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69678U - 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69678U
CN217169678U CN202123257093.0U CN202123257093U CN217169678U CN 217169678 U CN217169678 U CN 217169678U CN 202123257093 U CN202123257093 U CN 202123257093U CN 217169678 U CN217169678 U CN 2171696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device
roller
hose
conveying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5709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韦康桃
麦朝朗
马远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Baih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Baih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Baih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Baih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5709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696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696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696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Belt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其包括:机架、吹气装置、第一输送装置、第二输送装置、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吹气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的一侧、且吹气方向朝向所述第一输送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所述第二输送装置设置在所述机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远离所述吹气装置的一侧,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用于承接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吹落的软管,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简化了软管的生产步骤,提高软管的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医疗器械行业中,现有的软管生产需要先从软管挤出机拉伸出软管的胚体,再通过冷却系统对软管的胚体进行硬化处理,再将硬化好的软管进行切割,切割成需要的长度,但这样的软管生产流程,需要生产装置、冷却装置、切割装置和下料装置的共同配合,生产的步骤多、需要的设备多和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生产软管的步骤多、需要的设备多和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包括机架、吹气装置、第一输送装置、第二输送装置、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吹气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的一侧、且吹气方向朝向所述第一输送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所述第二输送装置设置在所述机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远离所述吹气装置的一侧,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用于承接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吹落的软管,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输送装置。让软管在下料的过程中进行冷却,取消单独的冷却装置的使用,简化了软管的生产步骤。
优选地,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的运输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的运输方向。提高第二输送装置的运输效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包括第一滚轴、第二滚轴和第一传送带,所述第一滚轴安装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滚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滚轴与所述第二滚轴通过所述第一传送带传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包括第三滚轴、第四滚轴和第二传送带,所述第三滚轴安装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输出端,所述第四滚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三滚轴与所述第四滚轴通过所述第二传送带传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和第三传送带,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主动轮传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从动轮上安装有所述第一滚轴,所述第一主动轮与所述第一从动轮通过所述第三传送带传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电机、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和第四传送带,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二主动轮传动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从动轮上安装有所述第三滚轴,所述第二主动轮与所述第二从动轮通过所述第四传送带传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吹气装置为沿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的传输方向设置的气管和外接的气源,气源与所述气管相互连通以向所述气管内供气,所述气管靠近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的一侧开设有多个排气孔。吹气装置结构简单。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改变软管运输方向的挡板,所述挡板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靠近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的正上方。改变软管的落点,提高第二输送装置的空间利用率。
优选地,所述挡板上开设有透气孔。使吹气装置吹出的气体从透气孔处穿出,避免产生乱流影响软管的下落轨迹。
优选地,还包括接料槽,所述接料槽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的输出端。接料槽用于承接从第二输送装置上冷却硬化好的软管。
本实用新型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简化了软管的生产步骤,提高软管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下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下料装置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的C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下料装置拆除挡板、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下料装置的侧视图。
附图中:1-机架、2-吹气装置、21-气管、22-排气孔、3-第一输送装置、31-第一滚轴、32-第二滚轴、33-第一传送带、4-第二输送装置、41-第三滚轴、42-第四滚轴、43-第二传送带、5-第一驱动装置、51-第一电机、52-第一主动轮、53-第一从动轮、54-第三传送带、6-第二驱动装置、61-第二电机、62-第二主动轮、63-第二从动轮、64-第四传送带、7-挡板、71-透气孔、8-接料槽。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包括:机架1、吹气装置2、第一输送装置3、第二输送装置4、第一驱动装置5和第二驱动装置6,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吹气装置2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的一侧、且吹气方向朝向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所述第一驱动装置5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设置在所述机架1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远离所述吹气装置2的一侧,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用于承接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吹落的软管,所述第二驱动装置6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
具体地,软管生产下料装置,包括机架1、吹气装置2、第一输送装置3、第二输送装置4、第一驱动装置5和第二驱动装置6,第一输送装置3安装在机架1上,第一输送装置3的输入端位于外接的软管挤出机(图中未示出)的输出端外,生产出来的软管直接落在第一输送装置3的上表面。第一驱动装置5与第一输送装置3传动连接以驱动第一输送装置3,使第一输送装置3将软管输送到吹气装置2的吹气侧前面。吹气装置2设置在第一输送装置3的一侧、且吹气方向朝向第一输送装置3,当第一输送装置3将软管运输经过吹气装置2时,吹气装置2吹气,将第一输送装置3上的软管吹到第二输送装置4上。第二输送装置4设置在机架1上、且位于第一输送装置3远离吹气装置2的一侧,第二输送装置4用于承接从第一输送装置3上被吹落的软管。第二驱动装置6与第二输送装置4传动连接以驱动第二输送装置4,第二输送装置4转动,将从第一输送装置3上落下来的的软管运输走,留出空间继续接收和运输从第一输送装置3上落下的软管,使软管在第二输送装置4上错落整齐,避免软管堆积在一起,使各个软管都得到充分的冷却定型。因为刚从软管挤出机中挤出的软管充满粘性,需要静置一段时间进行表面氧化,第二输送装置4在输送软管的过程中,软管在第二输送装置4上经过一段时间氧化的软管表面会硬化定型,当软管到达第二输送装置4的输出端时,软管正好完成冷却定型。即在运输软管的过程中软管冷却定型,简化了软管的生产步骤,减少了单独冷却装置的使用,将下料装置与冷却装置整合为一体,简化了软管生产的步骤,提高了软管的生产效率。
工作流程:外接的软管挤出机直接按照生产计划直接生产出相应长度的软管,生产出来的软管正好落在第一输送装置3上,此时第一驱动装置5启动,带动第一输送装置3转动,第一输送装置3将软管运送至吹气装置2前面,当第一输送装置3将软管输送至吹气装置2的吹气侧时,吹气装置2吹气将软管吹至第二输送装置4。吹气装置2间隔时间吹气,吹气装置2根据第一输送装置3的转动速度来确定吹气的时间间隔。第二输送装置4将软管往第二输送装置4的输出端运输,在运输的过程中,软管在第二输送装置4上进行氧化冷却定型,当软管离开第二输送装置4时,软管冷却定型完成,将运输与冷却整合为一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的运输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的运输方向。
具体地,当吹气装置2将软管吹落到第二输送装置4的上表面时,第二输送装置4将软管垂直于第一输送装置3的运输方向运输走,方便下一批软管落入第二输送装置4的上,此时第二输送装置4的空间利用率最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包括第一滚轴31、第二滚轴32和第一传送带33,所述第一滚轴31安装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5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滚轴32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第一滚轴31与所述第二滚轴32通过所述第一传送带33传动连接。
具体地,第一输送装置3包括第一滚轴31、第二滚轴32和第一传送带33,第一滚轴31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机架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驱动装置5的输出端上,第二滚轴32可转动地安装在机架1上,第一滚轴31与第二滚轴32之间通过第一传送带33传动连接,第一滚轴31、第二滚轴32和第一传送带33共同组成传送带运输结构。传送带运输可持续的进行物料的运输,具有结构设计简单,运行高效的优点。
当第一输送装置3需要输送软管时,第一驱动装置5启动,带动第一滚轴31旋转,第一滚轴31带动第一传送带33运动,第一传送带33带动第二滚轴32转动,软管位于第一传送带33的上表面被运送至机架1上、且位于吹气装置2吹气端的前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包括第三滚轴41、第四滚轴42和第二传送带43,所述第三滚轴41安装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6的输出端上,所述第四滚轴42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第三滚轴41与所述第四滚轴42通过所述第二传送带43传动连接。
具体地,第二输送装置4包括第三滚轴41、第四滚轴42和第二传送带43,第三滚轴41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机架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驱动装置6的输出端上,第三滚轴41可转动地安装在机架1上,第三滚轴41与第四滚轴42通过第一传送带33传动连接。第三滚轴41、第四滚轴42和第二传送带43,共同组成传送带运输结构。传送带运输可持续的进行物料的运输,具有结构设计简单,运行高效的优点。
当第二输送装置4需要输送软管时,第二驱动装置6启动,带动第三滚轴41旋转,第三滚轴41带动第二传送带43运动,第二传送带43带动第四滚轴42转动,软管在第二传送带43的上表面冷却硬化定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5包括第一电机51、第一主动轮52、第一从动轮53和第三传送带54,所述第一电机51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第一主动轮52传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机51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从动轮53上安装有所述第一滚轴31,所述第一主动轮52与所述第一从动轮53通过所述第三传送带54传动连接。
具体地,当需要第一输送装置3输送软管时,第一电机51启动,进而带动第一主动轮52旋转,第一主动轮52带动第三传送带54旋转,第三传送带54带动第一从动轮53旋转,第一从动轮53带动第一滚轴31旋转,从而带动整个第一输送装置3旋转,将软管从软管挤出机的输出端输送到吹气装置2之前,吹气装置2再将软管运送至第二输送装置4上进行冷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装置6包括第二电机61、第二主动轮62、第二从动轮63和第四传送带64,所述第二电机61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第二主动轮62传动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机61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从动轮63上安装有所述第三滚轴41,所述第二主动轮62与所述第二从动轮63通过所述第四传送带64传动连接。
具体地,当需要第二输送装置4输送软管时,第二电机61启动,进而带动第二主动轮62旋转,第二主动轮62带动第四传送带64旋转,第四传送带64带动第二从动轮63旋转,第二从动轮63带动第三滚轴41旋转,从而带动整个第二输送装置4旋转,将软管往远离第一输送装置3的一端输送,为后续从第一输送装置3上下来的软管腾出空间,方便软管落料,避免软管之间发生堆叠,软管在第二输送装置4上进行氧化冷却。
进一步地,所述吹气装置2为沿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的传输方向设置的气管21和外接的气源,气源与所述气管21相互连通以向所述气管21内供气,所述气管21靠近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的一侧开设有多个排气孔22。
具体地,吹气装置2包括沿第一输送装置3的传输方向设置的气管21和外接的气源,气管21为中空的管体,气管21靠近第一输送装置3的一端开设有多个排气孔22,气管21与外接的气源相连通,气源为气管21提供气体,当需要吹气装置2吹气时,气源将气体释放至气管21中,气体再从排气孔22排出,将位于第一输送装置3上的软管吹到第二输送装置4上。
更优地,气管21上还可以连接有气枪,气枪可随意调节排气的方向,使吹气装置2可以根据不同长度的软管来调节排气的相邻气枪之间的间距,使该软管生产下料装置能适应更多的软管型号的下料,提高适用性。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改变软管运输方向的挡板7,所述挡板7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靠近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的正上方。
具体地,在吹气装置2的吹气过程中,软管从第一输送装置3上以抛物线掉落到第二输送装置4上,因为软管生产下料装置生产下料多种型号的软管,不同型号的软管的体积与质量不同,导致不同型号的软管的经过吹气装置2的吹气落在第二输送装置4上的落地都是不同的。而位于软管的落点与第一输送装置3之间的第二输送装置4上就无法承载软管,导致第二输送装置4的利用率低。因此设置挡板7,挡板7倾斜设置在第一输送装置3靠近第二输送装置4的一侧,挡板7的上端面比挡板7的下端面更靠近第一输送装置3,挡板7位于第二输送装置4的正上方。当吹气装置2将软管从第一输送装置3上吹往第二输送装置4时,软管与挡板7接触,挡板7改变软管的运动轨迹,使软管垂直掉落在第二输送装置4上,提高第二输送装置4的表面的空间利用率。
确保了所有型号的软管在第二输送装置4上的落点,使所有型号的软管的输送时间可控,确保软管在离开第二输送装置4后的软管都已经冷却定型完成。降低因软管未冷却定型就被收集的废品率。
同时使软管在第二输送装置4上错落整齐,方便收集。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7上开设有透气孔71。
具体地,挡板7上开设透气孔71,当吹气装置2吹出的气体将软管吹至挡板7上,气孔可从透气孔71吹出,使软管可垂直落入第二输送装置4上,避免气体打到挡板7产生乱流影响到软管的下落轨迹。
进一步地,还包括接料槽8,所述接料槽8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的输出端。
具体地,接料槽8安装在机架1上、且位于第二输送装置4的输出端,用于接收在第二输送装置4上冷却好的软管。接料槽8的截面呈半圆形,使接料槽8内不存在死角,不会出现软管掉落在死角内难取出的问题,方便工作人员收集软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吹气装置(2)、第一输送装置(3)、第二输送装置(4)、第一驱动装置(5)和第二驱动装置(6),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吹气装置(2)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的一侧、且吹气方向朝向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所述第一驱动装置(5)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设置在所述机架(1)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远离所述吹气装置(2)的一侧,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用于承接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吹落的软管,所述第二驱动装置(6)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的运输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的运输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包括第一滚轴(31)、第二滚轴(32)和第一传送带(33),所述第一滚轴(31)安装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5)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滚轴(32)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第一滚轴(31)与所述第二滚轴(32)通过所述第一传送带(33)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包括第三滚轴(41)、第四滚轴(42)和第二传送带(43),所述第三滚轴(41)安装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6)的输出端,所述第四滚轴(42)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第三滚轴(41)与所述第四滚轴(42)通过所述第二传送带(43)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5)包括第一电机(51)、第一主动轮(52)、第一从动轮(53)和第三传送带(54),所述第一电机(51)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第一主动轮(52)传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机(51)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从动轮(53)上安装有所述第一滚轴(31),所述第一主动轮(52)与所述第一从动轮(53)通过所述第三传送带(54)传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6)包括第二电机(61)、第二主动轮(62)、第二从动轮(63)和第四传送带(64),所述第二电机(61)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第二主动轮(62)传动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机(61)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从动轮(63)上安装有所述第三滚轴(41),所述第二主动轮(62)与所述第二从动轮(63)通过所述第四传送带(64)传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气装置(2)为沿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的传输方向设置的气管(21)和外接的气源,气源与所述气管(21)相互连通以向所述气管(21)内供气,所述气管(21)靠近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的一侧开设有多个排气孔(2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改变软管运输方向的挡板(7),所述挡板(7)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3)靠近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的正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7)上开设有透气孔(7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料槽(8),所述接料槽(8)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的输出端。
CN202123257093.0U 2021-12-22 2021-12-22 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 Active CN2171696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57093.0U CN217169678U (zh) 2021-12-22 2021-12-22 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57093.0U CN217169678U (zh) 2021-12-22 2021-12-22 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69678U true CN217169678U (zh) 2022-08-12

Family

ID=82716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57093.0U Active CN217169678U (zh) 2021-12-22 2021-12-22 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696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95317U (zh) 酥饼成型系统
CN215796269U (zh) 一种轴承套圈锻造自动控温冷却输送带
CN217169678U (zh) 一种软管生产下料装置
CN109624364A (zh) 一种波纹管生产线
CN204604880U (zh) 塑料瓶吹塑机自动送料装置
CN206511546U (zh) 双向下料绞龙
CN211168493U (zh) 爬坡皮带输送设备
CN207481030U (zh) 一种用于胶条的冷却烘干一体机
CN107352273A (zh) 一种氧化铝传输系统及其传输方法
CN105212246A (zh) 一种智能型速冻食品加工机械
CN214371271U (zh) 一种机械设备生产用散热装置
CN212711416U (zh) 一种用于弯头的自动整列设备
CN106827599A (zh) 一种橡胶料直斜式挤出成型设备
CN212888867U (zh) 一种制备高分子清粪传输带的生产设备
CN207293575U (zh) 一种玻璃传输风干架
CN207059267U (zh) 一种橡胶料直斜式挤出成型设备
CN207242744U (zh) 纹龙式密胺塑料粉输送机
CN206793596U (zh) 一种多孔快速出料的生物质颗粒机
CN216150171U (zh) 全自动石墨喷涂装置
CN204711499U (zh) 自动排列穿管机
CN205227978U (zh) 一种智能调速冰淇淋速冻隧道
CN204549227U (zh) 一种食品机械用传送冷却装置
CN206899717U (zh) 一种尼龙挤出机的冷却输送线
CN203866446U (zh) 一种轨道式送棉装置
CN217534652U (zh) 一种药瓶运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