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21892U - 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21892U
CN217321892U CN202220549340.XU CN202220549340U CN217321892U CN 217321892 U CN217321892 U CN 217321892U CN 202220549340 U CN202220549340 U CN 202220549340U CN 217321892 U CN217321892 U CN 2173218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ition plate
conveying unit
upstream
butt joint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4934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步灼
黄建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Xinliangzuo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Liangzuo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Liangzuo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Liangzuo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4934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218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218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218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termediate Stations On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输送装置,其中,输送装置包括机架、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摆动机构和过渡结构;摆动机构用以带动第一输送单元横向摆动,第一输送单元的上游对接端由居中对接位置摆动至第一极限偏摆位置所经区域为第一扫掠区域;过渡机构包括支撑结构、第一过渡板及第二过渡板,支撑结构位于第一扫掠区域朝向第二输送单元的内侧;第一过渡板及第二过渡板堆叠在支撑结构的顶端;第一输送单元横向摆动时带动第一过渡板相对第二过渡板横向摆动,以使第一过渡板与第二过渡板配合遮挡上游对接端和第二输送单元的下游对接端之间的间隙。本实用新型输送装置能够在保证过渡板的支撑强度的同时增大第一输送单元的摆动幅度。

Description

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货物输送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物流输送需求日渐提高,对装卸货机、输送装置等的装载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的皮带输送机具有中间输送单元和首端输送单元,首端输送单元可相对中间输送单元横向摆动。通常地,为了保证货物的顺利输送,在首端输送单元的尾端固定连接第一过渡板,在中间输送单元的首端固定连接第二过渡板,使得第一过渡板和第二过渡板层叠,以保证首端输送单元在横向摆动时,第一过渡板和第二过渡板能够平滑过渡首端输送单元和中间输送单元。
在装置使用过程中,货物通过第二过渡板和第一过渡板上表面,会对过渡板造成很大的压力,如果第一过渡板和第二过渡板下方无支撑,或连接的支撑架强度不够,会使得过渡板塌陷变形损坏。而要增加第一过渡板和第二过渡板的支撑强度,通常需要由第一过渡板和第二过渡板的两端分别引出两个较大的支撑架。例如在US13917832中,第一过渡板和第二过渡板的两端均引出较大的支撑架,则较大的支撑架势必会占用较大的摆动空间,在需要摆动首端输送单元时,为了避免第一过渡板和第二过渡板的支撑架相互干涉,则使得首端输送单元的横向摆动幅度较小,不能更好的满足用户使用需求。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输送装置,旨在保证过渡板的支撑强度的同时增大输送单元的摆动幅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输送装置包括机架、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且沿横向方向可活动对接的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摆动机构和过渡机构,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具有邻近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的上游对接端,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具有邻近所述上游对接端的下游对接端;
摆动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摆动机构用以带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相对所述第二输送单元横向摆动,以使所述上游对接端相对所述下游对接端具有居中对接位置和第一极限偏摆位置,所述上游对接端由所述居中对接位置摆动至所述第一极限偏摆位置所经区域为第一扫掠区域;
过渡机构设于所述上游对接端和所述下游对接端之间,所述过渡机构包括支撑结构、第一过渡板以及第二过渡板,所述支撑结构设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及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间隙的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一扫掠区域朝向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的内侧;所述支撑结构在上下方向上相对所述机架固定设置;所述第一过渡板及所述第二过渡板在上下方向上堆叠在所述支撑结构的顶端;
所述第二过渡板在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的输送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固定设置;所述第一过渡板与所述上游对接端联动相接,以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相对所述第二输送单元横向摆动时带动所述第一过渡板相对所述第二过渡板横向摆动;在预设的摆动范围内,所述第一过渡板与所述第二过渡板配合遮挡所述上游对接端和所述下游对接端之间的间隙。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游对接端相对所述下游对接端还具有第二极限偏摆位置,所述第一极限偏摆位置和所述第二极限偏摆位置分别位于所述居中对接位置的左右两侧;所述上游对接端由所述居中对接位置摆动至所述第二极限偏摆位置所经区域为第二扫掠区域,所述支撑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扫掠区域、所述第二扫掠区域及所述下游对接端围合的区域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摆动机构包括摆臂、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及转接轴套,所述中心轴固定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转接轴套可绕所述中心轴的轴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中心轴,所述摆臂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转接轴套,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游对接端;所述支撑结构连接于所述摆臂或中心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接轴套套设于所述中心轴外围,所述转接轴套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上游对接端和所述下游对接端之间的间隙下方;所述第一过渡板层叠于所述第二过渡板上方,所述支撑结构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过渡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结构的下端与所述中心轴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加强肋板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撑轴套,所述第二过渡板在所述输送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中部与所述支撑轴套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轴套的下端与所述中心轴固定连接;所述加强肋板的相邻两侧边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过渡板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轴套的外周面,所述加强肋板沿所述第二过渡板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接轴套套设于所述中心轴外围,且位于第二输送单元的下方,所述支撑结构的下端与所述摆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渡板可绕所述支撑结构的轴线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撑结构的上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渡板具有沿所述输送装置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侧边,所述第二侧边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抵接所述下游对接端,所述第二过渡板的转动轴线位于所述转接轴套的转动轴线靠近所述上游对接端的一侧,以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横向摆动时带动所述第二过渡板沿所述下游对接端的宽度方向滑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板具有沿所述输送装置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侧边,所述第一侧边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抵接所述上游对接端;所述过渡机构还包括转轴,所述第一过渡板通过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过渡板上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板包括沿横向延伸的板主体及自所述板主体靠近所述上游对接端的侧边向下延伸的抵接侧壁,所述板主体层叠于所述第二过渡板的上方,且所述板主体远离所述第一侧边的一侧通过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过渡板;所述上游对接端横向上的两侧各通过一所述摆臂与所述转接轴套固定连接,每一所述摆臂邻近所述上游对接端的位置朝向所述下游对接端凸设有抵接凸耳,所述抵接侧壁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两所述抵接凸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板包括邻近所述上游对接端的第一遮挡区和邻近所述下游对接端的第一层叠区,所述第二过渡板包括邻近所述下游对接端的第二遮挡区和邻近所述上游对接端的第二层叠区;
所述第一遮挡区层叠于所述第二层叠区的上方,第一层叠区层叠于所述第二遮挡区的上方,所述第一遮挡区与所述第二遮挡区配合以遮挡所述上游对接端和所述下游对接端之间的间隙;
所述第一层叠区的面积沿第一侧边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向两侧逐渐减小设置,所述转轴连接于所述第一层叠区和所述第二遮挡区在所述第一侧边长度方向上的中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层叠区的面积沿所述第一侧边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向两侧逐渐减小设置,所述第二过渡板还包括止抵凸角,所述第二层叠区在所述第一侧边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各连接有一所述止抵凸角,所述止抵凸角凸出所述第二层叠区远离所述第二遮挡区的侧边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游对接端或所述摆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接轴套套设于所述中心轴外围,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制动机构,所述制动机构包括止动件和锁止件,所述止动件固定连接于所述转接轴套,所述止动件上设有多个与所述锁止件在横向上限位配合的止动位,多个止动位绕所述中心轴的外周间隔设置,所述锁止件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游对接端,且可在多个止动位之间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止动件包括止动盘,所述止动盘固定连接于所述转接轴套的外壁面,所述锁止件包括电磁制动销,所述止动位为开设于所述止动盘上的制动孔,所述电磁制动销对应所述制动孔设置,多个所述制动孔可随所述止动盘转动而与所述电磁制动销切换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升降平台、驱动机构及传动组件,所述升降平台位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远离所述上游对接端的一侧,所述驱动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升降平台固定连接于所述传动组件,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以带动所述升降平台升降运动。
本实用新型输送装置通过使得摆动机构带动第一输送单元相对第二输送单元横向摆动,上游对接端由居中对接位置摆动至第一极限偏摆位置所经区域为第一扫掠区域;支撑结构设于第一输送单元及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间隙下方,且位于第一扫掠区域朝向第二输送单元的内侧,第一过渡板及第二过渡板在上下方向上堆叠在支撑结构的顶端,第二过渡板在第二输送单元的输送方向上相对第二输送单元固定设置,第一过渡板与上游对接端联动相接,在第一输送单元预设的摆动范围内,第一过渡板和第二过渡板能够配合遮挡上游对接端和下游对接端之间的间隙。如此,使得支撑结构位于第一过渡板和第二过渡板的正下方,同时为第一过渡板和第二过渡板提供支撑,则可减少支撑结构的数量,有效保证第一过渡板和第二过渡板的支撑强度,进而避免货物过重压至过渡板上导致过渡板塌陷变形损坏。同时,通过使得支撑结构位于第一扫掠区域朝向第二输送单元的内侧,相比于使得支撑结构位于第一扫掠区域的外侧,可有效减小第一过渡板和第二过渡板下方支撑架的体积,进而可减小支撑结构占用的摆动空间,使得第一输送单元具有较大的摆动空间,从而提高第一输送单元的摆动幅度,进而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同时使得整机结构更为紧凑、整体质量更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输送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游对接端处于居中对接位置;
图2为图1中输送装置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输送装置的正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中输送装置的上游对接端处于第一极限偏摆位置的示意图,其中,摆臂和转接轴套被移除;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输送装置的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装配的仰视图,其中,示出了上游对接端分别处于居中位置、第一极限偏摆位置和第二极限偏摆位置的状态;
图7为本实用新型输送装置的摆动机构和过渡机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结构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结构的正视图;
图10为图7中结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其中,摆臂和转接轴套被移除;
图11为图10中结构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过渡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输送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机架 500 过渡机构 532 第二遮挡区
200 第一输送单元 510 支撑结构 533 止抵凸角
210 上游对接端 511 加强肋板 534 第二侧边
220 第一扫掠区域 512 支撑轴套 540 转轴
230 第二扫掠区域 520 第一过渡板 600 制动机构
300 第二输送单元 521 第一侧边 610 止动件
310 下游对接端 522 板主体 611 止动位
400 摆动机构 523 抵接侧壁 620 锁止件
410 摆臂 524 第一遮挡区 700 升降平台
411 抵接凸耳 525 第一层叠区 800 驱动机构
420 中心轴 530 第二过渡板 900 传动组件
430 转接轴套 531 第二层叠区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输送装置,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搭载在其他输送设备,例如伸缩机、滚筒输送机等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6,该输送装置包括机架100、安装在机架100上且沿横向方向可活动对接的第一输送单元200和第二输送单元300、摆动机构400和过渡机构500,第一输送单元200具有邻近第二输送单元300的上游对接端210,第二输送单元300具有邻近上游对接端210的下游对接端310。
摆动机构400固定安装于机架100,摆动机构400用以带动第一输送单元200相对第二输送单元300横向摆动,以使上游对接端210相对下游对接端310具有居中对接位置和第一极限偏摆位置,上游对接端210由居中对接位置摆动至第一极限偏摆位置所经区域为第一扫掠区域220。
过渡机构500设于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310之间,过渡机构 500包括支撑结构510、第一过渡板520以及第二过渡板530,支撑结构510 设于第一输送单元200及第二输送单元300之间的间隙的下方,且位于第一扫掠区域220朝向第二输送单元300的内侧;支撑结构510在上下方向上相对机架100固定设置;第一过渡板520及第二过渡板530在上下方向上堆叠在支撑结构510的顶端。
第二过渡板530在第二输送单元300的输送方向上相对第二输送单元 300固定设置;第一过渡板520与上游对接端210联动相接,以在第一输送单元200相对第二输送单元300横向摆动时带动第一过渡板520相对第二过渡板530横向摆动;在预设的摆动范围内,第一过渡板520与第二过渡板530配合遮挡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310之间的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该输送装置具体可以为皮带输送机,也可以为其他具有相同技术问题的输送机。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均以皮带式输送装置进行示例性说明。机架100的结构可以有很多,例如可以为板式结构、框式结构、支架式结构等,只需能够为整个输送装置提供支撑和安装即可。一般地,机架100包括底板及固定安装于底板的多个滚轮,以使得机架100具有承载和行走功能,从而便于整个输送装置的移动和运输。第一输送单元 200和第二输送单元300具体可以为皮带输送单元。使得第一输送单元200 和第二输送单元300在横向上可活动对接,即第一输送单元200和第二输送单元300在输送方向上对接,且使得第一输送单元200和第二输送单元 300可相对摆动。摆动机构400用以带动第一输送单元200相对第二输送单元300横向摆动,则第一输送单元200可横向摆动地安装于机架100,第二输送单元300可固定安装于机架100,也可以活动安装于机架100。
第一输送单元200和第二输送单元300的长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且输送装置的输送单元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在此不做限定。在一实施中,输送装置为三段式输送机,则输送装置还包括第三输送单元,第一输送单元200、第二输送单元300和第三输送单元沿输送方向依次排布。则具体还可设置气缸或液压缸等机构驱动第一输送单元200 上下移动,则可实现第一输送单元200的上下左右摆动,此时第一输送单元200可为首端输送单元。第二输送单元300位于第一输送单元200和第三输送单元之间,则第二输送单元300为中间输送单元,则为了保证整个输送装置的输送稳定性,使得中间输送单元固定连接于机架100。第三输送单元为尾端输送单元,则还可使得第三输送单元可上下移动。该输送装置可为单向输送机构,也可以为双向输送机构。可选地,输送装置为双向输送机构,则输送装置能够实现双向装卸作业,提高输送装置的运输效率。
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310相互对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输送单元200的上游对接端210和第二输送单元300的下游对接端310的上下游仅代表相对位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输送装置具有双向输送功能时,上游对接端210也可位于下游对接端310在输送方向上的下游。摆动机构400的结构可以有很多,例如可以为齿轮结构、连杆机构、转盘轴承等。可选地,输送装置还包括驱动装置,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摆动机构400 带动第一输送单元200相对第二输送单元300横向摆动;该驱动装置可以为电机等动力源。当然,输送装置也可以不设置驱动装置,使得第一输送单元200可相对第二输送单元300灵活摆动,进而可手动调节,并通过额外的锁止结构将第一输送单元200锁定至预设位置。摆动机构400可以与第一输送单元200的上游对接端210固定连接,也可以与第一输送单元200 的中间段或远离上游对接端210的端部固定连接,只需能够实现驱动第一输送单元200横向摆动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摆动机构400用以带动第一输送单元200相对第二输送单元300横向摆动,指的是第一输送单元200可相对靠拢或远离第二输送单元300。则当第一输送单元200左右摆动时,使得第一输送单元200 具有居中对接位置、第一极限偏摆位置和第二极限偏摆位置。第一极限偏摆位置和第二极限偏摆位置位于居中对接位置的左右两侧。为了便于说明,将第一极限偏摆位置定义为位于居中对接位置左侧的极限位置(图6中B),第二极限偏摆位置定义为位于居中对接位置右侧的极限位置(图6中A)。
则,当第一输送单元200相对第二输送单元300运动至居中对接位置时,第一输送单元200位于第二输送单元300的正前方;使得第一输送单元200和第二输送单元300大致平行。则第一输送单元200的输送方向与第二输送单元300的输送方向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此时,上游对接端210 和下游对接端310之间的间距在左右方向上大致相等。当第一输送单元200 相对第二输送单元300摆动至第一极限偏摆位置时,第一输送单元200摆动至第二输送单元300的右侧,使得第一输送单元200和第二输送单元300 呈夹角设置。则第一输送单元200的输送方向和第二输送单元300的输送方向分别位于两相交的竖直平面内,此时,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 310之间的间距由左至右逐渐增大设置。当第一输送单元200相对第二输送单元300摆动至第二极限偏摆位置时,第一输送单元200摆动至第二输送单元300的右侧,使得第一输送单元200和第二输送单元300呈夹角设置。则第一输送单元200的输送方向和第二输送单元300的输送方向分别位于两相交的竖直平面内,此时,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310之间的间距由左至右逐渐减小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输送单元200可相对第二输送单元300在横向上摆动,则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310之间具有一定间隙。通常地,为了保证货物运输平稳度,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310的高度相一致,则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310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间隙。此时,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的板面方向与水平方向相一致,以遮挡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310之间的间隙。支撑结构510的结构和形状可以有很多,例如支撑结构510可以为支撑柱、支撑台、支撑肋板或其组合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使得支撑结构510在上下方向上相对机架100固定设置,则支撑结构510具体可通过螺钉、焊接等方式固定安装于机架100或输送装置的其他结构上。
为了便于说明,本文的上下方位参考输送装置安装至地面使用时的上下方位。通过使得支撑结构510设于第一输送单元200和第二输送单元300 之间的间隙的下方,且使得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在上下方向上堆叠在支撑结构510的顶端,则使得支撑结构510位于第一过渡板520 和第二过渡板530的正下方,则能够同时对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 530进行支撑,进而可有效保证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的支撑强度,进而避免货物过重压至过渡板上导致过渡板塌陷变形损坏。具体可使得第一过渡板520层叠于第二过渡板530的上方,也可以使得第二过渡板530层叠于第一过渡板520的上方,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6所示,第一输送单元200的第一极限偏摆位置和第二极限偏摆位置由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310之间的间隙以及过渡板的形状界定。定义上游对接端210由居中对接位置摆动至第一极限偏摆位置所经区域为第一扫掠区域220。上游对接端210由居中对接位置摆动至第二极限偏摆位置所经区域为第二扫掠区域230。通过使得支撑结构510位于第一扫掠区域220朝向第二输送单元300的内侧,如此,相比于使得支撑结构 510位于第一扫掠区域220的外侧,可有效减小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下方支撑架的体积,进而可减小支撑结构510占用的摆动空间,则使得第一输送单元200具有较大的摆动空间,进而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同时使得整机结构更为紧凑、整体质量更轻。
第二过渡板530在第二输送单元300的输送方向上相对第二输送单元 300固定设置,则可使得第二过渡板530固定或可活动地连接在支撑结构 510上,第一过渡板520与上游对接端210联动相接,则可使得第一过渡板520与上游对接端210固定连接,也可以使得第一过渡板520抵接于上游对接端210,且第一过渡板520层叠于第二过渡板530上方,以保证第一过渡板520的支撑强度。则当第一输送单元200相对第二输送单元300 横向摆动时,第一输送单元200能够带动第一过渡板520相对第二过渡板 530横向摆动。可以理解的是,支撑结构510为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提供支撑,则在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相对摆动时,位于下方的过渡板始终与支撑结构510连接,以保证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的整体支撑强度。通过设计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 的形状,则在不妨碍第一输送单元200摆动的同时,在第一输送单元200 预设的摆动范围内,使得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始终能够相互配合以遮挡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310之间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输送装置通过使得摆动机构400带动第一输送单元200相对第二输送单元300横向摆动,上游对接端210由居中对接位置摆动至第一极限偏摆位置所经区域为第一扫掠区域220;支撑结构510设于第一输送单元200及第二输送单元300之间的间隙下方,且位于第一扫掠区域220 朝向第二输送单元300的内侧,第一过渡板520及第二过渡板530在上下方向上堆叠在支撑结构510的顶端,第二过渡板530在第二输送单元300 的输送方向上相对第二输送单元300固定设置,第一过渡板520与上游对接端210联动相接,在第一输送单元200预设的摆动范围内,第一过渡板 520和第二过渡板530能够配合遮挡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310之间的间隙。如此,使得支撑结构510位于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 的正下方,同时为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提供支撑,则可减少支撑结构510的数量,有效保证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的支撑强度,进而避免货物过重压至过渡板上导致过渡板塌陷变形损坏。同时,通过使得支撑结构510位于第一扫掠区域220朝向第二输送单元300的内侧,相比于使得支撑结构510位于第一扫掠区域220的外侧,可有效减小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下方支撑架的体积,进而可减小支撑结构510占用的摆动空间,使得第一输送单元200具有较大的摆动空间,从而提高第一输送单元200的摆动幅度,进而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同时使得整机结构更为紧凑、整体质量更轻。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6,上游对接端210相对下游对接端310还具有第二极限偏摆位置,第一极限偏摆位置和第二极限偏摆位置分别位于居中对接位置的左右两侧;上游对接端210由居中对接位置摆动至第二极限偏摆位置所经区域为第二扫掠区域230,支撑结构510位于第一扫掠区域220、第二扫掠区域230及下游对接端310围合的区域内。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510同时位于第一扫掠区域220和第二扫掠区域230朝向下游对接端310的内侧。通过使得支撑结构510位于第一扫掠区域220、第二扫掠区域230及下游对接端310围合的区域内,一方面使得支撑结构510全部位于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的正下方,则可对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提供有效可靠的支撑,以保证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的支撑强度,有效避免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因货物过重而塌陷变形;另一方面使得支撑结构510完全位于第一输送单元200的第一扫掠区域220和第二扫掠区的内侧,则可有效减小或几乎完全避免支撑结构510对第一输送单元200摆动空间的占用,可进一步提升第一输送单元200的摆动空间,从而提升第一输送单元200的摆动范围和角度,且使得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下方支撑架的体积更小,使得整机结构更为紧凑、质量更轻。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图7至图9所示,摆动机构400包括摆臂410、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420及转接轴套430,中心轴420固定连接于机架100,转接轴套430可绕中心轴420的轴线转动地连接于中心轴420,摆臂410的一端固定连接转接轴套430,另一端固定连接上游对接端210;支撑结构510连接于摆臂410或中心轴420。
在本实施例中,摆臂410可以设置为单侧摆臂410,也可以设置为双侧摆臂410。即,可使得上游对接端210的左右两侧均通过该摆臂410与转接轴套430固定连接,也可以使得上游对接端210左右其中一侧通过该摆臂410与转接轴套430固定连接;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具体地,中心轴420固定连接于机架100,可使得转接轴套430套设于中心轴420外围,中心轴420与转接轴套430之间通过轴承连接,则在保证中心轴420与转接轴套430固定需求的同时使得转接轴套430可绕中心轴420的轴线转动。
摆臂410具体连接在上游对接端210的左右侧壁面上。则摆臂410与上游对接端210可通过螺钉、焊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摆臂410与转接轴套430可通过焊接、一体成型等方式固定连接。为了避免摆臂410干涉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可选地,摆臂410包括相互连接的倾斜段和水平段,倾斜段自上游对接端210的侧壁面向下且朝向第二输送单元300倾斜设置,水平段沿横向设置,以连接倾斜段和转接轴套430的外壁面。如此,在第一输送单元200处于居中对接位置时,使得倾斜段与前后方向相平行,水平段沿水平延伸。则在满足摆臂410的连接强度的同时,使得摆臂410的倾斜段与水平段之间形成较大的避位空间,则可有效避免摆臂410对第一过渡板520、第二过渡板530和其他结构的干涉。
可选地,摆动机构400设于机架100位于第二输送单元300左右方向上的中部,则可减小摆动机构400对第一输送单元200左右摆动空间的占用。通过使得摆动机构400包括中心轴420和转接轴套430,使得轴套通过摆臂410与上游对接端210固定连接,以实现第一输送单元200的横向摆动,整体结构简单可靠,且使得第一输送单元200的摆动更为灵活。支撑结构510位于中心轴420和转接轴套430的上方,通过使得支撑结构510 连接在摆臂410或中心轴420上,则可充分利用中心轴420和摆臂410,无需额外设置结构将支撑结构510连接至机架100上,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紧凑、零部件数量少、体积更小,进而占用摆动空间小。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1至图4、图7至图9,转接轴套430套设于中心轴420外围,转接轴套430至少部分位于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310之间的间隙下方;第一过渡板520层叠于第二过渡板530上方,支撑结构510的上端与第二过渡板530固定连接,支撑结构510的下端与中心轴420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可使得转接轴套430全部位于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310之间的间隙下方,也可以使得转接轴套430部分位于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310之间的间隙下方,部分位于下游对接端310的正下方。可以理解的是,转接轴套430和中心轴420均位于支撑结构510的下方。通过使得转接轴套430至少部分位于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 310之间的间隙下方,则充分利用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310的间隙下方的空间,且使得转接轴套430更为靠近上游对接端210,则可有效缩短摆臂410的长度,进而可减少摆臂410占用的摆动空间,使得整机结构更为紧凑、整体体积小、质量轻。可选地,输送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800,驱动机构80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转接轴套430的外壁面,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输送单元200的下壁面。驱动机构800具体可以为气缸或液压缸等机构。使得驱动机构800连接在转接轴套430上,则驱动机构800可随着第一输送单元200同步摆动,进而能够同时满足第一输送单元200的上下左右摆动需求。
第二过渡板530可通过焊接、螺钉连接、一体成型等方式固定连接在支撑结构510上。支撑结构510与中心轴420可通过螺钉、嵌置等方式固定连接。通过使得支撑结构510的上端与第二过渡板530固定连接,支撑结构510的下端与中心轴420固定连接,使得支撑结构510通过中心轴420 固定连接在支架上,则可充分利用中心轴420,无需额外设置结构将支撑支撑结构510连接至机架100上,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紧凑、零部件数量少、体积更小,进而占用摆动空间小。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过渡板530邻近下游对接端310设置,通过使得第二过渡板530固定连接于支撑结构510,则第二过渡板530相对下游对接端310固定不动,支撑结构510能够始终对第二过渡板530起支撑作用。由于第一过渡板520需要随着第一输送单元200摆动,使得第一过渡板520层叠于第二过渡板530上方,则第一过渡板520在摆动过程中始终与第二过渡板530接触,则第二过渡板530能够在第一过渡板520的摆动过程中全程提供支撑,进而第一过渡板520无需额外设置支撑结构510,可有效简化过渡板的支撑结构510,减小过渡板支撑结构510占用的摆动空间,在满足过渡板支撑强度的同时增大第一输送单元200的摆动幅度。
在一实施例中,请一并参照图10至图12,支撑结构510包括加强肋板511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撑轴套512,第二过渡板530在输送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中部与支撑轴套512的上端固定连接,支撑轴套512的下端与中心轴420固定连接;加强肋板511的相邻两侧边分别连接于第二过渡板 530的下表面与支撑轴套512的外周面,加强肋板511沿第二过渡板53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中心轴420具体可为实心结构。支撑轴套512与中心轴420固定连接。为了保证支撑轴套512与中心轴420的连接稳固性。可选地,支撑结构510还包括底座,底座夹设于支撑轴套512与中心轴420 之间,支撑轴套512和中心轴420均与底座固定连接。可在支撑轴套512 的底端外周缘焊接底板,使得该底板与底座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中心轴420与底座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底板与支撑轴套512之间还可设置肋板,以提高底板与支撑轴套512之间的连接强度。
通过使得第二过渡板530在输送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中部,也即第二过渡板530左右方向上的中部与支撑轴套512的上端固定连接,则使得支撑轴套512能够对第二过渡板530的中部支撑,避免第二过渡板530上的重力分布不均匀而导致第二过渡板530部分变形。且通过设置加强肋板511 固定连接第二过渡板530的下表面与支撑轴套512,在不占用摆动空间的同时使得第二过渡板530的整体支撑效果更好。具体地,加强肋板511包括第一肋板和第二肋板,第一肋板沿第二过渡板53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肋板沿第二过渡板530的宽度方向延伸。如此,通过设置第一肋板和第二肋板,使得第二过渡板530远离支撑轴套512的部分均能够通过加强肋板511进行支撑加强,从而保证第二过渡板530整体的支撑强度,避免第二过渡板530因部分支撑不足而变形。
在另一实施例中,转接轴套430套设于中心轴420外围,且位于第二输送单元300的下方,支撑结构510的下端与摆臂410固定连接,第二过渡板530可绕支撑结构510的轴线转动地安装于支撑结构510的上端。
在本实施例中,目前已有的输送装置中,出于空间、美观等考量因素,转接轴套430通常设置于第二输送单元300的下方。则通过使得支撑结构 510的下端与摆臂410固定连接,则无需另外开模,可在不改变原来模具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摆臂410实现支撑结构510固定连接在机架100上。且直接将支撑结构510固定连接在摆臂410上,相比于额外设置结构将支撑结构510连接在中心轴420上,可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同时可避免其他结构占用第一输送单元200的摆动空间,进而提高第一输送单元200的摆动幅度。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支撑结构510的下端与摆臂410固定连接,则在第一输送单元200摆动时,会带动支撑结构510一起左右摆动,而通过使得第二过渡板530可绕支撑结构510的轴线转动地安装于支撑结构510的上端,则在第一输送单元200摆动时,带动支撑结构510一起摆动,由于第二过渡板530的两端抵接下游对接端310,且可相对支撑结构 510转动,使得支撑结构510能够始终保持遮挡邻近下游对接端310的间隙。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二过渡板530具有沿输送装置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侧边534,第二侧边534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抵接下游对接端310,第二过渡板530的转动轴线位于转接轴套430的转动轴线靠近上游对接端 210的一侧,以在第一输送单元200横向摆动时带动第二过渡板530沿下游对接端310的宽度方向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过渡板530的转动轴线与转接轴套430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以第一输送单元200所在位置为前,第二输送单元300所在位置为后。使得第二过渡板530的转动轴线位于转接轴套 430的转动轴线靠近上游对接端210的一侧,也即第二过渡板530的转动轴线位于转接轴套430的转动轴线的前侧。具体可使得第二过渡板530的转动轴线位于转接轴套430的转动轴线的正前侧,也即第二过渡板530的转动轴线与转接轴套430的转动轴线所在平面与第二输送单元300的输送方向平行。
在第一输送单元200摆动时,支撑结构510随着第一输送单元200同步摆动,由于第二过渡板530的转动轴线位于转接轴套430的转动轴线靠近上游对接端210的一侧,则使得支撑结构510带动第二过渡板530同时沿左右方向平移和沿靠近下游对接端310的方向平移,由于第二过渡板530 可相对支撑结构510转动,第二过渡板530的第二侧边534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抵接下游对接端310,则会限制第二过渡板530沿靠近下游对接端 310的方向平移,使得第二过渡板530仅可沿下游对接端310的宽度方向滑动。如此,在满足第二过渡板530支撑需求的同时,使得第二过渡板530 可随着第一输送单元200沿下游对接端310的宽度方向同向平移,则使得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配合后能够更好的遮挡上游对接端210 和下游对接端310之间的间隙。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第二过渡板 530的转动轴线与转接轴套430的转动轴线共线,则在第一输送单元200 转动时,第二过渡板530不会沿下游对接端310的宽度方向平移。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5、图7至图11,第一过渡板520具有沿输送装置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侧边521,第一侧边52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抵接上游对接端210;过渡机构500还包括转轴540,第一过渡板 520通过转轴540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过渡板530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该转轴540可以与第一过渡板520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设置,此时转轴540可相对第二过渡板530绕其轴线转动。结合上述具有支撑轴套512的实施例,具体可使得转轴540设于支撑轴套512内,且转轴540与支撑轴套512通过轴承实现转动连接。当然,也可以使得转轴 540与第一过渡板520可转动连接,则转轴540可固定连接于第二过渡板530上。通过使得第一过渡板520层叠在第二过渡板530的上方,则第二过渡板530能够对第一过渡板520起到支撑作用,由于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的接触面积大,则使得第二过渡板530对第一过渡板520 的整体支撑强度高,因此,第一过渡板520无需额外设置支撑架,则可简化整体结构,避免支撑架过大占用第一输送单元200的摆动空间而影响第一输送单元200的摆动幅度。
通过使得第一过渡板520通过转轴540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过渡板530 上方,则转轴540可对第一过渡板520的转动起中心定位作用,相比于无转轴540定位的结构,使得第一输送单元200在摆动时,第一过渡板520 和第二过渡板530配合遮挡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310之间间隙的效果更佳。第一侧边52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抵接上游对接端210,也即,第一过渡板520仅与上游对接段抵接,而非固定连接。如此,通过使得第一过渡板520沿输送装置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侧边521的两端均抵接上游对接端210,在第一输送单元200摆动时,上游对接端210可推动第一过渡板520绕转轴540相对第二过渡板530转动,以使得第一过渡板520和第二过渡板530相配合以遮挡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310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地,如图3、图4、图7至图9所示,第一过渡板520包括沿横向延伸的板主体522及自板主体522靠近上游对接端210的侧边向下延伸的抵接侧壁523,板主体522层叠于第二过渡板530的上方,且板主体522 远离第一侧边521的一侧通过转轴540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过渡板530;上游对接端210横向上的两侧各通过一摆臂410与转接轴套430固定连接,每一摆臂410邻近上游对接端210的位置朝向下游对接端310凸设有抵接凸耳411,抵接侧壁523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两抵接凸耳411。
在本实施例中,使得第一过渡板520具有自板主体522靠近上游对接端210的侧边向下延伸的抵接侧壁523,则可增大第一过渡板520与上游对接端210的接触面积,进而保证抵推效果。通过使得上游对接端210横向上的两侧各通过一摆臂410与转接轴套430固定连接,则可保证第一输送单元200与转接轴套430之间的连接平稳性。而通过在每一摆臂410邻近上游对接端210的位置朝向下游对接端310凸设有抵接凸耳411,使得抵接侧壁523的两端分别抵接该抵接凸耳411,则可有效避免抵接侧壁523 接触第一输送单元200的皮带,保证装置的运行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7至图11,第一过渡板520包括邻近上游对接端 210的第一遮挡区524和邻近下游对接端310的第一层叠区525,第二过渡板530包括邻近下游对接端310的第二遮挡区532和邻近上游对接端210 的第二层叠区531;
第一遮挡区524层叠于第二层叠区531的上方,第一层叠区525层叠于第二遮挡区532的上方,第一遮挡区524与第二遮挡区532配合以遮挡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310之间的间隙;
第一层叠区525的面积沿第一侧边521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向两侧逐渐减小设置,转轴540连接于第一层叠区525和第二遮挡区532在第一侧边 521长度方向上的中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遮挡区524和第二遮挡区532具体可呈矩形设置。第一层叠区525和第二层叠区531具体可呈三角形或类三角形,则第一过渡板520不会影响第一输送单元200的摆动。通过使得第一遮挡区524层叠于第二层叠区531的上方,第一层叠区525层叠于第二遮挡区532的上方,则在第一输送单元200摆动至第一极限偏摆位置和第二极限偏摆位置时,第二层叠区531可与第一层叠区525相互配合以几乎完全遮挡上游对接端210和下游对接端310之间的间隙,进而在第一输送单元200在摆动的全程中,第一过渡片和第二过渡片配合后均能够实现对上游对接端210 和下游对接端310之间的间隙的遮挡。而使得转轴540连接于第一层叠区 525和第二遮挡区532在第一侧边521长度方向上的中部,使得转轴540 更为靠近第二输送单元300,则可增大第一过渡板520相对第二过渡板530 的摆动幅度。
进一步地,第二层叠区531的面积沿第一侧边521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向两侧逐渐减小设置,第二过渡板530还包括止抵凸角533,第二层叠区 531在第一侧边52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各连接有一止抵凸角533,止抵凸角 533凸出第二层叠区531远离第二遮挡区532的侧边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第二层叠区531在第一侧边52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各连接有一止抵凸角533。则结合第一过渡板520设有抵接侧壁523 的实施例,在第一输送单元200摆动时,通过止抵凸角533抵接第一过渡板520的抵接侧壁523,则可实现对第一输送单元200极限位置的定位。则仅在第二过渡板530上设置止抵凸角533便可实现对第一输送单元200 摆动的极限位置的限定,可有效避免第一过渡板520转动至接触下游固定端,进而可保证整个装置的运行稳定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过渡板520固定连接于上游对接端210或摆臂 41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第一过渡板520固定连接于上游对接端210 或摆臂410,则第一过渡板520可随着第一输送单元200的摆动而摆动。且第一过渡板520靠近第一输送单元200的一侧通过上游对接段或摆臂410 支撑,第一过渡板520靠近第二输送单元300的一侧通过第二过渡板530 或支撑结构510支撑,则使得整个第一过渡板520的支撑强度更高,从而抗变形性能更佳。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9所示,转接轴套430套设于中心轴420 外围,输送装置还包括制动机构600,制动机构600包括止动件610和锁止件620,止动件610固定连接于转接轴套430,止动件610上设有多个与锁止件620在横向上限位配合的止动位611,多个止动位611绕中心轴420 的外周间隔设置,锁止件620固定连接于下游对接端310,且可在多个止动位611之间切换。
在本实施例中,该锁止件620具体可以为弹簧销、电磁销等。止件固定连接于下游对接圈,且对应止动件610的止动位611设置。通过使得止动件610固定连接在转接轴套430上,则止动件610可随着转接轴套430 转动而转动,也即止动件610可随着第一输送单元200摆动而摆动。如此,当第一输送单元200摆动时,可带动止动件610转动,则带动多个止动位611在锁止件620上方切换,如此,在第一输送单元200摆动至特定位置时,锁止件620可与止动件610对应的止动位611配合,以实现将第一输送单元200固定至该位置。通过使得第一输送单元200通过转接轴套430、中心轴420的方式相对第二输送单元300摆动,且通过止动件610和锁止件620配合以实现将第一输送单元200锁止至特定角度,则使得第一输送单元200的摆动更为灵活,从而更加方便用户操作。
进一步地,止动件610包括止动盘,止动盘固定连接于转接轴套430 的外壁面,锁止件620包括电磁制动销,止动位611为开设于止动盘上的制动孔,电磁制动销对应制动孔设置,多个制动孔可随止动盘转动而与电磁制动销切换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该止动盘具体可设置为扇形。止动盘可以连接在转接轴套430的后侧,也可以连接在转接轴套430的左侧或右侧,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止动盘与转接轴套430的外壁面可通过螺钉等结构实现固定连接。电磁制动销可以沿横向延伸,此时制动孔为开设于止动盘边缘的多个凹槽,电磁制动销设置在第二输送单元300下方的机架100上,使用时电磁制动销插销与凹槽匹配。电磁制动销也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此时制动孔可以为开设于止动盘边缘的多个凹槽,或者为开设于止动盘盘体上的多个通孔,电磁制动销设置在第二输送单元300下方的机架100上,使用时电磁制动销插销与凹槽或通孔匹配。通过设置电磁制动销与止动盘相适配,以实现第一输送单元200锁止在特定位置,结构稳固可靠,易于控制。具体地,可使得电磁销通电时由制动孔脱出,断电时插入制动孔中锁止止动盘。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3、图5及图13,输送装置还包括升降平台700、驱动机构800及传动组件900,升降平台700位于第一输送单元200远离上游对接端210的一侧,驱动机构800固定安装于机架100,升降平台700固定连接于传动组件900,驱动机构800的驱动端与传动组件900连接,以带动升降平台700升降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组件900具体可以为X交叉的传动支架。驱动装置具体可以为气缸、液压缸等。传动组件900具体安装于升降平台700的下方,通过驱动机构800驱动传动组件900沿上下方向伸缩,进而带动升降平台700升降。操作员可站在升降平台700上,随着升降平台700上下运动,以将对应的货物搬运至第一输送单元200或卡车上。通过在第一输送单元200远离上游对接端210的一侧设置升降平台700,则升降平台700 可以帮助操作者定位在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高度,减轻身体劳损,以更轻松的装卸包装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输送装置,包括机架、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且沿横向方向可活动对接的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具有邻近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的上游对接端,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具有邻近所述上游对接端的下游对接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
摆动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摆动机构用以带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相对所述第二输送单元横向摆动,以使所述上游对接端相对所述下游对接端具有居中对接位置和第一极限偏摆位置,所述上游对接端由所述居中对接位置摆动至所述第一极限偏摆位置所经区域为第一扫掠区域;
过渡机构,设于所述上游对接端和所述下游对接端之间,所述过渡机构包括支撑结构、第一过渡板以及第二过渡板,所述支撑结构设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及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之间的间隙的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一扫掠区域朝向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的内侧;所述支撑结构在上下方向上相对所述机架固定设置;所述第一过渡板及所述第二过渡板在上下方向上堆叠在所述支撑结构的顶端;所述第二过渡板在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的输送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固定设置;所述第一过渡板与所述上游对接端联动相接,以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相对所述第二输送单元横向摆动时带动所述第一过渡板相对所述第二过渡板横向摆动;在预设的摆动范围内,所述第一过渡板与所述第二过渡板配合遮挡所述上游对接端和所述下游对接端之间的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对接端相对所述下游对接端还具有第二极限偏摆位置,所述第一极限偏摆位置和所述第二极限偏摆位置分别位于所述居中对接位置的左右两侧;所述上游对接端由所述居中对接位置摆动至所述第二极限偏摆位置所经区域为第二扫掠区域,所述支撑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扫掠区域、所述第二扫掠区域及所述下游对接端围合的区域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机构包括摆臂、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及转接轴套,所述中心轴固定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转接轴套可绕所述中心轴的轴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中心轴,所述摆臂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转接轴套,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游对接端;所述支撑结构连接于所述摆臂或中心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轴套套设于所述中心轴外围,所述转接轴套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上游对接端和所述下游对接端之间的间隙下方;所述第一过渡板层叠于所述第二过渡板上方,所述支撑结构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过渡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结构的下端与所述中心轴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加强肋板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撑轴套,所述第二过渡板在所述输送装置宽度方向上的中部与所述支撑轴套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轴套的下端与所述中心轴固定连接;所述加强肋板的相邻两侧边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过渡板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轴套的外周面,所述加强肋板沿所述第二过渡板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延伸。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轴套套设于所述中心轴外围,且位于第二输送单元的下方,所述支撑结构的下端与所述摆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渡板可绕所述支撑结构的轴线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撑结构的上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渡板具有沿所述输送装置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侧边,所述第二侧边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抵接所述下游对接端,所述第二过渡板的转动轴线位于所述转接轴套的转动轴线靠近所述上游对接端的一侧,以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横向摆动时带动所述第二过渡板沿所述下游对接端的宽度方向滑动。
8.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板具有沿所述输送装置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侧边,所述第一侧边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抵接所述上游对接端;所述过渡机构还包括转轴,所述第一过渡板通过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过渡板上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板包括沿横向延伸的板主体及自所述板主体靠近所述上游对接端的侧边向下延伸的抵接侧壁,所述板主体层叠于所述第二过渡板的上方,且所述板主体远离所述第一侧边的一侧通过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过渡板;所述上游对接端横向上的两侧各通过一所述摆臂与所述转接轴套固定连接,每一所述摆臂邻近所述上游对接端的位置朝向所述下游对接端凸设有抵接凸耳,所述抵接侧壁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两所述抵接凸耳。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板包括邻近所述上游对接端的第一遮挡区和邻近所述下游对接端的第一层叠区,所述第二过渡板包括邻近所述下游对接端的第二遮挡区和邻近所述上游对接端的第二层叠区;
所述第一遮挡区层叠于所述第二层叠区的上方,第一层叠区层叠于所述第二遮挡区的上方,所述第一遮挡区与所述第二遮挡区配合以遮挡所述上游对接端和所述下游对接端之间的间隙;
所述第一层叠区的面积沿第一侧边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向两侧逐渐减小设置,所述转轴连接于所述第一层叠区和所述第二遮挡区在所述第一侧边长度方向上的中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叠区的面积沿所述第一侧边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向两侧逐渐减小设置,所述第二过渡板还包括止抵凸角,所述第二层叠区在所述第一侧边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各连接有一所述止抵凸角,所述止抵凸角凸出所述第二层叠区远离所述第二遮挡区的侧边设置。
12.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游对接端或所述摆臂。
13.如权利要求3至7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轴套套设于所述中心轴外围,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制动机构,所述制动机构包括止动件和锁止件,所述止动件固定连接于所述转接轴套,所述止动件上设有多个与所述锁止件在横向上限位配合的止动位,多个止动位绕所述中心轴的外周间隔设置,所述锁止件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游对接端,且可在多个止动位之间切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件包括止动盘,所述止动盘固定连接于所述转接轴套的外壁面,所述锁止件包括电磁制动销,所述止动位为开设于所述止动盘上的制动孔,所述电磁制动销对应所述制动孔设置,多个所述制动孔可随所述止动盘转动而与所述电磁制动销切换配合。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升降平台、驱动机构及传动组件,所述升降平台位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远离所述上游对接端的一侧,所述驱动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升降平台固定连接于所述传动组件,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以带动所述升降平台升降运动。
CN202220549340.XU 2022-03-14 2022-03-14 输送装置 Active CN2173218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49340.XU CN217321892U (zh) 2022-03-14 2022-03-14 输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49340.XU CN217321892U (zh) 2022-03-14 2022-03-14 输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21892U true CN217321892U (zh) 2022-08-30

Family

ID=83002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49340.XU Active CN217321892U (zh) 2022-03-14 2022-03-14 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2189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60229A (zh) * 2022-03-14 2022-05-31 福建良佐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输送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60229A (zh) * 2022-03-14 2022-05-31 福建良佐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输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321892U (zh) 输送装置
US20150102274A1 (en) Powered pallet truck
CN101992921A (zh) 一种自卸料小车
CN114560229A (zh) 输送装置
JP2013136268A (ja) 運搬用台車
CN201932609U (zh) 一种自卸料小车
CN212374802U (zh) 一种结构稳定的手扶叉车
CN217755238U (zh) 一种牵引运输系统
CN208265249U (zh) 翻转设备及物流输送系统
JP4507014B2 (ja) 滑り荷台利用の搬送装置
CN110435731B (zh) 一种可快速装卸的子母台车
CN216660860U (zh) 一种具有卡位调节的玻璃原片放置架
CN213112394U (zh) 用于叉车的防倾倒装置
CN208531749U (zh) 一种步履式螺旋卸船机
CN205524338U (zh) 一种钢板运输车
CN109879211B (zh) 叉车
JP2007076756A (ja) 搬送装置
JP7128052B2 (ja) セグメントの運搬装置
CN216580650U (zh) 一种便于装卸的建筑用小推车
JP2640621B2 (ja) 段差面走行自在運搬車
CN214398834U (zh) 一种车间用的防滑卸货机械手
CN215438121U (zh) 凸轮顶升装置及物流生产线
CN219058355U (zh) 一种用于港口散料装卸的桁架臂起重机
CN217396543U (zh) 运输台车
CN219382537U (zh) 一种具备货物防脱落功能的手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08

Address after: No. 88 Jiangbin North Road, Luoyuan Bay Development Zone, Songshan Town, Luoyuan County, Fu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350600

Patentee after: Fujian xinliangzuo automation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352000 19 # 1205, Zone D, Wanda Huacheng, Jiaocheng District, Ningde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ujian Liangzuo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