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16422U - 一种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16422U
CN213816422U CN202023107748.1U CN202023107748U CN213816422U CN 213816422 U CN213816422 U CN 213816422U CN 202023107748 U CN202023107748 U CN 202023107748U CN 213816422 U CN213816422 U CN 2138164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module
electronic device
assembly
housing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0774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10774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164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164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164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主要是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天线模组、驱动组件和限位组件,驱动组件设置成能够驱动天线模组转动,限位组件包括转角限位件和震动开关,转角限位件设置成能够在天线模组的转动角度达到角度阈值之后止挡天线模组的进一步转动,震动开关设置成能够响应于转角限位件对天线模组进行止挡时所产生的震动而切断驱动组件的电源。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装置通过转角限位件以限制天线模组在同一方向上的转动,进而避免天线模组的线缆出现绞断、卡死天线模组等不良问题;并且,当转角限位件止挡天线模组的进一步转动而产生震动时,还可以触发震动开关,以切断驱动组件的电源,使得驱动组件停止工作,进而避免电子装置发出撞击噪声。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娱乐工具,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mobile network,简称5G)由于具有较高的通信速度等特点,而备受用户的青睐。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天线模组、驱动组件和限位组件,驱动组件设置成能够驱动天线模组转动,限位组件包括转角限位件和震动开关,转角限位件设置成能够在天线模组的转动角度达到角度阈值之后止挡天线模组的进一步转动,震动开关设置成能够响应于转角限位件对天线模组进行止挡时所产生的震动而切断驱动组件的电源。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装置通过转角限位件以限制天线模组在同一方向上的转动,进而避免天线模组的线缆出现绞断、卡死天线模组等不良问题;并且,当转角限位件止挡天线模组的进一步转动而产生震动时,还可以触发震动开关,以切断驱动组件的电源,使得驱动组件停止工作,进而避免电子装置发出撞击噪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网络系统架构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电子装置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天线模组及驱动组件部分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天线散热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驱动组件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天线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震动开关一实施例沿VII-VI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复位电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限位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2中天线模组及驱动组件部分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天线模组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转接组件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0中转接组件一实施例沿XIII-XII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网络系统架构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中,电子装置10可以是某个/某些结构件具有转动功能以在较佳位置/朝向工作的设备。作为示例性地,电子装置10可以是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Equipment,CPE),常用于室内/近距离通信网络转接,它既可以作为一种接收移动信号并以WiFi信号转发出来的移动信号接入设备;也可以作为一种将高速4G或者5G等信号转换成WiFi信号的设备。其中,随着5G的不断发展与普及,CPE这种类型的电子装置10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结合图1,电子装置10可以与基站20通信连接而接入核心网,以实现网络接入功能,进而将运营商公网(WAN)转换成用户家庭局域网(LAN),可支持多个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终端设备30接入网络。
一般地,5G所使用的频谱主要包括sub-6GHz和毫米波(30GHz至300GHz),其中毫米波可以提供连续100M以上的频宽和极大的数据吞吐量。但是,毫米波具有前述优点的同时,由于频率高波长短,使得衍射能力弱,穿透能力弱,传输距离近;同时,毫米波的传输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下雨和树木遮挡都会对信号传输造成很大的干扰。因此,毫米波的传输都尽量要求电子装置10的天线对准基站20,以便于电子装置10向基站20发射上行数据或者接收基站20所发射的下行数据。基于此,电子装置10的毫米波天线一般会设计成可转动的结构形式。
参阅图2,图2是图1中电子装置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相较于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图2所示的电子装置在结构上隐藏了壳体组件或其部分结构。
结合图2及图1,电子装置10可以包括壳体组件11、主板组件12、天线模组13和驱动组件14。其中,壳体组件11可以包括诸如外壳、内壳等壳体(图1中未明确区分),并可以形成腔体结构。作为示例性地,外壳可以用于定义电子装置10的外观,内壳可以固定在外壳内,并可以用于固定主板组件12、天线模组13、驱动组件14等结构件,也即是上述结构件均可以固定在壳体组件11内。进一步地,结合图1,壳体组件11上可以设有诸如电源键、WPS键、切换键等的功能按键,也可以设有诸如USB插口、网线插口、电源插口等的接插口,还可以设有各种类型的指示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功能按键还可以复合多种不同的控制功能,也即是实现“一键多用”;上述接插口也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进行取舍以及合理的设计,在此均不作限制。进一步地,由于电子装置10可以将5G等信号转换成WiFi信号,使得电子装置10上还可以设有相应的接插口,以便于用户经由该接插口直接或者借助相应的卡托将SIM卡、Nano-SIM卡、Micro-SIM卡等类型的用户身份识别卡插入电子装置10内。
结合图2,主板组件12可以包括主电路板121和主板散热件122。其中,结合图1,主电路板121上可以集成有对应于上述功能按键的电路,也可以集成有对应于上述接插口的插座,以便于电子装置10实现相应的功能。进一步地,主板散热器122可以通过卡接、螺纹连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或其组合贴设在主电路板121的至少一侧,两者之间还可以填充有导热硅胶,以便于快速地将主电路板121产生的热量散开。作为示例性地,主板散热件122可以由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例如铜或其合金、铝或其合金等)制成;并可以具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散热齿,以增加主板散热件122的散热面积。当然,电子装置10内还可以设有散热风扇,壳体组件11上则可以设有与散热风扇相配合的散热孔,以在电子装置10内形成空气对流,进而改善电子装置10的散热需求。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对于具备5G通信能力的电子装置10而言,天线模组13所接收或者发射的电磁波可以对应于毫米波,也即是天线模组13可以为毫米波天线。进一步地,驱动组件14设置成能够驱动天线模组13转动,以便于天线模组13转动扫描,进而确定最佳的信号方向。其中,天线模组13、驱动组件14均可以与主电路板121电性连接。作为示例性地,驱动组件14可以固定在散热件122上,天线模组13则可以固定在驱动组件14的输出轴上,以使得天线模组13能够在驱动组件14的驱动下相对于电子装置10的其他结构件转动,进而实现上述转动扫描。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天线模组13所接收或者发射的电磁波可以对应于其他波长更短的频段。
进一步地,结合图2,除了天线模组13,电子装置10还可以包括与主电路板121电性连接的sub-6G天线射频模块123、WiFi天线射频模块124和4G天线射频模块125等,它们可以共同构成电子装置10的射频系统。其中,sub-6G天线射频模块123与天线模组13具体可以构成5G天线射频模块;具体而言,sub-6G天线射频模块123可以用于收发sub-6GHz频段的天线信号,天线模组13则可以用于收发毫米波频段的天线信号。
作为示例性地,sub-6G天线射频模块123、WiFi天线射频模块124和4G天线射频模块125可以沿电子装置10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并可以组装在壳体组件11内,例如固定在内壳和/或外壳上相应的位置。其中,4G天线射频模块125相较于sub-6G天线射频模块123更靠近天线模组13,也即是更远离上述散热风扇。进一步地,sub-6G天线射频模块123、WiFi天线射频模块124和4G天线射频模块125均可以分别沿电子装置10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多个,以使得上述各个射频模块的波束扫描范围能够实现水平面上的360°全向覆盖。例如:sub-6G天线射频模块123的数量为四个,它们沿电子装置10的周向方向均匀地间隔分布,且在电子装置10的高度方向上,它们的几何中心大致平齐;WiFi天线射频模块124的数量为四个,它们沿电子装置10的周向方向均匀地间隔分布,且在电子装置10的高度方向上,它们的几何中心大致平齐;4G天线射频模块125的数量为四个,它们沿电子装置10的周向方向均匀地间隔分布,且在电子装置10的高度方向上,它们的几何中心大致平齐。
共同参阅图3至图5,图3是图2中天线模组及驱动组件部分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天线散热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驱动组件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5所示的虚线箭头主要是为了便于示意上壳与中壳组装的一种可能方式,也即是图5中上壳可视的一侧与中壳可视的一侧组装配合。
结合图4,天线模组13可以包括天线散热件131、天线电路板132和天线芯片133。其中,天线电路板132可以通过卡接、螺纹连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或其组合贴设在天线散热件131的一侧,两者之间还可以填充有导热硅胶,以便于快速地将天线模组13产生的热量散开。进一步地,天线芯片133可以贴设在天线电路板132背离天线散热件131的一侧,天线芯片133也可以集成在天线电路板132,以便于收发毫米波频段的天线信号。此时,结合图3,天线散热件131可以与驱动组件14连接,以便于驱动组件14驱动天线模组13转动。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4,天线散热件131可以包括一体成型的主体部1311和散热齿1312。其中,散热齿131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并可以均匀地间隔分布在主体部1311的一侧,以增加天线散热件131的散热面积。另外,结合图6,多个散热齿1312的正投影可以呈扇形,以减小彼此之间的遮蔽,进而增加天线散热件131的散热面积。当然,天线散热件131可以由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例如铜或其合金、铝或其合金等)制成,以增加天线散热件131的导热能力。进一步地,主体部1311背离散热齿1312的一侧可以设置成平面,以便于贴设天线电路板132。基于此,散热齿1312与主体部1311之间还可以形成固定部1313,以便于天线散热件131与驱动组件14连接。
结合图5,驱动组件14可以包括机壳组件141、电机142、齿轮组143和输出轴144。其中,电机142固定在机壳组件141内,并可以通过齿轮组143带动输出轴144相对于机壳组件141转动。进一步地,输出轴144与天线模组13连接,进而驱动天线模组13转动。例如:天线模组13与驱动组件14组装时,输出轴144可以伸入固定部1313内,并可以形成轴孔配合。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14还可以包括与电机142电性连接的驱动电路板145,驱动电路板145进而与主电路板121电性连接,以便于控制电机142的动力输出。当然,电机142也可以直接与主电路板121电性连接。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5,机壳组件141可以包括下壳1411、中壳1412和上壳1413,下壳1411和上壳1413可以通过卡接、螺纹连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分别与中壳1412相背的两侧连接。如此设置,机壳组件141可以分隔出两个相对独立的收容腔。基于此,驱动电路板145可以固定在下壳1411靠近中壳1412的一侧,电机142可以固定在中壳1412靠近下壳1411的一侧,齿轮组143及输出轴144可以固定在中壳1412靠近上壳1413的一侧,以将驱动组件14的各个结构件有机地分隔开。其中,电机142的输出端可以穿设于中壳1412而与齿轮组143连接,输出轴144则可以穿设于上壳1413而与天线散热件131连接。进一步地,下壳1411可以与主板散热件122固定连接,以实现驱动组件14的组装。当然,结合图3,机壳组件141还可以包括底座1414,下壳1411固定在底座1414上。其中,底座1414可以与主板散热件122固定连接,同样可以实现驱动组件14的组装。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14还可以包括轴承146,轴承146具体可以为滑动轴承或者滚动轴承等。其中,轴承146的内圈可以套设在输出轴144上,轴承146的外圈可以嵌设在上壳1413内。如此设置,可以增加输出轴144相对于机壳组件141转动的稳定性,并减小磨损。基于此,上壳1413可以设有安装孔14131和环绕安装孔14131的安装槽14132,以在驱动组件14组装时,轴承146的外圈可以嵌设在安装槽14132内,输出轴144也可以通过安装孔14131而部分伸出机壳组件141。其中,安装槽14132的中轴线与安装孔14131的中轴线可以重合。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5,齿轮组143可以包括依次传动连接的第一齿轮1431、一级齿轮1432、二级齿轮1433、三级齿轮1434和第二齿轮1435。其中,第一齿轮1431连接于电机142的输出端,第一齿轮1431与电机142的输出端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件,以简化两者之间的连接结构。一级齿轮1432可以包括相互固定的一级大齿轮部和一级小齿轮部,两者同轴设置且与中壳1412转动连接;一级大齿轮部与第一齿轮1431相互啮合。二级齿轮1433可以包括相互固定的二级大齿轮部和二级小齿轮部,两者同轴设置且与中壳1412转动连接;二级大齿轮部与一级小齿轮部相互啮合。三级齿轮1434可以包括相互固定的三级大齿轮部和三级小齿轮部,两者同轴设置且与中壳1412转动连接;三级大齿轮部与二级小齿轮部啮合。进一步地,第二齿轮1435与中壳1412转动连接,并与三级齿轮1434的三级小齿轮部相互啮合;输出轴144连接于第二齿轮1435,两者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件,以简化两者之间的连接结构。其中,输出轴144的中轴线与第二齿轮1435的中轴线可以重合。如此设置,在电机142启动之后,电机142的输出端驱动第一齿轮1431转动,并通过一级齿轮1432、二级齿轮1433、三级齿轮1434依次将驱动力传递至第二齿轮1435,以驱动输出轴144转动,进而驱动天线模组13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电机142可以为步进电机,其步进角可以约为18°;齿轮组143的总减速比可以约为60,天线模组13的最小步进角则可以达到0.3°。显然,这样可以改善天线模组13的定位的准确性。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驱动组件14可以驱动天线模组13进行水平面上的360°转动扫描,以确定最佳的信号方向。然而,天线模组13在工作时需要电能供应,虽然天线模组13与主电路板121之间可以直接通过相应的线缆实现电性连接,相关技术一般也是将该线缆绕设在驱动组件14上;但是该线缆在驱动组件14驱动天线模组13以转动扫描的过程中容易重叠、缠绕在一起,进而导致该线缆出现绞断、卡死天线模组13等不良问题。为此,本申请可以额外地设置一限位组件16,限位组件16可以设置在驱动组件14内,以在天线模组13的转动角度达到角度阈值之后限制驱动组件14的进一步动力输出;限位组件16也可以设置在天线模组13转动的路径上,以在天线模组13的转动角度达到角度阈值之后限制天线模组13的进一步转动。当然,限位组件16还可以同步限制驱动组件14的进一步动力输出与天线模组13的进一步转动。其中,上述角度阈值可以为360°,以使得驱动天线模组13能够进行水平面上的360°转动扫描。如此设置,通过限位组件16限制天线模组13在同一方向上的转动,以避免天线模组13将上述线缆绞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天线模组13被上述线缆卡死。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5,限位组件16可以包括设置在驱动组件14内的转角限位件161。其中,转角限位件161设置成能够在天线模组13的转动角度达到上述角度阈值之后限制驱动组件14的进一步动力输出,也即是止挡输出轴144的进一步转动,进而止挡天线模组13的进一步转动。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并结合图5,机壳组件141上可以设有与输出轴144同心设置的第一圆弧形限位槽14133,齿轮组143上可以设有与输出轴144同心设置的第二圆弧形限位槽14351。例如:第一圆弧形限位槽14133设在上壳1413上,并与安装槽14132共处同一中轴线;第二圆弧形限位槽14351设在第二齿轮1535上,并与输出轴144共处同一中轴线。具体地,第一圆弧形限位槽14133可以环绕安装槽14132,第二圆弧形限位槽14351可以环绕输出轴144。基于此,第二圆弧形限位槽14351与第一圆弧形限位槽14133设置成能够在彼此重叠,具体可以是在同一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以共同形成一个圆弧形活动空间。进一步地,转角限位件161可以穿设在第一圆弧形限位槽14133和第二圆弧形限位槽14351内,并能够沿第一圆弧形限位槽14133和第二圆弧形限位槽14351运动。换言之,转角限位件161可以与齿轮组143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机壳组件141在电机142工作时保持相对固定不动,而输出轴144及第二齿轮1435需要进行转动以驱动天线模组13,使得第二齿轮1435沿一方向转动至与转角限位件161形成止挡时,第二齿轮1435会带着转角限位件161沿该方向继续转动至转角限位件161与上壳1413形成止挡。换言之,当转角限位件161与第二齿轮1435、上壳1413同时形成止挡时,转角限位件161会限制驱动组件14的进一步动力输出。基于此,为了兼顾天线模组13的转动止挡与其在水平面上的360°转动扫描,第一圆弧形限位槽14133所对的圆心角与第二圆弧形限位槽14351所对的圆心角之和大于或者等于360°。其中,第一圆弧形限位槽14133所对的圆心角可以大于第二圆弧形限位槽14351所对的圆心角。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在正常情况下,一般还会设置一诸如磁性编码器等的转角检测件,以确定天线模组13转动的角度,进而便于驱动组件14精确地控制天线模组13转动的方向及角度大小。并且,由于设有转角检测件,在天线模组13沿一个方向转动至某一角度之后,驱动组件14还可以反转,使得天线模组13能够沿另一个方向转动,以确定最佳的信号方向。因此,通过限位组件16来限制天线模组13在同一方向上的转动,进而避免上述线缆出现绞断、卡死天线模组13等不良问题,主要还是为了规避某些诸如检测错误、软件错误等异常情况。然而,在天线模组13的转动角度达到上述角度阈值之后,驱动组件14应该是停止动力输出或者反转的;如果出现上述异常情况,那么驱动组件14可能会不断地尝试沿错误的方向继续驱动天线模组13,以想要突破转角限位件161的转动止挡,进而产生(连续的)撞击噪声,影响用户对电子装置10的体验好感度。为此,限位组件16还可以包括震动开关162,震动开关162设置成能够响应于转角限位件161对天线模组13进行止挡时所产生的震动而切断驱动组件14的电源,以使得驱动组件14停止工作,进而避免电子装置10发出上述撞击噪声。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4及图5,震动开关162可以设置在天线模组13上,以便于震动开关162响应转角限位件161对输出轴144进行止挡时所产生的震动,进而切断电机142的电源。进一步地,驱动组件14可以通过相应的供电电路与电源电性连接;震动开关162则可以与驱动组件14的供电电路耦接,并设置成能够在上述震动产生时由导通状态切换至断开状态。换言之,在正常情况下,震动开关162可以保持上述导通状态,上述供电电路也可以随之通电,使得驱动组件14能够驱动天线模组13转动;而在异常情况下,震动开关162因上述震动而切换至上述断开状态,上述供电电路也可以随之断电,使得驱动组件14停止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震动开关162也可以不跟随天线模组13的转动而运动,而是设置在天线模组13转动的路径上,并能够在天线模组13的转动角度达到上述角度阈值之后受到天线模组13(或者与之相连的其他结构件)的撞击,同样可以触发震动开关162。进一步地,通过改变震动开关162与驱动组件14的供电电路之间的电性连接关系,震动开关162也可以设置成在上述震动产生时由上述断开状态切换至上述导通状态。
共同参阅图6及图7,图6是图3中天线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震动开关一实施例沿VII-VI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虚线双向箭头所示的方向可以视作驱动组件驱动天线模组转动的方向。
结合图7,震动开关162可以包括固定电极1621和浮动电极1622。其中,固定电极1621与天线模组13相对固定,例如固定电极1621借助PCBA(Printed Circuit BoardAssembly)工艺固定在天线电路板132上。进一步地,浮动电极1622与固定电极1621接触以形成上述导通状态,并设置成能够在上述震动产生时因惯性而与固定电极1621分离,进而切换至上述断开状态。例如:浮动电极1622可以为弹簧,其一端与固定电极1621保持相对固定,另一端呈自由状态;浮动电极1622的自由端与固定电极1621接触,并在上述震动产生时因惯性摆动而与固定电极1621分离。基于此,固定电极1621和浮动电极1622可以与驱动组件14的供电电路耦接,以便于震动开关162控制驱动组件14的电源的通断。
进一步地,结合图7,固定电极1621可以呈筒状,其一端可以封闭,另一端则可以开口。基于此,震动开关162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固定电极1621内的导杆1623和弹性件1624。其中,结合图6,导杆1623的延伸方向可以与天线模组13转动的切线方向相同。进一步地,浮动电极1622可以套设在导杆1623上,并可以在弹性件1624的弹性作用下与固定电极1621的封闭端接触,以形成上述导通状态。此时,当上述震动产生时,浮动电极1622因惯性沿导杆1623运动而与固定电极1621的封闭端分离,又因为导杆1623与固定电极1621的封闭端可以设置成不接触或者导杆1623与固定电极1621之间可以设置成电绝缘,使得震动开关162可以切换至上述断开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浮动电极1622与固定电极1621分离时产生的位移量,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进行合理地设计,在此不作限制。其中,上述位移量越小,震动开关162对上述震动的灵敏度越高。进一步地,结合图7,震动开关162还可以包括密封件1625,密封件1625可以设置在固定电极1621内,并可以位于固定电极1621的开口端,既可以用于密封震动开关162的开口端,又可以用于固定导杆1623。此时,弹性件1624的一端可以抵接于浮动电极1622,另一端可以抵接于密封件1625。其中,密封件1625可以为诸如环氧树脂等的绝缘体,导杆1623和/或弹性件1624可以为导体,以便于震动开关162与驱动组件14的供电电路耦接。
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复位电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当电子装置10在异常情况下产生撞击噪声时,震动开关162可以切断驱动组件14的电源,以使得驱动组件14停止工作,进而避免电子装置10继续发出上述撞击噪声。显然,驱动组件14停止工作之后,需要重启驱动组件14(或者重启电子装置10),以便于继续使用电子装置10。为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壳体组件11上设置的电源键或者重启键等功能按键实现驱动组件14(或者电子装置10)的重启。其中,驱动组件14(或者电子装置10)重启之后,天线模组13的旋转位置也可以随即归零校正。显然,上述重启的过程需要用户的参与;而当用户不方便,甚至是不愿意(例如冬天捂被子里),进行上述重启时,将影响用户对电子装置10的体验好感度。为此,基于震动开关162的结构特性,也即是浮动电极1622在上述震动消失之后又会与固定电极1621接触而使得震动开关162切换至上述导通状态,限位组件16还可以包括与震动开关162耦接的复位电路163,复位电路163设置成能够在震动开关162由上述断开状态切换至上述导通状态时控制驱动组件14的驱动控制电路147进行复位。换言之,复位电路163即可实现驱动组件14的自动复位,进而免去用户的干预,改善用户对电子装置10的体验好感度。其中,驱动控制电路147可以集成在驱动电路板145上,并设置成能够控制电机142以驱动天线模组13转动。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8,驱动控制电路147可以包括检测端(STATE)、第一输入端(SHDN)和第一输出端(POWER_CTL)。其中,上述检测端可以主要是用于获取复位电路163中相应端口的电平变化,以便于判断震动开关162处于上述导通状态或者上述断开。进一步地,上述第一输入端可以主要是用于获取复位电路163中相应端口的电平变化,以便于控制驱动控制电路147进入工作状态或者关闭状态;而上述第一输出端可以主要是用于在驱动控制电路147进入上述工作状态或者所述关闭状态时向复位电路163输出不同的电平。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8,复位电路163可以包括第一开关电路1631、第二开关电路1632、第三开关电路1633和触发器1634。其中,触发器1634可以包括第二输入端(S)、第二输出端(Q)、复位端(R)和接地端(GND)。基于此,上述第二输入端经震动开关162连接驱动组件14的供电电路(Vin),以在震动开关162处于上述导通状态时将上述第二输入端设置成高电平,并在震动开关162处于上述断开状态时将上述第二输入端设置成低电平。震动开关162进一步经第一开关电路1631连接上述检测端,以在震动开关162处于上述导通状态时将上述检测端设置成第一状态,并在震动开关162处于上述断开状态时将上述检测端设置成第二状态。其中,当上述第一状态对应为高电平时,上述第二电平则对应为低电平;反之,当上述第一状态对应为低电平时,上述第二电平则对应为高电平。上述复位端经第二开关电路1632连接上述第一输出端,以在驱动控制电路147处于上述关闭状态时将上述复位端设置成高电平,并在驱动控制电路147处于上述工作状态时将上述复位端设置成低电平;驱动控制电路147进一步在检测到上述检测端处于上述第二状态时控制第二开关电路1632将上述复位端设置成高电平。上述第二输出端经第三开关电路1633连接上述第一输入端,以在上述第二输入端和上述复位端均为高电平时控制驱动控制电路147进入上述工作状态,并在上述第二输入端为低电平且上述复位端为高电平时控制驱动控制电路147进入上述关闭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图8,开关S1可以视作震动开关162,开关S1的当前状态可以视作震动开关162处于上述断开状态。进一步地,触发器1634可以为D型触发器,其其他端口可以接地。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8,第一开关电路1631可以包括三极管Q1、电阻R1和电阻R2。其中,三极管Q1的基极可以经电阻R1连接开关S1的一端,三极管Q1的集电极可以经电阻R2连接上述供电电路(Vin),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则可以接地。进一步地,上述检测端可以获取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阻R2之间的电平变化。其中,在震动开关162处于上述导通状态时,三极管Q1随即导通,上述检测端可以随之设置成低电平;在震动开关162处于上述断开状态时,三极管Q1随即截止,上述检测端可以设置成高电平。进一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还可以并联一稳压二极管D1。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8,第二开关电路1632可以包括三极管Q2、电阻R3和电阻R4。其中,三极管Q2的基极可以经电阻R3连接上述第二输出端,三极管Q2的集电极可以经电阻R4连接上述供电电路(Vin),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则可以接地。进一步地,上述第一输入端可以获取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电阻R4之间的电平变化。其中,当上述第一输入端设置成低电平时,驱动控制电路147设置成进入上述工作状态,也即是电机142能够通电;当上述第一输入端设置成高电平时,驱动控制电路147设置成进入上述关闭状态,也即是电机142能够断电。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8,第三开关电路1633可以包括三极管Q3和电阻R5。其中,三极管Q3的基极可以连接上述第一输出端,三极管Q3的集电极可以经电阻R5连接上述供电电路(Vin),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则可以接地。进一步地,上述复位端可以获取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5之间的电平变化。其中,当驱动控制电路147进入上述工作状态时,三极管Q3随即导通,上述复位端可以随之设置成低电平;当驱动控制电路147进入上述关闭状态时,三极管Q3随即截止,上述复位端可以随之设置成高电平。
基于图8所示的复位电路,下面对电路原理及其控制过程进行简单的示例性说明:
在正常情况下,开关S1处于上述导通状态,触发器1634的第二输入端(S)和复位端(R)可以均处于高电平,其第二输出端(Q)则处于高电平,使得三极管Q2随即导通,驱动控制电路147的第一输入端(SHDN)处于低电平而使得驱动控制电路147进入上述工作状态,也即是电机142能够通电;与此同时,三极管Q1导通,使得驱动控制电路147的检测端(STATE)可以为低电平,驱动控制电路147的第一输出端(POWER_CTL)则处于高电平,使得三极管Q3随即导通,触发器1634的复位端(R)最终处于低电平。
在异常情况下,开关S1切换至上述断开状态,触发器1634的第二输入端(S)可以处于低电平;三极管Q1随即截止,使得驱动控制电路147的检测端(STATE)可以为高电平,进而使得驱动控制电路147进入上述关闭状态,也即是电机142能够断电,驱动控制电路147的第一输出端(POWER_CTL)则处于低电平,使得三极管Q3随即截止,触发器1634的复位端(R)处于高电平。
在自动复位情况下,开关S1重新切换至上述导通状态,触发器1634的第二输入端(S)和复位端(R)可以均处于高电平,其第二输出端(Q)则处于高电平,使得三极管Q2随即导通,驱动控制电路147的第一输入端(SHDN)处于低电平而使得驱动控制电路147重新进入上述工作状态,也即是电机142能够重新通电。
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限位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结合图9,限位组件16还可以包括与震动开关162耦接的电磁继电器164,震动开关162与电磁继电器164的线圈耦接,以通过控制电磁继电器164的线圈通电或者断电而控制驱动组件14的电源的通断。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9,电磁继电器164设置成能够在天线模组13的转动角度达到上述角度阈值之前导通驱动组件14的电源,也即是电机142能够通电;震动开关162设置成能够在上述震动产生时导通电磁继电器164的线圈,以吸引电磁继电器164的衔铁,进而切断驱动组件14的电源,也即是电机142能够断电,进而停止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图9,开关S1可以视作震动开关162,开关S1的当前状态可以视作震动开关162处于断开状态。
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是:电子装置10在异常情况下停止工作之后,也可以借助相同或者相似于图8所示的复位电路,以实现电子装置10(或者驱动组件14)的自动重启。当然,用户也可以通过壳体组件11上设置的电源键或者重启键等功能按键实现电子装置10(或者驱动组件14)的重启。
共同参阅图10至图13,图10是图2中天线模组及驱动组件部分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天线模组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0中转接组件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0中转接组件一实施例沿XIII-XII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2所示的虚线箭头主要是为了便于示意第二壳体及第二转接件与第一壳体组装的一种可能方式,也即是图12中第二壳体及第二转接件可视的一侧与第一壳体可视的一侧组装配合。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并结合图10及图2,虽然天线模组13与主电路板121之间可以直接通过线缆17实现电性连接,相关技术一般是将线缆17绕设在驱动组件14上;但是线缆17在驱动组件14驱动天线模组13以转动扫描的过程中容易重叠、缠绕在一起,进而导致线缆17出现绞断、卡死天线模组13等不良问题,尤其是天线模组13为了确定最佳的信号方向而不断地正转与反转时。为此,当线缆17的一端与主电路板121电性连接时,本申请在线缆17的另一端与天线模组13之间额外地增设一转接组件18,使得线缆17通过转接组件18与天线模组13电性连接。
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1,天线模组13还可以包括天线支架134。其中,天线散热件131可以通过卡接、螺纹连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固定在天线支架134上,天线电路板132也可以通过卡接、螺纹连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或其组合贴设在天线散热件131背离天线支架134的一侧,两者之间还可以填充有导热硅胶,以便于快速地将天线模组13产生的热量散开。当然,基于天线模组13的这种层叠结构,天线电路板132与天线散热件131可以通过同一诸如螺钉的紧固件固定在天线支架134上,以简化天线模组13的结构。相应地,天线芯片133可以贴设在天线电路板132背离天线散热件131的一侧,天线芯片133也可以集成在天线电路板132,以便于收发毫米波频段的天线信号。此时,结合图10,天线支架134可以与驱动组件14连接,以便于驱动组件14驱动天线模组13转动。
进一步地,结合图11,天线支架134可以包括一体连接的横梁1341、第一支臂1342和第二支臂1343。其中,横梁1341与驱动组件14传动连接,以使得天线支架134能够转动。进一步地,第一支臂1342与横梁1341的一端弯折连接,第二支臂1343与横梁1341的另一端弯折连接,并与第一支臂1342同向延伸。换言之,天线支架134可以呈U字型结构。如此设置,既可以满足天线散热件131固定在天线支架134上的组装需求,又可以尽量避免天线支架134遮挡天线散热件131的散热面。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12,转接组件18可以包括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一转接件181和第二转接件182。其中,第一转接件181与天线模组13连接,第二转接件182与线缆17连接,第一转接件181设置成能够跟随天线模组13而相对于第二转接件182转动。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由于天线模组13可以与驱动组件14的输出轴144固定连接,驱动组件14的机壳组件141又可以与主板散热件122固定连接,主板散热件122也可以与壳体组件11固定连接,使得第一转接件181可以与天线模组13(具体可以为天线支架134)固定连接,而第二连接件182则可以与壳体组件11(具体可以为内壳)固定连接。此时,天线模组13在转动扫描的过程中,可以带动第一转接件181相对于第二转接件182转动。显然,在此过程中,线缆17因与第二转接件182连接而可以与壳体组件11保持相对固定不动,省掉了相关技术中的绕线动作,进而有效地避免上述绞断、卡死天线模组13等不良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线缆17既可以用作电源线,也可以用作低速信号线,其对屏蔽要求不高。例如:线缆17用于传输天线模组13工作所需的电能。再例如:线缆17用于传输驱动组件14工作所需的控制指令。其中,当线缆17用作天线模组13的电源线时,虽然线缆17的线径一般较为粗大,但是本申请通过转接组件18实现天线模组13与线缆17及主电路板121之间的电性连接,还可以节省相关技术中的绕线空间。
进一步地,结合图13,第一转接件181与第二转接件182形成的电性接触面可以垂直于第一转接件181与第二转接件182相对转动的轴线。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转接件181与第二转接件182形成的电性接触面也可以平行于第一转接件181与第二转接件182相对转动的轴线。其中,第一转接件181与第二转接件182相对转动的轴线可以与驱动组件14的输出轴144的轴线重合。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12,转接组件18还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83和第二壳体184。其中,第一壳体183设置成能够跟随天线模组13而相对于第二壳体184转动。例如:第一壳体183与天线模组13(具体可以为天线支架134)固定连接,第二壳体184与壳体组件11(具体可以为内壳)固定连接。进一步地,第一转接件181可以固定在第一壳体183上,并可以包括两个彼此间隔的弹性电极(同样记作181);第二转接件182则可以固定在第二壳体184上,并可以包括彼此间隔的第一接触电极1821和第二接触电极1822。其中,一个弹性电极181可以与第一接触电极1821接触,另一个弹性电极181则可以与第二接触电极1821接触。如此设置,可以实现第一转接件181与第二转接件182之间的电性连接。基于此,第一转接件181可以与天线电路板132电性连接,第二转接件182可以与线缆17电性连接,而线缆17又可以与主电路板121电性连接,进而实现天线电路板132与主电路板121之间的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转接组件18还可以包括轴承件185,轴承件185具体可以为滑动轴承或者滚动轴承等。其中,第一壳体183可以与轴承件185的内圈和外圈中的一个连接,第二壳体184则可以与轴承件185的内圈和外圈中的另一个连接。如此设置,可以增加输出轴144相对于机壳组件141转动的稳定性,并减小磨损。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13,第一壳体183可以与轴承件185的内圈固定连接,第二壳体184则可以与轴承件185的外圈固定连接。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13,弹性电极181可以包括筒状外壳1811、弹性元件1812和接触电极1813。其中,筒状外壳1811一端可以封闭,另一端则可以开口,以便于装设弹性元件1812和接触电极1813;筒状外壳1811可以与第一壳体183连接,两者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件。进一步地,弹性元件1812设置在筒状外壳1811内,接触电极1813可以设置在筒状外壳1811内,并在弹性元件1812的弹性作用下部分伸出筒状外壳1811,进而分别与第一接触电极1821或者第二接触电极1822接触。此时,筒状外壳1811的开口端可以呈颈缩状,以便于限制接触电极1813的伸出量;弹性元件1812可以呈压缩状,以便于接触电极1813分别与第一接触电极1821或者第二接触电极1822保持良好的接触。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13及图12,第二转接件182还可以包括基板1823,第一接触电极1821和第二接触电极1822可以设置在基板1823的同一侧。其中,基板1823可以与第二壳体184连接,两者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件。进一步地,第一接触电极1821可以呈盘状,第二接触电极1822可以呈环状,第二接触电极1822环绕第一接触电极1821。其中,第一转接件181与第二转接件182相对转动的轴线可以和第一接触电极1821的中轴线重合;而第一转接件181与第二转接件182相对转动的轴线又可以与驱动组件14的输出轴144的轴线重合,以使得转接组件18、天线模组13与驱动组件14绕同一轴线转动,进而改善转动过程的同轴度,增加转动过程的平稳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天线模组、驱动组件和限位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置成能够驱动所述天线模组转动,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转角限位件和震动开关,所述转角限位件设置成能够在所述天线模组的转动角度达到角度阈值之后止挡所述天线模组的进一步转动,所述震动开关设置成能够响应于所述转角限位件对所述天线模组进行止挡时所产生的震动而切断所述驱动组件的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震动开关包括固定电极和浮动电极,所述固定电极与所述天线模组相对固定,所述浮动电极与所述固定电极接触以形成导通状态,并设置成能够在所述震动产生时因惯性而与所述固定电极分离,进而切换至断开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电极呈筒状,所述震动开关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电极内的导杆和弹性件,所述导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天线模组转动的切线方向相同,所述浮动电极套设在所述导杆上,并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与所述固定电极的封闭端接触,以形成所述导通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和驱动控制电路,所述电机设置成能够在驱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驱动所述天线模组转动,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与所述震动开关耦接的复位电路,所述复位电路设置成能够在所述震动开关由所述断开状态切换至所述导通状态时控制所述驱动控制电路进行复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机壳组件、齿轮组和输出轴,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机壳组件内,并通过所述齿轮组带动所述输出轴相对于所述机壳组件转动,所述输出轴与所述天线模组连接,进而驱动所述天线模组转动,所述机壳组件上设有与所述输出轴同心设置的第一圆弧形限位槽,所述齿轮组上设有与所述输出轴同心设置的第二圆弧形限位槽,所述第二圆弧形限位槽与所述第一圆弧形限位槽设置成能够彼此重叠,所述转角限位件穿设在所述第一圆弧形限位槽和所述第二圆弧形限位槽内,并能够沿所述第一圆弧形限位槽和所述第二圆弧形限位槽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与所述震动开关耦接的电磁继电器,所述震动开关与所述电磁继电器的线圈耦接,以通过控制所述电磁继电器的线圈通电或者断电而控制所述驱动组件的电源的通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转接组件和线缆,所述线缆通过所述转接组件与所述天线模组电性连接,所述转接组件包括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一转接件和第二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与所述天线模组连接,所述第二转接件与所述线缆连接,所述第一转接件设置成能够跟随所述天线模组而相对于所述第二转接件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组件还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成能够跟随所述天线模组而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转动,所述第一转接件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上,并包括两个彼此间隔的弹性电极,所述第二转接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并包括彼此间隔的第一接触电极和第二接触电极,一个所述弹性电极与所述第一接触电极接触,另一个所述弹性电极与所述第二接触电极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接件还包括基板,所述第一接触电极和所述第二接触电极设置在所述基板的同一侧,所述第一接触电极呈盘状,所述第二接触电极呈环状,所述第二接触电极环绕所述第一接触电极,所述第一转接件与所述第二转接件相对转动的轴线和所述第一接触电极的中轴线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电极包括筒状外壳、弹性元件和接触电极,所述筒状外壳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筒状外壳内,所述接触电极设置在所述筒状外壳内,并能够在所述弹性元件的弹性作用下部分伸出所述筒状外壳,进而分别与所述第一接触电极或者所述第二接触电极接触。
CN202023107748.1U 2020-12-21 2020-12-21 一种电子装置 Active CN2138164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07748.1U CN213816422U (zh) 2020-12-21 2020-12-21 一种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07748.1U CN213816422U (zh) 2020-12-21 2020-12-21 一种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16422U true CN213816422U (zh) 2021-07-27

Family

ID=76947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07748.1U Active CN213816422U (zh) 2020-12-21 2020-12-21 一种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164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82217B (zh) 天线部件和客户终端设备
CN108288760B (zh) 无线通信系统及包含其的穿戴式电子装置
KR100674849B1 (ko) 무선통신 단말기의 엑츄에이터 모듈
KR20190094410A (ko) 플렉서블 디바이스
WO2021169688A1 (zh) 客户前置设备
CN110829027B (zh) 天线部件和客户终端设备
CN113423021B (zh) 客户前置设备及其主机端与底座
CN111106448B (zh) 客户终端设备
CN112751619A (zh) 一种光电复合光模块
CN111010203B (zh) 客户终端设备
CN213816422U (zh) 一种电子装置
CN111093118A (zh) 网络设备
CN213816399U (zh) 一种电子装置
CN110931976B (zh) 天线部件和客户终端设备
CN110931977B (zh) 天线部件和客户终端设备
CN111355541A (zh) 网络设备、搜寻网络信号的方法
CN111883993A (zh) 电子设备
CN217404526U (zh) 一种激光雷达的底座、激光雷达及机器人
CN108730788B (zh) 照明装置
CN110931978B (zh) 天线部件和客户终端设备
JP2001185754A (ja) 光電子機器
CN220209257U (zh) 散热天线装置和摄像头
CN219979802U (zh) 一种用于摄像机的全向毫米波天线装置
CN220155738U (zh) 一种天线
CN210986310U (zh) 用户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