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19837U - 微导管 - Google Patents

微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19837U
CN217219837U CN202220472495.8U CN202220472495U CN217219837U CN 217219837 U CN217219837 U CN 217219837U CN 202220472495 U CN202220472495 U CN 202220472495U CN 217219837 U CN217219837 U CN 2172198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wire
catheter
wire
microcatheter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7249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峥
周凯旋
程鑫
郭婳
赵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Tongqia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Tongqia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Tongqia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Tongqia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7249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198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198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198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微导管(100),具有管身(1)、膨大部(2)和手柄(3)。管身包括:贯通设有微导管内腔(16)的导管(26)和包覆于导管外周侧的外管层(9),以及设在外管层与导管之间、与导管并行布置的控制丝管(27)。在膨大部处,外管层与导管之间形成有空腔部(4),以容纳用于拉弯膨大部的多根支撑丝(5)、以及一根从控制丝管的远端(17)伸出来的控制丝(8)。支撑丝的两端固定于导管,控制丝的远端固定于导管而近端连接于手柄。利用支撑丝与控制丝沿构成了对外管层的空心弹性可挠性伸缩纺锤体金属支架,可通过简单地拉动控制丝来引起支撑丝及膨大部相应弯曲,形成贴合血管弯曲弧度或分叉超选弧度的构型,减少凸缘效应。

Description

微导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辅助导引导管过弯和通过分叉的微导管。
背景技术
在例如神经血管系统中,血管的迂曲现象较多,这增加了神经介入手术过程中输送器械到目标区域的难度。由于导引导管通常拥有较大的内径来输送微导丝和微导管,导引导管和微导丝之间的直径差使得导引导管和微导丝远端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可能沿着血管分叉被捕获,即容易产生所谓的凸缘效应,致使导引导管在超选过程中容易被血管分叉阻塞(参见图12),或者通过迂曲的转弯时容易被血管壁阻塞,对血管壁造成刺激并且增加手术难度。
现有技术中,即便是个别现有设计的微导管在其远端部具有膨大部分结构,从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减间隙,也因为这些膨大部分结构多为支架或球囊结构,并且形状固定不可调整,仍然无法适应血管中不同的弯曲或分叉情况。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消除或减小微导丝与导引导管间间隙的微导管,以辅助导引导管通过血管分叉或者弯曲部分,防止导引导管卡在血管中。
在本说明书图12中所示的β角度表示血管的局部弯曲处所形成的角度,不同的血管路径或血管环境中的β角的角度不同,现有技术中的微导管的膨大部仅能适应一种β角度的血管环境,如果导引导管需要通过不同β角度的迂曲血管,则需要在一次手术中使用不同的微导管,增加手术复杂度和器械消耗量。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具有普适性的辅助导引导管过弯和通过分叉的微导管。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辅助导引导管过弯和通过分叉的微导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导管,具有管身、设于管身的远端侧的膨大部和近端侧的手柄,管身包括:贯通地设有微导管内腔的导管和包覆于该导管外周侧的外管层,该微导管内腔构成为适用于通过微导丝,管身还包括:设在外管层与导管之间、与导管并行布置的控制丝管,该控制丝管贯通地设有用于通过控制丝的控制丝腔,在膨大部处,靠外侧的外管层与靠内侧的导管之间,形成有空腔部,以容纳用于拉弯膨大部的多根支撑丝、以及一根从控制丝管的远端伸出来的控制丝,支撑丝的两端固定于导管,控制丝的远端固定于导管而近端连接于手柄。
优选地,支撑丝连接在导管外侧的远端连接位置、近端连接位置在沿导管的轴向上分别位于与控制丝连接在导管(26)外侧的远端连接位置、从远端伸出的近侧伸出位置一致的位置上。
优选地,手柄包括:外壳和设在该外壳内侧的内继管,内继管分别在两端连接在外壳上,构成为一根中空的锥形双通道管,并形成有:用于输送微导丝的导丝腔,和供控制丝穿入的控制丝通道,导丝腔与微导管内腔连通,控制丝通道开口于内继管的侧壁并连通于控制丝腔。
优选地,控制丝的近端连接于设置在手柄的齿轮,在齿轮上设有一个凹槽,用以固定控制丝的近端。
优选地,在外壳的外侧设有与齿轮同轴连接的旋钮。
优选地,在外壳上安装有彼此耦联的限位器与限位开关,该限位器能够与限位开关联动以卡住齿轮或者脱离开齿轮。
优选地,外管层、支撑丝和控制丝中的至少任一者具有在X射线下显影的性能。
优选地,设置成使得满足如下的弹性模量大小关系:导管≤控制丝管;或者:外管层≤导管≤支撑丝≤控制丝≤控制丝管。
优选地,控制丝管的远端终止于与支撑丝的近端连接在导管外侧的近端连接位置相应的周向位置上
优选地,在导管的外周侧,支撑丝包络着至少半个外周侧,邻近控制丝所在一侧的支撑丝的密度比相对远离一侧的分布稀疏;和/或,控制丝与支撑丝之间的周向间隔大于支撑丝彼此之间的周向间隔。
根据本实用新型,利用支撑丝与控制丝沿导管轴向构成了对膨大部的外管层的空心弹性可收缩纺锤体金属支架,并可简单地拉动控制丝来引起支撑丝及外管层相应弯曲,无需设置传统的球囊与注液通道就可以灵活地适应复杂的手术路径,有效减少治疗时间窗的制约,可减少损害并提高手术操作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该微导管远端存在膨大部分,可以消除或减小现有技术中微导丝与导引导管远端之间存在间隙。并且膨大部分具有可以调节膨大部分弯曲形状的结构,可帮助导引导管改变远端构型,创造出贴合弯曲弧度或分叉超选弧度的远端构型。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导管的整体布置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该微导管远端侧的膨大部分的侧剖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该膨大部分的角度可变结构,为对应于图2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 示意性地示出该膨大部分位置处的横剖面图。
图5示出局部的手柄结构示意图。
图6示意性地示出手柄及其附近的结构剖面图。
图7示意性地示出该膨大部分在调整头端角度后的剖面图。
图8示意性地示出该膨大部分松弛时的状态。
图9示意性地示出通过转动旋钮及齿轮来收紧该膨大部分时的变化过程。
图10示意性地示出该微导管到达过弯位置时的一个使用场景。
图11示意性地示出导引导管顺利通过过弯位置时的使用场景。
图12示意性地示出现有技术中的导引导管被血管分叉阻塞的一个场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下文描述的和附图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旨在教导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若干不同环境中和对于若干不同应用实施和使用本实用新型。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示例性实施例并不意在、并且不应该被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的限制性描述。
在此,为便于描述以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用近侧、近端、近端侧表述在使用时微导管的沿纵长轴线靠近操作者的方向或位置,而远侧、远端、远端侧对应于使用时沿轴线远离操作者的一侧。术语“上”、“下”、“左”、“右”、“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按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总体构成>
如图1~11所示的微导管100在纵长方向上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微导管的管身1、设于管身1的远端侧的膨大部2和近端侧的控制手柄3。
微导管100的包括膨大部2的远侧区段可通入导引导管,由于膨大部2的存在,因而与管身1的其它区段相比,可缩减与导引导管的相应内壁之间的间隙,减少凸缘效应。
<双内腔结构>
管身1形成有由外管层9包裹住的双内腔结构:导管26的微导管内腔16和控制丝管27的控制丝腔7。
具体地,管身1包括:贯通地设有微导管内腔16的导管26,和包覆于该导管26外周侧的外管层9。其中,该微导管内腔16可用于通过微导丝18(参见图10、11),而管身1形成为相应区段适于穿过导引导管19的形状。外管层9由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构成,优选具有弹性。
此外,管身1还包括:设在外管层9与导管26之间、与导管26并行布置的控制丝管27,该控制丝管27起始于控制手柄3侧而终止于膨大部2的近端侧,贯通地设有控制丝腔7,可用于通过控制丝8。
<膨大部>
膨大部2整体形成为纺锤形,其远端可与管身1的远端一致或邻近管身1的远端。
膨大部2与管身1的其它区段共用具有弹性的外管层9,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另外设置相应的弹性的外管层,在此统称外管层。
在外管层9与导管26之间,形成有空腔部4,以容纳用于拉弯膨大部2的各线材并容许拉弯动作时的变形。在此优选地,各线材由金属丝制成,如后述的支撑丝5、以及从控制丝腔7的远端17伸出来的控制丝8。
在空腔部4的空间中,支撑丝5的两端固定于导管26,构成了用于支撑膨大部2而从导管26鼓起的支撑部件。其中,每根支撑丝5的长度相同,且具有略长于膨大部2的自然伸直长度,两端跨接(例如焊接)在导管26上,二者形成类似于弧与弦的关系,因此呈从导管26以向外突的弧状弓起的支撑状态。该弧度优选设置为60-120度但不限于此。
在膨大部2松弛时的自然伸直状态下,控制丝8从控制丝腔7伸出的长度与支撑丝5的长度相同。控制丝8的远端连接(例如焊接)于导管26,近端连接(例如焊接或卷绕)于手柄3。
在控制丝8刚从控制丝腔7的远端17伸出来的部位,还可设置显影标记。由此可从手柄3拉回控制丝8直至膨大部2适当弯曲(参见图7)。
优选设置成控制丝管27的远端17终止于与支撑丝5的近端5”连接在导管26外侧的近端连接位置25相应的周向位置上。从而控制丝8就可以与支撑丝5同样地呈从导管26自然弓起的支撑状态,如此可有利于保持微导管100在初始状态下的自然伸直状态(见图8)。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沿轴向适当偏移。
此时,优选各支撑丝5的远端连接位置(未标出)、近端连接位置25、以及控制丝8的远端连接位置(未标出)、近侧伸出位置分别位于沿导管26轴向一致的位置上,并沿导管26的周向彼此隔开,总体上皆由外管层9所包覆,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使连接位置沿导管26的轴向交替错开一定距离。
在此,控制丝8的近侧伸出位置是指控制丝8从远端17伸出的位置。换句话说,远端17的终止位置相应于支撑丝5的近端连接位置。
如此,在牵拉控制丝8而从远端17(对应其近侧伸出位置)逐渐退缩回控制丝腔7中时,各支撑丝5也相应地受力而发生柔性形变,从而改变对膨大部2的力支撑,使得膨大部2相应地发生弯曲(见图9)。
<控制丝>
控制丝8整体上可来回推拉移动地穿通于控制丝腔7中,因为控制丝腔7与微导管内腔16分隔开地并行设置,使得控制丝8可以独立于微导丝18运动。
控制丝8的近端连接于手柄3中的调节齿轮10,通过旋转调节齿轮10可以收紧或放松控制丝8,进而使膨大部2发生挠曲,从而控制膨大部2以及管身1相应区段的弯曲角度变小或变大。
如此可以解决以往的膨大部分形状无法改变的问题,通过推拉控制丝8,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根据需求调节膨大部2的弯曲角度及外径尺寸,从而使管身1可以适配不同情况下的血管环境。
此外,外管层9、或支撑丝5及控制丝8可具有在X射线下显影的能力,使微导管100到位性及控制性得到提高。
替代地,也可以设置成在外管层9内侧例如嵌入成型有多根支撑丝5,整体地包覆于导管26外侧。
<控制手柄>
如图5、6所示,作为驱动部,近侧的控制手柄3包括:导管座12、应力释放连接件13、手柄外壳14、内继管15、齿轮10、限位器11和限位开关47。
导管座12为硬质材料,配有6%鲁尔内圆锥座,可与旋转止血阀等配件配合使用。
应力释放连接件13为软弹性高分子材料,作用是减少微导管管身1与手柄3间的应力集中,防止微导管100的使用过程中在近端发生损伤。
内置于外壳14的内继管15分别在两端连接在外壳14上,构成为一根中空的锥形双通道短管,形成有:用于输送微导丝18的导丝腔36,和供控制丝8穿入的控制丝通道37。
导丝腔36与微导管内腔16、导管座12连通,导丝腔36的远端内径和微导管内腔16的内径一致,近端内径和导管座12内径一致,起到连接微导管内腔16和导管座12的作用,为向微导管100中输送微导丝18建立通路。
控制丝通道37开口于内继管15的侧壁,并连通于控制丝腔7,为控制丝8的进退运动提供入口与空间。
在外壳14的外侧经由轴承连接有一个例如圆柱状的控制旋钮30,与该控制旋钮30同轴连接的齿轮10安装于外壳14的内侧,在齿轮10上设有一个凹槽31,可将控制丝8的近端固定在凹槽31中。
由此,可用控制旋钮30从旋转外壳14外侧控制内侧的齿轮10旋转,从而使控制丝8的近侧部分绕紧在齿轮10上,或使控制丝8放松。
在外壳14的内外两侧,安装有彼此耦联的限位器11与限位开关47,拨动限位开关47可以使限位器11卡住齿轮10以防止其旋转,或者离开齿轮10而不再限制齿轮10旋转。
如此,通过适当调整该控制旋钮30,可以驱动膨大部2的弯曲弧度相应地变形,从而适应不同的血管弯曲情形,减少导引导管19的凸缘效应。
如图9所示,当朝拉弯方向转动该控制旋钮30时,带动齿轮10旋转,将控制丝8进一步卷绕于齿轮10上,起到使控制丝8牵拉微导管100远端侧向近端侧挠曲、靠近的作用。此时膨大部2如图7所示斜向下发生形变、弯曲,弯曲角度α受控制旋钮30的旋转角度控制,即可在使用过程中调整弯曲方向和角度,适应多种血管情况。此外,在调整至预期角度后,可拨动限位开关47,防止齿轮10继续转动,固定住微导100远端的弯曲角度。
<使用场景>
图10、11为一个使用场景实例,在一般情况下,导引导管19需要经过眼动脉21向颅内血管推送,由于凸缘效应,导引导管19易被眼动脉21与颈内动脉20的交叉口阻塞。
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导管100,可同轴推送微导管100、微导丝18及导引导管19,如图10所示,使微导管100的远侧先行到达眼动脉21位置附近,调整控制旋钮30从而带动控制丝8辅助微导管100远侧头端弯曲成适合血管弧度的角度。此时,拨动限位器开关47,固定该角度不变。随后如图11所示,推送导引导管19,使导引导管19沿微导管100向上推送。由于膨大部2此时位于眼动脉21位置附近,使得微导管100的远端外径与导引导管19的远端内径配合良好,减弱了凸缘效应的影响,并且可利用膨大部2的弯曲形变来主动改变导引导管19的远侧头端构型,帮助导引导管19通过该分叉位置,不会被阻塞而刺激到血管壁。
在导引导管19通过该弯曲或分叉后,松开限位开关47,使微导管100回到松弛状态,继续同轴推进微导管100及导引导管19,以准备下一个需要辅助通过的弯曲或分叉。
<变形例>
微导管100的具体构件的材料、尺寸等,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设置或选择。例如可采用具有记忆性能的线材。作为支撑构件的支撑丝5与控制丝8优选设置成线接触外管层9,而在拉弯动作时外管层9仍能利用其弹性而实现随着支撑丝5与控制丝8挠曲变形的柔顺性。例如外管层9也可选用薄膜,例如采用纳米高压电纺技术将聚氨酯材料喷涂于支撑丝5和/或控制丝8上而形成的网格状薄膜。这种网格状薄膜不仅具有柔顺性,在遇到血栓时还可起到适当捕捉血栓的作用。
此外,优选控制丝管27的弹性模量不小于微导管管身1的导管26、尤其是不小于膨大部2的外管层9以及支撑丝5与控制丝8的弹性模量,从而更可靠地确保膨大部2先于控制丝管27发生弹性挠曲。关于弹性模量,还可设置成使得满足如下的大小关系:外管层9≤导管26≤支撑丝5≤控制丝8≤控制丝管27。
关于多根支撑丝5及控制丝8,彼此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构成,考虑到微导管100与其适用场景,控制丝8只设有一根,支撑丝5优选2~8根,然而并不限于此。
此时,支撑丝5及控制丝8连接于导管26的固定点位置在导管26的周向上可彼此均匀地间隔开,形成各丝线体在周向上角度间隔大致均匀的分布密度,但并不限于此。如图4所示,也可使各支撑丝5的分布区域包络着导管26的至少半个外周侧,而使设置在控制丝8一侧的支撑丝5与控制丝8之间相对稀疏地设置,如此可以有利地减小利用控制丝8拉弯膨大部的阻力。
关于控制丝8,也可将其利用不同的材料形成,例如,从手柄侧直到近侧伸出位置的某一区间的材料可以不同于近侧伸出位置至远端之间的材料,将两种材料适当连接即可,由此发挥分别适应远侧弯曲、近侧卷送的需要。
根据本实用新型,利用支撑丝5与控制丝8沿导管27轴向构成了对膨大部2的外管层9的空心弹性可挠性伸缩纺锤体金属支架,并可通过简单地拉动控制丝8来引起支撑丝5及外管层9相应弯曲,无需设置传统的球囊与注液通道就可以灵活地适应复杂的手术路径,有效减少治疗时间窗的制约,可减少损害并提高手术操作性。
尽管已经参考各种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是应当理解,可以在所描述的实用新型构思的精神和范围内做出变形。因此,意图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而是将具有由所附权利要求的语言所定义的全部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微导管(100),具有管身(1)、设于管身(1)的远端侧的膨大部(2)和近端侧的手柄(3),所述管身(1)包括:贯通地设有微导管内腔(16)的导管(26)和包覆于该导管(26)外周侧的外管层(9),该微导管内腔(16)构成为适用于通过微导丝(18),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身(1)还包括:设在所述外管层(9)与所述导管(26)之间、与所述导管(26)并行布置的控制丝管(27),该控制丝管(27)贯通地设有用于通过控制丝(8)的控制丝腔(7),
在所述膨大部(2)处,靠外侧的所述外管层(9)与靠内侧的所述导管(26)之间,形成有空腔部(4),以容纳用于拉弯所述膨大部(2)的多根支撑丝(5)、以及一根从所述控制丝管(27)的远端(17)伸出来的控制丝(8),所述支撑丝(5)的远端(5’)、近端(5”)跨接固定于所述导管(26),所述控制丝(8)的远端固定于所述导管(26)而近端连接于所述手柄(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丝(5)连接在所述导管(26)外侧的远端连接位置、近端连接位置(25)在沿所述导管(26)的轴向上分别位于与所述控制丝(8)连接在所述导管(26)外侧的远端连接位置、从所述远端(17)伸出的近侧伸出位置一致的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柄(3)包括:外壳(14)和设在该外壳(14)内侧的内继管(15),
所述内继管(15)分别在两端连接在所述外壳(14)上,构成为一根中空的锥形双通道管,该双通道管形成有:用于输送所述微导丝(18)的导丝腔(36),和供所述控制丝(8)穿入的控制丝通道(37),
所述导丝腔(36)与所述微导管内腔(16)连通,所述控制丝通道(37)开口于所述内继管(15)的侧壁并连通于所述控制丝腔(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丝(8)的近端连接于设置在所述手柄(3)的齿轮(10),
在所述齿轮(10)上设有一个凹槽(31),用以固定所述控制丝(8)的近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14)的外侧设有与所述齿轮(10)同轴连接的旋钮(3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14)上安装有彼此耦联的限位器(11)与限位开关(47),该限位器(11)能够与所述限位开关(47)联动以卡住所述齿轮(10)或者脱离开所述齿轮(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管层(9)、所述支撑丝(5)和所述控制丝(8)中的至少任一者具有在X射线下显影的性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
设置成使得满足如下的弹性模量大小关系:
导管(26)≤控制丝管(27);或者
外管层(9)≤导管(26)≤支撑丝(5)≤控制丝(8)≤控制丝管(27)。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丝管(27)的远端(17)终止于与所述支撑丝(5)的近端(5”)连接在所述导管(26)外侧的近端连接位置(25)相应的周向位置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管(26)的外周侧,所述支撑丝(5)包络着至少半个外周侧,邻近所述控制丝(8)所在一侧的所述支撑丝(5)的密度比远离一侧的分布稀疏;和/或
所述控制丝(8)与所述支撑丝(5)之间的周向间隔大于所述支撑丝(5)彼此之间的周向间隔。
CN202220472495.8U 2022-03-04 2022-03-04 微导管 Active CN2172198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72495.8U CN217219837U (zh) 2022-03-04 2022-03-04 微导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72495.8U CN217219837U (zh) 2022-03-04 2022-03-04 微导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19837U true CN217219837U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41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72495.8U Active CN217219837U (zh) 2022-03-04 2022-03-04 微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198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72096B2 (ja) プルワイヤを有する操向可能なカテーテル
CN109567991B (zh) 输送鞘管
US5318526A (en) Flexible endoscope with hypotube activating wire support
US5906591A (en) Endoscopic robot
CN104958824B (zh) 一种导引导管
US8172829B2 (en) Torqueable and deflectable medical device shaft
CN105903117B (zh) 导管
US20040116832A1 (en) Catheter arrangement
JP4500016B2 (ja) 内視鏡挿入用補助具
US20060270978A1 (en) Expandable esophageal access device
CN220424333U (zh) 可调弯导管
JP2009513308A (ja) 操舵可能なカテーテルデバイスおよびカテーテルデバイスを関節運動させる方法
JP7007783B2 (ja) 医療機器アダプター
CN114082075B (zh) 一种辅助控弯鞘管
US8834448B1 (en) Side port catheter device and method for accessing side branch occlusions
CN109009355B (zh) 一种心包穿刺针组件
CN212067416U (zh) 一种新型微导丝结构及其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病的颅内微导丝
WO2017158069A1 (en) A catheter assembly
US20060074372A1 (en) Active capillary
CA2382707A1 (en) Guiding aid
JP3780066B2 (ja) 医療用チューブ
CN217219837U (zh) 微导管
CN114588491A (zh) 辅助过弯微导管
WO2018012399A1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CN218961553U (zh) 一种可调弯鞘管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