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28767U - 一种沉管下水运输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沉管下水运输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28767U
CN217328767U CN202220324029.5U CN202220324029U CN217328767U CN 217328767 U CN217328767 U CN 217328767U CN 202220324029 U CN202220324029 U CN 202220324029U CN 217328767 U CN217328767 U CN 2173287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immersed tube
pipe bracket
bottom plate
top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2402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晓刚
向前
陈汉桥
方思杰
华茂森
范福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Construction Co Ltd of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Division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Construction Co Ltd of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Divis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Construction Co Ltd of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Division filed Critical First Construction Co Ltd of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Division
Priority to CN20222032402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287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287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287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管道运输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沉管下水运输车,包括:底板,水平设置;多个车轮,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底端;管托,设置在所述底板的顶端,所述管托的顶端面为内凹的圆弧面;橡胶垫板,铺设在所述管托的顶端;耳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以及吊装带,与所述耳板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底板上管托以及管托顶端铺设的橡胶垫板的作用,便于承托运输沉管,沉管表面的防腐层和结构层不会受到损伤,沉管不仅方便在岸上运输,也方便由岸上向水面转移,使沉管下水过程中均无需与地面接触。

Description

一种沉管下水运输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管道运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沉管下水运输车。
背景技术
给排水管道沉管施工过程中,由于管道需要从岸上运输至水面上方可开始沉管作业,而其中的运输方法普遍为以下两种:方法1.使用浮吊船从水面将管道直接拖拉入水,存在的缺陷:①拖拉过程可能对管道的防腐层、结构层造成磨损;②浮吊船对于长距离的管道可能出现牵引力不足的现象;③现场施工随意、形象差。方法2.使用吊车从岸上将管道悬吊入水,存在的缺陷:①吊车行动能力及范围受限;②对长距离管道需要多台吊车同时配合,施工成本高;③多吊车配合时安全性得不到保障;④施工工期长;⑤环保形象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沉管下水运输车,解决了现有沉管从岸上运输至水面的过程中,管道结构层易磨损,施工不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沉管下水运输车,包括:
底板,水平设置;
多个车轮,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底端;
管托,设置在所述底板的顶端,所述管托的顶端面为内凹的圆弧面;
橡胶垫板,铺设在所述管托的顶端;
耳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以及
吊装带,与所述耳板连接。
进一步,所述管托包括:
至少两块第一立板,相平行且间距设置在所述底板的顶端,每块所述第一立板的顶端面均为内凹弧面,所述至少两块第一立板的顶端面位于同一内凹弧面上且构成所述管托的顶端面;以及
至少两块第二立板,设置在两块所述第一立板之间,且所述第二立板与所述第一立板连接,所述第二立板还与所述底板连接。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多块第一立板的呈内凹弧面的顶端面作为管托的顶端面,用于与沉管接触,不仅可以保证与沉管良好的接触效果,而且具有较好的刚度和抗变形能力,相比于传统的横向设置的弧形面板而言,受力面小,不会存在局部变形或扭曲的情况,也不会因摩擦接触面积大而造成管道外壁磨损。
进一步,所述两块第一立板和所述两块第二立板两两相对设置,且首尾相拼接围合形成框架结构。
进一步,所述橡胶垫板为内凹弧形板铺设在所述框架结构的顶端,所述框架结构与所述橡胶垫板和所述底板密封连接,且围合形成密闭腔体。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橡胶垫板、框架结构和底板密封连接形成密闭腔体,为沉管下水运输车提供浮力,即使其从岸上移动至水下,也不会下沉,便于打捞后再次使用。
进一步,所述第一立板或所述第二立板的侧端设置有加劲肋,所述加劲肋还与所述底板连接。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加劲肋的作用,可进一步提高管托的刚度和强度。
进一步,所述底板的底端还设置有泡沫浮板。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泡沫浮板的作用,使沉管下水运输车移动至水下时,可漂浮在水面,不会下沉,实现沉管从岸上运输至水面的无缝衔接,沉管完全不会与地面接触,对沉管的防腐层和结构层起到有效保护。
进一步,所述耳板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管托的两侧;所述吊装带的两端与两个所述耳板一一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底板上管托以及管托顶端铺设的橡胶垫板的作用,便于承托运输沉管,沉管表面的防腐层和结构层不会受到损伤,沉管不仅方便在岸上运输,也方便由岸上向水面转移,使沉管下水过程中均无需与地面接触,吊装带可将管托与沉管有效固定,即使沉管被转移至水面,沉管下水运输车也不会沉入水底,利用吊装带可将沉管下水运输车拖出水面后再次使用。另外,管托的竖向受力面积小,其顶端的圆弧面不易变形扭曲,不会损伤沉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沉管下水运输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两个沉管下水运输车配合使用运输沉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底板;20-车轮;30-管托;31-第一立板;32-第二立板;40-橡胶垫板;50-耳板;60-吊装带;70-加劲肋;80-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附图2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的一种沉管下水运输车,包括底板10、车轮20、管托30、橡胶垫板40、加劲肋70、耳板50以及吊装带60。
底板10水平设置。在一个实施例中,底板10优选为18mm厚的钢板加工制作而成,其长度为1200mm,宽度为600mm。
多个车轮20,设置在底板10的底端。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轮20有四个,均匀分布在底板10的底端。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轮20为万向轮。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车轮20包括滚轮及设置在滚轮轴向端的支架。滚轮采用成品钢滚轮,包括钢轴承和钢滚筒。其中,钢轴承外径为190mm,钢滚筒的外径为40mm,钢滚筒安装在支架上,钢轴承套装在钢滚筒上。支架采用18mm厚的钢板加工制作而成,支架的高度为160mm。
管托30设置在底板10的顶端,管托30的顶端面为内凹的圆弧面。
橡胶垫板40,铺设在管托30的顶端,橡胶垫板40为与管托30的顶端圆弧面内凹且轮廓一致的圆弧面板。在一个实施例中,橡胶垫板40的厚度为10mm。橡胶垫板40的面积等于或大于管托30的顶端面的面积。沉管水平放置并搁置在橡胶垫板40的顶端。
耳板50设置在底板10上。在一个实施例中,耳板50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在管托30的两侧;吊装带60的两端与两个耳板50一一连接。吊装带60用于抱箍沉管在管托30上。在一个实施例中,耳板50优选为18mm厚钢板加工而成,高度为80mm,底部长100mm,顶部弧形部分的直径为55mm,耳板50上的连接孔的直径为20mm。
管托30包括两块第一立板31和两块第二立板32。在一个实施例中,管托30可以包括更多个第一立板31和更多个第二立板32。
至少两块第一立板31相平行且间距设置在底板10的顶端,每块第一立板31的顶端面均为内凹弧面,至少两块第一立板31的顶端面位于同一内凹弧面上且构成管托30的顶端面。由于第一立板31竖立设置,其顶端面为受力面。相比于传统管道运输车中与管道配合的部件采用内凹的弧形面板的方式而言,本实施例的第一立板31的受力面积较小,不易变形而影响管托30与沉管的配合精度。而传统的弧形面板整体易变形,局部起拱或内凹均会影响与沉管的配合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立板31为厚度18mm的钢板。长度为600mm,两端的高度为110mm,顶端面的弧面长度为655mm,弧度为45°。
至少两块第二立板32,设置在两块第一立板31之间,且第二立板32与第一立板31焊接,第二立板32还与底板10焊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立板32为钢板,其厚度为18mm,长度为560mm,高度为110mm。
在一个实施例中,两块第一立板31和两块第二立板32两两相对设置,且首尾相拼接围合形成框架结构。橡胶垫板40为内凹弧形板铺设在框架结构的顶端,框架结构与橡胶垫板40和底板10密封连接,且围合形成密闭腔体。在一个实施例中,密闭腔体内还设置有充气气囊。
第一立板31或第二立板32的侧端设置有加劲肋70,加劲肋70还与底板10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加劲肋70为直角三角板,底边长150mm,高110mm。加劲肋70的底端与底板10焊接,加劲肋70的高边与第二立板32背对密闭腔体的板面焊接。加劲肋70有两个,对称设置在管托30的两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底板10的底端还设置有泡沫浮板。泡沫浮板与底板10固定连接。泡沫浮板的设置应当不影响车轮20的运转。
如图2所示,运输每段管道80(即沉管)至少需使用2个本实施例的沉管下水运输车,吊装带60从管道80上部连接两侧的耳板50并锁紧以防止管道80滑动、脱落。另外,通过增加沉管下水运输车的投入数量可运输更长距离的管道80。
本实用新型的沉管下水运输车,能够保护管道、可标准化制作、重复使用、安全性能高、形象好,能有效提高现场施工效率、缩短工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同样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沉管下水运输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水平设置;
多个车轮,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底端;
管托,设置在所述底板的顶端,所述管托的顶端面为内凹的圆弧面;
橡胶垫板,铺设在所述管托的顶端;
耳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以及
吊装带,与所述耳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管下水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托包括:
至少两块第一立板,相平行且间距设置在所述底板的顶端,每块所述第一立板的顶端面均为内凹弧面,所述至少两块第一立板的顶端面位于同一内凹弧面上且构成所述管托的顶端面;以及
至少两块第二立板,设置在两块所述第一立板之间,且所述第二立板与所述第一立板连接,所述第二立板还与所述底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沉管下水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块第一立板和所述两块第二立板两两相对设置,且首尾相拼接围合形成框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沉管下水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垫板为内凹弧形板铺设在所述框架结构的顶端,所述框架结构与所述橡胶垫板和所述底板密封连接,且围合形成密闭腔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沉管下水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板或所述第二立板的侧端设置有加劲肋,所述加劲肋还与所述底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管下水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底端还设置有泡沫浮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管下水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板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管托的两侧;所述吊装带的两端与两个所述耳板一一连接。
CN202220324029.5U 2022-02-17 2022-02-17 一种沉管下水运输车 Active CN2173287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24029.5U CN217328767U (zh) 2022-02-17 2022-02-17 一种沉管下水运输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24029.5U CN217328767U (zh) 2022-02-17 2022-02-17 一种沉管下水运输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28767U true CN217328767U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97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24029.5U Active CN217328767U (zh) 2022-02-17 2022-02-17 一种沉管下水运输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287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43260B (zh) 一种全回转推进器水下部分安装装置及方法
CN101492140A (zh) 铝合金双体船的吊运装置和整船下水的工艺方法
WO2019000758A1 (zh) 一种平地移船下水方法
CN106882698B (zh) 一种一体式舵桨吊装方法
CN104891325B (zh) 一种使用船体托架的整船吊运下水方法
CN110029674A (zh) 一种用于深基坑的内支撑拆除及地下室施工方法
CN217328767U (zh) 一种沉管下水运输车
CN102190065B (zh) 一种海洋平台的建造方法
CN113108126A (zh) 一种用于水利工程施工的地下管道安装对中装置
CN107140154A (zh) 一种双体船下水装置及方法
CN104638574B (zh) 一种电缆布放装置
CN111017130B (zh) 提高船闸通航能力的方法
CN209987977U (zh) 一种转运小件装载机械设备的推车
CN202368767U (zh) 平台建造装船下水用可拆式装置
CN208882038U (zh) 半潜式装卸船
CN202765875U (zh) 超大轨距起重机运输设备
CN212605672U (zh) 一种无人水面测量艇布放回收装置
CN211733651U (zh) 一种码头建设用起重机构
CN111706714A (zh) 一种立管保护架的安装方法
CN101265995A (zh) 水下泵管及其施工方法及砼输送方法
CN109237124A (zh) 海底悬空管道治理用砂袋堆砌施工装置
KR102022097B1 (ko) 일체형 대차를 갖는 선양장 구조물 및 상기 선양장에서의 도킹방법
JPH0551116A (ja) 重量構造物の運搬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S5819113Y2 (ja) フロ−ティング台車
CN217778791U (zh) 一种钻机承载运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