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17152U - 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317152U CN216317152U CN202121694299.7U CN202121694299U CN216317152U CN 216317152 U CN216317152 U CN 216317152U CN 202121694299 U CN202121694299 U CN 202121694299U CN 216317152 U CN216317152 U CN 21631715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inner pot
- rice
- hole
- steam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内锅组件包括内锅和蒸格,蒸格可取出地架设在内锅中。蒸格包括由相互连接的蒸格底壁和蒸格侧壁围设成的用于容纳米的盛放腔。蒸格与内锅贴设,使得蒸格和内锅之间形成容纳空间。蒸格底壁沿径向从内至外依次包括上水部、引导部和下水部,上水部高于下水部。上水部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下水部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引导部为从第一通孔的最外周边缘延伸至第二通孔的最内周边缘的非透水区域。上水部与引导部所围设的空间的体积为26000mm3至800000mm3,以使烹饪过程中所述容纳空间内沸腾的水可从所述第一通孔进入所述盛放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组件,可以有效降低米饭中的糖分含量,并能保证米饭口感均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的低糖电饭煲中,蒸笼包括承载筒,承载筒包括承载腔。承载腔的底壁具有透水区域,该透水区域设置有多个贯通底壁的透水孔。承载筒下部设置有底罩,底罩与承载筒密封连接。底罩与底壁下表面之间围成过水腔,且底罩在底壁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透水区域的面积。底罩具有开口结构,开口结构通过过水腔、透水孔与承载腔连通。然而,这种结构的电饭煲,当水沸腾后,过水腔中的气体和水蒸汽的压力有限,导致上水效果不好,因此降糖效果不理想。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内锅组件,用于烹饪器具,该内锅组件包括:
内锅;以及
蒸格,所述蒸格可取出地架设在所述内锅中,所述蒸格包括蒸格底壁和与所述蒸格底壁连接的蒸格侧壁,所述蒸格底壁和所述蒸格侧壁围设成用于容纳米的盛放腔,所述蒸格与所述内锅贴设,使得所述蒸格底壁和所述内锅之间或者所述蒸格底壁、所述蒸格侧壁和所述内锅之间形成容纳空间,
所述蒸格底壁包括上水部、引导部和下水部,所述引导部从所述上水部的外周边缘向外延伸,所述下水部从所述引导部的外周边缘向外延伸,所述上水部高于所述下水部,米可容置在所述上水部、所述引导部和所述下水部上,
所述上水部设置有多个将所述盛放腔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可使水通过米不能通过的第一通孔,所述下水部设置有多个将所述盛放腔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可使水通过米不能通过的第二通孔,所述引导部为从所述第一通孔的最外周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二通孔的最内周边缘的非透水区域,
其中,所述上水部与所述引导部所围设的空间的体积为V满足:26000mm3≤V≤800000mm3,该体积范围可以在引导部内可引导和聚拢适宜的水蒸汽、气体和气泡,并在上水部与引导部所围设的空间中形成适宜的压力,使得容纳空间中沸腾的水可以从第一通孔进入蒸格并突破米的上表面,以使烹饪过程中所述容纳空间内沸腾的水可从所述第一通孔进入所述盛放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组件,通过限定上水部与引导部所围设的空间的体积,从而限定上水部与下水部的高差,使得当容纳空间中的水沸腾后,引导部可以引导和聚拢水蒸汽、气体和气泡,并在上水部与引导部所围设的空间中形成适宜的压力,使得容纳空间中沸腾的水可以从第一通孔进入蒸格并突破米的上表面,然后水从中间向四周扩散,最后从第二通孔或者第一通孔落回内锅中,水可以浸润和冲洗全部的米,从而有效保证米饭的降糖效果和口感。
通过蒸格与内锅贴设使得蒸格的底壁和内锅之间或者蒸格底壁、蒸格侧壁和内锅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即在蒸格与内锅之间形成封闭或近似封闭的腔体。容纳空间存在三处可泄压区域,即蒸格与内锅的贴设位置、第一通孔处和第二通孔处。由于蒸格和内锅在贴设位置处无间隙或即便有间隙该间隙也较小,导致容纳空间中沸腾的水在该区域的阻力大于在第一通孔处和第二通孔处受到的阻力,因此容纳空间中沸腾的水不易从贴设位置通过,而且即便有沸腾的水从贴设位置通过其通过的水量也较小,对第一通孔处的上水效果影响也较小。
当容纳空间中的水在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能够产生气体和气泡,气泡上升到水面,并且随着气体的增加在容纳空间形成压力。当水被加热至沸腾时,在压力的作用下沸腾的气泡会带着水一起冲出水面,并且能够聚集在引导部的底部内侧。因第一通孔高于第二通孔,当米放置在蒸格的盛放腔内时,放置在第一通孔处的米的厚度会小于放置在第二通孔处的米的厚度,使得在第一通孔处受到的米的阻力小于在第二通孔处受到米的阻力。容纳空间中的水和气泡在第一通孔受到的米粒的阻力以及其本身的重力势能之和小于水和气泡在第二通孔处受到的米粒的阻力以及其本身的重力势能之和,因此,在压力的作用下容纳空间中的水和气泡能够通过设置在上水部上的第一通孔上升到蒸格的盛放腔中,并且在盛放腔中浸泡和冲洗蒸格内的米,然后蒸格内的米中的淀粉和糖分能够通过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回落到容纳空间中,从而实现米饭降糖的目的并且避免米饭夹生。可以理解的,不排除有少量沸腾的水从第二通孔进入到蒸格中,即便有其通过的水量也较小,对第一通孔的上水效果影响也较小。
通过在蒸格底壁上设上水部,引导部和下水部,且米可容置在所述上水部、所述引导部和所述下水部上,即仅通过承载米的蒸格底壁就可以直接实现蒸格的进水和出水,该结构非常简单,且省成本。而且,水从蒸格底壁冲入蒸格,即水从米粒的下方冲入蒸格,可以对米粒从下方形成一个搅动的力,使米粒翻滚效果好,进而可以对米粒产生更好的冲洗效果。
可选地,200000mm3≤V≤600000mm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组件,该体积范围可以在引导部内可引导和聚拢更多的水蒸汽、气体和气泡,并能在上水部与引导部所围设的空间中形成更适宜的压力,使得容纳空间中沸腾的水可以更好地从第一通孔进入蒸格并突破米的上表面以使烹饪过程中所述容纳空间内沸腾的水可从所述第一通孔进入所述盛放腔。
可选地,所述容纳空间的体积为[200,2000]ml。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组件,设置合理的容纳空间可以在容纳空间内合理地容置水量以及容置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气体和气泡。可以满足不同米量的烹饪需求。
可选地,所述容纳空间的体积为[500,1600]ml。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组件,将容纳空间的体积设置为[500,1600]ml,更能满足通用的米量烹饪需求,比如通用1-4杯米量(约150-600g)。
可选地,所述上水部与所述下水部具有最大高差H1,H1满足:3mm≤H1≤40mm。
可选地,H1满足:10mm≤H1≤2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组件,第一通孔(上水部)高于第二通孔(下水部),当米放置在蒸格的盛放腔内时,放置在第一通孔处的米的厚度会小于放置在第二通孔处的米的厚度,使得在第一通孔处受到的米的阻力小于在第二通孔处受到米的阻力容纳空间中的水和气泡能够通过设置在上水部上的第一通孔上升到蒸格的盛放腔中,并且在盛放腔中浸泡和冲洗蒸格内的米,然后蒸格内的米中的淀粉和糖分能够通过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回落到容纳空间中,从而实现米饭降糖的目的并且避免米饭夹生。上水部与下水部具有适宜的高差,可以使上水部的阻力明显小于下水部的阻力,同时容纳空间也能形成足够的压力,以保证第一通孔处的上水效果。
可选地,所述上水部包括平面和曲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组件,可以灵活设计上水部的形状。
可选地,所述下水部包括平面和曲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组件,可以灵活设计下水部的形状。
可选地,所述引导部包括圆柱侧面、圆台侧面、弧形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组件,可以灵活设计引导部的形状。
可选地,所述引导部的顶部和所述引导部的底部为水平的平面,所述引导部的顶部与所述引导部的底部通过圆台的侧面的形式的回转面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组件,引导部设计为圆台的侧面的形式,蒸格易加工生产。
可选地,当所述蒸格放置在所述内锅中时,所述内锅的内表面接触所述蒸格,以使所述蒸格与所述内锅接触贴设,其中,所述内锅的内表面设置弧形结构、斜面结构、内凸结构或向所述内锅内部延伸的台阶结构以接触并支撑所述蒸格。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组件,使用内锅支撑蒸格,结构简单、紧凑,产品生产、使用和维护均方便。同时,蒸格与内锅接触,可以使得水沸腾后,容纳空间中的水蒸汽、气体和气泡尽可能聚拢在引导部,在引导部形成足够的压力,保证上水效果。
可选地,所述蒸格与所述内锅在贴设位置接触贴设或靠近贴设,所述蒸格和所述内锅在所述贴设位置的距离等于或者小于1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组件,蒸格与内锅尽量接触或靠近,使得容纳空间形成为封闭或近似封闭的空间,当水沸腾后,容纳空间中的水蒸汽、气体和气泡尽可能聚拢在引导部,在引导部形成足够的压力,保证第一通孔的上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经实验验证,当内锅与蒸格在贴设位置的距离不大于1mm时,贴设位置的泄压能力能够被有效控制,使得水沸腾后容纳空间中的水蒸汽、气体和气泡尽可能聚拢在引导部,在引导部形成足够的压力,保证第一通孔的上水效果。
可选地,所述贴设位置不高于所述上水部的顶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组件,内锅与蒸格的贴设位置尽量低,从而有效控制贴设位置的泄压能力,保证在引导部形成足够的压力,保证第一通孔的上水效果。
可选地,所述内锅的内表面设置有至少一条内锅水位线,当所述蒸格放置在所述内锅中时,
其中至少一条所述内锅水位线低于所述第二通孔,并且/或者其中至少一条所述内锅水位线低于第一通孔且不低于第二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组件,设置水位线可以指导用户根据米量添加适宜的水量。内锅水位线低于第二通孔,可以使水位低于第二通孔,使米不会浸泡在水中,既能保证米饭口感的均匀,也避免预约过程中米被长时间浸泡变质。内锅水位线也可低于所述第一通孔且不低于第二通孔,可以指导用户根据需要添加适宜的水量,比如当米量较大时可以保证有更多的水进入蒸格冲洗米。当内锅水位线的数量只有一条时,内锅水位线可根据需要仅设置在低于第二通孔的位置,也可以仅设置在低于第一通孔且不低于第二通孔的位置。当内锅水位线的数量为多条时,可以使部分内锅水位线低于第二通孔,部分内锅水位线低于第一通孔且不低于第二通孔,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米量的烹饪需求,比如当烹饪一杯米(约150g)时,水位线在第二通孔以下,仅需少量的水就可以冲洗米,满足烹饪需求,当烹饪多杯米时,水位线可以在第二通孔以上且低于第一通孔的位置,可以保证在米量大时也有足够的水量可保证冲洗米和烹饪的效果。可以理解地,也可以使内锅水位线全部低于第二通孔,或者使内锅水位线全部低于第一通孔且不低于第二通孔。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各种形式的水位线。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上述的内锅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限定上水部与引导部所围设的空间的体积,从而限定上水部与下水部的高差,使得当容纳空间中的水沸腾后,引导部可以引导和聚拢水蒸汽、气体和气泡,并在上水部与引导部所围设的空间中形成适宜的压力,使得容纳空间中沸腾的水可以从第一通孔进入蒸格并突破米的上表面,然后水从中间向四周扩散,最后从第二通孔或者第一通孔落回内锅中,水可以浸润和冲洗全部的米,从而有效保证米饭的降糖效果和口感。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局部结构的剖面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组件的剖面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内锅组件的蒸格的立体图;
图4为图3中所示的蒸格的顶视图;
图5至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组件的剖面图;
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组件的蒸格的顶视图;
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组件的剖面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内锅组件的蒸格的顶视图;以及
图15至图1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组件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烹饪器具
10:煲体
20:盖体
30:内锅组件
40:内锅
41:翻边
42:内凸部
43:台阶部
43A:台阶面
44:内凸筋
50:蒸格
51:蒸格底壁
52:蒸格侧壁
52A:蒸格侧壁密封件
53:下水部
54:上水部
55:蒸格沿
56:引导部
57:第一通孔
58:第二通孔
59:支撑部
60:容纳空间
65:引导腔
61:握持部
62:侧壁通孔
70:加热装置
80:感温组件
A:蒸格的中心轴线
D1:引导部的外径/下水部的内径
D2:蒸格的最大外径
D3:引导部的内径/上水部的外径
D4:内锅的开口直径
E:在经过蒸格的中心轴线的剖面上,引导部的两端的连线与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
H1:蒸格底壁的高度/上水部与下水部的最大高度差
H2: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高度差
H3:接触部位与上水部的顶部的高度差
H4:蒸格的高度
H5:内锅的高度
M:在经过蒸格的中心轴线的剖面上的引导部的下边缘
N:在经过蒸格的中心轴线的剖面上的引导部的上边缘
S:蒸格与内锅的贴设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和烹饪器具的内锅组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煲汤、蒸制食物等功能。
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4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和内锅组件30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主要包括煲体10和盖体20,盖体20可开合地设置在煲体10的上方。煲体10中设置有内锅组件30,当盖体20盖合在煲体10上时,在盖体20和内锅组件30之间可以形成烹饪空间。煲体10可以构造为圆角长方体形状或者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并且具有圆筒形状的收纳部。内锅组件30可以构造为能够自由地放入收纳部或者从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组件30的清洗。
此外,煲体10内还设置有加热装置70、控制装置(未示出)和感温组件80。加热装置70设置在内锅组件30的底部,例如位于内锅组件30的下方,以对内锅组件30中的食物进行加热。控制装置例如可以为微处理单元(Micro Control Unit,简称MCU),用于实现对烹饪器具的烹饪控制。。感温组件80用于检测内锅组件30的温度,其可以设置在内锅组件30的底部中心,或者设置在内锅组件30的侧部。还可以在盖体20上设置有顶部测温件(未示出),顶部测温件用于检测烹饪空间内的温度。加热装置70、感温组件80和顶部测温件均电连接至控制装置。感温部件将感测到的温度反馈至控制装置,从而控制装置能够基于温度信息对例如加热装置70等实现更精确的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方向性术语“上”和“下”是基于正立放置的且盖体20处于闭合状态的烹饪器具100所确定的那些方向。
如图1至图4所示,内锅组件30主要包括内锅40和可取出地架设在内锅40中的蒸格50。优选地,蒸格50构造为相对于其中心轴线A成旋转对称结构。优选地,蒸格50的中心轴线A沿竖直方向延伸。蒸格50包括蒸格底壁51和从蒸格底壁51的外周边缘向上延伸的蒸格侧壁52。蒸格底壁51和所述蒸格侧壁52围设成用于容纳米的盛放腔。优选地,蒸格侧壁52呈圆筒状。蒸格50的最大外径D2小于内锅40的开口直径D4,以便于将蒸格50放置在内锅40中。可以理解的,蒸格50也可以构造为非旋转对称的结构。
蒸格底壁51包括上水部54、引导部56和下水部53。上水部54相对位于中间,引导部56从上水部54的外周边缘向外延伸,下水部53从引导部56的外周边缘向外延伸至蒸格侧壁52。也即,蒸格底壁51沿径向方向从内置外依次包括上水部54、引导部56和下水部53。上水部54高于下水部53。上水部54与引导部56围设出自蒸格底壁51向上凸起的一个凸台,下水部53则包括蒸格底壁51的最低部位并相对位于凸台的外周。米可容置在上水部54、引导部56和下水部53上。下水部53可以与内锅40的内表面接触,以在蒸格底壁51和内锅40之间形成封闭的或者近似封闭的容纳空间60。容纳空间60用于容纳水。在烹饪的过程中,容纳空间60中的沸腾的水能够进入到蒸格50中,以对米饭进行浸泡和冲洗。
优选地,上水部54的形状与引导部56的形状相匹配,使得上水部54与引导部56的连接处平滑地过渡;下水部53的形状与引导部56的形状相匹配,使得下水部53与引导部56的连接处平滑地过渡。优选地,蒸格底壁51与蒸格侧壁52形成为一体(整个蒸格50形成为一体),或者上水部54、引导部56、下水部53形成为一体(整个蒸格底壁51形成为一体)。优选地,蒸格50由金属、木质材料或者塑胶材料制成。蒸格壁厚度为0.2mm-10mm,优选0.3-3mm。优选地,蒸格底壁51构造为相对于中心轴线A成旋转对称结构。
上水部54设置有与容纳空间60连通的第一通孔57,下水部53设置有与容纳空间60连通的第二通孔58。由于上水部54高于下水部53,第一通孔57高于第二通孔58。引导部56为从第一通孔57的最外周边缘延伸至第二通孔58的最内周边缘的非透水区域。引导部56相对从外下至内上倾斜。如图12所示,引导部56的上边缘、或引导部56的内周边缘、或上水部54的外周边缘为同一个边缘,即第一通孔57的最外周边缘,其具有外径D3。引导部56的下边缘、或引导部56的外周边缘、或下水部53的内周边缘为同一个边缘,即第二通孔58的最内周边缘,其具有外径D1。下水部53的内径D1大于上水部54的外径D3。
优选地,第一通孔57设置在上水部54的最高位置处(蒸格底壁51的最高位置处),第二通孔58设置在下水部53的最低位置处(蒸格底壁51的最低位置处)。优选地,第一通孔57与第二通孔58均匀地设置。例如,第一通孔57沿上水部54的周向等间隔地设置,第二通孔58沿下水部53的周向等间隔地设置。优选地,第一通孔57和第二通孔58构造为圆形通孔。可以理解的,第一通孔57和第二通孔58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根据需要,第一通孔57和第二通孔58还可以构造为椭圆形、多边形或者任何其他合适形状的通孔。优选地,每一个第一通孔57的直径小于或者等于3mm或者每一个第一通孔57的面积小于或者等于8mm2,并且每一个第二通孔58的直径小于或者等于3mm或者每一个第二通孔58的面积小于或者等于8mm2,以避免第一通孔57和第二通孔58的尺寸较大使得蒸格50中的米粒通过第一通孔57和第二通孔58掉落到容纳空间60中。
蒸格底壁51和内锅40之间形成近似封闭的容纳空间60,水容置于该空间中。如图5-11所示,通常,水位不会超出蒸格底壁51,即在水面与蒸格底壁51之间留存有一个空置的引导腔65,上水部54与引导部56所围设的凸台下的空间成为该引导腔65的主要部分。在烹饪过程中,伴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引导腔65中的气压逐渐升高,容纳空间60中的水所产生的水蒸汽和气泡也越来越多,这进一步使得引导腔65中的气压升高,为安全起见,防止水喷出,气压一般在4kPa以下,例如可升高至1.8kPa左右。由于引导部56相对从外下至内上倾斜,当水被加热至沸腾时,在压力的作用下,沸腾的气泡会带着水一起冲出水面,并在引导部56的收拢作用下聚集在上水部54的底部内侧。当米面较平坦时,由于上水部54高于下水部53,因此上水部54处的米的厚度低于下水部53处的米的厚度,这就制造了一个阻力差,使得在第一通孔57处的米的阻力小于在第二通孔58处的米的阻力。因此,在压力的作用下容纳空间60中的水和气泡能够通过设置在上水部54上的第一通孔57上升到蒸格50中并冲破米的上表面,水分和气体从相对位于中间的上水部54进入蒸格50内部,然后便向四周扩散,从四周的第二通孔58落回容纳空间60,从而浸泡和冲洗蒸格50内的米,使得蒸格50内的米中的淀粉和糖分能够随水分通过第二通孔58回落到容纳空间60中,从而实现米饭降糖的目的。同时,位于中间的米和位于周边的米的表面都能够被水分浸润,可以有效避免米饭夹生。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引导部56的收拢作用下,大量的水泡聚集在上水部54的底部内侧,在上水部54的底部内侧形成局部高压区域,同时上水部54的米的阻力又相对较小,使得第一通孔57可以实现上水的目的并使水分能冲破米的上表面。可以理解的,在本实用新型中,不排除有一部分水从第一通孔57落回到容纳空间60中,也不排除有一部分水从第二通孔58进入蒸格50中。
具体地,上水部54包括平面(如图2所示)、上凸曲面、下凹曲面或平面与曲面的组合(如图5和图6所示)。下水部53包括平面(如图2所示)、上凸曲面、下凹曲面或平面与曲面的组合(如图7和图8所示)。引导部56包括圆柱侧面、圆台侧面、弧形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如图9-11所示)。在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蒸格底壁51构造为以蒸格50的中心轴线A为轴线的旋转对称的结构;上水部54构造为圆形平面;下水部53构造为环形平面;引导部56的顶部和底部分别构造为水平的平面以分别接合上水部54和下水部53,引导部56的顶部和底部通过圆台侧面形状的回转面连接。在图13和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上水部54构造为正多边形形状,引导部56构造为多个倾斜的平面壁拼接形成的形状。
为了实现上水并且保证水能充分浸泡蒸格50内的米,上水部54的高度是控制上水量的主要因素。当上水部54与下水部53的最大高差(也即蒸格底壁51的高度)H1较小时,引导部56的收拢作用发挥不充分,且蒸格底壁51上的米的厚度差不明显(上水部54处的米也堆积较高),使得在上水部54上升到蒸格50中的水难以突破米的上表面,导致米饭的表面不易被水浸透,而出现米饭夹生或较硬的情况。当上水部54的高度H1较高时,第一通孔57距离容纳空间60中的水面较远,引导腔65中的气泡带上来的水较少,并且引导腔65中的气压相对升高的程度不足,使得第一通孔57的上水量较小,导致米饭的表面不易被水浸透,容易出现表面夹生的情况,并且降糖效果较差。
本实用新型通过实验测试得出上水部54与下水部53的高差H1对烹饪效果的影响。实验中,加热装置70的额定功率为1200W,内锅40的容积为4L,内锅40的开口直径D4为201mm,蒸格50的容积2.6L,蒸格侧壁52的外径D2为198mm,引导部56的外径D1为165mm,所有的第一通孔57的总面积为117mm2,所有的第二通孔58的总面积为197mm2,蒸格50中盛放的米的量为3杯(约为450g),容纳空间60中盛放水的量为850ml。
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当上水部54与下水部53的高差H1<3mm时,米饭的含糖量(还原糖)较高,且由于在第一通孔57处受到的米的阻力较大,上升到蒸格50中的水难以突破米面,导致米饭的表面不易被水浸透,而导致含水率低于行业标准。当上水部54与下水部53的高差H1>40mm时,虽然含糖量(还原糖)符合行业标准,但是由于高度差H1太大,容纳空间中产生的气泡和水上升到第一通孔57处需要克服的重力势能也增大,导致上水量不足上升到蒸格50中的水不能浸过米面,导致含水率低于行业标准。当上水部54与下水部53的高差H1满足:3mm≤H1≤40mm时,能够保证第一通孔57的上水量,使得上升到蒸格50中的水较易突破米面而能够完全浸泡米,以保证米饭的一致性,因此降糖效果较好,米饭的口感更佳。更优选地,H1满足:8mm≤H1≤30mm,降糖效果好。更优选地,H1满足:10mm≤H1≤20mm,降糖效果最好。
表1上水部54与下水部53的高差H1对烹饪效果的影响
H1(mm) | 含水率(%) | 还原糖量(mg/100g) | 糊化度(%) | 抗性淀粉含量(%) |
1 | 55.7 | 0.348 | 79.6 | 14.410 |
2 | 57.3 | 0.329 | 83.3 | 13.635 |
3 | 58.1 | 0.290 | 85.1 | 11.972 |
5 | 60.8 | 0.296 | 88.3 | 9.315 |
8 | 61.1 | 0.275 | 89.6 | 9.129 |
10 | 61.5 | 0.231 | 89.8 | 9.714 |
15 | 63.2 | 0.227 | 90.2 | 9.948 |
20 | 62.3 | 0.234 | 91.5 | 10.149 |
25 | 60.4 | 0.268 | 90.6 | 9.986 |
30 | 59.1 | 0.271 | 87.3 | 10.288 |
35 | 58.5 | 0.292 | 87.4 | 10.327 |
40 | 58.2 | 0.281 | 85.6 | 12.862 |
45 | 56.9 | 0.293 | 81.6 | 12.571 |
需要说明的是,在行业标准中,含水率为58%-65%,还原糖量为≤0.3mg/100g,糊化度为85%-95%,抗性淀粉含量为≥8%。另外,在米全部浸泡在水中的常规的烹饪模式中,所得到的米饭的还原糖量约为0.529mg/100g,抗性淀粉含量约为5.40%。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100其降糖效果不仅优于常规的烹饪模式,而且优于行业标准。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通孔57主要用作上水孔,第二通孔58主要用作下水孔。第一通孔57与第二通孔58高差基本也可以代表上水部54与下水部53的高差。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通孔57中的任一个与第二通孔58中的任一个具有高差H2,优选地,H2满足:3mm≤H2≤40mm。更优选地,H2满足:8mm≤H2≤30mm。更优选地,H2满足:10mm≤H2≤20mm。
第一通孔57与第二通孔58具有适宜的高差,使得放置在第一通孔57处的米的厚度会小于放置在第二通孔58处的米的厚度,从而在第一通孔57处的米的阻力小于在第二通孔58处的米的阻力。容纳空间60中的水和气泡在第一通孔47处受到的米粒的阻力以及其本身的重力势能之和小于在第二通孔58处受到的米粒的阻力以及其本身的重力势能之和。因此,在压力的作用下,容纳空间60中的水和气泡能够通过第一通孔57上升到蒸格50的盛放腔中,并冲破米的上表面,进而在盛放腔中浸泡和冲洗蒸格50内的米。然后蒸格50内的米中的淀粉和糖分能够通过第二通孔58和第一通孔57随水分回落到容纳空间60中,从而实现米饭降糖的目的并且避免米饭夹生。
引导部56倾斜地设置,以将水泡聚集在引导部56的底部内侧。本实用新型发现在经过蒸格50的中心轴线A的纵向剖面上,引导部56与该纵向剖面的交线的两端(M点和N点)的连线与蒸格50的中心轴线A之间的夹角E也能够影响上水量(如图5-11所示),从而影响烹饪效果。M点也即纵向剖面中第二通孔58的最内边缘点,N点也即纵向剖面中第一通孔57的最外边缘点。M点和N点应同时选取第一通孔57和第二通孔58位于蒸格底壁51上表面的边缘点,或第一通孔57和第二通孔58位于蒸格底壁51下表面的边缘点。图5至图11中,M点和N点同时选取第一通孔57和第二通孔58位于蒸格底壁51下表面的边缘点。
当上述夹角E较小时,引导部56的轴截面面积(即上水部54和引导部56所包围的空间所形成的立体形状的轴截面的面积,例如上水部54和引导部56围成的圆台的轴截面面积)以及内侧空间(即上水部54和引导部56所包围的空间,例如上水部54和引导部56围成的圆台)较小,聚集在引导部56的底部内侧的水和气泡的体积较少,因此第一通孔57的上水量较小,导致米不易被水浸透,容易出现米饭夹生或较硬的情况,并且降糖效果较差;当上述夹角E较大时,引导部56的轴截面面积以及内侧空间较大,导致容纳空间60中的水和气泡需要聚集较大的量(即需要较大的压力)才能上升到第一通孔57的高度位置处,并且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导致容纳空间60中的水流过第一通孔57的速度变小,因此不利于上水,使得第一通孔57的上水量较小,导致米饭不易被水浸透,容易出现米饭夹生或较硬的情况,并且降糖效果较差。本实用新型经过实验测试发现,当上述夹角E满足30°≤E≤85°时,能够保证第一通孔57的上水量,使得水能够完全浸泡米,因此降糖效果较好,并且米饭的口感更佳。更优选地,上述夹角E满足:55°≤E≤80°。
可以理解的,引导部56的面积与引导部56在水平面的投影的面积的比值F也可反映该夹角E的大小。优选地,F满足:1<F≤6。
上水部54与下水部53的高差H1和夹角E的比值也会影响烹饪效果,当上水部54与下水部53的高差H1和夹角E的比值较小时,即上水部54与下水部53的高差H1较小、或者夹角E较大,由上述的叙述可知,这两种情况均不利于上水,容易出现米饭夹生或较硬的情况。当上水部54与下水部53的高差H1和夹角E的比值较大时,即上水部54于下水部53的高差H1较大或者夹角E较小,由上述的叙述可知,这两种情况也不利于上水,使得第一通孔57的上水量较小,导致米不易被水浸透,容易出现米饭夹生或较硬的情况,并且降糖效果较差。本实用新型经过实验测试发现,当上水部54与下水部53的高差H1和夹角E的比值满足0.035mm/°≤H1/E≤1.33mm/°时,使得容纳空间60中的水和气泡较容易突破米面,并且能够保证第一通孔57的上水量,使得上升到蒸格50中的水能够完全浸泡米,因此降糖效果较好,并且米饭的口感更佳。优选地,高差H1和夹角E的比值满足0.12mm/°≤H1/E≤0.36mm/°。
可以理解的,反映引导部56倾斜程度的夹角E和蒸格底壁51的高度H1影响上水部54和引导部56所包围的空间的体积V。夹角E或高度H1越大,体积V越大;夹角E或高度H1越小,体积V越小。如上所述,夹角E和高度H1过大或过小均影响烹饪效果,即夹角E和高度H1有适宜的取值范围,因此体积V也有适宜的取值范围。优选地,体积V满足:26000mm3≤V≤800000mm3(26ml≤V≤800ml)。更优选地,体积V满足:200000mm3≤V≤600000mm3(200ml≤V≤600ml)。
可以理解的,上水部54的最大外径D3与下水部53的最小内径D1的比值也能反映上述夹角E的大小。因此D3与D1的比值应具有适宜的数值范围。优选地,0.02≤D3/D1≤0.5。更优选地,0.1≤D3/D1≤0.25。D1优选为100-240mm。D3优选为10-60mm。
可以理解的,为保证充分上水,上水部54与引导部56的面积不能过小,否则将出现体积V过小、或者高度H1过小、或者夹角E过大的情况。优选地,上水部54的面积等于或者大于80mm2,引导部56的面积等于或者大于700mm2。
可以理解的,第一通孔57与第二通孔58的总面积不能过小,否则将影响上水和下水的速度,不利于米被水充分浸润和冲洗。第一通孔57的总面积变小时,上水的时间会延长,相应烹饪时间也会延长。同时,第一通孔57的总面积变小说明上水部54的面积变小,这使得引导腔65中的压力增大,上水喷出较高,会在开盖时带来风险。第二通孔58面积变小,会使下水不顺畅,部分区域积水,不利于降低米饭的含糖量。通常,第一通孔57的总面积等于或大于20mm2,第二通孔58的总面积等于或大于50mm2。但第一通孔57和第二通孔58的总面积也不能过大。当第一通孔57总面积加大时,第一通孔57的分布范围变大,使得上水的水流分散、流速与压力下降,难以突破上水部54。第二通孔58总面积过大,会使从第二通孔58进入蒸格50的水分增加,即削弱了上水部54的上水量,也会影响烹饪效果,特别是容易引起口感不均。另外,当第一通孔57和第二通孔58的总面积过大时,上水部54和下水部53的面积将增大,这有可能影响引导部56的面积和倾斜角度。优选地,第一通孔57的总面积的数值范围为60-600mm2,第二通孔58的总面积的数值范围为100-600mm2。更优选地,第一通孔57的总面积的数值范围为60-400mm2,第二通孔58的总面积的数值范围为100-400mm2。
可以理解的,为保证上述上水部54的面积、引导部56的面积、第一通孔57的总面积和第二通孔58的总面积,蒸格底壁51应具有足够的外径。优选地,蒸格底壁5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面积为11000-46000mm2。
可以理解的,当蒸格50的最大外径D2(或蒸格底壁51的最大外径)越大时,蒸格50内所能容纳的米越多。这时需要的上水量就越多,以能够将全部米浸润和冲洗。因此,蒸格底壁51上主导上水功能的上水部54和引导部56的尺寸应与蒸格50的尺寸相匹配。优选地,引导部56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面积与蒸格底壁5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的比值范围为0.25-0.9。优选地,上水部54的最大外径D3与蒸格底壁51的最大外径D2的比值满足:0.05≤D3/D2≤0.5。
通常情况下,内锅40的高度H5为90-200mm,优选为100mm至155mm。本实用新型经实验验证,当容纳空间60的体积为200ml至2000ml时,容纳空间60所容纳的水量能保证内锅40中的米量的需求。优选地,容纳空间的体积为500-1600ml。为保证容纳空间60的容积,蒸格50的尺寸需要与内锅40的尺寸相匹配,尤其是蒸格50的高度H4需要与内锅40的高度H5相匹配。优选地,0.5≤H4/H5≤0.9。
可以理解的,蒸格50的高度H4越高,蒸格50所能容纳的米量越多,这有可能使得上水部54处的米的厚度增加。如前所述,若上水部54处的米的厚度增加,则会增大上水的阻力,影响烹饪效果。而上水部54与下水部53的高差(蒸格底壁51的高度)H1增加可以减小上水部54处的米的厚度。如前所述,蒸格底壁51的高度H1需在适宜范围内,因此蒸格50的高度H4也需保持在适宜范围内,使得蒸格底壁51的高度H1与蒸格50的高度H4相匹配。优选地,0.05≤H1/H4≤0.4。更优选地,0.08≤H1/H4≤0.3。
蒸格50架设在内锅40中。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方式中,蒸格50可以在蒸格底壁51处接触内锅40的内表面,使得内锅40可以支撑蒸格50,同时实现蒸格50与内锅40的接触贴设。
在一个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蒸格50可以在蒸格侧壁处接触内锅40的内表面,使得内锅40可以支撑蒸格50,同时实现蒸格50与内锅40的接触贴设。
在另一个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蒸格50可以在蒸格底壁51处和蒸格侧壁处同时接触内锅40的内表面,使得内锅40可以支撑蒸格50,同时实现蒸格50与内锅40的接触贴设。
如图1至图3所示,蒸格50还包括沿周向延伸的支撑部59,支撑部59设置在下水部53的最外周边缘,为连接蒸格底壁51与蒸格侧壁52的部分,并且在蒸格50的轴截面中为弧形。支撑部59沿周向与内锅40的内表面接触并搭设在内锅40的内表面上,以使得蒸格底壁51和内锅40之间形成密封或相对密封的容纳空间60。优选地,蒸格50与内锅40的贴设位置S(即支撑部59的与内锅40接触并搭设的位置)平齐于或高于蒸格底壁51的下水部53的最低位置。优选地,蒸格50与内锅40的贴设位置S平齐于或低于上水部54的最高位置。
贴设位置S不高于(平齐于或低于)蒸格底壁51的最高点(也即上水部54的最高点)的位置,可以有效控制贴设位置S处的泄压能力。由于支撑部59与内锅40的内表面之间的密封为接触密封,并非绝对密封,气体可以通过两者之间的间隙。也即,贴设位置S处也与第一通孔57、第二通孔58一样具备泄压的能力。容纳空间60中的水在被加热装置70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能够产生水泡,水泡会冲出水面。当贴设位置S较低时,冲出水面的水泡会达到贴设位置S处。当贴设位置S的缝隙很小时,水的张力作用会使气体难以通过贴设位置S处的缝隙,从而使气体、水蒸汽、水泡等在贴设位置S处受到的阻力高于在第一通孔57处受到的阻力,因而不会影响上水部54的上水效果。当贴设位置S升高时,水泡相对难以到达贴设位置S的高度,气体相对容易从贴设位置S泄漏。贴设位置S越高,贴设位置S处的泄压能力越大,对上水部54的上水效果影响也越大。另一方面,贴设位置S距离容纳空间60中的水面较高时,使得支撑部59与内锅40围设的用于容纳气体和气泡的空间增大,支撑部59也类似引导部56能够收拢容纳空间60中的气体和气泡,使得引导腔65处的气体被分流。贴设位置S越高,贴设位置S处的分流能力就越强,贴设位置S处的泄压能力也就越大,从而对上水部54的上水效果影响也越大。因此,应使贴设位置S尽量低、且贴设位置S处的缝隙尽量小。
贴设位置S不低于(平齐于或高于)蒸格底壁51的最低点(也即下水部53的最低点)的位置,这样,有利于蒸格50的外表面在周向上与内锅40贴合,使得贴设位置S处的缝隙尽量小,同时有利于下水部53灵活采用多种结构和形状。
本实用新型通过实验测试发现,贴设位置S的位置优选为不高于上水部54的最高位置、不低于下水部53的最低位置。贴设位置S与上水部54的顶部沿竖直方向具有高度差H3,尤其当蒸格底壁51的高度H1和高差H3的比值满足1≤H1/H3≤15时,能够使第一通孔57的上水量更多,使得水冲洗米的效果更好,因此降糖效果好,并且米饭的口感更佳。
在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贴设位置S处内锅40与蒸格50接触、两者的缝隙很小,几乎形成密封结构,气体从贴设位置S溢出的阻力相对很大。因此,水在第一通孔57处受到的阻力小于在第二通孔58和支撑部59的贴设位置S处所受到的阻力,从第一通孔57处上升到蒸格50中的水能够突破米的阻挡溢出到米的表面,并向四周漫延,实现对米的完全浸泡。当停止加热时,容纳空间60中的压力减小,蒸格50中的液体可以通过第一通孔57和第二通孔58回流到容纳空间60中。如此反复,实现冲洗米的烹饪过程。
在图5-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蒸格50与内锅40的接触方式与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内锅40以弧形的内锅侧壁接触支撑蒸格50。可以理解的,内锅40也可以通过倾斜的斜面形式的内锅侧壁(即在内锅40的轴截面中,内锅的侧壁呈倾斜的直线而非弧线,该直线从内锅40的内下方向外上方倾斜)接触支撑蒸格50。
在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内锅40仍通过在周向接触蒸格底壁51而实现对蒸格50的支撑以及内锅40与蒸格50的贴设。在该实施方式中,内锅40在侧壁上设置有沿周向的内凸部42,内凸部42径向向内锅50的内侧延伸。该内凸部42用于接触蒸格底壁51。内凸部42与蒸格底壁51的接触位置即蒸格50与内锅40的贴设位置S。即,内锅40以向内凸起的内锅侧壁接触支撑蒸格50。可以理解的,在该实施方式中,优选地,贴设位置S与上水部54的顶部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差H3与蒸格底壁51的高度H1满足1≤H1/H3≤15。
在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内锅40仍通过在周向接触蒸格底壁51而实现对蒸格50的支撑以及内锅40与蒸格50的贴设。在该实施方式中,内锅40在侧壁上设置有沿周向的台阶部43,台阶部43为径向向内设置的台阶结构,使得内锅40下部的外径小其上部的外径。台阶部43的台阶面43A为从内锅40的侧壁水平向内锅内部延伸的平面,从而使得蒸格底壁51可以架设在该台阶面43A。确切地说,蒸格底壁51可以架设在该台阶面43A以与内锅40接触,蒸格底壁51与台阶面43A接触的位置即蒸格与内锅的贴设位置S。即,内锅40以具有向内延伸的台阶的侧壁支撑蒸格50。可以理解的,在该实施方式中,优选地,贴设位置S与上水部54的顶部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差H3与蒸格底壁51的高度H1满足1≤H1/H3≤15。
可以理解的,无论支撑部59构造为弧形、直形或尖角状,内锅40均可以通过弧形的侧壁、倾斜的侧壁、内凸的侧壁或具有向内延伸的台阶的侧壁接触支撑蒸格50。
在上述内锅40接触蒸格底壁51从而支撑蒸格50的实施方式中,内锅40与蒸格50的贴设可理解为,内锅40的内表面设置有内锅贴设部,蒸格底壁51的外表面设置有内锅贴设部,当蒸格50放置在内锅40中时,蒸格贴设部与内锅贴设部接触,使得蒸格50和内锅40贴设。蒸格贴设部与内锅贴设部接触的位置即蒸格与内锅的贴设位置S,其中,贴设位置S与上水部54的顶部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差H3与蒸格底壁51的高度H1满足:1≤H1/H3≤15。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蒸格50设置有连接部,蒸格通过该连接部架设于内锅40中,蒸格50和内锅40在连接部之外的其它位置贴设。
具体地,连接部可以是蒸格50的蒸格沿55,蒸格50通过蒸格沿55悬挂在内锅的口部翻边41上。如图17和图18所示,蒸格50包括从蒸格侧壁52的顶端周缘向外延伸的蒸格沿55,内锅40的开口处设置有翻边41,蒸格沿55架设至翻边41。即,蒸格50悬挂在内锅40中。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蒸格底壁51不与内锅接触。可以理解的,在这样的架设方式中,蒸格侧壁52与内锅侧壁之间存在间隙,当容纳空间60中的水沸腾后,该间隙可分流沸腾的水所产生的水蒸汽、气体和气泡。为减小该间隙对上水部54上水的影响,这样的实施方式分别采用了以下的方法以保证上水部54的上水。
在图1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蒸格50的外表面(例如蒸格侧壁52的外表面)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蒸格侧壁密封件52A。例如,蒸格侧壁52的外表面可以沿周向设置凹槽,然后将弹性材料(例如橡胶、硅胶等)制成的蒸格侧壁密封件52A粘结至该凹槽或者直接套在该凹槽上,并使蒸格侧壁密封件52A凸出于蒸格侧壁52的外表面。当蒸格50放入内锅40中时,蒸格侧壁密封件52A可以接触内锅40的内表面,从而堵塞蒸格侧壁与内锅侧壁之间的间隙。在这一实施方式中,内锅40与蒸格50通过蒸格侧壁密封件52A实现贴设,蒸格贴设部即蒸格侧壁密封件52A,内锅40的内表面在对应于蒸格侧壁密封件52A处设置有内锅贴设部。内锅贴设部和蒸格贴设部的位置即贴设位置。优选地,密封贴设位置S不高于上水部54的顶部。
在图1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内锅40的内表面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内凸筋44,该内凸筋44用于贴近蒸格50的外表面(例如蒸格侧壁52的外表面)。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内锅40与蒸格50的贴设可理解为靠近贴设,内锅40的内锅贴设部即内凸筋44,蒸格贴设部即蒸格侧壁52的外表面的对应于内凸筋的部位。可以理解的,在该实施方式中,当蒸格50放置在内锅40中时,内锅贴设部与蒸格贴设部之间可能存在间隙。优选地,在贴设位置S,内锅40与蒸格50的距离不超过1mm。
可以理解的,也可以在蒸格50的外表面设置沿周向延伸的外凸筋,该外凸筋用于贴近内锅40的内表面。在这样的靠近贴设的实施方式中,蒸格贴设部即其外表面的外凸筋,内锅贴设部即内锅40的内表面的对应于外凸筋的部位。优选地,在贴设位置S,内锅40与蒸格50的距离不超过1mm。
优选地,在靠近贴设的实施方式中,贴设位置S不高于上水部54的顶部。优选地,贴设位置S与上水部54的顶部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差H3与蒸格底壁51的高度H1满足:1≤H1/H3≤15。
在一个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蒸格50的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多个支撑脚或一个支撑筒,用于接触内锅40的底壁,该支撑脚或支撑筒即为蒸格的连接部。蒸格50和内锅40在支撑脚或支撑筒之外的其它位置处贴设,例如通过密封件或凸筋贴设。
在图17和图1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容纳空间60形成在蒸格底壁51、蒸格侧壁52和内锅40之间。
在图2、图5-11和图15-1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内锅40与蒸格50接触贴设,但可以理解的,由于加工工艺所限,并不能保证内锅40与蒸格50在整个周向均能接触。也即,在这些实施方式中,内锅贴设部与蒸格贴设部之间存在间隙。优选地,当蒸格50放置在内锅40中时,内锅贴设部与蒸格贴设部的距离不超过1mm(小于或等于1mm)。这样,即便内锅贴设部与蒸格贴设部之间存在间隙,因间隙很小,使得蒸格底壁51和内锅40之间或者蒸格底壁51、蒸格侧壁52和内锅40之间能够形成近似封闭的腔体,且该间隙范围能够保证容纳空间60中沸腾的水在该间隙位置处的阻力大于在第一通孔57处和第二通孔58处受到的阻力,使容纳空间60中沸腾的水不易从该间隙处通过,从而保证上水部54的上水效果。
综上所述,当蒸格50放置在内锅40中时,蒸格贴设部与内锅贴设部相互接触或靠近,蒸格50和内锅40在贴设位置处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mm。
如图2所示,蒸格50还包括握持部61,握持部61构造为从蒸格侧壁52的顶部沿周向延伸,并且构造为相对于蒸格侧壁52朝向蒸格50的中心轴线A凹陷,以便于用户抓握并移动蒸格50。
此外,蒸格侧壁52设置有多个侧壁通孔62。侧壁通孔62用于将蒸格50中多余的水和泡沫能够从侧壁通孔62排出到内锅40中,降低溢锅可能性。侧壁通孔62设置在蒸格侧壁52的上部,具体地,侧壁通孔62高于蒸格贴设部。即,侧壁通孔62设置在贴设位置的上方,使得容纳空间60中沸腾的水产生的气体、气泡等难以通过侧壁通孔62进入蒸格50内。这样设置也是为了限制贴设位置的泄压能力,从而保障上水部54处的上水效果。优选地,侧壁通孔62沿蒸格侧壁52的周向间隔设置,使得蒸格50中多余的水和泡沫能够从侧壁通孔62排出到内锅40中,从而降低溢锅的可能性。
内锅40的内表面设置有至少一条内锅水位线(未示出),不同的水位线对应于不同的米量。当蒸格50放置在内锅40中时,其中至少有一条内锅水位线低于第二通孔58,例如在第二通孔以下0-10mm处。当水位低于第二通孔58时,米与水被隔开,只有在烹饪时且只有当水沸腾且通过第一通孔57进入盛放腔后,米才会与水接触,这样可以使所有的米在同一时间被冲洗和浸泡,可以保持米饭口感的一致性。而且,水位低于第二通孔58就可以使用较少的水,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也能使容纳空间60中的水能更快地被加热至沸腾,即能更快速的执行冲洗步骤(下文中将详细介绍冲洗步骤)。同时,对于具有预约功能的烹饪器具,在预约状态时,容纳空间60中的水不会与蒸格50的盛放腔中的米直接接触,避免产生异味。特别是在夏天的环境中,如果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异味更为明显甚至可能变质导致不能食用。通过将内锅水位线设置为低于第二通孔58,可避免产生异味和变质,可以延长用户预约的时间。可以理解的,根据需要,为适应不同米量或者不同规格的内锅和蒸格,当蒸格50放置在内锅40中时,内锅40的内表面的内锅水位线也可以低于第一通孔57,并且高于或平齐于第二通孔58。
进一步地,蒸格50的内表面设置有至少一条蒸格水位线(未示出),可根据需要加入不同体积的水,同时也保证水尽量少,使容纳空间60中的水能更快地被加热至沸腾,即能更快速的执行冲洗步骤(下文中将详细介绍冲洗步骤)。
通过在内锅40和蒸格50上设置多条水位线,以便于指示不同的米量所对应的水量,以供用户参考。
以下介绍烹饪器具100的煮饭过程。
先根据水位线在内锅40中加入适量的水。内锅40中如有多条水位线则添加与待烹饪米量相对应的水。再将米盛入蒸格中,将蒸格以及蒸格中盛放的米一起放置在内锅中,再选择对应的煮饭程序进行烹饪。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烹饪器具100的煮饭过程顺序包括以下步骤。
一、预约工序
烹饪预约是指用户提前将食材放入烹饪器具中,然后设置预约时长和烹饪模式(例如煮饭、煮粥等),使得烹饪器具可以在从当前时刻起经过预约时长的时刻按照烹饪模式的要求完成烹饪。如前所述,当水位低于第二通孔58时,可保证米水分离,可以预约更常时间。当不需要预约时,可以跳过该步骤,直接进入预加热工序。
二、预加热工序
在预加热工序中,控制装置控制加热装置70对内锅组件30加热,优选地,加热功率为1200W。当顶部测温件检测到温度达到预设温度T时进入洗煮米工序。其中,预设温度T满足:65℃≤T≤90℃,优选地,预设温度T满足:65℃≤T≤80℃。
三、洗煮米工序
洗煮米工序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实现降糖功能的重要步骤。
控制装置控制加热装置70对内锅组件30间断加热,使得容纳空间60内的沸腾的水可上升并可通过第一通孔57进入盛放腔。进入到盛放腔中的水在浸泡和冲洗米之后再通过第一通孔57和第二通孔58回落到容纳空间60内。在洗煮米工序中对米进行多次冲洗,例如冲洗次数为N次(N为自然数)。每一次冲洗过程中,加热装置70加热第一预设时长,然后停止加热第二预设时长。
内锅组件30的额定功率P能够调节容纳空间60中的压力和气泡产生的多少,从而影响第一通孔57的上水量,进而影响烹饪效果。当内锅组件30的额定功率P较小时,例如额定功率P<600W时,容纳空间60中产生的气体和气泡较少,并且容纳空间60中的压力较小,因此不利于上水,使得第一通孔57的上水量较小,导致米饭不易被水浸透,容易出现米饭夹生或较硬的情况。当内锅组件30的额定功率P较大时,所需的加热装置的成本较高,而且耗电量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当内锅组件30的额定功率P满足600W≤P≤1500W时,既能保证第一通孔57的上水量,使得水能够完全浸泡米,降糖效果较好、米饭口感佳,加热装置的成本也较低,并且耗电量较低,能够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洗煮米工序中,优选地,加热功率为600-1500W,更优选地,加热功率为1200W。在每次冲洗程序中,加热时,沸腾的水可上升并可通过第一通孔57进入盛放腔,并且进入到盛放腔中的水浸泡和冲洗米;当停止加热时,盛放腔中的水落回到容纳空间中。
当冲洗次数达到N次(加热N次),或者洗煮米工序的时长达到预设冲洗时长时,进入蒸饭工序。
可选地,加热装置70为电磁加热部件,冲洗次数N为8-12次,第一预设时长为5-25s,第二预设时长为10-35s,预设冲洗时长为10-30分钟。
可选地,加热装置70为发热盘,冲洗次数N为18-30次,第一预设时长为7-28s,第二预设时长为8-25s,预设冲洗时长为5-15分钟。
四、蒸饭工序
在蒸饭工序中,控制装置控制加热装置70对内锅组件30加热,使容纳空间60中的水沸腾,利用水蒸汽将米蒸熟。优选地,在蒸饭工序,加热功率为700W。当蒸饭工序的时长达到预设蒸饭时长(例如6-10分钟)时,进入焖饭工序。
五、焖饭工序
蒸饭工序结束后进入焖饭工序。焖饭工序是烹饪过程后期的一个阶段,其继蒸饭工序之后继续保持内锅40和蒸格50处于相对高的温度,以保证食材被充分烹饪且被蒸熟。当焖饭工序的时长达到预设焖饭时长(例如8-15分钟)时,进入保温工序。优选地,在焖饭工序,加热功率为500W。预加热工序的加热功率大于蒸饭工序的加热功率和焖饭工序的加热功率。洗煮米工序的加热功率大于蒸饭工序的加热功率和焖饭工序的加热功率。蒸饭工序的加热功率大于焖饭工序的加热功率。
六、保温工序
焖饭工序结束后,实质性的烹饪工作即结束。但由于用户有时并不是立即进餐,因此烹饪程序还设置了保温工序以维持已煮熟的食物的温度,使用户在需要进餐时能享受到热的食物。保温工序的加热温度控制在保温下限温度与保温上限温度之间。当感温组件80感测到内锅组件30的温度低于保温下限时,控制装置即控制加热装置70工作。当感温组件80感测到内锅组件30的温度高于保温上限时,控制装置即控制加热装置70停止工作。通常,保温工序的加热温度控制在70-80□。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5)
1.一种内锅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锅;以及
蒸格,所述蒸格可取出地架设在所述内锅中,所述蒸格包括蒸格底壁和与所述蒸格底壁连接的蒸格侧壁,所述蒸格底壁和所述蒸格侧壁围设成用于容纳米的盛放腔,所述蒸格与所述内锅贴设,使得所述蒸格底壁和所述内锅之间或者所述蒸格底壁、所述蒸格侧壁和所述内锅之间形成容纳空间,
所述蒸格底壁包括上水部、引导部和下水部,所述引导部从所述上水部的外周边缘向外延伸,所述下水部从所述引导部的外周边缘向外延伸,所述上水部高于所述下水部,米可容置在所述上水部、所述引导部和所述下水部上,
所述上水部设置有多个将所述盛放腔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可使水通过米不能通过的第一通孔,所述下水部设置有多个将所述盛放腔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可使水通过米不能通过的第二通孔,所述引导部为从所述第一通孔的最外周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二通孔的最内周边缘的非透水区域,
其中,所述上水部与所述引导部所围设的空间的体积为V满足:26000mm3≤V≤800000mm3,以使烹饪过程中所述容纳空间内沸腾的水可从所述第一通孔进入所述盛放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200000mm3≤V≤600000mm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的体积为[200,2000]ml。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的体积为[500,1600]m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部与所述下水部具有最大高差H1,H1满足:3mm≤H1≤40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H1满足:10mm≤H1≤2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部包括平面和曲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部包括平面和曲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包括圆柱侧面、圆台侧面、弧形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的顶部和所述引导部的底部为水平的平面,所述引导部的顶部与所述引导部的底部通过圆台的侧面的形式的回转面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蒸格放置在所述内锅中时,所述内锅的内表面接触所述蒸格,以使所述蒸格与所述内锅接触贴设,其中,所述内锅的内表面设置弧形结构、斜面结构、内凸结构或向所述内锅内部延伸的台阶结构以接触并支撑所述蒸格。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格与所述内锅在贴设位置接触贴设或靠近贴设,所述蒸格和所述内锅在所述贴设位置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mm。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贴设位置不高于所述上水部的顶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内表面设置有至少一条内锅水位线,当所述蒸格放置在所述内锅中时,
其中至少一条所述内锅水位线低于所述第二通孔,并且/或者其中至少一条所述内锅水位线低于第一通孔且不低于第二通孔。
15.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694299.7U CN216317152U (zh) | 2021-07-23 | 2021-07-23 | 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694299.7U CN216317152U (zh) | 2021-07-23 | 2021-07-23 | 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317152U true CN216317152U (zh) | 2022-04-19 |
Family
ID=81160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694299.7U Active CN216317152U (zh) | 2021-07-23 | 2021-07-23 | 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317152U (zh) |
-
2021
- 2021-07-23 CN CN202121694299.7U patent/CN21631715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534051U (zh) | 烹饪器具、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附件 | |
CN112806826A (zh) | 烹饪器具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6317152U (zh) | 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210446647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6221158U (zh) | 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216293741U (zh) | 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216317043U (zh) | 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216166931U (zh) | 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216317044U (zh) | 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112006522B (zh) | 烹饪器具、用于烹饪器具的烹饪附件以及控制方法 | |
CN216569585U (zh) | 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216317045U (zh) | 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208425910U (zh) | 上内胆及烹饪器具 | |
CN213640537U (zh) | 一种压力低糖饭烹饪器具 | |
CN115670255A (zh) | 内锅组件、烹饪器具和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 |
CN112006533B (zh) | 一种压力低糖饭烹饪器具 | |
CN213640538U (zh) | 一种压力低糖饭烹饪器具 | |
CN216221156U (zh) | 内锅组件和加热煮饭器 | |
CN216364708U (zh) | 内锅组件和加热煮饭器 | |
CN216166827U (zh) | 内锅组件和加热煮饭器 | |
CN212394632U (zh) | 蒸笼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6364714U (zh) | 内锅组件和加热煮饭器 | |
CN216221178U (zh) | 内锅组件和加热煮饭器 | |
CN216221155U (zh) | 内锅组件和加热煮饭器 | |
CN217565746U (zh) | 蒸格、内锅组件和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