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83151U - 自发电开关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自发电开关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83151U
CN217183151U CN202220800080.9U CN202220800080U CN217183151U CN 217183151 U CN217183151 U CN 217183151U CN 202220800080 U CN202220800080 U CN 202220800080U CN 217183151 U CN217183151 U CN 2171831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generation
self
control circuit
antenna module
generating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0008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允臻
程小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Linp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Linp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Linp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Linp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0008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831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831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831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B90/20Smart grids as enabling technology in buildings sector

Landscapes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发电开关,包括:发电组件;电路载体,电连接所述发电组件;设置于所述电路载体的控制电路;天线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当源于所述发电组件的电能上电所述控制电路后,发射电磁信号;其中,进一步包括一隔离器,所述隔离器构造为将所述天线模块与所述控制电路间的至少部分区域分开预定间隔,且所述预定间隔被设置为适于容纳一致动部;所述致动部形成为抵接所述发电组件,并能够于所述隔离器中做往复运动,以触发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有益效果是:可减小所述控制电路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对天线模块的发射性能的影响,提高信号发射稳定性。

Description

自发电开关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发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发电开关及系统。
背景技术
自发电开关,可理解为配置有发电组件的开关设备,例如自发电门铃、自发电无线开关等,开关中电路所需的电能可以由发电组件产生的电能提供。同时,自发电开关中,还可配置有控制电路和天线,进而利用控制电路控制天线对外通信。
然而,现有相关技术中,受限于自发电开关的尺寸,一般将天线和控制电路之间距离设置较近,导致控制电路工作时的噪声对天线的发射性能造成较大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发电开关及系统,可减小控制电路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对天线模块的性能的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发电开关,包括:
发电组件;
电路载体,电连接所述发电组件;
设置于所述电路载体的控制电路;和,
天线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当源于所述发电组件的电能上电所述控制电路后,发射电磁信号;
其中,进一步包括一隔离器,所述隔离器构造为将所述天线模块与所述控制电路间的至少部分区域分开预定间隔.
进一步地,所述预定间隔被设置为适于允许一致动部穿过;所述致动部形成为抵接所述发电组件,并能够于所述隔离器中做往复运动,以触发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
进一步地,所述发电组件朝向所述电路载体具有两个支撑点,以支撑所述电路载体;且两个支撑点形成为将所述电路载体上的控制电路与所述发电组件电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载体包括:设置有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一表面和相反的第二表面;
其中,所述发电组件连接于所述电路载体的第二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自发电开关进一步包括一可活动的腔体,所述致动部进一步被设置为支撑所述腔体,以在所述腔体活动时带动所述致动部触发所述发电组件,且在所述控制电路未工作时,使所述腔体处于静止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载体的第二表面与所述腔体底面具有第二间隔,且所述第二间隔可通过所述支撑点的高度变动来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载体及所述天线模块均设置于所述腔体,且与所述腔体的内壁不接触。
进一步地,沿自所述自发电开关的第一侧至第二侧的指定方向,腔体顶面、电路载体、发电组件、腔体底面依次布置;
以垂直于所述指定方向的平面为投影面,所述控制电路在所述投影面的第一投影图形与所述天线模块在所述投影面的第二投影图形不重叠;且所述第一投影图形覆盖所述发电组件在所述投影面的第三投影图形,所述第二投影图形不覆盖所述第三投影图形。
进一步地,第一方向上,所述天线模块和所述控制电路分设于所述致动部的两侧,且在第三方向上所述致动部于所述天线模块和所述控制电路之间具备第二指定宽度,以在指定方向上隔离所述天线模块和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第一方向、第三方向和指定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器包括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天线模块之间形成的至少一开口;所述开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备第一指定宽度,使得所述天线模块与所述控制电路分开所述预定间隔。
进一步地,所述发电组件包括:
发电件;
储能件,其一端固定于所述发电件,另一端可基于一摆动支点摆动以驱动所述发电件产生电能;
所述开口构造成将所述储能件的另一端暴露于所述天线模块和所述控制电路之间,以使所述致动部能够穿过所述开口触发所述发电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天线模块包括发射载体和用于发射信号的天线图案,所述天线图案形成于所述发射载体的第一表面,且所述发射载体的第一表面与所述控制电路所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发射载体和所述电路载体一体地设置为一印刷电路板。
进一步地,所述天线图案的起始端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末端设置有引出端口。
进一步地,在第一方向上,所述致动部与所述天线图案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小于与末端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器包括金属导线,将所述天线模块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
其中,所述金属导线具有弯折,所述弯折构造为将所述天线模块和所述控制电路分开预定间隔。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导线支撑所述天线模块,以保持所述天线模块与所述腔体内壁不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天线模块包括弹簧天线,所述弹簧天线具有连接所述金属导线的起始端和远离于所述控制电路的末端。
进一步地,在第一方向上,所述致动部与所述弹簧天线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小于与末端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自发电开关进一步包括:
壳体;
按键本体,活动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开口侧,以形成所述腔体;
其中,所述按键本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所述致动部抵接于所述按键本体与所述发电组件之间,从而当所述按键本体在运动时能够带动所述致动部触发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
进一步地,在第一方向上,所述按键本体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按键本体的与所述一端相对的另一端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所述致动部能够在所述另一端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和/或所述另一端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触发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致动部位于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系统,包括所述的自发电开关,以及目标网络。
进一步地,所述目标网络中设有至少以下之一目标设备:
智能墙开、智能窗帘、智能灯、智能音箱。
进一步地,所述目标网络为Zigbee网络、WIFI网络或者蓝牙网络。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目标网络的移动终端;
所述目标设备还用于:
通过所述目标网络接收所述自发电开关发射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对应的控制报文发送至服务器;
所述移动终端还用于:自所述服务器获取所述控制报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通过在天线和控制电路之间设置所述隔离器来增加天线与控制电路 30之间的间隔,进而减少控制电路的地对天线发射性能的影响。
(2)所述隔离部能够容纳用于触发所述发电组件的致动部,且被设置为能够隔离所述天线模块和所述控制电路,即所述隔离部具备既可以隔离所述控制电路和所述天线模块又可以提供所述发电组件被触发的让位空间的双重作用,以充分利用所述隔离部所占用的空间,优化腔体内部的结构,进而优化所述自发电开关的整体尺寸。
(3)通过用于电性连接的支撑柱直接固定所述电路载体,使得所述金属支撑柱25具备电性连接和支撑固定的双重作用,简化了所述电路载体的固定结构,进而可以简化整个自发电开关的内部布局,优化内部结构.
(4)所述电路载体仅通过两根所述金属支撑柱固定在所述腔体中,形成所述电路载体的两点支撑式固定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三点以上的固定方式对所述电路载体进行固定,该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载体采用两点固定方式对外固定由于两点之间的连线所形成的扭矩力不足以使所述电路载体发生变形,所以该实施例中的两点支撑式固定结构能够减小所述电路载体由于固定而造成的形变。
(5)由于两点定位在组装时不需要严格的尺寸配合,使得所述电路载体的安装更加便捷,定位更容易。
(6)将控制电路和发电组件分设于所述电路载体的相对两面,可便于所述控制电路的电路元器件在所述电路载体上的布置,防止被所述发电组件所干涉;另外,也可以减少所述控制电路产生的高频震荡信号对所述发电组件的工作的影响,以提高所述发电组件所输出电能的稳定性。
(7)所述致动部具备触发所述发电组件和支撑所述腔体的双重功能。
(8)可通过调节金属支撑柱的高度来调节所述支撑点的高度,进而调节所述电路载体距离所述腔体底面的高度,以适应于不同尺寸大小的自发电开关。
(9)将电路载体设置为与自发电开关的底面间隔一定的距离以使电路载体上的电路的信号发射不会受到墙面、地面等可等效为地的基准面的影响,以提高发射效率和稳定性。
(10)所述电路载体与所述天线模块均与所述腔体的内壁不接触,则所述自发电开关的壳体的改变不会影响所述电路载体和所述天线模块的设置,进而壳体结构的变动不会导致内部的电路载体和天线模块也跟着变动,使得所述电路载体和所述天线模块可以单独形成一个模块,该模块能够适用于不同的腔体。
(1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致动部位于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之间,以形成按压时的省力杠杆,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自发电开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自发电开关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加入致动部后的自发电开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对应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路载体、天线模块、控制电路和隔离器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发电组件和致动部之间的装配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致动部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发电组件在电路载体上形成的两个支撑点的示意图;
图9和图10均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路载体、金属支撑柱、发电组件、天线模块的爆炸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路载体与腔体底面的间隔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电路载体、控制电路、发电组件、天线模块、隔离器之间的装配示意图;
图13是图12对应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2加入致动部后的示意图;
图15是图12对应的侧视图;
图16是图12加入壳体后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自发电开关的剖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电路载体、控制电路、发电组件、天线模块、隔离器之间的装配示意图;
图19是图18加入致动部后的示意图;
图20是图19对应的侧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自发电开关的剖视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自发电开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自发电开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的发电件的爆炸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的发电件的剖视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自发电开关的爆炸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中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壳体和按键本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发电开关的剖面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发电开关的壳体和按键本体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壳体和按键本体的连接位置与壳体的边缘的位置关系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发电开关的壳体、发电组件、电路载体、防水套和压环的爆炸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
100、自发电开关;10、腔体;103、腔体顶面;104、腔体底面;101、按键本体;1011、第一端;1012、第二端;1013、顶壳;1014、第二侧壁; 10141、第二限位部;102、壳体;1021、底壳;1022、第一侧壁;10221、第一限位部;20、发电组件;21、复位件;22、发电件;23、储能件;231、储能件的一端;232、储能件的另一端;24、支撑点;25、金属支撑柱;30、控制电路;40、致动部;41、第一部分;42、第二部分;50、电路载体; 501、第一表面;502、第二表面;80、天线模块;801、发射载体;802、天线图案;8021、天线图案的起始端;8022、天线图案的末端;8023、引出端口;90、隔离器;901、第一导电部分;902、第二导电部分;900、隔离组件;200、目标网络;201、目标设备;202、网关;300、移动终端; 400、服务器;221、感应组件;2211、导磁芯;2212、导电线圈;222、驱动件;223、导磁组件;2231、U形磁铁;224、限位棱;2241、第一子限位棱;2242、第二子限位棱;31、第一端;32、第二端;33、透光区;34、导光件;35、第二限位部;52、通孔;53、发光件;60、防水套;61、柔性部;62、防水部;63、延伸部;70、压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图11,基于图1-图1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发电开关100 的结构被具体阐释;如图1所示为所述自发电开关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可见,所述的自发电开关100至少包括发电组件20、电路载体50、控制电路 30和天线模块80:其中,所述发电组件20用于产生电能,所述电路载体50 电连接所述发电组件20,以接收所述发电组件20产生的电能,进而将所述电能馈送至所述控制电路30;所述控制电路30设置于所述电路载体50的一表面,其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发电组件20产生的电能后上电工作;所述天线模块80被设置为当源于所述发电组件20的电能上电所述控制电路30后,受控于所述控制电路30地向外发射预设的电磁信号。
如图1可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自发电开关100进一步包括一隔离器 90,所述隔离器90构造为将所述天线模块80与所述控制电路30间的至少部分区域分开预定间隔X。
值得说明的是,所述的至少部分区域分开预定间隔应该理解为所述天线模块80的主体部分与所述控制电路30之间形成预定间隔,但所述天线模块 80与所述控制电路30之间还具备必要的电性连接部分。示例性的,如图5 所示的一实施例中的电路载体50、控制电路30和天线模块80的具体布置关系图,所述天线模块80包括主体部分和连接部分,其中,所述隔离器90 形成于所述天线模块80的主体部分与所述控制电路30之间,所述天线模块 80通过连接部分与所述控制电路30建立电性连接关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例如信号发射距离、强度、丢包率等需求)来设置预定间隔X的具体数值,以实现天线模块80和控制电路30之间的一定程度的隔离作用。
另外,所述预定间隔X被设置为适于允许一致动部40穿过;所述致动部40形成为抵接所述发电组件20,并能够于所述隔离器90中做往复运动,以触发所述发电组件20产生电能。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致动部40 能够为任何能够作用于发电组件20上以触发发电组件20产生电能的构件。示例性的,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自发电开关100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可活动的腔体10,所述发电组件20、所述电路载体50及所述天线模块80均被设置于所述腔体10,且所述致动部40被设置为一延伸于腔体顶面103的推杆,即所述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腔体顶面103,另一端直接或者间接的抵接所述发电组件20(如图4所示),且所述推杆的尺寸和形状适配于所述隔离器90,使得所述推杆能够穿过所述隔离器90 在所述控制电路30和所述天线模块80之间所形成的预设间隔X(如图3 所示),所述腔体10被设置为适于响应于施加在顶面的驱动力而带动所述致动部40于所述隔离器90中做往复运动,以驱动所述发电组件20产生电能。
该实施例中,可通过一复位件21实现所述的往复运动;示例性的,如图 4所示,所述腔体10中与所述致动部40的远离所述腔体顶面103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还设置有复位件21,所述驱动力可以理解为按压所述腔体顶面 103所产生的驱动力或者撤去所述按压时由所述复位件21直接或者间接产生的回弹力。所述的往复运动可以理解为,当所述腔体10在按压力的作用下带动所述致动部40运动时,所述发电组件20被触发产生电能,且所述复位件 21产生弹性形变,在按压力撤消后所述致动部40在复位件21的弹性形变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作回复运动并带动所述腔体10复位至初始状态,以此实现所述往复运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电组件20可以理解为任何能够在外部的触发下产生电能的结构;示例性的,所述发电组件20可以为由压电材料制成的压电结构;示例性的,所述发电组件20还可以为在外力的触发下使磁体切割磁感线并通过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电能的电磁发电结构。如图6示出了一所述发电组件20的具体实施结构,基于图6可知,所述发电组件20包括:复位件21、发电件22和储能件23;所述储能件23的一端231固定于所述发电件 22,另一端232可基于一摆动支点摆动以驱动所述发电件22产生电能。所述发电件22为能够通过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电能的元件,例如发电件22包括由导磁材料制成的芯、环绕该芯设置的导电线圈以及与该芯接触的磁体,以使导电线圈位于磁体产生的磁场中,通过改变磁场的强度或使导电线圈与磁体发生能够切割磁感线的相对运动,从而在导电线圈内产生感应电动势。储能件23与发电件22连接,且能够与致动部40接触,复位件21与储能件23的用于与致动部40接触的一侧的另一侧接触,即,储能件23位于致动部40和复位件21之间。储能件23能够被致动部40触动并被复位件21复位,以触发发电件22产生电能,即,致动部40和复位件21能够使储能件23产生运动,并带动发电件22的运动部分运动以使发电件22的导电线圈能够切割磁感线,从而使发电件22产生电能,其中所述致动部40能够响应腔体顶面103 的驱动力而带动所述储能件23向下运动,并使所述复位件21积蓄弹性势能,当所述致动部40的驱动力撤去时,所述复位件21恢复弹性形变能够带动所述储能件23和所述致动部40复位,进而所述致动部40能够于所述隔离器 90中做往复运动,以驱动所述发电组件20产生电能。
现有技术中为了使天线的发射性能尽量少的被控制电路30影响,一般会般采用导线天线,并通过将导线天线固定在壳体上以使导线天线远离于控制电路30,而这种方式会导致天线与壳体结构绑定,即壳体结构改变,天线就需要改变,或者说天线改变则壳体结构需要改变,使得生产、加工、成本控制、安规认证等都产生不利影响。而该实施例中的所述隔离器90的设置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创新之一,可以兼顾天线尺寸和发射性能,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天线模块80可以采用PCB天线或者弹簧天线等尺寸较小的天线,并通过在天线和控制电路30之间设置所述隔离器90来增加天线与控制电路30之间的间隔,进而减少控制电路30的地对天线发射性能的影响。且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器90能够容纳用于触发所述发电组件20的致动部40,且被设置为能够隔离所述天线模块80和所述控制电路30,即所述隔离器90具备既可以隔离所述控制电路30和所述天线模块80又可以提供所述发电组件20被触发的让位空间的双重作用,以充分利用所述隔离器90所占用的空间,优化腔体10内部的结构,进而优化所述自发电开关100的整体尺寸。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能件23为弹性元件,能够以弹性势能的形式存储并在存储的弹性势能大于预设阈值时,储能件23能够带动发电件22 的运动部分运动,从而提高发电件22的运动部分的运动速度,提高发电件22 的导电线圈切割磁感线的速度,进而提高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的电能的大小。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复位件21的外缘尺寸大于储能件23的外缘尺寸,即,复位件21的一部分用于与储能件23接触且复位件 21的另一部分突出于储能件23的外缘,并使复位件21的另一部分突出于储能件23的边缘的部分能够与致动部40接触。同时,致动部40包括第一部分 41和第二部分42,第一部分41用于与储能件23接触,第二部分42用于与复位件21接触,且第一部分41与储能件23的间距大于第二部分42与复位件21的间距,从而使致动部40在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使致动部40的第二部分42先与复位件21接触并使复位件21与储能件23分离,然后再使致动部40的第一部分41与储能件23接触并使储能件23触发发电件22产生电能,从而使致动部40的第一部分41触动储能件23时,减小储能件23的运动被复位件21阻碍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储能件23被触动时的运动速度,进而提高发电件22的导电线圈切割磁感线的速度,增大了发电件22产生的电能的大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发电组件20于朝向所述电路载体 50设置有两个支撑点24,以支撑所述电路载体50,从而当所述腔体10活动时,所述电路载体50在所述腔体10中保持静止状态;且两个支撑点24 形成为将所述电路载体50上的控制电路30与所述发电组件20电连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两个支撑点24可以采用任何能够支撑所述电路载体50 的金属材质的构件形成;示例性的,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电路载体50 与所述发电组件20之间配置有两根金属支撑柱25,两根所述金属支撑柱25 的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发电组件20的两个电极,另一端插设并焊接至所述电路载体50中以形成所述两个支撑点24,且电连通所述电路载体50上的控制电路30。
该实施例中,通过用于电性连接的支撑柱直接固定所述电路载体50,使得所述金属支撑柱25具备电性连接和支撑固定的双重作用,简化了所述电路载体50的固定结构,进而可以简化整个自发电开关100的内部布局,优化内部结构。且所述电路载体50仅通过两根所述金属支撑柱25固定在所述腔体10中,形成所述电路载体50的两点支撑式固定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三点以上的固定方式对所述电路载体50进行固定,该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载体50采用两点固定方式对外固定由于两点之间的连线所形成的扭矩力不足以使所述电路载体50发生变形,所以该实施例中的两点支撑式固定结构能够减小所述电路载体50由于固定而造成的形变,且相对于三点及以上的固定方式形成的受力面,由于两点定位在组装时不需要严格的尺寸配合,使得所述电路载体50的安装更加便捷,定位更容易。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电路载体50包括:设置有所述控制电路30的第一表面501和相反的第二表面502;所述发电组件 20连接于所述电路载体50的第二表面502。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路载体 50可以为任意能够布置电路元器件而形成电路的载体;示例性的,所述电路载体50可以为印刷电路板,其一面设置所述控制电路30,另一面用于电连接所述发电组件20,所述金属支撑柱25贯穿的插设于所述电路载体50 的第二表面502至第一表面501,使得所述控制电路30能够与所述发电组件20电性连通,以接收来源于所述发电组件20的电能。
该实施例中,将控制电路30和发电组件20分设于所述电路载体50的相对两面,可便于所述控制电路30的电路元器件在所述电路载体50上的布置,防止被所述发电组件20所干涉。另外,也可以减少所述控制电路30产生的高频震荡信号对所述发电组件20的工作的影响,以提高所述发电组件 20所输出电能的稳定性。
此外,如图11所示,所述致动部40进一步被设置为支撑所述腔体 10,以在所述腔体10活动时带动所述致动部40触发所述发电组件20,且在所述控制电路30未工作时,使所述腔体10处于静止状态。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所述发电组件20的触发需要一定的行程空间,所以所述腔体10需具备可活动的功能,以带动所述致动部40在所述行程空间内往复运动而触发所述发电组件20产生电能,因此,本实施例中将所述致动部40配置为支撑所述腔体10,具体地可以是抵接于所述腔体10和所述发电组件20的触发部位之间,以保证所述自发电开关100在未工作时,所述腔体10是稳定的,在需要所述自发电开关100工作时,所述腔体10能够具备向下按压的空间,从而保证所述发电组件20的触发。因此,基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致动部40的设置方式,使得所述致动部40具备触发所述发电组件20和支撑所述腔体10的双重功能。
所述电路载体50的第二表面502与所述腔体底面104具有第二间隔H (如图11所示),且所述第二间隔H可通过所述支撑点24的高度变动来调节。具体地,可通过调节如图10中的金属支撑柱25的高度来调节所述支撑点24的高度,进而调节所述电路载体50距离所述腔体底面104的高度,以适应于不同尺寸大小的自发电开关100。
上述实施例中,将所述电路载体50设置在所述发电组件20的上方,使得所述电路载体50与自发电开关100的腔体底面104具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在自发电开关100因外力而发生形变时不会对电路载体50造成挤压变形;另外在实际使用中,自发电开关100一般被贴设于墙面、地面等基准面上,而墙面和地面等基准面均可以等效为地,所以上述技术方案将电路载体50设置为与自发电开关100的底面间隔一定的距离以使电路载体50上的电路的信号发射不会受到墙面、地面等可等效为地的基准面的影响,以提高发射效率和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载体50和所述天线模块80均被设置为与所述腔体10的内壁不接触。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可活动的腔体10可以理解为组成所述腔体10的构件可活动进而改变所述腔体10的形状和容积。示例性的,所述发电组件20可固定设置在所述腔体10的底面,所述电路载体50 固定设置在所述发电组件20上,且所述天线模块80固连于所述电路载体 50,进而形成所述电路载体50与所述天线模块80固设于所述腔体10且与所述腔体10的内壁不接触的安装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的不接触应当理解为所述天线模块80的主体部分(例如天线的线体)与所述腔体10的内侧壁不接触,且所述电路载体50的外沿和上表面与所述内侧壁不直接接触,而所述电路载体50的下表面由于需要通过所述发电组件20固定在所述腔体10中,则必然与所述腔体10建立了间接接触的相对关系,但这并不与本实施例中所限定的不接触相矛盾。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载体50与所述天线模块80均与所述腔体10的内壁不接触,则所述自发电开关100的壳体的改变不会影响所述电路载体50 和所述天线模块80的设置,进而壳体结构的变动不会导致内部的电路载体50 和天线模块80也跟着变动,使得所述电路载体50和所述天线模块80可以单独形成一个模块,该模块能够适用于不同的腔体10。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沿自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第一侧至第二侧的指定方向,腔体顶面103、电路载体50、发电组件20、腔体底面104依次布置;以垂直于所述指定方向的平面为投影面,所述控制电路30在所述投影面的第一投影图形与所述天线模块80在所述投影面的第二投影图形不重叠;且所述第一投影图形覆盖所述发电组件20在所述投影面的第三投影图形,所述第二投影图形不覆盖所述第三投影图形。其中,所述第一侧为如图 2中所述自发电开关100水平放置时的腔体顶面103对应的一侧,所述第二侧为所述自发电开关100水平放置时的腔体底面104对应的一侧,进而,所述指定方向为所述自发电开关100水平放置时的从上往下的竖直方向。基于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腔体顶面103、电路载体50、发电组件20、腔体底面104 之间的布局关系,所述电路载体50则位于所述腔体10的中部位置,以使所述电路载体50能够最大程度的不与腔体10的内壁接触,防止腔体10活动或者挤压形变导致电路载体50变形。且该实施例中,所述天线模块80与所述控制电路30和所述自发电电机在垂直方向的投影不重合,使得所述天线模块80的主体部分能够尽量远离所述控制电路30和所述发电组件20的线圈金属部分,以减少所述发电组件20和所述控制电路30的地对所述天线模块80的发射性能的影响。另外,控制电路30覆盖发电组件20的至少部分,即,即控制电路30位于发电组件20的正上方,以减小控制电路30与发电组件20的用于输出电能的引脚的间距,从而使发电组件20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将控制电路30设置于发电组件20的正上方还能够在自发电开关1001少量进水时减小控制电路30接触到水而导致短路损坏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隔离器90作为本公开中的重要实用新型点之一,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针对所述隔离器90的具体结构有不同的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分别进行描述。
参考图1-图1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器90包括所述控制电路30与所述天线模块80之间形成的至少一开口;所述开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备第一指定宽度X,使得所述天线模块80与所述控制电路30分开所述预定间隔X;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指定方向。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可为如图2中箭头所示方向,通过设置水平的开口来对所述天线模块 80和所述控制电路30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一定的隔离作用;示例性的,所述开口具体为如图5所示的矩形开口,该矩形开口的宽X则为所述第一指定宽度,也即所述预定间隔,通过改变所述矩形开口的宽,则可以得到具备不同隔离效果的隔离器90,进而可以改变自发电开关100的发射距离等性能参数。该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器90被设置为所述控制电路30与所述天线模块80之间的一开口,该开口可在水平方向上减少控制电路30的噪声对天线模块80的发射性能的影响。
进一步地,如上述实施例所述,所述发电组件20包括:发电件22;储能件23,其一端231固定于所述发电件22,另一端232可基于一摆动支点摆动以驱动所述发电件22产生电能。基于该发电组件20的具体结构,所述开口还可用于解决发电组件20的触发问题,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开口构造成将所述储能件23的另一端232暴露于所述天线模块80和所述控制电路30 之间,以使所述致动部40能够穿过所述开口触发所述发电组件20,使得该开口还可用于形成所述致动部40触发所述发电组件20的让位结构,具备双重功能;其中,所述致动部40于第三方向上具备第二指定宽度,以使得所述天线模块80被设置为在指定方向上隔离于所述控制电路30;所述第三方向为如图5所示的箭头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指定方向。具体地,如图6中,当所述致动部40被实施为所述推杆时,所述发电组件20的触发部位(所述储能件23的另一端232)暴露于所述开口的正下方,所述推杆一端部垂直的延伸于所述腔体顶面103,相对于所述一端的另一端部正好穿过所述开口的中心而抵接或者接近于所述发电组件20的触发部位,且所述开口的口径大于所述推杆的水平截面的面径,使得所述推杆能够在所述开口中来回抽插而不被干涉;所述推杆在所述开口的长度方向(即所述第三方向)上延伸而具备所述第二指定宽度,使得所述推杆在用于触发所述发电组件20的同时,还能够在竖直方向(指定方向)上对所述控制电路30和所述天线模块80形成一定的隔离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隔离并非指绝对的电磁波屏蔽,而是指减少一方的噪声对另一方所造成的影响。本领域技术人员悉知的是,当所述发电组件20采用电磁发电原理时,发电组件20必须由类似于所述致动器的外部结构来触发,而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所述致动器与所述电路载体50之间的干涉,一般将电路载体50设置在腔体10的底面,或者将电路载体50设置的较小以使电路载体50不会延伸到致动部40所在的位置。而将电路载体50设置在腔体底面104会产生上述所述的易受挤压变形的问题,电路载体50设置较小会导致容纳的电路元器件有限而无法做到电路的有效散热和扩充电路的功能。因此,为了解决此问题,该实施例中,在所述控制电路30和所述天线模块80之间设置一开口,所述开口可用于容纳所述致动器,使得所述隔离器90在隔离所述控制电路30和所述天线模块80的同时还用于容纳致动部40,同时解决了控制电路30和天线模块80的隔离以及电路载体50和致动部40之间的干涉的问题;所述致动部40能够在竖直方向上对所述控制电路30和所述天线模块80形成一定的隔离作用,进而和所述开口配合形成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双重隔离作用,以进一步减小所述控制电路30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对所述天线模块80的发射性能的影响。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天线模块80与所述电路载体50一体地形成。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所述天线模块80和所述电路载体50一体地设置于一印刷电路板上,以保证所述天线模块80与所述电路载体50之间的稳定的电路连接关系,此种方式相较于焊接的方式具备的优点是:若所述天线模块80 采用焊接的方式电连接电路载体50,则当自发电开关100的壳体102结构发生改变时,虽然天线模块80的尺寸不需要改变,但还是需要重新认证 (由于天线的焊接方式和焊接效果的差异会改变天线的增益,进而有可能会超出法律规定的频段,因此需要重新认证),而实施例中将所述天线模块 80和所述电路载体50一体式设置则可以避免壳体102改变需要重新认证的问题。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天线模块80包括发射载体801和用于发射信号的天线图案802,所述天线图案802被设置于所述发射载体801 的第一表面501,且所述发射载体801的第一表面501与所述控制电路30 所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以便于电路元器件的设置和生产加工。其中,所述天线图案802由铜、铝或类似物的导电材料制成,以向诸如墙壁开关、智能接收器、移动控制终端的电子装置发射信号。通过蚀刻工艺将所述天线图案 802设置于所述印刷电路板。示例性的,可以通过在所述印刷电路板上蚀刻出指定的天线图案802的形状,再将导电材料涂覆到蚀刻出的形状中并使导电材料凝固来形成所述天线图案802,最后再于所述天线图案802的外表面涂覆一层绝缘油漆,以防止天线图案802的导电材料被氧化。
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天线图案的起始端8021 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30,末端8022设置有对外连接的引出端口8023。具体地,所述引出端口8023可以为一电性连通于所述天线图案802的焊接点。其中,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发射载体801和所述电路载体50一体地设置为一印刷电路板,所述引出端口8023体现所述印刷电路板的远离于所述控制电路30的端部的一焊接点,通过该焊接点可以外接天线,以改变天线的整体长度,进而适应于不同的发射频段。
进一步地,在第一方向上,所述致动部40与所述天线图案的起始端 802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致动部40与所述天线图案的末端8022之间的距离。具体地,如图5所示,所述天线图案802呈曲折线状,其具有一用于连接所述控制电路30的起始端8021和一末端8022,所述起始端8021和所述末端8022之间通过多次曲折连接,以形成所述天线图案802。本领域技术人员悉知的是:塑料会影响天线所在环境的介电常数,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天线的发射性能造成衰减影响,且距离天线图案的末端8022越近影响越大,越远影响越小。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增加天线图案的末端8022与致动部40之间的距离来减少致动部40的设置对于天线图案802的发射性能的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图17,该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器90包括金属导线,将所述天线模块80电连接于所述电路载体50中的控制电路30;其中,所述金属导线具有弯折,所述弯折构造为将所述天线模块80和所述控制电路30分开预定间隔。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弯折应该理解为可将所述天线模块80和所述控制电路30分开的任意弯折结构。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2-图17,所述金属导线的第一导电部分901水平延伸于所述电路载体50,第二导电部分902朝向所述电路载体50的一侧垂直延伸于所述第一导电部分901,所述天线模块80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导电部分902 的末端,进而通过所述第一导电部分901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分902组成的弯折结构形成所述天线模块80和所述控制电路30之间的预设间隔。示例性的,如图18-图21所示,所述金属导线的第一导电部分901垂直且向下延伸于所述电路载体50,第二导电部分902朝向远离所述电路载体50的一侧垂直延伸于所述第一导电部分901,所述天线模块80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导电部分902的末端,进而通过所述第一导电部分901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分 902组成的弯折结构形成所述天线模块80和所述控制电路30之间的预设间隔。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导线被设置为铁、铜等具备一定刚性的导线,以支撑所述天线模块80,保持所述天线模块80与所述腔体10内壁不接触。具体地,所述金属导线一端焊接于所述电路载体50,并与所述控制电路30电连通,另一端固定连接并支撑所述天线模块80。
类似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所述天线模块80与所述控制电路30 之间也设置有一延伸于所述腔体顶面103的致动部40;且所述致动部40形成为抵接于所述发电组件20,并适于响应外部操控而触发所述发电组件20 产生电能,以解决所述发电组件20的触发问题。另外,如图17和图21所示,所述控制电路30和所述天线模块80分别被设置于所述致动部40相对的两侧,且所述致动部40于第三方向上具备第二指定宽度,从而所述致动部40在所述指定方向上对所述控制电路30和所述天线模块80形成一定的隔离作用;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指定方向。示例性的,如图14中,所述致动部40被实施为一推杆,所述推杆一端部垂直地延伸于所述腔体顶面103,相对于所述一端的另一端部正好抵接或者接近于所述发电组件20的触发部位(如图15所示),所述推杆在所述开口的长度方向 (即所述第三方向,如图13中箭头所示)上延伸而具备所述第二指定宽度,使得所述推杆在用于触发所述发电组件20的同时,还能够在竖直方向上对所述控制电路30和所述天线模块80形成一定的隔离作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致动部40插设于所述控制电路30和所述天线模块80之间,以衰减所述天线模块80朝向所述控制电路30方向发射的电磁波,减少工作时二者相互的影响,提高天线模块80的信号发射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天线模块80包括弹簧天线,如图14所示,所述弹簧天线具有连接所述金属导线的起始端8021和远离于所述控制电路30的末端8022。且所述弹簧天线通过所述金属导线固定连接于所述电路载体50上的控制电路30,进而与所述电路载体50形成为一个整体,以便于适配于不同壳体102时的整体替换。
此外,为了减少所述致动部40对所述弹簧天线的发射性能(主要为介电常数)的影响,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所述致动部40与所述弹簧天线的起始端8021之间的距离小于与末端8022之间的距离,以通过增加天线图案的末端8022与致动部40之间的距离来减少致动部40的设置对于天线图案802的阻抗匹配的影响,以更有利于所述天线模块80的阻抗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参见图22和图23,所述自发电开关 100包括一隔离组件900,且所述隔离组件900形成为能够在至少两个方向上隔离所述控制电路30和所述天线模块80;换句话说,所述隔离组件900 形成为能够在至少两个方向上将所述控制电路30与所述天线模块80分开预定间隔,其中两个方向上的预定间隔可以相同或者不同,目的在于多维度的分离所述控制电路30与所述天线模块80,尽量减少二者之间的噪声影响。具体地,所述隔离组件900包括所述隔离器90和所述致动部40,所述隔离器90被构造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离所述控制电路30与所述天线模块 80;所述致动部40被构造为在所述指定方向上隔离所述控制电路30与所述天线模块80,具体的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关于所述隔离器90和所述致动部 40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累述。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离组件900通过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双重隔离来减少所述控制电路30对所述天线模块80的发射性能的影响。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对上述各个实施例,进一步的给出了可应用于上述各实施例的所述发电件22的具体结构;具体地,所述发电件 22可被实施为如图24所示的具体结构;所述发电件22包括:感应组件221、驱动件222和导磁组件223。感应组件221对外固定连接,将感应组件221置于变化的磁场中,能够使感应组件221内产生感应电流;驱动件222的一端与感应组件221可旋转地连接,驱动件222的另一端与导磁组件223固定连接而形成所述摆动支点;导磁组件223与图6中的储能件23的一端固定连接,能够在储能件23的另一端的带动下绕驱动件222的与感应组件221连接的一端(所述摆动支点)摆动,导磁组件 223能够产生磁场,且在导磁组件223相对感应组件221旋转的过程中,能够使感应组件221周围的磁场发生改变,从而使感应组件221内产生感应电流。其中,在第二方向上(第二方向如图5中箭头所示),驱动件222位于感应组件221的至少一侧,且驱动件222具有限位棱224,限位棱224能够与感应组件的第二方向上的侧壁抵接,以限制驱动件222 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感应组件221的摆动,且第二方向与图2中的第一方向垂直。可以理解为,驱动件222通过限位棱224与感应组件221之间形成过盈配合,通过限位棱224与感应组件221之间的作用力限制驱动件222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感应组件221之间的摆动,从而减小了驱动件222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延长了发电件22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限位棱224具有多个,且多个限位棱224沿驱动件22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从而更可靠地对驱动件222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感应组件221的摆动,其中,所述驱动件222的长度方向为与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且该长度方向为驱动件222的具有最大尺寸的方向。可选的,如图24所示,限位棱224包括:第一子限位棱2241和第二子限位棱2242,第一子限位棱2241靠近驱动件222的与感应组件221可旋转连接的一端,第二子限位棱2242靠近驱动件222的与导磁组件223固定连接的一端,其中,第一子限位棱2241与所述驱动件的旋转轴(即所述摆动支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子限位棱2242与所述驱动件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第一子限位棱2241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将驱动件 222与感应组件221的第二方向上的侧壁隔开,减小驱动件222与感应组件221之间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第二子限位棱2242和第一子限位棱2241 共同用于限制驱动件222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感应组件221的摆动,提高驱动件222的运动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距驱动件222的与感应组件221可旋转连接的一端距离越远,使驱动件222产生第二方向上的横摆的力在驱动件222与感应组件221处的力臂越大,从而产生的使驱动件222在第二方向上发生横摆的力矩越大,为了抵消使驱动件222发生横摆的力矩。第二子限位棱2242与驱动件222的与感应组件221可旋转连接的一端的距离大于第一子限位棱2241与驱动件222的与感应组件221可旋转连接的一端的距离,能够在第一子限位棱2241和第二子限位棱2242能够抵消使驱动件 222产生横摆的转矩,从而使驱动件222的运动更加稳定的前提下,减小第一子限位棱2241与感应组件221的接触面积和第二子限位棱2242与感应组件221的接触面积之和,从而减小驱动件222与感应组件221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使驱动件222相对于感应组件221旋转所需的驱动力。
需要说明的是,感应组件221和导磁组件223为任何能够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使感应组件221中产生感应电流的结构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图24 和图25对储能件23被致动部40触动并被复位件21复位的过程中,感应组件221和导磁组件223的连接形式,以及发电件22产生电能的原理进行示例性说明。导磁组件223包括U形磁铁2231,感应组件221包括导磁芯2211 和围绕于导磁芯2211外部的导电线圈2212,导磁芯2211的端部位于U形磁铁2231的两个磁极之间且与该U形磁铁2231的两个磁极中的一个接触,导电线圈2212围绕于导磁芯2211的外部。如图26所示,所述自发电开关100 还包括壳体102和按键本体101;其中,所述按键本体101盖设于所述壳体 102,以形成所述的可活动的腔体10;所述按键本体101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 10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储能件23与U形磁铁2231连接,在用户对按键本体101的第二端32施加按压力(如图27所示),并使致动部40 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的过程中,致动部40使储能件23产生弹性形变且在储能件23的弹性力大于U形磁铁2231和导磁芯2211之间的吸引力时,储能件23带动U形磁铁2231运动,以使导磁芯2211与U形磁铁2231的一个磁极分离并使导磁芯2211与U形磁铁2231的另一个磁极接触,此时,导磁芯2211内的磁场的方向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导电线圈2212在磁场变化的过程中切割磁感线,从而在导电线圈2212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即触发发电件22产生电能;在用户对第二端1012施加的按压力撤消后,储能件23在复位件21的复位力的作用下由回到初始位置,储能件23带动U形磁铁2231 运动,以使导磁芯2211与U形磁铁2231的一个磁极分离并使导磁芯2211与 U形磁铁2231的另一个磁极接触,此时,导磁芯2211内的磁场的方向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导电线圈2212在磁场变化的过程中切割磁感线,从而在导电线圈2212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即触发发电件22产生电能。需要说明的是,感应组件和导磁组件还可以为如图25所示之外的结构,储能件23还能够通过其他方式与发电件22连接,示例性的,导磁组件还可以为I形磁铁,且储能件23能够使I形磁铁与导磁芯2211接触或分离,从而触发发电件22 产生电能。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致动部40进一步被设置为抵接于所述按键本体101与所述发电组件20之间,从而当所述按键本体101在运动时能够带动所述致动部40触发所述发电组件20产生电能。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按键本体101与所述壳体102之间可通过扣合、卡合、转轴等方式连接,任何能够形成上述方案的结合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示例性的,如图27所示,所述按键本体101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011和第二端1012,按键本体101的第一端1011与壳体102连接,按键本体101的第二端1012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即,通过对第二端1012施加按压力能够使第二端1012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在施加的按压力撤消后第二端1012能够由第二位置回到第一位置。其中,第一方向为按键本体 101的与壳体102连接的一端以及与该一端相对的另一端的连线。需要说明的是,按键本体101与壳体102的连接方式可以为任何能够使第二端101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连接方式。示例性的,按键本体101的第一端1011与壳体102固定连接,第二端1012与壳体102间隔预设距离(上述的行程),通过对第二端1012施加按压力能够使按键本体101产生弹性形变,并使第二端1012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且在施加的按压力撤销后第二端1012能够在弹性形变产生的弹性力的作用下由第二位置回到第一位置;示例性的,按键本体101的第一端1011与壳体102可旋转地连接。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提到的复位件21可以为任何能够提供复位力的弹性元件,示例性的,复位件21可以为螺旋弹簧并与能够在第二端1012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与第二端1012接触;示例性的,复位件21可以为扭簧,且该扭簧的一端与第一端1011接触,该扭簧的另一端与壳体102接触。
所述致动部40的一端与所述按键本体10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复位件21相抵接,通过按键本体101施加按压力能够使第二端1012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并使该复位件21产生弹性形变,且在按压力撤消后第二端1012在复位件21的弹性形变的弹性力的作用下由第二位置回到第一位置。且致动部40能够在第二端1012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和/或第二端1012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触发发电组件20 产生电能。具体的,在第二端1012由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过程中,致动部40能够与发电组件20接触并对发电组件20施加作用力,以使发电组件20产生电能。所述控制电路30包括通信处理模块、储能模块、整流模块、电压输出模块与存储模块;所述通信处理模块电连接所述存储模块,所述发电组件20的发电件22通过所述整流模块电连接所述储能模块,所述储能模块通过所述电压输出模块电连接所述通信处理模块与所述存储模块;所述致动部40直接或间接传动于所述储能件23;其中:所述储能件23被设置为能够在所述致动部40被下按时被传动而发生向下的运动;所述发电件22被设置为能够响应于所述储能件23发生的所述向下的运动产生第一感应电压;所述整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感应电压对应的第一电能整流后存储于所述储能模块;所述储能模块用于将所存储的电能输送至所述电压输出模块;所述电压输出模块用于利用所述储能模块传输而来的电能,向所述通信处理模块与所述存储模块输出所需的供电电压使得所述通信处理模块与所述存储模块上电;所述天线模块80电连接所述通信处理模块,所述通信处理模块上电后通过所述天线模块80向外发射信号。
此外,在第一方向上,致动部40位于第一端1011和第二端1012之间以使致动部40、按键本体101和壳体102形成省力杠杆,从而减小用户触发发电组件20产生电能所需要的按压力,下面结合图27对致动部 40、按键本体101和壳体102形成省力杠杆的原理进行说明。按键本体 101的第一端1011与壳体102连接,通过对第二端1012施加按压力使第二端1012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并使致动部40与发电组件20接触,此时,发电组件20对致动部40施加阻止第二端1012向第二位置运动的阻力,在对第二端1012施加的按压力产生的转矩大于该阻力在致动部40处产生的转矩时,致动部40能够使发电组件20的活动部分产生运动或使发电组件20的形变部分形成形变,从而触发发电组件20产生电能。由于在第一方向上,致动部40位于第一端1011和第二端1012之间,对第二端1012施加的按压力的力臂L2大于发电组件20对致动部40 施加的阻力的力臂L1,从而使按键本体101、致动部40和壳体102形成省力杠杆,减小触发发电组件20产生电能所需要对第二端1012施加的按压力,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发电开关100包括壳体102、发电组件20、按键本体101、致动部40和电路载体50。在第一方向上按键本体101的一端与壳体102连接且与该一端相对的另一端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致动部40与按键本体101固定连接且能够在按键本体101的另一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过程中触发发电组件20产生电能,并使电路载体50获取电能并输出控制信号。其中,在第一方向上,致动部40位于按键本体101的一端和与该一端相对的另一端之间,以使按键本体101、致动部40以及壳体102形成省力杠杆,从而减小了触发发电组件20产生电能所需对按键本体101的另一端施加的按压力的大小,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按键本体101的第一端1011与壳体102可旋转地连接,以使按键本体101的第二端1012能够更大的范围内运动,即,使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间距更大,从而增大了按键本体 101的第二端1012的键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壳体102包括底壳1021和第一侧壁1022,底壳1021和第一侧壁1022环绕形成具有开口的第二容纳腔,该第二容纳腔用于容纳发电组件20和电路载体50。按键本体101包括顶壳1013和第二侧壁1014,顶壳1013能够封盖第二容纳腔的开口,以形成所述的可活动的腔体10,进而所述顶壳1013的朝向所述底壳1021的侧壁形成为所述腔体10的腔体顶面103;且第二侧壁1014位于第一侧壁 1022的外侧,从而减小自发电开关100外部的灰尘进入所述腔体10,其中,第一侧壁1022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0221,第二侧壁1014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0141。
可选的,如图29所示,壳体102和按键本体101的连接位置位于腔体10内,通过壳体102和按键本体101对该连接位置进行保护,减小了外力直接冲击或碰撞该连接位置的可能性,从而延长了该连接位置的使用寿命。同时,壳体102设置有带有通孔的安装座,且案件本体具有能够伸入该通孔的旋转轴,从而通过该安装座和该安装轴形成的轴孔配合,实现按键本体101与壳体102的可旋转连接,按键本体101和壳体 102的可旋转连接更加可靠,从而减小了按压按键本体101时产生的振动,提高了按键本体101的使用寿命。
同时,将壳体102和按键本体101的连接位置设置于所述腔体10 内,在第一方向上使该连接位置与壳体102的边缘间隔一定的距离,还能够进一步减小阻力的力臂与驱动力的力臂之间的比值,从而进一步减小触发自发电开关100所需的按压力。为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图30对进一步减小触发自发电所需的按压力的原理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在第一方向上致动部40与壳体102的边缘的距离为第一距离L3,按键本体101的第二端1012与壳体102的边缘的距离为第二距离L4,按键本体101与壳体102的连接位置,即,按键本体101的第一端1011与壳体102的边缘的距离为第三距离A,其中,第一距离L3与第三距离A的差值等于图27中的阻力臂L1,第二距离L4与第三距离 A的差值等于图27中的动力臂L2。若将按键本体101与壳体102的边缘可旋转地连接,则阻力臂与动力臂之间的比值为:L3/L4,若将按键本体 101与壳体102的连接位置设置于所述腔体10内,则阻力臂与动力臂之间的比值为:(L3-A)/(L4-A),下面对(L3-A)/(L4-A)小于L3/L4进行论证,即,对原不等式式:(L3-A)/(L4-A)-L3/L4<0进行证明。
在原不等式的左右两边同时乘以L4(L4-A),可得:
(L3-A)L4-(L4-A)L3<0(1)
其中,第二距离L4为壳体102在第一方向上的总长度,第三距离A 必然小于第二距离L4,L4(L4-A)为正数,故在原不等式两边乘以L4 (L4-A)后原不等式的符号不变。
将式(1)的括号展开后可得:
(L3-L4)A<0(2)
第一距离L3小于第二距离L4,且第三距离A大于零,显然式(2) 成立,因此,原不等式得证。可以理解为,将按键本体101与壳体102 的连接位置设置于所述腔体10内部的状态下的阻力臂与动力臂的比值,小于将按键本体101与壳体102的连接位置设置于壳体102的边缘的阻力臂与动力臂的比值,因此,将壳体102和按键本体101的连接位置设置于所述腔体10内,在第一方向上使该连接位置与壳体102的边缘间隔一定的距离,还能够进一步减小阻力的力臂与驱动力的力臂之间的比值,从而进一步减小触发自发电开关100所需的按压力。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1所示,所述自发电开关100还可以包括防水套60,防水套60套设于发电组件20、电路载体50和天线模块80的外部,并与壳体102固定连接,从而减小液体与发电组件20和电路载体50接触的可能性,使自发电开关100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其中,防水套60具有能够产生形变的柔性部61,柔性部61的至少部分覆盖隔离器90,可以理解为,电路载体50设置于发电组件20的正上方,且防水套60的柔性部61位于电路载体50的隔离器90的正上方,以使致动部40能够迫使柔性部61产生形变并穿过隔离器90所形成的预设间隔从而触动储能件23。需要说明的是,电路载体50设置于发电组件20的正上方,将需要防水保护的电器元件集中于同一位置,能够使自发电开关100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减小防水套 60需要覆盖的面积,减小了防水套60的设计难度和制造难度,同时,在防水套60的对应位置设置柔性部61能够在实现自发电开关100的防水功能的前提下,使致动部40能够穿过隔离器90并触动储能件2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1所示,柔性部61的至少部分下凹并穿过通孔52,即,柔性部61的至少部分下凹形成能够容纳致动部40的凹槽,且该凹槽由电路载体50的远离储能件23的一侧,穿过隔离器90所形成的预设间隔并延伸至电路载体50的靠近储能件23的一侧,以减小柔性部61与储能件23的距离,从而减小柔性部61需要产生的形变的大小,进而减小对柔性部61的材料性能的要求,降低了柔性部61的制造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1所示,自发电开关100还包括压环70,压环70与壳体102连接且至少部分与防水套60抵接,以将防水套60与壳体102固定,可以理解为,防水套60被夹持于压环70和壳体102之间以将防水套60与壳体102固定,从而在无需在防水套60上设置安装孔的前提下将防水套60与壳体102固定,提高了防水套60的防水能力。需要说明的是,压环70可以通过任何方式与壳体102连接,示例性的,压环70设置有通孔,壳体102设置有与该通孔对应的螺纹孔,压环70 通过螺钉与壳体102固定连接;示例性的,压环70设置有卡槽,壳体 102设置有能够与该卡槽卡合的卡钩,压环70通过该卡槽和该卡钩与壳体102卡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1所示,防水套60包括防水部62和延伸部 63。防水部62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一容纳腔,该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电路载体50、发电组件20和天线模块80。延伸部63位于防水部62的开口端并突出于防水部62的外表面,且延伸部63被夹持于压环70与壳体 102之间,可以理解为,延伸部63突出于防水部62的外部,从而增大压环70与防水套60的接触面积,使防水套60与壳体102的固定更加可靠,同时,延伸部63设置于防水部62的具有开口的一端,从而使压环 70对延伸部63施加的作用力压向壳体102,减小延伸部63与壳体102 之间的间隙,进一步减小了液体由延伸部63和壳体102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一容纳腔,并与第一容纳腔内的发电组件20和电路载体50接触的可能性,提高了防水套60的防水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电路载体50上还设置有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30的发光件53,且发光件53位于靠近按键本体101的第一端1011,用于在控制电路30获取电能使发射光线,即,在按键本体101 触发发电组件20产生电能时电路载体50获取发电组件20产生的电能,电路载体50将一部分的电能传输至用于输出控制信号的部件以输出控制信号,电路载体50将另一部分的电能传输至发光件53以使发光件53发出光线。同时,按键本体101设置有供发光件53发出的光线透过的透光区,发光件53发出的光线由透光区透出按键本体101的外部,用于提示用户自发电开关100在用户的按压动作下被触发并输出控制信号,从而使用户可以通过发光件53是否发出光线判断按压动作是否能够成功触发自发电开关100输出控制信号,还能够使辅助用户判断自发电开关100 是否损坏。其中,在第一方向上,透光区位于按键本体101的靠近第一端1011的位置,可以理解为,在第一方向上透光区33与第一端1011的间距小于透光区与第二端1012的间距,将透光区33设置于靠近按键本体101的第一端1011的位置,能够通过透光区对按键本体101的第一端 1011进行标记,从而便于用户根据透光区的设置位置判断按键本体101 的第二端1012的位置,并在需要触发自发电开关100输出控制信号时对按键本体101的第二端1012进行按压。
需要说明的是,按键本体101的透光区可以为任何能够使光线透过的结构,示例性的,透光区可以为设置于按键本体101的透光孔,以使发光件53发出的光线能够穿过该透光孔;示例性的,透光区还可以为覆盖有透光材料的透光孔,发光件53发出的光线能够透过透光材料,同时透光材料还能够减小自发电开关100的外部灰尘由透光孔进入自发电开关100内部的可能性;示例性的,透光区还可以为按键本体101的减薄区域,透过在设计制造的过程中,减小按键本体101的透光区的厚度,能够在通过一体化成型得到按键本体101的前提下,使发光件53发出的光线由透光区透出自发电开关100的外部,且能够阻挡自发电开关100 外部的灰尘由透光区进入自发电开关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自发电开关100输出的控制信号为指向性信号的情况下,即,输出的控制信号在某一个方向的信号强度远大于其他方向的情况下,需要以特定的方向安装自发电开关100,以使该方向指向需要控制的电器,从而通过该控制信号对该电器的状态进行控制,通过将透光区设置于靠近按键本体101的第一端1011的位置,还能够通过透光区的设置位置辅助用户判断自发电开关100的方向,从而辅助用户确定自发电开关100的安装方向。示例性的,由按键本体101的第二端1012 指向按键本体101的第一端1011的方向上,自发电开关100输出的控制信号的信号强度远大于其他方向,在安装自发电开关100时需要使该控制信号指向需要控制的电器,通过将透光区设置于靠近按键本体101的第一端1011的位置,可以在安装时使设置有透光区的一端指向需要控制的电器,从而使自发电开关100输出的控制信号能够指向需要控制的电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按键本体101设置有导光件(图未示),导光件由透光区延伸至与发光件53的间距小于预设阈值的位置,从而使导光件发出的光线能够通过导光件集中于透光区,进而使更多的光线集中于透光区,提高了透光区的亮度。具体的,导光件环绕透光区设置从而形成导光通道,导光件发出的光线在该导光通道内反射并传输至透光区。同时,设置导光件还能够使透光区无需设置于发光件53的正上方,从而在发光件53与透光区间隔设置的前提下,能够使发光件53发出的光线能够通过导光件传导至透光区,从而使发光件53的设置位置更加灵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壳体102具有第一限位部10221,按键本体101具有第二限位部10141,在按键本体101的第二端1012位于第一位置处,第一限位部10221与第二限位部10141抵接,从而限制按键本体101沿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方向继续运动,进而限制了按键本体101与壳体102分离的运动趋势。可选的,第二限位部10141设置于按键本体101的第二端1012,第一限位部10221和第二限位部10141 之间的作用力与第一端1011形成较大的力臂,从而使第一限位部10221 和第二限位部10141之间的作用力形成转矩更大,进而能够更可靠地限制按键本体101与壳体102分离的运动趋势。
另外,请参阅图32,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10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本公开提出的一种控制系统,包括所述的自发电开关100,以及目标网络200;该目标网络200可以为Zigbee网络、WIFI网络、蓝牙网络任意之一或者组合。其中,所述目标网络200可基于网关202形成;其中的网关202,可以为任意能够形成和/或管理对应目标网络200的任意装置或装置的组合,网关20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但也不限于此。具体举例中,所述网关202为网关设备或带网关功能的音箱。
所述目标网络200中设有至少以下之一目标设备201:智能墙开、智能窗帘、智能灯、智能音箱。所述目标设备201可被所述自发电开关100发出的信号控制,执行对应的动作。
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目标网络200的移动终端300,其可被配置为能够与自发电开关100、目标网络200中的设备和/或网关通信,其中的通信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该移动终端300可例如为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等。此外,移动终端300也可获取发射器发出的信号,从而受控或实现信号的转发,或基于信号而实现控制。
所述目标设备201还用于:通过所述目标网络200接收所述自发电开关 100100发射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对应的控制报文发送至一服务器400;所述移动终端300还用于:自所述服务器400获取所述控制报文。一种举例中,所述自发电开关100的配网过程可以依赖于移动终端300实现,进而,所述移动终端300用于在执行所述配网时,将所述目标网络200的安全信息(例如入网密码)发送至所述自发电开关100。一种举例中,所述网关202的配网过程可依赖于移动终端300实现,进而所述移动终端300还用于将所述安全信息(例如入网密码)发送至网关202,以使所述网关202加入所述目标网络 200。
上述实施例中所提出的自发电开关及系统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通过在天线和控制电路之间设置所述隔离器来增加天线与控制电路 30之间的间隔,进而减少控制电路的地对天线发射性能的影响。
(2)所述隔离部能够容纳用于触发所述发电组件的致动部,且被设置为能够隔离所述天线模块和所述控制电路,即所述隔离部具备既可以隔离所述控制电路和所述天线模块又可以提供所述发电组件被触发的让位空间的双重作用,以充分利用所述隔离部所占用的空间,优化腔体内部的结构,进而优化所述自发电开关的整体尺寸。
(3)通过用于电性连接的支撑柱直接固定所述电路载体,使得所述金属支撑柱25具备电性连接和支撑固定的双重作用,简化了所述电路载体的固定结构,进而可以简化整个自发电开关的内部布局,优化内部结构.
(4)所述电路载体仅通过两根所述金属支撑柱固定在所述腔体中,形成所述电路载体的两点支撑式固定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三点以上的固定方式对所述电路载体进行固定,该实施例中,所述电路载体采用两点固定方式对外固定由于两点之间的连线所形成的扭矩力不足以使所述电路载体发生变形,所以该实施例中的两点支撑式固定结构能够减小所述电路载体由于固定而造成的形变。
(5)由于两点定位在组装时不需要严格的尺寸配合,使得所述电路载体的安装更加便捷,定位更容易。
(6)将控制电路和发电组件分设于所述电路载体的相对两面,可便于所述控制电路的电路元器件在所述电路载体上的布置,防止被所述发电组件所干涉;另外,也可以减少所述控制电路产生的高频震荡信号对所述发电组件的工作的影响,以提高所述发电组件所输出电能的稳定性。
(7)所述致动部具备触发所述发电组件和支撑所述腔体的双重功能。
(8)可通过调节金属支撑柱的高度来调节所述支撑点的高度,进而调节所述电路载体距离所述腔体底面的高度,以适应于不同尺寸大小的自发电开关。
(9)将电路载体设置为与自发电开关的底面间隔一定的距离以使电路载体上的电路的信号发射不会受到墙面、地面等可等效为地的基准面的影响,以提高发射效率和稳定性。
(10)所述电路载体与所述天线模块均与所述腔体的内壁不接触,则所述自发电开关的壳体的改变不会影响所述电路载体和所述天线模块的设置,进而壳体结构的变动不会导致内部的电路载体和天线模块也跟着变动,使得所述电路载体和所述天线模块可以单独形成一个模块,该模块能够适用于不同的腔体。
(1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致动部位于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之间,以形成按压时的省力杠杆,提升用户体验。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种实施方式”、“一种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一种举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5)

1.一种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电组件;
电路载体,电连接所述发电组件;
设置于所述电路载体的控制电路;和,
天线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当源于所述发电组件的电能上电所述控制电路后,发射电磁信号;
其中,进一步包括一隔离器,所述隔离器构造为将所述天线模块与所述控制电路间的至少部分区域分开预定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间隔被设置为适于允许一致动部穿过;所述致动部形成为抵接所述发电组件,并能够于所述隔离器中做往复运动,以触发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组件朝向所述电路载体具有两个支撑点,以支撑所述电路载体;且两个支撑点形成为将所述电路载体上的控制电路与所述发电组件电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载体包括:设置有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一表面和相反的第二表面;
其中,所述发电组件连接于所述电路载体的第二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可活动的腔体,所述致动部进一步被设置为支撑所述腔体,以在所述腔体活动时带动所述致动部触发所述发电组件,且在所述控制电路未工作时,使所述腔体处于静止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载体的第二表面与所述腔体底面具有第二间隔,且所述第二间隔可通过所述支撑点的高度变动来调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载体及所述天线模块均设置于所述腔体,且与所述腔体的内壁不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可活动的腔体,沿自所述自发电开关的第一侧至第二侧的指定方向,腔体顶面、电路载体、发电组件、腔体底面依次布置;
以垂直于所述指定方向的平面为投影面,所述控制电路在所述投影面的第一投影图形与所述天线模块在所述投影面的第二投影图形不重叠;且所述第一投影图形覆盖所述发电组件在所述投影面的第三投影图形,所述第二投影图形不覆盖所述第三投影图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第一方向上,所述天线模块和所述控制电路分设于所述致动部的两侧,且在第三方向上所述致动部于所述天线模块和所述控制电路之间具备第二指定宽度,以在指定方向上隔离所述天线模块和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第一方向、第三方向和指定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器包括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天线模块之间形成的至少一开口;所述开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备第一指定宽度,使得所述天线模块与所述控制电路分开所述预定间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组件包括:
发电件;
储能件,其一端固定于所述发电件,另一端可基于一摆动支点摆动以驱动所述发电件产生电能;
所述开口构造成将所述储能件的另一端暴露于所述天线模块和所述控制电路之间,以使所述致动部能够穿过所述开口触发所述发电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模块包括发射载体和用于发射信号的天线图案,所述天线图案形成于所述发射载体的第一表面,且所述发射载体的第一表面与所述控制电路所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载体和所述电路载体一体地设置为一印刷电路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图案的起始端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末端设置有引出端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向上,所述致动部与所述天线图案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小于与末端之间的距离。
16.根据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器包括金属导线,将所述天线模块电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
其中,所述金属导线具有弯折,所述弯折构造为将所述天线模块和所述控制电路分开预定间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导线支撑所述天线模块,以保持所述天线模块与所述腔体内壁不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模块包括弹簧天线,所述弹簧天线具有连接所述金属导线的起始端和远离于所述控制电路的末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向上,所述致动部与所述弹簧天线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小于与末端之间的距离。
20.根据权利要求5-8、17-19任一项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壳体;
按键本体,活动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开口侧,以形成所述腔体;
其中,所述按键本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所述致动部抵接于所述按键本体与所述发电组件之间,从而当所述按键本体在运动时能够带动所述致动部触发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向上,所述按键本体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按键本体的与所述一端相对的另一端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所述致动部能够在所述另一端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和/或所述另一端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触发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致动部位于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之间。
22.一种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21任一项所述的自发电开关,以及目标网络。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网络中设有至少以下之一目标设备:
智能墙开、智能窗帘、智能灯、智能音箱。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网络为Zigbee网络、WIFI网络或者蓝牙网络。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目标网络的移动终端;
所述目标设备还用于:
通过所述目标网络接收所述自发电开关发射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对应的控制报文发送至服务器;
所述移动终端还用于:自所述服务器获取所述控制报文。
CN202220800080.9U 2022-04-07 2022-04-07 自发电开关及系统 Active CN2171831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00080.9U CN217183151U (zh) 2022-04-07 2022-04-07 自发电开关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00080.9U CN217183151U (zh) 2022-04-07 2022-04-07 自发电开关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83151U true CN217183151U (zh) 2022-08-12

Family

ID=82746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00080.9U Active CN217183151U (zh) 2022-04-07 2022-04-07 自发电开关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831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82076B2 (ja) ワイヤレス・スイッチング装置
CN106647413B (zh) 无源无线控制模组
EP1772884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H1141019A (ja) ヘリカルアンテナ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452651B1 (ko) 조작형 전자 부품
US8501336B2 (en) Battery box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2047057B1 (ko) 무선충전 보조 배터리
US7583986B2 (en) Actuator module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s
CN207398006U (zh) 一种无源无线翘板开关
CN217183151U (zh) 自发电开关及系统
JP5108467B2 (ja) 駆動回路装置、及びモータ装置
CN116937926A (zh) 自发电开关及系统
WO2015137239A1 (ja) 無線機能付きスイッチ装置
CN111862563A (zh) 多路无线发射装置、无线通信装置以及热水器装置
CN216528537U (zh) 自发电开关
US10468218B2 (en) Relay with SMA wire driven mechanism
CN111817527A (zh) 拨动式发电装置及其方法和电子设备
CN210608884U (zh) 一种发电模块及无线控制开关
JP2510782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CN219350624U (zh) 一种单刀双掷pcb焊接型同轴射频开关
CN213125813U (zh) 拨动式发电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0629323U (zh) 一种发电模块及无线控制开关
CN213816422U (zh) 一种电子装置
CN219350623U (zh) 一种单刀多掷pcb焊接型同轴射频开关
CN211296490U (zh) 步进电机及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