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19201U - 转向把手以及装配有该转向把手的医疗推车 - Google Patents
转向把手以及装配有该转向把手的医疗推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219201U CN217219201U CN202220301970.5U CN202220301970U CN217219201U CN 217219201 U CN217219201 U CN 217219201U CN 202220301970 U CN202220301970 U CN 202220301970U CN 217219201 U CN217219201 U CN 2172192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orce
- force transmission
- steering handle
- push
-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向把手以及装配有该转向把手的医疗推车。该转向把手包括操作杆、安装基座、力传递杆和力传感器;操作杆的中部转动连接于安装基座,且操作杆上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力传递杆,每个力传递杆对应连接有一个力传感器;操作杆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以对两侧的力传递杆施加拉力或推力,每个力传递杆能够将承受的作用力传递至对应的力传感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把手通过同一操作杆转动即可对两侧的力传递杆同时施加反向的作用力,以改变对应力传感器的受力以满足转向要求,整体操作方便灵活,反馈及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转向把手以及装配有该转向把手的医疗推车。
背景技术
在使用腹腔辅助手术设备的过程中,术前有人员需要将辅助设备的患者台车从设备间移动至手术室内,在移动患者台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转弯的地方。然而现有的患者台车上在进行转向时,是需要医疗人员的两只双手分别对转向两侧的两个把手施加不同的作用力,且转向过程全凭医疗人员的手感,故而反馈也不够及时,且操作不便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患者台车在转向时反馈不及时且操作不便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转向把手。
一种转向把手,包括操作杆、安装基座、力传递杆和力传感器;
所述操作杆的中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基座,且所述操作杆上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有所述力传递杆,每个所述力传递杆对应连接有一个所述力传感器;
所述操作杆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以对两侧的所述力传递杆施加拉力或推力,每个所述力传递杆能够将承受的作用力传递至对应的所述力传感器。
上述的转向把手,通过在操作杆上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力传递杆,并在每个力传递杆的一端连接力传感器,以检测力传递杆的受力情况。操作杆的中部转动连接于安装基座上。在实际使用时,将操作杆相对安装基座绕操作杆的自身轴线转动,从而对两侧的两个力传递杆同时施加作用力,即向其中一个力传递杆施加靠近力传感器移动的推力,而向另一个力传递杆施加远离力传感器移动的拉力,如此每个力传感器的检测到的作用力不同。这两个力传感器能够将自身的受力情况传递至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运转,从而满足转向要求。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分别施加作用力而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把手通过同一操作杆转动即可对两侧的力传递杆同时施加反向的作用力,以改变对应力传感器的受力以满足转向要求,整体操作方便灵活,反馈及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把手还包括至少两个推拉座,每个所述力传递杆通过一个所述推拉座连接于所述操作杆,且每个所述推拉座滑动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力传递杆;
每个所述推拉座凸设有连接臂,所述操作杆上对应每个所述推拉座的位置处均设置有用于所述连接臂穿过的限位孔,且所述连接臂能够随着所述操作杆的转动下在对应所述限位孔内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孔为长条孔,且所述限位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操作杆的轴向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拉座构造有用于所述力传递杆穿过的安装孔,且所述推拉座与所述力传递杆之间连接有弹性件,所述推拉座通过所述弹性件向所述力传递杆施加拉力或推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拉座构造有两个相对且间隔的安装臂,每个所述安装臂均构造有所述安装孔,所述力传递杆上凸设有凸台,且每个所述安装臂(52)与所述凸台之间均设置有所述弹性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力传递杆上分别对应的所述凸台交错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力传递杆上套设的所述弹性件为压簧或拉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把手还包括支撑柱和安装于所述安装基座的导向滑轨,所述支撑柱滑动连接于所述导向滑轨并与所述操作杆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柱的滑动方向与所述推拉座的移动方向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滑轨构造有燕尾滑槽,所述支撑柱背离所述操作杆的一端构造有与所述燕尾滑槽相适配的燕尾凸。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医疗推车,能够缓解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一种医疗推车,包括车体和安装于所述车体的转向把手,所述车体上装配有转向电机,所述转向把手中的力传感器与所述车体上的转向电机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把手的第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把手的第二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提供的转向把手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提供的转向把手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医疗推车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医疗推车的转向流程图。
附图标记:10-操作杆;11-限位孔;12-嵌设凸;20-安装基座;30-力传递杆;31-凸台;40-力传感器;50-推拉座;51-连接臂;52-安装臂;60-弹性件;70-支撑柱;71-燕尾凸;72-转轴;80-导向滑轨;81-燕尾滑槽;90-操作臂;91-手持孔;100-转向把手;200-车体;521-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把手100,包括操作杆10、安装基座20、力传递杆30和力传感器40。操作杆10的中部转动连接于安装基座20,且操作杆10上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力传递杆30,每个力传递杆30对应连接有一个力传感器40。操作杆10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以对两侧的力传递杆30施加拉力或推力,每个力传递杆30能够将承受的作用力传递至对应的力传感器40。其中,力传感器40能够将检测到的信号传递至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分析处理后控制电机运转,且一个车轮对应一个电机。
具体的,力传递杆30作为操作杆10与力传感器40之间的力的传递,以便于触发力传感器40的检测机制;操作杆10用于医疗人员操作,安装基座20便于将该转向把手100安装至适应的医疗设备上。因为操作杆10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力传递杆30,操作杆10的轴线位于两个力传递杆30之间,故而当操作杆10转动后每个力传递杆30所承受作用力相反;即,向其中一个力传递杆30施加靠近对应力传感器40一侧的推力,而向另一个力传递杆30施加远离对应力传感器40一侧的拉力,从而每个力传感器40所检测到的作用力不同。因此,当每个力传感器40将力信号传递至控制器后,控制器能够控制对应的电机运动,例如当力传感器40检测到推力时,控制器能够控制对应的转向电机加快转速,则对应的车轮加速;当力传感器40检测到拉力时,控制器控制对应的转向电机减慢转速,则对应的车轮减速。如此,即可满足转向需求。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分别施加作用力而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把手100通过同一操作杆10转动即可对两侧的力传递杆30同时施加反向的作用力,以改变对应力传感器40的受力以满足转向要求,整体操作方便灵活,反馈及时。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向把手100还包括至少两个推拉座50,每个力传递杆30通过一个推拉座50连接于操作杆10,且每个推拉座50滑动连接于对应的力传递杆30并与操作杆10活动连接。也就是说,操作杆10的运动产生的作用力能够通过推拉座50传递至对应侧的力传递杆30。这样的设置即可确保操作杆10和力传递杆30不再同一水平面内,降低操作杆10上其他结构对力传递杆30的干涉,确保力传递杆30的受力只来自于操作杆10转动。同时,力传递杆30与推拉座50的滑动连接,确保推拉座50在操作杆10的作用下只能沿力传递杆30的轴向移动,即向力传感器40施加方向不会变化的拉力或推力。
如图3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每个推拉座50上凸设有连接臂51,操作杆10设置有用于连接臂51穿过的限位孔11,且连接臂51能够随着操作杆10的转动在对应的限位孔11内移动。以其中一组推拉座50和力传递杆30为例说明,连接臂51穿过对应的限位孔11并滑动连接于限位孔11的孔壁。这样的设置,满足推拉座50与操作杆10之间的灵活性,使得操作杆10转动时,推拉座50不会随之同步转动,而只能沿力传递杆30的轴向往复滑动,从而将作用力传递至力传递杆30上。而且也正是因为推拉座50通过连接臂51与限位孔11的配合,对操作杆10的转动以及推拉座50沿力传递杆30的移动进行限位,提高转向安全性。进一步地,连接臂51设置在推拉座50的中部,提高受力均衡性。再进一步地,连接臂51呈阶梯状设置,大端搭接在操作杆10上以确保推拉座50相对操作杆10不会掉落,小端穿过限位孔11与推拉座50固定,且小端与限位孔11的孔壁滑动连接。
如图3所示,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限位孔11为长条孔,且限位孔11的长度方向与操作杆10的轴向垂直。具体的,当操作杆10通过一转轴72与安装基座20转动连接时,长条孔的长度沿转轴72的径向延伸。如此,当操作杆10转动时,长条孔相对力传递杆30倾斜,从而满足推拉座50与操作杆10之间的活动余量。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操作杆10设置呈倒置的U字形。U字形的两个竖边与横边活动连接,每个竖边滑动连接一个力传递杆30以便于向力传递杆30施加作用力,进而触发力传感器40的检测机制。同时,力传递杆30滑动连接于力传感器40,以确保向力传感器40接受到单一方向且方向不变的拉力或推力。此时,力传递杆30能够随操作杆10的转动而直线运动,力传递杆30与操作杆10活动连接。力传递杆30可以构造呈L型,竖边与操作杆10活动连接,横边与力传感器40滑动连接并通过一过渡件与力传感器40内的施力结构连接以触发力传感器40的检测机制。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推拉座50构造有用于力传递杆30穿过的安装孔521,且推拉座50与力传递杆30之间连接有弹性件60,推拉座50通过弹性件60向力传递杆30施加拉力或推力。具体的,安装孔521的设置便于推拉座50直接套设在力传递杆30上,从而沿力传递杆30的轴向移动。弹性件60的设置在满足对力传递杆30进行作用力传递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确保最终传递至力传递杆30的作用力不是很大即可准确触发力传感器40,从而进行车轮的转向调整,对力传感器40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且也正是因为弹性件60的缓冲作用,即便是医疗设备发生碰撞或者振动导致操作杆10微微转动时,这部分振动也会通过弹性件60缓冲掉而不至于直接触发转向。另外,这样的设置使得操作杆10的转动角度与弹性件60的弹力相关,力传感器40检测到的拉力或推力与控制器控制车轮的转速相关,从而与医疗设备的转向角度有关;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把手100能够将操作杆10的转动角度与医疗设备的转向角度呈恒定比例,从而使得医疗设备的转向过程反馈更为稳定,也更为直观。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推拉座50构造有两个相对且间隔的安装臂52,每个安装臂52均构造有安装孔521,力传递杆30上凸设有凸台31,且每个安装臂52与凸台31之间均设置有弹性件60。具体的,凸台31的设置便于弹性件60的装配,从而将作用力传递至力传递杆30。同时,每个安装臂52与凸台31之间的弹性件60能够确保同一力传递杆30在不同的情况下承受拉力或推力。
为了便于描述,以两个安装臂52中靠近力传感器40一侧的一个安装臂52为第一安装臂,远离力传感器40一侧的安装臂52为第二安装臂,以抵接于第一安装臂与凸台31之间的弹性件60为第一弹性件,以抵接于第二安装臂与凸台31之间的弹性件60为第二弹性件。例如,当操作杆10顺时针转动时,操作杆10的左端带动同侧的推拉座50朝向靠近力传感器40的方向移动。第二安装臂的移动挤压第二弹性件,促使第二弹性件通过凸台31向力传递杆30施加朝向力传感器40一侧的推力;第一安装臂的移动使得第一弹性件相适应放松不产生作用力。同时,操作杆10的右端带动同侧的推拉座50朝向远离力传感器40的方向移动,该推拉座50上第二安装臂的移动使得第二弹性件相适应放松不产生作用力,第一安装臂的移动能够挤压第一弹性件,促使第一弹性件通过凸台31向力传递杆30施加远离力传感器40一侧的推力,也就相当于力传感器40承受拉力。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力传递杆30上分别对应的凸台31交错设置。也就相当于,当其中一个力传递杆30上的凸台31在位于靠近力传感器40一端时,另一个力传递杆30上的凸台31位于远离力传感器40的一端。这样的设置能够确保两个力传递杆30在操作杆10转动时受力均衡,提高转向稳定性。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两个力传递杆30上的凸台31位于沿力传递杆30同一径向直线上,如果位于凸台31两侧的两个弹性件60的弹力不同时,两个力传递杆30上相同的弹性件60交错设置,确保操作杆10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时两个力传递杆30受力均衡。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每个力传递杆30上套设的弹性件60为压簧,压簧抵接于凸台31与安装臂5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压簧的数量为四个,每个力传递杆30上套设有两个弹性件60。以操作杆10左端的力传递杆30为例,凸台31距离第一安装臂的间距大于凸台31距离第二安装臂之间的间距。故而,抵接于凸台31与第一安装臂之间的压簧长度大于抵接于凸台31与第二安装臂之间的压簧长度。而操作杆10右端的力传递杆30上,凸台31距离第一安装臂的间距小于凸台31距离第二安装臂之间的间距,抵接于凸台31与第一安装臂之间的压簧长度小于抵接于凸台31与第二安装臂之间的压簧长度。当操作杆10顺时针转动时,推拉座50通过长度较小的压簧施加作用力;当操作杆10逆时针转动时,推拉座50通过长度较长的压簧施加作用力。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力传递杆30上套设的弹性件60为拉簧,拉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凸台31和安装臂52上。此时,当操作杆10顺时针转动时,推拉座50的移动促使长度较长的拉簧拉伸,从而通过凸台31作用于力传递杆30。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向把手100还包括支撑柱70和安装于安装基座20的导向滑轨80,支撑柱70滑动连接于导向滑轨80并与操作杆10通过转轴72转动连接,支撑柱70的滑动方向与推拉座50的移动方向相同。具体的,支撑柱70构造有沿自身高度方向延伸的转动孔,转轴72插设于转动孔内并与操作杆10转动连接。或者支撑柱70的顶端凸设有转轴72,转轴72插入操作杆10的安装孔521内,与之转动连接。同时,支撑柱70通过导向滑轨80与安装基座20的滑动连接相当于提高了操作杆10相对安装基座20的安装自由度,以确保操作杆10能够稳定的转动,而不是上下晃动。其中,支撑柱70的轴向与操作杆10的中轴线重合,如此确保两个推拉座50距离操作杆10转动轴线间距相同,即两端的力臂相同,确保两端受力均衡。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导向滑轨80构造有燕尾滑槽81,支撑柱70背离操作杆10的一端构造有与燕尾滑槽81相适配的燕尾凸71。通过燕尾滑槽81与燕尾凸71的滑动配合,提高支撑柱70相对安装基座20的安装可靠性,承载能力更大。而且,二者之间间隙可调,例如通过塞设其他相适配的结构调节燕尾滑槽81与燕尾凸71之间的间隙以及松紧程度。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医疗人员操作,该转向把手100还包括操作臂90,操作臂90构造有操作孔,操作杆10上凸设有嵌设凸12,嵌设凸12嵌设于操作孔内实现操作臂90相对操作杆10的装配,医疗人员手持操作臂90即可进行转向操作。如图1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操作臂90包括横杆和一体成型于横杆长度方向两端的纵杆,操作孔设置在横杆的中部并为盲孔,操作孔的轴线与横杆的中轴线重合。医疗人员两手分别把握住同侧的纵杆即可实现操作。如图2所示,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操作臂90采用长方形板体,操作孔设置在长方形板体的中部,并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开设有手持孔91,且四角呈圆角过渡。医疗人员两手的四指分别穿过对应的手持孔91把握住长方形板体,从而实现转动。其中,操作孔为盲孔,手持孔91沿长方形板体的厚度方向贯穿。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医疗推车,包括车体200和安装于车体200的转向把手100,车体200上装配有转向电机,转向把手100中的力传感器40与车体200上的转向电机电连接。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提供的医疗推车,通过转向把手100的逆时针和顺时针转动,满足两个力传感器40针对拉力和推力的检测,从而利用医疗推车的控制器控制左右两个主动轮分别对应的转向电机改变转速,以适应医疗推车的转向需求。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E箭头为医疗设备的转动方向,将操作臂90逆时针转动一角度α(即把手旋转角度)后,操作臂90左端的推拉座50背离对应的力传感器40,以促使力传感器40检测到背离向的拉力,右端的推拉座50靠近对应的力传感器40,以促使力传感器40检测到推力,故而两个力传感器40的受力差值为ΔF=FL-FR(其中,FL为左侧力传感器的受力,FR为右侧力传感器的受力)。同时,因为FL和FR的力值均与弹簧的软硬相关,也就是与弹簧的胡克系数相关,所以α和ΔF的关系是与弹簧本身的胡克系数相关。接着,通过设计人员的预先设定,ΔF对应的医疗设备转向角β不同,最终即可实现把手旋转角度α与医疗设备转向角β的比例关系。而且,在此工况中,左侧力传感器将检测到拉力信号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左轮转向电机减慢转速,左主动轮转速减慢;同时,右侧力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推力信号传递至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右轮转向电机加快转速,右主动轮转速加快。如此,即可满足医疗设备的E向转向。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转向把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杆(10)、安装基座(20)、力传递杆(30)和力传感器(40);
所述操作杆(10)的中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基座(20),且所述操作杆(10)上相对的两侧分别连接有所述力传递杆(30),每个所述力传递杆(30)对应连接有一个所述力传感器(40);
所述操作杆(10)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以对两侧的所述力传递杆(30)施加拉力或推力,每个所述力传递杆(30)能够将承受的作用力传递至对应的所述力传感器(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把手(100)还包括至少两个推拉座(50),每个所述力传递杆(30)通过一个所述推拉座(50)连接于所述操作杆(10),且每个所述推拉座(50)滑动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力传递杆(30);
每个所述推拉座(50)凸设有连接臂(51),所述操作杆(10)设置有用于所述连接臂(51)穿过的限位孔(11),且所述连接臂(51)能够随着所述操作杆(10)的转动在对应所述限位孔(11)内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11)为长条孔,且所述限位孔(1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操作杆(10)的轴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座(50)构造有用于所述力传递杆(30)穿过的安装孔(521),且所述推拉座(50)与所述力传递杆(30)之间连接有弹性件(60),所述推拉座(50)通过所述弹性件(60)向所述力传递杆(30)施加拉力或推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座(50)构造有两个相对且间隔的安装臂(52),每个所述安装臂(52)均构造有所述安装孔(521),所述力传递杆(30)上凸设有凸台(31),且每个所述安装臂(52)与所述凸台(31)之间均设置有所述弹性件(6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把手,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力传递杆(30)上分别对应的所述凸台(31)交错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把手,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力传递杆(30)上套设的所述弹性件(60)为压簧或拉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把手(100)还包括支撑柱(70)和安装于所述安装基座(20)的导向滑轨(80),所述支撑柱(70)滑动连接于所述导向滑轨(80)并与所述操作杆(10)通过转轴(72)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柱(70)的滑动方向与所述推拉座(50)的移动方向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滑轨(80)构造有燕尾滑槽(81),所述支撑柱(70)背离所述操作杆(10)的一端构造有与所述燕尾滑槽(81)相适配的燕尾凸(71)。
10.一种医疗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疗推车包括:
车体(200),装配有转向电机;
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把手,所述转向把手(100)中的力传感器(40)与所述转向电机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301970.5U CN217219201U (zh) | 2022-02-15 | 2022-02-15 | 转向把手以及装配有该转向把手的医疗推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301970.5U CN217219201U (zh) | 2022-02-15 | 2022-02-15 | 转向把手以及装配有该转向把手的医疗推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219201U true CN217219201U (zh) | 2022-08-19 |
Family
ID=82833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301970.5U Active CN217219201U (zh) | 2022-02-15 | 2022-02-15 | 转向把手以及装配有该转向把手的医疗推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219201U (zh) |
-
2022
- 2022-02-15 CN CN202220301970.5U patent/CN21721920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512581B2 (en) | Shoulder joint rehabilitation assistive device | |
TWI328464B (zh) | ||
JP2008511483A5 (zh) | ||
JP4761822B2 (ja) | 力検出装置 | |
JP4761831B2 (ja) | 力検出装置 | |
JP5309294B2 (ja) | ジョイスティック | |
JP6672106B2 (ja) | 台車 | |
US20110256943A1 (en) | Control method and swing mechanism for an infant and child swing | |
EP1913301B1 (en) | Safety unit | |
CN217219201U (zh) | 转向把手以及装配有该转向把手的医疗推车 | |
US20120042744A1 (en) | Organ type acceleration pedal assembly employing linear bearing | |
CN201080181Y (zh) | 一种脚踏式驻车制动装置 | |
JP2006240361A (ja) | 操作力アシストシステム及び電気掃除機 | |
JP3170438B2 (ja) | 手押し車 | |
CN102795290A (zh) | 用于轻便车辆的转向装置 | |
CN106314031B (zh) | 一种力伺服电驱系统 | |
JP6527652B2 (ja) | 台車 | |
CN202827911U (zh) | 弹性复位机构及其自平衡两轮车转向装置 | |
KR101930691B1 (ko) | 차량용 스티어링 컬럼 | |
JP6990823B2 (ja) | 運動訓練装置 | |
CN102826148A (zh) | 弹性复位机构及其自平衡两轮车转向装置 | |
JP2004229757A (ja) | マッサージ機 | |
EP3421023B1 (en) | A control device for an assistive device, and an electric wheelchair | |
US20120138381A1 (en) | Steering device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 |
CN104129462B (zh) | 转动杆转动复位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