之间可以具有间隙,也可以通过绝缘材料接触。在电磁加热盘30311的上方,隔热板4可以通过竖向的支撑结构与底壳11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横向的支撑结构与中框12固定连接,以使隔热板4与电磁加热盘30311之间具有间隙。以避免与电磁加热盘30311直接接触传递热量或者导电。隔热板4可以是云母片或者粉末陶瓷等非金属的绝缘材料,且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
如图7所示,图7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示例性的,放置于支撑面板13上侧的锅具2的底壁可以与支撑面板13接触甚至完全贴合。支撑面板13的中部沿上下方向设有开孔,安装于电磁加热线盘30101上方的温度传感器302的下端可以位于安装腔14内,并固定或者插接安装,且温度传感器302的上端穿过支撑面板13中部的开孔并向上伸出。当锅具2的底壁与支撑面板13的上侧面接触甚至贴合时,锅具2的底壁同样可以接触温度传感器302的上端面,以使温度传感器302可以接触锅具2并监测锅具2的温度。
其中,为了便于温度传感器302接触锅具2,可以使温度传感器302的上端面略微凸出于支撑面板13的上侧面。或者,可以设置温度传感器302整体沿上下方向为可伸缩结构,或者仅甚至温度传感器302的上端沿上下方向为可伸缩接触。便于接触锅具2。
继续参照图7,隔热板4与支撑面板13之间具有间隙,同样为安装腔14的一部分。示例性的,可以将第一加热元件30311和第二加热元件30321安装于隔热板4与支撑面板13之间的间隙处。由于第一加热元件30311和第二加热元件30321是通过自身发热并传递至锅具2上的,将第一加热元件30311和第二加热元件30321安装电磁加热线盘30101的上方,可以使第一加热元件30311和第二加热元件30321更加靠近锅具2,以减少第一加热元件30311和第二加热元件30321与锅具的热传递距离,有利于提高第一加热元件30311和第二加热元件30321对锅具2的加热效率。
其中,对于第一加热元件30311和第二加热元件30321而言。第一加热元件30311可以是纳米电热膜、碳纤维加热管、辐射电热管以及翅片电热管等电阻式加热元件中的一种。对应的,第人加热元件30321也可以是纳米电热膜、碳纤维加热管、辐射电热管以及翅片电热管等电阻式加热元件中的一种。第一加热元件30311和第二加热元件30321可以是同一种加热元件,也可以是不同的加热元件,在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在第一加热元件30311为纳米电热膜的情况下。为了使第一加热元件30311更加靠近锅具2,可以将膜状的第一加热元件30311贴合于支撑面板13的下侧面。对应的,在第二加热元件30321为纳米电热膜的情况下。为了使第二加热元件30321更加靠近锅具2,也可以将膜状的第二加热元件30321贴合于支撑面板13的下侧面。此外,也可以直接将第一加热元件30311和第二加热元件30321直接固定于隔热板4的上侧,安装方便。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由于第一加热元件30311和第二加热元件30321产生的热量会经支撑面板13传递至锅具2。可以设置支撑面板13为微晶玻璃板。微晶玻璃板相较于陶瓷材料具有较高的亮度,相较于玻璃具有较高的韧性,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并且,相较于玻璃,微晶玻璃可以承受800℃以上的高温,耐高温效果更好。此外,支撑面板13也可以由非导磁性的金属材料制成,具有较高的导热性能,有利于提高电加热器303的加热效率。或者,支撑面板13也可以由其他的非导磁性的非金属材料制成。又或者,支撑面板13可以是复合结构,即中部导热区域为非导磁性的金属材料制成,可以快速导热,而导热区域可以被微晶玻璃板包裹固定,具有更好的装饰效果。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当第一加热元件30311和第二加热元件30321具有多个调节挡位时,为了避免第一加热元件30311或第二加热元件30321单独加热时,造成锅具2底部受热区域不均与的问题。
如图8所示,第一加热元件30311可以为螺旋状排布的条状结构,对应第二加热元件30321可以为绕第一加热元件30311的外周螺旋排布的条状结构。第一加热元件30311分布的平面和第二加热元件30321分布的平面可以平行于支撑面板13,且第一加热元件30311和第二加热元件30321在上下方向上可以与支撑面板13的间距相同,即第一加热元件30311和第二加热元件30321共面分布。如此,可以避免加热死角,使得锅具2底部的受热更加均匀。其中,上述第一加热元件30311和第二加热元件30321的分布方式适用于管类结构的电加热元件以及膜类结构的电加热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煮锅设备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电煮锅设备100的基座1还可以包括竖向壳体15以及挡板16。以竖向壳体15位于锅具2的一侧是基座1的后侧为例。示例性的,竖向壳体15可以连接于底壳11后端的上侧,并可以与中框12的后侧壁插接固定。由于竖向壳体15与支撑面板13之间具有开口(图中未示出),可以在开口处安装挡板16以封堵该开口。其中,竖向壳体15的上端可以向前凸出,并形成位于锅具2上方的凸台。在凸台的前侧面,开设有识别窗口17。
如图10所示,图10为图9中所示的电煮锅设备100后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竖向壳体15可以与挡板16围成连通识别窗口17以及后侧开口的容纳腔18。可以通过在该开口处安装背板以封堵容纳腔18。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电煮锅设备100还可以包括信息识别装置5,信息识别装置5可以包括信息采集器51、信息处理器52、信息存储器53以及显示面板54。信息处理器52可以分别与信息采集器51、信息存储器53以及显示面板54电连接,且可以分别安装于容纳腔18(如图10所示)内,可以使显示面板54以及信息采集器51的采集侧安装于识别窗口17(如图9所示)处。
这样,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器或者摄像头等信息采集器51采集食物的二维码、条形码、食物的形状或者食物的包装等预设食物信息,并输出采集的预设食物信息。信息处理器52可以接收信息采集器51输出的预设食物信息,并根据预设食物信息(如食物种类、生产日期以及保质期等)调取信息存储器53中的预先存储的对应的预设烹饪信息(如加热时间或者加热温度等)。并且信息处理器52可以通过显示面板54显示预设食物信息以及对应的预设烹饪信息以提醒用户。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电煮锅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即热出水装置6,该即热出水装置6可以包括依次通过导管连通的储水盒61、水泵62以及即热加热器63,且可以分别安装于容纳腔18(如图10所示)。
这样,当锅具2放置于支撑面板13上并安装到位后,可以控制即热出水装置6打开水泵62以及即热加热器63,以抽取并加热储水盒61中的水,并将加热后的水通过导管经锅具2上方的凸台排入锅具2内。有利于降低锅具2烹饪食物过程中的加热时间。
继续参照图12,即热出水装置6还可以包括即热控制器64,该即热控制器64可以分别与水泵62以及即热加热器63电连接,以控制开启或者关闭水泵62和即热加热器63,并可以控制即热加热器63的加热功率大小或者水泵62的转速,以调节排入锅具2中的热水的温度。此外,也可以通过按钮开关或者旋转开关控制开启或者关闭水泵62和即热加热器63。
需要说明的是,基座1也可以不包括竖向壳体15围成的容纳腔18。只需安装腔14具有足够的空间,也可以将信息识别装置5以及即热出水装置6安装于安装腔14内。
为了提高电煮锅设备100的智能化程度,如可以使电煮锅设备100自动识别锅具2的类型并匹配相应的加热装置3。如图13所示,图13为温度传感器302、第一比较电路306、加热控制器307以及选择开关305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加热装置3还可以包括第一比较电路306以及加热控制器307。第一比较电路306和加热控制器307可以分别安装于安装腔14(如图8所示)中,也可以分别安装于容纳腔中18(如图10所示),对此不作限定。
继续参照图13,示例性的,温度传感器302可以与第一比较电路306电连接,温度传感器302可以监测锅具2的温度,并输出对应的温度采集信号(可以是电流信号,也可以是电压信号)。在电磁加热器301通过选择开关305与加热供电器304电连接的情况下。第一比较电路306可以将来自温度传感器302的温度采集信号与第一预设阈值进行比对。其中,第一预设阈值可以是电压信号,当温度采集信号为电压信号时,可以与第一预设阈值直接进行比较。当温度采集信号为电流信号时,可以通过第一比较电路306转换为对应的电压信号,随后与第一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温度采集信号对应的电压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电压,即锅具2可以被电磁加热器301加热,此时的锅具2为导磁性的锅具2,对应第一比较电路306输出第一高电平信号。若温度采集信号对应的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电压,即锅具2不能被电磁加热器301加热,或者具有很低的加热效率,此时的锅具2可以看作为非导磁性的锅具2,对应第一比较电路306输出第一低电平信号。
如图13所示,加热控制器307可以分别与第一比较电路306和选择开关305电连接。此时,与加热控制器307电连接的选择开关305可以是继电器,便于通电控制选择开关305的开启或者断开。加热控制器307可以接收第一高电平信号,并控制选择开关305保持将所电磁加热器301与加热供电器304电连接,以通过电磁加热器301继续加热锅具,具有价高的加热效率。或者,加热控制器307可以接收第一低电平信号,并控制选择开关305将电加热器303与加热供电器304电连接。即加热控制器307控制选择开关305断开电磁加热器301与加热供电器304的电连接,并控制控制选择开关305将电加热器303与加热供电器304电连接,以通过电加热器303对非导磁性的锅具2进行加热。
这样,通过温度传感器302、第一比较电路306、加热控制器307以及选择开关305可以组成对锅具2的识别电路,以使电煮锅设备100自动识别锅具2类型,非常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温度传感器302可以是接触式的温度传感器302,一般安装于支撑面板13处,并位于锅具2的下方与锅具的底壁接触。此外,温度传感器302也可以是非接触式的,如红外式测温传感器,这样,可以将温度传感器302安装于支撑面板13上的其他位置,或者也可以将温度传感器302安装于挡板16上,均可以与锅具2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加热装置3还可以包括电流采集器308,电流采集器308可以采集电磁加热器301中的电流,并输出电流采集信号。
示例性的,电流采集器308可以与电磁加热线盘30101串联连接,或者与电磁驱动器30102串联连接,还可以与加热供电器304向电磁加热器301的输出端串联连接。以直接检测电磁加热器301的运行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并输出对应的电流采集信号(可以是电流信号,也可以是电压信号)。
继续参照图14,示例性的,第二比较电路309可以分别与电流采集器308以及加热控制器307电连接,且加热控制器307还与继电器结构的选择开关305电连接。在电磁加热器301通过选择开关305与加热供电器304电连接的情况下。第二比较电路309可以将来自电流采集器308的电流采集信号与第二预设阈值进行比对。其中,第二预设阈值可以是电压信号,当电流采集信号为电压信号时,可以与第二预设阈值直接进行比较。当电流采集信号为电流信号时,可以通过第二比较电路309转换为对应的电压信号,随后与第二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电流采集信号对应的电压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电压,即锅具2可以被电磁加热器301加热,此时的锅具2为导磁性的锅具2,对应第二比较电路309输出第二高电平信号。若电流采集信号对应的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的电压,即锅具2不能被电磁加热器301加热,或者具有很低的加热效率,此时的锅具2可以看作为非导磁性的锅具2,对应第二比较电路309输出第二低电平信号。
由于加热控制器307可以与第二比较电路309电连接,加热控制器307可以接收第二高电平信号,并控制选择开关305保持将所电磁加热器301与加热供电器304电连接,以通过电磁加热器301继续加热锅具,具有价高的加热效率。或者,加热控制器307可以接收第二低电平信号,并控制选择开关305将电加热器303与加热供电器304电连接。即加热控制器307控制选择开关305断开电磁加热器301与加热供电器304的电连接,并控制控制选择开关305将电加热器303与加热供电器304电连接,以通过电加热器303对非导磁性的锅具2进行加热。
这样,通过电流采集信号308、第二比较电路309、加热控制器307以及选择开关305可以组成另一种锅具2的识别电路,以使电煮锅设备100自动识别锅具2类型,非常方便。
由于上述两个对锅具2的类型进行识别的控制电路中,均是在电磁加热器301通过选择开关305与加热供电器304连通,以使电磁加热器301预先加热锅具2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电煮锅设备100的智能化程度。
如图15所示,加热装置3还可以包括测距传感器3010与第三比较电路3011,该测距传感器3010可以安装于挡板16(如图9所示)处,并可以沿前后方向测量测距传感器3010与锅具2的距离信息,并输出对应的距离采集信号。测距方式可以是红外测距或者声波测距。此外,测距传感器3010也可以是压力传感器,安装于支撑面板13处,近似为图7中温度传感器302的安装方式,以沿上下方向测量测距传感器3010与锅具2的距离信息,并输出对应的距离采集信号。对此不作限定。
继续参照图15,示例性的,测距传感器3010可以与第三比较电路3011电连接,测距传感器3010可以监测测距传感器3010与锅具2之间的距离,并输出对应的距离采集信号(可以是电流信号,也可以是电压信号)。第三比较电路3011可以将来自测距传感器3010的距离采集信号与第三预设阈值进行比对。其中,第三预设阈值可以是电压信号,当距离采集信号为电压信号时,可以与第三预设阈值直接进行比较。当距离采集信号为电流信号时,可以通过第三比较电路3011转换为对应的电压信号,随后与第三预设阈值进行比较。
其中,若测距传感器3010安装于挡板16上,则第三预设阈值可以是支撑面板13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对应的预设电压,或者挡板16距支撑面板13中心的温度传感器302在前后方向上的垂直距离对应的预设电压。若测距传感器3010安装于支撑面板13上,当锅具2放置到位后,锅具2与测距传感器3010直接接触,距离近视为0,即第三预设阈值可以是0~10mm对应的预设电压。
若距离采集信号对应的电压大于第三预设阈值的电压,即锅具2未被放置到位,对应第三比较电路3011输出第三低电平信号。若距离采集信号对应的电压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的电压,即锅具2放置到位,对应第三比较电路3011输出第三高电平信号。
由于加热控制器307可以与第三比较电路3011电连接,加热控制器307可以接收第三高电平信号,即锅具2放置到位,并控制选择开关305将所电磁加热器301与加热供电器304电连接,以尝试通过电磁加热器301加热锅具2。或者,加热控制器307可以接收第三低电平信号,即锅具2放置到位,并控制选择开关305处于断开状态。即电磁加热器301与加热供电器304不会与加热供电器304电连接。
这样,通过测距传感器3010、第安比较电路3011、加热控制器307以及选择开关305可以组成一种锅具2是否放置到位,并在锅具2放置到位后自动启动电磁加热器301的控制电路,无需手动开启加热装置3,非常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加热控制器307还可以与第一加热开关30313、第二加热开关30322、信息处理器52和即热控制器64中的至少一个电连接。
示例性的,锅具2放置到位后,加热控制器307可以将第三高电平信号同时发送至即热控制器64处,以使即热控制器64控制开启水泵62和即热加热器63以向锅具2中添加热水。或者,加热控制器307可以接收信息处理器52发送的预设烹饪信息,并控制即热控制器64添加对应量以及对应温度的热水。随后加热控制器307可以根据预设烹饪信息通过选择开关305控制电磁加热器301的加热时间。或者,加热控制器307可以根据预设烹饪信息通过第一加热开关30313和第二加热开关30322控制电加热器303的加热功率以及加热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信息识别装置5而言,在加热控制器307可以接收信息处理器52发送的预设烹饪信息,并控制加热装置3的运行时长的情况下:信息识别装置5可以无需设置显示面板54。此外,信息处理器52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预设食物信息以及对应的预设烹饪信息,也可以无需额外设置信息存储器53,或者将信息存储器53与信息处理器52一体化设置。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所述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煮锅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包括底壳以及支撑面板,所述底壳与所述支撑面板围成安装腔;
锅具,放置于所述支撑面板上;以及,
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电磁加热器、电加热器、选择开关以及加热供电器;所述选择开关分别与所述电磁加热器、电加热器以及加热供电器电连接;所述选择开关用于在导通状态下将所述电磁加热器或者所述电加热器与所述加热供电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煮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安装腔内,且一端穿过所述支撑面板,用于监测所述锅具的温度,并输出温度采集信号;
第一比较电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若所述选择开关为继电器,且所述电磁加热器通过所述选择开关与所述加热供电器电连接;则所述第一比较电路用于将来自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所述温度采集信号与第一预设阈值进行比对;若所述温度采集信号大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所述第一比较电路输出第一高电平信号;若所述温度采集信号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所述第一比较电路输出第一低电平信号;以及,
加热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比较电路和所述选择开关电连接;所述加热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高电平信号,并控制所述选择开关保持将所电磁加热器与所述加热供电器电连接;或者,所述加热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低电平信号,并控制所述选择开关将所述电加热器与所述加热供电器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煮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
测距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锅具与所述测距传感器的距离信息,并输出距离采集信号;以及,
第三比较电路,与所述测距传感器电连接;所述第三比较电路用于将来自所述测距传感器的所述距离采集信号与第三预设阈值进行比对;若所述距离采集信号大于所述第三预设阈值,所述第三比较电路输出第三低电平信号;若所述距离采集信号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预设阈值,所述第三比较电路输出第三高电平信号;
所述加热控制器还与所述第三比较电路电连接;所述加热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三低电平信号,并控制所述选择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或者,所述加热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三高电平信号,并控制所述选择开关接通所电磁加热器与所述加热供电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煮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器包括:
第一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元件、二极管以及第一加热开关;所述二极管与所述第一加热元件串联连接,且第一加热开关与所述二极管并联连接;
第二加热组件,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加热元件以及第二加热开关;且所述第二加热组件与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并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煮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器包括电磁加热线盘;
所述电磁加热线盘、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和所述第二加热元件均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沿垂直于所述支撑面板的方向,所述电磁加热线盘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和所述第二加热元件远离所述支撑面板的一侧;
所述电煮锅设备还包括隔热板,所述隔热板位于所述电磁加热线盘靠近所述支撑面板的上侧,且所述隔热板位于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和所述第二加热元件远离所述支撑面板的下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煮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元件为螺旋排布的条状结构,且所述第二加热元件为绕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外周螺旋排布的条状结构;
所述第一加热元件与所述第二加热元件共面且分别平行于所述支撑面板。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煮锅设备,其特征在于,电加热器至少包括纳米电热膜、碳纤维加热管、辐射电热管以及翅片电热管中的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煮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面板为微晶玻璃板,在所述电加热器为纳米电热膜的情况下,沿垂直于所述支撑面板的方向,所述纳米电热膜贴合于所述支撑面板远离所述锅具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煮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煮锅设备还包括信息识别装置,所述信息识别装置包括信息采集器和信息处理器;所述信息采集器与所述信息处理器电连接,用于采集预设食物信息;所述信息处理器与所述加热控制器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煮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煮锅设备还包括即热出水装置,所述即热出水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储水盒、水泵和即热加热器,用于向所述锅具内添加热水。
CN202221056061.6U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电煮锅设备 Active CN2173904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56061.6U CN217390491U (zh)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电煮锅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56061.6U CN217390491U (zh)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电煮锅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90491U true CN217390491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41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56061.6U Active CN217390491U (zh)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电煮锅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904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63723B (zh) 一种多用途电磁炉
EP2186380A1 (en) Electric heater
WO2008068850A1 (ja)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用冷却装置
CN201368497Y (zh) 电热电磁一体炉
JPWO2014069011A1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US20170164777A1 (en) Induction cooktop
JP2018527865A (ja) 高電力電気器具システム
CN217390491U (zh) 一种电煮锅设备
CN203676842U (zh) 智能控制水壶
CN103690054A (zh) 光波储能加热的家用及商用生活电器
CN204427780U (zh) 用于电热锅的发热盘组件及具有其的电热锅
CN212939358U (zh) 一种烹饪装置及烹饪设备
CN205493531U (zh) 烹饪器具
CN209726277U (zh) 烹饪炉具
CN208551238U (zh) 烹饪厨具盖体、蒸笼和烹饪厨具
CN2138451Y (zh) 温控式节能多功能电饭锅
CN219876179U (zh) 一种磁热转换式加热器
JP2017174531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11839186A (zh) 一种便于清洗的分体式智能炊具
CN209726279U (zh) 烹饪炉具
CN206630435U (zh) 具有组合加热方式的电烹饪器具
JP6861489B2 (ja) 加熱調理器
CN211533911U (zh) 电火锅内胆、电火锅
CN113068284B (zh) 电磁加热系统
CN218572005U (zh) 一种电炖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