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74776U - 一种电动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动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74776U
CN217374776U CN202121439126.0U CN202121439126U CN217374776U CN 217374776 U CN217374776 U CN 217374776U CN 202121439126 U CN202121439126 U CN 202121439126U CN 217374776 U CN217374776 U CN 2173747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cker arm
electric
frame
terrain vehicle
knuck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3912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韦群力
朱飞
邬宝贵
丁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lobe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lobe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lobe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lobe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3912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74776U/zh
Priority to CA3222187A priority patent/CA3222187A1/en
Priority to AU2022288493A priority patent/AU2022288493A1/en
Priority to EP22819630.9A priority patent/EP4353511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098007 priority patent/WO2022258033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747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74776U/zh
Priority to US18/533,154 priority patent/US20240123806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动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后转向节,所述后转向节的顶端和底端分别通过第一后摇臂和第二后摇臂连接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后转向节位于所述车架的后端;后轮毂电机,设置在所述后转向节上;托盘,设置在所述第二后摇臂内;后减震器,所述后减震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托盘上,所述后减震器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后减震器穿过所述第一后摇臂的内部区域。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动全地形车可以简化车架的结构,提高车架的通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动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在中国俗称沙滩车。该种车型具有多种用途,且不受道路条件的限制。目前全地形车是把驱动电机和变速箱放置在车架上,变速箱将动力分配给车轮,从而实现全地形车的行进,因此导致车架的结构复杂,通用性较差,对车架进行检修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动全地形车,该电动全地形车使用轮毂电机,由此可以降低车架的复杂程度,提高车架的通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动全地形车,包括:
车架;
后转向节,所述后转向节的顶端和底端分别通过第一后摇臂和第二后摇臂连接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后转向节位于所述车架的后端;
后轮毂电机,设置在所述后转向节上;
托盘,设置在所述第二后摇臂内;
后减震器,所述后减震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托盘上,所述后减震器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后减震器穿过所述第一后摇臂的内部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车架包括:
平行设置的两个纵梁;
货厢支撑梁,设置在所述纵梁上;
多个后摆臂,所述后摆臂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货厢支撑梁和所述纵梁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后摇臂和第二后摇臂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相邻两个所述后摆臂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后摇臂还包括弯折端,所述弯折端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后转向节的顶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后摇臂还包括弯折端,所述弯折端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后转向节的底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托盘与所述弯折端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后制动盘,所述后制动盘设置在所述后轮毂电机上,所述后制动盘位于所述后轮毂电机的内侧。
进一步地,还包括后制动钳,所述后制动钳设置在所述后转向节上,部分所述后制动盘位于所述后制动钳内。
进一步地,所述后轮毂电机通过后平键设置在所述后转向节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后摇臂位于所述第二后摇臂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后摇臂和所述第二后摇臂向所述车架的外侧延伸。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动全地形车,通过在车架上设置后驱动轮,后驱动轮包括轮毂电机,因此简化了电动全地形车的驱动方式,不需要复杂的变速箱和驱动电机,由此不需要结构复杂的车架,也就是说该电动全地形车可以简化车架的结构,提高车架的通用性,有利于增加车架的可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中电动全地形车的结构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中电动全地形车的另一结构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中后轮毂电机的安装结构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中后轮毂电机,后转向节,后制动盘和后制动钳的安装结构图。
图5:本实用新型中后轮胎的结构图。
图6:本实用新型中电动全地形车的另一结构图。
图7: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前摇臂的结构图。
图8:本实用新型中前轮毂电机的安装结构图。
图9:本实用新型中前轮毂电机的爆炸图。
图10: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球头连接件的结构图。
图11: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球头连接件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电动全地形车10,该电动全地形车10可以包括车架100,车架100的后端设置有后驱动轮200,在车架100的前端设置有前行走轮300,即该电动全地形车10可以为两轮驱动电动车。在车架100上设置有车座400和货厢500。车座400位于货厢500的前方。车座400例如包括两个座垫,当然也可以包括更多个座垫。在车座400的下方可以设置电池包和控制器,从而可以充分利用车架100的空间。需要说明的是,为提高该电动全地形车10的动力性能,前行走轮300还可以设置为前驱动轮,也就是说该电动全地形车10为四轮驱动电动车。
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车架100可以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纵梁101,纵梁101可以为车架100的主体结构。在纵梁101上设置有座垫支撑梁102,座垫支撑梁102用于放置座垫,从而在车架100上形成车座400。在座垫支撑梁102的后端设置有货厢支撑梁103,货厢支撑梁103用于支撑货厢500。在货厢支撑梁103和纵梁101之间还设置有多个后摆臂104,即后摆臂10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货厢支撑梁103和纵梁101上,后摆臂104的两端通过螺栓分别固定在货厢支撑梁103和纵梁101上,从而对货厢支撑梁103起到支撑作用,提高车架100的整体稳定性,这些后摆臂104可以倾斜设置在货厢支撑梁103和纵梁101之间。这些后摆臂104对称设置在两个纵梁101的后端,例如图4中共显示出四个后摆臂104,即每个纵梁101上分别设置两个后摆臂104。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纵梁101的后端还设置有第一后摇臂106和第二后摇臂107。第一后摇臂106位于第二后摇臂107上方。第一后摇臂106和第二后摇臂107的结构基本相同。第一后摇臂106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后摆臂104上,从而使得第一后摇臂106向车架100的外侧延伸,由此在车架100的外侧形成弯折端,同理第二后摇臂107在车架100的外侧形成弯折端。这两个弯折端可以用于连接后转向节。在第一后摇臂106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固定件1061,第一固定件1061可以起到加固第一后摇臂106的作用,提高第一后摇臂106的稳定性。
如图2-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后摇臂107上还设置有托盘1071,托盘1071可以位于第二后摇臂107的前端,即托盘1071连接第二后摇臂107的弯折端,托盘1071可以平行于纵梁101。在车架100上还设置有后减震器109,后减震器109的一端固定在托盘1071上,后减震器109的另一端固定在货厢支撑梁103上。后减震器109还穿过第一后摇臂106的内部,且未与第一后摇臂106接触。后减震器109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在托盘1071和货厢支撑梁103上。后减震器109例如倾斜设置在托盘1071和货厢支撑梁103之间。在第一后摇臂106和第二后摇臂107的弯折端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062和第二连接件1072。第一连接件1062和第二连接件1072可以分别连接后转向节202的顶端和底端。第一连接件1062的一端焊接在第一后摇臂106的弯折端上,第一连接件1062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后转向节202的顶端。第二连接件1072的一端焊接在第二后摇臂107的弯折端上,第二连接件1072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后转向节202的底端。后转向节202可以起到带动后驱动轮200的转向。在后转向节202的外侧依次设置有后制动盘205和后轮毂电机201,也就是后制动盘205位于后转向节202和后轮毂电机201之间。后轮毂电机201可以带动后轮转动,后制动盘205可以对后轮进行减速。
如图3-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后轮毂电机201通过后平键203固定在后转向节202上,后平键203设置在后转向节202的输出轴上,并向后转向节202延伸,后平键203的一端延伸出后转向节202的中心孔,然后在后平键203靠近后转向节202的一端设置固定螺母,从而将后轮毂电机201固定在后转向节202上。在后轮毂电机201的内侧设置有后制动盘205,后制动盘205可以通过多个后制动盘固定螺栓2051固定在后轮毂电机201上。当后轮毂电机201转动时,后制动盘205同样跟随转动。在后转向节202的上还设置有后制动钳204,后制动钳204通过后制动钳固定螺栓2041固定在后转向节202上。后制动钳204包围部分后制动盘205,也就是部分后制动盘205位于后制动钳204内。在该电动全地形车10在行驶过程中,后制动盘205跟随后轮毂电机201转动,当进行制动操作时,后制动钳204夹住部分后制动盘205,从而实现车辆的制动作用。
如图4-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后轮毂电机201的外侧设置有后轮胎螺母206和后轮毂盖207。在后轮胎208的内部设置后轮毂209,当将后轮胎208放置在后轮毂电机201上时,后轮毂209连接在后轮毂电机201上,然后通过后轮胎螺母206将后轮毂209固定在后轮毂电机201上,同时将后轮毂盖207放置在后轮毂209上,后轮毂盖207可以位于后轮毂209的中心位置上,也就是说后轮毂盖207可以位于后轮毂209的中心位置内的传动轴上,后轮毂盖207可以对该传动轴起到保护作用,例如防止雨水对传动轴的腐蚀作用。
如图1-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电动全地形车10为两驱电动车,即后驱动轮200产生驱动力,因此不在需要使用结构复杂驱动电机和变速箱,因此可以简化车架100的结构,提高车架100的通用性。本实施例同时在车架100上设置电池包和控制器,电池包和控制器位于车座200的下方,因此还提高了该车架100的空间利用率。
如图1,图6所示,为进一步提高该电动全地形车10的动力性能,还可以将该电动全地形车10设置成四驱电动车,也就是说该电动全地形车10可以包括后轮毂电机201和前轮毂电机301,也就是该电动全地形车10可以包括前驱动轮和后驱动轮200。后轮毂电机201的结构和设置方式可以参考上述描述,以下将阐述前轮毂电机301的结构和设置方式。
如图6-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纵梁101的前端设置有前减震器上支架105,前减震器上支架105可以通过前固定支架112固定在纵梁101上,即前固定支架112的一端固定在纵梁101上,前固定支架112的另一端固定在前减震器上支架105上。在前固定支架112上设置有第一前摇臂110,在纵梁101上设置有第二前摇臂111,第一前摇臂110位于第二前摇臂111的上方。第一前摇臂110和第二前摇臂111的结构基本相同。在第二前摇臂111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二固定件1111,第二固定件1111平行于纵梁101,第二固定件1111可以起到加固第二前摇臂111的作用。同理,第一前摇臂110内部同样设置有固定件。第一前摇臂110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前固定支架112上,第一前摇臂110的另一端螺栓连接在前转向节302的顶部上。第二前摇臂111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纵梁101上,第二前摇臂111的另一端通过螺栓连接在前转向节302的底部上。该第一前摇臂110可以包括前摇臂第一支架1101和前摇臂第二支架1102。前摇臂第一支架1101和前摇臂第二支架1102之间呈角度设置,即前摇臂第一支架1101的第二端1101b与前摇臂第二支架1102的第二端1102b接触,从而形成第一前摇臂110的一端。前摇臂第一支架1101的第一端1101a与前摇臂第二支架1102的第一端1102a向不同方向延伸,且这两个第一端均与纵梁101连接,因此可以将这两个第一端定义为第一前摇臂110的另一端。同理,第二前摇臂111的一端和另一端与第一前摇臂110的一端和另一端的结构相同。
如图6-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前摇臂110和第二前摇臂111可以将球头303分别放置在前转向节302的顶部和底部,然后在球头303的底部设置球头螺母304,从而将第一前摇臂110和第二前摇臂111分别固定在前转向节302的顶部和底部。在第一前摇臂110和前减震器上支架105之间还包括前减震器113,前减震器113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前摇臂110上,前减震器113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前减震器上支架105上。由于前减震器113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前摇臂110靠近前转向节302的一端上,因此前减震器113可以倾斜固定在前减震器上支架105和第一前摇臂110之间。前减震器113可以起到减震作用,减少车辆的颠簸。
如图7,图9-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前摇臂110的一端上连接有第一球头连接件114,通过该第一球头连接件114从而实现第一前摇臂110与前转向节302的连接。第一球头连接件114的顶面1141为平面,因此可以将前减震器113的下支架设置在顶面1141上。在第一球头连接件114的前端设置有第一球头孔1142,第一球头孔1142可以位于前转向节302顶部的球头孔上,也就是说球头303依次穿过第一球头孔1142和前转向节302顶部的球头孔。第一球头连接件114的侧壁1143可以与前摇臂第二支架1102的第二端1102b接触,例如侧壁1143与第二端1102b焊接固定。第一球头连接件114的背面1144可以与前摇臂第一支架1101的第二端1101b接触,例如背面1144与第二端1101b焊接固定。
如图7,图9和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前摇臂111通过第二球头连接件115与前转向节302连接。该第二球头连接件115的前端设置有第二球头孔1151,第二球头孔1151位于前转向节302底部的球头孔的下方,也就是说球头303依次穿过前转向节302底部的球头孔和第二球头孔1151。在第二球头连接件115的后端还设置有两个连接柱1152,这两个连接柱1152用于连接第二前摇臂111的两个支架,从而实现第二前摇臂111与前转向节302的连接。
如图1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前转向节302的外侧设置有前轮毂电机301,前轮毂电机301上设置有前制动盘308。前制动盘308例如通过多个前制动盘固定螺栓311固定在前轮毂电机301上,因此当前轮毂电机301转动时,前制动盘308跟随转动。前轮毂电机301可以通过前平键305连接在前转向节302上,即前平键305设置在前轮毂电机301的输出轴上,前平键305向前转向节302的方向延伸。前平键305穿过前转向节302的中心孔,并向纵梁101的方向延伸。前平键305例如设置在前轮毂电机301的输出轴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前轮毂电机301的输出轴上设置连接装置,然后将该前平键305设置在该连接装置上。在前平键305靠近前转向节302的一端上还设置有前固定垫片307和前固定螺母306,因此可以将前平键305固定在前转向节302上,由此将前制动盘308和前轮毂电机301固定在前转向节302上。在前转向节302上还设置有前制动钳309,前制动钳309可以通过前制动钳固定螺栓310固定在前转向节302上,部分前制动盘308位于前制动钳309内。当对该电动全地形车10进行制动操作时,前制动钳309夹住部分前制动盘308,从而对该电动全地形车10起到制动作用。在前轮毂电机301的外侧还设置有前轮胎螺母313和前轮毂盖312。前轮毂盖312和前轮胎螺母313的安装方式可以参考后轮毂盖和后轮胎螺母的安装方式。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电动全地形车10为四驱电动车,因此该电动全地形车10可以具有更大的动力性能,即该电动全地形车10具有更快的行进速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动全地形车,通过在车架上设置后驱动轮,后驱动轮包括轮毂电机,因此简化了电动全地形车的驱动方式,不需要复杂的变速箱和驱动电机,由此不需要结构复杂的车架,也就是说该电动全地形车可以简化车架的结构,提高车架的通用性,有利于增加车架的可用空间。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为突出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特点,其余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Claims (10)

1.一种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
后转向节,所述后转向节的顶端和底端分别通过第一后摇臂和第二后摇臂连接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后转向节位于所述车架的后端;
后轮毂电机,设置在所述后转向节上;
托盘,设置在所述第二后摇臂内;
后减震器,所述后减震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托盘上,所述后减震器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后减震器穿过所述第一后摇臂的内部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
平行设置的两个纵梁;
货厢支撑梁,设置在所述纵梁上;
多个后摆臂,所述后摆臂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货厢支撑梁和所述纵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摇臂和第二后摇臂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相邻两个所述后摆臂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摇臂还包括弯折端,所述弯折端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后转向节的顶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后摇臂还包括弯折端,所述弯折端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所述后转向节的底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与所述弯折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制动盘,所述后制动盘设置在所述后轮毂电机上,所述后制动盘位于所述后轮毂电机的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制动钳,所述后制动钳设置在所述后转向节上,部分所述后制动盘位于所述后制动钳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毂电机通过后平键设置在所述后转向节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摇臂位于所述第二后摇臂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后摇臂和所述第二后摇臂向所述车架的外侧延伸。
CN202121439126.0U 2021-06-11 2021-06-25 一种电动全地形车 Active CN2173747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39126.0U CN217374776U (zh) 2021-06-25 2021-06-25 一种电动全地形车
CA3222187A CA3222187A1 (en) 2021-06-11 2022-06-10 Electric all-terrain vehicle and vehicle braking control method
AU2022288493A AU2022288493A1 (en) 2021-06-11 2022-06-10 Electric all-terrain vehicle and control method of vehicle braking
EP22819630.9A EP4353511A1 (en) 2021-06-11 2022-06-10 Electric all-terrain vehicle and vehicle braking control method
PCT/CN2022/098007 WO2022258033A1 (zh) 2021-06-11 2022-06-10 一种电动全地形车及车辆制动控制方法
US18/533,154 US20240123806A1 (en) 2021-06-11 2023-12-07 Electric all-terrain vehicle and control method of vehicle brakin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39126.0U CN217374776U (zh) 2021-06-25 2021-06-25 一种电动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74776U true CN217374776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083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39126.0U Active CN217374776U (zh) 2021-06-11 2021-06-25 一种电动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747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30240273A1 (en) Electrically Driven Axle of a Two-Track Vehicle
CN1950232B (zh) 搭载轮内马达的车辆
US7648170B2 (en) Interchangeable suspension system
JP4887771B2 (ja) 走行装置
JP5784509B2 (ja) 自動車用サスペンション
KR101322950B1 (ko) 자동차의 리어 액슬
JP5541051B2 (ja) 電気自動車のモータ搭載構造
CN104228502A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后悬架安装结构
JPH10278596A (ja) 電気自動車
CN217374775U (zh) 一种电动全地形车
CN214776329U (zh) 一种电动全地形车辆
US20230256809A1 (en) Drive axle system
CN213322544U (zh) 一种主动侧倾系统
JP4263393B2 (ja) 車輌用ブレーキ装置
CN217374776U (zh) 一种电动全地形车
CN105480078A (zh) 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布置结构
JPH11222153A (ja) 自動車の前輪懸架装置
AU2003257920A1 (en) Motor driven rough-road driving four-wheeled vehicle
CN219257490U (zh) 电动全地形车
JP3840461B2 (ja) 8輪駆動の電気自動車
CN214797545U (zh) 一种电动全地形车辆
CN212124773U (zh) 一种断开式轮边电驱转向独立悬架系统
JP6972323B2 (ja) 電動車両
CN111071369B (zh) 倒三轮电动卡丁车
CN205344506U (zh) 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布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