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625094U - 柔性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柔性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625094U
CN214625094U CN202023180371.2U CN202023180371U CN214625094U CN 214625094 U CN214625094 U CN 214625094U CN 202023180371 U CN202023180371 U CN 202023180371U CN 214625094 U CN214625094 U CN 2146250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lexible display
functional film
elastic modulus
film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8037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家豪
朱红
罗晓飞
杨喆
祝尚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18037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6250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6250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6250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该柔性显示模组,能够进行卷曲,其可包括:柔性显示面板,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显示侧和背侧;第一功能膜层,形成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侧;第二功能膜层,形成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背侧;其中,所述第二功能膜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功能膜层的厚度之比为0.5至1.5,且所述第二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与所述第一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之比为0.5至1.5。该方案的柔性显示模组不易发生剥离和失效等情况。

Description

柔性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近些年OLED(Organic Light Emission Diode,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技术的发展,有关曲面、可折叠等柔性显示面板的产品及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目前,柔性显示模组存在多个膜层,且多个膜层之间通过胶粘接起来,然而,在卷曲过程中各个膜层之间会发生错层现象,也就是应变累积现象。其中,卷曲模组越厚,卷曲圈数越多,膜层的应变积累越严重。卷曲过程的应变累积主要靠胶材来吸收,如果应变累积达到极限值,则会发生peeling(剥离)现象,且模组关键层(例如:无机封装层、背板等)容易发生断裂从而失效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模组,能够进行卷曲,此柔性显示模组包括:
柔性显示面板,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显示侧和背侧;
第一功能膜层,形成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侧;
第二功能膜层,形成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背侧;
其中,所述第二功能膜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功能膜层的厚度之比为0.5至1.5,且所述第二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与所述第一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之比为0.5至1.5。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侧相比于其背侧更靠近卷曲外侧时,所述第二功能膜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功能膜层的厚度之比为0.5至1,所述第二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与所述第一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之比为0.5至1;或
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侧相比于其背侧更靠近卷曲内侧时,所述第二功能膜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功能膜层的厚度之比为1至1.5,所述第二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与所述第一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之比为1至1.5。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功能膜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功能膜层的厚度相等,且所述第二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与所述第一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相等。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功能膜层和所述第二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为4Gpa至8Gpa。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功能膜层包括柔性盖板和第一粘接层,所述柔性盖板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层粘接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侧;
所述第二功能膜层包括第一支撑背膜和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一支撑背膜通过所述第二粘接层粘接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背侧。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盖板和所述第一支撑背膜的厚度为40μm至60μm,且所述柔性盖板和所述第一支撑背膜的弹性模量为4Gpa至8Gpa;
所述第一粘接层和所述第二粘接层的厚度为10μm至50μm,所述第一粘接层和所述第二粘接层的弹性模量为20Mpa至100Mpa。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功能膜层还包括冲击吸收层和第三粘接层,所述冲击吸收层通过所述第三粘接层粘接在所述柔性盖板远离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
所述第二功能膜层还包括第一缓冲层和图案化金属层,所述第一缓冲层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背膜远离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图案化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一缓冲层远离所述第一支撑背膜的一侧;
其中,所述冲击吸收层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柔性盖板的弹性模量,且所述第一缓冲层和所述图案化金属层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一支撑背膜的弹性模量。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冲击吸收层的厚度为100μm至200μm,且所述冲击吸收层的弹性模量为10Mpa至200Mpa;
所述第三粘接层的厚度为10μm至50μm,且所述第三粘接层的弹性模量为20Mpa至100Mpa;
所述第一缓冲层的厚度为80μm至120μm,所述图案化金属层的厚度为100μm至200μm,且所述第一缓冲层和所述图案化金属层的弹性模量为10Mpa至200Mpa。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盖板和所述第一支撑背膜的材料包括聚酰亚胺有机材料;
所述冲击吸收层的材料包括聚氨酯有机材料;且所述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三粘接层的材料包括光学粘合剂或压敏胶;
所述第一缓冲层的材料包括泡棉,所述泡棉的两侧设置有胶材,以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背膜和所述图案化金属层相粘接;所述图案化金属层的材料包括不锈钢。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功能膜层还包括第二缓冲层,所述第二缓冲层位于所述图案化金属层远离所述第一缓冲层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缓冲层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一支撑背膜的弹性模量。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图案化金属层包括第一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远离所述第一缓冲层一侧的第六粘接层以及位于所述第六粘接层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层一侧的第二金属层;
其中,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金属图案部,所述金属图案部在所述柔性显示模组的卷曲轴向上延伸。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功能膜层还包括偏光片和第四粘接层,所述偏光片粘接在所述第一粘接层靠近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并通过所述第四粘接层粘接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侧;
所述第二功能膜层还包括第二支撑背膜和第五粘接层,所述第二支撑背膜通过所述第五粘接层粘接在所述第一支撑背膜的背侧。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偏光片和所述第二支撑背膜的厚度为40μm至60μm,且所述偏光片和所述第二支撑背膜的弹性模量为4Gpa至8Gpa;
所述第四粘接层和所述第五粘接层的厚度为10μm至50μm,且所述第四粘接层和所述第五粘接层的弹性模量为20Mpa至100Mpa。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背膜的材料包括聚酰亚胺有机材料,所述第四粘接层和所述第五粘接层的材料包括光学粘合剂或压敏胶。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功能膜层包括偏光片和第四粘接层,所述偏光片通过所述第四粘接层粘接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侧;
所述第二功能膜层包括第二支撑背膜和第五粘接层,所述第二支撑背膜通过所述第五粘接层粘接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背侧。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柔性显示模组。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至图6分别示出了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下柔性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中示出了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的柔性显示模组在外卷曲过程中,其柔性显示面板中各功能层的应变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8中示出了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中的柔性显示模组在外卷曲过程中,其柔性显示面板中各功能层的应变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9中示出了实施例一、实施例五及实施例六中的柔性显示模组在外卷曲过程中,其柔性显示面板中各功能层的应变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五中的柔性显示模组在外卷曲过程中,其材料包括OCA的第一粘接层在不同圈数下的应变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实施例一、实施例五、实施例六中的柔性显示模组在外卷曲过程中,无机缓冲膜层在不同圈数下的应变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实施例一、实施例五、实施例六中的柔性显示模组在外卷曲过程中,第二无机封装层在不同圈数下的应变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实施例一、实施例五、实施例六中的柔性显示模组在外卷曲过程中,第一无机封装层在不同圈数下的应变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实施例一、实施例五、实施例六中的柔性显示模组在外卷曲过程中,背板在不同圈数下的应变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又一实施例下的柔性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在图15中所示的柔性显示模组的仰视图;
图17示出了在实施例七下柔性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柔性显示面板;11、柔性盖板;12、第一粘接层;13、偏光片;14、第四粘接层;15、第一支撑背膜;16、第二粘接层;17、冲击吸收层;18、第三粘接层;19、第一缓冲层;20、图案化金属层;201、第一金属层;202、第六粘接层;203、金属图案部;21、第二支撑背膜;22、第五粘接层;23、第二缓冲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公开的总体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公开的一种限制。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
本公开中使用的“包括”或者“具有”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模组,此柔性显示模组能够进行卷曲、弯曲、折叠等形态变化。
本公开实施例的柔性显示模组可包括柔性显示面板、第一功能膜层及第二功能膜层。此柔性显示面板可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显示侧和背侧,举例而言,此柔性显示面板可为OLED显示面板,以保证其具有良好卷曲、弯折等性能;第一功能膜层可形成在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侧,且第二功能膜层可形成在柔性显示面板的背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不同实施例下的柔性显示模组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柔性显示面板10可包括依次堆叠的无机缓冲膜层、背板、封装层(图中未示出)等等,应当理解的是,此背板可包括驱动电路层和有机发光器件,其中,驱动电路层可包括无机绝缘叠层、晶体管、存储电容、信号线等等;有机发光器件可包括阳极、有机发光材料、阴极等,此外,背板还可包括由有机材料制作而成的平坦层、像素定义层、隔垫物等等。而封装层可为由无机材料制作的单层结构,也可为复合层,即:封装层可包括依次堆叠的第一无机封装层、有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此第一无机封装层相比于第二无机封装层更靠近有机发光器件。
而第一功能膜层可包括柔性盖板11、第一粘接层12、偏光片13及第四粘接层14,此柔性盖板11可通过第一粘接层12粘接在柔性显示面板10的显示侧,偏光片13粘接在第一粘接层12靠近柔性显示面板10的一侧,并通过第四粘接层14粘接在柔性显示面板10的显示侧;而第二功能膜层可包括第一支撑背膜15和第二粘接层16,此第一支撑背膜15通过第二粘接层16粘接柔性显示面板10的背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功能膜层整体的厚度及弹性模量远大于第二功能膜层整体的厚度及弹性模量,即:第一功能膜层整体的厚度及弹性模量为第二功能膜层整体的厚度及弹性模量的两倍以上,这样可以理解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柔性显示面板10两侧的膜层结构整体呈非对称设计。
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第一粘接层12可为光学粘合剂,但不限于此,也可为压敏胶等;而第二粘接层16和第四粘接层14可为压敏胶,但不限于此,也可为光学粘合剂,视具体情况而定。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功能膜层和第二功能膜层的整体设计不同于实施例一的设计,其余设计(例如:柔性显示面板10的结构)可与实施例一相同,但不限于此,也可不同,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二功能膜层的厚度与第一功能膜层的厚度之比为0.5至1.5,且第二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与第一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之比为0.5至1.5,也就是说,第一功能膜层和第二功能膜层中一者的厚度不能低于另一者的厚度的一半,且一者的弹性模量不能低于另一者的弹性模量的一半,这样设计可保证柔性显示面板10两侧的膜层结构整体的厚度和弹性模量相近,即:可理解为柔性显示面板10两侧的膜层结构整体呈对称设计。
由于本公开实施例柔性显示面板10两侧的膜层结构整体呈对称设计,因此,相比于实施例一中提到的非对称设计,本实施例可保证在卷曲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0两侧应变吸收能力相接近,即:平衡柔性显示面板10两侧的应变吸收能力,从而使得柔性显示面板10的关键层(即:无机缓冲膜层、背板、无机封装层等)以及两侧的功能膜层随卷曲圈数增加的应变累积程度大大降低,以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0和其两侧的膜层结构出现剥离的情况;此外,还可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0的关键层出现断裂从而失效的情况,即:整个柔性显示模组可满足卷曲的性能要求,提高产品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提到的对称设计包括但不限于厚度接近、弹性模量接近,也可包括材料属性接近等等。
举例而言,在柔性显示模组为外卷曲产品时,即:在柔性显示面板10的显示侧相比于其背侧更靠近卷曲外侧时,也就是说,在柔性显示模组的第二功能膜层位于卷曲内层,第一功能膜层位于卷曲外层时,为了满足柔性显示模组的卷曲性能要求,可使第二功能膜层的厚度小于等于第一功能膜层的厚度,并第二功能膜层的厚度大于等于第一功能膜层的厚度的一半,即:第二功能膜层的厚度与第一功能膜层的厚度之比可为0.5至1,比如:0.5、0.6、0.7、0.8、0.9、1等等;同时,使第二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小于等于第一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并使第二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大于等于第一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的一半,即:第二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与第一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之比为0.5至1,比如:0.5、0.6、0.7、0.8、0.9、1等等,这样在保证第二功能膜层具有良好卷曲性能的同时,还可使得柔性显示面板10的关键层以及两侧的功能膜层随卷曲圈数增加的应变累积程度大大降低,以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0和其两侧的膜层结构出现剥离的情况;此外,还可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0的关键层出现断裂从而失效的情况。
同理,在柔性显示模组为内卷曲产品时,即:在柔性显示面板10的显示侧相比于其背侧更靠近卷曲外侧时,可使第一功能膜层的厚度小于等于第二功能膜层的厚度,并使第一功能膜层的厚度大于等于第二功能膜层的厚度的一半,即:第二功能膜层的厚度与第一功能膜层的厚度之比可为1至1.5,比如:1、1.1、1.2、1.3、1.4、1.5等等;同时,使第一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小于等于第二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并使第一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大于等于第二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的一半,即:第二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与第一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之比可为1至1.5,比如:1、1.1、1.2、1.3、1.4、1.5等等。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功能膜层整体的弹性模量和第二功能膜层整体的弹性模量可为4Gpa至8Gpa,比如:4Gpa、5Gpa、6Gpa、7Gpa、8Gpa等等,这样设计在满足第一功能膜层和第二功能膜层的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可保证第一功能膜层和第二功能膜层的卷曲性能,使其满足卷曲要求。
其中,为了使得柔性显示模组同时满足内卷曲和外卷曲的要求,即:无论柔性显示模组进行内卷曲还是外卷曲,柔性显示面板10的关键层以及两侧的功能膜层随卷曲圈数增加的应变累积程度均会大大降低,本公开实施例可使第二功能膜层的厚度与第一功能膜层的厚度相等,且第二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与第一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相等。
举例而言,如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功能膜层可包括柔性盖板11和第一粘接层12,此柔性盖板11可通过第一粘接层12粘接在柔性显示面板10的显示侧;而第二功能膜层可包括第一支撑背膜15和第二粘接层16,此第一支撑背膜15通过第二粘接层16粘接柔性显示面板10的背侧。
可选地,柔性盖板11和第一支撑背膜15的厚度可为40μm至60μm,比如:40μm、45μm、50μm、55μm、60μm等等;且柔性盖板11和第一支撑背膜15的弹性模量可为4Gpa至8Gpa,比如:4Gpa、5Gpa、6Gpa、7Gpa、8Gpa等等;这样设计在满足柔性盖板11和第一支撑背膜15的保护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可保证柔性盖板11和第一支撑背膜15的卷曲性能,从而满足整个柔性显示模组的卷曲要求。
而第一粘接层12的厚度和第二粘接层16的厚度可为10μm至50μm,比如:10μm、20μm、30μm、40μm、50μm等等,且第一粘接层12的弹性模量和第二粘接层16的弹性模量可为20Mpa至100Mpa,比如:20Mpa、40Mpa、60Mpa、80Mpa、100Mpa等等;这样设计在保证第一粘接层12和第二粘接层16的粘接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保证第一粘接层12和第二粘接层16的卷曲性能,从而满足整个柔性显示模组的卷曲要求。
举例而言,柔性盖板11和第一支撑背膜15可为单层结构,也可为多层复合结构。其中,在柔性盖板11和第一支撑背膜15为单层结构时,此柔性盖板11的材料和第一支撑背膜15的材料可包括聚酰亚胺(PI)有机材料,以保证柔性盖板11和第一支撑背膜15具有良好的柔性,但不限于此,柔性盖板11和第一支撑背膜15也可采用其他材料制作而成,例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CPI(聚酰亚胺)等有机材料,视具体情况而定。在柔性盖板11和第一支撑背膜15为多层复合结构时,柔性盖板11和第一支撑背膜15的部分膜层可为PI等有机膜层,另一部分可为超薄玻璃膜层,此超薄玻璃膜层可夹在两层PI有机膜层中。
此外,柔性盖板11可包括远离柔性显示面板设置的硬质涂层,以对柔性盖板11进行保护。
而第一粘接层12的材料和第二粘接层16的材料可为光学粘合剂(OCA),这样在保证粘接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保证粘接层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粘接层16位于柔性显示面板10的背侧,因此,第二粘接层16也可不选OCA作为胶材,可选其他胶材,例如:压敏胶(PSA),这样在保证粘接稳定性的同时,还可降低成本。
此外,在第二粘接层16为压敏胶,第一粘接层12为OCA时,此第二粘接层16的厚度可小于第一粘接层12的厚度,比如:第一粘接层12的厚度可为50μm,第二粘接层16的厚度可为25μm等等,这样在保证柔性显示模组的卷曲性能的同时,还可降低柔性显示模组的厚度。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二的主要区别在于: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第一功能膜层除了包括实施例二中提到的柔性盖板11和第一粘接层12,其还可包括冲击吸收层17和第三粘接层18,此冲击吸收层17通过第三粘接层18粘接在柔性盖板11远离柔性显示面板10的一侧;其中,冲击吸收层17的弹性模量可小于柔性盖板11的弹性模量,这样设计在保证卷曲性能的基础上,可提高柔性显示模组显示侧的抗冲击性能,保证柔性显示模组的功能性不受损伤,即:提高柔性显示模组的落笔落球等性能,从而可增强柔性显示模组的机械性能和显示效果,拓宽卷曲模组的适用范围及实际运用,同时为后续卷曲模组的堆叠设计提供经验及理论指导。
同时,如图3所示,第二功能膜层除了包括实施例二中提到的第一支撑背膜15和第二粘接层16,此第二功能膜层还可包括第一缓冲层19和图案化金属层20,此第一缓冲层19可位于第一支撑背膜15远离柔性显示面板10的一侧;而图案化金属层20可位于第一缓冲层19远离第一支撑背膜15的一侧;其中,第一缓冲层19和图案化金属层20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支撑背膜15的弹性模量,这样设计在保证卷曲性能的基础上,还可提高柔性显示模组背侧的抗冲击性能及支撑平坦性能,增强卷曲模组的机械性能。
此外,本实施在第一功能膜层增加冲击吸收层17和第三粘接层18的同时,使得第二功能膜层增加有第一缓冲层19和图案化金属层20,这样可保证第一功能膜层和第二功能膜层整体保持对称设计,从而可使柔性显示面板10的关键层以及两侧的功能膜层随卷曲圈数增加的应变累积程度大大降低,以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0和其两侧的膜层结构出现剥离的情况;且还可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0的关键层出现断裂从而失效的情况。
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冲击吸收层17的厚度可为100μm至200μm,比如:100μm、120μm、140μm、160μm、180μm、200μm等等;且冲击吸收层17的弹性模量可为10Mpa至200Mpa,比如:10Mpa、48Mpa、86Mpa、124Mpa、162Mpa、200Mpa;这样设计在保证冲击吸收层17的缓冲性能的同时,还可保证冲击吸收层17的卷曲性能,从而满足整个柔性显示模组的卷曲要求。
第一缓冲层19的厚度可为80μm至120μm,比如:80μm、90μm、100μm、110μm、120μm等等;且第一缓冲层19的弹性模量可为10Mpa至200Mpa,比如:10Mpa、48Mpa、86Mpa、124Mpa、162Mpa、200Mpa,这样设计在保证第一缓冲层19的缓冲性能的同时,还可保证第一缓冲层19的卷曲性能,从而满足整个柔性显示模组的卷曲要求。
图案化金属层20的厚度可为100μm至200μm,比如:100μm、120μm、140μm、160μm、180μm、200μm等等;且图案化金属层20的弹性模量可为10Mpa至200Mpa,比如:10Mpa、48Mpa、86Mpa、124Mpa、162Mpa、200Mpa,这样设计在保证图案化金属层20的支撑性能的同时,还可保证第三粘接层18的卷曲性能,从而满足整个柔性显示模组的卷曲要求。
第三粘接层18的厚度可为10μm至50μm,比如:10μm、20μm、30μm、40μm、50μm等等,且第三粘接层18的弹性模量可为20Mpa至100Mpa,比如:20Mpa、40Mpa、60Mpa、80Mpa、100Mpa等等;这样设计在保证第三粘接层18的粘接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保证第三粘接层18的卷曲性能,从而满足整个柔性显示模组的卷曲要求。
其中,冲击吸收层17的材料可为聚氨酯有机材料,但不限于此,也可为其他有机材料。第三粘接层18的材料可为光学粘合剂,以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但不限于此,也可为压敏胶。第一缓冲层19的材料可为泡棉,此泡棉的两侧设置有胶材,以分别与第一支撑背膜15和图案化金属层20相粘接,也就是说,此第一缓冲层19在起到缓冲作用的同时,还可起到粘接第一支撑背膜15和图案化金属层20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泡棉的厚度与两侧胶材的厚度之和可理解为整个第一缓冲层19的厚度。图案化金属层20的材料可包括不锈钢材料,但不限于此,也可为其他材料;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通过调整图案化金属层20的厚度及其开孔图案来调整其弹性模量。
其中,图案化金属层20可为单层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为多层复合结构,例如:如图15所示,图案化金属层20可包括第一金属层201、位于第一金属层201远离第一缓冲层19一侧的第六粘接层202以及位于第六粘接层202远离第一金属层201一侧的第二金属层;需要说明的是,此第一金属层201可为未经图案化处理的整面膜层;而第二金属层可为经图案化处理过的图案化膜层,本公开实施例可通过调整图案化金属层20中第一金属层201、第二金属层的厚度或调整第二金属层的图案来调整其弹性模量。
具体地,此第二金属层可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金属图案部203,此金属图案部203在柔性显示模组的卷曲轴向上延伸,这样在保证图案化金属层的支撑性能的同时,还可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卷曲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此金属图案部203的形状不限于图16中所示的长条状,也可为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形状,且金属图案部203的排布方式也不限于图中所示,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其中,前述提到的第一金属层201、金属图案部203的材料可为不锈钢,但不限于此,也可为其他金属材料。而第六粘接层202可为压敏胶,但不限于此,也可为其他胶材,例如光学粘合剂等。
基于前述内容,本公开实施例可通过将冲击吸收层17及图案化金属层20的弹性模量调节匹配,以使得第一功能膜层和第二功能膜层整体仍然关于柔性显示面板10呈对称设计,这样既可以满足卷曲的性能要求,又可以提高卷曲产品的抗冲击性能,即:落笔落球性能。
其中,实施例三的柔性显示模组相比于实施例二的柔性显示模组,其卷曲性能和落笔落球测试结果可如下表1所示:
表1
验证方案 实施例二 实施例三
卷曲性能 通过 通过
落笔高度/mm 2 10
落球高度/mm 1.6 3.0
经表1可知,在卷曲性能的验证过程中,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柔性显示模组的卷曲性能均符合要求,即:通过测试。在落笔落球测试过程中,实施例二的柔性显示模组的落笔高度最大为2mm,落球高度最大为1.6mm;而实施例三的柔性显示模组的落笔高度最大为10mm,落球高度最大为3.0mm,相比于实施例二的最大落笔高度提升了5倍,最大落球高度提升了约2倍;因此可知,实施例三相比于实施例二具有更好的落笔落球性能,从而可知实施例三的设计方式可更好地提高柔性显示模组显示侧的抗冲击性能,保证柔性显示模组的功能性不受损伤,继而可增强柔性显示模组的机械性能和显示效果,拓宽卷曲模组的适用范围及实际运用,同时为后续卷曲模组的堆叠设计提供经验及理论指导。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三的主要区别在于:冲击吸收层17、柔性盖板11及柔性显示面板10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同,具体地,实施例三中冲击吸收层17位于柔性盖板11远离柔性显示面板10的一侧,而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冲击吸收层17位于柔性盖板11靠近柔性显示面板10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除了具有上述区别之外,其他特征可与实施例三相同,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功能膜层和第二功能膜层整体保持对称设计,从而可使柔性显示面板10的关键层以及两侧的功能膜层随卷曲圈数增加的应变累积程度大大降低,以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0和其两侧的膜层结构出现剥离的情况;且还可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0的关键层出现断裂从而失效的情况。
其中,经研究表明,本实施例中由于将冲击吸收层17置于柔性盖板11靠近柔性显示面板10的一侧,相比于实施例三中将冲击吸收层17置于柔性盖板11远离柔性显示面板10的一侧,在卷曲过程中容易导致柔性显示面板10中关键层的应变急剧升高,如图8所示,从而会影响显示效果。
实施例五
与实施例二的主要区别在于: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第一功能膜层除了包括实施例二中提到的柔性盖板11和第一粘接层12,还可包括偏光片13和第四粘接层14,其中,偏光片13粘接在第一粘接层12靠近柔性显示面板10的一侧,并通过第四粘接层14粘接在柔性显示面板10的显示侧,通过设置偏光片13可降低反射,从而提高显示效果。
在第一功能膜层还包括偏光片13和第四粘接层14的基础上,为了使得第二功能层与第一功能膜层整体关于柔性显示面板10呈对称设计,如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功能膜层除了包括实施例二中提到的第一支撑背膜15和第二粘接层16,还可包括第二支撑背膜21和第五粘接层22,此第二支撑背膜21通过第五粘接层22粘接在第一支撑背膜15的背侧,通过保证第一功能膜层和第二功能膜层整体保持对称设计,从而可使柔性显示面板10的关键层以及两侧的功能膜层随卷曲圈数增加的应变累积程度大大降低,以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0和其两侧的膜层结构出现剥离的情况;且还可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0的关键层出现断裂从而失效的情况。
举例而言,偏光片13和第二支撑背膜21的厚度可为40μm至60μm,比如:40μm、45μm、50μm、55μm、60μm等等;且偏光片13和第二支撑背膜21的弹性模量可为4Gpa至8Gpa,比如:4Gpa、5Gpa、6Gpa、7Gpa、8Gpa等等;这样设计在满足偏光片13和第二支撑背膜21的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可保证偏光片13和第二支撑背膜21的卷曲性能,从而满足整个柔性显示模组的卷曲要求。
而第四粘接层14的厚度和第五粘接层22的厚度可为10μm至50μm,比如:10μm、20μm、30μm、40μm、50μm等等,且第四粘接层14的弹性模量和第五粘接层22的弹性模量可为20Mpa至100Mpa,比如:20Mpa、40Mpa、60Mpa、80Mpa、100Mpa等等;这样设计在保证第四粘接层14和第五粘接层22的粘接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保证第四粘接层14和第五粘接层22的卷曲性能,从而满足整个柔性显示模组的卷曲要求。
举例而言,此第二支撑背膜21的材料可为PI有机材料,以保证第一支撑背膜15具有良好的柔性,但不限于此,第二支撑背膜21也可采用其他材料制作而成,视具体情况而定。偏光片13可为复合结构,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在此不作详细赘述。第四粘接层14的材料和第五粘接层22的材料可为光学粘合剂或压敏胶,以保证粘接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粘接层14和第五粘接层22可优选压敏胶,在保证粘接稳定性的同时,还可降低成本;此外,还可在保证柔性显示模组的卷曲性能的同时,降低柔性显示模组的厚度。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功能膜层和第二功能膜层整体保持对称设计,从而可使柔性显示面板10的关键层以及两侧的功能膜层随卷曲圈数增加的应变累积程度大大降低,以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0和其两侧的膜层结构出现剥离的情况;且还可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0的关键层出现断裂从而失效的情况。
实施例六
与实施例五的主要区别在于:
实施例六中的第一功能膜层不包括柔性盖板11和第一粘接层12,第二功能膜层不包括第一支撑背膜15和第二粘接层16,也就是说,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功能膜层可仅包括偏光片13和第四粘接层14,此偏光片13通过第四粘接层14粘接在柔性显示面板10的显示侧;而第二功能膜层可仅包括第二支撑背膜21和第五粘接层22,此第二支撑背膜21通过第五粘接层22粘接在柔性显示面板10的背侧。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偏光片13、第四粘接层14、第二支撑背膜21、第五粘接层22的结构可参考实施例五中的内容,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功能膜层和第二功能膜层整体保持对称设计,从而可使柔性显示面板10的关键层以及两侧的功能膜层随卷曲圈数增加的应变累积程度大大降低,以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0和其两侧的膜层结构出现剥离的情况;且还可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0的关键层出现断裂从而失效的情况。
实施例七
与实施例三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二功能膜层除了包括实施例三中提到的膜层外,如图17所示,还可包括第二缓冲层23,此第二缓冲层23位于图案化金属层20远离第一缓冲层19的一侧;应当理解的是,此第二缓冲层23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支撑背膜15的弹性模量。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缓冲层23可进一步提高柔性显示模组的耐冲击性能及支撑平坦性,此外,便于柔性显示模组与整机进行装配。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缓冲层23的材料、厚度等可参考前述提到的第一缓冲层19的材料、厚度,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此外,还需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缓冲层19与第二缓冲层23之间的金属层不限于经图案化处理过的膜层,也可为未经图案化处理的膜层,在其为未经图案化处理的金属膜层时,为了保证整体的卷曲性能,可将此未经图案化处理的金属膜层设计较薄。
针对前述各实施例的内容可知,实施例一中第一功能膜层和第二功能膜层整体呈非对称设计;而实施例二至实施例七中第一功能膜层和第二功能膜层整体呈对称设计。下面结合附图对各实施例中应变积累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具体地:
从图7中可以得到:在实施例一中,在柔性显示模组进行外卷曲的过程中,无机缓冲膜层的应变大约为0.43%,封装层的应变大约为0.49%,背板的应变大约为0.54%。在实施例二中,在柔性显示模组进行外卷曲的过程中,无机缓冲膜层的应变大约为0.39%,封装层的应变大约为0.39%,背板的应变大约为0.39%;在实施例三中,在柔性显示模组进行外卷曲的过程中,无机缓冲膜层的应变大约为0.28%,封装层的应变大约为0.28%,背板的应变大约为0.28%。
由此可知,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第一功能膜层和第二功能膜层呈对称设计相比于实施例一中第一功能膜层和第二功能膜层呈非对称设计,柔性显示面板10的各功能层(即:无机缓冲膜层、封装层及背板)的应变积累大大减小,以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0的功能层出现断裂从而失效的情况。
从图8中可以得到:在实施例三中,在柔性显示模组进行外卷曲的过程中,无机缓冲膜层的应变大约为0.28%,封装层的应变大约为0.28%,背板的应变大约为0.28%;在实施例四中,在柔性显示模组进行外卷曲的过程中,无机缓冲膜层的应变大约为0.65%,封装层的应变大约为0.65%,背板的应变大约为0.65%。
由此可知,实施例四中第一功能膜层的叠层设计相比于实施例三中第一功能膜层的叠层设计,会导致柔性显示面板10的各功能层(即:无机缓冲膜层、封装层及背板)的应变急剧升高,因此,在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中,优选实施例三中第一功能膜层的叠层设计,这样在使柔性显示面板10的各功能层(即:无机缓冲膜层、封装层及背板)的应变积累大大减小,以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0的功能层出现断裂从而失效的情况的同时,还可提高柔性显示模组的抗冲击性。
从图9中可以得到:在实施例一中,在柔性显示模组进行外卷曲的过程中,无机缓冲膜层的应变大约为0.43%,第一无机封装层的应变大约为0.49%,第二无机封装层的应变大约为0.43%,背板的应变大约为0.54%。在实施例六中,在柔性显示模组进行外卷曲的过程中,无机缓冲膜层的应变大约为0.39%,第一无机封装层的应变大约为0.39%,第二无机封装层的应变大约为0.39%,背板的应变大约为0.39%;在实施例五中,在柔性显示模组进行外卷曲的过程中,无机缓冲膜层的应变大约为0.28%,第一无机封装层的应变大约为0.28%,第二无机封装层的应变大约为0.28%,背板的应变大约为0.28%。
由此可知,实施例五和实施例六中第一功能膜层和第二功能膜层呈对称设计相比于实施例一中第一功能膜层和第二功能膜层呈非对称设计,柔性显示面板10的各功能层(即:无机缓冲膜层、封装层及背板)的应变积累大大减小,以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0的功能层出现断裂从而失效的情况。
从图10中可以得到:在实施例一中,在柔性显示模组进行外卷曲的过程中,采用OCA作为其材料的第一粘接层12随着卷曲圈数的增加,其应变值趋于152.0;在实施例五中,在柔性显示模组进行外卷曲的过程中,采用OCA作为其材料的第一粘接层12随着卷曲圈数的增加,其应变值趋于140.0;此外,第一粘接层12随圈数的应变变化,实施例五的应变值均小于实施例一的应变值。
由此可知,实施例五中第一功能膜层和第二功能膜层呈对称设计相比于实施例一中第一功能膜层和第二功能膜层呈非对称设计,可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第一粘接层12容易与柔性显示面板10出现剥离的情况,提高产品稳定性。
从图11至图14中可以得到:柔性显示面板10中无机缓冲膜层、第二无机封装层、第一无机封装层、背板随圈数的应变变化,实施例五的应变值均小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六的应变值。
由此可知,实施例五中柔性显示模组的设计相比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中柔性显示模组的设计,可更好地使柔性显示面板10的各功能层(即:无机缓冲膜层、封装层及背板)的应变积累大大减小,以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0的功能层出现断裂从而失效的情况。
基于前述分析可知,本公开实施例三、实施例五、实施例七的结构较优,实施例二和实施例六的结构次之,实施例一和实施例四的结构最次,因此,本公开优选实施例三、实施例五、实施例二、实施例六的柔性显示模组,相比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四的方案,在使柔性显示面板10的各功能层(即:无机缓冲膜层、封装层及背板)的应变积累大大减小,以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0的功能层出现断裂从而失效的情况的同时,还可缓解或避免在卷曲过程中第一粘接层12容易与柔性显示面板10出现剥离的情况,提高产品稳定性,此外,还可提高柔性显示模组显示侧的抗冲击性能,保证柔性显示模组的功能性不受损伤,继而可增强柔性显示模组的机械性能和显示效果,拓宽卷曲模组的适用范围及实际运用,同时为后续卷曲模组的堆叠设计提供经验及理论指导。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柔性显示模组。
需要说明的是,该电子设备除了前述提到的柔性显示模组以外,还可包括其他部件和组成,例如电池、主板、壳体等等,本领域善解人意可根据该电子设备的具体使用要求进行相应地补充,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具体类型不受特别的限制,本领域常用的电子设备类型均可,具体例如电视、手机、电脑、医疗设备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电子设备的具体用途进行相应地选择,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内容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6)

1.一种柔性显示模组,能够进行卷曲,其特征在于,包括:
柔性显示面板,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显示侧和背侧;
第一功能膜层,形成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侧;
第二功能膜层,形成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背侧;
其中,所述第二功能膜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功能膜层的厚度之比为0.5至1.5,且所述第二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与所述第一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之比为0.5至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侧相比于其背侧更靠近卷曲外侧时,所述第二功能膜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功能膜层的厚度之比为0.5至1,所述第二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与所述第一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之比为0.5至1;或
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侧相比于其背侧更靠近卷曲内侧时,所述第二功能膜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功能膜层的厚度之比为1至1.5,所述第二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与所述第一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之比为1至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功能膜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功能膜层的厚度相等,且所述第二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与所述第一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膜层和所述第二功能膜层的弹性模量为4Gpa至8Gpa。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柔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功能膜层包括柔性盖板和第一粘接层,所述柔性盖板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层粘接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侧;
所述第二功能膜层包括第一支撑背膜和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一支撑背膜通过所述第二粘接层粘接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背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柔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盖板和所述第一支撑背膜的厚度为40μm至60μm,且所述柔性盖板和所述第一支撑背膜的弹性模量为4Gpa至8Gpa;
所述第一粘接层和所述第二粘接层的厚度为10μm至50μm,所述第一粘接层和所述第二粘接层的弹性模量为20Mpa至100Mpa。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柔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功能膜层还包括冲击吸收层和第三粘接层,所述冲击吸收层通过所述第三粘接层粘接在所述柔性盖板远离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
所述第二功能膜层还包括第一缓冲层和图案化金属层,所述第一缓冲层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背膜远离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图案化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一缓冲层远离所述第一支撑背膜的一侧;
其中,所述冲击吸收层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柔性盖板的弹性模量,且所述第一缓冲层和所述图案化金属层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一支撑背膜的弹性模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柔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吸收层的厚度为100μm至200μm,且所述冲击吸收层的弹性模量为10Mpa至200Mpa;
所述第三粘接层的厚度为10μm至50μm,且所述第三粘接层的弹性模量为20Mpa至100Mpa;
所述第一缓冲层的厚度为80μm至120μm,所述图案化金属层的厚度为100μm至200μm,且所述第一缓冲层和所述图案化金属层的弹性模量为10Mpa至200Mpa。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柔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盖板和所述第一支撑背膜的材料为聚酰亚胺有机材料;
所述冲击吸收层的材料为聚氨酯有机材料;且所述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三粘接层的材料为光学粘合剂或压敏胶;
所述第一缓冲层的材料为泡棉,所述泡棉的两侧设置有胶材,以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背膜和所述图案化金属层相粘接;所述图案化金属层的材料为不锈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柔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功能膜层还包括第二缓冲层,所述第二缓冲层位于所述图案化金属层远离所述第一缓冲层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缓冲层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一支撑背膜的弹性模量。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柔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案化金属层包括第一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远离所述第一缓冲层一侧的第六粘接层以及位于所述第六粘接层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层一侧的第二金属层;
其中,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金属图案部,所述金属图案部在所述柔性显示模组的卷曲轴向上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柔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功能膜层还包括偏光片和第四粘接层,所述偏光片粘接在所述第一粘接层靠近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并通过所述第四粘接层粘接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侧;
所述第二功能膜层还包括第二支撑背膜和第五粘接层,所述第二支撑背膜通过所述第五粘接层粘接在所述第一支撑背膜的背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柔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光片和所述第二支撑背膜的厚度为40μm至60μm,且所述偏光片和所述第二支撑背膜的弹性模量为4Gpa至8Gpa;
所述第四粘接层和所述第五粘接层的厚度为10μm至50μm,且所述第四粘接层和所述第五粘接层的弹性模量为20Mpa至100Mpa。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柔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背膜的材料为聚酰亚胺有机材料,所述第四粘接层和所述第五粘接层的材料为光学粘合剂或压敏胶。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柔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功能膜层包括偏光片和第四粘接层,所述偏光片通过所述第四粘接层粘接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侧;
所述第二功能膜层包括第二支撑背膜和第五粘接层,所述第二支撑背膜通过所述第五粘接层粘接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背侧。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柔性显示模组。
CN202023180371.2U 2020-12-25 2020-12-25 柔性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46250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80371.2U CN214625094U (zh) 2020-12-25 2020-12-25 柔性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80371.2U CN214625094U (zh) 2020-12-25 2020-12-25 柔性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625094U true CN214625094U (zh) 2021-11-05

Family

ID=78432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80371.2U Active CN214625094U (zh) 2020-12-25 2020-12-25 柔性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62509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2575A (zh) * 2020-12-25 2021-03-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2575A (zh) * 2020-12-25 2021-03-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134935A1 (zh) * 2020-12-25 2022-06-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82575A (zh) 柔性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1528822B2 (en) Flexible display screen cover plate, flexible display module an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CN111477670A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9947726B2 (en) Foldable display
WO2021135870A1 (zh) 振膜和扬声器
CN106530973A (zh) 一种曲面显示装置
KR20190056474A (ko) 윈도우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214625094U (zh) 柔性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675755B (zh) 可折叠显示装置
CN211604571U (zh) 柔性显示结构及显示装置
US20210150941A1 (en)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and Hetero-Shaped Double-Sided Adhesive Tape
CN113658511B (zh) 一种柔性折叠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10609670U (zh) 振膜和扬声器
CN114141149A (zh) 柔性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220019144A (ko) 전자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15116342A (zh) 盖板及显示模组
CN114333571B (zh) 一种用于折叠平面显示器的减震显示面板装置
CN115240540A (zh) 屏幕盖板、折叠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04636021A (zh) 曲面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411624B (zh) 用于柔性显示面板的双面胶膜及制备方法、柔性显示面板
CN113583584B (zh) 一种保护膜、屏幕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0429822U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220342B (zh) 柔性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655486B (zh) 透明叠层膜、显示装置及透明叠层膜的制造方法
CN217238773U (zh) 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