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31780A - 盖板单元及其制备方法、柔性盖板、柔性显示模组 - Google Patents

盖板单元及其制备方法、柔性盖板、柔性显示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31780A
CN115731780A CN202111010066.5A CN202111010066A CN115731780A CN 115731780 A CN115731780 A CN 115731780A CN 202111010066 A CN202111010066 A CN 202111010066A CN 115731780 A CN115731780 A CN 1157317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buffer film
rigid
rigid layer
flexi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100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洋洋
苏兆梁
马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1006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31780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317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317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盖板单元及其制备方法、柔性盖板、柔性显示模组,属于显示技术领域。该盖板单元用于柔性盖板,盖板单元包括:第一缓冲膜层、第一刚性层和第二刚性层,第一刚性层和第二刚性层分别与第一缓冲膜层相对的两个表面连接;第一缓冲膜层由缓冲膜材料通过光固化方式或者热固化方式进行固化成膜而得到。第一缓冲膜层与第一刚性层和第二刚性层之间具有良好的界面粘接强度,有效阻止第一缓冲膜层伸长或者压缩,利于后续的贴合加工。第一缓冲膜层利于提高盖板单元的抗冲击性,有效吸收并缓冲冲击能量的应力波,使得应力波的波长和振幅降低,第一缓冲膜层能够实现对刚性层的有效防护性。

Description

盖板单元及其制备方法、柔性盖板、柔性显示模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盖板单元及其制备方法、柔性盖板、柔性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柔性有机发光(Flexibl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FOLED)显示模组,又称柔性显示模组,能够用于可折叠显示设备、柔性显示穿戴设备、可收卷设备等柔性产品中。柔性显示模组包括柔性盖板和功能组件,柔性盖板用于对功能组件进行保护并提供光学透明的表面。
相关技术中,提供了一种柔性盖板,该柔性盖板包括:超薄玻璃层、光学透明聚合硬涂层、硬质功能涂层和光学透明粘合剂层,其中,光学透明聚合硬涂层通过光学透明粘合剂层设置于超薄玻璃层上,硬质功能涂层通过光学透明粘合剂层设置于光学透明聚合硬涂层上。
然而,光学透明粘合剂层的存在会减弱光学透明聚合硬涂层对超薄玻璃层的防护性,虽然降低或者取消光学透明粘合剂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光学透明聚合硬涂层对超薄玻璃层的防护性,但是,这又会存在的新的问题,这包括:光学透明聚合硬涂层在超薄玻璃层边缘处呈现更大的涂覆厚度,使得该光学透明聚合硬涂层厚度不均匀,且光学透明聚合硬涂层固化时较大的收缩应力容易会出现翘曲问题。
公开内容
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了盖板单元及其制备方法、柔性盖板、柔性显示模组,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盖板单元,所述盖板单元用于柔性盖板,所述盖板单元包括:第一缓冲膜层、第一刚性层和第二刚性层,所述第一刚性层和所述第二刚性层分别与所述第一缓冲膜层相对的两个表面连接;
所述第一缓冲膜层由缓冲膜材料通过光固化方式或者热固化方式进行固化成膜而得到。
对于第一缓冲膜层,使用缓冲膜材料通过光固化方式或者热固化方式进行固化成膜而得到,也就是说,该缓冲膜材料为高分子材料。缓冲膜材料在进行固化之前可以设置为膜层结构,该膜层结构的缓冲膜材料可以认为是缓冲膜层前驱体,使缓冲膜层前驱体贴合于第一刚性层和第二刚性层之间,能够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实现初步的结合,形成初步结合界面。通过光照或者温度的诱导,使缓冲膜层前驱体进行交联反应进而固化成膜,得到第一缓冲膜层。上述初步结合界面同样进行了交联反应,这使得第一缓冲膜层与第一刚性层和第二刚性层之间的结合力显著增加,获得良好的界面粘接强度。基于刚性层和缓冲膜层之间良好的粘接界面,使得第一刚性层和第二刚性层能够对第一缓冲膜层进行稳定地约束,有效阻止第一缓冲膜层伸长或者压缩,进而防止其翘曲变形,利于后续的贴合加工。
并且,第一缓冲膜层由缓冲膜层前驱体经交联固化反应而得到,其模量得以增加。该交联固化反应使得第一缓冲膜层的分子链缠绕在一起,在冲击能量下,缠绕在一起的分子链的拉伸和摩擦会消耗部分冲击能量,利于提高盖板单元的抗冲击性,提高对刚性层的防护性能。可见,第一缓冲膜层能够有效吸收并缓冲冲击能量的应力波,使得应力波的波长和振幅降低,第一缓冲膜层能够高效实现对刚性层的防护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缓冲膜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所述高分子材料包括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氨基树脂、醇酸树脂和有机硅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各类高分子材料在未固化之前均可以形成缓冲膜层前驱体,并使得缓冲膜层前驱体具有压敏特性,这利于增加其与第一刚性层和第二刚性层之间的初步结合力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缓冲膜材料还包括无机掺杂材料,所述无机掺杂材料包括硅氧烷、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锆、石墨烯、金刚石中的至少一种,以提高第一缓冲膜层的抗冲击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缓冲膜层由所述缓冲膜材料在光引发剂作用下进行光固化成膜而得到,且所述光引发剂为自由基光引发剂和阳离子光引发剂的组合。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自由基光引发剂包括苯偶姻及衍生物、苯偶酰类、烷基苯酮类、酰基磷氧化物、二苯甲酮类、硫杂蒽酮类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阳离子光引发剂包括鎓盐类、金属有机物类、有机硅烷类中的至少一种。
在保证反应速率较快的前提下,还能够使得反应过程容易控制。其中,较快的反应速率意味着固化时间较短,进而有效防止缓冲膜材料在固化过程中发生不期望的物性变化;而更容易控制的反应过程意味着能够尽可能地遏制交联前后的体积收缩问题,降低体积收缩量,使得缓冲膜层前驱体在形成第一缓冲膜层后,第一缓冲膜层仍然与刚性层之间保持牢固的粘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刚性层和所述第二刚性层中的至少一个为超薄玻璃层。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刚性层和所述第二刚性层中的一个为所述超薄玻璃层,另一个为无机掺杂或者未掺杂的有机聚合物层。
超薄玻璃层在兼具良好的硬度和柔韧性时,还具有良好的光学均匀性和透明性。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利用盖板单元中的超薄玻璃层来与柔性显示模组中的柔性屏体层相接触,来对柔性屏体层进行保护,超薄玻璃层不仅能作为柔性屏体层的支撑体,还保护柔性屏体层不会受到水汽及其他外界物质的损害,确保柔性显示模组的使用可靠性。而本公开实施例通过使超薄玻璃层与第一缓冲膜层进行连接,实现了对超薄玻璃层的有效保护,防止其在受到冲击时发生碎裂等现象。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所述第一刚性层和所述第二刚性层均为无机掺杂或者未掺杂的有机聚合物层。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未掺杂的有机聚合物层通过有机聚合物材料制备得到,所述有机聚合物材料包括透明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芳纶、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机掺杂的有机聚合物层通过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制备得到,所述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通过在有机聚合物材料上接枝无机纳米粒子而获得;
所述有机聚合物材料包括透明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芳纶、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无机纳米粒子包括纳米二氧化硅和纳米碳酸钙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机掺杂的有机聚合物层通过有机聚合物材料物理掺杂无机粒子而获得;
所述有机聚合物材料包括透明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芳纶、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无机粒子包括硅氧烷、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锆、石墨烯、金刚石中的至少一种。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盖板单元的制备方法,所述盖板单元如上述所示;
所述盖板单元的制备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刚性层、第二刚性层、缓冲膜层前驱体;
将所述缓冲膜层前驱体的相对的两个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刚性层和所述第二刚性层贴合,进行脱泡处理后,得到中间过渡件;
采用热固化方式或者光固化方式对所述中间过渡件进行处理,使所述缓冲膜层前驱体固化并形成第一缓冲膜层,得到所述盖板单元。
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柔性盖板,所述柔性盖板包括上述所述的任一种盖板单元。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盖板,基于使用了上述盖板单元,该盖板单元中,第一缓冲膜层与第一刚性层和第二刚性层之间具有优异的界面粘接强度。基于刚性层和缓冲膜层之间良好的粘接界面,使得第一刚性层和第二刚性层能够对第一缓冲膜层进行稳定地约束,有效阻止第一缓冲膜层伸长或者压缩,进而防止其翘曲变形,利于使柔性盖板获得较高的平整度。并且,第一缓冲膜层由缓冲膜层前驱体经交联固化反应而得到,其模量得以增加,在冲击能量下,第一缓冲膜层的缠绕在一起的分子链的拉伸和摩擦会消耗部分冲击能量,利于提高柔性盖板的抗冲击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盖板单元中,所述第一刚性层位于所述第一缓冲膜层的上方,所述第二刚性层位于所述第一缓冲膜层的下方;
所述柔性盖板还包括:硬质功能涂层,所述硬质功能涂层与所述第一刚性层的远离所述第一缓冲膜层的表面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盖板单元中,所述第一刚性层位于所述第一缓冲膜层的上方,所述第二刚性层位于所述第一缓冲膜层的下方;
所述柔性盖板还包括:第一光学透明胶层、第三刚性层和硬质功能涂层,所述第一光学透明胶层与所述第一刚性层的远离所述第一缓冲膜层的表面连接。
所述第三刚性层与所述第一光学透明胶层的远离所述第一刚性层的表面连接;
所述硬质功能涂层与所述第三刚性层的远离所述第一光学透明胶层的表面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刚性层为有机聚合物层。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刚性层为有机聚合物层。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柔性盖板还包括:第二光学透明胶层,所述第二光学透明胶层与所述第二刚性层的远离所述第一缓冲膜层的表面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柔性盖板还包括:第二缓冲膜层、第四刚性层、第三光学透明胶层,其中,所述第二缓冲膜层与所述第一缓冲膜层的材质相同;
所述第二缓冲膜层与所述第二刚性层的远离所述第一缓冲膜层的表面连接;
所述第四刚性层与所述第二缓冲膜层的远离所述第二刚性层的表面连接;
所述第三光学透明胶层与所述第四刚性层的远离所述第二缓冲膜层的表面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刚性层为有机聚合物层。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柔性盖板还包括:第四光学透明胶层、第五刚性层、第五光学透明胶层;
所述第四光学透明胶层与所述第二刚性层的远离所述第一缓冲膜层的表面连接;
所述第五刚性层与所述第四光学透明胶层的远离所述第二刚性层的表面连接;
所述第五光学透明胶层与所述第五刚性层的远离所述第四光学透明胶层的表面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五刚性层为超薄玻璃层。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刚性层为超薄玻璃层。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刚性层为有机聚合物层。
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模组,所述柔性显示模组包括上述的任一种柔性盖板。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柔性显示模组还包括:柔性基板层、柔性屏体层;
所述柔性基板层、所述柔性屏体层、所述柔性盖板依次层叠设置,且所述柔性盖板通过相应的光学透明胶层与所述柔性屏体层相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盖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示例性盖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示例性柔性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示例性柔性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示例性柔性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示例性柔性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示例性柔性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示例性柔性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示例性柔性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示例性柔性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九示例性柔性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十示例性柔性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一示例性柔性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二示例性柔性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示例性柔性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示例性柔性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示例性柔性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示例性柔性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不同方案对应的笔跌测试下UTG形变仿真测试数据示意图。
其中,以上各图中涉及的任何数字+字母的标记,均表示为该层的材质为字母所代表的含义。例如,21P指的是第一刚性层21的材质为有机聚合物层P,22U指的是第二刚性层22的材质为超薄玻璃层U。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0、盖板单元;
11、第一缓冲膜层;
12、第二缓冲膜层;
21、第一刚性层;
22、第二刚性层;
23、第三刚性层;
24、第四刚性层;
25、第五刚性层;
3、硬质功能涂层;
41、第一光学透明胶层;
42、第二光学透明胶层;
43、第三光学透明胶层;
44、第四光学透明胶层;
45、第五光学透明胶层;
U、超薄玻璃层;
P、有机聚合物层;
100、柔性盖板;
200、柔性基板层;
300、柔性屏体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盖板单元及柔性盖板,其中包含的各个层之间的连接,不仅包括各层之间的物理接触,还包括各层之间的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的连接,以使得各层之间在非外力强迫作用下无法相互移动或者错位。
柔性有机发光(Flexibl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FOLED)显示模组,又称柔性显示模组,其包括柔性盖板和功能组件,柔性盖板用于对功能组件进行保护并提供光学透明的表面。
相关技术提供的柔性盖板包括:超薄玻璃层、光学透明聚合硬涂层、硬质功能涂层和光学透明粘合剂层,其中,光学透明聚合硬涂层通过光学透明粘合剂层设置于超薄玻璃层上,硬质功能涂层通过光学透明粘合剂层设置于光学透明聚合硬涂层上。
超薄玻璃层采用超薄玻璃(Ultra-thin glass,UTG)制备得到,厚度小于200微米的超薄玻璃又称超薄柔性玻璃,其具有可折叠性能,同时还兼具良好的硬度、柔韧性、抗腐蚀性和疏水性能。
然而,光学透明粘合剂层的存在会减弱光学透明聚合硬涂层对超薄玻璃层的防护性,虽然降低或者取消光学透明粘合剂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光学透明聚合硬涂层对超薄玻璃层的防护性。但是,这又会存在的新的问题,这包括:在进行涂覆时,由于超薄玻璃层的边缘的段差,光学透明聚合硬涂层在超薄玻璃层边缘处呈现更大的涂覆厚度,而在超薄玻璃层其他部分呈现较小的涂覆厚度,这使得该光学透明聚合硬涂层厚度不均匀。另外,光学透明聚合硬涂层固化时具有较大的收缩应力,而超薄玻璃层的收缩应力相对较小,这使得光学透明聚合硬涂层在超薄玻璃层上收缩时出现翘曲问题,进而影响后续的贴合加工。另外,对于相关技术提供的柔性盖板来说,其抗冲击性能仍待提高。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盖板单元10,该盖板单元10可用于柔性盖板,即,该盖板单元10具有光学透明性,这样当基于该盖板单元10的柔性盖板用于柔性显示模组时,柔性盖板不会影响柔性显示模组的透光性和显示性能。
本公开实施例中,如附图1所示,该盖板单元10包括:第一缓冲膜层11、第一刚性层21和第二刚性层22,第一刚性层21和第二刚性层22分别与第一缓冲膜层11相对的两个表面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刚性层21、第一缓冲膜层11、第二刚性层22依次层叠布置。特别地,第一缓冲膜层11由缓冲膜材料通过光固化方式或者热固化方式进行固化成膜而得到。
对于第一缓冲膜层11,使用缓冲膜材料通过光固化方式或者热固化方式进行固化成膜而得到,也就是说,该缓冲膜材料为高分子材料。缓冲膜材料在进行固化之前可以设置为膜层结构,该膜层结构的缓冲膜材料可以认为是缓冲膜层前驱体,使缓冲膜层前驱体贴合于第一刚性层21和第二刚性层22之间,能够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实现初步的结合,形成初步结合界面。通过光照或者温度的诱导,使缓冲膜层前驱体进行交联反应进而固化成膜,得到第一缓冲膜层11。上述初步结合界面同样进行了交联反应,这使得第一缓冲膜层11与第一刚性层21和第二刚性层22之间的结合力显著增加,获得良好的界面粘接强度。基于刚性层和缓冲膜层之间良好的粘接界面,使得第一刚性层21和第二刚性层22能够对第一缓冲膜层11进行稳定地约束,有效阻止第一缓冲膜层11伸长或者压缩,进而防止其翘曲变形,利于后续的贴合加工。
并且,第一缓冲膜层11由缓冲膜层前驱体经交联固化反应而得到,其模量得以增加。该交联固化反应使得第一缓冲膜层11的分子链缠绕在一起,在冲击能量下,缠绕在一起的分子链的拉伸和摩擦会消耗部分冲击能量,利于提高盖板单元10的抗冲击性,提高对刚性层的防护性能。可见,第一缓冲膜层11能够有效吸收并缓冲冲击能量的应力波,使得应力波的波长和振幅降低,第一缓冲膜层11能够高效实现对刚性层的防护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缓冲膜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该高分子材料或者可以通过热固化方式进行固化成膜,也可以通过光固化方式进行固化成膜。示例性地,适用于本公开实施例的高分子材料包括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氨基树脂、醇酸树脂和有机硅树脂(又称聚硅氧烷)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地,使用上述各树脂中的光固化低聚树脂,例如,聚氨酯丙烯酸树脂、环氧丙烯酸酯树脂等,它们具有光固化速度快,固化膜具有硬度高、光泽度好、耐腐蚀性能、耐热性优异等特点。
上述各类高分子材料在未固化之前均可以形成缓冲膜层前驱体,并使得缓冲膜层前驱体具有压敏特性,这利于增加其与第一刚性层21和第二刚性层22之间的初步结合力度。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第一缓冲膜层11的抗冲击性,该缓冲膜材料除了包括上述高分子材料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无机掺杂材料,该无机掺杂材料包括硅氧烷、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锆、石墨烯、金刚石中的至少一种。这样,该缓冲膜材料实际上也就是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其中所含的无机掺杂材料的质量比例小于或等于50%,例如为5%-30%等。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缓冲膜层11由缓冲膜材料在光引发剂作用下进行光固化成膜而得到,使用能够进行光固化的高分子材料,例如环氧树脂等,在进行光固化时,高分子材料的收缩应力小,使得固化成膜后得到的第一缓冲层具有更优异的平整度。
在进行光固化时,需要在光引发剂的引发作用下进行,在该种示例中,缓冲膜材料不仅包括高分子材料,还包括相应的光引发剂,其中,光引发剂的使用量以满足恰好使高分子材料充分地完成交联反应即可。例如,使光引发剂的总量占反应体系的质量百分比为0.5%-10%。
光引发剂包括:自由基光引发剂、阳离子光引发剂等,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光引发剂为自由基光引发剂和阳离子光引发剂的组合。这样,在保证反应速率较快的前提下,还能够使得反应过程容易控制。其中,较快的反应速率意味着固化时间较短,进而有效防止缓冲膜材料在固化过程中发生不期望的物性变化;而更容易控制的反应过程意味着能够尽可能地遏制交联前后的体积收缩问题,降低体积收缩量,使得缓冲膜层前驱体在形成第一缓冲膜层11后,第一缓冲膜层11仍然与刚性层之间保持牢固的粘接。
示例性地,自由基光引发剂与阳离子光引发剂的质量比为1:0.01-100,例如这包括但不限于:1:1、1:2、1:3、1:4、1:5、1:10、1:15、1:20、1:30、1:40、1:50、1:60、1:70等。
在一些示例中,所适用的自由基光引发剂包括苯偶姻及衍生物、苯偶酰类、烷基苯酮类、酰基磷氧化物、二苯甲酮类、硫杂蒽酮类中的至少一种。
举例来说,苯偶姻及衍生物光引发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安息香、安息香双甲醚、安息香乙醚、安息香异丙醚、安息香丁醚等;
苯偶酰类光引发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二苯基乙酮、α,α-二甲氧基-α-苯基苯乙酮等;
烷基苯酮类光引发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α,α-二乙氧基苯乙酮、α-羟烷基苯酮、α-胺烷基苯酮等;
酰基磷氧化物光引发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芳酰基膦氧化物、双苯甲酰基苯基氧化膦等;
二苯甲酮类光引发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二苯甲酮、2.4-二羟基二苯甲酮等;
硫杂蒽酮类光引发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硫代丙氧基硫杂蒽酮、异丙基硫杂蒽酮等。
在一些示例中,所适用的阳离子光引发剂包括鎓盐类、金属有机物类、有机硅烷类中的至少一种。
举例来说,鎓盐类光引发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碘鎓盐类光引发剂、硫鎓盐类光引发剂等,进一步例如,二芳基碘鎓盐、三芳基硫鎓盐、烷基碘鎓盐等。
金属有机物类光引发剂包括但不限于铁芳烃等。
在一些示例中,当使用自由基光引发剂和阳离子光引发剂的组合时,可以使高分子材料为环氧树脂,以达到更佳的上述效果。
在相关技术提供的柔性盖板中,由于所使用的刚性层一般没有压敏特性,所以,一般通过模量<500kPa的光学透明胶层(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来实现相邻两个刚性层之间的结合,但是,这种方式不仅容易增加柔性盖板的厚度,且不利于对刚性层的防护。
综合本公开实施例上述对盖板单元10的描述可知,本公开实施例向盖板单元10中引入固化胶膜形式的第一缓冲膜层11,该第一缓冲膜层11不仅能够替代OCA实现第一刚性层21和第二刚性层22之间的粘接。
另外,基于第一缓冲膜层11所使用的上述各高分子材料,使得其对应的缓冲膜层前驱体在常温状态下的模量<1MPa,具有压敏特性。缓冲膜层前驱体也为膜形式,其可以预先制备,并且两个表面分别与离型膜粘接,利用离型膜对其进行保护。当缓冲膜层前驱体用于盖板单元10时,例如可以撕掉一个离型膜,使其贴合至第二刚性层22,例如超薄玻璃层U上实现界面间的浸润,然后,再撕掉另一个离型膜,使其贴合至第一刚性层21,同样实现界面间的浸润结合,并得到中间过渡件。通过对该中间过渡件进行脱泡处理,来使得上述浸润更加充分,完成界面之间的稳定的初步结合。其中,脱泡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0.1MPa-1MPa,30℃-100℃,5min-60min等,进一步举例来说,本公开实施例可使用如下脱泡条件:0.5MPa,50℃,30min。
对完成浸润的中间过渡件进行光照处理或者热处理,例如,该光照处理可以通过汞灯或者365紫外波段LED光源进行照射(相应地,缓冲膜材料还包括相应的光引发剂),在上述能量激发下,中间过渡件完成固化交联。其中,中间过渡件的交联过程至少带来以下效果:
(1)第一缓冲膜层11的模量显著提升:高分子材料经交联固化,其分子链缠绕在一起,使得模量显著提升,以高分子材料为环氧树脂,光引发剂为自由基光引发剂和阳离子光引发剂的组合举例来说,自由基光引发剂来引发环氧树脂中的不饱和键进行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量的分子链,同时,阳离子光引发剂产生强质子酸,来引发环氧化合物的开环,促使环氧树脂的交联反应,以上固化方式,均可使环氧树脂在交联固化后其模量的大幅提升。经测试,经上述固化处理的环氧树脂,其在25℃的模量可达到10MPa-3000MPa。
(2)第一缓冲膜层11与刚性层之间的界面粘接力显著提升:同样以高分子材料为环氧树脂举例来说,环氧树脂中的环氧基团在固化交联时开环产生-OH,与刚性层,例如超薄玻璃层U上的活性基团羟基形成氢键而实现结合。并且,由于环氧基团的空间位阻效应,能够有效阻止自由基链式反应速度过快引发的体积收缩问题。所以,在中间过渡件进行固化后,所形成的第一缓冲膜层11仍然与刚性层之间保持优异的粘接强度。经180°剥离力测试,第一缓冲膜层11与各刚性层之间的180°剥离强度至少大于6N/cm(根据对第一缓冲膜层11的材质进行调整,可以使剥离强度可调,例如能够达到>6N/cm、>8N/cm、>10N/cm、>12N/cm等)。
可见,在第一刚性层21-第一缓冲膜层11-第二刚性层22所示结构的盖板单元10中,第一缓冲膜经历固化前压敏性和浸润性,固化后高模量和高粘结性,获得了优异的粘接强度。
(3)压板单元的抗冲击性显著提升:由于交联固化反应使得第一缓冲膜层11的分子链缠绕在一起,在冲击能量下,缠绕在一起的分子链的拉伸和摩擦会消耗部分冲击能量,提高盖板单元10的抗冲击性。
以下通过笔跌测试来进一步地描述第一缓冲膜层11的抗冲击作用原理,其中,笔跌测试指的是:将特定重量和直径的笔自由跌落到目标物体的表面,确定目标物体出现损伤时对应的跌落高度。
在该笔跌测试中,使盖板单元10作为目标物体,并且盖板单元10中,使聚合物材质的第一刚性层21位于第一缓冲膜层11的上方,超薄玻璃材质的第二刚性层22位于第一缓冲膜层11的下方。当落笔冲击产生的能量到达第一刚性层21时,冲击产生应力波在第一刚性层21首先会发生分散和反射,使得透射过第一刚性层21的冲击能量发生第一次衰减,衰减后的能量到达第一缓冲膜层11。
基于第一缓冲膜层11的质地,其具有较高的损耗因子,在受到冲击时,其分子链的摩擦运动会耗散部分能量,在第一缓冲膜层11中,冲击能量经过N次循环衰减,第一缓冲膜层11以内能损耗形式高效地衰减冲击能量,使得冲击能量在到达第二刚性层22时已经特别弱,不会对第二刚性层22造成强冲击,有效保护了第二刚性层22,即,对超薄玻璃层U进行了有效保护。
可见,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单元10,基于第一刚性层21-第一缓冲膜层11-第二刚性层22结构,第一刚性层21和第二刚性层22通过界面对第一缓冲膜层11产生约束效应,阻止第一缓冲膜层11的伸长或压缩,在受到外部冲击时,第一缓冲膜层11产生拉伸和剪切形变,克服形变来消耗冲击能量,最终使得冲击能量以应力波传递到第二刚性层22时,应力波的波长和振幅显著降低,同时,第二刚性层22受到的提拉效应应变减小,有效降低了第二刚性层22的形变,防止碎裂,最终实现了对第二刚性层22的有效保护。当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单元10用于柔性显示模组时,还能够有效缓解外界冲击对柔性显示模组的功能部件的破坏。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调整第一缓冲膜层11的模量、损耗因子和非超薄玻璃材质的刚性层的模量、损耗因子等参数,可以实现对盖板单元10的抗冲击性能和界面粘接力等参数的调节。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缓冲膜层11的厚度为25μm-200μm,例如为30μm、40μm、50μm、60μm、70μm、80μm、90μm、100μm、110μm、120μm、130μm、140μm、150μm、160μm、170μm、180μm、190μm、200μm等。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缓冲膜层11的厚度的在25℃的模量为10MPa-3000MPa,例如为100MPa、200MPa、300MPa、400MPa、500MPa、600MPa、700MPa、800MPa、900MPa、1000MPa、1200MPa、1500MPa、1700MPa、2000MPa、2300MPa、2500MPa、2800MPa、3000MPa等。
以上对第一缓冲膜层11的材质及其在盖板单元10中的作用原理进行了阐述,以下就第一刚性层21和第二刚性层22的材质进行示例性描述: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刚性层21和第二刚性层22中的至少一个为超薄玻璃层U,这包括:第一刚性层21和第二刚性层22中的一个为超薄玻璃层U,以及,第一刚性层21和第二刚性层22均为超薄玻璃层U。
超薄玻璃层U在兼具良好的硬度和柔韧性时,还具有良好的光学均匀性和透明性。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利用盖板单元10中的超薄玻璃层U来与柔性显示模组中的柔性屏体层300相接触,来对柔性屏体层300进行保护,超薄玻璃层U不仅能作为柔性屏体层300的支撑体,还保护柔性屏体层300不会受到水汽及其他外界物质的损害,确保柔性显示模组的使用可靠性。而本公开实施例通过使超薄玻璃层U与第一缓冲膜层11进行连接,实现了对超薄玻璃层U的有效保护,防止其在受到冲击时发生碎裂等现象。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刚性层21和第二刚性层22中的一个为超薄玻璃层U,另一个为无机掺杂或者未掺杂的有机聚合物层P。例如,以盖板单元10在柔性显示模组中的应用状态对应的方位为基准,使超薄玻璃层U位于第一缓冲膜层11的下方来与柔性显示模组的柔性屏体相接触,使有机聚合物层P位于第一缓冲层的上方来作为柔性显示模组的面板层。
举例来说,如附图2所示,使第一刚性层21为无机掺杂或者未掺杂的有机聚合物层P,使第二刚性层22为超薄玻璃层U。
对于超薄玻璃层U,其厚度可以为30μm-100μm,例如为30μm、40μm、50μm、60μm、70μm、80μm、90μm、100μm等。
在一些示例中,还可以使第一刚性层21和第二刚性层22均为无机掺杂或者未掺杂的有机聚合物层P。
利用有机聚合物层P来作为刚性层,其具有高强度,高耐磨性和良好的光学透明性,增加对盖板单元10的保护性,以下就上述有机聚合物层P的材质进行示例性描述:
(1)在一些示例中,未掺杂的有机聚合物层P通过有机聚合物材料制备得到,并且,有机聚合物材料包括透明聚酰亚胺(Colorless Polyimide,C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PET)、聚芳纶、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和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s,TPU)中的至少一种。
(2)在一些示例中,无机掺杂的有机聚合物层P通过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制备得到,其中,该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指的是通过在有机聚合物材料上接枝无机纳米粒子而获得的材料。
举例来说,有机聚合物材料包括透明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芳纶、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中的至少一种;
无机纳米粒子包括纳米二氧化硅和纳米碳酸钙中的至少一种,无机纳米粒子的粒径为1nm-100nm,举例来说,可以为10nm-100nm、10nm-50nm、20nm-100nm、30nm-100nm、40nm-100nm、50nm-100nm等。
(3)在一些示例中,无机掺杂的有机聚合物层P通过有机聚合物材料物理掺杂无机粒子而获得;
其中,有机聚合物材料包括透明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芳纶、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中的至少一种;
无机粒子包括硅氧烷、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锆、石墨烯、金刚石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硅氧烷可以认为是无机聚硅氧烷颗粒),举例来说,该无机粒子为纳米级粒子,其粒径为1纳米-100纳米,举例来说,可以为10纳米-100纳米、10纳米-50纳米、20纳米-100纳米、30纳米-100纳米、40纳米-100纳米、50纳米-100纳米等。
对于有机聚合物层P,根据实际材质和应用场景,可以适应性地设计其厚度,有机聚合物层P的厚度可以为30μm-200μm,例如为50μm、60μm、70μm、80μm、90μm、100μm、110μm、120μm、130μm、140μm、150μm、160μm、170μm、180μm、190μm、200μm等。
进一步举例来说,有机聚合物层P为透明聚酰亚胺材质时,其厚度可以为50μm-100μm,模量为4GPa-12GPa;
有机聚合物层P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材质时,其厚度可以为30μm-200μm,模量为10MPa-500MPa。
有机聚合物层P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时,其厚度为25μm-100μm,模量为4GPa-12GPa。
本公开实施例给出了一系列不同结构的盖板单元10,参见表1,并对这些盖板单元10的笔跌性能和落球性能分别进行了测试,具体如下所示:
表1
对比方案1 对比方案2 对比方案3 对比方案4 本公开方案
PET 50μm PET 50μm PET 50μm PET 50μm PET 50μm
OCA 50μm OCA 50 OCA 50μm OCA 50μm OCA 50μm
/ TPU 50 / TPU 50μm TPU 50μm
/ OCA 50 / OCA 50μm /
/ / 第一缓冲膜层11 25μm 第一缓冲膜层11 25μm 第一缓冲膜层11 25μm
UTG 30μm UTG 30μm UTG 30μm UTG 30μm UTG 30μm
OCA 50μm OCA 50μm OCA 50μm OCA 50μm OCA 50μm
PET 50μm PET 50μm PET 50μm PET 50μm PET 50μm
笔跌测试:12cm 笔跌测试:12cm 笔跌测试:23cm 笔跌测试:23cm 笔跌测试:40cm
落球测试:18cm 落球测试:27cm 落球测试:21cm 落球测试:29cm 落球测试:37cm
表1中,“/”表示无,即该层不存在涂层;“μm”代表厚度单位,例如,UTG 30μm指的是UTG所在的刚性层的厚度为30μm。第一缓冲膜层11均为环氧丙烯酸树脂,采用鎓盐类阳离子光引发剂和二苯甲酮类自由基光引发剂进行诱导固化成膜而得到,其中,鎓盐类阳离子光引发剂例如为碘鎓盐类光引发剂,二苯甲酮类自由基光引发剂例如为二苯甲酮。其中,上述各方案中,各个层之间按照每一列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层叠。
落球测试指的是,将特定重量和直径的钢球自由跌落到目标物体(即,盖板单元10)的表面,确定目标物体出现损伤的跌落高度。
对于方案1,其是标准的UTG三明治结构(PET-OCA-UTG-OCA-PET),测试结果显示,笔跌性能和落球性能都比较差,这说明如果对UTG没有抗冲击保护设计,UTG直接应用在产品上具有很高的碎裂风险。
对于方案2,相比方案1,其在UTG的上部通过OCA粘接了一层TPU,测试结果显示,增加TPU方案后,得益于TPU的软硬段的分子结构排布,受冲击时可以耗散掉部分能量,盖板单元10的落球性能与方案1相比提升明显,但笔跌性能几乎没有改善,这说明TPU聚焦于落球测试场景,但是无利于笔跌抗冲击性。
对于方案3,相比方案1,其在UTG上贴合一层第一缓冲膜层11,其笔跌性能相比方案1和方案2有明显改善,但是其落球性能与方案1相比改善不大,这说明第一缓冲膜层11与UTG的复合结构聚焦于笔跌测试场景下的改善。
此外,测试发现第一缓冲膜层11与UTG之间的结合力强弱会影响笔跌测试性能。如果界面结合力差,受冲击时,第一缓冲膜层11与UTG之间产生界面分离,这种情况下UTG也会更容易出现碎裂。
对于方案4,其将TPU通过OCA与第一缓冲膜层11/UTG两层复合层粘结在一起,测试结果显示,叠加后整体厚度增加,方案4的笔跌性能和落球性能只是方案2和方案3的累积,仅仅产生了1+1=2的效果。同时,基于方案4的设计,第一缓冲膜层11的一个表面通过OCA与TPU连接(该种情形一般是局限于缓冲膜层在固化后与有机或者无机材质的刚性层的粘接力很弱,不得不通过OCA粘接的情形)。可见,如果缓冲膜层在固化前与刚性层的润湿性不好,并且固化后时存在明显的体积收缩效应,会导致缓冲膜层与刚性层的界面粘接强度不够。
对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案,通过第一缓冲膜层11与TPU和UTG之间的牢固粘接,形成了具有牢固界面的刚性层-缓冲膜层-刚性层复合结构。测试结果显示,与方案4相比,整个厚度减薄了50μm,但笔跌性能从23cm提升到了40cm,落球性能从29cm提升到了37cm。这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单元10,可以有效地提升UTG的抗冲击碎裂性能,同时还可以降低盖板产品的设计厚度。
针对上述各方案,对UTG受冲击时的形变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发现,UTG受冲击时产生形变,外侧受压,内侧受拉,裂纹起源于内侧出现玻璃碎裂,一旦改盖板单元的玻璃碎裂后,失去对柔性显示模组的功能部件的保护,进而出现碎亮点等屏幕失效等问题。
针对表1中的以上五个方案,以笔跌场景为例进行仿真,确定UTG的形变量,仿真测试显示,以上各个方案呈现出如图19的走势,与实际测试的UTG碎裂笔跌高度趋势吻合,这进一步证明了盖板单元对UTG抗冲性能的提升作用。
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盖板单元10的制备方法,其中,该盖板单元10如本公开实施例上述所示。
该盖板单元10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1:提供第一刚性层21、第二刚性层22、缓冲膜层前驱体。
其中,缓冲膜层前驱体指的是缓冲膜材料在进行固化之前的结构体,其可以设置为膜层结构,通过对该缓冲膜层前驱体进行热固化或者光固化处理,即可得到第一缓冲膜层11。缓冲膜层前驱体可以预先制备,并且缓冲膜层前驱体的两个表面分别与离型膜粘接,利用离型膜对其进行保护。
步骤2:将缓冲膜层前驱体的相对的两个表面分别与第一刚性层21和第二刚性层22贴合,进行脱泡处理后,得到中间过渡件。
通过撕掉缓冲膜层前驱体上的离型膜来使其两个表面分别与第一刚性层21和第二刚性层22贴合,然后,通过脱泡处理来使得上述浸润更加充分,完成界面之间的稳定的初步结合。
示例性地,脱泡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0.1MPa-1MPa,30℃-100℃,5min-60min等,进一步举例来说,本公开实施例可使用如下脱泡条件:0.5MPa,50℃,30min。
进一步地,在进行上述贴合之前,对第一刚性层21、第二刚性层22和缓冲膜层前驱体的需要进行面面接触连接的贴合面进行电晕处理,以增加表面粗糙度,进一步增加结合力度,并且,各贴合面的水接触角≤50°。
步骤3:采用热固化方式或者光固化方式对中间过渡件进行处理,使缓冲膜层前驱体固化并形成第一缓冲膜层11,得到盖板单元10。
对完成浸润的中间过渡件进行光照处理或者热处理,例如,该光照处理可以通过汞灯或者365紫外波段LED光源进行照射(相应地,缓冲膜材料还包括相应的光引发剂),在上述能量激发下,中间过渡件完成固化交联。
再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柔性盖板100,该柔性盖板100包括上述的任一种盖板单元10。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盖板100,基于使用了上述盖板单元10,该盖板单元10中,第一缓冲膜层11与第一刚性层21和第二刚性层22之间具有优异的界面粘接强度。基于刚性层和缓冲膜层之间良好的粘接界面,使得第一刚性层21和第二刚性层22能够对第一缓冲膜层11进行稳定地约束,有效阻止第一缓冲膜层11伸长或者压缩,进而防止其翘曲变形,利于使柔性盖板100获得较高的平整度。并且,第一缓冲膜层11由缓冲膜层前驱体经交联固化反应而得到,其模量得以增加,在冲击能量下,第一缓冲膜层11的缠绕在一起的分子链的拉伸和摩擦会消耗部分冲击能量,利于提高柔性盖板100的抗冲击性。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盖板100,除了包括上述盖板单元10之外,还可以包括其他层,这些其他层包括但不限于:有机聚合物材质的刚性层、超薄玻璃材质的刚性层、光学透明胶层等,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来适应性地设计以上各层的位置。以下就一些类型的柔性盖板100的结构进行示例性描述,其中,以下盖板单元10中涉及第一缓冲膜层11的上方和下方,以盖板单元10在柔性显示模组中的应用状态对应的方位为基准,位于第一缓冲膜层11的下方的层用于与柔性显示模组的柔性屏体相接触,位于第一缓冲层的上方的层用来作为柔性显示模组的面板层。
(1.1)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3所示,盖板单元10中,第一刚性层21位于第一缓冲膜层11的上方,第二刚性层22位于第一缓冲膜层11的下方。
该柔性盖板100还包括:硬质功能涂层3,硬质功能涂层3与第一刚性层21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硬质功能涂层3包括但不限于:低反射涂层、防眩光涂层、抗指纹涂层、易清洁涂层、抗菌涂层、抗病毒涂层、防静电涂层等。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来选择合适的硬质功能涂层3。
在一些示例中,硬质功能涂层3的厚度2μm-50μm,例如为2μm、5μm、10μm、15μm、20μm、30μm、40μm、50μm等。
在一些示例中,硬质功能涂层3的断裂伸长率≥1.5%,硬质功能涂层3的铅笔硬度≥2H,硬质功能涂层3的水接触角≥10°,硬质功能涂层3的动摩擦系数≤0.1。
(1.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4所示,盖板单元10中,第一刚性层21位于第一缓冲膜层11的上方,第二刚性层22位于第一缓冲膜层11的下方;
该柔性盖板100还包括: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第三刚性层23和硬质功能涂层3,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与第一刚性层21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
第三刚性层23与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的远离第一刚性层21的表面连接;
硬质功能涂层3与第三刚性层23的远离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的表面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第三刚性层23可以为有机聚合物层P,也可以为超薄玻璃层U,例如,该第三刚性层23为有机聚合物层P。
对于上述实现方式(1.1)-(1.2)所涉及的柔性盖板100,第一刚性层21为有机聚合物层P。
(2.1)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5或者附图6所示,该柔性盖板100还包括: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与第二刚性层22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
(2.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7或者附图8所示,该柔性盖板100还包括:第二缓冲膜层12、第四刚性层24、第三光学透明胶层43,其中,第二缓冲膜层12与第一缓冲膜层11的材质相同,也就是说,第二缓冲膜层12可以采用与第一缓冲膜层11相同的制备方法而制备得到。
第二缓冲膜层12与第二刚性层22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
第四刚性层24与第二缓冲膜层12的远离超薄玻璃层U的表面连接;
第三光学透明胶层43与第四刚性层24的远离第二缓冲膜层12的表面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第四刚性层24可以为有机聚合物层P,也可以为超薄玻璃层U,例如,该第四刚性层24为有机聚合物层P。
(2.3)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9或者附图10所示,该柔性盖板100还包括:第四光学透明胶层44、第五刚性层25、第五光学透明胶层45;
第四光学透明胶层44与第二刚性层22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
第五刚性层25与第四光学透明胶层44的远离第二刚性层22的表面连接;
第五光学透明胶层45与第五刚性层25的远离第四光学透明胶层44的表面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第五刚性层25可以为有机聚合物层P,也可以为超薄玻璃层U,例如,该第五刚性层25为超薄玻璃层U。
在一些示例中,对于上述实现方式(2.1)-(2.3)所涉及的柔性盖板100,第二刚性层22可以为超薄玻璃层U。
在另一些示例中,对于上述实现方式(2.1)-(2.3)所涉及的柔性盖板100,第二刚性层22可以为有机聚合物层P。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各柔性盖板100中,各个刚性层,除非有明确的定义,否则均可以认为是超薄玻璃层U,或者无机掺杂或者未掺杂的有机聚合物层P,而有机聚合物层P与本公开实施例在盖板单元10中所述的有机聚合物层P可以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针对上述各结构的柔性盖板100,以下给出更具体的一些实施例来描述其不同的结构,在以下各实施例中,盖板单元10的第一刚性层21位于第一缓冲膜层11的上方,第二刚性层22位于第一缓冲膜层11的下方。盖板单元10的制备方法如下所示:
步骤1:提供第一刚性层21、第二刚性层22、缓冲膜层前驱体,对第一刚性层21、第二刚性层22和缓冲膜层前驱体的贴合面进行电晕处理。
步骤2:将缓冲膜层前驱体的相对的两个表面分别与第一刚性层21和第二刚性层22贴合,进行脱泡处理后,得到中间过渡件。其中脱泡条件如下所示:0.5MPa,50℃,30min。
步骤3:采用热固化方式或者光固化方式对中间过渡件进行处理,使缓冲膜层前驱体固化并形成第一缓冲膜层11,得到盖板单元10。
以下各实施例中,涉及的第一缓冲膜层11和第二缓冲膜层12的材质均为环氧丙烯酸树脂,其采用鎓盐类阳离子光引发剂和二苯甲酮类自由基光引发剂进行诱导固化成膜而得到,其中,鎓盐类阳离子光引发剂例如为碘鎓盐类光引发剂,二苯甲酮类自由基光引发剂例如为二苯甲酮,二苯甲酮类自由基光引发剂与鎓盐类阳离子光引发剂的质量比为1:2,光引发剂总量占树脂体系的质量分数为3%。第一缓冲膜层11的厚度为25μm,模量为800MPa。
实施例1
如附图11所示,本实施例1提供的柔性盖板100包括:盖板单元10、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第三刚性层23P、硬质功能涂层3和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
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与第一刚性层21P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第三刚性层23P与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的远离第一刚性层21P的表面连接,硬质功能涂层3与第三刚性层23P的远离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的表面连接。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与第二刚性层22U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
也就是说,沿自上而下的方向,硬质功能涂层3、第三刚性层23P、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第一刚性层21P、第一缓冲膜层11、第二刚性层22U、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依次层叠设置。
其中,如附图11所示,第一刚性层21P和第三刚性层23P均为有机聚合物层P,第二刚性层22U为30μm厚度的超薄玻璃层U。具体而言,第一刚性层21P的材质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厚度为50μm,模量为30MPa。第三刚性层23P的材质为透明聚酰亚胺,厚度为80μm,模量为7Gpa。各光学透明胶层的厚度均为50μm。硬质功能涂层3的厚度为10μm。
本实施例1中,第一刚性层21P的材质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第一缓冲膜层11与第一刚性层21P和第二刚性层22U之间均具有较强的粘接力,通过第一刚性层21P的对能量的反弹和耗散,第一缓冲膜层11克服拉伸和剪切应变做功,界面效应对第二刚性层22U的拉拔,整体降低了到达第二刚性层22U的能量的波长和振幅,以及第二刚性层22U的形变量,保证了第二刚性层22U的抗冲性能。通过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贴合第三刚性层23P,进一步提升对冲击能量的分散和耗散。
实施例2
如附图12所示,本实施例2提供的柔性盖板100包括:盖板单元10、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第三刚性层23P、硬质功能涂层3、第二缓冲膜层12、第四刚性层24P、第三光学透明胶层43。
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与第一刚性层21P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第三刚性层23P与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的远离第一刚性层21P的表面连接,硬质功能涂层3与第三刚性层23P的远离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的表面连接。
第二缓冲膜层12与第二刚性层22U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第四刚性层24P与第二缓冲膜层12的远离超薄玻璃层U的表面连接;第三光学透明胶层43与第四刚性层24P的远离第二缓冲膜层12的表面连接。
也就是说,沿自上而下的方向,硬质功能涂层3、第三刚性层23P、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第一刚性层21P、第一缓冲膜层11、第二刚性层22U、第二缓冲膜层12、第四刚性层24P、第三光学透明胶层43依次层叠设置。
其中,如附图12所示,第一刚性层21P、第三刚性层23P、第四刚性层24P均为有机聚合物层P,第二刚性层22U为30μm厚度的超薄玻璃层U。
具体而言,第一刚性层21P和第四刚性层24P的材质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厚度为50μm,模量为30MPa。第三刚性层23P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厚度为50μm,模量为5GPa。各光学透明胶层的厚度均为50μm。硬质功能涂层3的厚度为10μm。
本实施例2中,在第二刚性层22U的下表面增加一层与第一缓冲膜层11材质相同的第二缓冲膜层12和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材质的第四刚性层24P,进一步提高对第二刚性层22U(超薄玻璃)的抗冲击碎裂能力和抗变形能力。
由于柔性盖板100的整体厚度增加,反弹力增加,因此为了降低因厚度增加导致的反弹力增大问题,将第三刚性层23P的材料由高模量的透明聚酰亚胺变为低模量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利于降低弯折应力。
实施例3
如附图13所示,本实施例3提供的柔性盖板100包括:盖板单元10、硬质功能涂层3、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
硬质功能涂层3与第一刚性层21P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与第二刚性层22U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
也就是说,沿自上而下的方向,硬质功能涂层3、第一刚性层21P、第一缓冲膜层11、第二刚性层22U、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依次层叠设置。
其中,如附图13所示,第一刚性层21P为有机聚合物层P,第二刚性层22U为30μm厚度的超薄玻璃层U。具体而言,第一刚性层21P的材质为透明聚酰亚胺,厚度为80μm,模量为7GPa。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的厚度为50μm,硬质功能涂层3的厚度为10μm。
本实施例3采用高模量透明聚酰亚胺作为第一刚性层21P,使得柔性盖板100的整体模量增加,利于应用时提高柔性显示模组的表面平整度。此外,由于UTG材质的第二刚性层22U上部表面不存在光学透明胶层,使得柔性盖板100的整体抗胶印效果好,不易出现不可恢复的压痕等问题。
实施例4
如附图14所示,本实施例4提供的柔性盖板100包括:盖板单元10、硬质功能涂层3、第四光学透明胶层44、第五刚性层25U、第五光学透明胶层45。
硬质功能涂层3与第一刚性层21P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第四光学透明胶层44与第二刚性层22P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第五刚性层25U与第四光学透明胶层44的远离第二刚性层22P的表面连接;第五光学透明胶层45与第五刚性层25U的远离第四光学透明胶层44的表面连接。
也就是说,沿自上而下的方向,硬质功能涂层3、第一刚性层21P、第一缓冲膜层11、第二刚性层22P、第四光学透明胶层44、第五刚性层25U、第五光学透明胶层45依次层叠设置。
其中,如附图14所示,第一刚性层21P、第二刚性层22P均为有机聚合物层P,第五刚性层25U为30μm厚度的超薄玻璃层U。具体而言,第一刚性层21P的材质为透明聚酰亚胺,厚度为80μm,第二刚性层22P的材质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厚度为100μm,各光学透明胶层的厚度均为50μm,硬质功能涂层3的厚度为10μm。
本实施例4中,第一刚性层21P、第二刚性层22P均为有机聚合物层P,该柔性盖板100的这种结构同样可以实现对冲击能量的耗散,提高对UTG材质的第五刚性层25U的抗冲击性能,但由于UTG失去了界面效应对UTG产生的拉拔作用,会弱于实施例1的抗冲击性能。但是,这种盖板单元10位于柔性盖板100的最外层的方案,厚度较大,使得柔性盖板100贴合成柔性显示模组后,柔性显示模组的表面平整度好,柔性盖板100的整体抗胶印效果好,不易出现不可恢复的压痕。
实施例5
如附图14所示,本实施例5提供的柔性盖板100包括:盖板单元10、硬质功能涂层3、第四光学透明胶层44、第五刚性层25U、第五光学透明胶层45。
硬质功能涂层3与第一刚性层21P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第四光学透明胶层44与第二刚性层22P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第五刚性层25U与第四光学透明胶层44的远离第二刚性层22P的表面连接;第五光学透明胶层45与第五刚性层25U的远离第四光学透明胶层44的表面连接。
也就是说,沿自上而下的方向,硬质功能涂层3、第一刚性层21P、第一缓冲膜层11、第二刚性层22P、第四光学透明胶层44、第五刚性层25U、第五光学透明胶层45依次层叠设置。
其中,如附图14所示,第一刚性层21P、第二刚性层22P均为有机聚合物层P,第五刚性层25U为厚度为30μm的超薄玻璃层U。具体而言,第一刚性层21P和第二刚性层22P的材质均为透明聚酰亚胺,厚度为80μm,模量为7Gpa。第四光学透明胶层44和第五光学透明胶层45的厚度均为50μm。
本实施例5提供的柔性盖板100,通过第四光学透明胶层44粘接了第五刚性层25U,并且第五刚性层25U的材质为UTG。这使得柔性盖板100能够反弹分散冲击能量,当用于柔性显示模组时,保护屏体不会出现碎亮点。
与实施例3相比,本实施例5通过增加UTG材质的第五刚性层25U,利于整体提升柔性显示模组的表面平整度,柔性盖板100的抗胶印效果好,不易出现不可恢复的压痕。另外这层UTG的设置,会进一步提升整个柔性盖板100的抗冲击性能。
实施例6
如附图11所示,本实施例6提供的柔性盖板100包括:盖板单元10、硬质功能涂层3、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第三刚性层23P。
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与第一刚性层21P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第三刚性层23P与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的远离第一刚性层21P的表面连接;硬质功能涂层3与第三刚性层23P的远离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的表面连接。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与第二刚性层22U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
也就是说,沿自上而下的方向,硬质功能涂层3、第三刚性层23P、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第一刚性层21P、第一缓冲膜层11、第二刚性层22U、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依次层叠设置。
如附图11所示,第一刚性层21P、第三刚性层23P均为有机聚合物层P,第二刚性层22U为厚度为30μm的超薄玻璃层U。具体而言,第一刚性层21P的材质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厚度为50μm,第三刚性层23P的材质为透明聚酰亚胺,厚度为50μm。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的厚度为50μm,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的厚度为50μm。
本实施例6中,相比实施例1,透明聚酰亚胺材质的第三刚性层23P的厚度由80μm减小为50μm,通过厚度的降低改善弯折应力,进一步减小柔性盖板100的复合模量,实现弯折反弹力的降低。
实施例7
如附图11所示,本实施例7提供的柔性盖板100包括:盖板单元10、硬质功能涂层3、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第三刚性层23P。
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与第一刚性层21P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第三刚性层23P与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的远离第一刚性层21P的表面连接;硬质功能涂层3与第三刚性层23P的远离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的表面连接;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与第二刚性层22U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
也就是说,沿自上而下的方向,硬质功能涂层3、第三刚性层23P、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第一刚性层21P、第一缓冲膜层11、第二刚性层22U、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依次层叠设置。
其中,如附图11所示,第一刚性层21P、第三刚性层23P均为有机聚合物层P,第二刚性层22U为厚度为30μm的超薄玻璃层U,具体而言,第一刚性层21P的材质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厚度为50μm,第三刚性层23P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厚度为50μm,模量为5GPa。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的厚度为50μm,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的厚度为50μm。
本实施例7中,与实施例6相比,第三刚性层23P的材质由透明聚酰亚胺变为同厚度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通过模量的降低改善弯折应力,且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成本降低。
实施例8
如附图11所示,本实施例8提供的柔性盖板100包括:盖板单元10、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第三刚性层23P、硬质功能涂层3、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
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与第一刚性层21P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第三刚性层23P与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的远离第一刚性层21P的表面连接;硬质功能涂层3与第三刚性层23P的远离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的表面连接;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与第二刚性层22U的远离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
也就是说,沿自上而下的方向,硬质功能涂层3、第三刚性层23P、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第一刚性层21P、第一缓冲膜层11、第二刚性层22U、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依次层叠设置。
其中,如附图11所示,第一刚性层21P、第三刚性层23P均为有机聚合物层P,第二刚性层22U为厚度为30μm的超薄玻璃层U,具体而言,第一刚性层21P的材质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厚度为50μm,模量为30MPa,第三刚性层23P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厚度为50μm,模量为5GPa。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的厚度为25μm,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的厚度为50μm。
与实施例7相比,本实施例8提供的柔性盖板100中,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的厚度由50μm减少为25μm,这利于改善柔性盖板100的铅笔划痕性能。
对比例1
本对比例1提供了一种柔性盖板,该柔性盖板包括:沿自上而下的方向依次分布的硬质功能涂层、刚性层A、光学透明胶层A、刚性层B、光学透明胶层B、超薄玻璃层U、学透明胶层C依次层叠设置。在制备时,以上各层首先进行贴合,然后进行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脱泡处理。
其中,各光学透明胶层的厚度为50μm,超薄玻璃层U光的厚度为30μm,刚性层A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厚度为50μm,模量为5GPa。刚性层B的材质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厚度为50μm,模量为30MPa。
与实施例7相比,本对比例1取消了第一缓冲膜层的设定,目的是为了确认50μm的光学透明胶层与25微米的第一缓冲膜层对柔性盖板带来的效果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较薄的第一缓冲膜层贴合后的效果与较厚的光学透明胶层相比,柔性盖板在抗冲击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改善。
对比例2
本对比例2提供了一种柔性盖板,该柔性盖板包括:沿自上而下的方向依次分布的硬质功能涂层、刚性层A、光学透明胶层A、刚性层B、光学透明胶层B、第一缓冲膜层、超薄玻璃层U、学透明胶层C依次层叠设置。在制备时,以上各层首先进行贴合,然后进行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脱泡处理。
其中,各光学透明胶层的厚度为50μm,超薄玻璃层U光的厚度为30μm,刚性层A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厚度为50μm,模量为5GPa。刚性层B的材质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厚度为50μm,模量为30MPa。第一缓冲膜层如实施例7所述的第一缓冲膜层。
与实施例7相比,本对比例2在第一缓冲膜层和刚性层B之间增加了光学透明胶层B,隔断了第一缓冲膜层和刚性层B之间的界面,测试结果显示,在柔性盖板总厚度增加的情况下,其抗冲击性能明显下降。
测试例
本测试例对上述实施例1-8以及对比例1-2提供的柔性盖板的以下性能进行了测试:动态弯折性能、笔跌性能、落球性能。反弹力、铅笔硬度划痕、以及平整度,具体测试结果参见表2。
表2
Figure BDA0003238587570000191
Figure BDA0003238587570000201
其中,动态弯折性能指的是特定弯折R角按照特定速度弯折成U型时对应的特定次数,用来评估保护膜是否出现分层。其中,OK代表动态弯折良好。
铅笔硬度划痕性能指的是三菱HB铅笔45°划过抗冲膜后出现的压痕24h可以恢复对应的载荷。
关于抗冲击性能:由表2可知,柔性盖板使用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单元10后,柔性盖板的落球笔跌能力与对比例相比均有明显提升,其中,实施例2具有更好的抗冲击性能。同时,由实施例6-实施例8可以看出,部分层的厚度增加、模量增加,也利于改善抗冲击性能。
关于反弹力:由表2可知,柔性盖板使用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单元10后,柔性盖板的反弹力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通过材料厚度和模量的调整,将反弹力控制在较低水平,如实施例6-实施例8。
关于铅笔硬度划痕:通过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结果,光学透明胶层对划痕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实施例3-实施例5的无光学透明胶层的设计,表现出了优异的抗划痕性能。同时,由实施例1、实施例6、实施例7可以看出,表层厚度和模量的增加也可以提升柔性盖板的抗划痕能力,同时由实施例8可以看出,光学透明胶层的减薄也有利于提升柔性盖板的抗划痕性能。
关于平整度,其优良差的评价标准参见以下:(1)优,指的是无明显褶皱光影的状态;(2)良,指的是有轻微褶皱光影,且褶皱光影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20%;(3)差,指的是有明显褶皱光影,褶皱光影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20%。
超薄玻璃层U的引入赋予了柔性盖板优异的平整度,其中,如实施例3所示,超薄玻璃层U越靠近表层,柔性盖板的平整性越好,实施例5所示,两层超薄玻璃层U也能够增加柔性盖板的平整度。
基于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的刚性层具有抵抗大尺寸冲击物冲击的特性,而第一缓冲膜层11具有抵抗尖锐冲击物冲击的特性,通过第一缓冲膜层11的引入,获得牢固结合的界面,综合材料本身特性和牢固的界面效应,具有优异的分散、反弹、耗散冲击能量的能力,实现了1+1>2的有益效果,降低超薄玻璃层U的冲击应变,保护超薄玻璃层U不碎裂,同时有效保护柔性显示模组的功能部件,降低功能部件的失效风险。
综上可知,对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柔性盖板,基于使用了包括第一缓冲膜层11的盖板单元10,第一缓冲膜层11在固化之前具有压敏特性,通过简单的贴合工艺就能够实现与刚性层界面的浸润粘接,与现有技术的涂覆工艺相比,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单元10的精致度和平整度更好,且具有更高的加工效率。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单元10还能够与刚性层之间形成粘接力优异,即,牢固粘接的界面。与传统的光学透明胶层相比,第一缓冲膜层11完成固化后,其模量可以达到光学透明胶层的千倍以上,具有高损耗模量和储能模量比,损耗因子高,有优异的阻尼效果。综合如上的材料的高阻尼特性和多层复合结构的界面复合效应,能够有效地分散、反弹、耗散冲击能量,降低传递到超薄玻璃和柔性显示模组的功能部件的能量应力波的波长和振幅,实现对它们的有效保护。
再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模组,该柔性显示模组包括本公开实施例上述涉及的任一种柔性盖板。
该柔性显示模组具有柔性盖板所带来的所有优点,使其具有更高的层间平整度、抗冲击性、使用可靠性等。
如附图15-附图18所示,该柔性显示模组还包括:柔性基板层200、柔性屏体层300;柔性基板层200、柔性屏体层300、柔性盖板100依次层叠设置,且柔性盖板100通过相应的光学透明胶层与柔性屏体层300相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柔性显示模组可用于各种可折叠式显示装置中,例如,用于手机、手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
另外,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盖板单元,除了能够用于柔性显示模组之外,还能够用于其他柔性产品,例如柔性显示模组背面的后盖,以取代其中的胶层和膜层,或者,用于柔性电路板,或者其它任何用到可收卷或可折叠的柔性叠层中,以提供可弯折的保护结构。
对于本公开实施例所使用的术语“每个”、“多个”及“任一”等,多个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每个是指对应的多个中的每一个,任一是指对应的多个中的任意一个。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6)

1.一种盖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单元(10)用于柔性盖板,所述盖板单元(10)包括:第一缓冲膜层(11)、第一刚性层(21)和第二刚性层(22),所述第一刚性层(21)和所述第二刚性层(22)分别与所述第一缓冲膜层(11)相对的两个表面连接;
所述第一缓冲膜层(11)由缓冲膜材料通过光固化方式或者热固化方式进行固化成膜而得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膜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所述高分子材料包括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氨基树脂、醇酸树脂和有机硅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膜材料还包括无机掺杂材料,所述无机掺杂材料包括硅氧烷、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锆、石墨烯、金刚石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1所述的盖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膜层(11)由所述缓冲膜材料在光引发剂作用下进行光固化成膜而得到,且所述光引发剂为自由基光引发剂和阳离子光引发剂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盖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基光引发剂包括苯偶姻及衍生物、苯偶酰类、烷基苯酮类、酰基磷氧化物、二苯甲酮类、硫杂蒽酮类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阳离子光引发剂包括鎓盐类、金属有机物类、有机硅烷类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盖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刚性层(21)和所述第二刚性层(22)中的至少一个为超薄玻璃层(U)。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刚性层(21)和所述第二刚性层(22)中的一个为所述超薄玻璃层(U),另一个为无机掺杂或者未掺杂的有机聚合物层(P)。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盖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第一刚性层(21)和所述第二刚性层(22)均为无机掺杂或者未掺杂的有机聚合物层(P)。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盖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未掺杂的有机聚合物层(P)通过有机聚合物材料制备得到,所述有机聚合物材料包括透明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芳纶、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盖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掺杂的有机聚合物层(P)通过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制备得到,所述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通过在有机聚合物材料上接枝无机纳米粒子而获得;
所述有机聚合物材料包括透明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芳纶、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无机纳米粒子包括纳米二氧化硅和纳米碳酸钙中的至少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盖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掺杂的有机聚合物层(P)通过有机聚合物材料物理掺杂无机粒子而获得;
所述有机聚合物材料包括透明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芳纶、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无机粒子包括硅氧烷、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锆、石墨烯、金刚石中的至少一种。
12.一种盖板单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单元(10)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示;
所述盖板单元的制备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刚性层(21)、第二刚性层(22)、缓冲膜层前驱体;
将所述缓冲膜层前驱体的相对的两个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刚性层(21)和所述第二刚性层(22)贴合,进行脱泡处理后,得到中间过渡件;
采用热固化方式或者光固化方式对所述中间过渡件进行处理,使所述缓冲膜层前驱体固化并形成第一缓冲膜层(11),得到所述盖板单元(10)。
13.一种柔性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盖板(100)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盖板单元(10)。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柔性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单元(10)中,所述第一刚性层(21)位于所述第一缓冲膜层(11)的上方,所述第二刚性层(22)位于所述第一缓冲膜层(11)的下方;
所述柔性盖板(100)还包括:硬质功能涂层(3),所述硬质功能涂层(3)与所述第一刚性层(21)的远离所述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柔性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单元(10)中,所述第一刚性层(21)位于所述第一缓冲膜层(11)的上方,所述第二刚性层(22)位于所述第一缓冲膜层(11)的下方;
所述柔性盖板(100)还包括: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第三刚性层(23)和硬质功能涂层(3),所述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与所述第一刚性层(21)的远离所述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
所述第三刚性层(23)与所述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的远离所述第一刚性层(21)的表面连接;
所述硬质功能涂层(3)与所述第三刚性层(23)的远离所述第一光学透明胶层(41)的表面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柔性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刚性层(23)为有机聚合物层(P)。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任一项所述的柔性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刚性层(21)为有机聚合物层(P)。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柔性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盖板(100)还包括: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所述第二光学透明胶层(42)与所述第二刚性层(22)的远离所述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柔性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盖板(100)还包括:第二缓冲膜层(12)、第四刚性层(24)、第三光学透明胶层(43),其中,所述第二缓冲膜层(12)与所述第一缓冲膜层(11)的材质相同;
所述第二缓冲膜层(12)与所述第二刚性层(22)的远离所述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
所述第四刚性层(24)与所述第二缓冲膜层(12)的远离所述第二刚性层(22)的表面连接;
所述第三光学透明胶层(43)与所述第四刚性层(24)的远离所述第二缓冲膜层(12)的表面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柔性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刚性层(24)为有机聚合物层(P)。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柔性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盖板(100)还包括:第四光学透明胶层(44)、第五刚性层(25)、第五光学透明胶层(45);
所述第四光学透明胶层(44)与所述第二刚性层(22)的远离所述第一缓冲膜层(11)的表面连接;
所述第五刚性层(25)与所述第四光学透明胶层(44)的远离所述第二刚性层(22)的表面连接;
所述第五光学透明胶层(45)与所述第五刚性层(25)的远离所述第四光学透明胶层(44)的表面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柔性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刚性层(25)为超薄玻璃层(U)。
23.根据权利要求18-22任一项所述的柔性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刚性层(22)为超薄玻璃层(U)。
24.根据权利要求18-22任一项所述的柔性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刚性层(22)为有机聚合物层(P)。
25.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模组包括权利要求13-24任一项所述的柔性盖板(100)。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柔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模组还包括:柔性基板层(200)、柔性屏体层(300);
所述柔性基板层(200)、所述柔性屏体层(300)、所述柔性盖板(100)依次层叠设置,且所述柔性盖板(100)通过相应的光学透明胶层与所述柔性屏体层(300)相连接。
CN202111010066.5A 2021-08-31 2021-08-31 盖板单元及其制备方法、柔性盖板、柔性显示模组 Pending CN11573178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10066.5A CN115731780A (zh) 2021-08-31 2021-08-31 盖板单元及其制备方法、柔性盖板、柔性显示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10066.5A CN115731780A (zh) 2021-08-31 2021-08-31 盖板单元及其制备方法、柔性盖板、柔性显示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31780A true CN115731780A (zh) 2023-03-03

Family

ID=85291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10066.5A Pending CN115731780A (zh) 2021-08-31 2021-08-31 盖板单元及其制备方法、柔性盖板、柔性显示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3178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89915B2 (ja) フレキシブルスクリーンカバー、フレキシブル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フレキシブルスクリーン及び折り畳み式電子装置
CN111105710B (zh) 窗口基底和包括窗口基底的柔性显示装置
CN111696439B (zh) 柔性覆盖窗
CN107776148B (zh) 用于显示设备的覆盖窗及包括其的显示设备
JP5286960B2 (ja)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タッチパネル
CN110437752B (zh) 光学胶、显示面板及光学胶的制作方法
CN113583584B (zh) 一种保护膜、屏幕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2967604B (zh) 柔性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2222883A1 (zh) 屏幕盖板、折叠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213122928U (zh) 抗冲击模组、显示屏、显示终端
KR102267829B1 (ko) 광학 적층체와, 이를 갖는 화상 표시 장치의 전면판, 화상 표시 장치, 저항막식 터치 패널 및 정전 용량식 터치 패널
KR20180096996A (ko) 편광판 일체형 윈도우 적층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11497402B (zh) 含强化层的基材、制备方法、可折叠盖板及电子设备
CN114822241A (zh) 柔性覆盖窗
CN113035067A (zh) 柔性膜和显示装置
CN115731780A (zh) 盖板单元及其制备方法、柔性盖板、柔性显示模组
TWI827189B (zh) 具有經改善強度的可撓性覆蓋窗
WO2023138369A1 (zh) 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的支撑层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625142A (zh) 保护盖板、触控组件、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
KR102318106B1 (ko) 점착 시트, 표시체 및 그들의 제조 방법
CN112406233B (zh) 保护膜、柔性显示模组及柔性终端
KR20150072901A (ko) 커버 윈도우
Zapico et al. P‐65: The Thickness of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and Modulus Influence on Foldable Display's Cover Mechanical Performance
RU2804081C1 (ru) Крышка гибкого экрана, гибкая панель дисплея, гибкий экран и складное электр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13972333A (zh) 一种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