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38773U - 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38773U
CN217238773U CN202220192730.6U CN202220192730U CN217238773U CN 217238773 U CN217238773 U CN 217238773U CN 202220192730 U CN202220192730 U CN 202220192730U CN 217238773 U CN217238773 U CN 2172387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upport
group
soft
h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9273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代晓涛
罗中元
严鸿康
濮春朗
王佳仁
梁艳峰
林虹帆
吕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9273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387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387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38773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0369 priority patent/WO2023138369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该支撑层组包括软质层和硬质层,软质层与硬质层沿支撑层组的厚度方向层叠连接;软质层的模量为10~800Kpa,硬质层的模量为10~300Gpa。支撑层组采用两层结构,且各层的材质在规定的模量范围内,使两层结构层叠后的缓冲能力达到最优,以实现提升支撑层组缓冲能力的同时减薄叠层厚度。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设备大多采用柔性屏幕,相比于液晶显示屏或硬性屏幕,柔性屏幕的显示触控层的抗冲击强度大幅下降,跌落或挤压下的断裂失效风险大幅增高。其根本原因是,屏幕背面支撑层缓冲能力不足,跌落时整机中框台阶、开孔、背胶、泡棉边缘等对屏幕背面产生冲击,导致屏幕触控层破碎,产生碎亮点、黑斑等失效现象。现有技术屏幕背面支撑层采用多层材料复合,厚度较厚,缓冲能力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旨在提升支撑层组的缓冲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所述支撑层组包括软质层和硬质层,所述软质层与所述硬质层沿所述支撑层组的厚度方向层叠连接;
所述软质层的模量为10~800Kpa,所述硬质层的模量为10~300Gpa。支撑层组设置为两层,减薄了支撑层组的厚度,降低了支撑层组的重量。同时,软质层采用的材料模量为10~800Kpa,硬质层采用的材料模量为10~300Gpa,使软质层与硬质层满足上述规定的模量范围相匹配,以提高支撑层组的缓冲效果。
所述软质层的厚度为50~250μm,例如50μm、100μm、150μm、200μm、250μm等,所述硬质层的厚度为15~100μm,例如30μm、45μm、60μm、75μm、90μm等。
若软质层的厚度过小(例如小于50μm),则软质层吸收内部冲击的能力降低,从而导致支撑层组的缓冲能力较低;若软质层的厚度过大(例如大于250μm),则使支撑层组的厚度较厚,不利于电子设备减薄。
若硬质层的厚度过小(例如小于15μm),则硬质层的硬度不足支撑内部的冲击和挤压,从而导致支撑层组的抗冲压能力交底;若硬质层的厚度过大(例如大于100μm),则使支撑层组的厚度较厚,不利于电子设备减重。
所述软质层具有粘性,所述软质层与所述硬质层粘接。软质层通过本身自带的粘性与显示触控层和硬质层连接,无需采用其他胶层,使其具有缓冲效果的同时减薄厚度。
所述软质层的粘接力为500~2000gf/inch,以实现软质层与硬质层和显示触控层紧密连接。
所述软质层为单层,所述软质层的材质包括亚克力胶、硅胶、凝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软质层为复合层,软质层的总体模量范围满足10~800Kpa,软质层的总体粘接力满足500~2000gf/inch,所述软质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胶带、缓冲带和第二胶带。缓冲带提供主体的缓冲作用,第一胶带提供与显示触控屏的附着力,第二胶带提供与硬质层的附着力。
所述第一胶带和所述第二胶带的材质为涤纶树脂、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硅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缓冲带的材质为聚二甲基硅氧烷或聚氨酯泡棉。
所述第一胶带、所述缓冲带和所述第二胶带之间通过涂布或热压方式复合。
所述硬质层的断裂延伸率为0.2%~10%。硬质层受外力影响时能够满足其原尺寸的0.2%~10%的断裂延伸。
所述硬质层为单层,所述硬质层的材质包括电解铜、压延铜、铜箔、不锈钢、铝、钢、铝钢复合、碳纤维、玻璃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硬质层为复合层,硬质层的中体模量范围满足10~300Gpa,所述硬质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和第二金属。
所述第一金属的材质为铝,所述第二金属的材质为铜。铝厚度可以设置为30~50μm,通过铝提供主体的强度并起到减重的作用。铜厚度可以设置为5~10μm,通过铜提供散热作用。
所述第一金属与所述第二金属通过轧制或电镀工艺复合。
所述支撑层组用于柔性屏;
所述柔性屏还包括依次层叠的盖板、光学胶、偏光片和发光面板,所述支撑层组与所述发光面板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触控层;
支撑层组,所述支撑层组为上述所述的支撑层组;
其中,所述支撑层组包括层叠设置的软质层和硬质层,所述软质层贴合所述显示触控层。软质层设置于显示触控层与硬质层之间,尽量避免硬质层与显示触控层直接接触,减小硬质层受外力影响对显示触控层产生冲击的风险。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
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显示模组为上述所述的显示模组。支撑层组连接于显示触控层内侧,支撑层组用于保护显示触控层,在电子设备摔落或受挤压时,支撑层组用于抵抗电子设备的内部部件对显示触控层的冲击,尽量避免显示触控层受内部冲击出现碎亮点、黑斑等现象,提高显示触控层抵抗冲击的能力,从而提高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常规支撑层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所提供支撑层组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所提供支撑层组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聚酰亚胺、12′-压敏胶/网格胶、13′-泡棉、14′-金属;
1-支撑层组、11-软质层、111-第一胶带、112-缓冲带、113-第二胶带、12-硬质层、121-第一金属、122-第二金属;
2-显示触控层、21-盖板、22-光学胶、23-偏光片、24-发光面板;
Z-厚度方向。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显示模组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为了保护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中的显示触控层,提高显示触控层抵抗内部冲击的能力,常用的做法是在显示触控层下设置支撑层。
如图1所示,常规的支撑层采用泡棉13′、聚酰亚胺11′、金属14′(铜)等多层材料复合,并使用胶粘剂进行界面粘接。利用金属14′(铜)的刚度抵抗冲击,将压强减小,利用泡棉13′缓冲动态冲击,将冲击能量吸收。但是该支撑层采用多层材料复合,导致其厚度较大,不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若减薄支撑层厚度,导致支撑层缓冲能力下降。
另有采用多层金属复合的支撑层,各层金属之间采用压敏胶粘接,不采用其他高分子缓冲材料,完全靠金属的硬度支撑来抵抗冲击和挤压。但是完全依靠金属刚度抵抗冲击,不存在吸收能量的缓冲材料,导致支撑层的缓冲能力不足;且多层金属层叠后导致支撑层的刚度过高,不便弯折,弯折后反弹力极大,使支撑层无法用于曲面手机;并且金属重量较重,不利于电子设备减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桌面型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手持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以及蜂窝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设备、可穿戴式设备、车载设备、智能家居设备和/或智慧城市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该电子设备的具体类型不作特殊限制。
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壳体和显示模组等部件,显示模组与壳体连接,其中显示模组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模组为柔性OLED显示模组(柔性屏),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模组,N为大于1的正整数。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柔性OLED显示模组包括显示触控层2和支撑层组1。支撑层组1连接于显示触控层2内侧,支撑层组1用于保护显示触控层2。具体地,显示触控层2包括依次层叠的盖板21、光学胶22、偏光片23和发光面板24,支撑层组1与发光面板24粘接。在电子设备摔落或受挤压时,支撑层组1用于抵抗电子设备的内部部件对显示触控层2的冲击,尽量避免显示触控层2受内部冲击出现碎亮点、黑斑等现象,提高显示触控层2抵抗冲击的能力,从而提高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如图2所示,支撑层组1包括软质层11和硬质层12,软质层11与硬质层12沿支撑层组1的厚度方向Z层叠连接,软质层11远离硬质层12的一端与显示触控层2连接;软质层11的模量为10~800Kpa,硬质层12的模量为10~300Gpa。
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层组1设置为两层,减薄了支撑层组1的厚度,降低了支撑层组1的重量。同时,软质层11采用的材料模量为10~800Kpa,硬质层12采用的材料模量为10~300Gpa,使软质层11与硬质层12满足上述规定的模量范围相匹配,以提高支撑层组1的缓冲效果。在相同厚度下,软质层11和硬质层12采用的材质的模量在上述范围内相比于软质层11与硬质层12采用的材质的模量不在上述范围内的缓冲能力更强。本实施例支撑层组1采用两层结构,且各层的材质在规定的模量范围内,使两层结构层叠后的缓冲能力达到最优,以实现提升支撑层组1缓冲能力的同时减薄叠层厚度。
为此,本实施例设置9组叠层结构验证各组结构的缓冲能力,如下图表所示。其中,各组实验参数相同,在此不再进行一一赘述。
Figure BDA0003485953090000041
Figure BDA0003485953090000051
该图表中,Gpa,Mpa和Kpa为单位模量,1Gpa=1000Mpa=1000000Kpa。EMBO为网格胶,Foam为泡沫,OCA为光学胶,Cu为铜,PET为涤纶树脂,SUS为不锈钢。落球高度为在落球实验中可达到的高度。(落球实验为将测试产品放在实验台面上,将规定重量的钢球从规定跌落高度上自由跌落在测试产品上,对测试产品进行冲击,然后检查产品外观各方面性能。)
由上述实验数据得出,采用软硬两层结构层叠后的缓冲能力优于软软硬、软软硬硬、软硬软、硬软硬、硬软软硬的结构层叠;并且在两组软硬结构层叠中,Kpa(软)+Gpa(硬)的组合优于Mpa(软)+Gpa(硬)的组合,实现各层的材料在规定的模量范围内的缓冲能力最强。进一步地,软质层11的厚度为50~250μm,例如50μm、100μm、150μm、200μm、250μm等,硬质层12的厚度为15~100μm,例如30μm、45μm、60μm、75μm、90μm等。
若软质层11的厚度过小(例如小于50μm),则软质层11吸收内部冲击的能力降低,从而导致支撑层组1的缓冲能力较低;若软质层11的厚度过大(例如大于250μm),则使支撑层组1的厚度较厚,不利于电子设备减薄。
若硬质层12的厚度过小(例如小于15μm),则硬质层12的硬度不足支撑内部的冲击和挤压,从而导致支撑层组1的抗冲压能力交底;若硬质层12的厚度过大(例如大于100μm),则使支撑层组1的厚度较厚,不利于电子设备减重。
具体地,支撑层组1的厚度范围可以设置为65~200μm,如100μm、150μm、200μm等。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如图2所示,软质层11与硬质层12均设置为单层结构,软质层11具有粘性,软质层11与显示触控层2粘接,软质层11与硬质层12粘接。本实施例中,软质层11通过本身自带的粘性与显示触控层2和硬质层12连接,无需采用其他胶层,使其具有缓冲效果的同时减薄厚度。其中,软质层11的粘接力为500~2000gf/inch,以实现软质层11与硬质层12和显示触控层2紧密连接,提高显示触控层2与支撑层组1的连接可靠性。硬质层12的断裂延伸率为0.2%~10%,即硬质层12抗冲击时有一定的延伸,不会立即断裂,本实施例中的硬质层12受外力影响时能够满足其原尺寸的0.2%~10%的断裂延伸。
进一步地,软质层11与硬质层12可以为单层结构。软质层11的材质包括亚克力胶、硅胶、凝胶中的一种或多种。硬质层12的材质包括电解铜、压延铜、铜箔、不锈钢、铝、钢、铝钢复合、碳纤维、玻璃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下表中的方案1表示对比文件的支撑层,如图1所示,该支撑层包括聚酰亚胺11′、压敏胶/网格胶12′、泡棉13′、压敏胶/网格胶12′、金属14′(铜)。下表中的方案2表示本申请中的支撑层组1,如图2所示,软质层11采用硅氧烷凝胶,硬质层12采用铜箔。硅氧烷凝胶的粘接力1400gf/inch,硅氧烷凝胶的储能模量100Kpa(30℃)。铜箔的模量55Gpa,铜箔的屈服强度400Mpa。
需要说明的是,方案1与方案2中实验参数相同,在此不再进行一一赘述。
技术方案 厚度/mm 落球高度/mm 尖头冲击/mm 模印/g
方案1 0.26 61 22 60
方案2 0.185 88 27 124
其中,上表中的落球高度为在落球实验中可达到的高度。(落球实验为将测试产品放在实验台面上,将规定重量的钢球从规定跌落高度上自由跌落在测试产品上,对测试产品进行冲击,然后检查产品外观各方面性能。)同理,尖头冲击为在尖头冲击实验中可达到的高度。模印为产品抵抗外力冲击的能力。
从上表的实验可知:方案1的厚度为0.26mm,方案2的厚度为0.185mm;方案1可达到的落球高度为61mm,方案2可达到的落球高度为88mm;方案1可达到的尖头冲击为22mm,方案2可达到的尖头冲击为27mm;方案1可满足的模印为60g,方案2可满足的模印为124g。因此,对于本申请支撑层组1相较于对比文件的支撑层减薄了厚度,缓冲效果也较好。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如图3所示,软质层11与硬质层12也可以均为复合层,但软质层11的总体模量范围满足10~800Kpa,软质层11的总体粘接力满足500~2000gf/inch,硬质层12的中体模量范围满足10~300Gpa,以使软质层11和硬质层12叠层连接后的缓冲效果达到最优。
进一步地,软质层1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胶带111、缓冲带112和第二胶带113,缓冲带112提供主体的缓冲作用,第一胶带111提供与显示触控屏的附着力,第二胶带113提供与硬质层12的附着力。
其中,第一胶带111和第二胶带113的材质为涤纶树脂、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硅胶中的一种或多种;缓冲带112的材质为聚二甲基硅氧烷或聚氨酯泡棉。第一胶带111、缓冲带112和第二胶带113之间可以通过涂布的工艺结合或采用热压方式复合。
硬质层12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121和第二金属122。第一金属121的材质为铝,厚度可以设置为30~50μm,通过铝提供主体的强度并起到减重的作用,第二金属122的材质为铜,厚度可以设置为5~10μm,通过铜提供散热作用。第一金属121与第二金属122通过轧制或电镀工艺复合。
或者,软质层11设置为单层,硬质层12设置为复合层,或者,软质层11设置为复合层,硬质层设置为单层,本申请不做限定。
需要指出的是,本专利申请文件的一部分包含受著作权保护的内容。除了对专利局的专利文件或记录的专利文档内容制作副本以外,著作权人保留著作权。

Claims (16)

1.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组(1)包括软质层(11)和硬质层(12),所述软质层(11)与所述硬质层(12)沿所述支撑层组(1)的厚度方向层叠连接;
所述软质层(11)的模量为10~800Kpa,所述硬质层(12)的模量为10~300Gp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层(11)的厚度为50~250μm,所述硬质层(12)的厚度为15~10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层(11)具有粘性,所述软质层(11)与所述硬质层(12)粘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层(11)的粘接力为500~2000gf/inch。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层(11)为单层,所述软质层(11)的材质包括亚克力胶、硅胶、凝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层(11)为复合层,所述软质层(1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胶带(111)、缓冲带(112)和第二胶带(11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带(111)和所述第二胶带(113)的材质为涤纶树脂、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硅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缓冲带(112)的材质为聚二甲基硅氧烷或聚氨酯泡棉。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带(111)、所述缓冲带(112)和所述第二胶带(113)之间通过涂布或热压方式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层(12)的断裂延伸率为0.2%~1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层(12)为单层,所述硬质层(12)的材质包括电解铜、压延铜、铜箔、不锈钢、铝、钢、铝钢复合、碳纤维、玻璃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层(12)为复合层,所述硬质层(12)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121)和第二金属(122)。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121)的材质为铝,所述第二金属(122)的材质为铜。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121)与所述第二金属(122)通过轧制或电镀工艺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组用于柔性屏;
所述柔性屏包括依次层叠的盖板、光学胶、偏光片和发光面板,所述支撑层组与所述发光面板连接。
15.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触控层(2);
支撑层组(1),所述支撑层组(1)为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层组(1);
其中,所述支撑层组(1)包括层叠设置的软质层(11)和硬质层(12),所述软质层(11)贴合所述显示触控层(2)。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
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显示模组为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220192730.6U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72387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92730.6U CN217238773U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PCT/CN2023/070369 WO2023138369A1 (zh) 2022-01-24 2023-01-04 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92730.6U CN217238773U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38773U true CN217238773U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32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92730.6U Active CN217238773U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38773U (zh)
WO (1) WO202313836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8369A1 (zh) * 2022-01-24 2023-07-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07751B2 (en) * 2017-08-14 2021-05-18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mpact resistant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3122928U (zh) * 2020-06-24 2021-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抗冲击模组、显示屏、显示终端
CN112037661B (zh) * 2020-09-24 2022-07-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支撑膜、形成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5174715A (zh) * 2021-06-30 2022-10-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屏支撑片、柔性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217238773U (zh) * 2022-01-24 2022-08-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8369A1 (zh) * 2022-01-24 2023-07-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38369A1 (zh) 2023-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1344B (zh) 顯示裝置
CN211455156U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455154U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1159837A1 (zh) 柔性屏幕盖板、柔性显示面板、柔性屏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7238773U (zh) 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477670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9065506B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2134935A1 (zh) 柔性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3122928U (zh) 抗冲击模组、显示屏、显示终端
WO2024060998A1 (zh) 电子设备、显示屏和屏幕保护件
CN113528043A (zh) 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复合胶带、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KR101954650B1 (ko) 충격흡수용 복합시트
CN113257137A (zh) 可折叠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
CN115240540A (zh) 屏幕盖板、折叠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4220342B (zh) 柔性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7562189U (zh) 一种显示组件和终端设备
CN113583584B (zh) 一种保护膜、屏幕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4625094U (zh) 柔性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406233B (zh) 保护膜、柔性显示模组及柔性终端
WO2022262514A1 (zh) 支撑组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21079542U (zh)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和屏幕保护件
CN220550134U (zh) 保护膜、柔性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CN217562186U (zh) 一种屏下保护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19716342U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731780A (zh) 盖板单元及其制备方法、柔性盖板、柔性显示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