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63301U - 一种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863301U CN209863301U CN201822196038.7U CN201822196038U CN209863301U CN 209863301 U CN209863301 U CN 209863301U CN 201822196038 U CN201822196038 U CN 201822196038U CN 209863301 U CN209863301 U CN 2098633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 container
- cooking
- heating device
- accommodating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可旋转的容置体,所述容置体内放置有随容置体一起旋转的烹饪容器,所述壳体内还设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随所述容置体一起旋转,所述壳体和加热装置之前具有散热间隙。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旋转式炒菜机加热效率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家电,尤其涉及一种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
【背景技术】
炒菜机是一种可以实现自动化烹饪的智能化设备,相比传统的炒菜锅具,炒菜机具有自动热油、自动翻炒等功能,因此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目前的炒菜机的种类繁多,品类丰富,根据搅拌翻炒的形式不同,目前的炒菜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搅拌铲式翻炒,另一类是旋转式翻炒,搅拌铲式翻炒一般包括一个搅拌铲,通过电机驱动搅拌铲在锅具中旋转,从而实现食材的自动翻炒,旋转式翻炒一般包括一个可以旋转的烹饪容器,通过烹饪容器的回转进而使得食材能均匀翻炒。
但是,现有的旋转式炒菜机一般都是加热装置不动,烹饪容器转动,加热装置加热烹饪容器,存在的问题就是,二者之间会存在对流空气,影响到二者之间的传热,导致加热效率底下,而且会存在大量的热量散失,影响能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解决旋转式炒菜机加热效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旋转式炒菜机,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可旋转的容置体,所述容置体内放置有随容置体一起旋转的烹饪容器,所述壳体内还设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随所述容置体一起旋转,所述壳体和加热装置之间具有散热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烹饪容器贴合放置在所述容置体内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容置体外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还设有保温罩,所述保温罩和容置体形成隔层,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隔层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容置体底部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驱动所述容置体或保温罩转动,所述保温罩、加热装置和容置体一起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烹饪容器上设有容器盖,所述烹饪容器和容器盖结合形成结合面,所述烹饪容器的旋转轴线与所述结合面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有机盖,所述机盖盖合在所述壳体上时压紧所述结合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机盖包括内盖和上盖,所述内盖转动设置在所述上盖上,所述机盖盖合在所述壳体时,所述内盖随所述容置体一起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烹饪容器的旋转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0-80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支座,所述壳体设置在支座上,所述支座可调节所述壳体的倾斜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内设有可旋转的容置体,所述容置体内放置有随容置体一起旋转的烹饪容器,所述壳体内还设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随所述容置体一起旋转。通过容置体带动烹饪容器旋转,因此可以方便烹饪容器取出,因此不需要在烹饪容器上设置与驱动装置连接的连接装置,而且容置体内可以放置不同类型或材质的烹饪容器。加热装置随容置体一起旋转,所以加热装置和容置体之间不存在相对运动,不会存在对流空气,使得容置体的受热点始终与加热装置的发热点一一对应,可以快速有效的提升容置体的温度,而由于烹饪容器内的食材是相对烹饪容器翻滚的,所以可以避免食材局部受热而糊锅。加热装置和壳体之间具有散热间隙,加热装置相对壳体转动,使得散热间隙内可以形成空气对流,加热装置的热量不易传递给壳体,避免壳体烫手。
2、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对容置体进行加热,容置体再传热给烹饪容器,使得烹饪容器受热均匀,避免直接加热烹饪容器,造成烹饪容器受热不均,出现局部烧焦的可能,所以对烹饪容器的材质要求低,烹饪容器可以选用铝箔做成的铝箔容器,或者是铝合金箔做成铝合金箔容器,可以做成是一次性使用的。
3、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烹饪容器贴合放置在所述容置体内表面。使得容置体受到的热量可以直接传递给烹饪器具,容置体还具有聚集热量的效果,提高加热效率。
4、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壳体内还设有保温罩,所述保温罩和容置体形成隔层,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隔层内。保温罩具有保温的作用,避免热量散失,避免外部壳体温度太高而烫手,另一方面使得热量可以高效的传递给容置体。
5、本实用新型的保温罩、加热装置和容置体一起转动,使得加热装置与容置体之间不会产生空气对流,加热装置对容置体的加热效率高,另外,三者相对壳体转动,加热装置和壳体之间具有散热间隙,使得散热间隙内形成空气对流,加热装置的热量不易传递给壳体,避免壳体烫手。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炒菜机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烹饪容器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烹饪容器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烹饪容器排汽口偏心设置的形式;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褶皱面A的示意;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炒菜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炒菜机的剖视图;
图9为图8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炒菜机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容置体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内盖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第一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炒菜机的分解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炒菜机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壳体1,放置腔11,取放开口12,机盖2,衬盖21,凸台211,外盖22,容置体3,第一限位部31,固定外沿32,保温罩33,隔层34,烹饪容器4,固定翻边411,折边412,容器盖42,盖沿翻边421,排汽口43,烹饪腔44,第一台阶45,第一凸台46,内盖5,旋转轴51,轴承52,轴承座53,压盖54,第三密封圈55,轴向密封圈56,第二限位部57,排汽通道6,第一密封圈61,唇边611,驱动电机7,加热装置8,支座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出的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内的容置体3,容置体3中放置有烹饪容器4,烹饪容器4用于烹饪食材。容置体3可旋转,可参照图1,容置体3围绕旋转轴线P进行自转,具体的,壳体1内设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容置体3转动。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为驱动电机7,设在所述容置体3底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容置体3转动。可以理解的是,容置体3的底部设有与驱动电机7连接的连接结构,可以是底部设有凹槽或者是凸筋,来配合驱动电机7的连接。具体的,所述烹饪容器的转速为15-35转/分钟,以达到理想的烹饪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和壳体之间具有散热间隙,加热装置相对壳体转动,使得散热间隙内可以形成空气对流,加热装置的热量不易传递给壳体,避免壳体烫手。本实用新型中的容置体3可以理解为具有内凹的容置腔,用于容置其他器具。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容置体3内放置有烹饪容器4,而烹饪容器4用于放置食材,壳体1内还设有加热装置8,加热装置8加热容置体3,进而使得烹饪容器4受热,容置体转动带动烹饪容器4转动,食物在烹饪容器4的回转过程中,在重力或回转的惯性力、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翻炒,保证食材均匀受热,从而完成食材的烹饪。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烹饪容器4的至少1/2高度区域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烹饪容器4上还设有容器盖42,容器盖42盖合在烹饪容器4上,以使烹饪容器4在烹饪时具有相对封闭的烹饪腔44,所述容器盖42位于所述容置腔外。由于壳体1内设有加热容置体3的加热装置8,烹饪容器4设在容置腔内,且至少1/2高度区域位于容置腔内,使得烹饪容器至少1/2区域可以受热,而容器盖42位于容器腔外,容器盖42不直接受热,可以方便烹饪结束后将容器盖42打开,避免容器盖42温度过高而烫手,所以容器盖42也可以是与烹饪容器不同的其他更低成本的材质,如PP材质或PS等塑料材质。另一方面,食材主要位于烹饪容器4下方,且主要位于下方1/2高度区域内,因此烹饪容器4的至少1/2高度区域位于容置腔内,使得食材可以充分的受热,当然,最佳的,烹饪容器4也可以完全位于容置腔内。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一侧开口,壳体1的内侧设有放置腔11,容置体3设置在放置腔11内,为了对容置体3和烹饪容器4进行加热,加热装置8设在放置腔11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8随所述容置体3一起旋转。该加热装置8设置在容置体3的外表面上,随容置体3的旋转而同步旋转,这将使得烹饪容器4中的食材受热更为均匀,热效率更高。具体来说,加热装置8加热容置体3,容置体3内设有烹饪容器4,三者一起旋转,因此不会形成形成对流空气,尤其是加热装置8和容置体3之间,不存在相对运动,使得容置体3的受热点始终与加热装置8的发热点一一对应,可以快速有效的提升容置体3的温度,而由于烹饪容器内的食材是相对烹饪容器翻滚的,所以可以避免食材局部受热而糊锅。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加热装置8为发热管,呈环状设置在容置体外侧,发热管优选为碳素发热管。加热装置8的形式不限于微波加热、电磁加热、发热管加热等,本实用新型对加热装置8的设置形式不做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进而设置不同类型的加热装置和将加热装置设置在不同位置。
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烹饪容器4的壁厚小于所述容置体3的壁厚。由于本实施例的加热形式主要为加热装置8对容置体3进行加热,容置体3再传热给烹饪容器4,使得烹饪容器4受热比较均匀,加热装置8并未直接加热烹饪容器,不会造成烹饪容器4受热不均,出现局部烧焦的可能,所以本实施例对烹饪容器4的材质要求低,烹饪容器4的壁厚可以做到很薄,由于其不直接与加热装置8接触,所以其壁厚可以小于容置体3的壁厚。具体的,所述烹饪容器4的壁厚为0.02~1.6毫米。所述容置体3的壁厚为2-30毫米。烹饪容器优选为金属箔材,金属箔材能耐高温,易成型,可回收,成本低,质量轻,易配送,且材质薄,方便在任意位置成型排汽口;优选为铝箔做成的铝箔容器,或者是铝合金箔做成铝合金箔容器,可以做成是一次性使用的,且铝箔的导热性好。烹饪容器还可以为多层不同金属箔材复合而成的。本实施例的容置体3优选为铝材拉伸成型,具有较好的传热效果。本实施例的烹饪容器4贴合放置在容置体3内表面,使得烹饪容器4的容积可以尽可能的大,使得烹饪容器4的传热效果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容置体3的旋转轴线方向上设有取放开口12,因此烹饪容器4可以沿着容置体的旋转轴线方向进行取放,烹饪容器4上设有容器盖42,容器盖42盖合在烹饪容器4上,以使烹饪容器4在烹饪时具有相对封闭的烹饪腔44,从而方便烹饪完成时用户对整个烹饪容器的取用,以免在端拿的过程中,出现如跌落导致食材洒落的风险,同时为了方便用户的取放,设置的容器盖42能保证烹饪过程中食材不会溢出烹饪容器外侧。具体的,容器盖42设置在靠近取放开口12的这一侧,方便对容器盖42进行取放。具体使用时,可以将容器盖42取出,来添加或取出食材。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烹饪容器4和容器盖42结合形成结合面M,所述容置体3的旋转轴线与所述结合面M形成的预设夹角α为60-90度。最佳的,所述预设夹角α为90度。可以理解的是,结合面M为容器盖42与烹饪容器4盖合密封所形成的缝隙所在的平面。在本实施例中,当烹饪容器4正常放置在水平桌面时,将容器盖42盖合到烹饪容器4上后,其二者的结合面就是水平面,当然,本实施例的容置体3倾斜设置,烹饪容器4在放入容置体后也是倾斜设置,所以其结合面M也是呈现一定角度的倾斜,而容置体3的旋转轴线与该结合面M形成预设夹角α,使得结合面M一直处于一定的竖直高度范围内,正常情况下未倾斜旋转时,食材是位于结合面M以下的区域,通过该夹角α的设置,使得即使在旋转过程中,结合面M也始终处于一定的竖直高度上,而食材始终位于结合面M以下的区域,使得结合面M处的密封性大大降低,甚至不需要特意设置密封圈来密封,从而可以简化烹饪容器的结构,降低成本,而方便将容器盖42打开。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2和3所示,烹饪容器4具有固定翻边411,容器盖42上设有盖沿翻边421,所述烹饪容器和容器盖结合时,所述固定翻边411和所述盖沿翻边421贴合。结合面M由二者贴合时所在的缝隙形成,本实施例中,固定翻边411上设置有折边412,当容器盖42盖合在固定翻边411上后,折边412可向内侧弯折,从而在固定翻边411处完成对容器盖42的密封;容器盖42还可以通过其他密封方式实现与烹饪容器4的密封,以防止食材以及油等液体从烹饪容器4和容器盖42的配合处外漏,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变通实施例中,容器盖42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设置在烹饪容器上,如容器盖42可以通过粘接的形式设置在烹饪容器上。
参考图1,为了使得旋转式炒菜机的容置体3烹饪效果更好,旋转式炒菜机还包括支座9,壳体1设置在支座9上,支座9可以调节壳体1的倾斜角度,从而使得食材能在容置体3中翻炒充分,提升翻炒效果。烹饪时,所述容置体的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为20-80度,设置倾斜角度对食材的翻炒有着促进的作用,优选的,β为20度,40度,45度,55度,80度等。正常放置时,可以是竖直或者水平放置。当然,壳体1的倾斜角度既可以是可调节的,也可以是不可调节的。
在本实施例中,可继续参照图1,所述壳体1内还设有保温罩33,所述保温罩33和容置体3形成隔层34,所述加热装置8位于所述隔层34内。通过在壳体1内设置保温罩33,加热装置8位于容置体3和保温罩33之间的隔层34内,加热装置8发热后的热量会充满在隔层34中,热量不会轻易散失,加热效率高,使得保温罩33可以得到充分的受热,由于加热装置8和壳体1之间设置有保温罩33,加热装置8产生的热量不会直接传递到壳体1上,使得壳体1的温度不会太高,壳体1可以选用塑料件等材料来降低成本。而保温罩33可以选用金属件制成。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保温罩33、容置体3和加热装置8三者安装在一起,底部驱动电机7驱动容置体3转动时,三者一起转动,当然,驱动电机7也可以是直接驱动保温罩33转动,使得三者一起转动。所以保温罩33和壳体1之间会形成对流空气,使得保温罩33的热量更加不易传递给壳体1,壳体1可以保持在较低温的状态,避免壳体1烫手。而加热装置8是随着容置体3和保温罩33一起转动的,加热装置8的热量可以较好的传递内容置体3,进一步的传递给容置体3内的烹饪容器4。
在本实施例一些变通的实施例中,容器盖42上可以设置排汽口43,排气孔43上还可以设置蒸汽阀(图中未示出);此外排汽口43在容器盖42上位置可以偏心设置、也可以是中心位置。本实施例,参考图2所示,排汽口设置在容器盖42的中心位置,当将排汽口设置在中心位置时,翻炒时,特别是在倾斜翻炒时,食材由于容器盖42的阻挡将更不容易到达排汽口,避免油滴或汤汁等液体从排汽口排出,同时设置在中心位置的排汽口在回转时,离心力、惯性力的影响较小;参考图5所示,偏心设置的排汽口,在取放开口12倾斜向上进行翻炒时,可以充分利用油烟水汽等热气的上浮特性,使得热气快速从偏心的排汽口中排出,进而保证食材的翻炒的口感。偏心设置的排汽口可以设置在容器盖42的外围一侧。具体的烹饪时,由于油烟水汽将上浮,因此倾斜翻炒时,将聚集烹饪腔的上侧,因此开设在中心位置的排汽口并不利于油烟水汽的排放,所以采用偏心设置。
偏心设置的排汽口43更加靠近烹饪容器4的内壁,此时,烹饪容器4在回转时,将有可能漏食材或汤汁油液,因此,参考图4所示,在所述容器盖42的外围一侧设有第一台阶45,所述第一台阶45向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外侧凸起形成第一凸台或向内侧凹入形成第一沉台,所述排汽口位于所述第一凸台46或所述第一沉台上。设置的第一台阶能够阻碍达到取放开口12一侧的食材远离排汽口,从而解决漏食材或汤汁油液的问题。当然,当排汽口设置在中心位置时也可以设置第一台阶,以起到更好的翻炒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台阶45向取放开口12外侧凸起,形成第一凸台46。
无盖烹饪的炒菜机,烹饪容器放置在容置体上,且随容置体一体旋转,为了保证容置体与烹饪器具之间在旋转翻炒时,不打滑,因此烹饪容器的固定可通过设置在固定翻边411上的褶皱面A进行固定,褶皱面A如图3和图6所示,褶皱为金属箔材表面成型的微小纹理,能防止光滑的烹饪容器与容置体打滑,单个褶皱的长度沿着旋转轴的方向曲折延伸,在表面形成曲线状的凸起或凹槽,具体的,如图1所示,容置体3设有固定外沿32,褶皱面A与固定外沿32配合连接,从而实现固定。褶皱面易于成型在铝箔容器上,且铝箔容器由于材质薄,结构强度有限,不能在设置更多的结构,因此采用褶皱面进行固定将比采用卡扣固定或粘接固定等其他固定方式更为有利。
为了便于对烹饪容器进行固定,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的内侧壁从竖直面向外倾斜第一角度γ,所述容置体3内放置有烹饪容器4,所述烹饪容器4随所述容置体3一起旋转,所述烹饪容器4的旋转轴线P与水平面Q的夹角为β,所述γ不大于β。因此可以避免烹饪容器4在旋转时直接从容置腔内滑出。具体来说,容置腔的内侧壁向外倾斜,使得容置腔口部偏大,方便将烹饪容器4放入和取出,另外,由于容置体3本身在炒菜机上倾斜设置,而容置体3所形成的容置腔又有一定的倾斜度,二者叠加可能导致烹饪容器4从容置体3内滑出,而本实施例中限定γ不大于β,使得烹饪容器4在放入容置腔3之后其是往容置腔内部滑动的,所以不容易滑出来。同样的,烹饪容器4的侧壁也可以设置成与该容置腔内侧壁相配合的斜壁,使得烹饪容器沿着旋转轴线方向推入时,烹饪容器与容置体就能靠该斜面贴合压紧固定。所述烹饪容器的本体外壁设有褶皱面,所述烹饪容器的本体与所述容置体的内壁配合连接。该褶皱面将提高烹饪容器与容置体固定的牢靠性。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大致如下:在需要烹饪时,首先在烹饪容器4内放置食材,然后盖上容器盖42,将其放入容置体3中。开始工作时,容置体3转动带动烹饪容器4转动,加热装置8加热使得容置体3发热,容置体3传热给烹饪容器4,使得烹饪容器4内的食材受热。而容置体3在带动烹饪容器4转动的过程中,食材翻滚,实现翻炒。烹饪结束后,取出烹饪容器,打开容器盖42即可以食用。由于容器盖42上设有排汽口43,在烹饪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排汽口43向里面添加食材作料等。
而本实施例通过特定的结构设置具有以下的效果。
1、所述容置体的旋转轴线与所述结合面M形成的预设夹角α为60-90度。因此在旋转过程中,结合面M一直处于一定高度位置,因此对结合面处的密封要求度大大降低。
2、所述加热装置随所述容置体一起旋转。加热装置加热容置体,容置体传热给烹饪容器,加热装置和容置体是一起转动的,因此不会在二者之间形成对流的空气,使得加热效果好,加热效率高。
3、所述烹饪容器上还设有容器盖,所述容器盖位于所述容置腔外。由于容器盖位于容置腔外,容器盖受到容置体的传热影响小,温度相对较低,可以方便取食时开盖,也可以降低容器盖的成本。
4、所述保温罩和容置体形成隔层,所述隔层内设有加热装置。通过在隔层中设置加热装置,使得热量始终位于隔层内,热量难以散失,提高加热效率。而且可以避免加热装置传热给壳体,避免壳体发烫。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参考图7和图8,本实施例提出的旋转式炒菜机,包括机盖2,机盖2上设有排汽通道6。
本实施例的壳体1一侧开口,机盖2盖合在壳体1的开口处,容器盖42可安装在机盖2上,也可安装在烹饪容器4上。当容置体3在烹饪过程中回转时,容器盖42与烹饪容器4保持同步转动,容器盖42随所述机盖2与所述壳体1的开合而与所述烹饪容器4配合或分离。为了对烹饪容器4内部烹饪腔的油烟水汽进行排放,在容器盖42上设有排汽口43,并在机盖2上设置排汽通道6,该排汽口43与排汽通道6相连通,由此,需要对油烟水汽进行控制排放时,可通过排汽口和排汽通道6来实现。设置了排汽通道6之后,烹饪腔通过该排汽口43向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外侧的排汽通道6进行排汽。
本实施例中,排汽口43与排汽通道6之间的连通可以通过旋转轴51来实现,即将转轴51设置成中空状,使其一端连接排汽口43,另一端与外界相通,当机盖盖合时,旋转轴51的一端抵接在容器盖42上,机盖打开时,旋转轴脱离容器盖,由此,烹饪腔中的油烟水汽将经排汽口43进入旋转轴51内的排汽通道6,进而排放至外界中去;通过将旋转轴51设置排汽通道6,可以实现对油烟水汽的100%收集,彻底杜绝油烟水汽向放置腔11中的弥散,避免在机盖2、放置腔11等壳体1内部残留油渍,使得旋转式炒菜机干净卫生,避免死角污渍残留,由此避免细菌、蚊虫的滋生。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变通实施例中,容器盖42可以设置在机盖上,此时,为了保持容器盖与烹饪容器的同步回转,在机盖2上设有旋转轴51,并将容器盖直接固定在旋转轴51上,旋转轴51可在外力的作用下实现回转,当机盖2开合时,容器盖也随之开合,该变通实施例中,所述容器盖设置在机盖上,所述容器盖随所述机盖与所述壳体的开合而与所述烹饪容器配合或分离。具体的,该变通实施例中,机盖2一端铰接在壳体1的一侧,另一端通过扣合在壳体1上,旋转轴51设置在机盖2的中部位置,机盖2的内侧设有容器盖,当机盖2扣合在壳体1上时,容器盖盖合在烹饪容器的开口处,驱动旋转轴51及容器盖旋转的外力可以为回转的容置体3,也可以在机盖2上设置驱动装置进行驱动,进而实现容器盖与烹饪容器的同步转动,当机盖2与壳体1分离时,容器盖与烹饪容器彼此分离,此时壳体1打开的同时也将烹饪容器的容器盖也打开。
通过将容器盖设置在回转的旋转轴51上,除了能实现容器盖与烹饪容器的同步转动外,还能在机盖2打开壳体1的同时将烹饪容器打开,如此,用户在打开机盖2后,可以方便的对烹饪容器4内侧的食材进行查看,可提高用户体验。
参考图9,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排汽通道6与容器盖42之间的密封效果,在排汽通道6与容器盖42之间还设有第一密封圈61,第一密封圈61可以设置在机盖2上,从而可在机盖2的开合下而与容器盖42的表面分离或配合。
当烹饪容器为金属箔材时,由于金属箔材的特性,相对密闭的烹饪腔中产生的油烟水汽,会对容器盖42产生压力,进而向着取放开口12的旋转轴线外侧变形,因此,可以利用烹饪腔中烹饪压力来提高排汽口43和排汽通道6之间的密封性,从而使得第一密封圈61与容器盖42之间的密封性随烹饪容器4中的烹饪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具体为,烹饪容器4的容器盖42为薄膜或箔纸状,受压下将发生形变,从而使得第一密封圈的密封性越来越高。当然,容器盖42也可以为其他材料,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
参考图9,为了固定旋转轴51,机盖2的内部设有轴承52,轴承52通过轴承座53固定在机盖2上,在旋转轴51外侧一端设有轴向密封圈56,该轴向密封圈56套设在旋转轴51上,与旋转轴51实现动态密封,轴向密封圈56通过压盖54来固定,压盖54固定在轴承座53上,轴向密封圈56被压盖54限位在轴承座53与压盖54之间,为了防止旋转轴51旋转时,轴向密封圈56旋转,因此压盖54设有定位块,并在轴向密封圈56上设有定位孔,定位块与定位孔配合,从而阻止轴向密封圈56的旋转。
本实施例的机盖2包括衬盖21和外盖22,旋转轴51设置在衬盖21上,外盖22设置在衬盖21上,外盖22对应于排汽通道6的位置设有出汽口23,出汽口23与排汽通道6相连通,为了保证油烟水汽能顺利的经衬盖21到达外盖22,本实施例在外盖22与衬盖21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55,第三密封圈55设置在压盖54上,外侧通过外盖22的筋板压紧,从而实现密封。
设置的排汽通道后,可以通过排汽通道进行油烟水汽有效控制,如在所述机盖上设置蒸汽阀,所述蒸汽阀与排汽通道相连通。通过蒸汽阀完成对油烟水汽的控制,此外,所述机盖设有被所述排汽通道贯穿的出汽口,以控制油烟水汽能顺利排出机盖。
除具有实施例1的有益效果外,本实施例的相比于实施例1而言,还具备:由于设置了机盖,所以炒菜机是非敞开式烹饪,因此可在机盖中设置排汽通道对油烟水汽进行有效控制,对于本实施例而言,烹饪容器上设有容器盖,并加设机盖后,食材不论在烹饪的开始阶段、中间阶段或结束阶段,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烹饪腔中进行烹饪,提高了保温效果,特别是在烹饪结束、机盖2开盖的瞬间,油烟水汽也不会因为机盖2的打开而四处弥漫,避免了用户烫伤的风险,提高了炒菜机在菜肴取用时的安全性;烹饪的过程中,设置的排汽口43能使得烹饪容器4中产生的油烟水汽经排放通道进行排放,避免器具本体烹饪的过程中内部压力过大而爆炸的风险,且能实现对油烟水汽的有效控制,同时,通过排汽口43和排汽通道6进行排汽,保证了炒菜机内部的放置腔11、机盖2表面的洁净卫生,避免了炒菜机内部滋生细菌,滋养蚊虫;另外,设置的烹饪容器4可方便用户对菜肴的取用,当烹饪完成时,只需要将烹饪容器4取出即可,而无需再用锅铲将食物铲出,无需盛取,使用方便,体验好。
本实施例的一些变通实施例中,当容器盖设置在机盖上时,能在打开机盖后就能查看烹饪容器内部的食材,用户体验好。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烹饪容器为金属内胆,金属内胆同样放置在容置体内进行加热,该金属内胆依然可以适用于快速烹饪,餐具化的炒菜烹饪模式,因此在烹饪时配备有容器盖,金属内胆胆体强度更高,结构成型容易,因此,可以实现将容器盖卡扣固定在上侧,进行完成盖合。金属内胆同样适用于实施例1的无盖或实施例2中有盖烹饪的情形,具备等同的有益效果。
在有机盖的情况下,容器盖可以设置在机盖上,此时,本实施例旋转式炒菜机设置的容器盖与烹饪容器之间还可以设置密封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容器盖的外沿和烹饪容器的固定翻边之间设置第二密封圈(未示出),在容器盖与烹饪容器的同步回转下,设置的第二密封圈与烹饪容器之间可以保持静态密封,因此不会出现磨损第二密封圈的可能,解决了滚筒式炒菜机的回转烹饪容器难以密封的问题。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机盖2具有压紧烹饪容器和容器盖之间的结合面的效果。当容器盖与烹饪容器结合时,通过盖合壳体1上的机盖2,机盖2压紧结合面M,使得容器盖不易脱离烹饪容器。
具体的,如图10和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机盖2包括内盖5和上盖,本实施例的所述内盖5转动设置在所述上盖上,所述机盖2盖合在所述壳体1时,所述内盖5随所述容置体3一起旋转。本实施例中,上盖包括衬盖21和外盖22,当然衬盖21和外盖22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当机盖2盖合时,内盖5压紧容置体3。而烹饪容器和容器盖的结合可以参考实施例一中的方式,而容置体3设有固定外沿32,所述固定翻边411贴合在所述固定外沿32上。所以机盖盖合到所述壳体时,所述固定翻边和盖沿翻边被夹持在机盖和固定外沿32之间。具体来说,内盖5和固定外沿32将固定翻边411和盖沿翻边421夹持。而且,机盖在盖合时,内盖5具有压紧烹饪容器4的效果,同样的,使得烹饪容器和容器盖形成的结合面被压紧。通过压紧完成了对烹饪容器4的固定,使得烹饪容器4与容置体3之间能更好的一体旋转,以保证排汽的顺利进行。通过内盖5实现压紧,可以使得烹饪时保持容置体3的内部相对封闭,避免油烟水汽泄露至放置腔11中,进而保证了放置腔11的洁净卫生。
进一步的,将内盖5设置在旋转轴51上,以使得内盖5能与容置体3保持同步旋转,进而完成烹饪容器4的夹持,同时,设置在转轴51上的内盖5能随机盖2与壳体1的开合而与容置体3配合或分离,此种固定方式大大方便了用户对烹饪容器4的取用,当机盖2打开时,内盖5随之与容置体3分离,使得烹饪容器4解除夹持固定,进而使得用户可以将放置在容置体3内侧的烹饪容器4进行取放;当机盖2合上时,内盖5随之与容置体3配合,使得烹饪容器4被内盖5和容置体3夹持固定,进而得以保证烹饪容器4保持同步转动,完成菜肴的烹饪。
当未设置内盖压紧结构时,在烹饪容器4被固定在容置体3上的情况(卡扣固定或磁吸固定等或褶皱面固定)下,排汽口43可直接通过转轴51与烹饪容器4对接(即实施例2的变通方案),实现与排汽口43的对接,从而完成排汽口43与排汽通道6的连接。
参考图11和12所示,为了便于实现对烹饪容器4的夹持固定,同时使得压紧结构能高效的与容置体3相配合,在所述容置体3上设有第一限位部31,所述内盖5上设有第二限位部57,所述第一限位部31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7配合实现所述内盖5的同步旋转。在同步旋转时,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部57配合,第一限位部31在旋转的过程受第二限位部57的阻挡,使得第二限位部57受到切向的推力,进而使得内盖5能与容置体3同步旋转;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57均设置了多个,彼此之间间隔设置,第一限位部31彼此之间间隔的距离大于第二限位部57的本体的宽度,因此,能方便盖合合盖时,能顺利的插入第一限位部31之间的间隙中,进而保证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的可靠配合。
上述设置能使得内盖5与容置体3配合且未旋转前,容置体3与内盖5之间具有预设的一段空行程,在空行程下,容置体3旋转,而内盖5不旋转,当空行程运行完全后,容置体3与内盖5之间才是同步旋转,如此设置,可以提高内盖5与容置体3之间的容错率,无需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57在合盖的瞬间便完成配合,而是在空行程后才完成配合,由此用户在合盖时,可随意将机盖2合盖,无需内盖5与容置体3之间的对位,提高的用户的合机盖的体验。
在此情况下,第一密封圈61在空行程下与烹饪容器4表面是相对运动的,具有滑动摩擦,属于动态密封,在同步旋转下彼此是相对静止的,具有静摩擦,是静态密封,为了保证密封圈在两种状态下都能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参考图13所示,因此将第一密封圈61的唇边611设置成外扩型,外扩型的唇边的密封面随唇边的形变量变大而变大,因此,与烹饪容器4表面接触时,未变形的部分将不会与烹饪容器4表面相接触,从而保证密封唇边与烹饪容器4表面在滑动摩擦时接触面积小,使得切向摩擦力小,同时外扩型的唇边的径向刚度较大,该切向摩擦力将难以使得唇边的刚度失效,以此避免唇边的卷曲和失效,进而保证良好的密封效果。第一密封圈61的形状可以不局限于外扩型,还可以是其他形状。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与实施例1相比,加热装置与容置体分离设置,具体的,为了对容置体3和烹饪容器4进行加热,在壳体1的放置腔11中设有加热装置8,该加热装置8为发热管,排布在容置体3周围,以对容置体3均匀加热;设置在放置腔11中的加热装置优选为呈局部设置在壳体上,如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设置在壳体的下侧,主要对容置体的下侧进行加热,这样可以节省能源,可以契合烹饪容器中食材翻炒时,由于重力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下侧的特性。当然,也可以是在壳体上360度均匀排布,此时,位于重力方向上侧的加热装置将对容置体及烹饪容器进行干烧,使得旋转至上侧的烹饪容器的内壁的温度更高,当该受过干烧的部分由于旋转再次向着下侧旋转时,高温的内壁与食材接触,实现爆炒的效果,提升口感。此外,加热装置可以单独控制发热,实现不同的烹饪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可旋转的容置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体内放置有随容置体一起旋转的烹饪容器,所述壳体内还设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随所述容置体一起旋转,所述壳体和加热装置之前具有散热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容器贴合放置在所述容置体内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容置体外表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有保温罩,所述保温罩和容置体形成隔层,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隔层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体底部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驱动所述容置体或保温罩转动,所述保温罩、加热装置和容置体一起转动。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容器上设有容器盖,所述烹饪容器和容器盖结合形成结合面,所述烹饪容器的旋转轴线与所述结合面垂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机盖,所述机盖盖合在所述壳体上时压紧所述结合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盖包括内盖和上盖,所述内盖转动设置在所述上盖上,所述机盖盖合在所述壳体时,所述内盖随所述容置体一起旋转。
9.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容器的旋转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0-80度。
10.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座,所述壳体设置在支座上,所述支座可调节所述壳体的倾斜角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196038.7U CN209863301U (zh) | 2018-12-25 | 2018-12-25 | 一种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196038.7U CN209863301U (zh) | 2018-12-25 | 2018-12-25 | 一种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863301U true CN209863301U (zh) | 2019-12-31 |
Family
ID=68949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2196038.7U Active CN209863301U (zh) | 2018-12-25 | 2018-12-25 | 一种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86330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229322B2 (en) | 2020-04-06 | 2022-01-25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Dynamic flip toaster |
-
2018
- 2018-12-25 CN CN201822196038.7U patent/CN20986330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229322B2 (en) | 2020-04-06 | 2022-01-25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Dynamic flip toaster |
US11445859B2 (en) | 2020-04-06 | 2022-09-20 |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 Dynamic flip toaster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358275B (zh) | 一种旋转式炒菜机 | |
CN210697141U (zh) | 一种旋转式炒菜机 | |
CN209285276U (zh) | 一种多功能烹饪器具 | |
EP3406165A1 (en) | Energy-saving safety pot having no steam outlet | |
CN209437002U (zh) | 一种多功能烹饪器具 | |
CN209863300U (zh) | 一种回转式炒菜机 | |
CN111358274B (zh) | 一种旋转翻炒型炒菜机 | |
CN111358272B (zh) | 一种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 | |
CN210961428U (zh) | 一种方便散热的烹饪器具 | |
CN209995904U (zh) | 一种气密性好的炒菜机 | |
CN209995899U (zh) | 一种旋转式炒菜机 | |
CN209863301U (zh) | 一种旋转式加热的炒菜机 | |
CN210540981U (zh) | 一种气流稳定的烹饪器具 | |
CN111358269A (zh) | 一种烹饪容器的压紧装置及炒菜机 | |
CN209995897U (zh) | 一种旋转式炒菜机 | |
CN209995896U (zh) | 一种旋转式炒菜机 | |
CN209995898U (zh) | 一种旋转式炒菜机 | |
CN111358271B (zh) | 一种旋转式炒菜机 | |
CN209863308U (zh) | 一种旋转烹饪型炒菜机 | |
CN209863303U (zh) | 一种烹饪容器的压紧装置及炒菜机 | |
CN111358270B (zh) | 一种旋转烹饪型炒菜机 | |
CN209863306U (zh) | 一种旋转翻炒型炒菜机 | |
CN209863302U (zh) | 一种回转烹饪型炒菜机 | |
CN111358268B (zh) | 一种餐盒翻炒式炒菜机 | |
CN210124618U (zh) | 一种用于炒菜机的铝箔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08 Address after: Building 2, No. 52, 22nd Street, Baiyang Street, Qiantang New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