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39828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39828U
CN217239828U CN202220219105.6U CN202220219105U CN217239828U CN 217239828 U CN217239828 U CN 217239828U CN 202220219105 U CN202220219105 U CN 202220219105U CN 217239828 U CN217239828 U CN 2172398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wall
connector
b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1910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须永史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Kore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Kore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Korea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Korea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398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398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Abstract

提供一种安装在基板且与配对连接器结合的电连接器。电连接器(20)包括:模具部(20‑5),包括基底部、多个壁部及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且被所述多个壁部包围的中央岛部(20‑5I);金具(20‑1),至少设置在第一壁部;以及多个端子(20‑2、20‑3),至少设置在第二壁部及第四壁部。所述金具(20‑1)具有在所述电连接器(20)的长度方向上延长且覆盖所述中央岛部(20‑5I)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延长部(20‑1E),且在所述延长部(20‑1E)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内侧端部具有弯折并向下方额外延长且埋置在所述模具部(20‑5)的前端弯折部(20‑1EE)。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更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覆盖树脂外壳的中央岛端部的金属体的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在基板相互连接的情况下,使用通过如焊接(soldering)等方法与各个基板连接的两个连接器,所述两个连接器可彼此连接。此处,两个连接器中的一个为插塞连接器(plug connector),其余一个为插座连接器(socket connector)。插座连接器也可称为插孔(receptacle)连接器。此种插塞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可在模具部布置端子形成。插塞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可彼此紧固以形成电连接器组装体。
随着电子机器的小型化趋势,还要求连接器的小型化及低背化。然而,事实上在减小节距或使零件变小以将连接器小型化及低背化的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
另一方面,在连接器小型化的同时,也存在与以前相比难以确保连接器的耐久性的方面。原因是由于部件小即使比以前小的力也容易使其破损。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欲解决的技术课题是防止电连接器的树脂外壳的破损,特别是外壳的中央岛部分的破损。
另外,提供一种在一体成型中,在存在金属体(例如,边缘的金具)的状态下以填充树脂的方式形成外壳时可进行支撑的表面。
另外,提供一种在并非一体成型的成型方法(例如,嵌件成型)中也减少结合时的破损危险的结构物。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课题不限于以上提及的技术课题,且对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以下记载中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另一些技术课题。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为安装到基板且与配对连接器结合的电连接器,包括:
模具部,包括:基底部;第一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第二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并与所述第一壁部交叉;第三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与所述第二壁部交叉且与所述第一壁部相对;第四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与所述第一壁部及第三壁部交叉,且与所述第二壁部相对;以及中央岛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且被所述第一壁部至第四壁部包围;
金具,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一壁部;以及
多个端子,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二壁部及第四壁部,且
所述金具具有在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上延长且覆盖所述中央岛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延长部,
在所述延长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内侧端部具有弯折并向下方额外延长且埋置在所述模具部的前端弯折部。
优选为所述金具为覆盖第一壁部、第二壁部、第四壁部及接近所述第一壁部的所述中央岛部的端部的一个金属片。
优选为在所述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前端弯折部的尺寸比所述延长部的尺寸小。
优选为所述多个端子包括以更接近所述第一壁部的方式布置的电源端子及以比所述电源端子距第一壁部更远的方式布置的信号端子,
所述金具的延长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电源端子相比更延长到内侧。
优选为在所述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延长部的尺寸比所述中央岛部的尺寸大。
优选为向所述下方延长的所述前端弯折部的下侧端部再次向所述第一壁部侧弯折并延长。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防止电连接器的树脂外壳的破损,特别是外壳的中央岛部分的破损。
另外,提供一种在一体成型中,在存在金属体(例如,边缘的金具)的状态下以填充树脂的方式形成外壳时可进行支撑的表面。
另外,提供一种在并非一体成型的成型方法(例如,嵌件成型)中也减少结合时的破损危险的结构物。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不受以上例示的内容的限制,更多样的效果包含在本说明书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中插塞连接器的一例的图。
图2是在图1中假设去除外壳10-5而示出的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中插座连接器的一例的图。
图4是在图3中假设去除外壳20-5而示出的图。
图5是图3的插座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6是图3的插座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7是示出沿图3的AA线的剖面的剖面图。
图8是示出与图7的实施例对比的比较例1的图。
图9是示出与图7的实施例对比的比较例2的图。
图10是示出与图7的实施例对比的比较例3的图。
图11是示出沿图3的BB线的剖面的剖面图。
图12是同时示出沿图3的CC线的剖面与一体成型时的模具的图。
图13是示出与图11的实施例对比的比较例4的图。
图14是示出与图11的实施例对比的比较例5的图。
图15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附加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与将详细描述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特征、以及实现其等的方法将变明了。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以下揭示的实施例,而以彼此不同的各种形态实现,且本实施例仅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揭示完整且使实用新型的范畴完整地传达给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内具有通常知识者而提供的,且本实用新型仅由权利要求的范畴来定义。贯穿说明书全文,相同的参照符号指代相同的构成要素。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中插塞连接器的一例的图。
在图1中,作为一例,示出插塞连接器10的金具10-1、电源端子10-2、信号端子10-3、外壳(10-5;模具部)。
金具10-1可为用以完善连接器10的强度的金属制的结构体。电源端子10-2可输入输出电源电信号。信号端子10-3可输入输出数据信号。
但,此情形为一例且不限定于此。例如,金具10-1也可以兼为电源端子的方式制成。
另外,例如,信号端子10-3也可由容许0.3A的电流的四个引脚(PIN)组成,可为容许超过0.3A、例如5A的电流的端子以作为电源端子发挥作用。但,引脚的个数为四个是一例。
外壳10-5具有基底部。外壳10-5具有从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的壁部,且在壁部形成金具10-1、电源端子10-2、信号端子10-3等。
插塞连接器10的外壳(10-5;模具部)优选为塑料材质,例如可为液晶聚合物(Liquid Crystal Polymer,LCP)。另外,外壳10-5可由包含树脂及环氧树脂等的绝缘体形成,但不限定于此。插塞连接器10的电源端子10-2、信号端子10-3优选为金属材质,虽不限定于此,但也可例如为铜,且可在铜合金进行镀金(镍底层)。
金具10-1也可为与电源端子10-2、信号端子10-3相同或类似的材质。
图2是在图1中假设去除外壳10-5而示出的图。
若去除外壳10-5,则可使金属制的金具10-1、电源端子10-2、信号端子10-3的结构及布置关系更明了。
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中插座连接器的一例的图。
插座连接器20也称为插孔连接器20。
可知图1的插塞连接器10为上下翻转(在Z方向上翻转)而结合到图3的插座连接器20的结构。
在图3中,作为一例,示出插座连接器20的金具20-1、电源端子20-2、信号端子20-3、外壳(20-5;模具部)。
金具20-1可为用以完善连接器20的强度的金属制的结构体。电源端子20-2可输入输出电源电信号。信号端子20-3可输入输出数据信号。其等分别与图1的插塞连接器10的金具10-1、电源端子10-2、信号端子10-3紧固。
但,图3中示出的形成及布置为一例且不限定于此。例如,金具20-1也可以兼为电源端子的方式制成。
另外,例如,信号端子20-3也可由容许0.3A的电流的四个引脚组成,可为容许超过0.3A、例如5A的电流的端子以作为电源端子发挥作用。但,引脚的个数为四个是一例。
外壳20-5具有基底部。外壳20-5具有从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的壁部,且在壁部形成金具20-1、电源端子20-2、信号端子20-3等。另外,外壳20-5具有从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的中央岛部(center island portion)20-5I。作为外壳20-5的一部分的此中央岛部20-5I的一部分被金具20-1覆盖,对此通过图7等进行以下描述。
插座连接器20的外壳(20-5;模具部)优选为塑料材质,例如可为液晶聚合物(Liquid Crystal Polymer,LCP)。另外,外壳20-5可由包含树脂及环氧树脂等的绝缘体形成,但不限定于此。插座连接器20的电源端子20-2、信号端子20-3优选为金属材质,虽不限定于此,但例如也可为铜,且可在铜合金进行镀金(镍底层)。
金具20-1也可为与电源端子20-2、信号端子20-3相同或类似的材质。
图4是在图3中假设去除外壳20-5而示出的图。
若去除外壳20-5,则可使金属制的金具20-1、电源端子20-2、信号端子20-3的结构及布置关系更明了。
特别是,金具20-1的一部分在连接器20的长度方向(X方向)上延长的延长部20-1E覆盖中央岛部20-5I(参照图3)的一部分。
图5是图3的插座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5为从上面观察图3的立体图,可知端子之间的布置关系。
图6是图3的插座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6为从下面观察图3的立体图,可知端子之间的布置关系。
图7是示出沿图3的AA线的剖面的剖面图。
在图4中也可看到,也如图7所示,金具20-1具有延长部20-1E,且在延长部20-1E的内侧方向(在作为长度方向的X方向的内侧)存在向下方弯折的前端弯折部20-1EE。具有此种结构的金具20-1因形成在外壳20-5的中央岛部20-5I的端部,因此金属部(延长部20-1E及前端弯折部20-1EE)结实地固定在外壳20-5,同时防止被上卷。
在图4及图7中,由于如作为例示示出的形状的前端弯折部(20-1EE)的存在,与树脂制的外壳20-5的密着性变好,同时可适当地保护外壳20-5的中央岛部20-5I(特别是中央岛部20-5I的端部)。
虽不限定于此,但外壳20-5可以一体成型形成。也可利用其他方式(例如嵌件成型)形成外壳20-5,但若为此种情况,如图7所示,可能有些难以照原样实现“在前端弯折部20-1EE的以略呈弧形弯折的部分的正上方存在的外壳部分覆盖相应呈弧形弯折的部分”。即,若为嵌件成型的情况,与图7略微不同,可能存在细小的差异,即外壳无法以曲线形状全部覆盖前端弯折部20-1EE的弧形弯折的部分的正上方,例如相应部分的外壳垂直形成等。
另一方面,虽未在图4、图7中示出,但也可存在前端弯折部20-1EE的附加延长部,所述附加延长部从向下方延长的前端弯折部20-1EE的下侧端部额外延长而再次向金具20-1的本体侧(图7中左侧)弯曲。此情形在以下所述的图15中作为附加实施例示出。在此情况下,中央岛部20-5I与金具20-1的结合变得更加牢固。
另一方面,如图4与图7中所示,在连接器20的厚度方向上,前端弯折部20-1EE的尺寸比延长部20-1E的尺寸小。若如此构成,则前端弯折部20-1EE可容易埋置在中央岛部20-5I。假如前端弯折部20-1EE的厚度(Y方向长度)与延长部20-1E的厚度(Y方向长度)相同,虽然连接器20的制作并非不可能,但是由于需要额外考虑应调节间隔以使前端弯折部20-1EE与其他要素(例如,信号端子20-3)不接触等,因此优选为如图4与图7所示构成。
图8是示出与图7的实施例对比的比较例1的图。
观察图8的比较例1,示出利用金属部保护外壳的中央岛端部。然而,此比较例1仅限定在中央岛的端部的非常小的区域,不仅覆盖金属部,而且不具有图4、图7等所示的前端弯折部。
此种图8的比较例1若仅限定在保护中央岛端部且插塞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的相对位置在长度方向上从极端错位的状态强行嵌合(嵌入),则对无法被金属保护的中央岛的树脂露出部而言存在发生碎裂等危险。
图9是示出与图7的实施例对比的比较例2的图。
假如为了完善比较例1的缺点,也可考虑将金属部不仅延长到中央岛的端部,而且延长到稍微更(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内侧,且将此作为比较例2在图9示出。
在图9的比较例2中,金属部更延长到长度方向的内侧,但不具有本案的图4、图7等所示的前端弯折部。
如此,若使金属部进一步变长,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仅限定于保护中央岛的端部的比较例1的缺点,但随着金属部变长,金属部的端部(图9中右侧端部)的箭头部分存在被上卷的可能性。此情形例如可能是由卡合在配对连接器的某种零件等因素引起的。
图10是示出与图7的实施例对比的比较例3的图。
在图10的比较例3中,为了完善图8的比较例1及图9的比较例2所示的缺点,使中央岛的(长度方向的)整体覆盖金属部。
在此种比较例3的情况下,由于明确地跨及中央岛的全部区域利用金属进行保护,从而可防止中央岛的碎裂。但,在中央岛两端分别进行保护的金属体在中央连接而成为一体,因此需要与信号数增减相匹配制作金属体(模具制作),从而生产低效率化。
即,虽然在比较例1(图8)、比较例2(图9)的情况下,“与信号端子的个数无关地”形成金属部(金具)并覆盖中央岛的端部即可,但在比较例3(图10)的情况下,应“根据信号端子的个数”改变金属部(金具)的长度。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另外需要针对信号端子为四个的情况的金属部的模具,另外需要针对信号端子为六个的情况的金属部的模具,另外需要针对信号端子为八个的情况的金属部的模具等,因此导致制作成本上升的结果。
但,可知在图7(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均不具有比较例1至比较例3具有的缺点。
图11是示出沿图3的BB线的剖面的剖面图。
延长部(20-1E)覆盖中央岛部20-5I的端部。此时,延长部(20-1E)的宽度(在Y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中央岛部20-5I的宽度。
如此,若延长部(20-1E)的宽度大于中央岛部20-5I的宽度,则
(i)在以一体成型制造外壳20-5时,起到提供用以照原样支持模具的支撑面S的作用(参照下述图12);
(ii)与成型方法无关(例如,无论是一体成型还是嵌件成型),由于所制成的连接器20在更宽的区域中覆盖中央岛部20-5I,因此会更好地发挥保护中央岛部20-5I的功能。
图12是同时示出沿图3的CC线的剖面与一体成型时的模具的图。
在图12中,额外示出“模具”,此模具并非连接器20的构成要素,而表示在利用一体成型方法制作连接器20的过程中使用的金属模型。
即,在一体成型的模具内,作为端子(20-2、20-3等)或金具(20-1等)的金属体的姿态(放置在准确的位置)很重要。假如在金属体(20-1、20-2、20-3等)的姿态不正的情况下,因在模具与金属体之间产生的缝隙而产生流入树脂的现象(树脂覆盖),而对外观或连接器性能带来很大的影响。在使金属体(20-1、20-2、20-3等)与模具相匹配放置并正确地设定姿态的状态下填充树脂(此处成为外壳20-5)。最好形成用于此的支撑面S。此支撑面S在图11、图12等示出,且可知此支撑面S为在连接器20的宽度方向(Y方向)上比中央岛部20-5I更向外侧延伸的延长部20-1E的下部的一部分面。
在图11中示出相应支撑面S露出,在图12中示出模具与相应支撑面S相接。以接触模具的状态填充树脂,此填充的树脂形成包括中央岛部20-5I的外壳20-5。
图13是示出与图11的实施例对比的比较例4的图。
在图13中,覆盖中央岛部的金属部的宽度(Y方向)与中央岛部的宽度相同。在此情况下,由于不提供在图11(本实用新型)中发挥的“在以一体成型制造外壳20-5时用于照原样支持模具的支撑面S”,因此一体成型变得困难,或者即便记述为可能的也由于需额外使用另外的其他部件等而成为非常难的工作。
另外,在金属部保护中央岛部的作用方面,也发挥与图11(本实用新型)相比差的效果。
图14是示出与图11的实施例对比的比较例5的图。
在图14中,覆盖中央岛部的金属部的宽度(Y方向)反而比中央岛部的宽度窄。在此情况下,由于不提供在图11(本实用新型)中发挥的“在以一体成型制造外壳20-5时用于照原样支持模具的支撑面S”,因此一体成型变得困难,或者即便记述为可能的也由于需额外使用另外的其他部件等而成为非常难的工作。
另外,在金属部保护中央岛部的作用方面,也发挥与图11(本实用新型)相比差的效果。
图15示出本实用新型的附加实施例。
在图4、图7中未示出,但观察图15,也可存在前端弯折部20-1EE的附加延长部(20-1EEE),所述附加延长部(20-1EEE)从向下方延长的前端弯折部20-1EE的下侧端部额外延长而再次向金具20-1的本体侧(图7中左侧)弯曲。
在此情况下,中央岛部20-5I与金具20-1的结合变得更加牢固。
但,虽然此种实施例可在制造利用一体成型形成的连接器中使用,但可能在用于制造利用嵌件成型形成的连接器时有些困难。
参照以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可制造为彼此不同的各种形态,且在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内具有通常知识者可理解,可不改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而以其他具体的形态实施。因此,以上记述的实施例应仅理解为在所有方面为例示性的而并非限定性的。

Claims (6)

1.一种电连接器,是安装到基板且与配对连接器结合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模具部,包括:
基底部;
第一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
第二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并与所述第一壁部交叉;
第三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与所述第二壁部交叉且与所述第一壁部相对;
第四壁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与所述第一壁部及所述第三壁部交叉且与所述第二壁部相对;以及
中央岛部,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突出且被所述第一壁部至所述第四壁部包围;
金具,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一壁部;以及
多个端子,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二壁部及第四壁部,且
所述金具具有在所述电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上延长且覆盖所述中央岛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的延长部,
在所述延长部的所述长度方向的内侧端部具有弯折并向下方额外延长且埋置在所述模具部的前端弯折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具为覆盖第一壁部、第二壁部、第四壁部及接近所述第一壁部的所述中央岛部的端部的一个金属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前端弯折部的尺寸比所述延长部的尺寸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端子包括以更接近所述第一壁部的方式布置的电源端子及以比所述电源端子距第一壁部更远的方式布置的信号端子,
所述金具的延长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电源端子相比更延长到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延长部的尺寸比所述中央岛部的尺寸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向所述下方延长的所述前端弯折部的下侧端部存在再次向所述第一壁部侧弯折并延长的附加延长部。
CN202220219105.6U 2021-02-04 2022-01-25 电连接器 Active CN21723982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016172 2021-02-04
KR1020210016172A KR102516015B1 (ko) 2021-02-04 2021-02-04 전기 커넥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39828U true CN217239828U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031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19105.6U Active CN217239828U (zh) 2021-02-04 2022-01-25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516015B1 (zh)
CN (1) CN217239828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8413B (zh) * 2014-04-17 2017-09-29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端子、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KR102574606B1 (ko) * 2016-11-29 2023-09-05 에이치알에스코리아 주식회사 소켓 커넥터 및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KR102041368B1 (ko) * 2018-05-24 2019-11-07 몰렉스 엘엘씨 리셉터클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커넥터 조립체
KR102553861B1 (ko) * 2019-02-27 2023-07-10 에이치알에스코리아 주식회사 플러그 커넥터
JP7075912B2 (ja) * 2019-06-11 2022-05-2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516015B1 (ko) 2023-03-30
KR20220112524A (ko) 2022-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571041U (zh) 电连接器
US5496183A (en) Prestressed shielding plates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s
CN211605466U (zh) 插塞连接器
CN109792114B (zh) 用于无焊接安装到电路板的连接器组件
JPH0997641A (ja) 電気コネクタ、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の製造方法
US6827586B2 (en) Low-profile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s
US7393246B2 (en) Transfer card structure
US6793504B2 (en) Low-profile receptacle connector
KR20220094121A (ko) 전기 커넥터
CN211605467U (zh) 插塞连接器
WO2008001453A1 (fr) Connecteur de câble coaxial
CN217239828U (zh) 电连接器
CN209088126U (zh) 电连接器
CN220106978U (zh) 电连接器
CN220106979U (zh) 电连接器
CN217823353U (zh) 电连接器
CN220291125U (zh) 电连接器
JP393042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219892437U (zh) 连接器
CN218997298U (zh) 双接口电连接器
CN210167584U (zh) 具有薄形区域的接地中板及其连接器
CN214673042U (zh) 插座连接器
CN113097774B (zh) 插座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13959179U (zh) 一种连接器端子、连接器端子组件及连接器
CN113285314B (zh) 一种线端连接端子和同轴线缆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