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37780U - 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37780U
CN217137780U CN202220429235.2U CN202220429235U CN217137780U CN 217137780 U CN217137780 U CN 217137780U CN 202220429235 U CN202220429235 U CN 202220429235U CN 217137780 U CN217137780 U CN 2171377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assembly
power heating
main body
bas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2923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吴帮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2923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377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377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377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公开的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包括主机和加工杯组件,主机设有底座和下端为柔性结构的动力加热总成,底座设有沿轴向贯通的避让口,动力加热总成柔性的设置于主机内,并伸入避让口,以形成部分底座。将动力加热总成的下端设置为柔性结构,能够实现动力加热总成下端与底座和工作平台的柔性接触:伸入避让口的那部分动力加热总成与形成避让口的底座柔性连接,以减少振动向底座的传递,并且间接减少振动由底座向主机主体的传递;动力加热总成的下端与工作台面保持柔性接触,能够吸收部分动力加热总成的振动,进而缓冲振动对动力加热总成自身影响,稳定动力加热总成在主机内部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食品加工机作为一种粉碎效率高的厨房用具深受用户喜爱。
现有的食品加工机包括主机和安装于主机内部的粉碎组件,主机包括装配连接的主体和底座,粉碎组件通常包括构成部分加工腔的发热盘、能够在加工腔内转动的粉碎刀、以及驱动粉碎刀的电机组件。现有技术中,对于粉碎组件的安装固定方式有以下方式:一种方式是将粉碎组件吊装在主体顶部,以由主体顶部支撑粉碎组件,并将粉碎组件轴向限位于主机内部;另一种方式是将粉碎组件与底座安装固定,以由底座支撑粉碎组件于主机内部。
无论粉碎组件采用上述哪种装配方式,在食品加工机工作时,电机组件高速转动所产生的振动都会随着安装结构传递到主机的主体以及底座上,导致粉碎组件、主体与底座间严重的共振问题,并且会伴随产生较大的振动噪声,并且主体振动大将影响用户的操作体验,底座振动大会导致机身在工作时出现不稳定的状态。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地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或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通过动力加热总成下端的柔性结构,以吸收动力加热总成下端向主机以及工作平台传递的部分振动,确保整机工作时的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包括主机和加工杯组件,主机设有底座和下端为柔性结构的动力加热总成,底座设有沿轴向贯通的避让口,动力加热总成柔性的设置于主机内,并伸入避让口,以形成部分底座。
动力加热总成伸入避让口,以使动力加热总成的下端能够作为部分底座,直接与工作台面进行接触,该部分底座一方面起到支撑动力加热总成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使振动直接由动力加热总成下端传递至工作台面,进而减少振动向主机的传递。将动力加热总成的下端设置为柔性结构,柔性结构可以实现动力加热总成下端与底座以及工作平台的柔性接触:伸入避让口的那部分动力加热总成与形成避让口的底座柔性连接,以减少振动向底座的传递,进而增强底座的稳定性,并且间接减少振动由底座向主机主体的传递;同时,动力加热总成的下端与工作台面保持柔性接触,能够吸收部分动力加热总成的振动,进而缓冲振动对动力加热总成自身影响,避免动力加热总成相对于工作台面发生大幅度晃动,以稳定动力加热总成在主机内部的稳定性。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动力加热总成沿轴向浮动的设置于主机。
将动力加热总成沿轴向浮动的设置于主机,使得动力加热总成在轴向上预留能够抵消部分轴向振动的浮动量,进而进一步降低了振动沿主机轴向的传递,同时能够缓冲振动所导致部件间的碰撞,避免由碰撞挤压所导致的部件间定位及连接失效、应力集中、甚至结构破坏等问题。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主机包括安装动力加热总成的主体,底座包括设置于主体下方的第一支撑座,和设置于动力加热总成下方的第二支撑座,第二支撑座下端伸出于避让口,并能够在与第一支撑座作为底座一同支撑主机时,与第一支撑座之间形成轴向间隙。
第二支撑座能够使动力加热总成直接与工作台面接触,进而使振动能够不经过第一支撑座和主体地直接传导到工作台面,进而减少振动对主机的影响,避免严重的共振和噪声的产生;当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同时作为底座一同支撑主机时,第一支撑座与第二支撑座之间形成轴向间隙,以使食品加工机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第一支撑座与第二支撑座之间没有轴向上的力作用,即动力加热总成与主体各自的支撑体之间不存在力的相互作用,确保了动力加热总成与主机沿轴向浮动的装配关系,也减轻了动力加热总成与主体以及第一支撑座间的共振现象。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动力加热总成外部设有第一柔性垫,第一柔性垫与底座轴向、径向柔性连接。
第一柔性垫与底座轴向、径向柔性连接,使得动力加热总成与底座在轴向和径向上均具有柔性隔离结构,提高二者间的减震效果,避免动力加热总成的振动向底座过多分摊,减小振动对主机的影响,振动将由动力加热总成直接传导至工作台面。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主机包括安装动力加热总成的主体,动力加热总成包括发热盘和设置于发热盘下方的电机组件,发热盘嵌设于主体上表面以形成至少部分加工腔,发热盘外周与主体之间设有第二柔性垫。
在发热盘外周与主体之间设置第二柔性垫,能够增强发热盘与主体间的减震效果,发热盘的振动向主体的传导削减,而更多地向下直接传导至工作台面之上,最大程度地减小振动对主机的影响。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动力加热总成包括发热盘、设置于发热盘下方的电机组件和支撑座,支撑座在高度方向上至少围绕电机组件。
工作时电机组件的高速转动会伴随较大的噪声,将支撑座设置于电机组件周向,并且支撑座能够在高度方向上至少围绕电机组件,进而将噪声隔绝在内,避免噪声向外界扩散。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主机包括安装动力加热总成的主体,动力加热总成与主体之间设有止转部。
在动力加热总成与主体之间设置止转部,以对整个动力加热总成在周向上进行定位,避免振动使动力加热总成相对于主体发生偏转,进而确保动力加热总成与主体间的柔性结构以及风道结构的位置稳定性,确保柔性结构的减震效果以及风道结构的散热效果。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动力加热总成包括发热盘、设置于发热盘下方的电机组件和支撑座,电机组件与发热盘柔性连接,和/或,发热盘与支撑座柔性连接。
通过电机组件与发热盘的柔性连接,减小电机组件产生的振动向发热盘的传递,提高了发热盘的稳定性,避免发热盘受振动晃动影响而导致其与主体在连接位置发生碰撞响声或者导致连接错位等问题。发热盘与支撑座柔性连接,一方面支撑座能够给予发热盘向上的支撑,提高发热盘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能够吸收部分振幅,降低大热盘与支撑座间的振动传递,同时间接地降低振动由电机组件向发热盘的传递。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主机包括安装动力加热总成的主体,动力加热总成在径向上设有出风嘴,主体内固定有风道组件,风道组件与出风嘴柔性连接。
将风道组件设置在主体,且风道组件通过动力加热总成上的出风嘴与动力加热总成内部的离心风道相连通,以形成主机的排风散热结构,通过风道组件与出风嘴的柔性连接,使风道组件与动力加热总成柔性相隔,降低振动向风道组件的传递,确保了风道组件的密封性和与出风嘴对接的精确性。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出风嘴与风道组件之间设有吸音棉。
在出风嘴和风道组件之间设置吸音棉,能够降低振动向风道组件的传递,同时能够吸收噪音,避免噪音向外部扩散。
在优选的实现方式中,风道组件包括装配固定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通过紧固件连接主体以将下壳体夹持固定。
上壳体能够对下壳体形成压持,并通过紧固件使上壳体与主体对下壳体形成夹持固定的效果,进而保证风道组件与主体、以及风道组件自身装配配合的稳固,避免配合件之间有间隙共振。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动力加热总成的仰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的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1的D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主机,11-底座,111-避让口,112-第一支撑座,1121-止转槽,113-第二支撑座,1131-止转凸台,12-动力加热总成,121-发热盘,1211-支撑筋,122-电机组件,123-支撑座,1231-发热盘安装座,1232-减震脚垫,1233-减震脚垫安装槽,124-第一柔性垫,125-第二柔性垫,126-第一减震垫,127-第二减震垫,128-出风嘴,129-离心风道,13-主体,131-支架,132-风道组件,1321-吸音棉,1322-上壳体,1322a-螺钉柱,1323-下壳体,1323a-卡扣;
2-加工杯组件,21-加工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注明直接连接则说明连接地两个主体之间并不通过过渡结构构建连接关系,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具体采用以下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包括主机1和加工杯组件2,主机1设有底座11和下端为柔性结构的动力加热总成12,底座11安装于主机1下方,能够支撑主机1放置于工作台面,动力加热总成12能够与加工杯组件2配合形成加工腔21,并且动力加热总成12能够实现对加工腔21的加热,还能够向加工腔21内的粉碎刀提供动力支持,进而实现对物料的粉碎加工。
其中,主机1包括主体13,部分主体13与底座11装配连接,动力加热总成12沿轴向的设置于主机1的主体13内,并且与主体13采用柔性连接,减少动力加热总成12的振动向主体13的传递。
底座11设有沿动力加热总成12设置方向贯通的避让口111,安装在主体13内部的动力加热总成12至少部分伸入避让口111,以形成部分底座,其中动力加热总成12的下端能够作为底座直接与工作台面进行接触,一方面对动力加热总成12起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能够使振动直接由动力加热总成12下端传递至工作台面,进而减少振动向主机1的传递。
结合图1、图4和图5所示,动力加热总成12下端的柔性结构包括设置于动力加热总成12底面的减震脚垫1232,减震脚垫1232安装于动力加热总成12底面的减震脚垫安装槽1233内。当食品加工机放置于工作台面时,动力加热总成12底面与工作台面不发生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减震脚垫1232与工作台面发生柔性接触,进而使该状态下工作台面能够直接对动力加热总成12向上支撑,在减震脚垫1232的缓冲作用下,动力加热总成12的振动经过一次削弱后再传递到工作台面,能够缓冲振动对动力加热总成自身影响,避免动力加热总成相对于工作台面发生大幅度晃动,以稳定动力加热总成在主机内部的稳定性。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动力加热总成12下端的柔性结构还包括设置于设置于动力加热总成12与底座11之间的第一柔性垫124,具体地,动力加热总成12的下端与底座11间具有在径向形成限位的限位结构,在二者的限位结构间设置第一柔性垫124,以使动力加热总成12与底座11的接触为柔性接触,以减少振动向底座11的传递,进而增强底座11的稳定性,并且能够间接地减少振动向与底座11连接的那部分主体13传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动力加热总成12沿轴向浮动的设置于主机1。
在动力加热总成12运行工作时,动力加热总成12产生振动并将向主机1传递,由于动力加热总成12沿轴的装配于主机1内部,因此振动的传递多数集中在动力加热总成12与主机1装配的轴向上。本实施方式下,将动力加热总成12沿轴向浮动的设置于主机1,使得动力加热总成12在轴向上预留一段距离的浮动量,该浮动量能够抵消一部分动力加热总成12沿轴向的振动,进而能够降低振动沿主机1轴向的传动,同时能够缓冲振动所导致部件间的碰撞,避免由碰撞挤压所导致的部件间定位及连接失效、应力集中、甚至结构破坏等问题。
对于动力加热总成12与主机1间“轴向浮动”装配关系的实现方式,一种实施例中,可以在动力加热总成12与主机1间预留轴向的装配间隙,动力加热总成12可在发生振动时利用该轴向装配间隙发生轴向的浮动;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可以在动力加热总成12与主机1之间设置柔性减震部件,柔性减震部件至少分布在动力加热总成12与主机1的装配轴向,进而利用柔性减震部件能够形变的特征,使动力加热总成12在发生振动时可以通过柔性减震部件发生变形而实现轴向浮动的动作。下面将对上述实施例分为以下几个实施例进行具体地说明:
实施例1:主机1包括安装动力加热总成12的主体13,底座11包括设置于主体13下方的第一支撑座112,和设置于动力加热总成12下方的第二支撑座113,第二支撑座113下端伸出于避让口111,并能够在与第一支撑座112作为底座11一同支撑主机1时,与第一支撑座112之间形成轴向间隙。
本实施例下,如图1所示,第一支撑座112设置于主体13下方,并与主体13下方装配连接,在整机放置于工作台面时主要起到支撑主体13平稳放置的作用,在第一支撑座112的中心位置沿轴向设有贯通的避让口111,避让口111与动力加热总成12轴向相对,以便于动力加热总成12下方的第二支撑座113伸出避让口111,当整机放置于工作台面时,第二支撑座113与工作台面形成直接接触,因此动力加热总成12直接依靠第二支撑座113放置在工作台面上,此时,第一支撑座112与第二支撑座113均作为底座11与工作台面接触以支撑主机1。
并且,第一支撑座112与第二支撑座113之间具有轴向间隙,能够在动力加热总成12发生振动时,允许动力加热总成12相对于主机1发生轴向浮动,进而减轻了动力加热总成12与主体13以及第一支撑座112间的共振现象。由于第一支撑座112与第二支撑座113之间具有轴向间隙,因此在食品加工机放置在工作台面工作时,第一支撑座112与第二支撑座113之间没有轴向上的力作用,使得动力加热总成12的支撑受力全部落在第二支撑座113上,第一支撑座112不受到来自动力加热总成12的力作用,因此振动能够不经过第一支撑座112和主体13地直接传导到工作台面,进而减少振动对主机1的影响,避免严重的共振和噪声的产生。
优选地,第一支撑座112与第二支撑座113之间的轴向间隙限制在0到0.5mm。
实施例2:动力加热总成12外部设有第一柔性垫124,第一柔性垫124与底座11轴向、径向柔性连接。
在图1所示的实施示例中,结合图2所示,动力加热总成12下方设置第二支撑座113,第二支撑座113周向套设有第一柔性垫124,以构成了动力加热总成12下端的柔性结构。具体地,第一柔性垫124包裹第二支撑座113的边缘,进而使第二支撑座113通过第一柔性垫124与底座11发生轴向以及径向的柔性连接,动力加热总成12则通过第二支撑座113与底座11的连接关系实现了其与主机1的轴向浮动装配。
由于动力加热总成12仅通过第二支撑座113与底座11构成连接关系,且二者间的连接为同时在轴向和径向上的柔性连接,动力加热总成12在轴向以及径向的振动均可以通过第一柔性垫124的变形而抵消一部分,因此二者间的减震效果强,避免动力加热总成12的振动向底座11过多分摊,减小振动对主机1的影响,振动将由动力加热总成12直接传导至工作台面。
实施例3:如图1和图3所示,主机1包括安装动力加热总成12的主体13,动力加热总成12包括发热盘121和设置于发热盘121下方的电机组件122,发热盘121嵌设于主体13上表面以形成至少部分加工腔21,发热盘121外周与主体13之间设有第二柔性垫125。
在发热盘121外周与主体13之间设置第二柔性垫125,能够增强发热盘121与主体13间的减震效果,利用第二柔性垫125的形变能够使动力加热总成12在轴向能够进行微量浮动,进而抵消部分发热盘121向主体13传导的振动,使更多振动向下直接传导至工作台面之上,并且缓冲发热盘121与主体13在连接位置的碰撞。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示例,如图3所示,发热盘121外周设有支撑筋1211,主体13在靠近加工腔21上沿的位置设置通过支撑筋1211径向固定发热盘121的支架131,支架131设置在支撑筋1211外周,能够与支撑筋1211径向配合,以对发热盘121起到径向扶正作用。第二柔性垫125夹设于支撑筋1211与支架131配合的间隙内,能够在发热盘121与主体13之间起到密封作用,还能够增强支架131对支撑筋1211的径向限位效果,使发热盘121的固定更加稳定。优选地,支撑筋1211与支架131间的间隙包括径向间隙和轴向间隙,第二柔性垫125既存在于支撑筋1211与支架131的径向间隙内,又存在于支撑筋1211与支架131的轴向间隙内,以使支撑筋1211与支架131之间在径向和轴向柔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动力加热总成12包括发热盘121、设置于发热盘121下方的电机组件122和支撑座123,支撑座123在高度方向上至少围绕电机组件122。
如图4所示,支撑座123上端设有发热盘安装座1231,发热盘121通过发热盘安装座1231固定安装在支撑座123和电机组件122上方。支撑座123下端设有径向延伸于下端的第二支撑座113,第二支撑座113能够作为电机组件122和发热盘121的底座11支撑于工作台面之上。如图1所示,在支撑座123上端和下端间支撑座侧壁至少围绕电机组件122,以作为电机组件122外围的隔音结构,在电机组件122高速转动产生较大噪音时,支撑座侧壁能够对噪声隔绝在内,避免噪声向外界扩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主机1包括安装动力加热总成12的主体13,动力加热总成12与主体13之间设有止转部。
如图4和图5所示,动力加热总成12在其下方的第二支撑座113周向设置多个止转凸台1131,止转凸台1131凸设于第二支撑座113径向边缘,并且如图6所示,在与第二支撑座113配合的底座11上设有能够与止转凸台1131配合的止转槽1121,止转凸台1131和止转槽1121构成了动力加热总成12与主体13之间的止转部。装配完成后,止转凸台1131卡入止转槽1121内,以使第二支撑座113与底座11之间无法发生相对转动,进而由第二支撑座113支撑的动力加热总成12和与底座11装配一体的主体13之间也无法发生相对转动,避免振动使动力加热总成12相对于主体13发生偏转,进而确保动力加热总成12与主体13间的柔性结构以及风道结构的位置稳定性,确保柔性结构的减震效果以及风道结构的散热效果。
由前文所述,动力加热总成12包括,发热盘121、安装于发热盘121下方的电机组件122和支撑座123,在动力加热总成12运行过程中,电机组件122、发热盘121和支撑座123之间存在共振问题,为减轻动力加热总成12内部的共振,电机组件122与发热盘121采用柔性连接,发热盘121与支撑座123也采用柔性连接,具体地,如图7所示,在电机组件122与发热盘121之间设置第一减震垫126,电机组件122通过第一减震垫126减震后安装在发热盘121下方,进而减小电机组件122产生的振动向发热盘121的传递,提高了发热盘121的稳定性,避免发热盘121受振动晃动影响而导致其与主体13在连接位置发生碰撞响声或者导致连接错位等问题;同时,发热盘121与支撑座123之间设置第二减震垫127,发热盘121通过第二减震垫127减震后固定于支撑座123上方,一方面支撑座123能够给予发热盘121向上的支撑,提高发热盘121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能够吸收部分振幅,降低大热盘与支撑座123间的振动传递,同时间接地降低振动由电机组件122向发热盘121的传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主机1包括安装动力加热总成12的主体13,动力加热总成12在径向上设有出风嘴128,主体13内固定有风道组件132,风道组件132与出风嘴128柔性连接。
如图1、图4和图8所示,动力加热总成12在支撑座123的径向上设置出风嘴128,出风嘴128与固定在主体13内的风道组件132柔性连接,以使动力加热总成12内部的离心风道129与风道组件132连通,进而使动力加热总成12内部热量能够通过风道组件132排出至外界。通过风道组件132与出风嘴128的柔性连接,使风道组件132与动力加热总成12柔性相隔,降低振动向风道组件132的传递,能够防止风道组件132与出风嘴128的对接发生偏移错位,以及防止构成风道组件132的零件间发生松动,确保了风道组件132的密封性和与出风嘴128对接的精确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更优选地实施方式,出风嘴128与风道组件132之间设有吸音棉1321。
如图8所示,吸音棉1321设置于出风嘴128外周,风道组件132将吸音棉1321夹固于风道组件132内壁与出风嘴128外周之间,吸音棉1321既能够在风道组件132内壁与出风嘴128外周之间起密封作用,还能够降低振动传递,同时吸收噪音,避免噪音向外部扩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更优选地实施方式,风道组件132包括装配固定的上壳体1322和下壳体1323,上壳体1322通过紧固件连接主体13以将下壳体1323夹持固定。
在图9和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风道组件132的上壳体1322和下壳体1323通过多个卡扣1323a装配一体,上壳体1322还设有多个螺钉柱1322a,紧固件装配在螺钉柱1322a内以将上壳体1322紧压地固定在主体13对应设置的紧固结构内,在上壳体1322紧固于主体13的同时,上壳体1322还将下壳体1323压紧于主体13,一方面避免上壳体1322与下壳体1323的卡扣1323a间存在间隙,保证风道组件132的密封性,另一方面使风道组件132与主体13间配合更加稳固,避免配合件之间有间隙共振。
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应当指出,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结合,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包括主机和加工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设有底座和下端为柔性结构的动力加热总成,所述底座设有沿轴向贯通的避让口,所述动力加热总成柔性的设置于所述主机内,并伸入所述避让口,以形成部分所述底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加热总成沿轴向浮动的设置于所述主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包括安装所述动力加热总成的主体,所述底座包括设置于所述主体下方的第一支撑座,和设置于所述动力加热总成下方的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座下端伸出于所述避让口,并能够在与所述第一支撑座作为底座一同支撑所述主机时,与所述第一支撑座之间形成轴向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加热总成外部设有第一柔性垫,所述第一柔性垫与所述底座轴向、径向柔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包括安装所述动力加热总成的主体,所述动力加热总成包括发热盘和设置于所述发热盘下方的电机组件,所述发热盘嵌设于所述主体上表面以形成至少部分加工腔,所述发热盘外周与所述主体之间设有第二柔性垫。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加热总成包括发热盘、设置于所述发热盘下方的电机组件和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在高度方向上至少围绕所述电机组件;
和/或,所述主机包括安装所述动力加热总成的主体,所述动力加热总成与所述主体之间设有止转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加热总成包括发热盘、设置于所述发热盘下方的电机组件和支撑座,所述电机组件与所述发热盘柔性连接,和/或,所述发热盘与所述支撑座柔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包括安装所述动力加热总成的主体,所述动力加热总成在径向上设有出风嘴,所述主体内固定有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与所述出风嘴柔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嘴与所述风道组件之间设有吸音棉。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包括装配固定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主体以将所述下壳体夹持固定。
CN202220429235.2U 2022-03-01 2022-03-01 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 Active CN2171377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29235.2U CN217137780U (zh) 2022-03-01 2022-03-01 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29235.2U CN217137780U (zh) 2022-03-01 2022-03-01 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37780U true CN217137780U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91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29235.2U Active CN217137780U (zh) 2022-03-01 2022-03-01 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377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442547U (zh) 一种降噪的食品加工机
CN217137780U (zh) 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
CN210541063U (zh) 一种低震动的食品加工机
CN216724291U (zh) 一种静音食品加工机
CN116725394A (zh) 一种优化减震结构的食品加工机
CN111202444A (zh) 一种静音的食品加工机
CN113116185B (zh) 一种低噪音食品加工机
CN210541035U (zh) 一种食品加工机
CN216724283U (zh) 一种低噪音食品加工机
CN217338334U (zh) 一种优化电机结构的食品加工机
CN212037258U (zh) 料理机
CN211985137U (zh) 一种工作稳定的食品加工机
CN209996130U (zh) 一种减震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CN219353705U (zh) 一种优化降噪的食品加工机
CN214549079U (zh) 一种优化连接结构的食品加工机
CN217959836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CN218943058U (zh) 一种优化降噪的食品加工机
CN218943135U (zh) 一种食品加工机
CN220917287U (zh) 一种优化装配结构的食品加工机
CN211534125U (zh) 用于料理机的主机组件和具有其的料理机
CN215687164U (zh) 一种食品加工机
CN213309274U (zh) 一种优化配合结构的食品加工机
CN221259025U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的减震组件
CN114732299B (zh) 一种静音食品加工机
CN214964805U (zh) 一种定位可靠的食品加工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