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74075U - 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车载空调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车载空调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74075U
CN217374075U CN202221031259.9U CN202221031259U CN217374075U CN 217374075 U CN217374075 U CN 217374075U CN 202221031259 U CN202221031259 U CN 202221031259U CN 217374075 U CN217374075 U CN 2173740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efrosting
vehicle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3125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波
任江华
刘阅
谭长伟
何金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Jinkang Sailisi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Jinkang Sailisi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Jinkang Sailisi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Jinkang Sailisi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3125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740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740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740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车载空调及汽车,前排风道结构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前排通道;车载空调包括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暖风芯体;壳体上设置有除霜风口以及前排风口;和除霜风门,除霜风门包括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除霜风门具有关闭位置、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二打开位置。当除霜风门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时,一部分气流被暖风芯体加热后被送往汽车的前排,另一部分气流直接被送往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用于一次除霜;而当除霜风门转动至第二打开位置时,气流均被暖风芯体加热,并且热流中至少有一部分送往汽车的前方玻璃,并用于二次除霜,进而达到缩短除霜耗时、加快汽车的前排的升温速度并增强用户的舒适感的目的。

Description

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车载空调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载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车载空调及汽车。
背景技术
HVAC(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 系统可用于汽车,即构成“车载空调”,用于对汽车的内部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进行调节。
车载空调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对前排进行调温的前排风口以及用于对汽车的前挡风玻璃进行除霜的除霜风口。当用户在极寒的天气条件下启动汽车时,需要对汽车的前挡风玻璃进行除霜,以保障后续行车过程中的视野清晰;与此同时,用户往往还需要取暖,以维持体温。在此过程中,车载空调通常将一部分热流通过除霜风口送至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处,用于对前挡风玻璃除霜,并同时将另一部分热流通过前排风口送至汽车的前排,用于对汽车的前排进行取暖。
但是在上述过程中,除霜耗时较长,汽车的前排升温也较慢,因此用户的等待时间较长,并且还需要忍受寒冷,整体的体验感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车载空调及汽车,以改善现有技术中车载空调在极寒天气下除霜耗时长、汽车的前排升温较慢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所述前排风道结构包括:
中空设置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前排通道;
其中,所述车载空调包括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前排通道内的暖风芯体,用于加热所述前排通道内的气流;
并且,沿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壳体上依次设置有位置在上的除霜风口以及位置在下的前排风口,以分别将所述气流送往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处以及所述汽车的前排,所述除霜风口和所述前排风口均位于所述暖风芯体的下游区域;
所述前排风道结构还包括除霜风门,其转动设置在所述前排通道内,所述除霜风门包括靠近所述除霜风口的第一侧面以及远离所述除霜风口的第二侧面,所述除霜风门相对于所述除霜风口具有关闭位置、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二打开位置;
其中,当所述除霜风门处于关闭位置时,所述除霜风口被所述第一侧面封堵;
当所述除霜风门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侧面位于所述暖风芯体的正上方,至少有部分被所述暖风芯体加热的气流经所述除霜风口而被送往所述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处;
当所述除霜风门转动至第二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侧面位于所述暖风芯体的上游区域内,所述暖风芯体的上游区域的部分气流直接流经所述除霜风口而被送往所述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除霜风门沿其延伸方向的横截面呈扇形,并且所述除霜风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弧面;
其中,在所述除霜风门由关闭位置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或者由第一打开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弧面将所述暖风芯体与所述除霜风门之间的区域封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除霜风门通过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除霜风口的侧壁上,所述转轴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除霜风门处于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二侧面位于所述暖风芯体的正上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除霜风门处于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二侧面位于所述暖风芯体的上游区域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除霜风门沿逆时针的方向由关闭位置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并且沿逆时针的方向由第一打开位置转动至第二打开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排风口包括位置在上的前吹面风口以及位置在下的前吹脚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吹面风口和所述前吹脚风口处均转动设置有前风门;
其中,所述前风门转动至水平以分别将所述前吹面风口和所述前吹脚风口开启;
所述前风门转动至竖直以分别将所述前吹面风口和所述前吹脚风口关闭。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包括本申请提供的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包括本申请提供的车载空调。
在本申请中,当除霜风门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时,可以开启车载空调的第一制热除霜模式,在该模式下,一部分气流被暖风芯体加热后被送往汽车的前排,用于汽车的前排进行制热,另一部分气流直接被送往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用于汽车的前挡风玻璃进行一次除霜;而当除霜风门转动至第二打开位置时,可以开启车载空调的第二制热除霜模式,在该模式下,气流均被暖风芯体加热,并且热流中至少有一部分送往汽车的前方玻璃,并用于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二次除霜,进而达到缩短除霜耗时、加快汽车的前排的升温速度并增强用户的舒适感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空调的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前排风道结构在车载空调的第二制热除霜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前排风道结构在车载空调的第一制热除霜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前排风道结构在车载空调的除霜模式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壳体;11、前排通道;111、暖风通道;112、冷风通道; 12、后排通道;13、肋板;2、进气机构;3、分隔板;4、前排风口;41、前吹面风口;42、前吹脚风口;43、前风门;44、筋板;5、后排风口;6、调节机构;61、前蒸发器;62、后蒸发器;63、暖风芯体;71、暖风前风门;72、混合风门;8、除霜风口;81、除霜风门;811、第一侧面;812、第二侧面;82、隔离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
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纵向”、“横向”、“水平”、“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亦仅为了便于简化叙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前排风道结构包括:
中空设置的壳体1,壳体1内设置有前排通道11;
其中,车载空调包括调节机构6,调节机构6包括至少部分设置在前排通道11内的暖风芯体63,用于加热前排通道11内的气流;
并且,沿气流的流动方向,壳体1上依次设置有位置在上的除霜风口 8以及位置在下的前排风口4,以分别将气流送往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处以及汽车的前排,除霜风口8和前排风口4均位于暖风芯体63的下游区域;
前排风道结构还包括除霜风门81,其转动设置在前排通道11内,除霜风门81包括靠近除霜风口8的第一侧面811以及远离除霜风口8的第二侧面812,除霜风门81相对于除霜风口8具有关闭位置、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二打开位置;
其中,当除霜风门81处于关闭位置时,除霜风口8被第一侧面811 封堵;
当除霜风门81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时,第一侧面811位于暖风芯体 63的正上方,至少有部分被暖风芯体63加热的气流经除霜风口8而被送往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处;
当除霜风门81转动至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一侧面811位于暖风芯体 63的上游区域内,暖风芯体63的上游区域的部分气流直接经除霜风口8 而被送往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处。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壳体1上设置有进气机构2,例如,涡轮鼓风机,其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其进气方式可以为强制进气,用于将气流送入壳体1的内部。
暖风芯体63内有热源进行循环,例如,暖风芯体63与汽车的发动机的冷却水箱相连通,热源即为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水。当汽车的发动机运转时,冷却水被加热升温,其输送至暖风芯体63后即可对流经暖风芯体63的气流进行加热。
更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除霜风口8和前排风口4沿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并且沿气流的流动方向,前排风口4与暖风芯体63相对设置,而除霜风口8设置在暖风芯体63的上方。
如图1和图2所示,更详细地,沿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侧面811为除霜风门81的下游的侧面,即除霜风门81的左侧的侧面,第二侧面812 为除霜风门81的上游的侧面,即除霜风门81的右侧的侧面。
如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当除霜风门81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一侧面811远离除霜风门81转动设置处的一端抵接在除霜风口8的下游部分,即除霜风口8的左侧部分,此时气流无法通过除霜风口8,车载空调不对汽车的前挡风玻璃进行除霜作业。
如图2所示,当除霜风门81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时,第一侧面811 位于暖风芯体63的正上方,而第二侧面812位于暖风芯体63的上游区域内,前排通道11内的气流可以均流经暖风芯体63而进行热交换形成热流,并且热流中的一部分可以流经前排风口4被送往汽车的前排,用于对汽车的前排进行制热,而热流中的另一部分可以流经除霜风口8而被送往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处,即至少有部分被暖风芯体63加热的气流流经除霜风口8,该状态可以定义为车载空调的第二制热除霜模式。
如图3所示,当除霜风门81转动至第二打开位置时,第一侧面811 和第二侧面812均位于暖风芯体63的上游区域内,此时前排通道11内的气流中的一部分可以流经暖风芯体63而进行热交换形成热流,并流动至暖风芯体63的下游区域内;而气流中的另一部分则可以从暖风芯体63的上游区域直接流经除霜风口8,并被送往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处,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该部分气流直接流经除霜风口8,因此除霜风口8处存在较高的气压,迫使流动至暖风芯体63的下游区域内的热流更容易流经前排风口4 而不易流经除霜风口8,因此绝大部分的热流会经前排风口4而被送往汽车的前排,而仅极少部分的热流会与未流经暖风芯体63的部分气流共同流经除霜风口8并被送往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处(图中未示出),该状态可以定义为车载空调的第一制热除霜模式。
当用户在极寒天气下使用汽车时,用户可以先向车载空调发出指令,以开启车载空调的第一制热除霜模式。在该模式下,车载空调内的气流中的一部分被加热为热流,并且绝大部分的热流被送往汽车的前排,用于汽车的前排进行制热,以增强用户的舒适感;与此同时,气流中的另一部分则未经加热而直接被送往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用于前挡风玻璃进行一次除霜。可以理解的是,虽然冷流的除霜效果不佳,但是其对于前挡风玻璃上的霜雾仍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当汽车的前排升温至指定温度后,用户可以再次向车载空调发出指令,以开启车载空调的第二制热除霜模式。其中,“指定温度”可以理解为用户在极寒天气下感到温暖和舒适的温度。在该模式下,车载空调内的气流均被加热为热流,并且热流中的一部分被送往汽车的前排,用于用户维持体温;而另一部分则被送往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用于对汽车的前挡风玻璃进行二次除霜。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热流对汽车的前挡风玻璃进行除霜,可以有效去除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上的霜雾,以满足用户驾驶汽车时的行车需求。
本申请的除霜风门81具有关闭位置、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二打开位置,当除霜风门81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时,可以开启车载空调的第一制热除霜模式,在该模式下,一部分气流被暖风芯体63加热后被送往汽车的前排,用于汽车的前排进行制热,另一部分气流直接被送往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用于汽车的前挡风玻璃进行一次除霜;而当除霜风门81转动至第二打开位置时,可以开启车载空调的第二制热除霜模式,在该模式下,气流均被暖风芯体63加热,并且热流中至少有一部分送往汽车的前方玻璃,并用于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二次除霜,进而达到缩短除霜耗时、加快汽车的前排的升温速度并增强用户的舒适感的目的。
如图1和图2所示,除霜风门81沿其延伸方向的横截面呈扇形,并且除霜风门81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侧面811和第二侧面812之间的弧面;
其中,在除霜风门81由关闭位置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或者由第一打开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的过程中,弧面将暖风芯体63与除霜风门81之间的区域封堵。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车载空调还包括肋板13,肋板13水平设置在前排通道11内,并将前排通道11分隔为靠近分隔板3 的暖风通道111以及远离分隔板3的冷风通道112,暖风芯体63至少部分设置在暖风通道111内;
其中,壳体1内转动设置有暖风前风门71和混合风门72,暖风前风门71和混合风门72转动至水平位置以分别将暖风通道111和冷风通道112 开启,并且转动至竖直位置以分别将暖风通道111和冷风通道112关闭。
可以理解的是,在车载空调的第一制热除霜模式和第二制热除霜模式下,暖风前风门71均转动至水平位置以将暖风通道111开启,而混合风门 72均转动至竖直位置以将冷风通道112关闭,以使得暖风芯体63的上游区域内的气流仅能通过暖风通道111流动至暖风芯体63的下游区域内,或者从暖风芯体63的上游区域直接流经除霜风口8,而不能从冷风通道112 中通过。
如图1和图2所示,混合风门72的正上方设置有隔离板82,当混合风门72转动至竖直位置时,混合风门72的一端与肋板13相抵接,并且另一端与隔离板82相抵接。在除霜风门81由关闭位置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的过程中,第一侧面811由暖风芯体63的下游区域转动至暖风芯体63的正上方;而在除霜风门81由第一打开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的过程中,第一侧面811由暖风芯体63的正上方转动至暖风芯体63的下游区域。
在上述过程中,弧面均始终与隔离板82相接触,以达到将暖风芯体 63与除霜风门81之间的区域封堵的目的,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对暖风芯体63与除霜风门81之间的区域进行封堵的部件还包括有转动至竖直位置的混合风门72,进而避免除霜风门81在转动的过程中其下方区域存在缝隙而致使暖风芯体63的上游区域内的气流未能流经暖风芯体63而流动至暖风芯体63的下游区域内,保证了车载空调在切换模式的过程中的制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由于混合风门72与车载空调的第一制热除霜模式和第二制热除霜模式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可以取消混合风门72的设计,并将暖风芯体63延伸至隔离板82处,此时对暖风芯体63 与除霜风门81之间的区域进行封堵的部件则仅为除霜风门81的弧面。
如图1所示,除霜风门81通过转轴转动设置在除霜风口8的侧壁上,转轴位于第一侧面811和第二侧面81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沿气流的流动方向,除霜风门81转动设置在除霜风口8的上游的侧壁上,即除霜风口8的右侧的侧壁上。转轴的轴线为第一侧面811和第二侧面812的相交的边线。转轴与除霜风门81 固定连接,通过驱使转轴转动即可达到驱使除霜风门81处于不同的开度位置的目的。
如图1所示,当除霜风门81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二侧面812位于暖风芯体63的正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当除霜风门81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一侧面811远离除霜风门81转动处的一端抵接在除霜风口8的下游部分,气流无法流经除霜风口8而被送往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处,若此时第二侧面812 位于暖风芯体63的正上方,则可以使得弧面与隔离板82相接触,进而达到在除霜风门81处对暖风芯体63的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进行隔断的目的,此时由第二侧面812对暖风芯体63的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进行隔断,以避免除霜风门81与隔离板82之间存在间隙。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当除霜风门81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二侧面812还可以位于暖风芯体63的上游区域内,此时由第二侧面812和弧面对暖风芯体63的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进行隔断。
如图1所示,因此在上述结构下,暖风芯体63的上游区域内的气流仅能流经暖风通道111,并在流经暖风芯体63时被加热为热流,并且,随后热流仅能流经前排风口4而被送往汽车的前排,并用于汽车的前排进行制热,该状态可以定义为车载空调的制热模式。
当车载空调对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的除霜效果满足行车要求后,用户均可以向车载空调再次发出指令,以开启制热模式,以在行车的过程中,满足汽车的前排的制热所需。
本申请通过合理设置第一侧面811与第二侧面812之间的夹角大小,以避免车载空调在制热模式下存在部分气流未经暖风芯体63加热而被送往汽车的前排,进而保障了车载空调在制热模式下对于汽车前排的制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除霜风门81也可以设置为等腰三角形,此时第一侧面811和第二侧面812之间设置有平面。
可以理解的是,在除霜风门81由关闭位置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或者由第一打开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的过程中,平面与隔离板82之间始终存在缝隙。还可以理解的是,当除霜风门81处于关闭位置时,由于除霜风门81 被设置为等腰三角形,因此第二侧面812应位于暖风芯体63的正上方,此时由第二侧面812对暖风芯体63的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进行隔断。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第一侧面811和第二侧面812之间还可以设置为镂空,即除霜风门81沿其延伸方向的横截面呈“V”字形。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结构下,当除霜风门81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二侧面 812也应位于暖风芯体63的正上方,此时同样由第二侧面812对暖风芯体 63的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进行隔断。
如图1-3所示,除霜风门81沿逆时针的方向由关闭位置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并且沿逆时针的方向由第一打开位置转动至第二打开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由于除霜风口8设置在暖风芯体63 的下游区域,而除霜风门81设置在除霜风口的上游部分,因此除霜风门 81的关闭位置位于第一打开位置的顺时针方向的一侧,而第二打开位置位于第一打开位置的逆时针方向一侧。
如图1和图2所示,前排风口4包括位置在上的前吹面风口41以及位置在下的前吹脚风口42。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前吹面风口41可以倾斜向上设置,其延伸方向可以为气流的流动方向,前吹脚风口42可以水平设置,其延伸方向可以与气流的流动方向相垂直。壳体1在前吹脚风口42和前吹面风口 41的连接处可以设置有筋板44,用于分隔前吹面风口41和前吹脚风口42。当前排通道11内的气流从前吹面风口41到达汽车的前排时,用于汽车的前排吹面;当前排通道11内的气流从前吹脚风口42到达汽车的前排时,用于汽车前排吹脚。
如图1和图2所示,前吹面风口41和前吹脚风口42处均转动设置有前风门43;
其中,前风门43转动至水平位置以分别将前吹面风口41和前吹脚风口42开启;
前风门43转动至竖直位置以分别将前吹面风口41和前吹脚风口42 关闭。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前风门43用于控制前吹面风口41和前吹脚风口42的启闭,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两个前风门43进行控制,以使得气流从前吹面风口41和/或前吹脚风口42排出。可以理解的是,车载空调在制热模式下,前吹面风口41和前吹脚风口42处的前风门43至少有一个转动至水平位置以使得前吹面风口41和前吹脚风口42中至少有一个为开启状态。
如图4所示,当除霜风门81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时,第一侧面811 位于暖风芯体63的正上方,此时仍将暖风前风门71开启,并将混合风门 72关闭,与此同时,将前吹面风口41和前吹脚风口42处的前风门43均关闭,可以使得暖风芯体63的上游区域内的气流均流向暖风通道111并流经暖风芯体63并被制备为热流后,仅流经除霜风口8而送往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处,而不再流经前排风口4而被送往汽车的前排,该状态可以定义为车载空调的除雾模式。
当汽车的前排升温至高于指定温度的温度后,即当汽车的前排的温度高于用户在极寒天气下感到温暖和舒适的温度后,用户还可以向车载空调发出指令,以开启车载空调的除霜模式。在该模式下,汽车空调将气流均加热制备为热流,并全部用于对汽车的前挡风玻璃进行除霜,以进一步提高车载空调的除霜效果。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车载空调还包括:分隔板3,其水平设置在壳体1内,以对壳体1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并形成后排通道12以及前排通道11。其中,前排通道11为壳体1的内部空间位于分隔板3上方的部分,后排通道12为壳体1的内部空间位于分隔板3下方的部分。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内的气流可以沿分隔板3的两侧进行流动,以分别进入前排通道11和后排通道12内。
具体地说,壳体1可以在靠近后排通道12处设置有后排风口5,后排风口5用于将气流送往汽车的后排。暖风芯体63的另一部分设置在后排通道12内,即分隔板3设置在暖风芯体63的中间位置,以使得暖风芯体63 可以同时对前排通道11和后排通道12内的气流进行加热。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调节机构6还包括:前蒸发器61,其设置在前排通道11内,并位于暖风芯体63的上游区域内,用于冷却前排通道11内的气流;和后蒸发器62,设置在后排通道12内,并位于暖风芯体63的上游区域内,用于冷却后排通道12内的气流。
本申请一种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的实施原理为:
当用户在极寒天气下使用汽车时,用户可以先向车载空调发出指令,以开启车载空调的第一制热除霜模式。在该模式下,车载空调内的气流中的一部分被加热为热流,并且绝大部分的热流被送往汽车的前排,用于汽车的前排进行制热,以增强用户的舒适感;与此同时,气流中的另一部分则未经加热而直接被送往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用于前挡风玻璃进行一次除霜。可以理解的是,虽然冷流的除霜效果不佳,但是其对于前挡风玻璃上的霜雾仍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当汽车的前排升温至指定温度后,用户可以再次向车载空调发出指令,以开启车载空调的第二制热除霜模式,在该模式下,车载空调内的气流均被加热为热流,并且热流中的一部分被送往汽车的前排,用于用户维持体温;而另一部分则被送往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用于对汽车的前挡风玻璃进行二次除霜。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热流对汽车的前挡风玻璃进行除霜,可以有效去除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上的霜雾,以满足用户驾驶汽车时的行车需求。
本申请的除霜风门81具有关闭位置、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二打开位置,当除霜风门81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时,可以开启车载空调的第一制热除霜模式,在该模式下,一部分气流被暖风芯体63加热后被送往汽车的前排,用于汽车的前排进行制热,另一部分气流直接被送往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用于汽车的前挡风玻璃进行一次除霜;而当除霜风门81转动至第二打开位置时,可以开启车载空调的第二制热除霜模式,在该模式下,气流均被暖风芯体63加热,并且热流中至少有一部分送往汽车的前方玻璃,并用于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二次除霜,进而达到缩短除霜耗时、加快汽车的前排的升温速度并增强用户的舒适感的目的。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载空调,包括上述的本申请提供的任意一种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本申请提供的车载空调。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风道结构包括:
中空设置的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前排通道(11);
其中,所述车载空调包括调节机构(6),所述调节机构(6)包括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前排通道(11)内的暖风芯体(63),用于加热所述前排通道(11)内的气流;
并且,沿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壳体(1)上依次设置有位置在上的除霜风口(8)以及位置在下的前排风口(4),以分别将所述气流送往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处以及所述汽车的前排,所述除霜风口(8)和所述前排风口(4)均位于所述暖风芯体(63)的下游区域;
所述前排风道结构还包括除霜风门(81),其转动设置在所述前排通道(11)内,所述除霜风门(81)包括靠近所述除霜风口(8)的第一侧面(811)以及远离所述除霜风口(8)的第二侧面(812),所述除霜风门(81)相对于所述除霜风口(8)具有关闭位置、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二打开位置;
其中,当所述除霜风门(81)处于关闭位置时,所述除霜风口(8)被所述第一侧面(811)封堵;
当所述除霜风门(81)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侧面(811)位于所述暖风芯体(63)的正上方,至少有部分被所述暖风芯体(63)加热的气流经所述除霜风口(8)而被送往所述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处;
当所述除霜风门(81)转动至第二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侧面(811)位于所述暖风芯体(63)的上游区域内,所述暖风芯体(63)的上游区域的部分气流直接流经所述除霜风口(8)而被送往所述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霜风门(81)沿其延伸方向的横截面呈扇形,并且所述除霜风门(8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811)和所述第二侧面(812)之间的弧面;
其中,在所述除霜风门(81)由关闭位置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或者由第一打开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弧面将所述暖风芯体(63)与所述除霜风门(81)之间的区域封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霜风门(81)通过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除霜风口(8)的侧壁上,所述转轴位于所述第一侧面(811)和所述第二侧面(81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除霜风门(81)处于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二侧面(812)位于所述暖风芯体(63)的正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除霜风门(81)处于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二侧面(812)所述暖风芯体(63)的上游区域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霜风门(81)沿逆时针的方向由关闭位置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并且沿逆时针的方向由第一打开位置转动至第二打开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排风口(4)包括位置在上的前吹面风口(41)以及位置在下的前吹脚风口(4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吹面风口(41)和所述前吹脚风口(42)处均转动设置有前风门(43);
其中,所述前风门(43)转动至水平位置以分别将所述前吹面风口(41)和所述前吹脚风口(42)开启;
所述前风门(43)转动至竖直位置以分别将所述前吹面风口(41)和所述前吹脚风口(42)关闭。
9.一种车载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载空调。
CN202221031259.9U 2022-04-29 2022-04-29 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车载空调及汽车 Active CN2173740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31259.9U CN217374075U (zh) 2022-04-29 2022-04-29 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车载空调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31259.9U CN217374075U (zh) 2022-04-29 2022-04-29 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车载空调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74075U true CN217374075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109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31259.9U Active CN217374075U (zh) 2022-04-29 2022-04-29 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车载空调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7407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71202A (zh) * 2022-04-29 2022-07-22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的控制方法、车辆用空调及车辆
CN114789643A (zh) * 2022-04-29 2022-07-26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车载空调及汽车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71202A (zh) * 2022-04-29 2022-07-22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的控制方法、车辆用空调及车辆
CN114789643A (zh) * 2022-04-29 2022-07-26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车载空调及汽车
CN114771202B (zh) * 2022-04-29 2024-05-03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的控制方法、车辆用空调及车辆
CN114789643B (zh) * 2022-04-29 2024-05-03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车载空调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374075U (zh) 车载空调的前排风道结构、车载空调及汽车
JP2000289436A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12477543A (zh) 分体式汽车空调器
KR20170038686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2001138724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433086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4771202B (zh) 车辆用空调的控制方法、车辆用空调及车辆
JPH0557922B2 (zh)
JPH0585374B2 (zh)
CN114789643B (zh) 车载空调及汽车
JP3494021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S6271717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KR101340473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200035520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4114889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S585615Y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暖房ユニツト
JPS6144495Y2 (zh)
JPH0723291Y2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200600792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435346B2 (ja) 自動車用エアコンユニット
JPS637526Y2 (zh)
JPS5921927Y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0821304B1 (ko) 자동차용 공기조화장치
JP2003285621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010109987A (ko) 자동차용 공기조화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