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29864U - 便携风扇 - Google Patents

便携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29864U
CN217129864U CN202220741621.5U CN202220741621U CN217129864U CN 217129864 U CN217129864 U CN 217129864U CN 202220741621 U CN202220741621 U CN 202220741621U CN 217129864 U CN217129864 U CN 2171298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wheels
air
portable
fan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4162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加华
刘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uiw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uiw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uiw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uiw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4162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298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298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298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便携风扇,包括壳体,电路板,扇轮组件以及电源组件,壳体包括顶板和底板以及连接于顶板和底板之间的侧板,顶板、底板以及侧板围成容纳腔,侧板设置有出风口,顶板和/或底板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以及出风口均连通容纳腔;电路板设置于容纳腔内并与进风口相对设置;扇轮组件包括第一扇轮组,第一扇轮组包括至少三个扇轮,第一扇轮组的至少三个扇轮并排设置于容纳腔内,第一扇轮组电连接电路板,至少三个扇轮中的至少两个扇轮在工作时具有相反的旋转方向;电源组件设置于容纳腔内,并与电路板电性连接。本申请提出的便携风扇,能够产生较大的风量。

Description

便携风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风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风扇。
背景技术
风扇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家用电器。为了能够随时使用,将风扇与电源组件设计在同一个风扇上,可以使风扇不受家用电源的限制而随身携带。现有技术中的便携风扇,可能存在风量较小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便携风扇,以改善上述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便携风扇,包括:壳体,扇轮组件,电源组件。壳体包括顶板和底板以及连接于顶板和底板之间的侧板,顶板、底板以及侧板围成容纳腔,侧板设置有出风口,顶板和/或底板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以及出风口均连通容纳腔;扇轮组件包括第一扇轮组,第一扇轮组包括至少三个扇轮,第一扇轮组的至少三个扇轮并排设置于容纳腔内;以及电源组件设置于容纳腔内,并与扇轮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便携风扇还包括隔板,隔板设置于容纳腔内,并分割容纳腔形成至少三个风道,风道形成有蜗舌部,每个风道均连通进风口,每个风道上的蜗舌部连通出风口,每个扇轮设置于一个风道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三个扇轮中,至少两个扇轮具有相反的旋转方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三个风道上的蜗舌部,至少两个蜗舌部的朝向相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三个扇轮的转动方向相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三个风道上的蜗舌部具有相同的朝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扇轮组件包括四个扇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扇轮组件还包括第二扇轮组,第二扇轮组包括至少三个扇轮,第二扇轮组的至少三个扇轮并排设置于容纳腔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扇轮组包括三个扇轮,三个扇轮并排设置于容纳腔内并位于第一平面,第二扇轮组包括三个扇轮,三个扇轮并排设置于容纳腔内并位于第二平面,第一平面平行于第二平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扇轮组以及第二扇轮组的扇轮数量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设置。
本申请提出的便携风扇,由于设置了壳体,避免了误触扇轮造成对便携风扇的损坏,同时通过设计多个并排设置的扇轮,并将至少三个扇轮设置于壳体之中,同时在顶板与底板上均设置有进风口,当扇轮驱动空气进行流动时,能够使得风扇吹出的风量较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便携风扇中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便携风扇中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便携风扇中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便携风扇中的第一扇轮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便携风扇中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便携风扇中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便携风扇中的第二扇轮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也可以是仅为表面接触,或者通过中间媒介的表面接触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特指或特殊结构。术语“一些实施方式”、“其他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申请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申请中描述的不同实施方式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方式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第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便携风扇1,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包括壳体10、扇轮组件30以及电源组件4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电路板20,用于电性连接扇轮组件30于电源组件40。壳体10内形成有容纳腔11,扇轮组件30、电路板20余电源组件40设置于容纳腔11内。
壳体10是便携风扇1的外部轮廓,并用于容纳便携风扇1的其他零部件。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顶板12和底板13以及连接于顶板12和底板13之间的侧板14,顶板12、底板13以及侧板14围成容纳腔11,侧板14设置有出风口60,顶板12或底板13设置有进风口50,进风口50以及出风口60均连通容纳腔11。
示例性的,底板13和侧板14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侧板14利用螺丝或卡扣等固定方式与侧板14以及顶板12固定连接。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一体成型的零件还可以是顶板12、底板13与部分侧板14,在此不做限定。进风口50用于使空气能够进入至容纳腔11内。通过设置壳体10,可以对位于容纳腔11内的扇轮组件30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了使用时误触扇轮组件3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顶板12和底板13上可以同时设置有进风口50,这样能够增大进入至容纳腔11内的空气。
扇轮组件30设置于容纳腔11内,并用于使空气由进风口50进入至容纳腔11内,并从出风口60吹出。扇轮组件30包括第一扇轮组31,请参阅图4,第一扇轮组31包括至少三个扇轮,第一扇轮组31中的至少三个扇轮并排设置于容纳腔11内。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扇轮组31中的扇轮可以共面于第一平面,以减少便携风扇1的厚度。至少三个扇轮中的至少两个扇轮在工作时可以具有相反的旋转方向。示例性的,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三个扇轮包括第一扇轮311、第二扇轮312与第三扇轮313。第一扇轮311、第二扇轮312与第三扇轮313共面,且第一扇轮311与第二扇轮312工作时旋转方向相反,第三扇轮313的旋转方向与第二扇轮312的旋转方向也可以相反。由于相邻的扇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空气在进入容纳腔11内时可以形成湍流,如此减弱了由于气流沿单一方向从进风口50进入壳体10内时,由于伯努利原理造成各处气压不均匀,进而对去留进入进风口50时产生的阻力。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扇轮组31中的至少三个扇轮的转动方向也可以是相同的,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扇轮组31还可以包括第四扇轮314。示例性的,第四扇轮314可以设置于第三扇轮313的一侧,并与第三扇轮313的旋转方向相反。通过设置第四扇轮314可以提升便携风扇1整体的风量。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2,出风口60设置于侧板14上,用于出风。示例性的,出风口60的设置可以大致垂直第一扇轮组31所在的平面。出风口60可以大致设置为长方形,长条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扇轮311、第二扇轮312以及第三扇轮313之间的连线相平齐。如此,便携风扇1顶板12与底板13方向上的距离可以较为减少,进而减小了便携风扇1的厚度,便于携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出风口60和进风口50上还可以设置有防尘网(图未示出)。防尘网可以阻挡空气中较大的颗粒进入至容纳腔11内损坏扇轮组件30,同时也避免了使用时误触旋转中的扇轮组件30,造成人员身体的伤害。
便携风扇1还可以包括隔板70,隔板70也设置于容纳腔11。隔板70可以是与壳体10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固定于壳体10上的,在此不做限定。隔板70分隔容纳腔11并形成多个风道。每个风道均连通进风口50以及出风口60,每个扇轮设置于一个风道内。示例性的,隔板70设置分隔容纳腔11并形成第一风道131、第二风道132与第三风道133,第一扇轮311设置于第一风道131内,第二扇轮312设置于第二风道132内,第三扇轮313设置于第三风道133内。第一风道131、第二风道132与第三风道133均连通进风口50与出风口60。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风道内还可以形成有多个蜗壳部111与多个涡舌部112,多个蜗壳部111也与多个涡舌部112一一对应并连通。一个扇轮设置于蜗壳部111内并在蜗壳部111内旋转,涡舌部112与出风口连通并用于出风。为了使出风的效果更好,涡舌部112的方向可以是大致沿垂直于对应扇轮的转动轴线设置的。由于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三个扇轮中,有两个扇轮的转动方向相反,相应的,至少三个风道上的蜗舌部中,至少两个蜗舌部的朝向相反。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有扇轮的转动方向相同时,至少三个风道上的蜗舌部具有相同的朝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风道还可以包括第四风道134,第四扇轮314可以设置于第四风道134内。通过使扇轮在独立的风道内旋转,可以避免在风道内部产生无用的湍流,使得便携风扇1对能源的利用效率更高,使得电源组件40能够有更长的续航。
电源组件40用于为便携风扇1提供能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源组件40可以设置于风道内远离出风口60的一侧,电源组件40的形状可以大致时圆柱形的,由于电源组件40在顶板12或底板13所在平面上的投影面积较小,所以可以同时在顶板12以及底板13上设置有进风口50,电源组件40的设置也不会影响进风。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源组件40也可以设置于风道远离设置于顶板12或底板13上的进风口50的一侧,电源组件40的形状也可以大致时长方体形的,这样设置能够减少顶板12以及侧板14之间的距离。
为了能够控制风扇的启动和停止,便携风扇1还可以包括用于控制风扇的控制部90。控制部90设置于壳体10的外壁,便于操作。控制部90与电路板20电连接,并用于控制扇轮组件30的开启或关闭。示例性的,控制部90可以是设置于壳体10外壁的触点开关,开关可以设置于扇轮组件30与电源组件40之间的电路上,通过拨动开关可以选择性的使便携风扇1启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部90还可以是其他一些结构,如蓝牙模块等,在此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部90可以设置于顶板12,以使在使用便携风扇1时能够更好的操作。进风口50开设于顶板12,控制部90也设置于顶板12,如此能有效的利用容纳腔11内的空间。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部90也可以设置于侧板14上,且与出风口60同侧。在此不做限定。
便携风扇1还可以包括电路板20。第一扇轮组31电连接电路板20,电源组件40也与电路板20电性连接,通过电路板20可以整合第一扇轮组31与电源以及控制部90之间的电路。示例性的,电路板20设置于容纳腔11内,并与进风口50相对设置,如此,便有效的利用了容纳腔11内的空间,并且不易与电源组件40或扇轮组件30等零部件之间发生干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电路板20上还可以设置有充电模块,充电模块包括穿透至壳体10外部的接口21,接口21可以是USB、Type-C等常用的接口21,在此不做限定。通过接口21可以为电源组件40进行充电,使得便携风扇1能够重复使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便携风扇1具有以下的使用原理: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便携风扇1,通过操作设置于壳体10上的控制部90,设置于容纳腔11内的第一扇轮组31可以由电源组件40提供电力,并开始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由于相邻的至少三个扇轮之间旋转方向相反,空气在由进风口50进入至容纳腔11内时可以形成湍流,如此减少了进入容纳腔11时的阻力,进气量更大。同时由于在壳体10内设置有隔板70,隔板70将容纳腔11内分隔而成多个风道,多个风道与至少三个扇轮之间一一对应,如此,空气在风道内流过时也能有更小的阻力,便携风扇1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率。本申请提出的便携风扇1,通过设计多个并排设置的扇轮,并将至少三个扇轮设置于壳体10之中,且至少三个扇轮中的至少两个扇轮在工作时具有相反的旋转方向,当扇轮驱动空气进行流动时,空气能够以较小的阻力进入至壳体10内,在壳体10内流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使得风扇无效的做功较小,同时设置了壳体10,也对避免了误触扇轮造成对便携风扇1的损坏。
第二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顶板12和底板13以及连接于顶板12和底板13之间的侧板14,顶板12、底板13以及侧板14围成容纳腔11,侧板14设置有出风口60,顶板12和底板13均设置有进风口50,进风口50以及出风口60均连通容纳腔11。
示例性的,顶板12与底板13相对设置,在容纳腔11内还可以设置有中板100,中板100设置于顶板12与底板13之间。进风口50包括第一进风口51和第二进风口52,第一进风口51设置于所述顶板12,第二进风口52设置于底板13。
扇轮组件30还包括第二扇轮组32,第二扇轮组32包括至少三个扇轮,第二扇轮组32的至少三个扇轮并排设置于容纳腔11内且共面于第二平面,第二平面与第一平面平行,电路板20设置于第一扇轮组31和第二扇轮组32之间,第一扇轮组31以及第二扇轮组32均与电路板20电性连接。示例性的,请参阅图7,第二扇轮组32还可以包括有第五扇轮321、第六扇轮322以及第七扇轮323,第五扇轮321、第六扇轮322以及第七扇轮323共面,且第五扇轮321与第六扇轮322转动方向相反,第六扇轮322与第七扇轮323的旋转方向相反。需要说明的是,第五扇轮321的转动方向可以与第一扇轮311相同,也可以与第一扇轮311的转动方向相反,在此不做限定。在本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6,容纳腔11是长方体形状的,第一扇轮组31以及第二扇轮组32的扇轮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设置,如此便形成大致对称的结构,在设置于容纳腔11内时,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容纳腔11内的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中板100以及隔板70共同分隔容纳腔11以形成多个风道。示例性的,多个风道还包括第五风道135、第六风道136以及第七风道137。第五扇轮321设置于第五风道135内,第六扇轮322设置于第六风道136内,第七扇轮323设置于第七风道137内。示例性的,第一风道131、第二风道132以及第三风道133可以形成于中板100的一侧,第五风道135、第六风道136以及第七风道137可以设置于中板100上远离第一风道131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60还可以包括第一出风口61以及第二出风口62,第一出风口61与第二出风口62可以同侧设置,第一出风口61可以与第一进风口51连通,第二出风口62可以与第二进风口52连通。如此,由第一进风口51进入容纳腔11内的气流,与由第二进风口52进入容纳腔11内的气流之间互不扰动,避免了气流之间相互扰动所浪费的能源。
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容纳腔11内的空间,电源组件40可以设置于第一扇轮组31以及第二扇轮组32之间。示例性的,电源组件40可以固定设置于中板100上,以此来优化容纳腔11内空间的使用率。
控制部90可以与出风口60同侧设置。控制部90可以设置于第一出风口61与第二出风口62之间的侧板14上。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部90也能够设置于顶板12或者底板13上,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便携风扇1具有以下的使用原理: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便携风扇1,通过操作设置于壳体10上的控制部90,设置于容纳腔11内的第一扇轮组31与第二扇轮组32可以由电源组件40提供电力,并开始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扇轮组31与第二扇轮组32上相邻的至少三个扇轮之间旋转方向相反,空气在可以由设置于顶板12的第一进风口51与设置于底板13的第二进风口52进入至容纳腔11内,进入的风量较大,同时减少了进入容纳腔11时的阻力。由于在壳体10内设置有隔板70,隔板70将容纳腔11内分隔而成多个风道,多个风道与至少三个扇轮之间一一对应,如此,空气在风道内流过时也能有更小的阻力,便携风扇1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率。本申请提出的便携风扇1,通过设计多个并排设置的扇轮,并将至少三个扇轮设置于壳体10之中,且至少三个扇轮中的至少两个扇轮在工作时具有相反的旋转方向,同时在顶板12与底板13上均设置有进风口50,当扇轮驱动空气进行流动时,空气能够以较小的阻力由设置于顶板12以及底板13的进风口50同时进入至壳体10内,进入壳体10内时空气受到的阻力较小且风量较大,使得风扇无效的做工较小,同时由于设置了壳体10,也对避免了误触扇轮造成对便携风扇1的损坏。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顶板和底板以及连接于所述顶板和底板之间的侧板,所述顶板、所述底板以及所述侧板围成容纳腔,所述侧板设置有出风口,所述顶板和/或所述底板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以及所述出风口均连通所述容纳腔;
扇轮组件,所述扇轮组件包括第一扇轮组,所述第一扇轮组包括至少三个扇轮,所述第一扇轮组的至少三个扇轮并排设置于容纳腔内;以及
电源组件,所述电源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与所述扇轮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风扇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分割所述容纳腔形成至少三个风道,所述风道形成有蜗舌部,每个所述风道均连通所述进风口,每个所述风道上的蜗舌部连通所述出风口,每个所述扇轮设置于一个所述风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三个扇轮中,至少两个扇轮具有相反的旋转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三个风道上的蜗舌部,至少两个蜗舌部的朝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三个扇轮的转动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三个风道上的蜗舌部具有相同的朝向。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扇轮组件包括四个扇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扇轮组件还包括第二扇轮组,所述第二扇轮组包括至少三个扇轮,所述第二扇轮组的至少三个扇轮并排设置于容纳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扇轮组包括三个所述扇轮,三个所述扇轮并排设置于容纳腔内并位于第一平面,所述第二扇轮组包括三个所述扇轮,三个所述扇轮并排设置于容纳腔内并位于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平行于所述第二平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扇轮组以及所述第二扇轮组的扇轮数量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设置。
CN202220741621.5U 2022-03-30 2022-03-30 便携风扇 Active CN2171298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41621.5U CN217129864U (zh) 2022-03-30 2022-03-30 便携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41621.5U CN217129864U (zh) 2022-03-30 2022-03-30 便携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29864U true CN217129864U (zh) 2022-08-05

Family

ID=82647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41621.5U Active CN217129864U (zh) 2022-03-30 2022-03-30 便携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298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127903U (zh) 干手器
CN213713289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26750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002074U (zh) 空气调节组件
CN217129864U (zh) 便携风扇
JP5240239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室外機
CN217421637U (zh) 风机组件、吹风装置
CN217658491U (zh) 便携式无叶风扇伞及出风件
CN216818450U (zh) 储能电源
CN209800328U (zh) 风扇
CN210014445U (zh) 空调器
CN114829781A (zh) 碎屑鼓风机
CN219318536U (zh) 吹风装置及包含其的浴霸
CN218953648U (zh) 一种风机外壳及风机
CN215993247U (zh) 一种智能床头柜
CN212177456U (zh) 送风装置
CN216281724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20248400U (zh) 一种手持风扇
CN221005233U (zh) 风管式空调的室内机及风管式空调
CN218096250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CN218293921U (zh) 一种挂脖式风扇
CN213478708U (zh) 风扇组件
CN215820724U (zh) 干手器
CN216346669U (zh) 空调器
CN216522029U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