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37478U - 一种电热锅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热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37478U
CN217137478U CN202121437057.XU CN202121437057U CN217137478U CN 217137478 U CN217137478 U CN 217137478U CN 202121437057 U CN202121437057 U CN 202121437057U CN 217137478 U CN217137478 U CN 2171374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device
water
stainless steel
pot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3705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吴艳华
郭小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3705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374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374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374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热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煮饭效率低以及米饭易粘锅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电热锅,包括锅体和内胆,所述锅体包括外锅,所述外锅限定形成容水腔,所述内胆放置在所述容水腔内,所述内胆包括不锈钢胆体和铝层,所述铝层包覆所述不锈钢胆体的底面和侧面,所述外锅设有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与所述内胆的铝层接触,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加热容水腔内的水,且所述内胆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使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热量通过水及蒸汽传递给所述内胆的食材。

Description

一种电热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热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热锅。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电热锅一般采用底部发热盘或IH线盘直接对内胆进行加热,底盘加热或IH加热做米饭时,由于加热内胆的热惯性,在米饭煮熟的过程中由于米饭的糊化,米饭会变得很粘,为了避免米饭粘在内胆上,一般在内胆的内壁上需要做不粘涂层,这样一来,便会造成制造成本的上升。为此现有技术中研发了一种水浴加热的电热锅,水浴加热能够使得内胆内的米饭受热更为均匀,温度处于110℃左右,所以内胆中的食材不容易粘锅,可以解决不粘的问题,然而由于水浴对锅体的加热温度在110℃以下,因此做饭效率很低,做饭时间比较长。
为此,需要研发一种既能提升做饭效率又不粘锅的电热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热锅,既能有效提升做饭效率,又避免米饭粘在不锈钢胆体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热锅,包括锅体和内胆,所述锅体包括外锅,所述外锅限定形成容水腔,所述内胆放置在所述容水腔内,所述内胆包括不锈钢胆体和铝层,所述铝层包覆所述不锈钢胆体的底面和侧面,所述外锅设有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与所述内胆的铝层接触,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加热容水腔内的水,且所述内胆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使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热量通过水及蒸汽传递给所述内胆的食材。
进一步的,所述铝层全包在所述不锈钢胆体的外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内胆的内壁设有高水位,所述铝层呈碗状,所述铝层半包在所述不锈钢胆体的外表面,且所述铝层的顶面不低于所述高水位。
进一步的,所述内胆包括侧壁,所述侧壁包括下侧壁和与所述下侧壁连接的上侧壁,所述上侧壁为直筒形,所述下侧壁为向下逐渐收缩的锥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均设于所述外锅的底壁上,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环绕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外侧,所述内胆包括底壁,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底壁的水平投影内,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底壁的水平投影外侧。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贯穿所述外锅的底壁设置,所述内胆的底面设有内凹弧面,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顶面形成与所述内凹弧面相匹配的外凸弧面。
更进一步的,所述锅体上还设有排水组件,所述外锅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容水腔与所述排水组件的排水孔,以使所述容水腔内的水通过所述排水组件外排。
更进一步的,所述排水孔设于所述外锅的底壁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以及第二加热装置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胆体的厚度为0.5mm~1.5mm。
进一步的,所述铝层的厚度为2mm~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热锅使用时,先在容水腔中注入一定的水,将内胆放入容水腔内,在煮饭前期控制第一加热装置单独大功率加热,以使第一加热装置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直接加热内胆的铝层,或者控制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同时大功率加热,促进容水腔温度快速上升的同时,内胆的温度也能快速升温,加快内胆中的米饭受热吸水,进而提高做饭效率;待内胆中收水完成后进入煮饭后期,此时控制第二加热装置大功率加热、第一加热装置小功率加热或间歇加热或停止加热,第二加热装置的热量传递给水,进而实现水浴加热,水浴加热可实现对内胆的加热均匀性,加之水浴加热温度最高不超过100℃,以及通过第一加热装置小功率加热或间歇加热或停止加热以对内胆的底部同时进行控温,使内胆底部温度不超过120℃,可避免米饭糊化粘锅,进而使内胆无需设置不粘涂层,即采用本方案中铝层包覆不锈钢胆体的结构,不锈钢胆体内表面光亮洁净,直接与食材接触,环保卫生,而铝层的传热效果较好,可平衡内胆外部的热量差异,进而使不锈钢胆体内的食材受热更加均匀,由此进一步避免了糊底现象。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加热装置并控制两个加热装置在煮饭前后期的加热状态,既可以提高煮饭效率,又能避免米饭粘在不锈钢胆体上,而铝层包覆不锈钢胆体的方式既环保卫生又能使不锈钢胆体内的食材受热均匀,进一步避免了糊底现象。
铝层全包在不锈钢胆体的外表面。如此设计,能够保证整个不锈钢胆体的受热均匀性,无需对内胆中所盛放食材的高度进行限制。
内胆的内壁设有高水位,铝层呈碗状,铝层半包在不锈钢胆体的外表面,且铝层的顶面不低于高水位。如此设计,在能保证内胆食材受热均匀的情况下,还能降低铝层的用量,以此降低内胆重量,方便用户取放。
内胆包括侧壁,侧壁包括下侧壁和与下侧壁连接的上侧壁,上侧壁为直筒形,下侧壁为向下逐渐收缩的锥形。下侧壁呈锥形设计可进一步增大内胆与水的接触面积,由此提升了水浴加热效果和煮饭效率。
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均设于外锅的底壁上,第二加热装置环绕在第一加热装置外侧,内胆包括底壁,第一加热装置位于底壁的水平投影内,第二加热装置位于底壁的水平投影外侧。如此设计,可使第二加热装置与内胆侧壁之间形成所述间隙,容水腔内加水后,水能填充间隙,以使第二加热装置的热量传递给水实现水浴加热。
第一加热装置贯穿外锅的底壁设置,内胆的底面设有内凹弧面,第一加热装置的顶面形成与内凹弧面相匹配的外凸弧面。如此设计,既能实现第一加热装置平稳地支撑内胆并对内胆加热,又能增大第一加热装置与内胆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第一加热装置对内胆的加热效果。
锅体上还设有排水组件,外锅上设有用于连通容水腔与排水组件的排水孔,以使容水腔内的水通过排水组件外排。如此设计,可使容水腔内无残留水,由此避免了在清洗锅体时需要将锅体倒置来倾倒容水腔内水的操作,大大方便了用户清洗锅体,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排水孔设于外锅的底壁上,并位于第一加热装置以及第二加热装置之间。如此设计,能有效减少容水腔内水的残留,进一步方便用户清洗外锅内部。
不锈钢胆体的厚度为0.5mm~1.5mm。如此设计,既能保证不锈钢胆体的结构强度以避免其发生变形,又能避免不锈钢胆体过厚而导致热量传递至食材的效率降低以及内胆过重的问题。
铝层的厚度为2mm~5mm。如此设计,既能便于铝层的加工成型,又能使其采用复合工艺复合到不锈钢胆体的外表面,同时还能避免铝层设置过厚而增加内胆的重量以及减缓热传递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锅体和内锅的爆炸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内锅放置在锅体中的剖视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外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内锅放置在锅体中的剖视图二;
图5为图4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外锅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锅体;110、外锅;111、容水腔;112、排水孔;120、外壳;121、底座;1211、安装槽;1212、漏水孔;122、中环;200、内胆;201、底壁;202、侧壁;2021、下侧壁;2022、上侧壁;210、不锈钢胆体;220、铝层;300、第一加热装置;400、第二加热装置;500、排水组件;510、水泵;520、排水管;521、第一水管;522、第二水管;530、接水盒;531、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热锅,包括锅体和内胆,所述锅体包括外锅,所述外锅限定形成容水腔,所述内胆放置在所述容水腔内,所述内胆包括不锈钢胆体和铝层,所述铝层包覆所述不锈钢胆体的底面和侧面,所述外锅设有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与所述内胆的铝层接触,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加热容水腔内的水,且所述内胆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使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热量通过水及蒸汽传递给所述内胆的食材。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热锅使用时,先在容水腔中注入一定的水,将内胆放入容水腔内,在煮饭前期控制第一加热装置单独大功率加热,以使第一加热装置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直接加热内胆的铝层,或者控制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同时大功率加热,促进容水腔温度快速上升的同时,内胆的温度也能快速升温,加快内胆中的米饭受热吸水,进而提高做饭效率;待内胆中收水完成后进入煮饭后期,此时控制第二加热装置大功率加热、第一加热装置小功率加热或间歇加热或停止加热,第二加热装置的热量传递给水,进而实现水浴加热,水浴加热可实现对内胆的加热均匀性,加之水浴加热温度最高不超过100℃,以及通过第一加热装置小功率加热或间歇加热或停止加热以对内胆的底部同时进行控温,使内胆底部温度不超过120℃,可避免米饭糊化粘锅,进而使内胆无需设置不粘涂层,即采用本方案中铝层包覆不锈钢胆体的结构,不锈钢胆体内表面光亮洁净,直接与食材接触,环保卫生,而铝层的传热效果较好,可平衡内胆外部的热量差异,进而使不锈钢胆体内的食材受热更加均匀,由此进一步避免了糊底现象。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加热装置并控制两个加热装置在煮饭前后期的加热状态,既可以提高煮饭效率,又能避免米饭粘在不锈钢胆体上,而铝层包覆不锈钢胆体的方式既环保卫生又能使不锈钢胆体内的食材受热均匀,进一步避免了糊底现象。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优选实施例中的电热锅,包括锅体100和内胆200,锅体100包括外锅110,外锅110限定形成容水腔111,内胆200放置在容水腔111内,内胆200包括不锈钢胆体和铝层220,铝层220包覆不锈钢胆体210的底面和侧面,外锅110设有第一加热装置300和第二加热装置400,第一加热装置300与内胆200的铝层220接触,第二加热装置400加热容水腔111内的水,且内胆200与第二加热装置400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使第二加热装置400的热量通过水及蒸汽传递给内胆200的食材。
本实施例中的电热锅使用时,先在容水腔111中注入一定的水,将内胆200放入容水腔111内,在煮饭前期控制第一加热装置300单独大功率加热,以使第一加热装置300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直接加热内胆200的铝层220,或者控制第一加热装置300和第二加热装置400同时大功率加热,促进容水腔111温度快速上升的同时,内胆200的温度也能快速升温,加快内胆200中的米饭受热吸水,进而提高做饭效率;待内胆200中收水完成后进入煮饭后期,此时控制第二加热装置400大功率加热、第一加热装置300小功率加热或间歇加热或停止加热,第二加热装置400的热量传递给水,进而实现水浴加热,水浴加热可实现对内胆200的加热均匀性,加之水浴加热温度最高不超过100℃,以及通过第一加热装置300小功率加热或间歇加热或停止加热以对内胆200的底部同时进行控温,使内胆200底部温度不超过120℃,可避免米饭糊化粘锅,进而使内胆200无需设置不粘涂层,即采用本方案中铝层220包覆不锈钢胆体210的结构,不锈钢胆体210内表面光亮洁净,直接与食材接触,环保卫生;另外,由于第一加热装置300与第二加热装置400的热传递的方式不一样,导致内胆200每个部位吸收的热量存在很大差异,而通过不锈钢胆体210外侧包覆铝层220,铝层220的传热效果较好,由此可平衡内胆200外部的热量差异,进而使不锈钢胆体210内的食材受热更加均匀,由此进一步避免了糊底现象。综上可知,本实施例中采用两个加热装置并控制两个加热装置在煮饭前后期的加热状态,既可以提高煮饭效率,又能避免米饭粘在不锈钢胆体210上,而铝层220包覆不锈钢胆体210的方式既环保卫生又能使不锈钢胆体210内的食材受热均匀,进一步避免了糊底现象。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加热装置300和第二加热装置400均设于外锅110的底壁上,其中第一加热装置300贯穿并密封安装在外锅110的底壁上,第一加热装置300包括盘体和设于盘体底面的加热件,加热件为加热管或加热线圈,内胆200包括底壁201和由底壁201边缘向上延伸的侧壁202,第一加热装置300位于底壁201的水平投影内,底壁201与第一加热装置300的盘体直接接触,以使第一加热装置300与内胆200的铝层220接触,而第二加热装置400环绕在第一加热装置300外侧,第二加热装置400为环形加热管或者环形发热片,优选为环形加热管。第二加热装置400位于底壁201的水平投影外侧,如此设计,可使第二加热装置400与内胆200的侧壁202之间形成所述间隙,容水腔111内加水后,水能填充间隙,以使第二加热装置400的热量传递给水实现水浴加热。
为了提升第一加热装置300对内胆200的加热效果,本实施例中内胆200的底面设有内凹弧面,盘体的顶面形成与内凹弧面相匹配的外凸弧面,如此设计,既能实现第一加热装置300平稳地支撑内胆200并对内胆200加热,又能增大第一加热装置300与内胆200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对内胆200的加热效果。
另外,本实施例中侧壁202包括下侧壁2021和与下侧壁2021连接的上侧壁2022,上侧壁2022为直筒形,下侧壁2021为向下逐渐收缩的锥形,下侧壁2021呈锥形设计可进一步增大内胆200与水的接触面积,由此提升了水浴加热效果和煮饭效率。
此外,本实施例中铝层220全包在不锈钢胆体210的外表面,这样一来,能够保证整个不锈钢胆体210的受热均匀性,无需对内胆200中所盛放食材的高度进行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内胆的内壁设有高水位,铝层呈碗状,铝层半包在不锈钢胆体的外表面,且铝层的顶面不低于高水位。如此设计,在能保证内胆食材受热均匀的情况下,还能降低铝层的用量,以此降低内胆重量,方便用户取放。
较佳的,不锈钢胆体210的厚度为0.5mm~1.5mm,当不锈钢胆体210的厚度小于0.5mm时,不锈钢胆体210的结构强度较低易发生变形,当不锈钢胆体210的厚度大于1.5mm时,不易将铝层220的热量传递给内部的食材,同时也会造成内胆200过重;为此,本实施例中不锈钢胆体210的厚度优选为1mm,如此设计,既能保证不锈钢胆体210的结构强度以避免其发生变形,又能避免不锈钢胆体210过厚而导致热量传递至食材的效率降低以及内胆200过重的问题。当然,可选的,不锈钢胆体210的厚度还可为但不限于0.5mm、0.6mm、0.7mm、0.8mm、0.9mm、1.1mm、1.2mm、1.3mm、1.4mm、1.5mm等。
另外,本实施例中铝层220的厚度为2mm~5mm,当铝层220的厚度小于2mm时,不利于铝层220的加工成型,且耐磨性较差易发生破损;当铝层220的厚度大于5mm时,铝层220过厚导致内胆200重量增加以及减缓热传递效率,为此,本实施例中铝层220的厚度优选为3mm,如此设计,既能便于铝层220的加工成型,又能使其采用复合工艺复合到不锈钢胆体210的外表面,同时还能避免铝层220设置过厚而增加内胆200的重量以及减缓热传递效率。当然,可选的,铝层220的厚度还可为但不限于2mm、2.2mm、2.5mm、2.8mm、3.2mm、3.5mm、3.8mm、4mm、4.2mm、4.5mm、4.8mm、5mm等。
在电热锅烹饪结束后,若容水腔111内残留水分,用户需要将锅体100倒置过来才能将水分倒出,由于锅体100较重,因此这种倒水的方式给用户带来了不便,导致用户清洗比较困难。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中的锅体100上还设有排水组件500,外锅110上设有用于连通容水腔111与排水组件500的排水孔112,以使容水腔111内的水通过排水组件500外排。如此设计,可使容水腔111内无残留水,由此避免了在清洗锅体100时需要将锅体100倒置来倾倒容水腔111内水的操作,大大方便了用户清洗锅体100,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排水组件500包括水泵510和排水管520,排水管520包括第一水管521和第二水管522,第一水管521的一端与水泵510的进水端连接,另一端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与排水孔112连通,第二水管522的一端与水泵510的出水端连接,另一端设有出水口,由此实现水泵510连接在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水泵510运转时可以将水流由进水口泵向出水口,以使容水腔111内的水排出,由于水流是在水泵510的驱动下由进水口泵向出水口,因此对出水口的设置高度要求较低,可以使排水组件500根据锅体100内的实际空间进行适应布置;此外,这样设计还能加速容水腔111内的水排出,进而缩短了排水时间。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排水组件500还包括接水盒530,接水盒530可拆安装在锅体100上,出水口与接水盒530连通以将水外排至接水盒530内,如此通过接水盒530承接外排的水,可使电热锅放置在任意位置,无需靠近排水管道放置;另外,接水盒530可拆安装在锅体100上,也方便后期倾倒接水盒530内的水以及清洗接水盒530。
为了实现接水盒530的可拆安装,本实施例中的锅体100还包括外壳120,排水组件500安装在外壳120与外锅110之间,其中外壳120包括底座121和中环122,底座121上设有安装槽1211,安装槽1211具有朝向外壳120的侧方敞开的安装口,安装槽1211的顶壁设有与出水口连接的漏水孔1212,接水盒530的顶部敞开设置,接水盒530经安装口插装到安装槽1211内,漏水孔1212与接水盒530内部连通,由此实现了出水口与接水盒530内部的连通;另外,接水盒530顶部敞开设置也方便后期倾倒内部的水以及清洗接水盒530内部;最后,本实施例中接水盒530采用插装的方式可拆安装在锅体100上,如此可使接水盒530的拆装更加简单方便,由此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接水盒包括盒体和密封盖合盒体上的盒盖,盒盖上设有进水孔,接水盒插装到安装槽内后,进水孔与漏水孔密封对接,如此设计,可有效避免将接水盒从锅体上取下移动时内部的水因晃动而外溢。
为了方便将接水盒530从安装槽1211内抽出,本实施例中的接水盒530显露于外侧的侧面上设有把手531,用户通过握持把手531并向外拉动接水盒530即可将接水盒530从安装槽1211内抽出。
另外,为了能够减少容水腔111内水的残留,进一步方便用户清洗外锅110内部,本实施例中的排水孔112设于外锅110的底壁上,并位于第一加热装置300以及第二加热装置400之间。优选的,排水孔112设于外锅110底壁的最低点,即外锅110的底壁内侧面为向着排水孔112方向向下倾斜的斜面,以引导容水腔111内的水流向排水孔112,进而进一步减少了容水腔111内水的残留。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排水孔还可设置在外锅的侧壁上并靠近外锅的底壁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出水口还可直接与外界的排水管道连通。如此设计,可省去接水盒,以此简化电热锅的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电热锅,包括锅体和内胆,所述锅体包括外锅,所述外锅限定形成容水腔,所述内胆放置在所述容水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包括不锈钢胆体和铝层,所述铝层包覆所述不锈钢胆体的底面和侧面,所述外锅设有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与所述内胆的铝层接触,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加热容水腔内的水,且所述内胆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使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热量通过水及蒸汽传递给所述内胆的食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层全包在所述不锈钢胆体的外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的内壁设有高水位,所述铝层呈碗状,所述铝层半包在所述不锈钢胆体的外表面,且所述铝层的顶面不低于所述高水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包括侧壁,所述侧壁包括下侧壁和与所述下侧壁连接的上侧壁,所述上侧壁为直筒形,所述下侧壁为向下逐渐收缩的锥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均设于所述外锅的底壁上,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环绕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外侧,所述内胆包括底壁,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底壁的水平投影内,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底壁的水平投影外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贯穿所述外锅的底壁设置,所述内胆的底面设有内凹弧面,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顶面形成与所述内凹弧面相匹配的外凸弧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上还设有排水组件,所述外锅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容水腔与所述排水组件的排水孔,以使所述容水腔内的水通过所述排水组件外排。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设于所述外锅的底壁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以及第二加热装置之间。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胆体的厚度为0.5mm~1.5mm。
10.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层的厚度为2mm~5mm。
CN202121437057.XU 2021-06-28 2021-06-28 一种电热锅 Active CN2171374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37057.XU CN217137478U (zh) 2021-06-28 2021-06-28 一种电热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37057.XU CN217137478U (zh) 2021-06-28 2021-06-28 一种电热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37478U true CN217137478U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58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37057.XU Active CN217137478U (zh) 2021-06-28 2021-06-28 一种电热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374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58275B (zh) 一种旋转式炒菜机
CN217137478U (zh) 一种电热锅
CN211673754U (zh) 烹饪器具
CN111358274B (zh) 一种旋转翻炒型炒菜机
CN217118178U (zh) 一种使用方便的电热锅
CN112006533B (zh) 一种压力低糖饭烹饪器具
CN213640537U (zh) 一种压力低糖饭烹饪器具
CN209863308U (zh) 一种旋转烹饪型炒菜机
CN211155113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锅具和烹饪器具
CN209863301U (zh) 一种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
CN209995904U (zh) 一种气密性好的炒菜机
CN209863306U (zh) 一种旋转翻炒型炒菜机
CN216317043U (zh) 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6494810U (zh) 烹饪锅具结构以及自动烹饪机
CN218044719U (zh) 一种鼓形奶锅
CN111358270A (zh) 一种旋转烹饪型炒菜机
CN216293741U (zh) 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6317044U (zh) 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6317152U (zh) 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6221158U (zh) 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2066467U (zh) 蒸汽烹饪装置
CN215687079U (zh) 一种煎烤机
CN219194899U (zh) 一种猪油熬制锅
CN216166931U (zh) 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08658822U (zh) 上内胆和电饭煲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