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81375U - 扩散膜及显示模组 - Google Patents

扩散膜及显示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81375U
CN217181375U CN202220130202.8U CN202220130202U CN217181375U CN 217181375 U CN217181375 U CN 217181375U CN 202220130202 U CN202220130202 U CN 202220130202U CN 217181375 U CN217181375 U CN 2171813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icro
diffusion film
film body
diff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3020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爱源
吴梓荣
洪俊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V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V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V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V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3020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813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813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813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2PV systems with concentrator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扩散膜及显示模组,包括扩散膜本体和微纳结构。所述扩散膜本体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微纳结构用于折射光线,多个所述微纳结构分布于所述扩散膜本体的所述入光面和/或所述出光面,所述微纳结构的横截面积以远离所述扩散膜本体方向而逐渐减小。本申请中的扩散膜,LED灯珠发出的光通过上述微纳结构后发生偏转,起到扩散或者准直的效果,从而避免了中间亮度高、四周亮度低的“满天星”的光效;对于光线的导引效果较强,光能利用率高,因此相比单独的散射颗粒设计具有更高的光透过率;采用本申请中的扩散膜作为LED背光模组使用,可使光晕控制在相邻发光区域亮度为中心区域亮度的20%以内,可有效减少光晕的影响。

Description

扩散膜及显示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LED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扩散膜及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的发光轮廓为朗博体发光,即光轴上方光辐射强度最大,其他位置会随着照射角度增大而光辐射强度降低,最终会使照射面出现互相间隔的暗区和亮区,类似“满天星”的光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传统方式是在LED的扩散膜的上下两面涂布散射颗粒,使入射光发生散射的现象,虽然能够达到较好的匀光效果,但是光透过效率较低,使得光能得不到有效利用;并且,当上述的扩散膜作为LED背光模组使用时,还容易出现光晕的问题,进而影响消费者的体验。
综上,现有技术中的扩散膜具有光透过效率低、易出现光晕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扩散膜,通过在扩散膜本体上布设多个微纳结构,可以在保证扩散效果的情况下,保持较高光效,同时减少光晕的影响。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扩散膜,包括扩散膜本体和微纳结构。
所述扩散膜本体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
所述微纳结构用于折射光线,多个所述微纳结构分布于所述扩散膜本体的所述入光面和/或所述出光面,所述微纳结构的横截面积以远离所述扩散膜本体方向而逐渐减小。
本申请中的扩散膜,LED灯珠发出的光通过上述微纳结构后发生偏转,可以替代或者结合散射颗粒的散射作用,起到扩散或者准直的效果,发光轮廓从朗博特转化成蝙蝠翼形状,从而避免了中间亮度高,四周亮度低的“满天星”的光效;相比于传统的上下两面涂布散射颗粒的扩散膜,由于散射颗粒在各个方向进行散射,对于光线的导引效果较弱,而本申请中的微纳结构在原来光线行进方向上进行角度偏转,对于光线的导引效果较强,光能利用率高,因此相比单独的散射颗粒设计具有更高的光透过率;采用本申请中的扩散膜作为LED背光模组使用,可使光晕控制在相邻发光区域亮度为中心区域亮度的20%以内,可有效减少光晕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微纳结构分布于所述扩散膜本体的所述入光面;所述扩散膜本体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光辐射强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光辐射强度,且所述微纳结构在所述第一区域上的排布密度大于在所述第二区域上的排布密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微纳结构分布于所述扩散膜本体的所述入光面,所述微纳结构远离所述扩散膜本体的一端呈尖端状;所述扩散膜本体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光辐射强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光辐射强度,且所述第一区域上的所述微纳结构的尖端角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上的所述微纳结构的尖端角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微纳结构只分布于所述扩散膜本体的所述入光面,所述出光面设有散射颗粒。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微纳结构只分布于所述扩散膜本体的所述出光面,所述入光面设有散射颗粒。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微纳结构分布于所述扩散膜本体的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出光面;所述扩散膜本体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光辐射强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光辐射强度,且所述微纳结构分布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入光面以及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出光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微纳结构的形状为多棱锥或者圆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扩散膜本体和所述微纳结构的材质为PET、PC、PMMA、PS、PP或者丙烯酸树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所述散射颗粒为氧化锌、氧化钇、二氧化钛、硫酸钡、氧化铝、熔融硅石、发烟硅石、氮化铝、玻璃珠、二氧化锆、碳化硅、氧化钽、氮化硅、氧化铌、氮化硼或者荧光体颗粒。
本申请还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包括驱动模块、液晶显示屏、光学膜组及LED背光板,所述驱动模块分别与所述液晶显示屏和所述LED背光板电性连接,所述光学膜组设置于所述液晶显示屏和所述LED背光板之间,所述光学膜组包括一个或者多个上述的扩散膜。
本申请中的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包括扩散膜,该扩散膜为上述的扩散膜。该显示模组具有上述扩散膜的所有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扩散膜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扩散膜的另一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扩散膜的另一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纳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纳结构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纳结构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扩散膜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扩散膜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扩散膜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扩散膜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扩散膜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扩散膜本体;11、入光面;12、出光面;13、散射颗粒;14、第一区域;15、第二区域;20、微纳结构;30、驱动模块;40、液晶显示屏;50、光学膜组;60、LED背光板;61、LED灯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上”、“底”、“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若有的话)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还需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成部分或同一零部件,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相同的零部件,图中可能仅以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为例标注了附图标记,应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图标记同样适用。
小间距的LED在显示领域应用快速发展,包括LED背光模组的局部背光调节技术(Local Dimming)以及LED直显技术。其中,局部背光调节技术是利用数百个LED组成的背光源,根据图像的明暗进行调节,液晶显示屏幕图像中高亮的部分的亮度可以达到最大,而同时黑暗的部分可以降低亮度,甚至关闭,以达到最佳的对比度。LED直显技术是指以自发光的微米量级的LED为发光像素单元,将其组装到驱动面板上形成高密度LED阵列的显示技术。
LED的发光轮廓为朗博体发光,即光轴上方光辐射强度最大,而随照射角度增大而光辐射强度降低,最终会使照射面出现互相间隔的暗区和亮区。无论是在LED直显技术,还是局部背光调节技术,都不希望LED的发光轮廓是朗博体发光,因而需要添加光学设计方案,将朗博体发光转化成各个角度均匀发光的形式,使各个LED发出的点光源转化成面光源。
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扩散膜,通过在扩散膜本体10上布设多个微纳结构20,发光轮廓由原来的主要在光轴上方高亮,变成均匀发光,点光源变成面光源,同时还能够有效解决光晕问题。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扩散膜,包括扩散膜本体10和微纳结构20。
扩散膜本体10包括入光面11和出光面12。多个微纳结构20分布于扩散膜本体10的入光面11和/或出光面12。微纳结构20的横截面积以远离扩散膜本体10方向而逐渐减小。
在LED灯珠61上方为本申请采用的扩散膜,主要有两种结构组成,分别为扩散膜本体10以及扩散膜本体10上的微纳结构20,为了方便描述,对扩散膜本体10的两个侧面分别进行命名,靠近LED灯珠61的一侧面为入光面11,远离LED灯珠61的一侧面为出光面12。
多个微纳结构20在扩散膜本体10上可以有三种分布方式:一是微纳结构20只分布于入光面11;二是微纳结构20只分布于出光面12;三是入光面11和出光面12均分布有微纳结构20。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扩散膜,其工作过程为:如图2所示,从LED灯珠61发出的光先经过微纳结构20,再经过扩散膜本体10;或者,如图4所示,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先经过扩散膜本体10,再经过微纳结构20,再出射到另一侧;还或者,基于上述的第三种分布方式,从LED灯珠61发出的光可以同时进入扩散膜本体10和微纳结构20,再出射到另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扩散膜,LED灯珠61发出的光通过上述微纳结构20后发生偏转,可以替代或者结合散射颗粒13的散射作用,起到扩散或者准直的效果,发光轮廓从朗博特转化成蝙蝠翼形状,从而避免了中间亮度高,四周亮度低的“满天星”的光效;相比于传统的上下两面涂布散射颗粒13的扩散膜,由于散射颗粒13在各个方向进行散射,对于光线的导引效果较弱,而本申请中的微纳结构20在原来光线行进方向上进行角度偏转,对于光线的导引效果较强,光能利用率高,因此相比单独的散射颗粒13设计具有更高的光透过率;采用本申请中的扩散膜作为LED背光模组使用,可使光晕控制在相邻发光区域亮度为中心区域亮度的20%以内,可有效减少光晕的影响。
可选地,扩散膜本体10和微纳结构20为聚合物材料,可以为同一种材料,也可以为不同材料构成。如图3所示,其中,当扩散膜本体10和微纳结构20为不同材料时,需满足n1≤n2,n1为微纳结构20的折射率,n2为扩散膜本体10材料折射率。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扩散膜,可以在传统散射颗粒13的扩散膜基础上改进,引入微纳结构20,可以在保证扩散效果的情况下,保持较高光效,同时减少光晕的影响;也可以不布设散射颗粒13,只是在扩散膜上引入微纳结构20,也能够实现减少光晕、光透过率高的效果。
可选地,微纳结构20的排列结构可以为阵列均匀排布,可达到均匀散射或准直作用;微纳结构20的排列结构还可以为不规则式排布,也可以实现散射或准直作用。
可选地,微纳结构20远离扩散膜本体10的一端呈尖端状,或者还可以呈圆台状,亦或者呈半球形状。
如图5-图7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微纳结构20的形状为多棱锥或者圆锥。具体地,如图5所示,微纳结构20为三棱锥,如图6所示,微纳结构为4棱锥,如图7所示,微纳结构20为圆锥。
本实施例中,微纳结构20可以为多棱锥或者圆锥等具有顶部尖端结构,以确保任意位置的入光面11和出光面12跟水平面有一定倾斜角,并进一步的光线可以在微纳结构20界面发生折射,从而改变光线出射方向,起到发散或者准直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并不限于上述顶部尖端结构。
如图8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微纳结构20只分布于扩散膜本体10的入光面11,将扩散膜本体10分为第一区域14和第二区域15,第一区域14的光辐射强度大于第二区域15的光辐射强度,且微纳结构20在第一区域14上的排布密度大于在第二区域15上的排布密度。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扩散膜本体10按照光辐射强度分为三个区域、四个区域等,并且微纳结构20的密度也是按照各区域的光辐射强度而疏密排布。
如前所述,本申请中的微纳结构20在扩散膜本体10上可以有三种分布方式,本实施例中针对第一种分布方式进行进一步限定,即微纳结构20只分布于入光面11时的情况。具体为,微纳结构20按照扩散膜本体10接收到的光辐射强度的大小而疏密排布,扩散膜本体10上光辐射强度较大的区域则微纳结构20的密度较大,反之,则扩散膜本体10上光辐射强度较小的区域则微纳结构20的排布越稀疏。
以LED灯珠61位于扩散膜本体10的中心位置下方为例,扩散膜本体10的中心位置则是光辐射强度最大的区域。所有微纳结构20都设置在面向LED灯珠61的一侧,距离LED灯珠61较近的中心区域的微纳结构20的密度较大,而远离LED灯珠61中心位置的微纳结构20的密度较小,中心和边缘微纳结构20的密度呈至少两个不同密度,并且从中心到边缘减小的趋势设置。如此设置的效果是中心区域的扩散效果更佳,如此设置保证光轴线附近小角度的光线得到扩散,避免朗博特分布,而角度较大的位置本身光强较弱,可以不设置微纳结构20或者设置密度较小的微纳结构20,以区别于中心区域。
在其他实施例中,LED灯珠61可以位于扩散膜本体10的偏左或者偏右位置下方,此时,位于LED灯珠61正上方的扩散膜本体10的区域则是光辐射强度最大的区域,围绕着该区域向四周延伸的微纳结构20的分布密度则逐渐下降。
如图9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微纳结构20只分布于扩散膜本体10的入光面11,且微纳结构20远离扩散膜本体10的一端呈尖端状,将扩散膜本体10分为两个区域,第一区域14和第二区域15,第一区域14的光辐射强度大于第二区域15的光辐射强度,且第一区域14上的微纳结构20的尖端角度小于第二区域15上的微纳结构20的尖端角度。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扩散膜本体10按照光辐射强度分为三个区域、四个区域等,并且微纳结构20的尖端角度也是按照各区域的光辐射强度而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微纳结构20的尖端角度是指:沿微纳结构20的中心轴剖切后,在剖面上的尖端夹角的度数。
如前所述,本申请中的微纳结构20在扩散膜本体10上可以有三种分布方式,本实施例中针对第一种分布方式进行进一步限定,即微纳结构20只分布于入光面11时的情况。具体为,微纳结构20的尖端角度按照扩散膜本体10接收到的光辐射强度的大小而变化,扩散膜本体10上光辐射强度较大的区域则微纳结构20的尖端角度较小。
以LED灯珠61位于扩散膜本体10的中心位置下方为例,扩散膜本体10的中心位置则是光辐射强度最大的区域。其中在LED灯珠61中心区域的微纳结构20的顶角较小,对光线分散角度较大,远离LED灯珠61的区域的微纳结构20微纳结构20顶角较大,对光线分散角度较小,边缘与中心区域微纳结构20顶角至少呈两个递增的角度变化。
在其他实施例中,LED灯珠61可以位于扩散膜本体10的偏左或者偏右位置下方,此时,位于LED灯珠61正上方的扩散膜本体10的区域则是光辐射强度最大的区域,围绕着该区域向四周延伸的微纳结构20的尖端角度逐渐增大。
如图10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微纳结构20分布于扩散膜本体10的入光面11和出光面12,将扩散膜本体10分为第一区域14和第二区域15,第一区域14的光辐射强度大于第二区域15的光辐射强度,且微纳结构20分布于第一区域14的入光面11以及第二区域15的出光面12。
如前所述,本申请中的微纳结构20在扩散膜本体10上可以有三种分布方式,本实施例中针对第三种分布方式进行进一步限定,即入光面11和出光面12均分布有微纳结构20。具体为,微纳结构20的分布方式按照扩散膜本体10接收到的光辐射强度的大小而变化,扩散膜本体10上光辐射强度较大的区域则微纳结构20分布于入光面11,扩散膜本体10上光辐射强度较小的区域则微纳结构20分布于出光面12。
以LED灯珠61位于扩散膜本体10的中心位置下方为例,扩散膜本体10的中心位置则是光辐射强度最大的区域。其中,扩散膜本体10上的入光面11的中心区域分布微纳结构20,在扩散膜本体10上的出光面12的周边区域设置微纳结构20,这样设置的效果是中心区域的发光从朗博特发光转换成蝙蝠翼结构,而远离中心位置则将微纳结构20设置在出光面12,起到准直的效果。总体效果是中间发光亮度得到扩散,而边缘的发光得到准直,适合LED作为局部背光调节技术的应用实施。
如图11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微纳结构20只分布于扩散膜本体10的出光面12,入光面11设有散射颗粒13。
如前所述,本申请中的微纳结构20在扩散膜本体10上可以有三种分布方式,本实施例中针对第二种分布方式进行进一步限定,即微纳结构20只分布于出光面12。具体为,微纳结构20只分布于扩散膜本体10的出光面12,入光面11设有散射颗粒13。
本实施例中,扩散膜本体10的出光面12设置微纳结构20,入光面11贴附散射颗粒13,此时散射颗粒13一面朝向LED灯珠61,光先经过散射颗粒13进行散射,再经过锥形微纳结构20进行准直,最终达到一定扩散效果并保持最终光透过率。
如图12所示,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微纳结构20只分布于扩散膜本体10的入光面11,出光面12设有散射颗粒13。
在一种实施例中,散射颗粒13为为氧化锌(ZnO)、氧化钇(Y2O3)、二氧化钛(TiO2)、硫酸钡(BaSO4)、氧化铝(Al2O3)、熔融硅石(SiO2)、发烟硅石(SiO2)、氮化铝、玻璃珠、二氧化锆(ZrO2)、碳化硅(SiC)、氧化钽(TaO5)、氮化硅(Si3N4)、氧化铌(Nb2O5)、氮化硼(BN)、荧光体颗粒(例如YAG-CE)。
可选地,散射颗粒13可以通过涂覆、粘附或者压制在入光面11或者出光面12。
在一种实施例中,扩散膜本体10的材质为PET、PC、PMMA、PS、PP或者丙烯酸树脂。
在一种实施例中,微纳结构20的材质为PET、PC、PMMA、PS、PP或者丙烯酸树脂。
其中,扩散膜本体10及微纳结构20的选材明细如下:
PET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透光率90%-95%,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长期使用温度可达120℃,电绝缘性优良,甚至在高温高频下,其电性能仍较好,但耐电晕性较差,抗蠕变性,耐疲劳性,耐摩擦性、尺寸稳定性都很好。
PC为聚碳酸酯,透光率86%左右;具高强度及弹性系数、高冲击强度、使用温度范围广;高度透明性及自由染色性;热变形温度高,耐疲劳性佳;耐候性佳;无味无臭对人体无害符合卫生安全;成形收缩率低、尺寸安定性良好。
PMMA为亚克力,透光率可达90%;成本低,加工成型容易,且材料便宜;丝印效果极佳。
PS为聚苯乙烯,透光率为88%;具有非常好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光学透过特性、强折射性、电绝缘特性强以及很微小的吸湿倾向,可用在潮湿的环境中,有较高的耐辐射性。
PP为聚丙烯,透光率可达90%;韧性极佳;静电小,灰尘吸附少;表面无附膜,生产作业简单。
丙烯酸树脂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透光率92%左右,透紫外线73%,耐候性好,易着色。
如图1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驱动模块30、液晶显示屏40、光学膜组50及LED背光板60,驱动模块30分别与液晶显示屏40和LED背光板60电性连接,光学膜组50设置于液晶显示屏40和LED背光板60之间,光学膜组50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扩散膜。
其中LED背光板60为PCB板上按一定间距放置LED灯珠61,为蓝光或者白光,作为背光光源。光学膜组50包含本申请所述含锥形微纳结构20的扩散膜,以及传统液晶显示屏40背光模组中的增亮膜,若LED灯珠61为蓝光光源,还另包括一层光转换膜,可为荧光粉或量子点膜使得蓝光转化成白光。液晶显示屏40作为调光器件,控制各像素的灰度,最终形成图像。驱动模块30包含液晶显示屏40驱动芯片,LED驱动芯片,以及实现LED背光和液晶显示屏40同步场序驱动的驱动芯片。
上述引入锥形微纳结构20的扩散膜可以一张或数张堆叠使用,微纳结构20尺寸,堆叠张数根据目标光效进行调整,与传统液晶显示屏40背光模组的增光膜联用。最终用亮度仪进行光晕效果测试,测试方法为:只点亮LED背光板60中间某一区域灯珠,其余区域不点亮,在LED背光板60上方特定OD处放置上述引入锥形微纳结构20的扩散膜,结合传统液晶显示屏40背光模组的增光膜。扩散效果通过肉眼观察,已看不到LED灯珠61的轮廓,达到较好扩散效果;光晕效果通过测试点亮区域亮度,以及上下左右四个相邻区域的亮度,测试结果表面,相邻区域亮度<中心区域亮度的20%,光晕得到较好控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扩散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扩散膜本体(10),包括入光面(11)和出光面(12);
微纳结构(20),用于折射光线,多个所述微纳结构(20)分布于所述扩散膜本体(10)的所述入光面(11)和/或所述出光面(12),所述微纳结构(20)的横截面积以远离所述扩散膜本体(10)方向而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纳结构(20)分布于所述扩散膜本体(10)的所述入光面(11);
所述扩散膜本体(10)包括第一区域(14)和第二区域(15),所述第一区域(14)的光辐射强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15)的光辐射强度,且所述微纳结构(20)在所述第一区域(14)上的排布密度大于在所述第二区域(15)上的排布密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纳结构(20)分布于所述扩散膜本体(10)的所述入光面(11),所述微纳结构(20)远离所述扩散膜本体(10)的一端呈尖端状;
所述扩散膜本体(10)包括第一区域(14)和第二区域(15),所述第一区域(14)的光辐射强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15)的光辐射强度,且所述第一区域(14)上的所述微纳结构(20)的尖端角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15)上的所述微纳结构(20)的尖端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12)设有散射颗粒(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纳结构(20)分布于所述扩散膜本体(10)的所述出光面(12),所述入光面(11)设有散射颗粒(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纳结构(20)分布于所述扩散膜本体(10)的所述入光面(11)和所述出光面(12);
所述扩散膜本体(10)包括第一区域(14)和第二区域(15),所述第一区域(14)的光辐射强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15)的光辐射强度,且所述微纳结构(20)分布于所述第一区域(14)的所述入光面(11)以及所述第二区域(15)的所述出光面(12)。
7.根据权利要求1-3、5、6中任一项所述的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纳结构(20)的形状为多棱锥或者圆锥。
8.根据权利要求1-3、5、6中任一项所述的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膜本体(10)和所述微纳结构(20)的材质为PET、PC、PMMA、PS、PP或者丙烯酸树脂。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颗粒(13)为氧化锌、氧化钇、二氧化钛、硫酸钡、氧化铝、熔融硅石、发烟硅石、氮化铝、玻璃珠、二氧化锆、碳化硅、氧化钽、氮化硅、氧化铌、氮化硼或者荧光体颗粒。
10.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模块(30)、液晶显示屏(40)、光学膜组(50)及LED背光板(60),所述驱动模块(30)分别与所述液晶显示屏(40)和所述LED背光板(60)电性连接,所述光学膜组(50)设置于所述液晶显示屏(40)和所述LED背光板(60)之间,所述光学膜组(50)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扩散膜。
CN202220130202.8U 2022-01-18 2022-01-18 扩散膜及显示模组 Active CN2171813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30202.8U CN217181375U (zh) 2022-01-18 2022-01-18 扩散膜及显示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30202.8U CN217181375U (zh) 2022-01-18 2022-01-18 扩散膜及显示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81375U true CN217181375U (zh) 2022-08-12

Family

ID=82735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30202.8U Active CN217181375U (zh) 2022-01-18 2022-01-18 扩散膜及显示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8137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07561A (zh) * 2022-09-22 2022-11-2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分光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07561A (zh) * 2022-09-22 2022-11-2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分光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13655B2 (en) Optical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JP4793510B2 (ja) 光学部品、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7802895B2 (en) Direct-type backlight device
US7513673B2 (en) Optical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JP5098413B2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並びに表示装置
US9857041B2 (en) Daylighting device
JP2013030404A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2234047A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該光学シートを用いた面状光源装置
JP2012043671A (ja) 面状光源装置
WO2007125987A1 (ja) 光混合手段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CN217181375U (zh) 扩散膜及显示模组
CN113574316A (zh) 将迷你led或微型led用作光源的背光单元
JP2004046076A (ja) 光偏向素子及び面光源装置
JP2012114003A (ja) 光学部材、および該光学部材を用いた面状光源装置
JP2010097034A (ja) マイクロレンズ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0886830B1 (ko) 확산 입자를 가진 복합식 휘도증강 필름
JP5458754B2 (ja) 光制御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光制御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0044921A (ja) 面光源素子並びにこれに用いる光制御部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KR101050217B1 (ko) 광구조체를 가진 확산판 일체형 집광시트 및 그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2011064745A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1249880B1 (ko) 휘도 및 확산성 향상 광학필름
JP2001166114A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12014933A (ja) 導光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面光源装置なら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071716A (ja)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KR20100091613A (ko) 램프 은폐성이 개선된 광학 시트 및 그를 포함한 액정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