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34782U - 中冷管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中冷管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34782U
CN217234782U CN202220924080.XU CN202220924080U CN217234782U CN 217234782 U CN217234782 U CN 217234782U CN 202220924080 U CN202220924080 U CN 202220924080U CN 217234782 U CN217234782 U CN 2172347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se
intercooling
guide
intercooler
guid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2408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翁耳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2408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347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347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347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冷管组件,包括:中冷软管和至少一个导向件,中冷软管的轴向两端设有紧固环箍,导向件包括限位部和导向部,限位部连接在紧固环箍上,导向部设于中冷软管的外侧,导向部沿中冷软管的轴向朝远离紧固环箍和中冷软管的方向倾斜延伸。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冷管组件,通过在中冷软管的外侧设置沿中冷软管的轴向倾斜延伸的导向部,在中冷软管发生膨胀变形时,导向部可为中冷软管提供缓冲支撑,避免中冷软管在变形时发生断裂,以延长中冷软管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中冷管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中冷管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发动机的振动传递至中冷器及车架而引起结构件的损坏,一般采用橡胶材质的中冷软管100’在发动机和中冷器之间进行连接,并利用紧固环箍300’连接紧固(如图1所示),从而防止中冷管组件从发动机和中冷器上脱落。
由于从发动机出气管中排出的流体为高温高压流体,压力可达到2.5Mpa,在高温高压气流的作用下,如图2所示,中冷软管100’很容易产生扩张变形,具体可在原状态基础上向外膨胀15%-20%。
但是,因中冷软管100’接口位置采用紧固环箍300’紧固,在中冷管路100’长时间运行的过程中,如图2所示,易出现因膨胀在中冷软管100’接口位置产生过度变形致使中冷软管100’达到拉断伸长率上限而产生断裂的问题,最终造成流体泄漏而引起发动机动力不足,乃至造成交通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中冷管组件,所述中冷管组件可有效解决中冷软管接口位置处易发生断裂的技术问题,从而延长中冷管组件的使用寿命,确保中冷管组件能够时刻保持增压压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中冷管组件,包括:中冷软管,所述中冷软管的轴向两端设有紧固环箍;至少一个导向件,所述导向件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连接在所述紧固环箍上;导向部,所述导向部设于所述中冷软管的外侧,所述导向部沿所述中冷软管的轴向朝远离所述紧固环箍和所述中冷软管的方向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冷管组件,通过在中冷软管的外侧且靠近紧固环箍的位置处设置导向件,同时在导向件上设置沿中冷软管的轴向延伸的导向部,导向部可在中冷软管发生变形时为中冷软管提供缓冲支撑,避免中冷软管因产生过度变形而导致自身发生断裂,从而延长中冷软管的使用寿命,确保中冷管组件能够时刻保持增压压力。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中冷管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向部具有多个第一倾斜部和多个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二倾斜部的倾斜角度不同;所述第一倾斜部相对于所述中冷软管的倾斜角度为a1,其中,5°≤a1≤8°;和/或,所述第二倾斜部相对于所述中冷软管的倾斜角度为a2,其中,10°≤a2≤20°。
可选地,所述导向件为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和所述第二导向件在所述中冷软管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向件和所述第二导向件中的每一个均包括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导向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向件的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紧固环箍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导向件的所述限位部可移动地连接在紧固环箍上。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向件的所述限位部上设置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在所述紧固环箍的侧部并可相对于所述紧固环箍移动。
可选地,所述导向件形成为沿所述中冷软管的周向延伸的开环形结构。
可选地,所述导向件的所述限位部设在所述中冷软管与所述紧固环箍之间,所述限位部可移动地连接在紧固环箍上。
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一倾斜部和多个所述第二倾斜部在所述中冷软管的周向上依次交替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延伸长度为L1,其中,8mm≤L1≤15mm;和/或,所述第二倾斜部的延伸长度为L2,其中,3mm≤L2≤8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冷管组件还包括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分别通过所述紧固环箍连接在所述中冷软管的两端。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中冷软管未发生膨胀变形时的部分剖视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中冷软管发生膨胀变形时的部分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中冷管组件的部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导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中冷管组件的部分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导向件与紧固环箍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导向件与紧固环箍配合的主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导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0、中冷管组件;
100、中冷软管;
200、导向件;
210、限位部;
220、导向部;
221、第一导向件;
222、第二导向件;2221、连接件;2223、卡扣;
223、第一倾斜部;
224、第二倾斜部;
300、紧固环箍。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图3-图8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冷管组件1000,包括:中冷软管100和至少一个导向件200,中冷软管100的轴向两端设有紧固环箍300。其中,这里所说的中冷管组件1000包括至少一个导向件200可以理解为,中冷管组件1000上可以设置一个导向件200也可以设置两个导向件200,或设置更多个导向件200。
在一些示例中,中冷管组件1000还包括进气管和出气管(图中未示出),进气管和出气管分别通过紧固环箍300连接在中冷软管100的两端。也就是通过在中冷软管100的轴向两端上设置紧固环箍300,以利用紧固环箍300实现中冷软管100与进气管和出气管的连接,增加连接强度以及降低连接难度,进而形成中冷管组件1000。
导向件200包括限位部210和导向部220,限位部210连接在紧固环箍300上。用于实现将导向件200连接在紧固环箍300上,因紧固环箍300设置在中冷软管100的两端,通过上述连接方式可实现将导向件200设置在中冷软管100的端部,也就是设置在中冷软管100与紧固环箍300的接触处,同时还可保证导向件200能够相对于中冷软管100位置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限位部210连接在紧固环箍300上,以实现利用中冷管组件1000的原有结构限定限位部210的位置,这样就无需额外设置固定限位部210的固定件,以简化中冷管组件1000的结构。
在具体的示例中,中冷管组件1000包括两个导向件200,两个导向件200分别设置在中冷软管100的轴向两端并分别与中冷软管100的轴向两端上的紧固环箍300进行连接。
导向部220设于中冷软管100的外侧,导向部220沿中冷软管100的轴向延伸,同时,导向部220朝远离紧固环箍300和中冷软管100的方向倾斜延伸。也就是说,导向部220设置在中冷软管100的外侧并沿着中冷软管100的轴向朝向远离紧固环箍300和中冷软管100的方向倾斜延伸,以使得导向部220能够相对于中冷软管100倾斜设置。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冷管组件1000,通过设置具有限位部210和导向部220的导向件200,并将限位部210连接在紧固环箍300上,当紧固环箍300将中冷软管100与进气管和出气管连接完成后,即可使得导向件200相对于中冷软管100位置稳定,这样导向件200的导向部220即可稳定地设置在中冷软管100的外侧并相对于中冷软管100倾斜设置。
倾斜设置的导向部220以确保导向部220的部分结构能够与中冷软管100的外壁具有一定的距离,从而确保在高压的作用下,中冷软管100能够顺利产生变形,与此同时,因导向部220设置在中冷软管100的外侧,当中冷软管100因膨胀变形到一定程度后,中冷软管100的外壁可抵接在导向部220上,此时导向部220为中冷软管100提供缓冲支撑并抑制中冷软管100继续变形,从而避免中冷软管100达到拉断伸长率的上限而发生断裂。
也就是说,在中冷软管100的外侧设置导向部220可对中冷软管100的膨胀率及拉伸变形量进行控制,以避免中冷软管100断裂,从而延长中冷软管100的使用寿命,提高中冷软管100的可靠性,确保中冷管组件1000能够时刻保持增压压力。
综上可知,本申请通过在紧固环箍300上连接一个导向结构(导向件200)即可实现对中冷软管100膨胀率及拉伸变形量的控制,不会过高的提升中冷管组件1000的成本,同时还不会改变中冷软管100和紧固环箍300的原有形状,从而降低对中冷管组件1000生产成本以及外观的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在紧固环箍300上连接导向件200,以实现对中冷软管100的膨胀率及拉伸变形量进行控制,避免中冷软管100的端部位置因频繁膨胀、收缩造成中冷软管100疲劳失效而产生拉断永久变形。
可选地,导向部220与限位部210一体成型,也就是限位部210和导向部220形成为一体件,这样当限位部210连接在紧固环箍300上时,可使得导向件200的一端靠近紧固环箍300设置,同时还可保证导向件200的位置稳定。
可选地,导向件200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以确保导向件200自身具有一定的强度,从而保证导向件200的导向部220能够有效对中冷软管100的膨胀率及拉伸变形量进行控制。同时,不锈钢材质还可使得导向件200具有良好的腐蚀性,以延长导向件2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紧固环箍300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也就是说,紧固环箍300和导向件200采用同种材料制成,以确保导向件200的限位部210能够稳定连接在紧固环箍300上,同时还可提高紧固环箍300的结构强度,确保紧固环箍300能够有效对中冷软管100与进气管和出气管进行连接。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导向件200和紧固环箍300不限于采用上述的不锈钢材质,导向件200和紧固环箍300也可采用其他具有一定强度的材质制成,例如:碳素钢、磷铜等。
可选地,中冷软管100可采用橡胶类材料制成,以使得中冷软管100具有变形的能力,同时在轻微变形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断裂,且确保中冷软管100在变形后且外力消失后可具有恢复原有形状的能力。
在一些示例中,中冷软管100可采用高温丙烯酸酯橡胶、乙烯丙烯酸酯橡胶、氯化聚乙烯、氯化橡胶或丁腈橡胶等橡胶类材料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导向部220具有多个第一倾斜部223和多个第二倾斜部224,第一倾斜部223和第二倾斜部224的倾斜角度不同。这里可以理解为,导向部220的第一倾斜部223和第二倾斜部224相对于中冷软管100的倾斜程度不同,从而在导向部220与中冷软管100之间形成不同的倾斜角度。
通过在导向部220上设置倾斜角度不同的第一倾斜部223和第二倾斜部224,第一倾斜部223和第二倾斜部224配合可使得中冷软管100在变形时可产生不同的变形程度。
例如,第一倾斜部223与中冷软管100之间形成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二倾斜部224与中冷软管100之间形成的倾斜角度时,也就是第一倾斜部223与中冷软管100之间的部分间距小于第二倾斜部224与中冷软管100之间的间距。这样当中冷软管100因膨胀发生变形时,在变形的过程中正对第一倾斜部223的部分中冷软管100会首先与第一倾斜部223接触并在第一倾斜部223的作用下停止变形,此时正对第二倾斜部224的部分中冷软管100还会继续变形直至与第二倾斜部224正对设置的部分中冷软管100抵接在第二倾斜部224上,这样中冷软管100在停止变形后即会形成不规则的形状,以避免中冷软管100在变形时存在应力集中的问题,也就是进一步避免中冷软管100在变形时发生断裂,以进一步提高中冷软管100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倾斜部223相对于中冷软管100的倾斜角度为a1,其中,5°≤a1≤8°。当第一倾斜部223相对于中冷软管100的倾斜角度较小时,在中冷软管100发生膨胀变形的过程中,会出现中冷软管100产生轻微变形即抵接第一倾斜部223的现象,也就是导致中冷软管100无法进行有效变形,此时由于中冷软管100内的压力过大则会出现在第一倾斜部223的端部,中冷软管100产生撕裂破损的现象;当第一倾斜部223相对于中冷软管100的倾斜角度较大时,会出现中冷软管100达到拉断伸长率的上限还无法抵接第一倾斜部223的现象,也就是第一倾斜部223无法对中冷软管100的膨胀率及拉伸变形量进行控制,中冷软管100会产生撕裂破损的现象。
因此,本申请将第一倾斜部223相对于中冷软管100的倾斜角度设置在5°与8°之间,在确保中冷软管100能够有效产生变形的同时,还可避免中冷软管100达到拉断伸长率的上限,从而避免中冷软管100产生撕裂破损的现象,提高中冷软管100的可靠性。
在具体的示例中,第一倾斜部223相对于中冷软管100的倾斜角度可以为5°、6°、7°或8°。
可选地,如图5所示,第二倾斜部224相对于中冷软管100的倾斜角度为a2,其中,10°≤a2≤20°。以确保第二倾斜部224相对于中冷软管100的倾斜角度能够大于第一倾斜部223相对于中冷软管100的倾斜角度,进而保证导向部220上能够形成倾斜角度不同的第一倾斜部223和第二倾斜部224,以避免中冷软管100在变形时出现应力集中。
此外,本申请将第二倾斜部224相对于中冷软管100的倾斜角度设置在10°与20°之间,在确保中冷软管100能够有效产生变形的同时,还可避免中冷软管100达到拉断伸长率的上限,从而避免中冷软管100产生撕裂破损的现象,提高中冷软管100的可靠性。
在具体的示例中,第二倾斜部224相对于中冷软管100的倾斜角度可以为10°、12°、15°、17°或20°。
在一些示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倾斜部223相对于中冷软管100的倾斜角度在10°与20°之间,第二倾斜部224相对于中冷软管100的倾斜角度在5°与8°之间,也就是第二倾斜部224相对于中冷软管100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倾斜部223相对于中冷软管100的倾斜角度,这样也可以在导向部220上能够形成倾斜角度不同的第一倾斜部223和第二倾斜部224,以避免中冷软管100在变形时出现应力集中。
可选地,如图4所示,导向件200包括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在中冷软管100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中的每一个均包括限位部210和导向部220。也就是说,导向件200由两个分体的结构(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组成,且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分别设置在中冷软管100的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处,这样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配合即可控制中冷软管100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膨胀率及拉伸变形量,避免中冷软管100在端部的周向上发生断裂。
需要说明的是,因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均包括限位部210和导向部220,其中,第一导向件221的限位部210用于将第一导向件221连接在紧固环箍300上,以确保第一导向件221相对于中冷软管100位置固定,这样第一导向件221的导向部220即可有效对正对第一导向件221的中冷软管100的变形进行控制;同时,第二导向件222的限位部210用于将第二导向件222连接在紧固环箍300上,以确保第二导向件222相对于中冷软管100位置固定,这样第二导向件222的导向部220即可有效对正对第二导向件222的中冷软管100的变形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整个中冷软管100的端部变形进行控制,以避免中冷软管100因紧固环箍300的设置而发生断裂。
在具体的示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导向件221上可设置2~4个第一倾斜部223以及3~5个第二倾斜部224,第二导向件222上可设置1~2个第一倾斜部223以及2~3个第二倾斜部224,以确保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均设置有倾斜角度不同的第一倾斜部223和第二倾斜部224。
可选地,第一导向件221的限位部210与紧固环箍300一体成型。也就是第一导向件221的限位部210与紧固环箍300形成为一体件,以增加第一导向件221与紧固环箍300的连接强度,确保第一导向件221的导向部220相对于紧固环箍300位置稳定,也就是确保第一导向件221的导向部220相对于中冷软管100位置稳定,这样第一导向件221的导向部220即可有效控制中冷软管100的变形。
同时,将第一导向件221的限位部210与紧固环箍300一体成型,这样当紧固环箍300将中冷软管100与进气管和出气管连接完成后,即可实现将第一导向件221设在中冷软管100的外侧,以降低第一导向件221与中冷软管100的装配难度。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也可以通过紧固件将第一导向件221的限位部210固定连接在紧固环箍300上,这样也可确保第一导向件221的导向部220相对于紧固环箍300位置稳定。其中这里所说的紧固件可以是螺栓、螺钉等。
可选地,第二导向件222的限位部210可移动地连接在紧固环箍300上。也就是说,第二导向件222连接在紧固环箍300上且第二导向件222可相对于紧固环箍300移动,这样当紧固环箍300紧固中冷软管100与进气管和出气管时,可确保紧固环箍300能够正常伸缩,同时当紧固环箍300收缩到一定程度后,还可确保第二导向件222能够跟随紧固环箍300的内径缩紧而同步收缩。
可选地,当导向件200包括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时,在紧固环箍300未收缩的状态下,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在中冷软管100的周向上的间距大于紧固环箍300收缩范围的差值,例如:当紧固环箍300的收缩范围为55mm~75mm时,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在中冷软管100的周向上的间距>20mm,以避免紧固环箍300在收缩时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发生碰撞,也就是保证紧固环箍300能够正常收缩,从而保证紧固环箍300能够正常实现中冷软管100与进气管和出气管的紧固连接。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二导向件222的限位部210上设置连接件2221,连接件2221连接在紧固环箍300的侧部,连接件2221可相对于紧固环箍300移动。也就是第二导向件222通过连接件2221移动连接在紧固环箍300上。
其中,这里所说紧固环箍300的侧部可以是紧固环箍300与中冷软管100相接触的一侧,例如:连接件2221上设有滑槽,紧固环箍300的侧部设有滑块,滑块滑动连接在滑槽中,以确保连接件2221能够相对于紧固环箍300移动。
当然,紧固环箍300的侧部也可以是紧固环箍300的轴向两侧,在具体的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连接件2221的侧部具有相对设置的卡扣2223,如图6和图7所示,卡扣2223可移动的卡接在紧固环箍300的轴向两侧,以确保连接件2221能够相对于紧固环箍300移动,也就是保证第二导向件222能够可移动地连接在紧固环箍300上。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采用卡扣2223配合连接的方式,可以不改变紧固环箍300的结构,以降低紧固环箍300与第二导向件222的装配难度。
可选地,如图8所示,导向件200形成为沿中冷软管100的周向延伸的开环形结构。这里可以理解为,导向件200不限于形成为上述的由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组成的分体结构,导向件200也可以形成为一体结构件,一体结构的导向件200形成为环形结构,且环形结构中的部分结构在周向上间隔设置,以形成开环形结构,从而使得形成为开环形结构的导向件200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导向件200形成为开环形结构且一体成型,可降低导向件200的制造难度同时将导向件200的任意一处连接在紧固环箍300上即可实现导向件200和紧固环箍300的配合连接,进而降低导向件200和紧固环箍300的连接难度。
可选地,导向件200的限位部210设在中冷软管100与紧固环箍300之间,限位部210可移动地连接在紧固环箍300上。这样可确保导向件200的整体结构均可移动地连接在紧固环箍300上,以确保紧固环箍300能够正常伸缩,同时当紧固环箍300收缩到一定程度后,还可确保导向件200能够跟随紧固环箍300的内径缩紧而同步收缩。
其中,这里所说的可移动连接也可以是在导向件200的限位部210上设置连接件2221,同时在连接件2221的侧部设置卡扣2223,卡扣2223可移动的卡接在紧固环箍300的轴向两侧,以确保导向件200能够可移动地连接在紧固环箍300上。
可选地,当导向件200形成为沿中冷软管100的周向延伸的开环形结构时,在紧固环箍300未收缩的状态下,导向件200间隔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中冷软管100的周向上的间距大于紧固环箍300收缩范围的差值,其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可参见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在中冷软管100的周向上的间距大于紧固环箍300收缩范围的差值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可选地,如图8所示,导向部220具有多个第一倾斜部223和多个第二倾斜部224,多个第一倾斜部223和多个第二倾斜部224在中冷软管100的周向上依次交替设置。也就是说,在导向部220的周向上,相邻两个第一倾斜部223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倾斜部224,相应地,相邻两个第二倾斜部224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倾斜部223,因第一倾斜部223和第二倾斜部224相对于中冷软管100的倾斜角度不同,如此设置可避免中冷软管100在发生膨胀变形时产生应力集中的问题,也就是避免中冷软管100因发生过度变形而产生拉伸断裂,从而提高中冷软管100的可靠性。
可选地,第一倾斜部223的延伸长度为L1,其中,8mm≤L1≤15mm。其中,这里所说的第一倾斜部223的延伸长度是指第一倾斜部223沿中冷软管100的轴向且朝远离紧固环箍300和中冷软管100的方向倾斜延伸的长度,当第一倾斜部223的延伸长度较短时,在中冷软管100发生膨胀变形的过程中,会出现中冷软管100的部分结构直接抵接在第一倾斜部223远离紧固环箍300的一端侧壁上的现象,此时第一倾斜部223的侧壁与中冷软管100相互抵接施力,会导致中冷软管100产生撕裂破损,且延伸长度较短的第一倾斜部223还无法有效控制中冷软管100的变形;当第一倾斜部223的延伸长度较长时,一方面会增加导向件200的成本,另一方面还会导致中冷软管100无法进行弯折。
因此,本申请将第一倾斜部223的延伸长度设置在8mm与15mm之间,在确保第一倾斜部223能够有效控制中冷软管100变形的同时,还可降低导向件200的成本,同时保证在布设中冷软管100的过程中,中冷软管100能够有效进行弯折。
在具体的示例中,第一倾斜部223的延伸长度可以为8mm、10mm、12mm或15mm。
可选地,第二倾斜部224的延伸长度为L2,其中,3mm≤L2≤8mm。也就是说,第二倾斜部224的延伸长度与第一倾斜部223的延伸长度不同,且第二倾斜部224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一倾斜部223的延伸长度,从而实现在导向部220上形成长短不一、角度不一致的第一倾斜部223和第二倾斜部224,这样第一倾斜部223和第二倾斜部224配合使中冷软管100在膨胀时边缘变形量及拉伸力处于非均匀且非圆周方向,从而避免中冷软管100在变形时产生应力集中。
其中,将第二倾斜部224的延伸长度设置成在3mm与8mm之间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可参见将第一倾斜部223的延伸长度设置在8mm与15mm之间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在具体的示例中,第二倾斜部224的延伸长度可以为3mm、5mm、6mm或8mm。
在一些示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倾斜部223的延伸长度在3mm与8mm之间,第二倾斜部224的延伸长度在8mm与15mm之间,也就是第二倾斜部224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一倾斜部223的延伸长度,这样也可以在导向部220上能够形成长短不一、倾斜角度不同的第一倾斜部223和第二倾斜部224,以避免中冷软管100在变形时出现应力集中;或者,第一倾斜部223的延伸长度和第二倾斜部224的延伸长度均设置在3mm与8mm之间,以进一步降低导向件200的生产成本;又或者,第一倾斜部223的延伸长度和第二倾斜部224的延伸长度均设置在8mm与15mm之间,以确保导向件200能够有效控制中冷软管100的变形。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中冷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冷软管(100),所述中冷软管(100)的轴向两端设有紧固环箍(300);
至少一个导向件(200),所述导向件(200)包括:
限位部(210),所述限位部(210)连接在所述紧固环箍(300)上;
导向部(220),所述导向部(220)设于所述中冷软管(100)的外侧,所述导向部(220)沿所述中冷软管(100)的轴向朝远离所述紧固环箍(300)和所述中冷软管(100)的方向倾斜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220)具有多个第一倾斜部(223)和多个第二倾斜部(224),所述第一倾斜部(223)和所述第二倾斜部(224)的倾斜角度不同;
所述第一倾斜部(223)相对于所述中冷软管(100)的倾斜角度为a1,其中,5°≤a1≤8°;和/或,所述第二倾斜部(224)相对于所述中冷软管(100)的倾斜角度为a2,其中,10°≤a2≤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200)为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所述第一导向件(221)和所述第二导向件(222)在所述中冷软管(100)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向件(221)和所述第二导向件(222)中的每一个均包括所述限位部(210)和所述导向部(2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冷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件(221)的所述限位部(210)与所述紧固环箍(300)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导向件(222)的所述限位部(210)可移动地连接在紧固环箍(300)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冷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件(222)的所述限位部(210)上设置连接件(2221),所述连接件(2221)连接在所述紧固环箍(300)的侧部并可相对于所述紧固环箍(300)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200)形成为沿所述中冷软管(100)的周向延伸的开环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冷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200)的所述限位部(210)设在所述中冷软管(100)与所述紧固环箍(300)之间,所述限位部(210)可移动地连接在紧固环箍(300)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冷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倾斜部(223)和多个所述第二倾斜部(224)在所述中冷软管(100)的周向上依次交替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管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倾斜部(223)的延伸长度为L1,其中,8mm≤L1≤15mm;和/或,
所述第二倾斜部(224)的延伸长度为L2,其中,3mm≤L2≤8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管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分别通过所述紧固环箍(300)连接在所述中冷软管(100)的两端。
CN202220924080.XU 2022-04-20 2022-04-20 中冷管组件 Active CN2172347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24080.XU CN217234782U (zh) 2022-04-20 2022-04-20 中冷管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24080.XU CN217234782U (zh) 2022-04-20 2022-04-20 中冷管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34782U true CN217234782U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21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24080.XU Active CN217234782U (zh) 2022-04-20 2022-04-20 中冷管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347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22305B2 (ja) 段付きボールジョイントパイプクランプおよびその予め取り付ける構成部品
US7021673B2 (en) Hose with corrugated metal tube
JP4010238B2 (ja) 蛇腹金属管付ホース
US7104285B2 (en) Hose with corrugated metal tube
WO2007102267A1 (ja) シール装置
CN102741602B (zh) 优选地用于空调系统的具有改进的连接件的管子
KR20150087720A (ko) 자동차 배기관용 플렉시블 튜브
JP2013210043A (ja) ハウジング形管継手
US20140261842A1 (en) Flexible tube for exhaust pipe of automobiles
CN217234782U (zh) 中冷管组件
KR20040062964A (ko) 연료분사장치
US6874822B2 (en) Resinous tube
JP5388319B2 (ja) 耐圧金属ベローズ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ZA200106879B (en) Pipe coupling for plastic pipes.
CN217002044U (zh) 中冷管组件
JP5684516B2 (ja) 可撓継手
JP2003194226A (ja) ジャケットシール
JP4612965B2 (ja) パッキングリング
CN216923502U (zh) 一种内氟外硅胶管
CN111396664A (zh) 工质管接头、连接结构、组件、汽车空调和汽车
CN217481387U (zh) 中冷器管路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9818957U (zh) 一种管道连接装置
CN217482288U (zh) 一种膨胀节及发动机
US11486293B2 (en) Exhaust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218787375U (zh) 泵车用管道连接结构及泵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