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46745U - Tray盘 - Google Patents

Tray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46745U
CN217146745U CN202220737010.3U CN202220737010U CN217146745U CN 217146745 U CN217146745 U CN 217146745U CN 202220737010 U CN202220737010 U CN 202220737010U CN 217146745 U CN217146745 U CN 2171467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y
main body
product
body portion
periphera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3701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庞超
王荣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rao Lijing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rao Lijing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rao Lijing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rao Lijing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3701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467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467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467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Tray盘,包括:第一盘体、第二盘体,第一盘体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容置槽,第一容置槽用于容置产品;第二盘体上对应多个第一容置槽设有多个第二容置槽,第二盘体盖合于第一盘体时,第二容置槽与第一容置槽的开口相互朝向设置,第二容置槽和第一容置槽共同用于容置产品。本实用新型公开的Tray盘能够承载产品在不同工位之间进行移动,实现Tray盘的通用化设计,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Tray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Tray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Tray盘。
背景技术
由于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的工位进行加工、检验,此时为了提高产品的转运效率,通常会利用Tray盘(盛放东西的托盘)对产品进行批量运转、检验,但是由于不同工位的设备要求不同,在同一种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中往往需要很多种不同规格的Tray盘进行产品的移动与检验,且产品在不同Tray盘之间的转换也需要大量的时间,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Tray盘,该Tray盘能够承载产品在不同工位之间进行移动,实现Tray盘的通用化设计,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Tray盘,包括:
第一盘体,所述第一盘体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用于容置产品;以及
第二盘体,所述第二盘体上对应多个所述第一容置槽设有多个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盘体盖合于所述第一盘体时,所述第二容置槽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开口相互朝向设置,所述第二容置槽和所述第一容置槽共同用于容置所述产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盘体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一外围部,所述第一外围部围合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所述第一主体部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容置槽;
所述第二盘体包括第二主体部和第二外围部,所述第二外围部围合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外周,所述第二主体部设有多个所述第二容置槽;
所述第一盘体盖合于所述第二盘体时,所述第二主体部抵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外围部与所述第一外围部之间具有间距。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或所述第二主体部设有分隔结构,所述分隔结构靠近所述第一外围部或所述第二外围部设置,所述分隔结构用于使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靠近所述第一外围部或所述第二外围部的位置具有间距。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分隔结构包括凹槽和/或凸起。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围部具有背离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一凸边,所述第二外围部具有背离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二凸边,
所述第一凸边设有第一缺口和/或所述第二凸边设有第二缺口。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边设有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凸边设有所述第二缺口时,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二缺口至少部分错开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围部设有第一防呆倒角,所述第二外围部对应所述第一防呆倒角设有第二防呆倒角。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设有第一加强结构,所述第二主体部设有第二加强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盘体的背向所述第一容置槽开口的一侧面上设有支撑台阶,所述支撑台阶位于所述第一盘体的边角位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盘体上设有第一指示结构,所述第一指示结构用于指示所述产品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摆放方向;
所述第二盘体上设有第二指示结构,所述第二指示结构用于指示所述产品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摆放方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开口设有第一导向结构,所述第一导向结构用于将所述产品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时提供导向作用;
所述第二容置槽的开口设有第二导向结构,所述第二导向结构用于将所述产品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时提供导向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Tray盘,由于第一盘体的第一容置槽与第二盘体的第二容置槽均可用于容置产品,当将第一盘体、第二盘体盖合时,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共同用于容置产品,并利用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共同对产品进行保护,此时可以实现对产品在不同工位的移动,能够有效防止产品在移动过程中发生掉落或被污染的情况。同时,第一盘体、第二盘体可以分别适配于不同的工位,当将产品移动至预设的工位时,通过对盖合的Tray盘进行翻转,可以使得产品从第一容置槽落入第二容置槽或从第二容置槽落入第一容置槽,从而利用第一盘体或第二盘体可以将产品送至该工位进行处理,即该Tray盘可以适配更多的工位需要,实现多工位Tray盘的统一,进而有效减少了产品在不同Tray盘之间转换的时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由于该Tray盘可以适配更多的工位,能够实现Tray盘的通用化设计,即一套Tray盘可以实现产品的多工位移动与处理,从而可以减少Tray盘的种类,有效降低Tray盘的成本,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Tray盘处于盖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Tray盘处于分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A-A向剖视图;
图4为图3中的B部放大图(分隔结构设于第一盘体);
图5为图3中的B部放大图(分隔结构设于第二盘体);
图6为第一盘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二盘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第一盘体;11、第一容置槽;12、第一主体部;13、第一外围部;14、第一凸边;141、第一缺口;15、第一防呆倒角;16、支撑台阶;17、第一加强结构;18、第一导向结构;19、第一指示结构;2、第二盘体;21、第二容置槽;22、第二主体部;23、第二外围部;24、第二凸边;241、第二缺口;25、第二防呆倒角;26、第二导向结构;27、第二指示结构;28、第二加强结构;3、分隔结构;t、间距;100、Tray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结合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Tray盘100,该Tray盘100包括第一盘体1、第二盘体2,在第一盘体1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容置槽11,第一容置槽11用于容纳产品,在第二盘体2上对应第一容置槽11设有多个第二容置槽21,当第二盘体2盖合于第一盘体1时,第二容置槽21的开口与第一容置槽11的开口相互朝向设置,此时第二容置槽21与第一容置槽11共同用于容置产品。
本申请的Tray盘100,通过第一盘体1、第二盘体2的盖合连接,使得第一容置槽11可与第二容置槽21连通共同用于容置产品,这样,在产品周转过程中,第二盘体2与第一盘体1可以同时对产品进行保护,有效防止产品从Tray盘100中掉落,从而可以实现产品在不同工位之间的转移。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容置槽11、第二容置槽21均能够用于容置产品,且第一盘体1、第二盘体2均能适应于不同的工位,当需要利用第一盘体1将产品送至预设工位进行加工,可以使得产品位于第一容置槽11中,并取开第二盘体2即可;同理,若需要使用第二盘体2将产品送至预设工位进行加工时,可以使得产品位于第二容置槽21中,并取开第一盘体1即可。正是由于第一盘体1、第二盘体2均可将产品送至预设工位,从而可以避免将产品移动至其他种类的Tray盘100中再进行加工,而产品在第一盘体1和第二盘体2之间的转移只需要将盖合的Tray盘100进行翻转,即可实现将产品放置在所需的盘体中,这样可以有效节省产品的转运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第一盘体1、第二盘体2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工位,从而可以实现生产线Tray盘100的通用化设计,减少生产线所需的Tray盘100种类,以降低Tray盘100的成本,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产品可包括但不局限于摄像模组、马达、镜筒等摄像产品,或者如电路板、电池等其他电子产品以及电子产品的零部件。
可选地,以上述产品为摄像模组为例,由于摄像模组沿光轴方向的两个相对的表面的形状会有所不同,如一面是用于透光的镜头,另一面是用于接收图像的电路板结构,此时会导致摄像模组对应与第一容置槽11与第二容置槽21所需的形状不同。因此,第一容置槽11与第二容置槽21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摆放的产品的形状进行调整,即第一容置槽11与第二容置槽21的形状、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根据产品特性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若产品为摄像模组,第一容置槽11可以用于容纳产品的设有电路板结构的一侧,第二容置槽21可以用于容纳产品设有透镜的一侧。同时由于摄像模组的透镜若在转运过程中发生磕碰很容易发生磨损或者破裂,因此为了实现对透镜的进一步保护,可以在第二容置槽21的槽底面对应透镜位置开设凹槽,从而避免透镜与第二容置槽21的槽底面发生碰撞,进而使得摄像模组在转运过程中得到更好地保护。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容置槽21的槽底面开槽的设计是当产品为摄像模组时而进行的进一步设计,当产品具其他需要保护的结构时,也可以分别将第一容置槽11或第二容置槽21的结构设计为便于实现对产品进行保护的结构,而本实施例中的在第二容置槽21的槽底面进行开槽设计只是一种示例,在本实施例中对第一容置槽11、第二容置槽21的具体结构形式不作限定。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盘体1包括第一主体部12和第一外围部13,第一外围部13围合于第一主体部12的外周,第一容置槽11设于第一主体部12。同样地,第二盘体2包括第二主体部22和第二外围部23,第二外围部23围合于第二主体部22的外周,第二容置槽21设于第二主体部22。从而,当将第二盘体2与第一盘体1连接时,主要是通过第二外围部23与第一外围部13连接,这样可使得二者的连接部分避开用于设置容置槽的主体部,从而在第二盘体2与第一盘体1连接、或者是第二盘体2相对第一盘体1分离时,避免碰触到位于第一盘体1或第二盘体2内的产品,从而避免将产品污染、甚至导致产品发生偏移脱落的情况,以进一步实现对产品的保护。
可选地,第一主体部12、第二主体部22可以为薄板,第一外围部13、第二外围部23可以为围合于第一主体部12、第二主体部22的薄板,从而实现第一盘体1与第二盘体2的轻量化设计,从而便于转运。且当第一主体部12、第二主体部22可以为薄板结时,第一容置槽11、第二容置槽21可以为设于第一主体部12、第二主体部22的凹槽结构,即第一容置槽11、第二容置槽21可以通过冲压成型的方式形成,从而在第一主体部12、第二主体部22的一面形成凹坑,另一面形成凸起的结构,此时第一容置槽11、第二容置槽21侧壁的壁厚可以与第一主体部12、第二主体部22的薄板厚度相同,以便于第一盘体1、第二盘体2的成型。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主体部12、第二主体部22的厚度足够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在第一主体部12、第二主体部22上开槽,以形成第一容置槽11、第二容置槽21,在本实施例中对第一主体部12、第二主体部22上的厚度以及第一容置槽11、第二容置槽21的形成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请结合图4、图5,在产品转运过程中,往往会将多套容置有产品的Tray盘100叠放在一起进行转运,即,将多套Tray盘的第一主体部12与第二主体部22依次叠合,此时,由于产品具有一定的重量,第一主体部12与第二主体部22往往会贴合的比较紧,甚至会发生真空现象。而当产品在转运至待加工工位时,需要将第一盘体1、第二盘体2其中一个取走,即,使得第二盘体2与第一盘体1分离。基于此,为了避免在转运过程中,多个Tray叠放导致第二盘体2与第一盘体1叠合紧密导致不利于第一盘体1、第二盘体2分离的情况发生,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盘体1与第二盘体2盖合连接时,在第二外围部23与第一外围部13之间具有间距t。上述间距t可以使得空气可以通过该间距t进入到第一主体部12与第二主体部22之间,从而防止第一主体部12与第二主体部22之间发生真空现象发生,进而便于将第一盘体1与第二盘体2分离。
为了实现上述间距t,如图4所示,一种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主体部12设有分隔结构3,该分隔结构3靠近第一外围部13设置,从而通过分隔结构3使得第一主体部12、第二主体部22的靠近第一外围部13的位置具有间距t。示例性的,分隔结构3可以为设于第一主体部12的靠近第一外围部13的凸起,以通过外凸设计使得第一主体部12、第二主体部22的靠近第一外围部13的位置具有间距t。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可以通过在第二主体部22设置分隔结构3,该分隔结构3靠近第二外围部23设置,从而通过分隔结构3使得第一主体部12、第二主体部22的靠近第二外围部23的位置具有间距t。示例性的,分隔结构3可以为设于第二主体部22的靠近第二外围部23的凹槽,以通过凹槽设计使得第一主体部12、第二主体部22的靠近第二外围部23的位置具有间距t。
再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同时在第一主体部12、第二主体部22的靠近第一外围部13、第二外围部23的位置都设置分隔结构3。示例性的,第一主体部12靠近第一外围部13的位置上的分隔结构3可为凸起,而第二主体部22的靠近第二外围部23位置上的分隔结构3可为凹槽,通过凸起和凹槽的设计,可使得第一主体部12、第二主体部22的靠近第一外围部13、第二外围部23的位置具有间距t。值得说明的是,该第一主体部12上的分隔结构3为凸起时,其凸起的方向与该第二主体部22上的分隔结构3的凹陷的方向应为反向,从而使得第一主体部12上的分隔结构3与第二主体部22上的分隔结构3之间能够形成该间距t。或者,第一主体部12上的分隔结构3的凸起方向也可与该第二主体部22上的分隔结构3的凹陷方向同向,但该第一主体部12上的分隔结构3的凸起表面至第二主体部22上的分隔结构3的凹陷底面之间应具有该间距t。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在第一主体部12、第二主体部22同时设置分隔结构3时,分隔结构3在第一主体部12、第二主体部22上均可为凸起或凹槽,只要第一主体部12、第二主体部22上的凸起高度或凹槽深度不同即可形成上述间距t,在本实施例对分隔结构3的具体设置位置以及设置形式不作限定。
请结合图6、图7,一些实施例中,在产品转运以及生产加工的过程中,为了便于机械手以及操作人员对Tray盘100的拾取和转移,第一外围部13具有背离第一主体部12的第一凸边14,第二外围部23具有背离第二主体部22的第二凸边24,通过向外延伸的第一凸边14、第二凸边24可以便于机械手和操作人员对盖合的Tray盘100进行拾取和转移。
当需要将第一盘体1或第二盘体2取下时,为了便于拾取,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凸边14设置第一缺口141,该第一缺口141可用于露出该第二凸边24,从而在第一缺口141位置还可以直接接触到第二凸边24,以使得机械手或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第一缺口141对第二凸边24进行拾取,进而便于将第二盘体2与第一盘体1分开。
示例性的,为了实现受力稳定性,可以将第一缺口141设置在第一凸边14的相对的两侧,即可以实现在第二凸边24的相对的两侧对第二盘体2进行拾取,从而防止第二盘体2发生倾斜的现象。当然,也可以在第一凸边14的多个位置设置第一缺口141,以使得Tray盘100在任何位置都能够便于机械手以及操作人员的拾取。
可见,本实施例对第一缺口141的数量以及具体设置位置只是给出了一些示例,在实际设计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不作限制。
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二凸边24设置第二缺口241,该第二缺口241可用于露出该第一凸边14,从而在第二缺口241位置可以直接接触到第一凸边14,以使得机械手或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第二缺口241对第一凸边14进行拾取,进而便于将第一盘体1与第二盘体2分开。
示例性的,为了实现受力稳定性,可以将第二缺口241设置在第二凸边24的相对的两侧,即可以实现在第一凸边14的相对的两侧对第一盘体1进行拾取,从而防止第一盘体1发生倾斜的现象。当然,也可以在第二凸边24的多个位置设置第二缺口241,以使得Tray盘100在任何位置都能够便于机械手以及操作人员的拾取。
可见,本实施例对第二缺口241的数量以及具体设置位置只是给出了一些示例,在实际设计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不作限制。
再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同时在第一凸边14和第二凸边24设置第一缺口141和第二缺口241,以进一步便于将第一盘体1、第二盘体2分开。
进一步地,当同时设置第一缺口141、第二缺口241时,若第一缺口141、第二缺口241的大小、位置完全对应,可能会不方便操作人员的分离操作。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可以考虑将第一缺口141与第二缺口241至少部分错开设置,此时,在第一缺口141位置还可以直接接触到第二凸边24,或者在第二缺口241位置可以直接接触到第一凸边14,从而便于将第一盘体1与第二盘体2分开。
示例性的,可以通过将第一缺口141、第二缺口241的大小设置为不同,以实现第一缺口141与第二缺口241至少部分错开(如图1所示)。或者,还可以通过将第一缺口141与第二缺口241设置在不对应的位置,从而实现第一缺口141与第二缺口241至少部分错开。即,只要能够实现第一缺口141、第二缺口241至少部分错开,本实施例对第一缺口141、第二缺口241至少部分错开的实现形式不作具体限定。
由于产品的相对的两个表面形状可能会有不同,因此,用于容纳产品的第一容置槽11、第二容置槽21的形状可以对应产品的形状进行调整,以便于产品在第一容置槽11与第二容置槽21之间转换。此时,在将第一盘体1与第二盘体2盖合时,需要注意第一容置槽11、第二容置槽21是否与产品相对应。基于此,为了便于盖合时区分第一盘体1、第二盘体2的盖合方向,防止第一盘体1、第二盘体2配合错误,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第一外围部13设置第一防呆倒角15,相应地,在第二外围部23对应第一防呆倒角15设置第二防呆倒角25,以通过第一防呆倒角15、第二防呆倒角25的配合防止第一盘体1与第二盘体2的盖合配合错误。
由于Tray盘100在转运过程中通常会将多套Tray盘100叠放在一起进行转运,且Tray盘100内的产品在重力作用下,会使得Tray盘100发生一定的形变,此时可能会挤压到位于下一层的Tray盘100内的产品。因此,为了防止多套Tray盘100的累加导致位于底层的Tray盘100内的产品被挤压,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第一盘体1的背向第一容置槽11开口的一侧面上设置支撑台阶16,且支撑台阶16可位于第一盘体1的边角位置,即支撑台阶16可以设置在第一外围部13。当将另一套Tray盘100叠放在第一盘体1上时,位于边角处的支撑台阶16可以对叠放的Tray盘100起到支撑作用,以为Tray盘100主体部的形变提供一定的变形空间,从而防止Tray盘100的主体部之间相互接触,进而防止Tray盘100内的产品被挤压。
进一步地,为了减少第一主体部12的形变,可以在第一主体部12设置第一加强结构17,以提高第一主体部12的结构强度,从而防止在第一盘体1容置有产品之后发生形变,还可以避免对其他Tray盘100的影响。可选地,第一加强结构17可以是设置在第一主体部12的加强筋、加强肋板、加强凹槽结构等。
示例性的,当第一加强结构17只有一个时,第一加强结构17可以设置在第一主体部12的中部位置,当第一加强结构17为多个时,其可以设置于多个第一容置槽11的间隔处,此时第一加强结构17既可以实现对第一主体部12的结构强度进行加强,又可以避免对第一容置槽11的设置造成影响。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加强筋、加强肋板、加强凹槽在第一主体部12的设置位置和设置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将产品摆放至第一容置槽11中,在第一容置槽11的开口处设有第一导向结构18,以当将产品放于第一容置槽11中时对产品提供导向作用,从而便于将产品放置于第一容置槽11中。示例性的,第一导向结构18可以为设于第一容置槽11开口边缘的倒角,或者,第一导向结构18也可以是设于第一容置槽11开口边缘朝向第一容置槽11槽底面倾斜的倾斜曲面,从而便于产品沿着倒角或倾斜曲面进入第一容置槽11。
由于第一盘体1会将产品直接运送至预设工位进行加工,在加工时机械手会根据预设好的方向对产品进行拾取和加工,因此摆放于第一容置槽11内的产品需要都朝向同一个方向进行摆放。基于此,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盘体1上设置第一指示结构19,以通过第一指示结构19指示产品在第一容置槽11中的摆放方向,从而使得摆放于第一容置槽11内的产品都按照相同的摆放方向进行摆放,进而便于对产品加工时的拾取,还能够便于第一盘体1与第二盘体2的盖合。
示例性的,第一指示结构19可以是设置在第一主体部12的具有方向指示作用的凸起、凹槽、图案等,在本实施例中对第一指示结构19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定。
相应地,为了便于将产品摆放至第二容置槽21中,在第二容置槽21的开口处设有第二导向结构26,以当将产品放于第二容置槽21中时对产品提供导向作用,从而便于将产品放置于第二容置槽21中。示例性的,第二导向结构26可以为设于第二容置槽21开口边缘的倒角,或者,第二导向结构26也可以是设于第二容置槽21开口边缘朝向第二容置槽21槽底面倾斜的倾斜曲面,从而便于产品沿着倒角或倾斜曲面进入第二容置槽21。
进一步地,由于第二盘体2会将产品直接运送至预设工位进行加工,在加工时机械手会根据预设好的方向对产品进行拾取和加工,因此摆放于第二容置槽21内的产品需要都朝向同一个方向进行摆放。基于此,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二盘体2上设置第二指示结构27,以通过第二指示结构27指示产品在第二容置槽21中的摆放方向,从而使得摆放于第二容置槽21内的产品都按照相同的摆放方向进行摆放,进而便于对产品加工时的拾取,还能够便于第一盘体1与第二盘体2的盖合。
示例性的,第二指示结构27可以是设置在第二主体部22的具有方向指示作用的凸起、凹槽、图案等,在本实施例中对第二指示结构27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减少第二主体部22的形变,可以在第二主体部22设置第二加强结构28,以提高第二主体部22的结构强度,从而防止在第二盘体2容置有产品之后发生形变,还可以避免对其他Tray盘100的影响。可选地,第二加强结构28可以是设置在第二主体部22的加强筋、加强肋板、加强凹槽结构等。
示例性的,当第二加强结构28只有一个时,第二加强结构28可以设置在第二主体部22的中部位置,当第二加强结构28为多个时,其可以设置于多个第二容置槽21的间隔处,此时第二加强结构28既可以实现对第二主体部22的结构强度进行加强,又可以避免对第二容置槽21的设置造成影响。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加强筋、加强肋板、加强凹槽在第二主体部22的设置位置和设置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公开的Tray盘100可以实现对产品的转运和在转运过程中对产品进行保护。同时由于第一盘体1、第二盘体2可以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工位,以使得该Tray盘100可以应用于更多不同的工位,从而实现Tray盘100的通用化设计,以较少生产线所需的Tray盘100的种类,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此外由于产品在第一盘体1与第二盘体2之间的位置转换只需要将第一盘体1与第二盘体2盖合再进行翻转即可实现,此过程可以有效减少产品在不同Tray盘100中的转运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Tray盘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Tray盘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Tray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盘体,所述第一盘体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用于容置产品;以及
第二盘体,所述第二盘体上对应多个所述第一容置槽设有多个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盘体盖合于所述第一盘体时,所述第二容置槽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开口相互朝向设置,所述第二容置槽和所述第一容置槽共同用于容置所述产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ray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盘体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一外围部,所述第一外围部围合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周,所述第一主体部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容置槽;
所述第二盘体包括第二主体部和第二外围部,所述第二外围部围合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外周,所述第二主体部设有多个所述第二容置槽;
所述第一盘体盖合于所述第二盘体时,所述第二主体部抵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外围部与所述第一外围部之间具有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Tray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或所述第二主体部设有分隔结构,所述分隔结构靠近所述第一外围部或所述第二外围部设置,所述分隔结构用于使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靠近所述第一外围部或所述第二外围部的位置具有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Tray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结构包括凹槽和/或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Tray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围部具有背离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一凸边,所述第二外围部具有背离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二凸边,
所述第一凸边设有第一缺口和/或所述第二凸边设有第二缺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Tray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边设有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凸边设有所述第二缺口时,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二缺口至少部分错开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Tray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围部设有第一防呆倒角,所述第二外围部对应所述第一防呆倒角设有第二防呆倒角。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Tray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设有第一加强结构,所述第二主体部设有第二加强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Tray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体的背向所述第一容置槽开口的一侧面上设有支撑台阶,所述支撑台阶位于所述第一盘体的边角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Tray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体上设有第一指示结构,所述第一指示结构用于指示所述产品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摆放方向;
所述第二盘体上设有第二指示结构,所述第二指示结构用于指示所述产品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摆放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Tray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开口设有第一导向结构,所述第一导向结构用于将所述产品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时提供导向作用;
所述第二容置槽的开口设有第二导向结构,所述第二导向结构用于将所述产品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时提供导向作用。
CN202220737010.3U 2022-03-30 2022-03-30 Tray盘 Active CN2171467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37010.3U CN217146745U (zh) 2022-03-30 2022-03-30 Tray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37010.3U CN217146745U (zh) 2022-03-30 2022-03-30 Tray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46745U true CN217146745U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98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37010.3U Active CN217146745U (zh) 2022-03-30 2022-03-30 Tray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467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4059116A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基板収納用トレイ及びディスプレイ用基板の取り出し機構並びにディスプレイ用基板の取り出し方法
US20140076774A1 (en) Automated Wafer Container with Equipment Interface
US6918738B2 (en) Stackable sample holding plate with robot removable lid
US5934471A (en) Stackable tray for containing offset parts
CN217146745U (zh) Tray盘
JP4063805B2 (ja) 収納トレイおよび収納装置
KR20060110753A (ko) 낱장 수납 용기
KR102356344B1 (ko) 판형 부품용 트레이
CN211767725U (zh) 一种包装箱
JP2013163533A (ja) トレーを用いた光学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528853B2 (ja) 製品収納容器
CN211002515U (zh) 一种载台及搬运机器人
KR101103830B1 (ko) 기판 수납용 트레이 및 이를 위한 금형
CN220282034U (zh) 电池壳体托盘
JPH10197855A (ja) 透明電極付基板用の搬送トレイ
CN217146747U (zh) 一种pcb周转及存储的托盘
CN221317184U (zh) 一种电池托盘
CN221149962U (zh) 用于收纳半导体产品的承载件及承载盒
JP4922676B2 (ja) 収納用トレー
KR102425700B1 (ko) 이차전지 포장용 트레이
CN219728878U (zh) 一种用于放置电池壳体的吸塑盘及存取料设备
CN216035655U (zh) 托盘及托盘组合
CN211732103U (zh) 镜头自动侧翻吸塑盒
TWI669256B (zh) 收納用承盤
CN212970649U (zh) 一种板材托盘和板材收放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